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83499U - 一种测距装置、雷达及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测距装置、雷达及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83499U
CN220983499U CN202322676895.8U CN202322676895U CN220983499U CN 220983499 U CN220983499 U CN 220983499U CN 202322676895 U CN202322676895 U CN 202322676895U CN 220983499 U CN220983499 U CN 2209834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measuring device
distance measuring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7689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权
陈悦
朱鸿昌
欧阳家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an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an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an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an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83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834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雷达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测距装置、雷达及机器人。测距装置包括发射组件、接收组件和镜片,发射组件产生发射光线,接收组件接收经过外界第一物体反射后的第一反射光线;镜片供发射光线穿过,以及将第一反射光线反射至接收组件。通过设置镜片,可以有效解决发射组件和接收组件之间由于基线距离过长、或者由于测距装置的结构受限而阻挡外界第一物体直接反射的光线,从而导致测距装置的近距离盲区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测距装置、雷达及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雷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测距装置、雷达及机器人。
背景技术
测距装置是通过发射组件发射光线,当光线遇到物体被反射回来被接收组件接收,根据光线的往返时间来确定物体与测距装置之间的距离。
然而,在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目前,测距装置包括支架、发射组件、接收组件和电路板,发射组件和接收组件是平行设置于支架内,发射组件发射的光线遇到物体后反射回来被接收组件接收,发射的光线与反射的光线呈夹角,但是当测距装置与物体处于近距离时,反射的光线并不会被接收组件接收到,导致测距装置存在近距离测距盲区。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测距装置、雷达及机器人,能够有效解决测距装置存在近距离测距盲区较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测距装置,包括发射组件、接收组件和上述的镜片。所述发射组件产生发射光线;所述接收组件接收经过外界第一物体反射后的第一反射光线;所述镜片供发射光线穿过,以及将第一反射光线反射至所述接收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发射组件、所述接收组件以及所述镜片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镜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发射组件,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接收组件,所述镜片供发射光线穿过和/或者在所述第一表面处反射至少部分发射光线,以及将第一反射光线在所述第二表面处反射至所述接收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镜片的透光率T满足:40%≤T≤60%,和/或者,所述镜片的反射率F满足:40%≤F≤6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镜片的第一表面与所述发射组件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R1满足:R1=45°±5°,所述镜片的第二表面与所述接收组件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R2满足:R2=45°±5°;和/或者,所述镜片的第一表面与所述支架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R3满足:75°≤R3≤90°,或者,所述镜片的第二表面与所述支架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R4满足:75°≤R4≤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镜片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连接,所述第一区域供光线穿过和/或反射光线,所述第二区域将光线反射以改变光线传播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的透光率T满足:T≥90%,或者,所述第一区域为通孔;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基材层和反射膜层,所述反射膜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层表面,所述反射膜层的反射率F满足:F≥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基材层和透反膜层,所述透反膜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层表面,所述透反膜层的透光率T满足:1%≤T≤99%,所述透反膜层的反射率F满足:1%≤F≤99%;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基材层和反射膜层,所述反射膜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层表面,所述反射膜层的反射率F满足:F≥9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反膜层的透光率T与所述透反膜层的反射率F满足T:F=50%:5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旁路组件,所述旁路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旁路组件与所述发射组件位于所述镜片的同侧;所述旁路组件吸收所述发射光线经过所述镜片的第一表面反射的光线,或者改变所述光线的传播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旁路组件,所述旁路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旁路组件与所述发射组件位于所述镜片的同侧;所述旁路组件包括光功率监控模块,所述光功率监控模块与所述发射组件电信号连接,所述光功率监控模块接收并且监测所述发射光线经过所述镜片的第一表面反射的光线的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旁路组件,所述旁路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旁路组件与所述发射组件位于所述镜片的同侧;所述旁路组件包括接收模组,所述发射组件的发射光线经过所述镜片的第一表面反射后发射至外界第二物体,并且所述接收模组接收外界第二物体反射的第二反射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旁路组件还包括旁路透镜,所述旁路透镜接收并且调节经过所述镜片的第一表面反射后的发射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旁路透镜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架,以调节经过所述旁路透镜出射的发射光线的水平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射组件包括发射光源和发射透镜,所述发射透镜位于所述发射光源的前方,所述发射光源的发射光线穿过所述发射透镜;所述接收组件包括光感应器和接收透镜,并且所述接收透镜设置于所述光感应器的前方,其中,所述第一物体反射回来的第一反射光线经过所述接收透镜后到达所述光感应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雷达,包括基座、旋转座、外壳、驱动组件和测距装置,所述旋转座转动连接于基座,所述测距装置固定于旋转座,所述外壳连接于旋转座,并且所述外壳盖设于测距装置,所述驱动组件固定于基座,所述驱动组件与旋转座连接,以驱动所述旋转座转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机器人,包括上述的雷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测距装置包括发射组件、接收组件和镜片,发射组件产生发射光线,接收组件接收经过外界第一物体反射后的第一反射光线;镜片供发射光线穿过,以及将第一反射光线反射至接收组件。通过设置镜片,可以有效解决发射组件和接收组件之间由于基线距离过长、或者由于测距装置的结构受限而阻挡外界第一物体直接反射的光线,从而导致测距装置的近距离盲区较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测距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测距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测距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测距装置中镜片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测距装置中镜片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测距装置具有旁路组件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测距装置具有旁路组件的剖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测距装置具有旁路组件并且转动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3,测距装置100包括支架10、发射组件20、接收组件30和镜片40。发射组件20固定设置于支架10,发射组件20用于发射光线。接收组件30固定设置于支架10,接收组件30用于接收经过外界第一物体A反射后的第一反射光线。镜片40固定设置于支架10,镜片40用于供发射组件20的发射光线穿过,以使发射光线照到外界第一物体A,以及将外界第一物体A反射回来的第一反射光线反射至接收组件30,通过记录发射组件20发出发射光线到接收组件30接收第一反射光线的时间,结合光速从而计算得到测距装置100与外界第一物体A之间的位置信息,例如距离等。
通过在发射组件20和接收组件30之间设置镜片40,使得外界第一物体A的第一反射光线进入到接收组件30的路径可以改变,从而使得发射组件20的位置和接收组件30的位置可以作出调整,可以有效解决发射组件20和接收组件30之间由于基线距离过长、或者由于测距装置100的结构受限而阻挡外界第一物体A直接反射的光线,从而导致测距装置100的近距离盲区较大的问题。
对于上述支架10,请参阅图2,支架10包括发射架11、第一反射架12和镜片架13。发射架11和第一反射架12分别与镜片架13连接,发射架11设置有贯穿的发射通道111,第一反射架12设置有第一反射通道121和凹槽122。第一反射通道121贯穿第一反射架12,第一反射通道121与发射通道111呈夹角设置。凹槽122设置于第一反射通道121的壁面,凹槽122的槽口穿透第一反射通道121的壁面。
对于上述发射组件20,请参阅图2和图3,发射组件20包括发射光源21、发射透镜22以及第一电路板23。发射光源21和发射透镜22固定于发射通道111,并且发射透镜22位于发射光源21的前方,发射光源21的发射光线穿过发射透镜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射光源21可以包括但不限于LED、激光发射器以及红外光发射器等。第一电路板23固定于支架10,第一电路板23与发射光源21电连接,第一电路板23用于对发射光源21实现电控制。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发射组件20的发射光线可以是点状光线,即发射光线的投影是光斑;也可以是线状光线,即发射光线的投影是直线。
对于上述接收组件30,请参阅图2和图3,接收组件30包括光感应器31、接收固定架32、接收透镜33以及第二电路板34。光感应器31设置于第一反射通道121。接收固定架32设置于第一反射通道121中,并且接收固定架32局部暴露在凹槽122中,接收固定架32设置于光感应器31的前方,接收固定架32用于放置接收透镜33,第一反射光线经过镜片40反射后,穿过接收透镜33到达光感应器31上。第二电路板34设置于第一反射架12,第二电路板34与光感应器31电信号连接,以获取光感应器31上的信号。
对于上述镜片40,请参阅图2和图3,镜片40设置于镜片架13,镜片4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41和第二表面42,其中,镜片40的第一表面41朝向发射组件20,从而使得部分发射光线能够穿过镜片40到达外界第一物体A;镜片40的第二表面42朝向接收组件30,从而使得外界第一物体A反射的第一反射光线经过镜片40的第二表面42反射后到达接收组件30。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的镜片40的第一表面41是指在镜片40一侧的所有表面形成的面,即第一表面41可以是平直面,也可以是曲面,第一表面41可以是单一平面,也可以是两个或者多个平面依次连接形成的凹凸表面;同样地,镜片40的第二表面42是指在镜片40另一侧的所有表面形成的面,即第二表面42可以是平直面,也可以是曲面,第二表面42可以是单一平面,也可以是两个或者多个平面依次连接形成的凹凸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同时满足镜片40对发射组件20的发射光线的穿透要求和反射要求,镜片40的透光率T满足:10%≤T≤90%。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镜片40的透光率T满足:40%≤T≤60%。更进一步地,镜片40的透光率T为45%、47%、50%、52%、54%、56%、58%。镜片40的反射率F满足:10%≤F≤90%。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镜片40的反射率F满足:40%≤F≤60%。更进一步地,镜片40的反射率F为45%、47%、50%、52%、54%、56%、58%。
在上述实施例中,镜片40为一体成型的平面镜,其对于光线的穿透要求和反射要求满足一定的要求,为了进一步使得镜片40对发射组件20的发射光线的穿透要求和反射要求更加合理,可以将镜片进行分区设置,从而使得各区域的透光率性能和反射率性能各有侧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和图5,镜片40包括第一区域43和第二区域44,其中,第一区域43主要用于供发射组件20的发射光线穿过以到达外界第一物体A,和/或者,在第一表面41处反射至少部分发射光线;而第二区域44则主要用于在第二表面42处将外界第一物体A的第一反射光线反射至接收组件30中,即第二区域44用于将光线反射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通过将镜片40分区域设置,镜片40可以满足第一区域43的透光率尽可能高,从而使得更多的发射光线直接穿过镜片40到达外界第一物体A,减少在第一表面41处反射发射光线,导致发射光线能量损失,而第二区域44的反射率尽可能高,可以将更多的第一反射光线反射至接收组件30,提高测量精度,并且第二区域44的反射率高,即第二区域44的透射率低,可以有效减少再次穿过镜片40的光线对发射组件20的发射光线造成影响。上述结构可以使得第一区域43和第二区域44充分实现各自的作用。
作为一种示例,请参阅图4,第一区域43与发射组件20相对应,第一区域43包括基材层431,其中,基材层431的透光率T≥90%,基材层431可以为透明玻璃等。第一区域43仅设置基材层431,其第一表面41和第二表面42均不涂覆反射膜层441,可以有效增加第一区域43对发射光线的透过性,以使尽可能多的发射光线照到外界的第一物体A,减少在第一区域43对发射光线的反射量。
在其他示例中,第一区域43也可以为贯穿镜片40的通孔。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所示,通孔可以沿镜片40的厚度方向垂直贯穿镜片40;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倾斜于镜片40的表面倾斜贯穿镜片40,从而使得发射光线与通孔的中心线大致平行。
请参阅图4和图5,第二区域44包括基材层431和反射膜层441,其中反射膜层441设置在基材层431的第一表面41和第二表面42,反射膜层441的反射率F满足:F≥90%。通过在第二区域44的两个表面设置反射膜层441,可以使得镜片40的第二表面42尽可能多地将外界第一物体A发生漫反射的第一反射光线反射至接收组件30中。
值的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区域43主要用于供发射光线穿过,第二区域44主要用于反射光线,因此,第一区域43的面积尽可能小,第一区域43的面积与发射光线的投影面积大致相当为佳,从而使得第二区域44的面积尽可能大,以反射更多的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镜片架13所在平面的方向观察测距装置,如图6视角所示,镜片的第一表面与发射组件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R1满足:R1=45°±5°;镜片的第二表面与接收组件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R2满足:R2=45°±5°。可以通过对镜片40相对于发射组件20和接收组件30之间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调节发射组件20、接收组件30以及镜片40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适配测距装置100的空间布局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镜片40的第一表面与支架10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R3满足:75°≤R3≤90°,或者,镜片40的第二表面与支架10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R4满足:75°≤R4≤90°。可以通过调节镜片表面与支架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从而调整发射光线经过第一表面41反射后的光线的水平高度,或者调整第一反射光线经过第二表面42反射后的光线的水平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6,支架10还包括第二反射架14,第二反射架14与镜片架13连接,测距装置100还包括旁路组件50,旁路组件50设置在第二反射架14上,旁路组件50与发射组件20共同位于镜片40的同侧。旁路组件50至少具备以下作用中的一者:(1)旁路组件50吸收发射光线经过镜片40的第一表面41反射的光线,或者改变该光线的传播方向,从而避免该光线对接收组件30影响;(2)旁路组件50与发射组件20电信号连接,旁路组件50接收并且监测发射光线经过镜片40的第一表面41反射的光线的功率,从而计算并且调整发射光线穿过镜片40的光线的功率;(3)如图7所示,发射组件20的发射光线经过镜片40的第一表面41反射后发射至外界第二物体B,旁路组件50接收外界第二物体B反射的第二反射光线,从而获取测距装置100与外界第二物体B之间的位置信息。
对于上述旁路组件50的作用(1),作为一些示例,请参阅图6,旁路组件50包括吸光棉、单面镜、折射板或者漫反射板等中的其中一者。当旁路组件50为吸光棉时,吸光棉可以吸收发射光线经过镜片40的第一表面41反射的光线;当旁路组件50为单面镜、折射板或者漫反射板等时,可以改变反射的光线的传播方向;旁路组件50的上述结构可以有效减少这些镜片40反射的光线再次返回并且穿过镜片40到达接收组件30,对接收组件30接收外界第一物体A的第一反射光线造成影响。
在此实施例中,由于需要尽可能减少发射光线在镜片40的第一表面41被反射,因此镜片40可以采用第一区域43仅为基材层431,即第一区域43不涂覆有反射膜层441,或者第一区域43为贯穿的通孔,第二区域44的表面涂覆高反射率的反射膜层441。
对于上述旁路组件50的作用(2),作为一些示例,请参阅图6,旁路组件50包括光功率监控模块,光功率监控模块与发射组件20电信号连接,光功率监控模块接收并且监测发射光线经过镜片40的第一表面41反射的光线的功率,通过获取发射组件20的发射光线的总功率,可以计算得到穿过镜片40的光线的功率,从而判断穿过镜片40的光线的功率是否满足预设要求,若不满足,则可以通过调节发射组件20的发射光线的总功率,或者改变镜片40的透光率,或者改变镜片40的反射率,以使得穿过镜片40的光线的功率满足预设要求。
对于上述旁路组件50的作用(3),作为一些示例,请参阅图7,旁路组件50包括接收模组51,接收模组51接收外界第二物体B反射的第二反射光线,以计算测距装置100与外界第二物体B之间的位置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模组51是飞行时间测距接收模块,或者,接收模组51是三角法测距接收模块。
在另一些示例中,请参阅图7,旁路组件50还包括旁路透镜52,旁路透镜52设置于第二反射架14,经过镜片40的第一表面41反射后的部分发射光线穿过旁路透镜52,到达外界第二物体B上。其中,发射光线在穿过旁路透镜52时,旁路透镜52可以对发射光线进行调节,例如汇聚光线、发散光线或者调节发射光线的方向、水平高度等,再将调节后的发射光线照到外界第二物体B上。作为一种示例,旁路透镜52转动设置于第二反射架14,以调节经过旁路透镜52出射的发射光线的水平高度。
通过设置旁路组件50,可以使得测距装置100能够有效利用未穿过镜片40且被镜片40直接反射的发射光线,从而使得测距装置100在同一位置处能够同时测得至少两处的位置信息,提升测距装置100的测量范围。另外,设置旁路组件50的结构可以使得测距装置100转动一周时,可以对同一位置处进行至少两次的测量,从而获取测量处的更多数据信息,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在此实施例中,由于旁路组件50具有测量的作用,需要在镜片40的第一区域43处反射部分发射光线,即第一区域43的第一表面41对反射率有要求。请参阅图5,镜片40的第一区域43包括基材层431和透反膜层432,透反膜层432设置在基材层431的第一表面41和第二表面42。其中,透反膜层432的透光率T满足:1%≤T≤99%,透反膜层432的反射率F满足:1%≤F≤99%;第二区域44包括基材层431和反射膜层441,反射膜层441设置于基材层431的第一表面41和第二表面42,反射膜层441的反射率F满足:F≥90%。作为一种示例,透反膜层432的透光率T与透反膜层432的反射率F满足T:F=50%:50%,即此实施例中的镜片40的第一区域43处为半透半反射镜。
为便于理解测距装置100的上述效果,请参阅图7,当测距装置100固定在一个角度时,此时发射组件20的发射光线部分穿透镜片40到达外界第一物体A处,经过漫反射后的第一反射光线经过镜片40的第二表面42反射至接收组件30中,以计算获得外界第一物体A的位置信息;而发射组件20的部分发射光线在镜片40的第一表面41处直接反射,穿过旁路透镜52后到达或者直接到达外界第二物体B,经过漫反射后的第二反射光线被接收模组51接收,以计算获得外界第二物体B的位置信息。也即,测距装置100在一个角度下可以同时测量至少两个不同的外界物体的位置信息。
请参阅图8,当测距装置100在测得外界第一物体A的位置信息之后进行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并且当旁路组件50转动至与外界第一物体A的位置对应时,此时旁路组件50可以对外界第一物体A再次进行测量,也即,测距装置100在转动一周时,可以对同一处(外界第一物体A)至少两次测量,从而对于同一位置获取更多的测量数据信息,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当旁路透镜52转动以调节旁路组件50中的发射光线的水平高度时,测距装置100还能够对外界第一物体A的第一水平高度的位置和第二水平高度的位置进行测量,有效增加了测量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测距装置100包括支架10、发射组件20、接收组件30和镜片40,发射组件20、接收组件30和镜片40均设置于支架10,发射组件20用于发射光线,接收组件30用于接收经过外界第一物体A反射后的第一反射光线;镜片40供发射光线穿过,以及将第一反射光线反射至接收组件30。通过设置镜片40,可以有效解决发射组件20和接收组件30之间由于基线距离过长、或者由于测距装置100的结构受限而阻挡外界第一物体A直接反射的光线,从而导致测距装置100的近距离盲区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雷达实施例,雷达包括基座、旋转座、外壳、驱动组件和上述的测距装置100,旋转座转动连接于基座,测距装置100固定于旋转座,外壳连接于旋转座,并且外壳盖设于测距装置100,驱动组件固定于基座,驱动组件与旋转座连接,以驱动旋转座转动,对于测距装置100的结构和功能可参阅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机器人实施例,机器人包括上述的雷达,对于雷达的结构和功能可参阅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机器人包括但不限于洗地机、扫地机、无人机、智能快递车、智能仓储运输车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射组件,所述发射组件产生发射光线;
接收组件,所述接收组件接收经过外界第一物体反射后的第一反射光线;和
镜片,所述镜片供发射光线穿过,以及将第一反射光线反射至所述接收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发射组件、所述接收组件以及所述镜片设置于所述支架;
所述镜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发射组件,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接收组件,所述镜片供发射光线穿过和/或者在所述第一表面处反射至少部分发射光线,以及将第一反射光线在所述第二表面处反射至所述接收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片的透光率T满足:40%≤T≤60%,和/或者,
所述镜片的反射率F满足:40%≤F≤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片的第一表面与所述发射组件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R1满足:R1=45°±5°,所述镜片的第二表面与所述接收组件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R2满足:R2=45°±5°;和/或者,
所述镜片的第一表面与所述支架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R3满足:75°≤R3≤90°,或者,所述镜片的第二表面与所述支架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R4满足:75°≤R4≤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镜片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供光线穿过和/或反射光线,所述第二区域将光线反射以改变光线传播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基材层,所述基材层的透光率T满足:T≥90%,或者,所述第一区域为通孔;
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基材层和反射膜层,所述反射膜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层表面,所述反射膜层的反射率F满足:F≥9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基材层和透反膜层,所述透反膜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层表面,所述透反膜层的透光率T满足:1%≤T≤99%,所述透反膜层的反射率F满足:1%≤F≤99%;
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基材层和反射膜层,所述反射膜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层表面,所述反射膜层的反射率F满足:F≥9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反膜层的透光率T与所述透反膜层的反射率F满足T:F=50%:50%。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旁路组件,所述旁路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旁路组件与所述发射组件位于所述镜片的同侧;
所述旁路组件吸收所述发射光线经过所述镜片的第一表面反射的光线,或者改变所述光线的传播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旁路组件,所述旁路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旁路组件与所述发射组件位于所述镜片的同侧;
所述旁路组件包括光功率监控模块,所述光功率监控模块与所述发射组件电信号连接,所述光功率监控模块接收并且监测所述发射光线经过所述镜片的第一表面反射的光线的功率。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距装置还包括旁路组件,所述旁路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旁路组件与所述发射组件位于所述镜片的同侧;
所述旁路组件包括接收模组,所述发射组件的发射光线经过所述镜片的第一表面反射后发射至外界第二物体,并且所述接收模组接收外界第二物体反射的第二反射光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旁路组件还包括旁路透镜,所述旁路透镜接收并且调节经过所述镜片的第一表面反射后的发射光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旁路透镜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架,以调节经过所述旁路透镜出射的发射光线的水平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射组件包括发射光源和发射透镜,所述发射透镜位于所述发射光源的前方,所述发射光源的发射光线穿过所述发射透镜;
所述接收组件包括光感应器和接收透镜,并且所述接收透镜设置于所述光感应器的前方,其中,所述第一物体反射回来的第一反射光线经过所述接收透镜后到达所述光感应器。
15.一种雷达,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旋转座、外壳、驱动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的测距装置,所述旋转座转动连接于基座,所述测距装置固定于旋转座,所述外壳连接于旋转座,并且所述外壳盖设于测距装置,所述驱动组件固定于基座,所述驱动组件与旋转座连接,以驱动所述旋转座转动。
16.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雷达。
CN202322676895.8U 2023-08-08 2023-09-28 一种测距装置、雷达及机器人 Active CN22098349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417531 2023-08-08
CN202322141753 2023-08-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83499U true CN220983499U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60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76895.8U Active CN220983499U (zh) 2023-08-08 2023-09-28 一种测距装置、雷达及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834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97050B (zh) 一种激光雷达
US7804051B2 (en) Geodetic target object and surveying system with a structural integration of transmitting channels and receiving channels into a common unit with a reflector component
US20240085564A1 (en) LIDAR Systems with Multi-faceted Mirrors
CN108445467A (zh) 一种扫描激光雷达系统
CN210015229U (zh) 一种距离探测装置
JPH0815413A (ja) 距離測定装置
CN110235025B (zh) 距离探测装置
CN217156791U (zh) 一种360度旋转扫描激光雷达系统
TW201348728A (zh) 雷射測距裝置之光學訊號傳輸結構
WO2020142870A1 (zh) 一种测距装置
WO2023202282A1 (zh) 激光雷达装置
CN220983499U (zh) 一种测距装置、雷达及机器人
CN215867092U (zh) 光探测器、探测模组和探测装置
CN218978799U (zh) 清洁装置及其应用的透光罩、自移动装置
US20220268899A1 (en) Ranging apparatus, lidar, and mobile robot
CN212965387U (zh) 光发射模组、tof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8412883U (zh) 激光测量系统、激光发射接收模组以及单线激光扫描雷达
CN116008954B (zh) 激光测距系统、激光发射和接收模组以及双线激光雷达
CN215116779U (zh) 抗反射干扰的测距雷达和移动机器人
WO2020142919A1 (zh) 一种测距装置及移动平台
WO2022141347A1 (zh) 激光测量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TWI333054B (en) 3 dimensional light measuring apparatus
WO2022252309A1 (zh) 测距装置、激光雷达和移动机器人
CN116009009B (zh) Tof激光测量系统、激光发射和接收模组以及激光雷达
CN216351198U (zh) 一种用于新型同轴单线激光测距仪的准直透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