CN220986066U - 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86066U
CN220986066U CN202322539856.3U CN202322539856U CN220986066U CN 220986066 U CN220986066 U CN 220986066U CN 202322539856 U CN202322539856 U CN 202322539856U CN 220986066 U CN220986066 U CN 2209860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air inlet
fan
heat dissipation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3985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传银
张�成
张宇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eng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e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eng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e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3985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860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860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860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逆变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包括:逆变器机壳;固定于逆变器机壳的支架,支架包括主体和设于主体上的至少一对挡风板,主体设有进风口、及与进风口相对并朝向逆变器机壳设置的出风口,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大于进风口的进风面积,每对挡风板关于进风口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且每对挡风板自进风口对称向出风口的两侧延伸;安装于支架的风扇,风扇出风的一面朝向进风口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逆变器散热结构利用挡风板将风扇的部分气流导向至风扇两侧及风扇边缘,可以实现较大的气流覆盖面积,提高逆变器的散热效率,且实现逆变器同样散热效果,可以采用尺寸更小的风扇,可以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
背景技术
逆变器是一种可以将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的电气装置,逆变器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为了避免逆变器内部元器件散热不及时造成损坏,需要设置专门的散热结构进行散热。
现有技术中,逆变器的散热结构主要包括固定于逆变器机壳上的支架及固定于所述支架上的风扇,利用风扇工作产生的风吹向逆变器机壳,实现逆变器的风冷散热。但是,由于风扇产生的气流直接流向逆变器机壳,而风扇的尺寸有限,风扇产生的气流往往不能覆盖逆变器机壳足够大的散热面积,风扇气流覆盖面积小,导致逆变器散热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逆变器散热结构存在风扇气流覆盖面积小,逆变器散热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包括:
逆变器机壳;
固定于所述逆变器机壳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主体和设于所述主体上的至少一对挡风板,所述主体设有进风口、及与所述进风口相对并朝向所述逆变器机壳设置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大于所述进风口的进风面积,每对所述挡风板关于所述进风口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且每对所述挡风板自所述进风口对称向所述出风口的两侧延伸;以及
安装于所述支架的风扇,所述风扇出风的一面朝向所述进风口设置。
优选的,所述挡风板包括:
关于所述进风口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挡风板,沿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挡风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挡风板还包括:
关于所述进风口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挡风板,两个所述第二挡风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挡风板之间,每个所述第二挡风板与相邻所述第一挡风板间隔设置,自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挡风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优选的,每个所述挡风板均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的弧面段、及与所述弧面段连接并向所述出风口延伸的斜面段。
优选的,所述逆变器机壳上设置有依次间隔的多个散热翅片,所述出风口朝向多个所述散热翅片设置。
优选的,所述挡风板与所述主体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主体上设有连接孔,所述主体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的螺钉固定连接于所述逆变器机壳上。
优选的,还包括:
固定于所述风扇上的金属板,所述金属板设有与所述风扇正对的进风孔;以及
固定于所述金属板并封盖所述进风孔的金属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逆变器,包括上述的逆变器散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通过在支架上设置至少一对挡风板,并将风扇安装在支架的进风口处,利用每对挡风板将进风口进入的部分气流导向至风扇的两侧,使风扇出来的部分气流可以向风扇两侧及风扇边缘流动,从而利用尺寸较小的风扇也可以实现较大的气流覆盖面积,使风扇覆盖逆变器机壳较大的散热面积,提高逆变器的散热效率;而且,相比传统的逆变器散热结构,实现逆变器同样的散热效果,由于可以采用尺寸更小的风扇,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散热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散热结构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散热结构的支架的一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散热结构的支架的另一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散热结构的支架的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通过在支架上设置至少一对挡风板,并将风扇安装在支架的进风口处,利用每对挡风板将进风口进入的部分气流导向至风扇的两侧,从而使风扇出来的部分气流可以向风扇两侧及风扇边缘流动,利用尺寸较小的风扇也可以实现较大的气流覆盖面积,从而使风扇具有较大散热区域,提高逆变器的散热效率;而且,相比传统的逆变器散热结构,实现逆变器同样的散热效果,由于可以采用尺寸更小的风扇,可以降低成本。
请参照图1-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包括:
逆变器机壳1;
固定于逆变器机壳1的支架2,支架2包括主体21和设于主体21上的至少一对挡风板22,主体21设有进风口211、及与进风口211相对并朝向逆变器机壳1设置的出风口212,出风口212的出风面积大于进风口211的进风面积,每对挡风板22关于进风口211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且每对挡风板22自进风口211对称向出风口212的两侧延伸;以及
安装于支架2的风扇3,风扇3出风的一面朝向进风口211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逆变器机壳1用于安装逆变器主体(图未示),逆变器主体工作产生的热量传递至逆变器机壳1,风扇3出风的一面朝向进风口设置,利用风扇3工作向进风口211吹风,风扇3产生的气流自进风口211向出风口212运动,其中部分气流经进风口211直接吹向出风口212,另一部分气流经挡风板22分流至出风口212两侧,从而使得风扇3出来的部分风可以沿挡风板向风扇3两侧及边缘方向流动吹向逆变器机壳1,实现逆变器机壳1更大面积的散热,从而带走逆变器产生的热量,实现逆变器的降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风口212的出风面积设置成大于进风口211的进风面积,可以理解,出风口212的开口面积大于进风口211的开口面积。其中,进风口211和出风口212形成喇叭状结构,利于增大出风的覆盖面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架2上设置至少一对挡风板22,每对挡风板自进风口211对称向出风口212的两侧延伸,利用每对挡风板将进风口211进入的风导向出风口212的两侧,从而使风扇3出来的部分气流可以沿挡风板22向风扇3两侧及边缘流动,而风扇3正中间出来的气流则直接流出吹向逆变器机壳1。由于在风扇3的气流流动路径上增加挡风板,可以使气流均匀地分布在面积较大的散热区域,利用尺寸较小的风扇3即可实现气流覆盖面积较大的散热区域,提高逆变器的散热效率;而且,实现逆变器同样的散热效果,由于可以采用尺寸更小的风扇3,可以降低散热实现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逆变器的散热效果,可以在逆变器机壳1上设置多个支架2及多个风扇3,每个风扇3固定在对应的支架2上,每个风扇3对应覆盖逆变器机壳1上相应的散热面积。优选的,风扇3为轴流风扇。
请结合参照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挡风板22包括:
关于进风口211的中心轴线L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挡风板221,自进风口211向出风口212方向上,两个第一挡风板221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挡风板221组成一对挡风板22,两个第一挡风板221的一端与进风口211正对设置并对称设置于进风口211的中心轴线L两侧,两个第一挡风板221的另一端对称向出风口212的两侧延伸,且两个第一挡风板221之间的间距自进风口211向出风口212方向上逐渐增大,这样使两个第一挡风板221将进风口211进入的部分气流逐渐向出风口212两侧扩散,使风扇3出来的部分气流可以沿风扇3的两侧流动,增大了风扇3的气流覆盖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挡风板22还包括:
关于进风口211的中心轴线L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挡风板222,两个第二挡风板222位于两个第一挡风板221之间,每个第二挡风板222与相邻第一挡风板221间隔设置,自进风口211向出风口212方向上,两个第二挡风板222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挡风板221组成一对挡风板,两个第二挡风板222组成另一对挡风板,两个第二挡风板222关于进风口211的中心轴线L对称设置,两个第二挡风板222一端与进风口211正对设置并对称设置于进风口211的中心轴线L两侧,两个第二挡风板222的另一端对称向出风口212的两侧延伸。其中,两个第一挡风板221引导气流向风扇3两侧流动,而两个第二挡风板222则引导气流向风扇3的边缘流动,两个第二挡风板222之间预留的区域允许气流直接流出吹向逆变器机壳1,从而利用两个第一挡风板221和两个第二挡风板222,可以将风扇3出来的部分气流引导至风扇3两侧和风扇3边缘,既保证了具有较大的气流覆盖面积,且确保了气流从出风口212出来的均匀性,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挡风板22均包括靠近进风口211设置的弧面段2210、及与弧面段2210连接并向出风口212延伸的斜面段2211。其中,每个挡风板221均包括弧面段2210和斜面段2211,两个第一挡风板221呈对称设置,两个第二挡风板222呈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弧面段2210整体为弧面状,斜面段2211整体为斜面状。通过将挡风板22靠近进风口211的一端设置为弧面状,可以减小挡风板22对气流的风阻,使气流可以顺利沿挡风板22导向至出风口212的两侧,而斜面段2211则利于气流沿挡风板22快速吹向逆变器机壳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第一挡风板221的斜面段2211之间及两个第二挡风板222的斜面段2211之间的夹角为90~120°。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两个第一挡风板221及两个第二挡风板222的斜面段2211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0~120°,利于进风口211进入的部分气流快速扩散至风扇3两侧和风扇3边缘,且使得出风口212尽可能覆盖面积较大的散热区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逆变器机壳1上设置有依次间隔的多个散热翅片10,出风口212朝向多个散热翅片10设置。
本实施例中,风扇3吹出的气流经过支架2上的进风口211、出风口212后吹向多个散热翅片10,实现逆变器机壳1的散热,利用多个散热翅片10可以增大逆变器机壳1的散热面积,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其中,散热翅片10的具体数量不限,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挡风板22与主体21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主体21与挡风板22设计为一体成型,即两个第一挡风板221及两个第二挡风板222均与主体21一体成型,这样为散热翅片10布局留出足够的空间,利于散热,且便于加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主体21上设有连接孔210,主体21通过穿过连接孔210的螺钉固定连接于逆变器机壳1上。
本实施例中,支架2的主体21通过螺钉固定逆变器机壳1上,方便支架2的固定安装。其中,连接孔210的位置、数量及形状不限,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设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固定于风扇3上的金属板4,金属板4设有与风扇3正对的进风孔40;以及
固定于金属板4并封盖进风孔40的金属网5。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金属板4及金属网5,从而可以利用金属板4及金属网5对风扇进行封装,对风扇3起到安全防护,提升逆变器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逆变器,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主体,逆变器主体固定安装于逆变器机壳1内。逆变器在工作时,逆变器主体产生的热量传递至逆变器机壳1,利用风扇3工作向进风口211吹风,风扇3产生的气流自进风口211向出风口212运动,其中部分气流经进风口211直接吹向出风口212,另一部分气流沿挡风板22向风扇3两侧及边缘方向流动吹向逆变器机壳1,实现逆变器机壳1更大面积的散热,从而带走逆变器产生的热量,实现逆变器的降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逆变器通过在支架上设置至少一对挡风板,利用每对挡风板将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导向出风口的两侧,从而使风扇出来的部分气流可以向风扇两侧及风扇边缘流动,而每对挡风板之间的中间区域气流直接流出吹向逆变器机壳,从而利用尺寸较小的风扇也可以使气流覆盖面积较大的散热区域,提高散热效率,且实现同样的散热效果,由于可以采用尺寸较小的风扇,可以降低成本。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逆变器机壳;
固定于所述逆变器机壳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主体和设于所述主体上的至少一对挡风板,所述主体设有进风口、及与所述进风口相对并朝向所述逆变器机壳设置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大于所述进风口的进风面积,每对所述挡风板关于所述进风口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且每对所述挡风板自所述进风口对称向所述出风口的两侧延伸;以及
安装于所述支架的风扇,所述风扇出风的一面朝向所述进风口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包括:
关于所述进风口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一挡风板,沿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挡风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还包括:
关于所述进风口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第二挡风板,两个所述第二挡风板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挡风板之间,每个所述第二挡风板与相邻所述第一挡风板间隔设置,自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二挡风板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挡风板均包括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的弧面段、及与所述弧面段连接并向所述出风口延伸的斜面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机壳上设置有依次间隔的多个散热翅片,所述出风口朝向多个所述散热翅片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与所述主体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设有连接孔,所述主体通过穿过所述连接孔的螺钉固定连接于所述逆变器机壳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于所述风扇上的金属板,所述金属板设有与所述风扇正对的进风孔;以及
固定于所述金属板并封盖所述进风孔的金属网。
9.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逆变器散热结构。
CN202322539856.3U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 Active CN2209860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39856.3U CN220986066U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39856.3U CN220986066U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86066U true CN220986066U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43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39856.3U Active CN220986066U (zh) 2023-09-18 2023-09-18 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860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90039621A (ko) 터보 도류형 산열장치
CN108321965B (zh) 无刷吸尘器电机端盖
WO2022062767A1 (zh) 一种逆变装置及其功率控制方法
JP201811332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112152475B (zh) 逆变装置
CN220986066U (zh) 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及逆变器
US11930626B2 (en) Inverter and heat radiation structure thereof
US11879648B2 (en) Outdoor machine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5664165A (zh) 逆变器及电源设备
CN212752148U (zh) 一种逆变装置
CN210864590U (zh) 一种辅助散热式一体机
CN210008142U (zh) 一种双通道式散热服务器
CN112152476A (zh) 一种逆变装置
CN213282519U (zh) 强散热型电饭煲
CN220023457U (zh) 一种逆变器散热结构
CN114607644B (zh) 一种用于电气装置的散热单元
CN219536709U (zh) 电能转换器前箱体结构、电能转换器箱体以及电能转换器
CN217335477U (zh) 变频调速一体机
CN219288040U (zh) 一种组串逆变器的散热结构
CN111727554A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220798912U (zh) 双风扇散热的工业电源
CN217721756U (zh) 一种电设备通风结构
CN211126738U (zh) 一种对流散热式低压配电开关柜
CN214704521U (zh) 一种具有高效散热的气流风道的机箱
CN211925507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大功率舞台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