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47544U - 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47544U
CN220947544U CN202323281114.1U CN202323281114U CN220947544U CN 220947544 U CN220947544 U CN 220947544U CN 202323281114 U CN202323281114 U CN 202323281114U CN 220947544 U CN220947544 U CN 2209475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plate
intake duct
air intak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28111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轩
王磊
杨富荣
张俊
丁伟朋
彭正刚
苟黎刚
俞荣贵
崔春丽
郭川川
段修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28111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475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475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475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并提供了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及车辆,所述进气管道结构包括合围成进气通道的前保下本体、底护板和进气管道主体,所述进气管道主体连接于所述前保下本体的内侧,所述底护板连接于所述进气管道主体的下端,且所述底护板连接于所述前保下本体,所述前保下本体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管道结构不仅具有诱导进气功能,还具有底护板的防护功能,而且结构紧凑,对空间布置要求较低,方便布设。

Description

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越来越被消费者接受。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汽车增加了电池高压系统和电机系统,在工作时,电池和电机持续工作,导致升温,因此,需要利用散热器对电池和电机进行降温。但是,为了增加辨识度,新能源汽车取消了传统的保险杠中间进气格栅,即位于车牌安装板上方的进气格栅,导致散热器的散热效果降低,给电池和电机的降温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目前,为了解决散热器的散热问题,新能源汽车通常会增加一个进气管道,用来引导空气进入散热器,以对散热器进行散热。但由于前机舱结构紧凑,在防撞梁、前端框架、底护板等部件的限制下,导致进气管道的布置和装配较为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进气管道在机舱内布置的便利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包括合围成进气通道的前保下本体、底护板和进气管道主体,所述进气管道主体连接于所述前保下本体的内侧,所述底护板连接于所述进气管道主体的下端,且所述底护板连接于所述前保下本体,所述前保下本体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前保下本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相互连接,并分别与所述进气管道主体连接,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进气管道主体的下方,并分别连接于所述进气管道主体和所述底护板。
可选地,所述进气管道主体包括顶板和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顶板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侧,且所述侧板的上端连接于所述顶板,所述侧板的下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前保下本体和所述底护板。
可选地,所述侧板背离所述进气通道的一侧设有第一翻边,所述侧板通过所述第一翻边分别与所述前保下本体和所述底护板连接,且所述第一翻边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翻边、所述底护板和所述前保下本体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处通过紧固件连接并形成三层连接结构。
可选地,所述侧板远离于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结构,所述进气管道主体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与机舱纵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顶板设有第二安装结构,所述进气管道主体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安装结构与防撞梁本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进气管道主体还包括加强梁,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连接,且所述加强梁与所述侧板的连接部位位于所述侧板远离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顶板的一端,所述加强梁上设有第三安装结构,所述进气管道主体用于通过所述第三安装结构与前副车架连接。
可选地,所述进气管道结构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于所述进气管道主体和所述前保下本体之间以及所述进气管道主体和所述底护板之间;
和/或,所述进气管道结构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用于设于所述进气管道主体和散热风扇之间。
可选地,所述进气通道的横截面面积从所述进气通道的进气端至出气端方向递增。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进气管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管道结构可通过将进气管道主体连接于前保下本体的内侧,将底护板连接于进气管道主体的下端,同时连接于前保下本体,并将前保下本体、底护板和进气管道主体共同围成进气通道,使得前保下本体和底护板的一部分构成进气通道的例如下侧壁,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管道结构不仅具有诱导进气功能,还具有底护板的防护功能,这与传统的进气管道结构相比,不仅可以减小进气管道结构的重量,降低整车重量,还可以利用前保下本体和底护板对进气管道主体进行支撑,从而无需采用例如车身支撑支架来支撑进气管道主体,进一步降低了整车重量。而且,由于进气管道结构的例如下半部分由前保下本体和底护板的一部分构成,使得进气管道结构的结构紧凑,对空间布置要求较低,从而方便布设。另外,通过在前保下本体上设有进气口,并使进气口与进气通道连通,以便于外界空气从进气口进入进气通道,进而对机舱内的例如散热风扇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气管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气管道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气管道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气管道结构的另一种情况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气管道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气管道主体、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组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气管道主体、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组装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保下本体;11、第一板体;111、进气口;112、进气格栅;12、第二板体;2、底护板;3、进气管道主体;31、顶板;311、第三翻边;312、第二安装结构;313、第四翻边;314、加强筋;32、侧板;321、第一翻边;3211、第一安装孔;322、第二翻边;323、第一安装结构;33、加强梁;331、第三安装结构;4、进气通道;5、第一密封件;6、第二密封件;7、连接支架;500、散热风扇;600、机舱纵梁;700、防撞梁本体;800、前副车架;900、前保上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附图中的Z轴表示竖直方向,也就是上下位置,且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附图中的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前后位置,且X轴的正向代表前侧,X轴的反向代表后侧;附图中的Y轴表示为左右位置,且Y轴的正向代表左侧,Y轴的反向代表右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包括合围成进气通道4的前保下本体1、底护板2和进气管道主体3,进气管道主体3连接于前保下本体1的内侧,底护板2连接于进气管道主体3的下端,且底护板2连接于前保下本体1,前保下本体1设有进气口111,进气口111与进气通道4连通。
具体地,前保下本体1通常连接于前保上本体900的下端,进气管道主体3通常呈半包围结构,其通常采用例如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接于前保下本体1的内侧,即前保下本体1朝向车内的一侧,底护板2通常采用例如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接于前保下本体1的后端,同时,进气管道主体3还与底护板2的上端连接。而且,前保下本体1、底护板2和进气管道主体3共同围成进气通道4,其中,进气管道主体3构成进气通道4的上半部分的侧壁,前保下本体1和底护板2构成进气通道4的下半部分的侧壁,即下侧壁。进气口111可以设置在前保下本体1的垂直部位,例如后文介绍的第一板体11上,如图3所示,此时,进气口111朝向车前方向(即图1中X轴正向)设置;进气口111也可以设置在前保下本体1的水平部位或大致呈水平设置的部位,例如后文介绍的第二板体12上,此时,进气口111朝下设置。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进气管道主体3连接于前保下本体1的内侧,将底护板2连接于进气管道主体3的下端,同时连接于前保下本体1,并将前保下本体1、底护板2和进气管道主体3共同围成进气通道4,使得前保下本体1和底护板2的一部分构成进气通道4的例如下侧壁,进而使得本实施例的进气管道结构不仅具有诱导进气功能,还具有底护板2的防护功能,这与传统的进气管道结构相比,不仅可以减小进气管道结构的重量,降低整车重量,还可以利用前保下本体1和底护板2对进气管道主体3进行支撑,从而无需采用例如车身支撑支架来支撑进气管道主体3,进一步降低了整车重量。而且,由于进气管道结构的例如下半部分由前保下本体1和底护板2的一部分构成,使得进气管道结构的结构紧凑,对空间布置要求较低,从而方便布设。另外,通过在前保下本体1上设有进气口111,并使进气口111与进气通道4连通,以便于外界空气从进气口111进入进气通道4,进而对机舱内的例如散热风扇500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结合图3所示,前保下本体1还设有进气格栅112,进气格栅112位于进气口111内。这样,可以利用进气格栅112来阻挡例如较大的石子等异物进入机舱,从而防止机舱内的例如散热风扇500等部件受外物撞击;另外,进气格栅112的设置可以装饰作用进气口111,避免机舱内的各种管线支架暴露出来,影响整车的美观性。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7所示,进气通道4的横截面面积从进气通道4的进气端至出气端方向递增。
本实施例中,当进气口111设置在前保下本体1的第一板体11(后文介绍)上时,进气通道4的横截面为进气通道4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图1中X轴方向的截面,进气通道4的进气端位于进气管道主体3的前端(即进气管道主体3位于X轴正向的一端),进气通道4的出气端位于进气管道主体3的后端(即进气管道主体3位于X轴反向的一端),外界空气由前至后流入进气通道4内,并吹向散热风扇500;当进气口111设置在前保下本体1的第二板体12(后文介绍)上时,进气通道4的横截面为进气通道4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由前下方至后上方方向的截面,进气通道4的进气端位于进气管道主体3的下端前半部分,进气通道4的出气端仍位于进气管道主体3的后端,外界空气由前下方至后上方流入进气通道4内,并吹向散热风扇500。这样,通过将进气通道4的横截面面积设计为从进气通道4的进气端至出气端方向递增,使得进气管道结构整个大致呈连续渐变的管状结构,保证进气量从进气通道4的进气端至出气端方向逐渐增大,达到提高进气量的目的。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3所示,前保下本体1包括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相互连接,并分别与进气管道主体3连接,进气口111设于第一板体11上,第二板体12位于第一板体11和进气管道主体3的下方,并分别连接于进气管道主体3和底护板2。
本实施例中,前保下本体1通常由垂直部位和水平部位这两部分构成,分别为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而进气口111设于第一板体11上,即设于前保下本体1的垂直部位上,其中,第一板体11大致呈垂直设置,第二板体12大致呈水平设置或略微向斜下方倾斜设置,第二板体12的前端与第一板体11的下端一体式连接,第二板体12的后端与底护板2的前端通常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形成可拆卸式固定连接,而且,第二板体12还与进气管道主体3的下端采用例如螺栓连接等方式形成固定连接。这样,通过将进气口111设于前保下本体1的第一板体11上,即前保下本体1的垂直部位上,以便于空气由车前方向进入进气通道4,保证高效的进气量,而且,与进气口111设置在第二板体12上相比,将进气口111设于第一板体11上可以增大进气通道4的体积,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进气量。
可选地,结合图1、图3和图5所示,进气管道主体3包括顶板31和两个侧板32,两个侧板32分别连接于顶板3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侧,且侧板32的上端连接于顶板31,侧板32的下端分别连接于前保下本体1和底护板2。
需要说明的是,车辆的左右方向为图1中Y轴方向,简称左右方向,相应地,车辆的前后方向为图1中X轴方向,简称前后方向。
本实施例中,侧板32的上端通常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于顶板31,侧板32的下端通常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与前保下本体1和底护板2均连接。这样,通过将进气管道主体3设计为由一个顶板31和两个侧板32构成矩形或类似于矩形的半包围结构,可以简化进气管道主体3的结构,便于进行加工制造。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5所示,侧板32背离进气通道4的一侧设有第一翻边321,侧板32通过第一翻边321分别与前保下本体1和底护板2连接,且第一翻边321设有第一安装孔3211,第一翻边321、底护板2和前保下本体1在第一安装孔3211处通过紧固件连接并形成三层连接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翻边321通常沿侧板32的前端边沿和下端边沿设置,其中,沿侧板32的前端边沿设置的第一翻边321与前保下本体1相贴合,沿侧板32的下端边沿设置的第一翻边321与底护板2相贴合。第一安装孔3211设置在沿侧板32下端边沿设置的第一翻边321上,而且,底护板2上与第一安装孔3211相对应的位置处通常设有第二安装孔,前保下本体1上与第一安装孔3211相对应的位置处通常设有第三安装孔。在装配时,通常先将进气管道主体3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前保下本体1上,并使进气管道主体3的第一安装孔3211与前保下本体1的第三安装孔对准,然后将底护板2与前保下本体1螺栓连接,并使底护板2的第二安装孔与第一安装孔3211对准,最后利用螺栓依次穿过这三个安装孔并配螺母紧固,以完成装配。这样,使得第一翻边321、底护板2和前保下本体1在第一安装孔3211处形成层层叠加的三层连接结构,从而提高进气管道主体3、底护板2和前保下本体1的连接处的刚强度。另外,在需要清理进气通道4内的杂物时,可将底护板2拆卸下来以露出进气管道主体3下端的开口,便于工作人员从该开口处对进气通道4进行清理。
进一步地,结合图4所示,进气管道结构还包括连接支架7,连接支架7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底护板2搭接于前保下本体1的部位通过连接支架7分别与两个侧板32的第一翻边321在第一安装孔3211处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连接支架7上通常设有与第一安装孔3211同轴设置的第四安装孔。在装配时,可先将前保下本体1的后端和底护板2的前端螺栓连接,再将连接支架7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护板2搭接于前保下本体1的部位上,以提高前保下本体1和底护板2的连接部位的刚强度,然后将进气管道主体3上的第一安装孔3211与连接支架7的第四安装孔、底护板2的第二安装孔和前保下本体1的第三安装孔对准,最后利用螺栓依次穿过这四个安装孔并配螺母紧固,以完成装配,使得第一翻边321、连接支架7、底护板2的前端和前保下本体1的后端在第一安装孔3211处从上至下依次叠加设置,以形成四层连接结构。在对进气通道4进行清理时,可仅拆卸底护板2,而不拆除连接支架7,这样,可以利用连接支架7将进气管道主体3的两个侧板32的下端进行连接,以提高进气管道主体3下端开口处的结构强度,防止进气管道主体3发生较大变形。
进一步地,结合图5所示,侧板32背离进气通道4的一侧还设有第二翻边322,顶板31背离进气通道4的一侧设有第三翻边311,第二翻边322和第三翻边311围绕进气通道4的出气端的边沿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二翻边322通常沿侧板32的后端边沿设置,第三翻边311通常沿顶板31的后端边沿设置,顶板31的后端和侧板32的后端分别通过第三翻边311和第二翻边322与散热风扇500连接。这样,不仅可以利用第二翻边322和第三翻边311分别提升侧板32和顶板31后端的结构强度,还可以增大侧板32和顶板31与散热风扇500之间的连接面积,保证连接的稳固性。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5所示,侧板32远离于进气口111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结构323,进气管道主体3用于通过第一安装结构323与机舱纵梁600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结构323通常设于侧板32的第二翻边322上,并位于侧板32后端的中间位置。第一安装结构323可以是第二翻边322上的卡扣或卡槽或螺栓孔等,也可以是设有卡扣或卡槽或螺栓孔等的安装支架,且该安装支架与第二翻边322连接,进气管道主体3通过第一安装结构323与机舱纵梁600形成例如螺栓连接或卡接等。这样,通过在侧板32后端的例如中间位置处设置第一安装结构323,以便于进气管道主体3利用第一安装结构323与机舱纵梁600形成连接,从而可以利用机舱纵梁600对进气管道主体3后端的例如中间位置进行支撑,保证进气管道结构的整体稳固性。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5所示,顶板31设有第二安装结构312,进气管道主体3用于通过第二安装结构312与防撞梁本体700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结构312通常设有多个,多个第二安装结构312通常间隔设置在顶板31的中间位置。第二安装结构312可以为安装支架,也可以为安装凸台,而且,该安装支架/安装凸台上通常设有例如螺栓孔或卡扣或卡槽等,进气管道主体3通过该安装支架/安装凸台与防撞梁本体700形成例如螺栓连接或卡接等。这样,通过在顶板31上设置第二安装结构312,以便于进气管道主体3利用第二安装结构312与防撞梁本体700形成连接,从而可以利用防撞梁本体700对进气管道主体3的上端进行支撑,保证进气管道结构的整体稳固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5所示,顶板31背离进气通道4的一侧设有加强筋314。
本实施例中,加强筋314可以由横向筋条和纵梁筋条中的至少一种构成,也可以由网状筋条构成,此处不作具体限定。这样,可通过设置加强筋314来提升顶板31乃至进气管道结构的刚强度。
进一步地,结合图5所示,顶板31背离进气通道4的一侧还设有第四翻边313,第四翻边313沿顶板31的前端边沿设置。这样,不仅可以利用第四翻边313来提升顶板31前端的结构强度,还可以增大顶板31与前保下本体1之间的连接面积,保证连接的稳固性。
可选地,结合图2和图6所示,进气管道主体3还包括加强梁33,加强梁3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32连接,且加强梁33与侧板32的连接部位位于侧板32远离于进气口111和顶板31的一端,加强梁33上设有第三安装结构331,进气管道主体3用于通过第三安装结构331与前副车架800连接。
本实施例中,侧板32远离于进气口111的一端为侧板32的后端,侧板32远离于顶板31的一端为侧板的下端,而侧板32同时远离于进气口111和顶板31的一端为侧板32的底部后端。加强梁33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且加强梁3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32的底部后端连接,使得顶板31的后端、两个侧板32的后端以及加强梁33共同围成例如矩形环状结构。这样,可以提高进气管道结构在进气通道4的出气端处的结构强度。另外,第三安装结构331通常为安装支架,该安装支架通常设有两个,两个该安装支架分别连接于加强梁33后端的中间位置,而且,该安装支架上通常设有例如螺栓孔或卡扣或卡槽等,进气管道主体3通过该安装支架与前副车架800形成例如螺栓连接或卡接等。这样,通过在加强梁33的后端设置第三安装结构331,以便于进气管道主体3利用第三安装结构331与前副车架800形成连接,从而可以利用前副车架800对进气管道主体3的底部后端进行支撑,保证进气管道结构的整体稳固性。
可选地,结合图2、图6和图7所示,进气管道结构还包括第一密封件5,第一密封件5设于进气管道主体3和前保下本体1之间以及进气管道主体3和底护板2之间;和/或,进气管道结构还包括第二密封件6,第二密封件6用于设于进气管道主体3和散热风扇500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5通常沿进气管道主体3的顶板31的第四翻边313、侧板32的第一翻边321以及加强梁33的下端设置一整圈,以使进气管道主体3通过第一密封件5与前保下本体1和底护板2形成密封连接,从而减少进气管道结构在进气管道主体3和前保下本体1的连接处以及进气管道主体3和底护板2的连接处发生漏风的概率。第二密封件6通常位于进气通道4的出气端,且第二密封件6通常沿顶板31的第三翻边311、侧板32的第二翻边322以及加强梁33的上端设置一整圈,以使进气管道主体3通过第二密封件6与散热风扇500密封连接,从而减少进气管道结构在进气管道主体3和散热风扇500的连接处发生漏风的概率。
进一步地,第一密封件5和第二密封件6通常为密封泡棉,并采用粘接的方式进行装配。密封泡棉不仅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裁剪,而且价格低廉,装配简单,同时,还可以起到减振作用。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进气管道结构。
本实施例中,车辆还包括散热风扇500、机舱纵梁600、防撞梁本体700、前副车架800和前保上本体900,进气管道结构的进气管道主体3通过第一密封件5与进气管道结构的前保下本体1和底护板2密封连接,散热风扇500通常倾斜设置在进气通道4的出气端,并通过第二密封件6与进气管道主体3密封连接,前保上本体900连接于前保下本体1的上端,进气管道结构的进气管道主体3的后端中间位置通过第一安装结构与机舱纵梁600形成例如螺栓连接,进气管道主体3的上端通过第二安装结构312与防撞梁本体700形成例如螺栓连接,进气管道主体3的底部后端通过第三安装结构331与前副车架800形成例如螺栓连接。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的进气管道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合围成进气通道(4)的前保下本体(1)、底护板(2)和进气管道主体(3),所述进气管道主体(3)连接于所述前保下本体(1)的内侧,所述底护板(2)连接于所述进气管道主体(3)的下端,且所述底护板(2)连接于所述前保下本体(1),所述前保下本体(1)设有进气口(111),所述进气口(111)与所述进气通道(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保下本体(1)包括第一板体(11)和第二板体(12),所述第一板体(11)和所述第二板体(12)相互连接,并分别与所述进气管道主体(3)连接,所述进气口(111)设于所述第一板体(11)上,所述第二板体(12)位于所述第一板体(11)和所述进气管道主体(3)的下方,并分别连接于所述进气管道主体(3)和所述底护板(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主体(3)包括顶板(31)和两个侧板(32),两个所述侧板(32)分别连接于所述顶板(3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侧,且所述侧板(32)的上端连接于所述顶板(31),所述侧板(32)的下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前保下本体(1)和所述底护板(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32)背离所述进气通道(4)的一侧设有第一翻边(321),所述侧板(32)通过所述第一翻边(321)分别与所述前保下本体(1)和所述底护板(2)连接,且所述第一翻边(321)设有第一安装孔(3211),所述第一翻边(321)、所述底护板(2)和所述前保下本体(1)在所述第一安装孔(3211)处通过紧固件连接并形成三层连接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32)远离于所述进气口(111)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结构(323),所述进气管道主体(3)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安装结构(323)与机舱纵梁(60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31)设有第二安装结构(312),所述进气管道主体(3)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安装结构(312)与防撞梁本体(70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气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主体(3)还包括加强梁(33),所述加强梁(3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32)连接,且所述加强梁(33)与所述侧板(32)的连接部位位于所述侧板(32)远离于所述进气口(111)和所述顶板(31)的一端,所述加强梁(33)上设有第三安装结构(331),所述进气管道主体(3)用于通过所述第三安装结构(331)与前副车架(80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件(5),所述第一密封件(5)设于所述进气管道主体(3)和所述前保下本体(1)之间以及所述进气管道主体(3)和所述底护板(2)之间;
和/或,还包括第二密封件(6),所述第二密封件(6)用于设于所述进气管道主体(3)和散热风扇(50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4)的横截面面积从所述进气通道(4)的进气端至出气端方向递增。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进气管道结构。
CN202323281114.1U 2023-11-30 2023-11-30 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209475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81114.1U CN220947544U (zh) 2023-11-30 2023-11-30 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281114.1U CN220947544U (zh) 2023-11-30 2023-11-30 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47544U true CN220947544U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81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281114.1U Active CN220947544U (zh) 2023-11-30 2023-11-30 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475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82616B2 (en) Structural air guide having multiple configurations for a technical front surface of a motor vehicl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ame
US8403403B2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2216100B (zh) 车辆用电源单元的冷却构造
JP2005096684A (ja) 車体前部の導風構造
US9359016B2 (en) Cabin for work vehicles
CN210734296U (zh) 一种商用车白车身结构
JP6296120B2 (ja)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KR20130106484A (ko) 배터리팩 마운팅 장치
JP4476708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220947544U (zh) 一种进气管道结构及车辆
JP2008126797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6892000B (zh) 汽车前围结构
JPH03284481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及び車体組立方法
JP5531917B2 (ja) 車両用導風構造
JP2023148542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5145150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8043715A (ja) 車両カウル部構造
CN221293815U (zh) 车身组件、车辆
JP2000153781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212765688U (zh) 汽车前舱导风结构
CN217100188U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284866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及び車体組立方法
CN220447802U (zh) 机舱隔热结构及车辆
CN114407642B (zh) 一种纯电动车导风板结构
CN219668341U (zh) 一种前围外板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