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47375U - 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47375U
CN220947375U CN202322450134.0U CN202322450134U CN220947375U CN 220947375 U CN220947375 U CN 220947375U CN 202322450134 U CN202322450134 U CN 202322450134U CN 220947375 U CN220947375 U CN 2209473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layer
tire
belt layer
crow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5013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锋
陈雪梅
张海毅
李明
田振楠
谢凤
丁宁
马小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Linglong Ty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Linglong Ty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Linglong Ty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Linglong Ty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5013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473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473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473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包括:胎体;胎冠,设置在胎体顶部的外侧;带束层,设置在胎冠的中部;带束层包括设置在胎冠中部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第四带束层和第五带束层,以及对称设置在第三带束层轴向两端的零度带束层;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第四带束层和第五带束层在胎冠中部沿径向由胎体向胎冠方向依次贴合连接;耐磨层,对称设置在第四带束层的轴向两端,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耐磨层,避免轮胎异常磨损的现象,同时避免轮胎在使用早期容易发生破坏,在行驶过程中损耗大的问题,降低轮胎摩擦而带来的损耗,使轮胎的使用寿命及耐磨度得到提升,进一步保证了轮胎的使用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汽车的性能要求也逐渐提升,汽车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工业、农业、运输业以及新兴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唯一与地面接触的零部件,轮胎是汽车几万个零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生产制作汽车轮胎时,需要对轮胎贴合带束层、零度带束层、轮胎等部件,其中轮胎应用于汽车的底层位置,且轮胎作为汽车行驶过程中的重要部件,因此对于轮胎的生产制作有着极其严格的操作流程。
全钢子午线轮胎的带束层结构普遍采用4层结构,其中4层结构具有低滚阻,磨耗、寿命高等优点,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后期,由于带束层频繁曲挠变形,肩部强度低,束缚力变小,严重时出现肩部裂口、肩空(爆)等质量问题,严重影响轮胎的使用寿命,且4层结构导致接地压力不均匀,进而导致轮胎异常磨损,带束层过度不均易在带束层端部出现应力集中,在交接处产生裂纹,造成冠空、沟裂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用来解决现有技术中轮胎会发生胎冠变形、异常磨损,且在使用早期容易发生破坏,在行驶过程中损耗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包括:
胎体;
胎冠,设置在所述胎体顶部的外侧;
带束层,设置在所述胎冠的中部;
所述带束层包括设置在所述胎冠中部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第四带束层和第五带束层,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带束层轴向两端的零度带束层;
所述第一带束层、所述第二带束层、所述第三带束层、所述第四带束层和所述第五带束层在所述胎冠中部沿径向由所述胎体向所述胎冠方向依次贴合连接;
耐磨层,对称设置在所述第四带束层的轴向两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零度带束层与所述第三带束层周向缠绕成一定角度,角度范围为0~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带束层的两端与对应侧的所述零度带束层之间具有间隙,间隙范围为-2~6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耐磨层与所述第四带束层周向缠绕成一定角度,角度范围为0~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束层与所述第二带束层之间为交叉排列,所述第二带束层与所述第三带束层之间为同向排列,所述第三带束层与所述第四带束层之间为交叉排列或同向排列,所述第四带束层与所述第五带束层之间为同向排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束层、所述第二带束层、所述第三带束层、所述第四带束层和所述第五带束层分别与周向成一定角度,角度范围为0~6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束层、所述第二带束层、所述第三带束层、所述第四带束层、所述第五带束层和所述零度带束层均为全钢带束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耐磨层贴合于所述零度带束层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内衬层,贴合于所述胎体内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层包括:
过渡层,贴合于所述胎体的内侧;
气密层,贴合于所述过渡层内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相较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包括:胎体;胎冠,设置在胎体顶部的外侧;带束层,设置在胎冠的中部;带束层包括设置在胎冠中部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第四带束层和第五带束层,以及对称设置在第三带束层轴向两端的零度带束层;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第四带束层和第五带束层在胎冠中部沿径向由胎体向胎冠方向依次贴合连接;耐磨层,对称设置在第四带束层的轴向两端,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耐磨层,可以避免轮胎异常磨损的现象,同时避免轮胎在使用早期容易发生破坏,在行驶过程中损耗大的问题,降低轮胎摩擦而带来的损耗,使轮胎的使用寿命及耐磨度得到提升,进一步保证了轮胎的使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胎体;2、胎冠;3、第一带束层;4、第二带束层;5、第三带束层;6、第四带束层;7、第五带束层;8、零度带束层;9、耐磨层;10、内衬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文是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例说明。
当使用术语“径向”时,表述涉及到轮胎或胎体的半径方向,如果更接近轮胎或胎体的旋转轴线时,则表述为“径向内侧”;当使用术语“周向”时,表述为轮胎或胎体滚动方向;当使用术语“胎里”时,表述为轮胎靠近轮辋一侧。
当使用术语“轮胎肩部”或“胎肩”时,表述为轮胎表面轴向具有一定的弧度,轮胎的两侧较低处于轮胎表面弧度的末端位置为“轮胎肩部”或“胎肩”。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包括:
胎体1;
胎冠2,设置在所述胎体1顶部的外侧;
带束层,设置在所述胎冠2的中部;
所述带束层包括设置在所述胎冠2中部的第一带束层3、第二带束层4、第三带束层5、第四带束层6和第五带束层7,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带束层5轴向两端的零度带束层8;
所述第一带束层3、所述第二带束层4、所述第三带束层5、所述第四带束层6和所述第五带束层7在所述胎冠2中部沿径向由所述胎体1向所述胎冠2方向依次贴合连接;
耐磨层9,对称设置在所述第四带束层4的轴向两端。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耐磨层9,可以避免轮胎异常磨损的现象,同时避免轮胎在使用早期容易发生破坏,在行驶过程中损耗大的问题,降低轮胎摩擦而带来的损耗,使轮胎的使用寿命及耐磨度得到提升,进一步保证了轮胎的使用安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零度带束层与所述第三带束层周向缠绕成一定角度,角度范围为0~5°。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带束层的两端与对应侧的所述零度带束层之间具有间隙,间隙范围为-2~6m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耐磨层与所述第四带束层周向缠绕成一定角度,角度范围为0~5°。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束层与所述第二带束层之间为交叉排列,所述第二带束层与所述第三带束层之间为同向排列,所述第三带束层与所述第四带束层之间为交叉排列或同向排列,所述第四带束层与所述第五带束层之间为同向排列。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这种排列方式,进一步提高全钢带束层轮胎的耐磨性、操纵性、安全性及节油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束层、所述第二带束层、所述第三带束层、所述第四带束层和所述第五带束层分别与周向成一定角度,角度范围为0~60°。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为进一步增加带束层结构的强度,更好地箍紧胎体1,使第一带束层3、第二带束层4、第三带束层5、第四带束层6和第五带束层7分别与周向所成的角度不宜过大,角度过大会导致刚性低,导致胎冠2整体强度不足,因此,本申请第一带束层3、第二带束层4、第三带束层5、第四带束层6和第五带束层7分别与周向成一定角度,角度范围为0~60°,可以有效地提高带束层的刚性,提升胎冠2的整体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束层、所述第二带束层、所述第三带束层、所述第四带束层、所述第五带束层和所述零度带束层均为全钢带束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耐磨层贴合于所述零度带束层外侧。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耐磨层贴合于零度带束层外侧。可以很好地提高肩部强度,避免肩部无束缚频繁屈挠变形造成的肩空、爆问题,进一步避免胎冠2、胎肩等部位出现异常磨损的现象,改善带束层的受力范围,提高带束层的刚性,提升轮胎的磨耗。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内衬层,贴合于所述胎体内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衬层包括:
过渡层,贴合于所述胎体的内侧;
气密层,贴合于所述过渡层内侧。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气密层和过渡层包括多层结构,主要用于加强轮胎的强度,在气密层的一侧靠近胎圈底部区域设有加强型胶层,加强型胶层采用低生热的顺丁胶加上白炭黑炼胶生成,第一加强型胶层在胎圈底部可以更好地预防轮胎的磨子口现象。过渡层背向气密层侧左右两个肩部区域设有第二加强型胶层,第二加强型胶层采用低生热的顺丁胶加上白炭黑炼胶生成,第二加强型胶层的设置能够防止肩空现象。过渡层的宽度逐渐变小。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合理,易于实现,不影响生产效率;肩部及胎圈底部由于材料分布更充足因此强度提高,提升轮胎整体的承载性能;增加的型胶层低生热,因此减少了轮胎发生肩空及子口空的概率;由于胎圈底部材料充足,能够防止轮胎圈部的磨子口现象,有效提升轮胎的胎圈部刚性和耐久性能,有效降低因胎圈部刚性不足导致的圈部裂口、圈爆等安全事故,保证了轮胎的行驶安全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实施例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意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在本说明书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全部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省略篇幅和节约资源的考虑。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
胎体;
胎冠,设置在所述胎体顶部的外侧;
带束层,设置在所述胎冠的中部;
所述带束层包括设置在所述胎冠中部的第一带束层、第二带束层、第三带束层、第四带束层和第五带束层,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三带束层轴向两端的零度带束层;
所述第一带束层、所述第二带束层、所述第三带束层、所述第四带束层和所述第五带束层在所述胎冠中部沿径向由所述胎体向所述胎冠方向依次贴合连接;
耐磨层,对称设置在所述第四带束层的轴向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磨耗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零度带束层与所述第三带束层周向缠绕成一定角度,角度范围为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磨耗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带束层的两端与对应侧的所述零度带束层之间具有间隙,间隙范围为-2~6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磨耗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耐磨层与所述第四带束层周向缠绕成一定角度,角度范围为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磨耗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带束层与所述第二带束层之间为交叉排列,所述第二带束层与所述第三带束层之间为同向排列,所述第三带束层与所述第四带束层之间为交叉排列或同向排列,所述第四带束层与所述第五带束层之间为同向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磨耗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束层、所述第二带束层、所述第三带束层、所述第四带束层和所述第五带束层分别与周向成一定角度,角度范围为0~6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磨耗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束层、所述第二带束层、所述第三带束层、所述第四带束层、所述第五带束层和所述零度带束层均为全钢带束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磨耗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层贴合于所述零度带束层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磨耗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内衬层,贴合于所述胎体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提升磨耗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层包括:
过渡层,贴合于所述胎体的内侧;
气密层,贴合于所述过渡层内侧。
CN202322450134.0U 2023-09-08 2023-09-08 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 Active CN2209473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50134.0U CN220947375U (zh) 2023-09-08 2023-09-08 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50134.0U CN220947375U (zh) 2023-09-08 2023-09-08 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47375U true CN220947375U (zh) 2024-05-14

Family

ID=91025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50134.0U Active CN220947375U (zh) 2023-09-08 2023-09-08 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473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847337B1 (en) Low aspect ratio truck tire
US9815338B2 (en) Tire for heavy loads
EP0719662B1 (en) Pneumatic tyre
US7779878B2 (en) Pneumatic tire
EP0605177B1 (en) Pneumatic tire
US5261474A (en) Earthmover tire
US10183531B2 (en) Pneumatic tire
CA1126635A (en) Pneumatic safety tire
KR20130119364A (ko) 공기 타이어
US10406863B2 (en) Pneumatic tire
US6311752B1 (en) Pneumatic radial tires with stiffener rubber having hard and soft stiffener rubber members
JPH1015740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20947375U (zh) 一种提升磨耗的轮胎
EP1808314B1 (en) Run-flat tire
CN112046203A (zh) 一种弹性支架一体式柔性轮胎
US5196076A (en) Radial tire carcass profile
JPH05345506A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212313192U (zh) 一种弹性支架一体式柔性轮胎
CN219564660U (zh) 一种具有全钢带束层的轮胎
CN213167598U (zh) 一种轮胎
JP574754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10191041U (zh) 全钢子午线轮胎胎冠结构
NZ213346A (en) Radial tyre with sulphur- and cobalt salt-containing rubber compound as inner layer
CN219256964U (zh) 缺气保用轮胎及汽车
CN221497549U (zh) 一种具有特殊冠部设计的全钢子午线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