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59131U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59131U
CN220959131U CN202322126610.3U CN202322126610U CN220959131U CN 220959131 U CN220959131 U CN 220959131U CN 202322126610 U CN202322126610 U CN 202322126610U CN 220959131 U CN220959131 U CN 2209591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shaft body
door
track groove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2661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耀军
张�浩
王准
邓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2661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591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591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591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具有容置空间的箱体、门体和铰链组件;门体通过铰链组件枢转于箱体以打开或关闭容置空间;箱体具有箱侧壁和箱前壁;铰链组件包括活动轴和槽体,活动轴具有与槽体配合的轴体;在门体打开的过程中,轴体相对滑动在槽体内,门体具有朝远离箱侧壁和远离箱前壁移动的运动趋势;铰链组件还包括限制轴体与槽体产生相对转动的限位部。本实用新型通过单轴的设置实现了制冷设备的门体在开启过程中的移动,并且在移动过程中通过限位部的设置避免了轴体在槽内的转动,进而避免了门体在开启的初始阶段因转动而使门外棱受到外部环境件的干涉。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嵌入式电器能够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越来越受到欢迎,对于嵌入式制冷设备如嵌入式冰箱,一般包括箱体和转动在箱体上的门体,箱体内设置有置物空间,门体用于开启或关闭置物空间。为了使门体关闭后更加的美观,嵌入式制冷设备在门体关闭后与外部环境件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做的足够小,但这样结构的设置会影响门体的开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了双轴结构的铰链组件,也即门体开启过程中沿着主轴转动的同时,还有副轴对门体导向以控制门体移动,从而在门体开启过程中能够控制门体移动从而避免受到外部环境件的干涉。
现有技术的铰链组件多为双轴,其结构较为复杂,运动轨迹较为繁琐,不便于实际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通过单轴的设置实现了制冷设备的门体在开启过程中的移动,并且在移动过程中通过限位部的设置避免了轴体在槽内的转动,进而避免了门体在开启的初始阶段因转动而使门外棱受到外部环境件的干涉。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具有容置空间的箱体、门体和铰链组件;所述门体通过所述铰链组件枢转于所述箱体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箱体具有箱侧壁和箱前壁;所述铰链组件包括活动轴和槽体,所述活动轴具有与所述槽体配合的轴体;
在所述门体打开的过程中,所述轴体相对滑动在所述槽体内,所述门体具有朝远离所述箱侧壁和远离所述箱前壁移动的运动趋势;
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限制所述轴体与所述槽体产生相对转动的限位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轴体上,所述限位部包括用于与所述槽体内壁相抵接以限制所述轴体在所述槽体内转动的抵接面。
进一步的,所述槽体包括第一轨迹槽和第二轨迹槽;在所述门体打开的过程中,所述轴体依次沿第一轨迹槽和第二轨迹槽移动;所述抵接面为设置在所述轴体外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轨迹槽整体呈曲线状延伸设置;且所述轴体的曲面与所述第一轨迹槽的槽体内壁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轴体的横截面呈扁平状,并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限位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沿宽度方向排布并对称设置在所述轴体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轴体的外壁具有相背设置的一对弧形面,一对弧形面沿所述轴体横截面的长度方向排布并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轴体设置在所述门体上,所述槽体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轨迹槽整体朝远离所述箱前壁及远离箱侧壁的方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铰链组件还具有设置在所述箱体上的铰链板,所述活动轴上设置有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之间,所述上限位板用于与所述铰链板的上侧相抵,所述下限位板用于与所述铰链板的下侧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轴体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槽体设置在所述门体上,所述第一轨迹槽整体朝靠近所述箱前壁及靠近所述箱侧壁的方向延伸设置。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冰箱,包括所述的制冷设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单轴的设置实现了制冷设备的门体在开启过程中的移动,并且在移动过程中通过限位部的设置避免了轴体在槽内的转动,进而避免了门体在开启的初始阶段因转动而使门外棱受到外部环境件的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门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轴体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门体在开启至轴体移动到第二轨迹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门体在第二轨迹槽内转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门体在最大开启角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门体在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门体与铰链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铰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第一种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第二种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活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在门体在关闭时铰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在门体开启至轴体位于第二轨迹槽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在门体开启至最大角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活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在门体开启至轴体位于第二轨迹槽内时铰链组件的立体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在门体开启关闭时铰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在门体开启至轴体位于第二轨迹槽内时铰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在门体开启至最大角度时铰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在门体处于关闭状态时铰链组件的立体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在门体处于关闭状态时铰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设备中轴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
1-箱体,11-箱前壁,12-箱侧壁,
2-门体,21-门前壁,22-门侧壁,23-门外棱,24-门内棱,
3-铰链组件,31-活动轴,311-轴体,312-轴体旋转限位部,313-弧形面,314—旋转槽,315-安装部,316-上限位板,317-下限位板,
32-槽体,321-第一轨迹槽,
322-第二轨迹槽,3221-弧形内壁,3222-主体段,3223-旋转段,
33-限位部,34-旋转限位部,35-铰链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可以是嵌入在外部环境件中的箱体,外部环境件例如可以是如橱柜或者岩板的装潢件,制冷设备可以是冰箱也可以为嵌入到外部环境件中的其他家用电器,具体的家用电器可以是酒柜、收纳柜等。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制冷设备包括一种用于提供内部置物空间的箱体1,门体2和铰链组件3,所述门体2通过所述铰链组件3枢转于所述箱体1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容置空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箱体1具有箱前壁11和与所述箱前壁11垂直设置的箱侧壁12,本实施例中所述箱前壁11和箱侧壁12大致呈平面状。所述置物空间的开口设置的箱前壁11上,所述门体2整体位于所述箱体1的前侧,并在所述门体2处于关闭状态时,实现对置物空间开口的封闭,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前侧为置物空间的开口朝向。
所述门体2还具有门前壁21、门侧壁22和门后壁,所述门前壁21和门侧壁22相交位置形成有门外棱23,在所述门侧壁22和门后壁相交位置形成有门内棱24。当所述门体2在关闭状态下,也即所述门体2遮盖所述储物空间开口时,所述门前壁21设置在所述门体2背离所述箱前壁1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门前壁21整体呈平面状,门前壁21在门体2处于关闭状态下时大致平行于所述箱前壁11。
所述箱体1设置在外部环境件的旁侧,在所述箱体1放置到位后,所述箱侧壁12朝向所述外部环境件的第一侧面,也即所述箱侧壁12与所述外部环境件的第一侧面位置相对,且所述箱侧壁12大致平行于所述外部环境件的第一侧面。
在所述门体2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门侧壁22也朝向所述外部环境件的第一侧面,所述门侧壁22与所述第一侧面的位置相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门侧壁22整体呈平面,并且门侧壁22大致平行于所述外部环境件的第一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门前壁21和门侧壁22都大致呈平面状,在所述门体2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门前壁21平行与所述箱前壁11,所述门侧壁22所在平面平行与所述箱侧壁12所在平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门前壁21和门侧壁22也可以呈曲面或者呈弧面。
本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铰链组件3包括活动轴31和槽体32;所述活动轴31包括活动在所述槽体32内的轴体311,在所述门体2开启的过程中所述轴体311与所述槽体32产生相对活动。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槽体32包括第一轨迹槽321和第二轨迹槽322;所述轴体311依次活动在第一轨迹槽321和第二轨迹槽322内;
所述轴体311与所述第一轨迹槽321滑动配合,且所述铰链组件3还包括限制所述轴体311与所述第一轨迹槽321产生相对转动的限位部33;限位部33的设置能够限制轴体311在第一轨迹槽321内沿周向方向产生转动;所述轴体311可在所述第二轨迹槽322内沿周向方向转动。
本实施例中,在门体2开启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轴体311沿着第一轨迹槽321的滑动实现门体2的移动,且由于轴体311在沿着第一轨迹槽321滑动的时候设置有限位部33,从而避免了轴体311在第一轨迹槽321内产生沿周向方向的转动。当轴体311在第一轨迹槽321内产生周向转动的时候门体2会产生同步转动,门体2过早的转动会使门外棱23受到外部环境件的干涉。本实施例通过限位部33的设置能够使门体2开启的初始阶段只能沿着第一轨迹槽321滑动而不是产生转动,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门体2在开启的初始阶段与外部环境产生干涉。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一轨迹槽321整体呈长条状延伸设置,第一轨迹槽321的延伸形状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门体2位置的移动,所述第一轨迹槽321整体呈曲线延伸设置。
所述限位部33设置在轴体311外壁上,所述限位部33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轨迹槽321内壁相抵接以限制所述轴体311在所述第一轨迹槽321内转动的抵接面。
通过在轴体311的外壁上设置抵接面以实现与第一轨迹槽321内壁的相抵,采用简单的结构实现了轴体311在第一轨迹槽321内周向转动的限位,结构更加简单,操作更加的方便。
所述限位部33的抵接面可大致呈平面延伸设置,限位部33在第一轨迹槽321内滑动的时候,整体呈平面状的限位部33能够与第一轨迹槽321的内壁相抵,从而限制轴体311与第一轨迹槽321在周向方向上产生相对转动。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更好的匹配第一轨迹槽321的内壁,在所述第一轨迹槽321整体呈曲线延伸设置的时候,所述限位部33的抵接面也相应的为设置在所述轴体311外壁上的曲面,呈曲面的所述限位部33与所述第一轨迹槽321内壁的曲面相适配。在具体实施例中曲面与轴体横截面相交形成的曲线整体可以整体呈弧形。
所述限位部33可以设置有一个也可以设置有两个,当限位部33设置有一个的时候,相当于在整体原本为圆柱形的轴体311上沿平行于轴体311的轴向方向上砍去一部分轴体311以形成一个限位面,该限位面用于与第一轨迹槽321的内壁相抵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所述限位部33也可以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部33相背设置在所述轴体311外壁的两侧。在限位部33设置有两个并相背设置在所述轴体311两侧的时候,所述轴体311的横截面整体呈扁平状,且所述轴体311的横截面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两个限位面沿轴体311的宽度方向排布并对称设置。
所述轴体311整体呈扁平状的轴体且轴体311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轨迹槽321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也就是轴体311在横向方向上的延伸方向沿第一轨迹槽321的延伸方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轨迹槽321整体呈曲线,第一轨迹槽321的延伸方向为所述第一轨迹槽321所在曲线位置的切线方向。
在垂直于第一轨迹槽321延伸方向上,第一轨迹槽32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在所述轴体311沿第一轨迹槽321滑动的时候,两个限位部33分别与第一轨迹槽321的相对的两个内壁位置相对。在轴体311滑动过程中当任一限位部33与第一轨迹槽321的内壁相抵时就能实现轴体311在第一轨迹槽321内周向方向上转动的限位。两个限位部33被限位在两个内壁之间,从而使扁平状的轴体311只能沿着第一轨迹槽321的延伸方向滑动而不能产生转动。
在所述轴体311沿第一轨迹槽321滑动的时候,所述轴体311横截面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轴体311所在位置的第一轨迹槽321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一轨迹槽321整体呈曲线的时候,所述轴体311所在第一轨迹槽321位置曲线的切线方向与所述轴体311的长度方向大致相同。也即所述轴体311在第一轨迹槽321内所在位置的曲线的切线方向为第一轨迹槽321的延伸方向。
在轴体311沿第一轨迹槽321滑动之后,如图5-8所示,轴体311活动在第二轨迹槽322内,在本实施例中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能够沿周向方向产生转动,当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沿周向转动的时候能够使门体2的开启角度增大,且先沿第一轨迹槽321滑动再在第二轨迹槽322内转动的结构设置能够避免槽体32占用较多空间,从而更好的使铰链组件3的布置。在槽体32设置在门体2上的时候,由于槽体32的尺寸缩短占用了更少的门体空间,可以使门体2的厚度进行减薄。
为了实现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的转动,所述第二轨迹槽322内至少包括可供轴体311转动的空间,该转动空间可以是整个圆形也可以是相对设置的一对扇形空间。
如图4-8所示,为了更好的使轴体311在所述第二轨迹槽322内转动,所述轴体311的外壁则相应的设置有具有一对弧形面313,所述弧形面313与所述限位部33沿所述轴体311的周向方向排布,一对所述弧形面313沿所述轴体311横截面的长度方向相背设置。弧形面313与所述第二轨迹槽322的内圆形内壁相适配,在轴体311沿着第二轨迹槽322转动的时候,弧形面313贴合第二轨迹槽322的内壁移动。
上述实施例是第二轨迹槽322为圆形的时候,在第二轨迹槽322内供轴体311转动的空间仅为扇形的时候,所述轴体311的弧形面313与所述第二轨迹槽322内扇形空间的弯曲相适配,在轴体311上设置弧形面313并在第二轨迹槽322内设置相适配的曲面实现了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的平稳的转动。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1-23所示,第二轨迹槽322是一个与第一轨迹槽321连通的圆形,第二轨迹槽322的外径尺寸要大于轴体311的最大外径尺寸。第二轨迹槽322的所在圆的外径要大于所述第一轨迹槽321的槽体宽度,需要说明的是槽体宽度指第二轨迹槽322在垂直于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此外,由于轴体311整体呈扁平状,轴体311沿长度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要小于第二轨迹槽322的外径尺寸,从而使轴体311从第一轨迹槽321滑出后能够在第二轨迹槽322内转动。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轨迹槽322的尺寸增大以实现轴体311的转动。由于轴体311整体呈扁平状,当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转动完成后,随门体2关闭的过程中需要扁平状的轴体311从第二轨迹槽322进入到第一轨迹槽321内,因此,如何实现在门体2关闭的过程中实现整体呈扁平状的轴体311朝第一轨迹槽321内复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28所示,所述铰链组件还具有旋转限位部34,所述旋转限位部34设置在第二轨迹槽322内,旋转限位部34用于限制所述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转动角度,旋转限位部34的设置能够对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制,避免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实现360°的自由旋转,从而使门体2在关闭的过程中,轴体311可以沿着转动轨迹从第二轨迹槽322复位旋转,在轴体311复位旋转到轴体31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轨迹槽321位置相对时,就能够使轴体311从第二轨迹槽322顺利进入到第一轨迹槽321内并随着门体2的进一步关闭使轴体311沿着第一轨迹槽321复位滑动到第一轨迹槽321的初始位置。
旋转限位部34的设置避免了轴体311在第一轨迹槽321内的自由旋转,从而使轴体311可以复位移动至第一轨迹槽321内,方便了门体关闭时的控制。
为了更好的对轴体311的旋转角度进行限位,如图19、图24及图28所示,所述轴体311上设置有轴体旋转限位部312,所述轴体旋转限位部312用于与所述旋转限位部34相抵以限制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沿周向转动。本实施例中通过与旋转限位部34相抵的方式实现轴体311轴向转动的限制。
如图2-8及图11-18所示,所述旋转限位部34设置于第二轨迹槽322的内壁并用于与所述轴体旋转限位部312相抵以限制所述轴体311沿周向方向的转动,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轨迹槽322的内壁直接作为所述旋转限位部34。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9-28所示,所述旋转限位部34包括设置在第二轨迹槽322内壁上的旋转柱或者设置在第二轨迹槽322内壁上的突起部,旋转限位部34自所述第二轨迹槽322的内壁向第二轨迹槽322内突伸形成。
对于所述旋转限位部34直接设置在第二轨迹槽322的内壁上的方案,由于第二轨迹槽322的具有不同的结构,如第二轨迹槽322的横截面整体呈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因此,具有不同方式的铰链组件。同时,由于轴体311具有不同的结构,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也可以设置有多种方式,例如轴体旋转限位部312可以设置在所述轴体312的外壁上,可以与限位部33并列设置也可以与限位部33重叠设置。由此可见,通过不同方式的第二轨迹槽322和不同方式的旋转轴31能够组合出多种方式的铰链组件。以下主要以几种较为典型的实施例为例展开描述。
对于第一种轴体313,如图1-8及图15所示,所述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也设置在所述轴体311的外壁,并且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与所述限位部33位置重合,所述轴体311横截面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轴体311外壁设置有一对弧形面313,一对弧形面313沿轴体311横截面的长度方向相背设置在所述轴体311的两侧,所述限位部33则为沿所述轴体311横截面的宽度方向上相背设置的一对抵接面,所述抵接面整体呈平面,所述抵接面作为所述轴体旋转限位部312用以与所述旋转限位部34相抵接。以在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沿周向方向转动的时候,当限位部33与所述旋转限位部34位置相对时,实现对轴体311旋转角度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一种轴体313,在轴体313设置在门体2上的时候和在轴体313设置在箱体1上的时候,所对应的旋转轴31也具有不同的结构,图1-8所示的都是轴体313设置在箱体1上的时候旋转轴31的结构示意图,图15所示的是将轴体313设置在箱体1上的时候所对应的旋转轴31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对于第一种轴体313在轴体313设置在门体2上的时候,所对应的第二轨迹槽322可以采用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轨迹槽322整体呈圆形,所述旋转限位部34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轨迹槽322内壁上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上具有用于与轴体旋转限位部312相抵接的旋转抵接面。突起部自所述第二轨迹槽322内壁向外延伸设置。在所述轴体311在所述第二轨迹槽322内转动的时候,当轴体与突起部相抵接后形成对轴体311旋转角度的限位。
对于第一种轴体313在轴体313设置在门体2上的时候,第二轨迹槽322还可以采用如图13所示的不规则形状的槽体,此时所述第二轨迹槽322设置在箱体1上。在第一轴体313设置在箱体1上的时候,第二轨迹槽322如图1-8所示设置在门体2上,并且第二轨迹槽322采用不规则形状。
具体的,如图1-3及图11-13所示给出了一种不规则形状的第二轨迹槽322,图1-3所示的是槽体32设置在门体2上的实施例,图11-13所示的是槽体32设置在箱体1上的实施例。
所述第二轨迹槽322的内壁包括具有一对位置相对的弧形内壁3221,一对弧形内壁3221的弧心重合,所述弧形内壁3221与所述弧形面313相适配;所述弧形内壁3221的曲率与所述弧形面313的曲率相一致;所述轴体311在一对弧形内壁3221之间转动;所述旋转限位部34设置在所述弧形内壁3221的旁侧,旋转限位部34包括用于与轴体旋转限位部312相抵接以限制所述轴体311在所述第二轨迹槽322内进一步转动的旋转抵接面。
第二轨迹槽322可以看做是在一个圆形的孔内设置突起部后剩余的空间(如图14及图21-23所示),该剩余的空间用于轴体311的转动。
如图3所示,所述旋转限位部34设置有两个,两个旋转限位部34以所述第二轨迹槽322的中心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设置。第二轨迹槽322的中心为两个弧形内壁3221共同的弧心位置。
由图3可知,所述第二轨迹槽322包括主体段3222和旋转段3223,所述主体段3222与所述第一轨迹槽321位置相对并为第一轨迹槽32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的延伸,所述旋转段3223用以在所述轴体311旋转时为所述轴体311避让;所述旋转段3223设置有两个,两个旋转段3223以所述主体段3222的中心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设置。
如图3所示,虚线部分表示轴体311最开始进入到第二轨迹槽222后的边缘,第二轨迹槽222可以分成主体段3222和旋转段3223,所述主体段3222与所述第一轨迹槽321位置相对并可以看做是第一轨迹槽32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的延伸部分。
如图5所示,在轴体311滑移出第一轨迹槽321后,所述轴体311移动到第二轨迹槽322内的主体段3222中,此时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还未产生转动,随后随着门体2的进一步开启,如图6-7所示,所述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沿周向方向进行旋转,在旋转后部分所述轴体311位于旋转段3223内。在轴体311的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与所述旋转限位部34相抵接后是轴体311完成最后的旋转到位(图8所示)。
对于第一种整体呈扁平状的轴体313也可以通过对其轴体313具体结构的限制对轴体313关闭时的复位进行限制。具体的,如图29所示,实线部分的轴体311表示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未转动之前的位置示意图,虚线部分的轴体311表示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转动到最大位置时的位置示意图。
所述弧形面313与轴体311的横截面相交形成弧线,所述弧线所对应的圆心角为α;所述轴体311在所述第二轨迹槽222内沿周向旋转的角度β不大于α的补角。
由于所述轴体311整体呈扁平状,并且所述轴体311相背设置的两个弧形面313在长度方向上排布,因此所述弧形面313在横截面上形成的弧形所对应的圆心角α一般是小于90°的,因此圆心角α的补角一般需要大于90°,在本实施例中轴体311沿轴向旋转的角度β如果大于α的补角,则指示了轴体31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旋转的角度大于了90°。
由于弧形面313是相背设置在轴体311上的,如果弧形面313能够在第二轨迹槽322内旋转角度大于90°,则两个相背设置的弧形面313在第二轨迹槽322内走过的角度超过了360°,也就意味着轴体311能够在第二轨迹槽322内实现360°的自由旋转,这样结构的设计能够会造成轴体311复位的困难。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旋转角度的限制使轴体311在关门过程中能够从第二轨迹槽322复位移动到第一轨迹槽321内,从而更好的实现了门体的关闭。
对于第二种轴体313,如图16-19,所述轴体旋转限位部312直接设置在所述轴体311的外壁上,所述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与所述限位部33并列设置,所述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与所述限位部33沿所述轴体311的周向方向排布。
所述轴体旋转限位部312和所述限位部33沿轴体311的周向排布,并且所述轴体旋转限位部312和所述限位部33均设置有一对,一对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以所述轴体311的中心轴线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设置,一对限位部33以所述轴体311的中心轴线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轴体311的横截面大致呈菱形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二种轴体313,在轴体313设置在门体2上的时候和在轴体313设置在箱体1上的时候,所对应的旋转轴31也具有不同的结构,图16-19所示的都是轴体313设置在门体2上的时候旋转轴31的结构示意图,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轴体313设置在箱体1上的时候所对应的旋转轴31的具体结构也是容易想到的常规替换,在此不做详细的赘述。
对于第二种轴体313所对应的第二轨迹槽322可以采用如第一种轴体313所对应的不规则形状,也可以采用在圆形的第二轨迹槽322内壁上设置突起部从而实现对轴体313的限位。具体结构设置可以参考上面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第二种轴体313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的第二轨迹槽322。如图19所示,由于在轴体313的外壁上同时设置有相邻的限位部33和轴体旋转限位部312,在限位部33和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之间形成一个突起部。
如图16所示,所述第二轨迹槽322包括主体段3222和旋转段3223,所述主体段3222与所述第一轨迹槽321位置相对并为第一轨迹槽321在第二轨迹槽322内的延伸,所述旋转段3223用以在所述轴体311旋转时为所述轴体311的旋转提供避让空间;所述旋转段3223设置有两个,两个旋转段3223以所述主体段3222的中心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设置。
如图16所示,图纸虚线位置指示了在轴体313进入到第二轨迹槽322内未旋转时轴体313的边界,虚线位置与部分第二轨迹槽322的内壁构成了所述主体段3222。所述主体段3222的形状与第一轨迹槽321相适配,所述主体段3222的宽度与第一轨迹槽321的宽度相一致。所述旋转段3223可以看做是自所述主体段3222的内壁向外凹设形成的槽体。
如图16所示,在轴体313沿着第一轨迹槽321滑动的过程中,限位部33贴着第一轨迹槽321的内壁滑动从而避免轴体313在第一轨迹槽321内沿轴体313的周向转动,使轴体313只能在第一轨迹槽321内滑动。
如图17所示,在轴体313滑动至第二轨迹槽321内并未开始转动的时候,所述限位部33与所述轴体313外壁上的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之间形成的突起部正好位于所述旋转段3223内,旋转段3223的设置能够使轴体313产生旋转。
如图18所示,当轴体313旋转到轴体313外壁上的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与主体段3222部分内壁形成的旋转限位部34相抵接后从而完成轴体313角度旋转的限位。
对于第三种轴体313,如图24所示,所述旋转轴31上设置有旋转槽314,所述旋转槽314设置在所述轴体313上,并且沿所述轴体313的径向方向开口设置,所述旋转槽314的截面整体呈扇形,所述旋转槽314内具有沿所述轴体311的周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旋转槽内壁,所述轴体旋转限位部312设置于所述旋转槽内壁。上述两种轴体313都是旋转限位部34直接设置在轴体311的外壁上,第三种轴体313的旋转限位部34不是设置在轴体313的外壁上,而是在轴体313上开设槽体,旋转限位部34设置在槽体的内壁上。
对于第三种轴体313,需要对第二轨迹槽322的结构有一定的要求,在所述第二轨迹槽322内需要设置旋转柱,所述旋转柱与相应的旋转槽314相适配。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0-28所示,所述旋转限位部34包括自第二轨迹槽322的内壁并朝第二轨迹槽322内延伸设置的旋转柱。
在所述轴体311滑动至第二轨迹槽322内时,所述旋转柱的位置正好与所述旋转槽314的位置相对,所述旋转柱可容置在所述旋转槽314内并相对沿所述轴体311的周向转动;所述旋转槽314的开口尺寸大于旋转柱的尺寸,从而能够使旋转柱在旋转槽314内产生相对转动。
在具体实施例中为了方便从第一轨迹槽321滑移出来的旋转槽314能够顺利的与旋转柱对接,所述旋转柱自第二轨迹槽322的内壁朝第一轨迹槽321的末端延伸设置。
由于所述旋转槽314具有沿轴体313周向方向相对的两个旋转槽内壁,所述旋转柱则可以相对的在旋转槽314内的两个旋转槽内壁之间转动。
对于第三种轴体313,所对应的第二轨迹槽322的截面可以如图21-23所示整体呈圆形。当然也可以呈不规则状或其他形状。
同样的,对于第三种轴体313,在轴体313设置在门体2上的时候和在轴体313设置在箱体1上的时候,所对应的旋转轴31也具有不同的结构,图24所示的都是轴体313设置在门体2上的时候旋转轴31的结构示意图,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轴体313设置在箱体1上的时候所对应的旋转轴31的具体结构也是容易想到的常规替换,在此不做详细的赘述。
对于第四种轴体313,如图28所示,所述旋转轴31上设置有如第三中轴体313相似的旋转槽314,所述旋转槽314内具有沿所述轴体311的周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旋转槽内壁,所述轴体旋转限位部312设置于所述旋转槽内壁。此外与第三种轴体313不同的是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不仅设置在所述旋转槽内壁上,同时在轴体313的外壁上也设置有轴体旋转限位部312。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与所述限位部33沿所述轴体313的周向排布。
所述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与所述限位部33并列设置,并且所述轴体旋转限位部312和所述限位部33均设置有两个,两个轴体旋转限位部312及两个限位部33均以所述轴体312的中心轴线为对称点呈中心对称。
对于第四张轴体313可以通过两个位置的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任一一个对轴体313的旋转角度进行限位,也可以同时采用两个不同部位的轴体旋转限位部312对轴体313的旋转角度进行同时限位。
在采用旋转槽内壁上设置的轴体旋转限位部312对轴体313的旋转角度限位的时候可以采用第三种轴体313所对应的第二轨迹槽322,具体结构可参考上文,在此不再赘述。对于采用两个不同部位的轴体旋转限位部312对轴体313的旋转角度同时限位的时候,则对第二轨迹槽322的结构有一定要求。
如图25-27所示,对于第四种轴体,由于在轴体313的外壁上同时设置有相邻的限位部33和轴体旋转限位部312,在限位部33和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之间形成一个突起部,在轴体313沿着第一轨迹槽321滑动的过程中,限位部33贴着第一轨迹槽321的内壁滑动从而避免轴体313在第一轨迹槽321内沿轴体313的周向转动,使轴体313只能在第一轨迹槽321内滑动。
在轴体313滑动至第二轨迹槽321内并未开始转动的时候,所述限位部33与所述轴体313外壁上的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之间形成的突起部正好位于所述旋转段3223内,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所述第二轨迹槽322内的旋转柱正好与旋转槽314位置相对,旋转柱容置在旋转槽314内,并且可在旋转槽314内产生相对的转动。旋转段3223的设置能够使轴体313产生旋转,当轴体313旋转到轴体313外壁上的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与主体段3222部分内壁形成的旋转限位部34相抵接后从而完成轴体313角度旋转的限位,此时所述轴体313也旋转到旋转槽314内壁上的轴体旋转限位部312与所述旋转柱位置相抵接。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活动轴31可以设置在所述门体2上也可以设置在箱体1上。如图1-8所示,在活动轴31设置在箱体1上时,所述槽体32则相应的设置在所述门体2上;如图9-29所示,在活动轴31设置在门体2上时,所述槽体32则相应的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
如图1-8所示,在所述活动轴31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时,为了方便实现活动轴31的设置,所述铰链组件3还具有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的铰链板35,所述活动轴31具有固定在所述铰链板35上的安装部315,所述轴体311与所述安装部315沿所述轴体311的轴向方向排布。
所述槽体32直接设置在所述门体2上,所述门体2的底部或顶部直接形成朝上或朝下开口设置的槽,所述轴体311定位在所述槽内,这样结构的设置能够更方便的实现门体2在箱体1上的安装固定便于门体2的装载或拆卸。
如图1所示,在门体2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轴体311位于第一轨迹槽321的始端,所述第一轨迹槽321的始端相对设置在靠近所述门前壁21的位置。所述第一轨迹槽321的末端则相对始端位于更靠近所述门侧壁22和箱前壁12的位置。
如图1所示,在所述门体2处于关闭状态下,由于第一轨迹槽321的始端相对位于靠近门前壁21和相对远离门侧壁22的位置,且所述第一轨迹槽321的始端相对所述第一轨迹槽321的末端位于更远离所述箱前壁11和箱侧壁12的位置。所述门体2在开启的过程中轴体311相对沿着第一轨迹槽321从始端向末端滑动。在门体2处于关闭在状态下,所述第一轨迹槽321朝逐渐靠近所述箱前壁11和箱侧壁12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轨迹槽321的延伸方向也即从第一轨迹槽321的始端向末端移动的整体方向。
第一轨迹槽321的设置使在门体2在开启过程中,所述门体2整体具有相对朝远离所箱侧壁12和远离所述箱前壁11方向移动的运动趋势。以所述门体2作为参考,所述轴体313则具有相对朝远离所述门前壁21并朝靠近所述门侧壁22逐渐移动的运动分量。
在开启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所述门外棱23和门内棱24均相对位于远离轴体311的位置,为了避免所述门外棱23受到外部环境件的干涉的影响和避免门内棱24受到箱体1的干涉的影响,所述第一轨迹槽321整体朝门内棱24所在位置延伸设置,这样结构设置使门体2在开启过程中,门体2整体沿斜向方向斜向拉出来,在门体2移动到一个便于旋转开启的位置后,进而再实现后续的转动。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轨迹槽321整体呈曲线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轨迹槽321包括沿第一轨迹槽321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所述第二槽段位于第二轨迹槽322与第一槽段之间。
门体2在开启的过程中,随着门体2开启角度的增大,所述轴体311依次沿着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滑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这里只是指示轴体311在第一轨迹槽321内滑动的过程。
在第一槽段滑动的时候,所述轴体311在相对远离所述门前壁21上的移动幅度要大于轴体311相对靠近所述门侧壁22上移动幅度;所述门体2相对朝远离所述箱前壁11的移动幅度要大于门体2相对朝远离所述箱侧壁12的移动幅度。
在第一槽段移动时,相比于朝远离外部环境件移动,门体2更倾向于朝远离箱体1的方向移动。也即相比于朝内移动,所述门体2更倾向于朝前移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前指的是门体2朝远离箱体1的方向移动,朝内移动则表示门体2朝远离外部环境件的方向移动。
在第二槽段滑动的时候,所述轴体311在相对远离所述门前壁21上的移动幅度要小于轴体311相对靠近所述门侧壁22上移动幅度;所述门体2朝远离所述箱前壁11的移动幅度小于门体2朝远离所述箱侧壁12的移动幅度。也即在第二槽段移动时,相比于朝远离箱体1的方向移动,所述门体2更倾向于朝远离外部环境件的方向移动。也即相比于朝前移动,所述门体2更倾向于朝内移动。
上述结构的设置实际上使门体2在开启到第一角度之前,轴体311沿着第一槽段滑动时,门体2朝前移动的距离是大于朝内移动的距离;在门体2从第一角度开启到第二角度的时候,轴体311沿着第二槽段滑动,此时门体2朝内移动的距离是大于朝前移动的距离,其中,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
上述结构的设置使第一轨迹槽321整体呈弧形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一轨迹线321形成的弧线朝背离所述门外棱23的方向拱起,所述第一轨迹槽321整体朝逐渐靠近所述门侧壁22和逐渐远离所述门前壁21的方向延伸设置。
以门外棱23为圆心,门前壁21所在平面为x方向以门侧壁22所在平面为y方向,所述第一槽段延伸方向的斜率大于第二槽段延伸方向的斜率,且沿着第一轨迹槽321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轨迹槽321延伸方向的斜率逐渐减小。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轨迹槽321延伸方向为第一轨迹槽321所在位置曲线的切线的延伸方向。
虽然轴体311在整个第一轨迹槽321内的相对移动都是相对的逐渐朝着远离门前壁21并靠近门侧壁22的方向延伸设置,但在第一槽段内更倾向于朝远离所述门前壁21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槽段更倾向于超靠近门侧壁22的方向延伸设置。
由于在门体开启的初始阶段门内棱24距离轴体311更远,在初始阶段需要更多的考虑门内棱24与箱体1的干涉,因此需要门体2更多的朝远离箱体1的方向移动,也即轴体相对朝远离门前壁21的方向移动。
在开启到一定角度后需要更多的考虑外部环境件的干涉,从而使门体2更多的朝内侧移动,也即轴体311更相对的朝靠近门侧壁22的方向移动。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根据门体2开启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对门体2的开启过程进行更精细的控制,可以更好的避免门体2在开启过程中受到干涉。
在门体2开启的最初阶段,所述门外棱23先逐渐朝靠近所述箱侧壁12所在平面移动,然后随着门体2的进一步的开启,所述门外棱23逐渐朝远离所述门箱侧壁12所在平面移动。
如图9-28所示,在所述活动轴31设置在所述门体2上时,相应的所述槽体32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为了方便槽体32在箱体1上的设置,所述铰链组件还具有设置在所述箱体1上的铰链板35,所述槽体32设置在所述铰链板35上,所述活动轴31具有与所述门体2连接固定的安装部315,所述轴体311与所述安装部315沿所述轴体311的轴向方向排布。
如图15、图19、图24及图28所示,所述活动轴31上设置有上限位板316和下限位板317,所述轴体311设置在所述上限位板316和下限位板317之间,所述上限位板316用于与所述铰链板35的上侧相抵,所述下限位板317用于与所述铰链板35的下侧相抵。
所述活动轴31通过上限位板316和下限位板317的设置在轴向方向上实现活动轴31在所述铰链板35上轴向方向的安装定位。
所述槽体32直接设置在所述铰链板35上并且沿竖向方向贯穿所述铰链板35,所述门体2的底部或顶部直接形成朝上或朝下开口设置的槽,所述轴体311定位在所述槽内。
如图11及图16所示,在门体2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轴体311位于第一轨迹槽321的始端,所述第一轨迹槽321的始端相对所述第一轨迹槽321的末端位于更靠近所述箱侧壁12和箱前壁11的位置。
所述门体2在开启的过程中轴体311相对沿着第一轨迹槽321滑动,使门体2整体相对朝远离所箱侧壁12和远离所述箱前壁11的方向移动,也即所述门体2朝内侧移动并朝前侧移动。
如图9-11所示,在所述门体2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轴体31相对位于更靠近箱侧壁12和靠近箱前壁11的位置,同时所述轴体31在门体2关闭的初始阶段也位于更靠近所述门侧壁22并且远离门前壁21的位置。
为了避免所述门外棱23受到外部环境件的干涉的影响和避免门内棱24受到箱体1的干涉的影响,所述第一轨迹槽321整体朝远离箱侧壁12和远离所述箱前壁11的方向延伸设置。
如图13及图14所示,所述第一轨迹槽321整体呈曲线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轨迹槽321包括沿第一轨迹槽321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所述第二槽段位于第二轨迹槽322与第一槽段之间。门体2在开启的过程中,随着门体2开启角度的增大,所述轴体311依次沿着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滑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这里只是指示轴体311在第一轨迹槽321内滑动的过程。
在沿第一槽段滑动的时候,所述轴体311在相对远离所述箱侧壁12上的移动幅度要大于轴体311相对远离所述箱前壁11上的移动幅度,也即在第一槽段移动时,相比于朝远离箱体1的方向来说,所述门体2更倾向于远离箱侧壁12的方向移动,也即所述门体2更倾向于朝远离外部环境件的方向移动。也就意味着相比于朝前移动,所述门体2更倾向于朝内移动。
在沿第二槽段滑动的时候,所述轴体311相对朝远离所述箱前壁11的移动幅度则相对大于轴体311相对远离所述箱侧壁12的移动幅度,也即在第二槽段移动时,相比于朝远离箱侧壁12的方向移动来说,所述门体2更倾向于朝远离箱前壁12的方向移动。也即相比于朝内移动,门体2更倾向于朝前移动。
门体2在开启到第一角度之前,轴体311相对沿着第一槽段滑动时,门体2相对朝前移动的距离是小于朝内移动的距离;在门体2从第一角度开启到第二角度的时候,轴体311沿着第二槽段滑动,此时门体2朝内移动的距离是小于朝前移动的距离,其中,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
上述结构的设置使第一轨迹槽321整体呈弧形延伸设置,且所述第一轨迹线321形成的弧线朝背离所述门外棱23的方向拱起,所述第一轨迹槽321整体朝逐渐远离所述箱侧壁12和箱前壁11的方向延伸设置。
以门外棱23为圆心,门前壁21所在平面为x方向以门侧壁22所在平面为y方向建立坐标系,所述第一槽段延伸方向的斜率小于第二槽段延伸方向的斜率。随第一轨迹槽321的延伸设置的方向,所述第一轨迹槽延伸方向的斜率逐渐增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轨迹线321整体呈曲线,第一轨迹槽321延伸方向为第一轨迹槽321所在位置曲线的切线的延伸方向。
在轴体311设置在门体2上,槽体32设置在箱体1上的实施例中,门体2在开启的初始阶段,所述门外棱23与所述轴体31的距离相比于门内棱24与所述轴体31的距离更远。因此在门体开启的初始阶段门外棱23移动的幅度相比于门内棱24移动的幅度更大,这也就意味着相比于门内棱24所述门外棱23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件的干涉的影响。
因此在第一槽段移动的时候,相比于门体2朝远离箱前壁11的方向移动,所述门体2更倾向于朝内移动,也即更倾向于朝远离箱侧壁12的方向移动,也就是门体2更倾向于朝远离外部环境件的方向移动以避免门外棱23受到外部环境件干涉的影响。
在第二槽段移动的时候,相比于门体2朝远离箱侧壁12的方向移动,所述门体2更倾向于超前侧移动,也即更倾向于超远离箱前壁12的方向移动,也就是门体2更倾向于朝远离箱体1的方向移动,以避免门内棱24受到外部环境件干涉的影响。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根据门体2开启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对门体2的开启过程进行更精细的控制,可以,更好的避免门体2在开启过程中受到干涉。
在门体2开启的最初阶段,所述门外棱23先逐渐朝靠近所述箱侧壁12所在平面移动,然后随着门体2的进一步的开启,所述门外棱23逐渐朝远离所述门箱侧壁12所在平面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其他地方关于朝所述箱侧壁12靠近或远离的移动都是指靠近或远离所述箱侧壁12所在平面的移动。相应的,本文中其他地方关于朝所述箱前壁11靠近或远离的移动都是指靠近或远离所述箱前壁11所在平面的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并且为嵌入式冰箱。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容置空间的箱体、门体和铰链组件;所述门体通过所述铰链组件枢转于所述箱体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容置空间;所述箱体具有箱侧壁和箱前壁;所述铰链组件包括活动轴和槽体,所述活动轴具有与所述槽体配合的轴体;
在所述门体打开的过程中,所述轴体相对滑动在所述槽体内,所述门体具有朝远离所述箱侧壁和远离所述箱前壁移动的运动趋势;
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限制所述轴体与所述槽体产生相对转动的限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轴体上,所述限位部包括用于与所述槽体内壁相抵接以限制所述轴体在所述槽体内转动的抵接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包括第一轨迹槽和第二轨迹槽;在所述门体打开的过程中,所述轴体依次沿第一轨迹槽和第二轨迹槽移动;所述抵接面为设置在所述轴体外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迹槽整体呈曲线状延伸设置;且所述轴体的曲面与所述第一轨迹槽的槽体内壁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体的横截面呈扁平状,并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限位部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沿宽度方向排布并对称设置在所述轴体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体的外壁具有相背设置的一对弧形面,一对弧形面沿所述轴体横截面的长度方向排布并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体设置在所述门体上,所述槽体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轨迹槽整体朝远离所述箱前壁及远离箱侧壁的方向延伸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还具有设置在所述箱体上的铰链板,所述活动轴上设置有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之间,所述上限位板用于与所述铰链板的上侧相抵,所述下限位板用于与所述铰链板的下侧相抵。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体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槽体设置在所述门体上,所述第一轨迹槽整体朝靠近所述箱前壁及靠近所述箱侧壁的方向延伸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
CN202322126610.3U 2023-08-08 2023-08-08 制冷设备 Active CN2209591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6610.3U CN220959131U (zh) 2023-08-08 2023-08-08 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26610.3U CN220959131U (zh) 2023-08-08 2023-08-08 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59131U true CN220959131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07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26610.3U Active CN220959131U (zh) 2023-08-08 2023-08-08 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591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00712B (zh) 一种用于冰箱的门体铰链装置及冰箱
CN108286860B (zh) 冰箱
CN212253341U (zh) 一种冰箱
CN216293015U (zh) 旋转开关及加热不燃烧电子烟
CN105696874A (zh) 一种门中门冰箱用自锁装置及门中门冰箱
US20230014585A1 (en) Synchronous opening or closing thin hinge
CN220959131U (zh) 制冷设备
CN107369597B (zh) 一种汽车备用保险丝储藏盒
CN111946181B (zh) 铰链结构
CN220769196U (zh) 铰链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2282546B (zh) 带有挡板的铰链组件及具有其的冰箱
CN205690457U (zh) 联锁开关结构及微波炉
CN106152687B (zh) 对开门冰箱及其竖梁导向装置
CN220769193U (zh) 铰链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6293016U (zh) 旋转开关及加热不燃烧电子烟
CN220769195U (zh) 铰链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4961475B (zh) 走线模块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113899136B (zh) 冰箱
CN220769194U (zh) 铰链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20769182U (zh) 铰链组件及家用电器
CN206220670U (zh) 具有旋转式闩锁的斜舌
CN218092595U (zh) 具有凹口的铰链组件及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CN112984926B (zh) 旋转机构、旋转门、圆形箱体以及圆形制冷设备
CN219030093U (zh) 储物盒
CN117308478A (zh) 用于冰箱门体的竖梁组件及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