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04683U - 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04683U
CN220904683U CN202322630257.2U CN202322630257U CN220904683U CN 220904683 U CN220904683 U CN 220904683U CN 202322630257 U CN202322630257 U CN 202322630257U CN 220904683 U CN220904683 U CN 220904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gear
motor
ring
hybrid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3025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庆文
熊伟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ngkang Powertra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ngkang Powertra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ngkang Powertra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ngkang Powertra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3025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04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04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046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包括功率分流机构、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壳体,功率分流机构包括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第一行星架通过输入轴与发动机连接,第一太阳轮与第一转子轴固定连接,第一行星架与第二太阳轮固定连接,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固定连接,第二行星架与分流输出齿轮固定连接;输入轴与第一行星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混合电驱动装置,采用了双行星排功率分流机构,且从发动机到第一电机依次同轴布置输入轴、分流输出齿轮、第二行星排和第一行星排,根据功率分流机构的内部连接和外部连接对相互固定连接的构件只需在两端分别设置轴承,无须采用滚针轴承,从而使得轴承的数量最少,提高了混合电驱动装置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驱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车辆混合驱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基于行星排的功率分流混合电驱动装置,利用行星排将发动机的动力分解成两路,一路动力流驱动第一电机发电,另一路动力流与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汇流后驱动车辆。
然而,其存在着以下不足:轴承数量过多,由于空间受限制,因此采用了多个轴承,特别是滚针轴承和推力轴承以满足苛刻的空间布置要求,如此也带来装配不便且润滑困难;驻车发电时,需借助于电子油泵方可把润滑油导入行星排的太阳轮中向外传递进行润滑。因此,还期待提供一种综合性能更高的功率分流混合电驱动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综合性能更高的混合电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包括功率分流机构、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壳体,所述第一电机设有第一转子轴,所述第二电机设有第二转子轴;
所述功率分流机构包括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一行星架通过输入轴与发动机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第一转子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第二太阳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行星架与分流输出齿轮固定连接;
从发动机到第一电机依次同轴布置输入轴、分流输出齿轮、第二行星排和第一行星排;所述输入轴与第一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输入轴一端由第一轴承支撑在壳体上,所述第一行星架一端由第二轴承支撑在第一转子轴上;所述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为一体构件,其外圆周面两端分别由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支撑在壳体上;所述第二行星架与分流输出齿轮固定连接,所述分流输出齿轮一端由第五轴承支撑在输入轴上,所述第二行星架一端由第六轴承支撑在输入轴上;所述第一转子轴由第七轴承和第八轴承支撑在壳体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在轴向中间部位的圆周上开设有多个沿半径方向的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将润滑油导入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在轴向中间部位的外圆周上设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凸台,所述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抵靠所述凸台的两端安装,所述通孔开设在相邻凸台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具有相同的齿形参数和同步的齿轮相位。
优选地,还包括汇流齿轮轴,所述汇流齿轮轴上设有汇流齿轮和主减速小齿轮,所述分流输出齿轮与所述汇流齿轮啮合传动,所述汇流齿轮轴由第九轴承和第十轴承支撑在壳体上。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电机输出齿轮,所述第二电机输出齿轮固定连接在第二转子轴上且与汇流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二转子轴由第十一轴承和第十二轴承支撑在壳体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机输出齿轮固定连接在第二转子轴上且位于第十一轴承和第十二轴承之间的抵近第十一轴承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机的轴向长度基本等于第一电机、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的总轴向长度,且所述第二电机与第一电机、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在轴向上的相同位置重叠配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由前壳体、中壳体和后壳体组成,其中,所述输入轴的至少一部分、分流输出齿轮、汇流齿轮轴、第二电机输出齿轮均配置在前壳体里,所述第一轴承、第九轴承和第十一轴承均安设在前壳体上;所述输入轴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均配置在中壳体里,所述第三轴承、第四轴承、第七轴承和第十轴承均安设在中壳体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子位置传感器和第二电机的转子位置传感器配置在后壳体里,所述第八轴承和第十二轴承均安设在后壳体上。
优选地,所述第三轴承、第四轴承和第七轴承安设在中壳体内腔中的轴承座上,所述轴承座的外圆周面上设置了多个一体成形的沿半径方向延伸到中壳体的支撑板。
本实用新型的混合电驱动装置,采用了双行星排功率分流机构,且从发动机到第一电机依次同轴布置输入轴、分流输出齿轮、第二行星排和第一行星排,根据功率分流机构的内部连接和外部连接对相互固定连接的构件只需在两端分别设置轴承,无须采用滚针轴承,从而使得轴承的数量最少,提高了混合电驱动装置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混合电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混合电驱动装置的传动简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功率分流机构的齿圈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功率分流机构的齿圈构件的受力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混合电驱动装置的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混合电驱动装置的总成外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中壳体及其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说明:1、发动机;2、第一电机;21、第一转子轴;3、第二电机;31、第二转子轴;4、功率分流机构;41、输入轴;42、分流输出齿轮;43、第一行星排;431、第一太阳轮;432、第一行星架;433、第一齿圈;434、第一行星轮;44、第二行星排;441、第二太阳轮;442、第二行星架;443、第二齿圈;444、第二行星轮;451、通孔;452、凸台;5、汇流齿轮轴;51、汇流齿轮;52、主减速小齿轮;61、第二电机输出齿轮;71、第一轴承;72、第二轴承;73、第三轴承;74、第四轴承;75、第五轴承;76、第六轴承;77、第七轴承;78、第八轴承;79、第九轴承;710、第十轴承;711、第十一轴承;712、第十二轴承;713、隔板;714、螺栓;81、主减速大齿轮;82、差速器;9、壳体;91、前壳体;92、中壳体;921、轴承座;922、支撑板;93、后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包括功率分流机构4、发动机1、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和壳体9,第一电机2设有第一转子轴21,第二电机3设有第二转子轴31;功率分流机构4包括:第一行星排43和第二行星排44,第一行星排43包括第一太阳轮431、第一行星架432和第一齿圈433,第二行星排44包括第二太阳轮441、第二行星架442和第二齿圈443,第一行星架432通过输入轴41与发动机1连接,第一太阳轮431与第一转子轴21固定连接,第一行星架432与第二太阳轮441固定连接,第一齿圈433与第二齿圈443固定连接,第二行星架442与分流输出齿轮42固定连接;
从发动机1到第一电机2依次同轴布置输入轴41、分流输出齿轮42、第二行星排44和第一行星排43;输入轴41与第一行星架固定连接,输入轴41一端由第一轴承71支撑在壳体9上,第一行星架432一端由第二轴承72支撑在第一转子轴21上;第一齿圈433与第二齿圈443为一体构件,其外圆周面两端分别由第三轴承73和第四轴承74支撑在壳体9上;第二行星架442与分流输出齿轮42固定连接,分流输出齿轮42一端由第五轴承75支撑在输入轴41上,第二行星架442一端由第六轴承76支撑在输入轴41上,第一转子轴21由第七轴承77和第八轴承78支撑在壳体9上。
第一轴承71、第二轴承72、第三轴承73、第四轴承74、第五轴承75、第六轴承76、第七轴承77和第八轴承78均为深沟球轴承,其中用于支撑第一转子轴21的第七轴承77和第八轴承78的转速较高,支撑第一齿圈433与第二齿圈443的第三轴承73和第四轴承74的直径较大。
从输入轴41到第一行星排43和第二行星排44后再分别到第一电机2和分流输出齿轮42,共采用了八个轴承即实现了对相关旋转部件的支撑,且八个轴承均为球轴承,其效率较高,从而不仅装配简单,而且效率也进一步得以提高。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功率分流机构的齿圈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齿圈433和第二齿圈443在轴向中间部位的圆周上开设有多个沿半径方向的通孔451,通孔451用于将润滑油导入第一齿圈433和第二齿圈443的内部。
第一齿圈433和第二齿圈443可以是一体制成的齿圈构件,在其轴向中间部位,内部有槽,在对应的外圆面上开设多个通孔451,从而将润滑油通过齿圈构件导入行星排的内部。在驻车发电时,齿圈构件转动时将润滑油导入行星排内部进行润滑,因此无需为此配置电子油泵。
如图3所示,第一齿圈433和第二齿圈443在轴向中间部位的外圆周上设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凸台452,第三轴承73和第四轴承74抵靠凸台452的两端安装,通孔451开设在相邻凸台452之间。
沿轴向设置的凸台452,不仅作为第三轴承73和第四轴承74的轴向限位结构,而且也可减轻齿圈构件的重量,还可起到搅油的作用,其与通孔451配合,将润滑油导入第一齿圈433和第二齿圈443的内部,对两个行星排起到很好地润滑效果。
凸台452沿着齿圈构件的外圆面等距设置,并在相邻凸台452之间设置相应的通孔451,在驻车发电时,齿圈构件转动时,凸台452搅动润滑油沿着通孔451进入行星排内部进行,因此无需为此配置电子油泵。
通孔451和凸台452也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例如,通孔451也可以设计成锥孔等,凸台452的截面也可以设计成燕尾截面,或者整个凸台452沿轴向从一端到另一端可以呈螺旋缠绕在外圆面上等,并不以此为限制。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功率分流机构的齿圈构件的受力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一齿圈433和第二齿圈443为一体构件,因此在功率分流工况中两个齿圈上的转矩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第一齿圈433和第二齿圈443具有相同的齿形参数,第一行星轮434与第一齿圈433啮合产生的轴向力,与第二行星轮444与第二齿圈443啮合产生的轴向力也因此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与轴向力相关的齿形参数,如旋向、模数、齿数和螺旋角,在转矩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条件下,将产生大小相同且方向相反的轴向力,从而相互抵消,使得齿圈构件作为一个整体对轴承施加的载荷大大减小,从而为采用较小的轴承创造有利条件,且使得轴承的支撑受力条件也因此得到改善,非常有利于基于简化装配而对壳体9进行分壳。
当第一齿圈433和第二齿圈443具有相同的齿形参数时,也为加工制造创造了条件。在加工时,第一齿圈433和第二齿圈443作为一个齿圈加工出来齿形,即第一齿圈433和第二齿圈443具有同步的齿轮相位。刀具从齿圈构件的轴向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一刀去除两个齿圈的齿之间的材料,因此两个齿圈的齿形参数可以很好地得到保证,产生的轴向力也因此几乎相等而抵消,齿圈轴承因此基本不受轴向力。
此外,行星排的齿圈受到的径向力可因行星轮的对称布置而基本抵消。因此,第一齿圈433和第二齿圈443构成的齿圈构件对第三轴承73和第四轴承74的作用力极小。这使得第三轴承73和第四轴承74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型,或者采用圆柱滚子轴承,或者采用一个双列球轴承来替换两个轴承,只要能保证齿圈构件的旋转精度即可,并不一定限于深沟球轴承。
如图1所示,混合电驱动装置还包括汇流齿轮轴5,汇流齿轮轴5上安设汇流齿轮51和主减速小齿轮52,分流输出齿轮42与汇流齿轮51啮合传动,汇流齿轮轴5由第九轴承79和第十轴承710支撑在壳体9上。
分流输出齿轮42与汇流齿轮51啮合传动,从而将发动机1经过功率分流机构4分流后得到的机械流传递到汇流齿轮轴5上,并进一步传递到主减速小齿轮52。因直径较小,主减速小齿轮52可以与汇流齿轮轴5制成一体,从而在其上安设直径较大的汇流齿轮51。
第九轴承79和第十轴承710可以是承载能力较大的圆锥滚子轴承,也可以是其他类型可以满足支撑载荷需求的轴承,并不以此为限制。
如图1所示,还包括第二电机输出齿轮61,第二电机输出齿轮61固接在第二转子轴31上且与汇流齿轮51啮合传动,第二转子轴31由第十一轴承711和第十二轴承712支撑在壳体9上。
即第二电机输出齿轮61、分流输出齿轮42同时与汇流齿轮51啮合传动,将动力传递到主减速小齿轮52上后进一步驱动车轮。
第十一轴承711和第十二轴承712可以是适合高速旋转的深沟球轴承,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轴承,并不以此为限制。
如图1所示,第二电机输出齿轮61固接在第二转子轴31上且位于第十一轴承711和第十二轴承712之间的抵近第十一轴承711的位置。
即第二电机输出齿轮61是安设在作为第二电机3的输出端轴承的第十一轴承711的内侧,如此可以获得较好的支撑刚性,并使得第二电机输出齿轮61布置在更合适的位置上与相关的齿轮啮合传动,且可以腾出部分轴向空间以布置更长的第二电机3,从而获得所需的驱动特性。
第二电机输出齿轮61可以与第二转子轴31一体制成,从而获得更高的刚性和旋转精度,提高NVH性能。
如图1所示,第二电机3的轴向长度基本等于第一电机2、第一行星排43和第二行星排44的总轴向长度,且第二电机3与第一电机2、第一行星排43和第二行星排44在轴向上的相同位置重叠配置。
第二电机3主要作为驱动电机使用,其功率和转矩较大,轴向长度较长。第一电机2主要作为发电机使用,其功率较小,轴向长度较短,其与第一行星排43、第二行星排44的轴向长度之和基本等于第二电机3的轴向长度,如此可以使得当两者在轴向上的相同位置重叠配置时,分流输出齿轮42、汇流齿轮51和第二电机输出齿轮61在轴向上的相同位置重叠配置,从而缩短齿轮传动机构的轴向长度,获得更紧凑的混合动力装置,或者可以得到功率密度更大的混合动力装置。
此外,主减速小齿轮52与主减速大齿轮81啮合,将动力传递到差速器82上分流后驱动左右车轮,于此不再赘述。
考虑完整的混合电驱动装置的轴承数量,输入轴41到第一行星排43、第二行星排44、第一电机2和分流输出齿轮42共需要设置八个深沟球轴承,汇流齿轮轴5和差速器82均采用两个轴承支撑,共需要四个圆锥滚子轴承,再加上第二电机3的两个深沟球轴承,因此总共需要十二个轴承,相比于现有的混合电驱动装置,轴承的数量减少了,因此利于整个装置的装配并提高效率。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混合电驱动装置的壳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混合电驱动装置的总成外形示意图。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壳体9由前壳体91、中壳体92和后壳体93组成,其中,输入轴41的至少一部分、分流输出齿轮42、汇流齿轮轴5或汇流齿轮51和主减速小齿轮52、第二电机输出齿轮61均配置在前壳体91里,第一轴承71、第九轴承79和第十一轴承711均安设在前壳体91上;输入轴41的其余部分、第一行星排43和第二行星排44、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均配置在中壳体92里,第三轴承73、第四轴承74、第七轴承77和第十轴承710均安设在中壳体92上;第一电机2的转子位置传感器和第二电机3的转子位置传感器配置在后壳体93里,第八轴承78和第十二轴承712均安设在后壳体93上。
壳体9由前壳体91、中壳体92和后壳体93装配而成,将零部件封装在其中。可见,中壳体92容纳了第一行星排43和第二行星排44、第一电机2、第二电机3等核心部件,是装配核心,在其装配完成后,再与安装好汇流齿轮轴5等零部件的前壳体91合装,或与安装好转子位置传感器定子的后壳体93合装,最后组装成完整的总成进行出厂检测。由于在中壳体92上即独立完成了大部分关键部件的装配,前壳体91装配完的总成或后壳体93装配完的总成与中壳体92装配完的总成之间只有对齿和对轴承孔的工序,因此简化了装配过程,非常利于组织批量生产。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中壳体及其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三轴承73、第四轴承74和第七轴承711安设在中壳体92内腔中的轴承座921上,轴承座921的外圆周面上设置了多个一体成形的沿半径方向延伸到中壳体92的支撑板922。
轴承座921是通过多个支撑板922支承在中壳体92的内腔中,其与中壳体92一体形成,以得到高的位置精度和支承刚性。支撑板922的轴向厚度基本等于齿圈构件的轴向厚度,从而提供足够的支承刚性。支撑板922之间的间隙,便于润滑油流过其中,对第一电机2的轴承和定子进行润滑或冷却。
如图1和图7所示,第三轴承73的外圈通过轴承座921的内凸台进行轴向限位,第四轴承74的外圈通过抵靠的隔板713被螺栓714锁紧进行轴向定位。第三轴承73和第四轴承74为相同型号的轴承,具有相同的外径,轴承座921的内腔因此可以一刀镗出两个孔来安设第三轴承73和第四轴承74,使得齿圈构件的旋转精度高。为了对第一行星排43和第二行星排44构成的组件进行轴向定位,因此对第三轴承73和第四轴承74分别进行单边轴向定位。第三轴承73的外圈通过轴承座921的内凸台轴向限位,第四轴承74的外圈被隔板713抵压着,当螺栓714锁紧时进行轴向定位,且调整两个轴承的预紧力,进一步提高旋转精度。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覆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所有改变和修改。这些改变和修改不应被认为是脱离了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并且所有诸如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修改均应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分流机构、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和壳体,所述第一电机设有第一转子轴,所述第二电机设有第二转子轴;
所述功率分流机构包括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所述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和第一齿圈,所述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一行星架通过输入轴与发动机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第一转子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第二太阳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行星架与分流输出齿轮固定连接;
从发动机到第一电机依次同轴布置输入轴、分流输出齿轮、第二行星排和第一行星排;所述输入轴与第一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输入轴一端由第一轴承支撑在壳体上,所述第一行星架一端由第二轴承支撑在第一转子轴上;所述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为一体构件,其外圆周面两端分别由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支撑在壳体上;所述第二行星架与分流输出齿轮固定连接,所述分流输出齿轮一端由第五轴承支撑在输入轴上,所述第二行星架一端由第六轴承支撑在输入轴上;所述第一转子轴由第七轴承和第八轴承支撑在壳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在轴向中间部位的圆周面上开设有多个沿半径方向的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将润滑油导入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在轴向中间部位的外圆周上设有多个沿轴向延伸的凸台,所述第三轴承和第四轴承抵靠所述凸台的两端安装,所述通孔开设在相邻凸台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具有相同的齿形参数和同步的齿轮相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汇流齿轮轴,所述汇流齿轮轴上设有汇流齿轮和主减速小齿轮,所述分流输出齿轮与所述汇流齿轮啮合传动,所述汇流齿轮轴由第九轴承和第十轴承支撑在壳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机输出齿轮,所述第二电机输出齿轮固定连接在第二转子轴上且与汇流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二转子轴由第十一轴承和第十二轴承支撑在壳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输出齿轮固定连接在第二转子轴上且位于第十一轴承和第十二轴承之间的抵近第十一轴承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的轴向长度基本等于第一电机、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的总轴向长度,且所述第二电机与第一电机、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在轴向上的相同位置重叠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5或6任一项所述的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前壳体、中壳体和后壳体组成,其中,所述输入轴的至少一部分、分流输出齿轮、汇流齿轮轴、第二电机输出齿轮均配置在前壳体里,所述第一轴承、第九轴承和第十一轴承均安设在前壳体上;所述输入轴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均配置在中壳体里,所述第三轴承、第四轴承、第七轴承和第十轴承均安设在中壳体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转子位置传感器和第二电机的转子位置传感器配置在后壳体里,所述第八轴承和第十二轴承均安设在后壳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电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轴承、第四轴承和第七轴承安设在中壳体内腔中的轴承座上,所述轴承座的外圆周面上设置了多个一体成形的沿半径方向延伸到中壳体的支撑板。
CN202322630257.2U 2023-09-27 2023-09-27 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 Active CN220904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30257.2U CN220904683U (zh) 2023-09-27 2023-09-27 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30257.2U CN220904683U (zh) 2023-09-27 2023-09-27 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04683U true CN220904683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19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30257.2U Active CN220904683U (zh) 2023-09-27 2023-09-27 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046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37800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JP6394622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02648362A (zh) 轮毂电机驱动装置
CN115635838A (zh)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机构总成、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和车辆
JP616047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JP3646084B2 (ja) 車両の駆動装置
CN220904683U (zh) 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
US20230268794A1 (en) Drive unit for a vehicle
JP2007153114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JP5430517B2 (ja) 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17067900A (zh) 一种混合电驱动装置
JP5141376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RU2003112668A (ru) Электропривод для создания крутящего момента
CN110912337A (zh) 一种内置行星排减速单元的车用驱动电机
JP2021107737A (ja) 動力伝達装置
KR102615940B1 (ko) 유성기어 감속기와 유성기어 차동장치를 포함한 일체형 캐리어의 구조
CN215634842U (zh) 一种用于输入轴与输出轴同轴布置时的轴承结构
KR102100666B1 (ko) 전기 자동차용 구동장치
JP4992840B2 (ja) 車両用遊星歯車装置のキャリ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1110333A (ja) 動力伝達装置
WO2021137280A1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3687685B2 (ja) 増速機装置
CN218031326U (zh) 减速机齿轮箱结构
CN212412971U (zh) 一种电单车用高功率密度电机
CN114855357B (zh) 一种旋转三维编织机的底盘传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