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52578U - 投放系统和衣物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投放系统和衣物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52578U
CN220952578U CN202322624945.8U CN202322624945U CN220952578U CN 220952578 U CN220952578 U CN 220952578U CN 202322624945 U CN202322624945 U CN 202322624945U CN 220952578 U CN220952578 U CN 2209525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section
liquid
inlet pipe
liquid inlet
liquid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2494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段传林
秦运根
杨志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uok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uok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uok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uok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2494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525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525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525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洗衣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投放系统和衣物处理设备。其中,投放系统包括:储液组件,具有储液腔;多通管件,包括有第一进液管段、第二进液管段和出液管段,第一进液管段和第二进液管段均连通于出液管段;其中,第一进液管段用于进水,第二进液管段连通于储液组件,出液管段用于连通衣物处理设备的衣物处理腔。清洗用水流入第一进液管段,清洗剂流入第二进液管段,清洗用水和清洗剂在出液管段汇合并充分混合,并通过出液管段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无需额外设置混液盒即可使得清洗用水和清洗剂充分混合,结构简单可靠,投放系统占用衣物处理设备空间较小,便于减小衣物处理设备整体尺寸,有利于小型化,减小占据用户居住空间。

Description

投放系统和衣物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洗衣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投放系统和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洗衣机的投放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进筒供水管路复杂且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导致洗衣空间减少。要想满足用户需求的洗衣空间,则需要更大体积的壳体进行装配,影响用户的放置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投放系统,包括:
储液组件,具有储液腔;
多通管件,包括有第一进液管段、第二进液管段和出液管段,所述第一进液管段和所述第二进液管段均连通于所述出液管段;
其中,所述第一进液管段用于进水,所述第二进液管段连通于所述储液组件,所述出液管段用于连通衣物处理设备的衣物处理腔。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液管段与所述第二进液管段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
所述储液腔和所述第二进液管段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储液腔对应一个所述第二进液管段。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投放系统还包括:
供给管路,包括有进水管段和注液管段,所述进水管段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进液管段,另一端用于进水,所述注水管段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出液管段,另一端用于连通于所述衣物处理腔;
投放管路,所述投放管路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腔,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进液管段。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投放系统还包括:
泵送组件,所述泵送组件的输入端连通于所述储液组件,所述泵送组件的输出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进液管段。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泵送组件包括:
泵壳,靠近于所述储液组件布置;
泵体,设置于所述泵壳内,形成有所述输入端和所述输出端;
其中,所述泵壳具有固定结构,所述多通管件和/或所述供给管路设置于所述固定结构。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泵体为蠕动泵或柱塞泵。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投放系统还包括:
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液管段,所述单向阀沿所述储液组件至所述第二进液管段的方向导通。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液组件包括:
盒体,形成有投放口、投放接口和所述储液腔,所述投放口和所述投放接口均连通于所述储液腔;
盒盖,设置于所述盒体,用于敞开或覆盖所述投放口。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投放系统还包括:
液量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储液腔内的液体量;
其中,所述液量检测装置为磁浮传感器或负压传感器。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磁浮传感器包括:
磁性浮子,滑动地套设于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设置在所述储液腔内且沿所述储液腔的深度方向布置;
磁性开关,设置于所述盒体的外底壁且对应于所述磁性浮子布置。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
机壳,形成有用于进水的进水接口;
处理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形成有衣物处理腔;
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投放系统,所述多通管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储液组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机壳,以使所述储液组件可伸出或缩入所述机壳;
其中,所述第一进液管段与所述进水接口流体连通。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
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机壳,用于限制所述储液组件的滑动行程。
相比现有技术,本公开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投放系统设置有储液组件和多通管件。其中,储液组件设置有储液腔,多通管件设置有第一进液管段、第二进液管段和出液管段。且第一进液管段、第二进液管段和出液管段之间相互连通。第一进液管段用于进水,第二进液管段连通于储液组件,使得储液腔内的清洗剂能够流入第二进液管段。出液管段可连通于衣物处理设备的衣物处理腔内。如此设置,将待清洗衣物投放入衣物处理腔内,清洗用水流入第一进液管段,清洗剂流入第二进液管段,且清洗用水和清洗剂在出液管段汇合并充分混合,并通过出液管段将清洗用水和清洗剂的混合液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以进行后续对待清洗衣物的清洗作业。无需额外设置混液盒即可使得清洗用水和清洗剂充分混合,结构简单可靠,使得投放系统占用衣物处理设备的空间较小,能够更加合理地规划衣物处理设备的内部空间,便于减小衣物处理设备的整体尺寸,更加适合小型化的衣物处理设备,减小占据用户居住空间,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公开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投放系统的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投放系统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投放系统的再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本公开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投放系统的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本公开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的投放系统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为图5所示的投放系统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7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混液单元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流体通道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储液组件的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储液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储液组件的再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2为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储液组件的盒盖开启状态的示意性结构图。
其中,图1至图1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投放系统,200机壳,300处理装置,400限位结构;
110储液组件,120多通管件,130供给管路,140投放管路,150泵送组件,160混液单元;
111盒体,112盒盖,113限位柱,121第一进液管段,122第二进液管段,123出液管段,151泵壳,152泵体,161管体部,162扰流部,163限位部;
1101投放口,1141磁性浮子,1511固定结构,1621第一扰流叶片,1622第二扰流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投放系统100,包括:储液组件110,具有储液腔;多通管件120,包括有第一进液管段121、第二进液管段122和出液管段123,上述第一进液管段121和上述第二进液管段122均连通于上述出液管段123;其中,上述第一进液管段121用于进水,上述第二进液管段122连通于上述储液组件110,上述出液管段123用于连通衣物处理设备的衣物处理腔。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投放系统100设置有储液组件110和多通管件120。其中,储液组件110设置有储液腔,多通管件120设置有第一进液管段121、第二进液管段122和出液管段123。且第一进液管段121、第二进液管段122和出液管段123之间相互连通。第一进液管段121用于进水,第二进液管段122连通于储液组件110,使得储液腔内的清洗剂能够流入第二进液管段122。出液管段123可连通于衣物处理设备的衣物处理腔内。如此设置,将待清洗衣物投放入衣物处理腔内,清洗用水流入第一进液管段121,清洗剂流入第二进液管段122,且清洗用水和清洗剂在出液管段123汇合并充分混合,并通过出液管段123将清洗用水和清洗剂的混合液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以进行后续对待清洗衣物的清洗作业。无需额外设置混液盒即可使得清洗用水和清洗剂充分混合,结构简单可靠,使得投放系统100占用衣物处理设备的空间较小,能够更加合理地规划衣物处理设备的内部空间,便于减小衣物处理设备的整体尺寸,更加适合小型化的衣物处理设备,减小占据用户居住空间,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至图6所示,上述第一进液管段121与上述第二进液管段122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进液管段121和第二进液管段122之间存在夹角,并且夹角小于或等于90°。如此设置,一方面,第二进液管段122和第一进液管段121之间可形成斜坡,清洗剂在沿第二进液管段122输送至出液管段123时,可沿斜坡滑入出液管段123,保证清洗剂的输送更加顺畅;另一方面保证清洗剂可持续不断地输送,不会在第二进液管段122停留。避免在清洗剂较稠的情况下,挂在第二进液管段122的内壁上,造成清洗剂残留,无法满足理想清洗用量,后续难以处理的情况发生;再一方面,无需在第二进液管段122内额外设置动力源,以推进清洗剂流动,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储液腔和上述第二进液管段122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每个上述储液腔对应一个上述第二进液管段122。
可以理解的是,储液腔的数量可设置为两个,对应的,第二进液管段122的数量同样设置为两个,且每个储液腔和一个第二进液管段122相对应。如此设置,可在不同的储液腔内容纳不同的清洗剂,以应对需要多种清洗剂洗涤的衣物。且不同清洗剂单独投放储存,在出液管段123处和经第一进液管段121输送的清洗用水混合,以投入衣物处理腔内,使用户能够精准地判断各种清洗剂的投放量,保证衣物洗涤效果。
示例性地,在清洗毛衫的情况下,需要用到洗衣液和柔顺剂。洗衣液可对毛衫起到清洁作用,柔顺剂使得毛衫变得柔软,防止静电产生。可将洗衣液和柔顺剂分别投放入一个储液腔内,洗衣液从一个储液腔流入对应的第二进液管段122,并沿第二进液管段122进入出液管段123。柔顺剂从另一个储液腔流入对应的第二进液管段122,并沿第二进液管段122进入出液管段123。在出液管段123内,洗衣液、柔顺剂和清洗用水充分混合后流入衣物处理腔内,以作用于毛衫。
示例性地,仅设置有一个储液腔和一个第二进液管段122的情况下,多通管件120可选用三通。在设置有两个储液腔和两个第二进液管段122的情况下,多通管件120可选用四通。且为了便于展示,如图3所示,为了方便展示四通管件的示意图,隐去了供给管路130和投放管路140的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投放系统100还包括:供给管路130,包括有进液管段和注液管段,上述进液管段的一端连通于上述第一进液管段121,另一端用于进水,上述注液管段的一端连通于上述出液管段123,另一端用于连通于上述衣物处理腔;投放管路140,上述投放管路140的一端连通于上述储液腔,另一端连通于上述第二进液管段122。
可以理解的是,投放系统100还设置有供给管路130和投放管路140。其中,供给管路130用于向衣物处理腔供给清洗用水。具体的,供给管路130设置有进液管段和注液管段。进液管段的一端连通于第一进液管段121,另一端可连接于水源。从而将水源的清洗用水经进液管段输送至第一进液管段121。示例性地,水源可为水龙头。注液管段的一端连通于出液管段123,另一端可连通于衣物处理腔。从而将出液管段123的液体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投放管路140用于将清洗剂投放至第二进液管段122内。具体的,投放管路140的一端连通于储液腔,另一端连通于第二进液管段122。用户可将清洗剂投放入储液腔内,清洗剂经储液腔流入投放管路140中,再经投放管路140流入第二进液管段122内。通过设置供给管路130和投放管路140,一方面,使得投放系统100对衣物处理设备投放清洗用水以及清洗剂更加灵活、方便;另一方面,使得投放系统100在衣物处理设备的设置位置更加多样化;再一方面,清洗用水和清洗剂在出液管段123混合后经注液管段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在注液管段中,清洗用水和清洗剂进一步混合,保证混合更加充分,提高清洁效果。
示例性地,进液管段可紧邻多通管件120设置,从而可选用较短的注液管段向衣物处理腔注入清洗剂和清洗用水的混合液。以精确控制投放量,并避免注液管段中残留过多的清洗剂。
示例性地,如图4至图8所示,投放系统100还设置有混液单元160,以提高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具体的,如图7和图8所示,混液单元160设置有管体部161和扰流部162。其中,管体部161的第一端连接于出液管段123,管体部161的第二端连接于注液管段。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可从管体部161的第一端进入管体部161,并从管体部161的第二端进入衣物处理设备的衣物处理腔内。扰流部162设置于管体部161内,且通过扰流部162可将管体部161内分隔出流体通道,流通通道从第一端至第二端曲折延伸。如此设置,使得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在管体部161内,沿流体通道向第二端前进,流体通道曲折延伸,增加了流体介质的流动长度,提高了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并且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流动至流体通道的折弯处,会与折弯发生碰撞,折弯对流体介质起到扰流作用,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向并降低流动速度,进一步提高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在混合均匀后通过注液管段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通过设置混液单元160,使得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的混合流体介质的混合均匀性高,混合比例精准。保证对衣物处理的清洁性。
示例性地,扰流部162可为扇叶、螺旋叶片或凸起结构,以在管体部161内分隔出曲折延伸的流体通道,保证对流体介质的切割扰流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可在管体部161的第一端处设置有动力源,以将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推动至流体通道内,并能够顺利通过曲折延伸的流体通道。且提高了流体介质的压力,增大和流体通道曲折处的碰撞强度,进一步提高混合程度。示例性地,动力源可选用蠕动泵。
示例性地,管体部161可选用透明材质制成,以便于观察设置于管体部161内部的扰流部162情况,以及管体部161内壁是否有残留的流体,便于后续维修作业。
示例性地,流体介质可包括多种清洗剂和清洗用水。可将清洗剂和清洗用水从管体部161的第一端投入,经曲折延伸的流体通道混合充分后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保证对衣物的清洁效果。
如图8所示,上述扰流部162包括:第一扰流叶片1621,设置于上述管体部161内,形成有第一导流面,上述第一导流面相对于上述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倾斜布置,或者上述第一导流面为沿上述管体部161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面;其中,上述第一导流面与上述管体部16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通道段,上述流体通道包括上述第一通道段。
可以理解的是,扰流部162可设置有第一扰流叶片1621。具体的,第一扰流叶片1621设置于管体部161内,且第一扰流叶片1621在管体部161内形成了第一导流面,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沿第一导流面从第一端流动至第二端。其中,在第一导流面相对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倾斜布置的情况下,流体介质在流动过程中,和倾斜布置的第一扰流叶片1621发生碰撞,减缓了流体介质的流动速度,且动力源为流体介质施加的动力变为对第一扰流叶片1621的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使得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强制混合,提高了混合均匀性,并且与第一扰流叶片1621发生碰撞可使得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沿第一导流面的倾斜方向流动,从而延长了流体介质的流动距离,进一步地提高了混合均匀性。
在第一导流面为沿管体部161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面的情况下,流体介质在流动过程中,会和螺旋面发生碰撞,减缓了流体介质的流动速度,且动力源为流体介质施加的动力变为对螺旋面的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使得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强制混合,提高了混合均匀性,并且流体介质可沿螺旋面的螺旋方向流动,螺旋面对流体介质切割,并延长了流体介质的流动距离,进一步地提高了混合均匀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导流面相对于上述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倾斜布置的情况下,第一扰流叶片1621可设置有多个,以提高对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且具体的设置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第一扰流叶片1621设置过少,则会导致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较差,如第一扰流叶片1621设置过多,则会导致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流动阻力较大,需要足够动力驱动流体介质流动,增大能耗。
示例性地,扰流部162可设置有第二扰流叶片1622。具体的,第二扰流叶片1622设置于管体部161内,且第二扰流叶片1622在管体部161内形成了第二导流面,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沿第二导流面从第二端流动至第二端。其中,在第二导流面相对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倾斜布置的情况下,流体介质在流动过程中,和倾斜布置的第二扰流叶片1622发生碰撞,减缓了流体介质的流动速度,且动力源为流体介质施加的动力变为对第二扰流叶片1622的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使得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强制混合,提高了混合均匀性,并且与第二扰流叶片1622发生碰撞可使得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沿第二导流面的倾斜方向流动,从而延长了流体介质的流动距离,进一步地提高了混合均匀性。
在第二导流面为沿管体部161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面的情况下,流体介质在流动过程中,会和螺旋面发生碰撞,减缓了流体介质的流动速度,且动力源为流体介质施加的动力变为对螺旋面的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使得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强制混合,提高了混合均匀性,并且流体介质可沿螺旋面的螺旋方向流动,螺旋面对流体介质切割,并延长了流体介质的流动距离,进一步地提高了混合均匀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扰流叶片1622可设置于第一扰流叶片1621的一侧,流体介质会依次经过第一通道段和第二通道段,在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的共同作用下,保证对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的尺寸、形状以及设置角度中至少一者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导流面相对于上述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倾斜布置的情况下,第二扰流叶片1622可设置有多个,以提高对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且具体的设置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第二扰流叶片1622设置过少,则会导致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较差,如第二扰流叶片1622设置过多,则会导致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流动阻力较大,需要足够动力驱动流体介质流动,增大能耗。
示例性地,在上述第一导流面和上述第二导流面均相对于上述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倾斜布置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导流面相对于上述轴线方向的倾角与上述第二导流面相对于上述轴线方向的倾角数值相同且方向相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均可相对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倾斜布置。且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的尺寸相同,相对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倾角数值相同且方向相反,使得形成的第一导流面相对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的倾角和第二导流面的相对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的倾角数值相同且方向相反。如此设置,在流体介质经过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的作用下,会产生相反的流动方向,相反流动方向的流体介质会发生碰撞,提高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且流体介质向相反方向流动进一步延长了流体介质的流动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在动力源提供动力的作用下,使得流体介质整体从第一端流动至第二端,保证了混合后的流体介质稳定地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
示例性地,第一导流面相比于第二导流面,靠近于第一端布置,且第一导流面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呈45°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朝向于第二端。第二导流面相比于第一导流面,靠近于第二端布置,且第二导流面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呈135°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朝向于第一端。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的数量均设置有4个,且相邻的第一扰流叶片1621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的第二扰流叶片1622之间的距离相等。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在上述第一导流面和上述第二导流面均为沿上述管体部161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面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导流面的旋向与上述第二导流面的旋向相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均可设置为沿管体部161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面,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的尺寸相同,且方向相反,使得第一导流面的旋向和第二导流面的旋向相反。如此设置,在流体介质经过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的作用下,会产生相反的螺旋运动方向,相反螺旋运动方向的流体介质会发生碰撞,在螺旋力的加持下,提高了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对流体介质的扰动能力以及对流体介质的切割能力,从而提高了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且流体介质向相反的螺旋面方向流动进一步延长了流体介质的流动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在动力源提供动力的作用下,使得流体介质整体从第一端流动至第二端,保证了混合后的流体介质稳定地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
示例性地,第一导流面相比于第二导流面,靠近于第一端布置,且第一导流面的螺旋角为45°,且倾斜方向朝向于第二端。第二导流面相比于第一导流面,靠近于第二端布置,且第二导流面的螺旋角为135°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朝向于第一端。且相邻的第一扰流叶片1621之间的距离相等,相邻的第二扰流叶片1622之间的距离相等。
示例性地,上述第一扰流叶片1621的数量和上述第二扰流叶片1622的数量均为多个,沿上述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上述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上述第二扰流叶片1622交替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的数量均为多个,以增大第一导流面的导流面积以及第二导流面的导流面积。且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交替设置。每个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相邻的一个第二扰流叶片1622可形成一个扰流节,当流体介质经过扰流节时,会产生方向相反的流动效果,不同流向的流体介质之间可产生碰撞,且流体介质和第一导流面以及第二导流面均产生碰撞,提高了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且如此设置,延长了流体介质的流动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在动力源提供动力的作用下,使得流体介质整体从第一端流动至第二端,保证了混合后的流体介质稳定地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
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如图2所示,在上述第一导流面和上述第二导流面均为螺旋面的情况下,沿上述管体部161的周向,上述第一导流面靠近于上述第二导流面的一端与上述第二导流面靠近于上述第一导流面的一端之间形成有夹角。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均可选用螺旋面,且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可交替设置,且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的螺旋角度相反。每个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相邻的一个第二扰流叶片1622可形成一个扰流节,当流体介质经过扰流节时,会产生方向相反的流动效果,不同流向的流体介质之间可产生碰撞,且流体介质和第一导流面以及第二导流面均产生碰撞,提高了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且如此设置,延长了流体介质的流动距离,进一步提高了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在第一导流面靠近第二导流面的一端与第二导流面靠近第一导流面的一端之间形成有夹角,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流体介质的扰动以及切割能力,保证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混合均匀。
示例性地,第一导流面靠近第二导流面的一端与第二导流面靠近第一导流面的一端之间形成的夹角为90°,以达到夹角对流体介质的最大切割效果和扰流效果。
示例性地,扰流部162可主动转动地设置于管体部161内。可设置有驱动件驱动扰流部162转动,以提高对流体介质的搅动效果,从而提高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且转动的速度以及转动的方向可控,便于达到理想转动效果,示例性地,驱动件可选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于扰流部162的旋转轴。或扰流部162可被动转动地设置于管体部161内。在流体介质与扰流部162发生碰撞时,使得扰流部162绕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转动,以提高对流体介质的搅动效果。结构简单且降低成本。
示例性地,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可采用同一个旋转轴,以使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同步转动,便于设置,结构简单。且在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均相对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倾斜布置的情况下,第一导流面相对于轴线方向的倾角与第二导流面相对于轴线方向的倾角数值相同且方向相反。在扰流部162转动时,可对流体介质产生方向相反的搅动,从而提高朝相反方向流动的流体介质碰撞效果,以加强对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在动力源提供动力的作用下,使得流体介质整体从第一端流动至第二端,保证了混合后的流体介质稳定地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
示例性地,第一导流面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呈45°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朝向于第二端。第二导流面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呈135°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朝向于第一端。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均为沿管体部161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面的情况下,第一导流面的旋向与第二导流面的旋向相反。在扰流部162转动时,可对流体介质产生方向相反的搅动,从而提高朝相反方向流动的流体介质碰撞效果,以加强对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在动力源提供动力的作用下,使得流体介质整体从第一端流动至第二端,保证了混合后的流体介质稳定地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
示例性地,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均可独立转动,使得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的转动互不影响,提高可靠性。且在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均相对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倾斜布置的情况下,第一导流面相对于轴线方向的倾角与第二导流面相对于轴线方向的倾角一致,且转动方向相反。在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反向转动时,可对流体介质产生方向相反的搅动,从而提高朝相反方向流动的流体介质碰撞效果,以加强对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在动力源提供动力的作用下,使得流体介质整体从第一端流动至第二端,保证了混合后的流体介质稳定地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
示例性地,第一扰流叶片1621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呈45°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朝向于第二端。第二扰流叶片1622与管体部161的轴线方向呈45°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朝向于第二端。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的转动方向相反。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均为沿管体部161轴线方向延伸的螺旋面的情况下,第一导流面的旋向与第二导流面的旋向相同,且第一导流面的旋向与第二导流面的转动方向相反,在扰流部162转动时,可对流体介质产生方向相反的搅动,从而提高朝相反方向流动的流体介质碰撞效果,以加强对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效果。在动力源提供动力的作用下,使得流体介质整体从第一端流动至第二端,保证了混合后的流体介质稳定地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
示例性地,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可设置为不同形状,在流体介质对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冲击时,第一扰流叶片1621和第二扰流叶片1622的受力部位以及受力角度均不同,管体部161轴向上形成受力变化易于产生令扰流部162转动的周向力,从而更适于不采用驱动件驱动扰流部162转动的情况。使得扰流部162可在流体介质的作用下被动转动。
示例性地,上述扰流部162包括:多个凸起结构,间隔地设置于上述管体部161的内壁。
可以理解的是,扰流部162可设置有多个凸起结构。具体的,多个凸起结构可间隔地设置于管体部161的内壁,在流体介质经过多个凸起结构时,会与凸起结构发生碰撞,改变流体介质的流动方向,对流体介质起到扰流,切割的作用,提高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且设置多个凸起结构可增加流体介质的流动长度,进一步提高了至少两种不同的流体介质的混合程度,从而使得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的混合流体介质的混合均匀性高,混合比例精准。保证对衣物处理的清洁性。
可以理解的是,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多个凸起结构的间隔,且相邻凸起结构的间隔可相等或不同。凸起结构可设置于管体部161的轴线同一侧或轴线的两侧。
示例性地,如图6所示,上述混液单元160还包括:限位部163,用于限制上述扰流部162相对于上述管体部161的位置。
可以理解的是,混液单元160还可设置有限位部163,通过限位部163可限制扰流部162相对于管体部161的位置以及角度,提高扰流部162的稳定性。示意性地,限位部163可为“L”型杆,其中“L”型杆的一端连接于投放系统100的出液管段123,另一端连接于扰流部162。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上述投放系统100还包括:泵送组件150,上述泵送组件150的输入端连通于上述储液组件110,上述泵送组件150的输出端连通于上述第二进液管段122。
可以理解的是,投放系统100还设置有泵送组件150,通过泵送组件150可将储液组件110的清洗剂泵送至第二进液管段122内。具体的,泵送组件150的输入端连通于储液组件110,泵送组件150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二进液管段122。通过设置泵送组件150为清洗剂的投放提供充足的动力,实现投放作业的自动化,且为清洗剂提供动能,能够减少投放管路140的清洗剂的残留量。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泵送组件150包括:泵壳151,靠近于上述储液组件110布置;泵体152,设置于上述泵壳151内,形成有上述输入端和上述输出端;其中,上述泵壳151具有固定结构1511,上述多通管件120和/或上述供给管路130设置于上述固定结构1511。
可以理解的是,泵送组件150设置有泵壳151和泵体152。其中,泵体152设置于泵壳151内,泵体152设置有输入端和输出端。其中,泵体152的输入端连接于储液组件110,泵体152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二进液管段122。且泵壳151靠近于储液组件110布置,以便于储液组件110的储液腔内的清洗剂通过泵体152的输入端进入泵体152内,可减少清洗剂在泵体152的输入端的残留量,保证有充足清洗剂和清洗用水混合,保证混合后的洗涤液浓度。通过泵壳151对泵体152的主体部分进行保护,保证泵体152可持续稳定地运行,延长泵体152的使用寿命。且泵壳151设置有固定结构1511。通过固定结构1511可将多通管件120以及供给管路130固定于泵壳151,保证泵体152与多通管件120和/或泵体152与供给管路13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使得多通管件120内的清洗剂和清洗用水输送稳定,以及供给管路130中的清洗剂输送稳定,提高投放可靠性和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泵体152的设置数量可根据储液腔的数量设定。具体的,储液腔的数量设置有至少两个的情况下,每个储液腔对应一个第二进液管段122以及一个泵体152,以使泵体152可针对性地将对应的储液腔内的清洗剂泵送入对应的第二进液管段122内。如此设置,可调整不同泵体152的泵送时间,以将不同储液腔内的清洗剂按预设时间间隔泵入第二进液管段122内,或可调整不同泵体152的泵送功率,以调整不同储液腔内的清洗剂输送至第二进液管段122的流量,以满足衣物处理设备的多种洗涤策略,提高适用性。
示例性地,固定结构1511可设置有插槽,且插槽的容纳处的形状与多通管件120或供给管路130相匹配,且容纳处与多通管件120或供给管路130过盈配合。插槽的开口具有弹性且开口尺寸小于容纳处的尺寸。如此设置,可将多通管件120或供给管路130从插槽的开口处按压入插槽的容纳处,并且插槽的开口恢复原状,以保证插槽稳定地固定多通管件120或供给管路130,且不损坏多通管件120或供给管路130。
示例性地,泵壳151可设置有固定脚,固定脚开设有通孔,且泵壳151对应的衣物处理装置300的安装位置设置有螺纹孔,将通孔对准螺纹孔后,使用螺栓穿过通孔并旋拧于螺纹孔,以使泵壳151固定于衣物处理装置300中,保证泵送组件150工作稳定,避免泵送组件150在泵送过程中产生振动,导致泵送组件150错位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泵体152为蠕动泵或柱塞泵。
可以理解的是,泵体152可选用蠕动泵,采用蠕动泵使得清洗剂仅接触泵管,不接触泵体152,避免造成清洗剂的污染,保证清洗剂对衣物的清洁效果。且蠕动泵的重复精度高,稳定性精度高,蠕动泵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和低剪切力,适用于泵送多种清洗剂。蠕动泵无阀门和密封件,对蠕动泵的维护简单。泵体152还可选用柱塞泵,柱塞泵的工作压力高,效率高,可保证对清洗剂的泵送效果。柱塞泵的密封性好,适用于投放系统100的工作环境。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投放系统100还包括:单向阀,设置于上述第二进液管段122,上述单向阀沿上述储液组件110至上述第二进液管段122的方向导通。
可以理解的是,投放系统100还设置有单向阀。具体的,单向阀设置在第二进液管段122内,且位于第二进液管段122靠近衣物处理设备的一侧。单向阀可使得第二进液管段122内的清洗剂仅沿储液组件110至第二进液管段122的方向导通,使得清洗剂仅能单向通过第二进液管段122、出液管段123和注液管段投放入衣物处理腔内。避免在衣物处理设备漂洗衣物时,出液管段123和注液管段内的流体回流进第二进液管段122内,将第二进液管段122内的残留清洗剂冲刷至出液管段123,流入衣物处理腔内,增加衣物处理腔内清洗剂的残留,导致漂洗时间延长,费时费水费电。
示例性地,投放系统100还设置有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可控制泵送组件150的泵送方向。如此设置,在清洗剂的投放阶段,可通过控制单元控制泵送组件150将储液组件110的清洗剂向第二进液管段122泵送,泵送组件150提供动力保证清洗剂的输送更加顺畅稳定。在第二进液管段122残留有清洗剂的情况下,可通过控制单元控制泵送组件150将流体由第二进液管段122泵送至储液组件110,以通过流体冲刷第二进液管段122内壁残留的清洗剂,减少第二进液管段122内壁的清洗剂残留情况,避免第二进液管段122堵塞,并且在更换清洗剂时,避免新加的清洗剂和第二进液管段122残留的清洗剂发生串味,提高用户体验。在设置有控制单元的情况下,泵送组件150的泵体152可选用蠕动泵,以使泵体152能够响应控制单元改变泵体152泵送方向。
上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响应于清洗剂投放指令,控制上述泵送组件150由上述储液组件110向上述第二进液管段122的方向泵送流体,直至上述泵送组件150的流体输出量达到预设输出量;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响应于反冲洗启动指令,控制上述泵送组件150由上述第二进液管段122向上述储液组件110的方向泵送流体;第三控制模块,用于响应于反冲洗终止指令,控制上述泵送组件150关闭。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单元可设置有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和第三控制模块,以对泵送组件150的泵送方向进行控制。具体的,第一控制模块可响应于清洗剂的投放指令。具体的,在储液组件110中存有清洗剂的情况下,发出清洗剂的投放指令后,第一控制模块响应于清洗剂的投放指令,泵送组件150启动,且第一控制模块控制泵送组件150由储液组件110向第二进液管段122的方向泵送清洗剂,泵送组件150为清洗剂提供动能,从储液组件110沿投放管路140输送至第二进液管段122中,同时,清洗用水从水源沿进水管段输送至第一进液管段121中,清洗用水和清洗剂在出液管段123以及注液管段充分混合后,输送至衣物处理设备的衣物处理腔内。在检测到泵送组件150的清洗剂输出量达到预设输出量的情况下,可停止清洗剂投放指令,泵送组件150停止泵送作业。
示例性地,可在第二进液管段122处设置流量计,以检测经泵送组件150泵送的清洗剂的流量,以统计清洗剂的输出量。
第二控制模块可响应于反冲洗启动指令。具体的,发出反冲洗启动指令后,第二控制模块响应于反冲洗启动指令,泵送组件150启动,且第二控制模块控制泵送组件150由第二进液管段122向储液组件110的方向泵送流体,以冲刷第二进液管段122和投放管路140内残留的清洗剂。其中,泵送的流体可为清洗用水和/或衣物处理腔内的混合液体。清洗用水可从水源沿进水管段输送至第一进液管段121中,泵送组件150将第一进液管段121中的清洗用水泵送至第二进液管段122中,以冲刷残留的清洗剂。衣物处理腔内的混合液体为清洗用水和清洗剂混合的清洗液,清洗液可沿注液管段、出液管段123输送至第二进液管段122,以冲刷注液管段、出液管段123输送至第二进液管段122残留的清洗剂,避免第二进液管段122堵塞,并且在更换清洗剂时,避免新加的清洗剂和第二进液管段122残留的清洗剂发生串味,提高用户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反冲洗启动指令可由用户发出,或可结合实际的衣物处理腔过程中的具体时机余弦设置在程序中,并在衣物处理过程达到相应时机时自动发出。
示例性地,时机可为完成清洗剂投放指令后。具体的,泵送组件150响应反冲洗启动指令,泵送组件150将第一进液管段121处的清洗用水和/或出液管段123处的清洗液向第二进液管段122泵送,以冲刷第二进液管段122残留的清洗剂,避免第二进液管段122堵塞。
示例性地,时机可为衣物处理腔第一次进水完成前。可以理解的是,在衣物处理设备处理衣物时,需要多次输送清洗用水。在衣物处理腔第一次进水完成前,泵送组件150响应反冲洗启动指令,泵送组件150将第一进液管段121处的清洗用水和/或出液管段123处的清洗液向第二进液管段122泵送,以冲刷第二进液管段122残留的清洗剂,避免第二进液管段122堵塞。
示例性地,时机可为衣物处理腔第二次进水以及后续进水过程中,泵送组件150响应反冲洗启动指令,泵送组件150将第一进液管段121处的清洗用水和/或出液管段123处的清洗液向第二进液管段122泵送,以冲刷第二进液管段122残留的清洗剂,避免第二进液管段122堵塞。
示例性地,时机可为衣物处理腔本次洗涤程序完成前,泵送组件150响应反冲洗启动指令,泵送组件150将第一进液管段121处的清洗用水和/或出液管段123处的清洗液向第二进液管段122泵送,以冲刷第二进液管段122残留的清洗剂,避免第二进液管段122堵塞。
示例性地,时机可为衣物处理设备关机前,泵送组件150响应反冲洗启动指令,泵送组件150将第一进液管段121处的清洗用水和/或出液管段123处的清洗液向第二进液管段122泵送,以冲刷第二进液管段122残留的清洗剂,避免第二进液管段122堵塞。
示例性地,时机可为衣物处理设备关机后,投放系统100可单独运行,泵送组件150响应反冲洗启动指令,泵送组件150将第一进液管段121处的清洗用水向第二进液管段122泵送,以冲刷第二进液管段122残留的清洗剂,避免第二进液管段122堵塞。
第三控制模块可响应于反冲洗终止指令,控制泵送组件150关闭。具体的,在泵送组件150进行反冲洗作业时,可减少第二进液管段122内残留的清洗剂,在判断完成反冲洗作业时,可发出反冲洗终止指令,第三控制模块响应于反冲洗终止指令,控制泵送组件150关闭,停止反冲洗作业。
示例性地,上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一生成模块,用于响应于电源关断指令,生成上述反冲洗启动指令;和/或第二生成模块,用于响应于衣物处理终止指令,生成上述反冲洗启动指令;和/或第三生成模块,用于在上述流体输出量达到上述预设输出量的情况下,生成上述反冲洗启动指令。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单元还设置有第一生成模块、第二生成模块和第三生成模块。其中,第一生成模块可响应于电源关断指令。具体的,在向衣物处理设备发出电源关断指令后,衣物处理设备的电源关断,投放系统100可独立运行,第一生成模块响应于电源关断指令,并生成反冲洗启动指令,泵送组件150将第一进液管段121处的清洗用水向第二进液管段122泵送,以冲刷第二进液管段122残留的清洗剂,避免第二进液管段122堵塞。
第二生成模块可响应于衣物处理终止指令。具体的,在衣物处理设备完成对衣物处理后,第二生成模块响应于衣物处理终止指令,并生成反冲洗启动指令,泵送组件150将第一进液管段121处的清洗用水向第二进液管段122泵送,以冲刷第二进液管段122残留的清洗剂,避免第二进液管段122堵塞。
第三生成模块可根据清洗剂的输出量生成反冲洗指令。具体的,在清洗剂的投放阶段,可根据衣物处理量以及用户设定模式确定清洗衣物所需的清洗剂的预设输出量。泵送组件150将储液组件110中的清洗剂泵送至第二进液管段122,随后沿出液管段123以及注液管段进入衣物处理腔内。在投放的清洗剂的输出量达到预设输出量后,停止泵送清洗剂,并且生成反冲洗指令,泵送组件150将第一进液管段121处的清洗用水和/或出液管段123处的清洗液向第二进液管段122泵送,以冲刷第二进液管段122残留的清洗剂,避免第二进液管段122堵塞。预设输出量可由用户设定,如用户没有设定则根据衣物处理设备出厂默认设置。示例性地,可将预设输出量设定为20毫升。
示例性地,上述控制单元还包括:第四生成模块,用于在上述泵送组件150基于上述反冲洗启动指令的运行时长达到预设时长的情况下,生成上述反冲洗终止指令;和/或第五生成模块,用于在上述泵送组件150基于上述反冲洗启动指令运行的情况下,根据上述泵送组件150的运行压力,生成上述反冲洗终止指令,上述运行压力与上述泵送组件150泵送的流体的粘度正相关;和/或第六生成模块,用于在上述泵送组件150基于上述反冲洗启动指令运行的情况下,根据上述泵送组件150的运行转速,生成上述反冲洗终止指令,上述运行转速与上述泵送组件150泵送的流体的粘度正相关。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单元还设置有第四生成模块、第五生成模块和第六生成模块。通过第四生成模块、第五生成模块和第六生成模块可生成反冲洗终止指令。
其中,第四生成模块可在泵送组件150基于反冲洗启动指令的运行时长,生成反冲洗终止指令。具体的,在泵送组件150基于反冲洗启动指令运行至预设时长的情况下,可认为泵送组件150将清洗用水和/或清洗液泵送至第二进液管段122中,已将第二进液管段122中残留的清洗剂去除至设定范围内,达到不会堵塞第二进液管段122的程度。第四生成模块生成反冲洗终止指令,使得泵送组件150停止反冲洗泵送。在保证第二进液管段122不会发生堵塞,且投放另一种清洗剂不会发生串味的同时,解决能源,减少功耗。
第五生成模块可在泵送组件150基于反冲洗启动指令运行的情况下,根据泵送组件150的运行压力生成反冲洗终止指令。可以理解的是,清洗剂的粘稠度大于清洗用水的粘稠度。因此,泵送组件150在泵送清洗剂和清洗用水的运行压力不同,且泵送清洗剂的运行压力大于泵送清洗用水的运行压力。从而可根据泵送组件150的运行压力判断反冲洗作业程度。具体的,在反冲洗作业时,可对泵体152的运行压力进行检测。随着反冲洗作业的持续进行,第二进液管段122内残留的清洗剂量逐渐减少,检测到的泵体152的运行压力逐渐减小,在第二进液管段122内无残留的清洗剂的情况下,泵送组件150表现为运行压力减小且保持稳定状态。此时可由第五生成模块生成反冲洗终止指令。使得泵送组件150停止反冲洗泵送。在保证第二进液管段122不会发生堵塞,且投放另一种清洗剂不会发生串味的同时,解决能源,减少功耗。
第五生成模块可在泵送组件150基于反冲洗启动指令运行的情况下,根据泵送组件150的运行转速生成反冲洗终止指令。可以理解的是,清洗剂的粘稠度大于清洗用水的粘稠度。因此,泵送组件150在泵送清洗剂和清洗用水的运行转速不同,且泵送清洗剂的运行转速大于泵送清洗用水的运行压力,以保证对清洗剂的泵送效果。从而可根据泵送组件150的运行转速判断反冲洗作业程度。具体的,在反冲洗作业时,可对泵体152的运行转速进行检测。随着反冲洗作业的持续进行,第二进液管段122内残留的清洗剂量逐渐减少,检测到的泵体152的运行转速逐渐减小,在第二进液管段122内无残留的清洗剂的情况下,泵送组件150表现为运行转速减小且保持稳定状态。此时可由第五生成模块生成反冲洗终止指令。使得泵送组件150停止反冲洗泵送。在保证第二进液管段122不会发生堵塞,且投放另一种清洗剂不会发生串味的同时,解决能源,减少功耗。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9至图12所示,上述储液组件110包括:盒体111,形成有投放口1101、投放接口和上述储液腔,上述投放口1101和上述投放接口均连通于上述储液腔;盒盖112,设置于上述盒体111,用于敞开或覆盖上述投放口1101。
可以理解的是,储液组件110设置有盒体111和盒盖112。其中,盒体111可形成有投放口1101和储液腔,用户可通过投放口1101将清洗剂投放入储液腔内。投放接口连通于储液腔且投放接口连接于投放管段。在启动衣物处理设备,并将清洗剂从投放口1101投放入储液腔后,通过泵体152将储液腔内的清洗剂从投放接口沿投放管段泵送至第二进液管段122。盒盖112盖设于盒体111,且通过操作盒盖112可敞开投放口1101将清洗剂从投放口1101投放入储液腔内。在不使用投放系统100时,可通过操作盒盖112覆盖投放口1101,避免储液腔内进入异物,保证后续衣物处理设备处理衣物的清洁程度。
示例性地,盒盖112可铰接于盒体111,使得操作盒盖112敞开投放口1101时,盒盖112不会脱离盒体111,便于操作。且盒盖112远离铰接处的一端可设置有凸起,便于用户通过凸起操作盒盖112。或在盒体111远离铰接处的一端设置有反弹开关,用户可通过按压盒盖112远离铰接处的一端,弹起盒盖112以敞开投放口1101。或将弹起的盒盖112向盒体111的方向按压,以覆盖投放口1101。
示例性地,投放管段的接入端可设置有接头,接头开设有通孔。盒体111设置有投放接口的一端开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和通孔的位置相对应。如此设置,将投放管段的接入端连接于投放接口时,可通过螺栓穿过通孔旋拧入螺纹孔中,以使得投放管段和投放接口连接紧固,避免脱落,提高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投放系统100还包括:液量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上述储液腔内的液体量;其中,上述液量检测装置为磁浮传感器或负压传感器。
可以理解的是,投放系统100还设置有液量检测装置、控制器和提示单元,可通过液量检测装置监测储液腔内的清洗剂存量。在液量检测装置检测到储液腔内的清洗剂存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存量的情况下,液量检测装置将信息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提示单元发出提示,使用户向储液腔补充清洗剂,以保证后续衣物处理效果。示例性地,提示单元可为显示面板和/或蜂鸣器,以向用户发出声光提示。
可以理解的是,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不同的液量检测装置。具体的,液量检测装置可为磁浮传感器,磁浮传感器结构简单、方便安装、便于维修,且耐腐蚀,适用于对储液腔内的清洗剂液位的检测。或液量检测装置可选用负压传感器。负压传感器的结构尺寸小,重量轻,且压力分辨率高,检测液位数据更加精准,且稳定性较好,利于长期稳定地检测作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所示,上述磁浮传感器包括:磁性浮子1141,滑动地套设于限位柱113,上述限位柱113设置在上述储液腔内且沿上述储液腔的深度方向布置;磁性开关,设置于上述盒体111的外底壁且对应于上述磁性浮子1141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磁浮传感器设置有磁性浮子1141、限位柱113和磁性开关。其中,限位柱113设置于储液腔内,且沿储液腔的深度方向布置。磁性浮子1141套设于限位柱113,且可沿限位柱113滑动。磁性开关设置于盒体111的外底壁并对应于磁性浮子1141布置。储液腔内清洗剂的存量越少,磁性浮子1141和磁性开关的距离越近。在投放清洗剂的阶段,在储液腔内清洗剂的存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存量的情况下,磁性浮子1141和磁性开关会导通,以向控制器发出储液腔内清洗剂存量不足的信息,控制器在接收到该信息后,控制提示单元发出储液腔内清洗剂存量不足的提示。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机壳200,形成有用于进水的进水接口;处理装置300,设置于上述机壳200内,形成有衣物处理腔;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投放系统100,上述多通管件120设置于上述机壳200内,上述储液组件110滑动地设置于上述机壳200,以使上述储液组件110可伸出或缩入上述机壳200;其中,上述第一进液管段121与上述进水接口流体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衣物处理设备设置有上述投放系统100,因此具有上述投放系统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衣物处理设备还设置有机壳200和处理装置300。其中,机壳200形成有进水接口,进水接口可连接于水源,第一进液管段121可通过进水管段连通于进水接口,以使清洗用水从水源输送至第一进液管段121内。处理装置300设置在机壳200内,且处理装置300形成有衣物处理腔,注液管段连接于衣物处理腔。可将衣物投放入衣物处理腔内,清洗用水经第一进液管段121进入出液管段123,清洗剂经第二进液管段122进入出液管段123,在出液管段123以及注液管段混合充分后,输送至衣物处理腔内。储液组件110可滑动地设置于机壳200,在需要向盒体111投放清洗剂的情况下,可将储液组件110伸出机壳200,便于用户操作。在完成投放清洗剂的情况下,可将储液组件110缩入机壳200内,以便于泵体152将清洗剂泵送至第二进液管段122内。
示例性地,储液组件110还设置有面板,面板连接于盒体111远离投放接口的一侧,面板和衣物处理设备的外壁位于同一平面。且面板上开设有拉手或凹槽,以便于用户将储液组件110拉出衣物处理设备,便于后续清洗剂的投放操作。且衣物处理设备可设置有滑轨,盒体111的底部设置有滑块,盒体111可通过滑块滑动连接于滑轨。以增加用户抽出或推回盒体111的顺滑度,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示例中,上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限位结构400,设置于上述机壳200,用于限制上述储液组件110的滑动行程。
可以理解的是,衣物处理设备还设置有限位结构400,可通过限位结构400限制储液组件110的滑动行程,避免储液组件110抽出距离过大,从壳体中抽出,导致损坏或不便于安装的情况发生,便于用户使用。示例性地,限位结构400可为隔板,在储液组件110抽出至隔板抵接于机壳200的情况下,储液组件110达到抽出最大行程。
在本公开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投放系统(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组件(110),具有储液腔;
多通管件(120),包括有第一进液管段(121)、第二进液管段(122)和出液管段(123),所述第一进液管段(121)和所述第二进液管段(122)均连通于所述出液管段(123);
其中,所述第一进液管段(121)用于进水,所述第二进液管段(122)连通于所述储液组件(110),所述出液管段(123)用于连通衣物处理设备的衣物处理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放系统(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液管段(121)与所述第二进液管段(122)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放系统(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腔和所述第二进液管段(122)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每个所述储液腔对应一个所述第二进液管段(1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放系统(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供给管路(130),包括有进水管段和注液管段,所述进水管段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进液管段(121),另一端用于进水,所述注液管段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出液管段(123),另一端用于连通于所述衣物处理腔;
投放管路(140),所述投放管路(140)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腔,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进液管段(1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放系统(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泵送组件(150),所述泵送组件(150)的输入端连通于所述储液组件(110),所述泵送组件(150)的输出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进液管段(12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放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组件(150)包括:
泵壳(151),靠近于所述储液组件(110)布置;
泵体(152),设置于所述泵壳(151)内,形成有所述输入端和所述输出端;
其中,所述泵壳(151)具有固定结构(1511),所述多通管件(120)和/或所述供给管路(130)设置于所述固定结构(15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投放系统(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体(152)为蠕动泵或柱塞泵。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投放系统(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液管段(122),所述单向阀沿所述储液组件(110)至所述第二进液管段(122)的方向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投放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组件(110)包括:
盒体(111),形成有投放口、投放接口(1101)和所述储液腔,所述投放口和所述投放接口(1101)均连通于所述储液腔;
盒盖(112),设置于所述盒体(111),用于敞开或覆盖所述投放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放系统(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液量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储液腔内的液体量;
其中,所述液量检测装置为磁浮传感器或负压传感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投放系统(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浮传感器包括:
磁性浮子(1141),滑动地套设于限位柱(113),所述限位柱(113)设置在所述储液腔内且沿所述储液腔的深度方向布置;
磁性开关,设置于所述盒体(111)的外底壁且对应于所述磁性浮子(1141)布置。
12.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200),形成有用于进水的进水接口;
处理装置(300),设置于所述机壳(200)内,形成有衣物处理腔;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投放系统(100),所述多通管件(120)设置于所述机壳(200)内,所述储液组件(110)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机壳(200),以使所述储液组件(110)可伸出或缩入所述机壳(200);
其中,所述第一进液管段(121)与所述进水接口流体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结构(400),设置于所述机壳(200),用于限制所述储液组件(110)的滑动行程。
CN202322624945.8U 2023-09-26 2023-09-26 投放系统和衣物处理设备 Active CN2209525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24945.8U CN220952578U (zh) 2023-09-26 2023-09-26 投放系统和衣物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24945.8U CN220952578U (zh) 2023-09-26 2023-09-26 投放系统和衣物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52578U true CN220952578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09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24945.8U Active CN220952578U (zh) 2023-09-26 2023-09-26 投放系统和衣物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525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85254B (zh) 具有气泡发生器的滚筒洗衣机
KR20180108999A (ko) 세탁기
KR20120040793A (ko) 세탁기
CN220952578U (zh) 投放系统和衣物处理设备
CN202415979U (zh) 洗衣机自动投放洗涤剂装置
CN220952582U (zh) 混液单元和投放系统
CN206266899U (zh) 洗衣机
EP3733953B1 (en) Washing machine
CN111743492B (zh) 一种带有智能分配器的通道式洗碗机
CN109554892A (zh) 衣物处理剂投放装置、洗衣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9285435U (zh) 一种带泵的溶液投放装置
CN114197170B (zh) 自动投放组件及其控制方法和洗衣机
CN112376220A (zh) 投放组件、投放装置、洗衣机及洗剂投放方法
CN109794453A (zh) 一种具有定量添加清洗剂功能的清洗机
JP2008267358A (ja) 遠心型インペラ及び遠心型ポンプ
CN201687727U (zh) 自吸式地坑泵
CN204040998U (zh) 调剖调驱用的配药装置及系统
JP2000116986A (ja) 洗剤溶かし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洗濯機
CN113640055A (zh) 一种取样定容的方法及系统
CN201637741U (zh) 生化分析仪的流路
EP3521500A1 (en) Flow patch switcher and liquid detergent dispensing apparatus
CN219004050U (zh) 清洁设备
CN112376224A (zh) 投放组件、投放装置、洗衣机及洗剂投放方法
CN110820259A (zh) 一种洗衣机用双出口水泵
US8100577B2 (en) Fluid blending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