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81671U - 一种温度调节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度调节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81671U
CN220981671U CN202322960794.3U CN202322960794U CN220981671U CN 220981671 U CN220981671 U CN 220981671U CN 202322960794 U CN202322960794 U CN 202322960794U CN 220981671 U CN220981671 U CN 2209816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circulation mechanism
cooling circulation
energy storage
storage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6079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玉洋
陈文革
黄鹏程
朱加伍
李仕龙
刘良锋
高天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tegrated Particle Facility Research Institute
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tegrated Particle Facility Research Institute
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tegrated Particle Facility Research Institute, 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of CAS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tegrated Particle Facilit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2296079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816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816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816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温度调节系统,涉及工业生产中的冷却技术领域。温度调节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液冷循环机构、至少一第二液冷循环机构和第三液冷循环机构;第一液冷循环机构、至少一第二液冷循环机构和第三液冷循环机构彼此之间通过换热器连接;第一液冷循环机构远离第二液冷循环机构的一端用于连接冷源,第三液冷循环机构远离第二液冷循环机构的一端用于热传导连接能耗设备;第一液冷循环机构设置有第一驱动设备,第二液冷循环机构中设置有用于存储冷量的至少一储能罐,第三液冷循环机构中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分别与第一驱动设备和储能罐反馈连接。本申请提供的温度调节系统可实现超前温度调节。

Description

一种温度调节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工业生产中的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度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精密制造行业的蓬勃发展,工艺生产线上耗能设备的温度控制,已经被人们高度关注。可以理解的是,耗能设备的过热,会影响耗能设备的工作性能,从而影响工艺生产线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现有技术在对耗能设备进行温度调节时,其调节速度较慢,使耗能设备长时间维持于较高温度,影响耗能设备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温度调节系统,用以快速相应,对能耗设备的温度进行调节。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液冷循环机构、第二液冷循环机构和第三液冷循环机构,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至少设置有一组;
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与相邻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之间通过第一换热器热传导连接,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与相邻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之间通过第二换热器热传导连接;
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远离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的一端用于连接冷源,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远离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的一端用于热传导连接能耗设备;
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设置有第一驱动设备,所述第一驱动设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中的液冷工质循环,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中设置有用于存储冷量的至少一储能罐,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中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能耗设备的下游,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设备和所述储能罐反馈连接。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本申请设置有多级液冷循环机构,可实现多级降温调节,可提高温度调节系统的稳定性,并提高温度调节精度,其温度调节精度可达0.01℃~0.1℃,满足工业生产中能耗设备更高精度的温度调控要求。同时,可在能耗设备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时,通过第二液冷循环机构和第二液冷循环机构实现温度超前调节,提升相应速度,可使能耗设备的温度维持平衡,降低能耗设备出现过热问题的概率,也可降低能耗设备出现损坏的可能,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调节系统包括一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热传导连接,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热传导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游,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还包括第一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游,所述第一流量控制发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反馈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包括第一储能罐和第二储能罐,所述第一储能罐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游,所述第二储能罐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五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储能罐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储能罐之间。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还第二驱动设备和第二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和所述第二驱动设备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储能罐的上游,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和所述第二驱动设备均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反馈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包括至少一所述储能罐,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中的所述储能罐能够增加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中的液冷工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包括第三储能罐和第四储能罐,所述第三储能罐位于所述能耗设备的上游,所述第四储能罐位于所述能耗设备的下游,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四储能罐远离所述能耗设备的一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还包括第三驱动设备和第三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三流量控制阀和所述第三驱动设备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三储能罐的上游,所述第三流量控制阀和所述第三驱动设备均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反馈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温度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液冷循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液冷循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液冷循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温度调节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0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温度调节系统;
100-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10-第一驱动设备;120-第一流量控制阀;130-第一流量计;140-第二温度传感器;150-第三温度传感器;
200-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10-第二驱动设备;220-第二流量控制阀;230-第二流量计;240-第四温度传感器;250-第五温度传感器;
300-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10-第一温度传感器;320-第三驱动设备;330-第三流量控制阀;340-第三流量计;350-第六温度传感器;
410-第一换热器;420-第二换热器;
500-储能罐;511-第一储能罐;512-第二储能罐;521-第三储能罐;522-第四储能罐;
2000-冷源;
3000-能耗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温度调节系统1000,可用于工业生产中,实现能耗设备3000的降温调节,减少能耗设备3000过热问题的发生。
如图1所示,温度调节系统1000可包括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和至少一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该至少一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以及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可依次设置。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该至少一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以及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循环流动有液冷工质,可实现冷量的传递。另外,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该至少一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以及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的液冷工质互不连通。
实施例中,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的一端可用于连接冷源2000,以获取冷量。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远离冷源2000的一端可与相邻的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之间通过第一换热器410热传导连接,可实现冷量的传递。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与相邻的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之间可通过第二换热器420热传导连接,可实现冷量的传递。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远离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的一端可用于热传导连接能耗设备3000,并可将冷量传递至能耗设备3000,实现能耗设备3000的降温调节。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设置有多个时,相邻两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之间也可通过换热器实现热传导连接,实现冷量传递。
再一并结合图2至图4,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可包括第一驱动设备110,第一驱动设备110可用于驱动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的液冷工质循环流动。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可包括至少一储能罐500,该储能罐500可用于存储冷量,并可在需要时释放冷量。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310,第一温度传感器310可位于能耗设备3000的下游,第一温度传感器310可用于检测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液冷工质的温度,可反映出能耗设备3000的温度变化量。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310可分别于储能罐500和第一驱动设备110反馈连接。
使用过程中,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可从冷源2000获取温度较低的液冷工质,以获得冷量。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可通过第一换热器410将冷量传递至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可通过第二换热器420将冷量传递至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可将冷量传递至能耗设备3000,并将能耗设备3000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带走,可实现能耗设备3000的降温调节。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级液冷循环机构,可实现多级降温调节,可提高温度调节系统1000的稳定性,并提高温度调节精度,其温度调节精度可达0.01℃~0.1℃,满足工业生产中能耗设备3000更高精度的温度调控要求。
同时,在本申请中,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10分别与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的储能罐500及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的第一驱动设备110反馈连接,可将能耗设备3000的温度变化情况反馈至储能罐500和第一驱动设备110。从而,可根据能耗设备3000的温度变化量,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的储能罐500的工作状态及第一驱动设备110的工作频率。
具体地,当能耗设备3000的温度变化量较大时,可表明能耗设备3000工作负荷波动、温度升高。实施例中,可通过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的储能罐500释放冷量,和/或增加第一驱动设备110的工作频率来提升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液冷工质的流量以提供更多的冷量,吸收能耗设备3000工作负荷波动时产生的额外热量,实现超前调节,可使能耗设备3000的温度维持平衡,降低能耗设备3000出现过热问题的概率,也可降低能耗设备3000出现损坏的可能,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进一步地,温度调节系统1000还包括控制器(图未示),可分别与温度调节系统1000中的其他各电性部件电连接。控制器可统一控制温度调节系统1000中其他各电性部件的工作。
如图2所示,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还包括第一流量控制阀120、第一流量计130、第二温度传感器140和第三温度传感器150。其中,第一流量控制阀12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40均可设置于第一换热器410的上游,且第二温度传感器140可位于第一流量控制阀120靠近第一换热器410的一端。第一驱动设备110也可设置于第一换热器410的上游,且可位于第一流量控制阀120与冷源200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的液冷工质会依次经过第一驱动设备110、第一流量控制阀120、第二温度传感器140和第一换热器4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设备110可选用水泵。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的液冷工质可选用纯水,可提升换热效率,同时也可减少对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各结构的腐蚀。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的液冷工质还可选用自来水等液体。
实施例中,第三温度传感器150和第一流量计130可设置于第一换热器410的下游。且第一流量计130可位于第三温度传感器150靠近第一换热器410的一端。相应地,经过第一换热器410后的液冷工质可依次经过第一流量计130和第三温度传感器150,并回到冷源2000。
使用过程中,第一驱动设备110可用作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的动力源,可驱动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的液冷工质进行流动。第一流量控制阀120可通过调整开度适配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液冷工质的流量,可使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的液冷工质处于合适的压力范围,满足液冷工质的流动需要。第一流量计130可用于检测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液冷工质的流量。第二温度传感器140可对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第一换热器410进水段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三温度传感器150可对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第一换热器410回水段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一流量计130、第二温度传感器140和第三温度传感器150均可将检测信息发送至控制器。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温度调节系统1000可包括一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该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的一端可通过第一换热器410与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热传导连接。该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的另一端可通过第二换热器420与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热传导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还可设置成两组、三组或五组等数量。多组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可依次设置于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与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之间,并可依次通过换热器热传导连接。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可包括两储能罐500,即第一储能罐511和第二储能罐512。其中,第一储能罐511可位于第二换热器420的上游。第二储能罐512可位于第二换热器420的下游。即,在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液冷工质可依次经过第一储能罐511、第二换热器420和第二储能罐512,可确保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第二换热器420的进水段和回水段均设置有储能罐500,以在需要时向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的液冷工质释放冷量。
实施例中,第一储能罐511和第二储能罐512均可用于存储冷量,并可在需要时释放冷量。同时,第一储能罐511和第二储能罐512也可用于向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补充液冷工质,确保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循环流动的液冷工质充足。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也可包括一个、三个或四个等数量的储能罐500。且至少有一储能罐500位于第二换热器420的上游,当需要储能罐500释放冷量时,可使储能罐500释放的冷量尽可能的通过第二换热器420传递至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240和第五温度传感器250。第四温度传感器240可设置于第一储能罐511的下游,具体地,第四温度传感器240可位于第一储能罐511与第二换热器420之间,可对第二液冷循环机构子200中第二换热器420进水段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五温度传感器250可设置于第二储能罐512的下游,具体地,第五温度传感器250可位于第二储能罐512与第一换热器410之间,可对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第二换热器420回水段的温度进行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还包括第二驱动设备210、第二流量控制阀220和第二流量计230。其中,第二驱动设备210和第二流量控制阀220可设置于第一储能罐511的上游,即第二驱动设备210和第二流量控制阀220位于第一储能罐511与第一换热器410之间。且第二流量控制阀220可位于第二驱动设备210靠近第一储能罐511的一端。第二流量计230可设置于第二换热器420与第二储能罐512之间,可对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液冷工质的流量进行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设备210也可选用水泵。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的液冷工质也可选用纯水,可提升换热效率,同时也可减少对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各结构的腐蚀。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的液冷工质还可选用自来水等液体。
如图4所示,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也可包括至少一储能罐50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可包括两储能罐500,即第三储能罐521和第四储能罐522。其中,第三储能罐521可位于能耗设备3000的上游,第四储能罐522可位于能耗设备3000的下游。即,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的液冷工质可依次通过第三储能罐521、能耗设备3000和第四储能罐522位置。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310可设置于第四储能罐522的下游,即第四储能罐522靠近第二换热器420的一端。使用过程中,第三储能罐521和第四储能罐522可用于补充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流动的液冷工质,确保换热效率。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储能罐521和第四储能罐522也可用于向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补充冷量。
在另一些实施中,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也可包括一个、三个或五个等数量的储能罐50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还包括第三驱动设备320、第三流量控制阀330、第三流量计340和第六温度传感器350。
其中,第三驱动设备320可设置于第三储能罐521的上游,即第三储能罐521远离能耗设备3000的一端。第三驱动设备320可用作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驱使液冷工质循环流动的动力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驱动设备320可选用水泵。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的液冷工质可选用纯水,可提升换热效率,同时也可减少对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各结构的腐蚀。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的液冷工质还可选用自来水等液体。
第三流量控制阀330可设置于第三储能罐521与第三驱动设备320之间,可用于调节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液冷工质的流量。第三流量计340可设置于能耗设备3000与第四储能罐522之间,可对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液冷工质的流量进行实时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六温度传感器350可设置于第三储能罐521与能耗设备3000之间,即第六温度传感器350位于第三储能罐521的下游,可对经过第三储能罐521后的液冷工质进行温度检测。
使用过程中,当能耗设备3000处于稳定工作状态时,即第一温度传感器310检测到能耗设备3000下的液冷工质的温度几乎不变。在此情况下,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和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均处于初始工作状态。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工作于预设工作频率。第一储能罐511、第二储能罐512、第三储能罐521和第四储能罐522均不释放冷量,即均处于非供冷状态。冷源2000提供的冷量可依次通过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和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传递至能耗设备3000,实现能耗设备3000的散热降温,并可使能耗设备3000维持于特定的温度范围内。
当能耗设备3000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时,第一温度传感器310检测到能耗设备3000下游液冷工质的温度变化量△t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差值,可以理解的是,能耗设备3000的温度变化量也为△t。其中,温度变化量△t是以能耗设备3000处于稳定工作状态时为基础进行计算获得。对应地,能耗设备3000所产生的热量也会随之变化增加,并可记为△Q(△Q=c*m*△t,其中,c代表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液冷工质的比热容,m代表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310位置的液冷工质的质量)。在此状态下,控制器可控制第一储能罐511切换为供冷状态,使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流动的液冷工质所携带的冷量增加,以吸收能耗设备3000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时产生的额外热量△Q,实现超前调节。当第一储能罐511释放冷量时,第一储能罐511中温度较低的液冷工质会不断加入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的循环回路中,使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流动的液冷工质的流量增加。相应地,第二驱动设备210可增加工作频率,第二流量控制阀220可增加开度,以满足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液冷工质的循环需要。另外,第四温度传感器240和第五温度传感器250可对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对应位置的温度进行检测,也可辅助判断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所提供冷量是否满足吸收额外热量△Q。实施例中,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和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可处于初始工作状态。当能耗设备3000恢复稳定工作状态后,第一储能罐511恢复至非供冷状态,第二驱动设备210和第二流量控制阀220均恢复至初始状态,即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可恢复至初始工作状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能耗设备3000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第一温度传感器310检测到能耗设备3000下游的液冷工质的温度变化量△t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差值时,第二储能罐512和第一储能罐511均可切换至供冷状态,亦或仅有第二储能罐512切换至供冷状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能耗设备3000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第一温度传感器310检测到能耗设备3000下游的液冷工质的温度变化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差值时,控制器可控制第一储能罐511和/或第二储能罐512切换为供冷状态。同时,控制器可控制第三储能罐521和/或第四储能罐522切换为供冷状态,第三驱动设备320可增加工作频率,第三流量控制阀330可增加开度,以满足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液冷工质的循环需要,使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流动的液冷工质所携带的冷量增加,以吸收能耗设备3000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时产生的部分额外热量△Q。
当能耗设备3000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且第一温度传感器310检测到能耗设备3000下游的液冷工质的温度变化量△t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差值时,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差值。在此状态下,控制器可控制第一储能罐511处于供冷状态,第二驱动设备210可增加工作频率,第二流量控制阀220可增加开度,以满足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液冷工质的循环需要,使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流动的液冷工质所携带的冷量增加,以吸收能耗设备3000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时产生的部分额外热量△Q,实现超前调节。另外,第四温度传感器240和第五温度传感器250可对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对应位置的温度进行检测,也可辅助判断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所提供冷量是否满足吸收部分额外热量△Q的需要。同时,可增加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的工作频率,其中,可增加第一驱动设备110的工作频率,第一流量控制阀120开度增加,相应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的液冷工质流量增大,使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携带更多的冷量,以吸收能耗设备3000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时的另一部分额外热量△Q。第二温度传感器140和第三温度传感器150也可对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对应为位置的温度进行检测,可辅助判断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增加的冷量是否满足吸收另一部分额外热量△Q的需要。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可处于初始工作状态。从而,可使能耗设备3000处的温度逐渐恢复至稳定状态。当能耗设备3000恢复稳定工作状态后,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和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均恢复至初始工作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的管道、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的管道和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的管道,在能耗设备3000处于稳定工作状态时,均存在容积余量,以满足液冷工质流量增加时所需。实施例中,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的管道、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的管道和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的管道,均采用1.5倍安全系数的管道。
如图5所示,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温度调节方法,可通过实施例中提供的温度调节系统1000实现。具体地,温度调节方法可包括:
S100,获取能耗设备3000的温度变化量△t。
实施例中,可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310对能耗设备3000下游液冷工质的温度变化量进行检测,以反映出能耗设备3000的温度变化量△t,可根据△Q=c*m*△t,获取能耗设备3000下游液冷工质的热量变化量。可以理解的是,能耗设备3000下游液冷工质的热量变化量可等于能耗设备3000的热量变化量,进而获得能耗设备3000的热量变化量△Q。
S200,依据温度变化量△t设定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和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的工作状态。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0具体可包括:
S210,当温度变化量△t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差值时,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处于预设工作频率,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的储能罐500处于非供冷状态。
在此情况下,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和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均处于初始工作状态。同时,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也处于初始工作状态,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的两储能罐500均处于非供冷状态。
S220,当温度变化量△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差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差值时,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的至少一储能罐500处于供冷状态,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处于预设工作频率。
具体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的第一储能罐511和/或第二储能罐512处于供冷状态,以释放冷量,使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流动的液冷工质所携带的冷量增加,以吸收能耗设备3000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时产生的额外热量△Q。当第一储能罐511释放冷量时,第一储能罐511中温度较低的液冷工质会不断加入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的循环回路中,使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流动的液冷工质的流量增加。同时,第二驱动设备210可增加工作频率,第二流量控制阀220可增加开度,以满足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液冷工质的循环需要。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预设温度差值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差值。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处于初始工作状态。
当能耗设备3000恢复至稳定工作状态后,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的储能罐500由供冷状态恢复至非供冷状态,即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恢复至初始工作状态。
S230,当温度变化量△t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差值时,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至少一储能罐500处于供冷状态,并增加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的工作频率。
具体地,控制器可控制第一储能罐511处于供冷状态,同时,第二驱动设备210的工作频率可增加,第二流量控制阀220可增加开度,以满足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液冷工质的循环需要,使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中流动的液冷工质所携带的冷量增加,以吸收能耗设备3000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时产生的部分额外热量△Q。同时,控制器可控制控制增加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的工作频率,具体地,可增加第一驱动设备110的工作频率,且第一流量控制阀120开度增加。相应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中的液冷工质流量增大,使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携带更多的冷量,以吸收能耗设备3000处于非稳定工作状态时的另一部分额外热量△Q。从而可使能耗设备3000处的温度逐渐恢复至稳定状态。当能耗设备3000恢复稳定工作状态后,第一液冷循环机构100和第二液冷循环机构200均可恢复至初始工作状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依据温度变化量△t设定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的工作状态。当温度变化量△t小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差值时,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的储能罐500均处于非供冷状态,即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处于初始工作状态。当温度变化量△t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差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差值时,控制器也可同时控制第三液冷循环机构300中的至少一储能罐500处于供冷状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液冷循环机构、第二液冷循环机构和第三液冷循环机构,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至少设置有一组;
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与相邻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之间通过第一换热器热传导连接,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与相邻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之间通过第二换热器热传导连接;
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远离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的一端用于连接冷源,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远离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的一端用于热传导连接能耗设备;
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设置有第一驱动设备,所述第一驱动设备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中的液冷工质循环,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中设置有用于存储冷量的至少一储能罐,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中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能耗设备的下游,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设备和所述储能罐反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系统包括一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热传导连接,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热传导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游,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循环机构还包括第一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一流量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游,所述第一流量控制发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反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包括第一储能罐和第二储能罐,所述第一储能罐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游,所述第二储能罐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五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储能罐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五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储能罐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循环机构还第二驱动设备和第二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和所述第二驱动设备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储能罐的上游,所述第二流量控制阀和所述第二驱动设备均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反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包括至少一所述储能罐,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中的所述储能罐能够增加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中的液冷工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包括第三储能罐和第四储能罐,所述第三储能罐位于所述能耗设备的上游,所述第四储能罐位于所述能耗设备的下游,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四储能罐远离所述能耗设备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温度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液冷循环机构还包括第三驱动设备和第三流量控制阀,所述第三流量控制阀和所述第三驱动设备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三储能罐的上游,所述第三流量控制阀和所述第三驱动设备均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反馈连接。
CN202322960794.3U 2023-11-01 2023-11-01 一种温度调节系统 Active CN2209816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60794.3U CN220981671U (zh) 2023-11-01 2023-11-01 一种温度调节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60794.3U CN220981671U (zh) 2023-11-01 2023-11-01 一种温度调节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81671U true CN220981671U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58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60794.3U Active CN220981671U (zh) 2023-11-01 2023-11-01 一种温度调节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816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92004B (zh) 一种泵驱两相冷却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KR101990592B1 (ko) 상변화 냉각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배터리팩
CN117790987B (zh) 储能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20981671U (zh) 一种温度调节系统
CN117249634A (zh) 一种温度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06653291A (zh) 一种利用日夜温差对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冷却的系统
EP1547182B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206602008U (zh) 一种利用日夜温差对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冷却的系统
CN115666061A (zh) 一种浸没式相变液冷装置
US7011744B2 (en) Brine supply unit
JP2001173899A (ja) 水素供給装置
CN213810807U (zh) 低品质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218472066U (zh) 一种集中液冷换热设备及电池储能电站
CN214249761U (zh) 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JP2011000922A (ja) 燃料電池搭載車両の燃料タンク温度管理装置
KR100726431B1 (ko) 연료전지 코제너레이션 시스템용 축열탱크
CN112414186A (zh) 冷却换热系统
CN216292003U (zh) 一种液冷系统
JPH0674599A (ja) 温冷水製造装置
CN221303890U (zh) 一种屏蔽泵性能试验温度控制系统
CN217465133U (zh) 一种导热水装置系统
CN219533740U (zh) 回液分液器、冷却系统及服务器
CN219955771U (zh) 一种冷却水调节系统
CN218244250U (zh) 一种混合液冷装置
CN110898663B (zh) 烟气温度均匀化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