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00895U - 一种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00895U
CN220900895U CN202322324954.5U CN202322324954U CN220900895U CN 220900895 U CN220900895 U CN 220900895U CN 202322324954 U CN202322324954 U CN 202322324954U CN 220900895 U CN220900895 U CN 2209008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air outlet
air
gas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2495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Pioneer Huin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Pioneer Hui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Pioneer Huin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Pioneer Hui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2495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008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008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008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该烘干装置包括箱体、设置于箱体内的上风盒、下风盒以及加湿机构;上风盒具有第一出风面,第一出风面用于向待烘干件的一侧表面出射气体;下风盒具有与第一出风面相对的第二出风面,第二出风面用于向待烘干件的另一侧表面出射气体;加湿机构包括出汽管,出汽管伸入上风盒和/或下风盒内,出汽管用于向靠近第一出风面的边缘和/或靠近第二出风面的边缘输送水汽。本申请能够通过加湿机构向靠近第一出风面的边缘、靠近第二出风面的边缘输送水汽,以向烘干装置箱体边缘位置补充水汽,优化了烘干装置箱体中的湿度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一种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池制造过程中,通常需要用到烘干装置对组成电池的极片、隔膜等进行烘干,例如,采用烘干装置对涂布的极片进行烘干,以使涂布于极片上的涂层能够较为牢固的贴附于极片上,从而达到改善电池性能的目的。
相关技术中,在利用烘干装置对涂布的极片进行烘干时,由于烘干装置出射于涂布的极片上的风量以及湿度均匀性较差,因此,在对涂布的极片的烘干过程中,容易出现涂布的极片的中间部位还未烘干,但是涂布的极片的边缘部位由于烘干过度导致其出现开裂的情况发生,从而影响极片的生产良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能够降低涂布的极片的边缘出现开裂的风险,从而提高极片的生产良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公开一种烘干装置,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及出风口;上风盒,所述上风盒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上风盒包括设置于所述上风盒上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风面,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以将干燥的气体通入所述上风盒内,所述第一出风面用于向待烘干件的一侧表面出射气体;下风盒,所述下风盒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下风盒包括设置于所述下风盒上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风面,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以将干燥的气体通入所述下风盒内,所述第二出风面与所述第一出风面相对且用于向所述待烘干件的另一侧表面出射气体;加湿机构,所述加湿机构包括出汽管,所述出汽管伸入所述上风盒和/或所述下风盒内,所述出汽管用于向靠近所述第一出风面的边缘和/或靠近所述第二出风面的边缘输送水汽。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面和所述第二出风面在预设方向上均具有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所述加湿机构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加湿机构分别向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缘和靠近所述第二侧边缘的所述第一出风面和/或所述第二出风面输送水汽。
可选地,所述加湿机构包括蒸发箱和加热件,所述蒸发箱内盛放有一定量的液体,所述蒸发箱上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出汽远离所述上风盒和/或所述下风盒的一端与所述蒸发箱连通,所述加热件用于对所述蒸发箱内的所述液体进行加热至所述液体蒸发,以进入所述出汽管内。
可选地,所述加湿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汽管上的气液分离件,所述气液分离件用于分离出所述出汽管中的所述水汽中的液滴。
可选地,所述气液分离件为气液分离管;所述出汽管包括第一出汽管和第二出汽管,所述第一出汽管和所述第二出汽管的直径均小于所述气液分离管的直径,所述第一出汽管的一端与所述蒸发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管连通,以将所述蒸发箱内蒸发的水汽输送至所述气液分离管内,所述第二出汽管的一端伸入所述上风盒和/或所述下风盒内、另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管连通,以将分离出所述液滴的所述水汽输送至所述上风盒和/或所述下风盒内。
可选地,所述加湿机构还包括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所述蒸发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管连通,以将所述气液分离管内的液滴回流至所述蒸发箱内。
可选地,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湿度检测器和与所述湿度检测器电连接的控制阀,所述湿度检测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面和/或所述第二出风面上,以检测所述第一出风面和/或所述第二出风面的中间位置或边缘位置的湿度信息,所述控制阀能够根据所述湿度检测器检测到的所述湿度信息控制所述出汽管输送的所述水汽的流量。
可选地,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风盒内的第一均压结构和设置于所述下风盒内的第二均压结构,所述第一均压结构靠近所述第一出风面设置,所述第二均压结构靠近所述第二出风面设置。
可选地,所述上风盒朝向所述下风盒的底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形成所述第一出风面,多个所述第一凸起均朝向所述下风盒凸出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一凸起具有与所述上风盒的盒内空间连通的中空内腔,多个所述第一凸起的中空内腔形成所述第一均压结构;所述下风盒朝向所述上风盒的顶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多个所述第二凸起形成所述第二出风面,多个所述第二凸起均朝向所述上风盒凸出于所述顶壁,所述第二凸起具有与所述下风盒的盒内空间连通的中空内腔,多个所述第二凸起的中空内腔形成所述第二均压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的中空内腔内设置有第一扰流板,所述第二凸起的中空内腔内设置有第二扰流板,所述第一扰流板和所述第二扰流板上均开设有多个通孔。
可选地,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风盒内的第一缓冲件和设置于所述下风盒内的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包括第一缓冲腔和所述第一缓冲腔连通的第一缓冲进口和第一缓冲出口,第一缓冲进口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进口连通,第一缓冲出口与所述上风盒的盒内空间连通,所述第二缓冲件包括第二缓冲腔和所述第二缓冲腔连通的第二缓冲进口和第二缓冲出口,第二缓冲进口分别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口连通,第二缓冲出口与所述下风盒的盒内空间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由于加湿机构向靠近第一出风面的边缘、靠近第二出风面的边缘输送水汽,因此,能够向箱体边缘位置补充水汽,以弥补平衡待烘干件自身溶剂挥发造成的湿度梯度,使得风盒中整体的湿度梯度达到均一,提高了风盒中湿度的均匀性,从而优化了待烘干件烘干时的湿度的均匀性,进而降低了因待烘干件边缘位置液体挥发快,中间位置液体挥发慢,而导致在烘干过程中待烘干件边缘开裂而中间位置尚未烘干的情况发生。
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未对待烘干件烘干过程中湿度的均匀性进行优化,容易导致待烘干件中间还尚未烘干而边缘已经过烘开裂,本申请通过设置加湿装置对烘干装置风盒中的边缘位置进行加湿,从而在风盒中形成中部湿度低边缘湿度高的湿度梯度,优化了待烘干件烘干过程中的湿度的均匀性,进而降低了待烘干件因为两侧湿度低中间湿度高出现两边过干燥开裂但中间未烘干的风险,提高了待烘干件烘干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结构的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结构的烘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烘干装置中设置有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烘干装置中设置有气液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烘干装置中设置有回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烘干装置中设置有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烘干装置中设置有均压结构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烘干装置的扰流板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烘干装置中设置有缓冲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烘干装置;100-箱体;101-进风口;102-出风口;
200-上风盒;201-第一进口;202-第一出风面;203-第一均压结构;2031第一凸起;2032-第一扰流板;204-第一缓冲件;2041-第一缓冲腔;2042-第一缓冲进口;2043-第一缓冲出口;
300-下风盒;301-第二进口;302-第二出风面;303-第二均压结构;3031第二凸起;3032-第二扰流板;304-第二缓冲件;3041-第二缓冲腔;3042-第二缓冲进口;3043-第二缓冲出口;
400-加湿机构;401-出汽管;4011-第一出汽管;4012-第二出汽管;402-蒸发箱;4021-进气口;403-加热件;404-气液分离件;405-回流管;406-湿度检测器;407-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正如本申请的背景技术所述的,相关技术中,由于烘干装置出射于涂布的极片上的风量以及湿度均匀性较差,在对涂布的极片的烘干过程中,容易出现涂布的极片的中间部位还未烘干,但是涂布的极片的边缘部位由于烘干过度导致其出现开裂的情况发生。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烘干装置具有加湿机构,并且加湿机构的出汽管伸入上风盒、下风盒内,以向靠近第一出风面的边缘、第二出风面的边缘输送水汽,从而可在风盒中形成边缘湿度高中间湿度低的湿度梯度,优化了待烘干件烘干时的风盒中湿度的均匀性,进而降低了因待烘干件边缘位置液体挥发快,中间位置液体挥发慢,而导致待烘干件在烘干过程中边缘开裂而中间位置尚未烘干的风险。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烘干装置1,该烘干装置1包括:箱体100、上风盒200、下风盒300以及加湿机构400,其中,箱体100上设置有进风口101及出风口102;上风盒200设置于箱体100内,上风盒200包括设置于上风盒200上的第一进口201和第一出风面202,第一进口201与进风口101连通,以将干燥的气体通入上风盒200内,第一出风面202用于向待烘干件的一侧表面出射气体;下风盒300设置于箱体100内,下风盒300包括设置于下风盒300上的第二进口301和第二出风面302,第二进口301与进风口101连通,以将干燥的气体通入下风盒300内,第二出风面302与第一出风面202相对且用于向待烘干件的另一侧表面出射气体;加湿机构400包括出汽管401,出汽管401伸入上风盒200和/或下风盒300内,出汽管401用于向靠近第一出风面202的边缘和/或靠近第二出风面302的边缘输送水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待烘干件可以是极片或薄膜等片状部件,本实施例以极片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其中,进风口101用于向箱体100内部通入对极片待烘干极片表面进行烘干的干燥的气体,出风口102用于将经过待烘干的极片后的气体排出箱体100外;第一出风面202位于上风盒200中、第二出风面302位于下风盒300中,第一出风面202将干燥的气体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的一侧表面,第二出风面302将干燥的气体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的另一侧表面。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待烘干的极片一侧表面和待烘干的极片另一侧表面是指待烘干的极片在厚度方向(即为图1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上相对的两个表面,另外,上述干燥的气体为热气体。
另外,第一出风面202形成于上风盒200的底壁、第二出风面302形成于是在下风盒300的顶部,具体地,可以是在上风盒200的底壁、下风盒300的顶部设置多个阵列的小通孔,以使上风盒200、下风盒300中的气体能够小通孔出射于待烘干极片的表面,也可以是使上风盒200的底壁、下风盒300的顶部直接处于敞开的状态,以使上风盒200、下风盒300中的气体能够直接出射于待烘干极片的表面,其中,上述上风盒200的底壁是指上风盒200靠近待烘干的极片的一侧底壁,下风盒300的底壁是指下风盒300靠近待烘干的极片的一侧顶壁。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加湿机构400可以仅设置在上风盒200中,也可以仅设置在下风盒300中,还可以在上风盒200和下风盒300中都设置。
具体地,在对待烘干的极片进行烘干时,待烘干的极片在上风盒200和下风盒300之间传输,在进风口101中通入干燥的气体,由于上风盒200中设置有与进风口101连通的第一进口201,因此,干燥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一进口201进入上风盒200中,并通过第一出风面202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的一侧表面,以对待烘干的极片的一侧表面进行烘干;同时,由于下风盒300中设置有与进风口101连通的第二进口301,因此,干燥的气体可以通过第二进口301进入上风盒200中,并通过第二出风面302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的另一侧表面,以对待烘干的极片的另一侧表面进行烘干。
同时,由于加湿机构400的出汽管401伸入上风盒200和/或下风盒300内,并且出汽管401能够向靠近第一出风面202的边缘和/或靠近第二出风面302的边缘输送水汽,因此,能够利用加湿机构400对第一出风面202的边缘和/或第二出风面302的边缘进行加湿,使得第一出风面202的边缘和/或第二出风面302的边缘处的湿度大于第一出风面202中间位置和/或第二出风面302中间位置的湿度,从而在风盒中形成边缘湿度高中间湿度低的湿度梯度,以弥补平衡极片自身溶剂挥发造成的湿度梯度,使得烘干装置1中整体的湿度梯度达到均一,提高了风盒中湿度的均匀性,进而尽可能地避免因待烘干的极片边缘湿度低中间湿度高而导致极片边缘位置液体蒸发速度大于待烘干的极片中间位置液体蒸发速度,使得待烘干的极片边缘位置过干燥开裂但待烘干的极片中间位置未完全烘干的情况出现,降低了对待烘干的极片烘干时待烘干的极片的边缘出现开裂的风险,从而提高极片的生产良率,改善了电极质量,提升了涂布速度。
另外,在对待烘干的极片烘干的过程中,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表面并对极片进行烘干后的混合气体即,从进风口101进入的干燥的气体与出汽管401出射的水汽混合后的气体从箱体100上的出气口排出,从而使得可以从外界向风箱内部连续地通入干燥的气体和水汽,以稳定箱体100内的气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2,第一出风面202和第二出风面302在预设方向上均具有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加湿机构400包括两个,两个加湿机构400分别向靠近第一侧边缘和靠近第二侧边缘的第一出风面202和/或第二出风面302输送水汽。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方向为待烘干的极片的宽度方向即为图2中箭头Y所示的方向,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分别为第一出风面202和第二出风面302在待烘干的极片宽度方向上的两个边缘位置,由于两个加湿机构400分别向靠近第一侧边缘和靠近第二侧边缘的第一出风面202和/或第二出风面302输送水汽,因此,两个加湿机构400可以同时向靠近上述第一侧边缘的第一出风面202和靠近上述第二侧边缘的第二出风面302输送水汽。
相较于只设置一个加湿机构400,本实施例中设置两个加湿机构400,可以同时向靠近上述第一侧边缘和靠近上述第二侧边缘的出风面输送水汽,以同时对待烘干的极片的靠近两个边缘的位置进行加湿,提高了加湿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个加湿机构400向靠近第一侧边缘和上述第二侧边缘的出风面输送的水汽的湿度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加湿机构400包括蒸发箱402和加热件403,蒸发箱402内盛放有一定量的液体,蒸发箱402上设置有进气口4021,出汽管401远离上风盒200和/或下风盒300的一端与蒸发箱402连通,加热件403用于对蒸发箱402内的液体进行加热至液体蒸发,以进入出汽管401内。
其中,上述蒸发箱402内盛放一定量的液体中的一定量是指小于蒸发箱402内部空间体积的容量,例如,一定量的液体的体积可以是蒸发箱402的内部空间体积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在此不作限定,只要保证蒸发箱402中的液体不会在加热过程中出现溢出蒸发箱402的情况以及保证蒸发箱402在加热的过程中会有水汽蒸发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蒸发箱402可以为方形、柱形或锥形等结构,在此不作限定。
另外,加热件403可以位于蒸发箱402的底部,也可以套设在蒸发箱402上,只要能够对蒸发箱402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即可,在此对加热件403的形式不作限定。
其中,蒸发箱402上设置有进气口4021,一方面,在加热件403对蒸发箱402中的液体进行加热使液体蒸发形成水汽的过程中,能够使得水汽顺利通过出汽管401进入上风盒200和/或下风盒300中,另一方面,避免蒸发箱402气压过大引发安全事故。
具体地,利用加热件403对蒸发箱402中的液体进行加热,液体吸热后蒸发汽化,并与从进气口4021进入的气体混合后成为水汽,由于出汽管401远离上风盒200与蒸发箱402连通,因此,水汽能够通过出汽管401远离上风盒200与蒸发箱402连通的一端进入出汽管401;并且,由于出汽管401远离下风盒300的一端与蒸发箱402连通,水汽能够通过出汽管401远离下风盒300与蒸发箱402连通的一端进入出汽管401。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加湿机构400还包括设置于出汽管401上的气液分离件404,气液分离件404用于分离出汽管401中的水汽中的液滴。
由于出汽管401上设置有用于分离出汽管401中的水汽中的液滴的气液分离件404,因此,能够使得出汽管401向靠近第一出风面202的边缘、第二出风面302的边缘输送的水汽中不含液滴,从而使得在后续在烘干装置1的箱体100中对待烘干的极片进行烘干的过程中避免因水汽中含有液滴发生吸热反应导致烘干装置1中的温度发生变化或烘干装置1内部各个位置温度不一致,进而能够提高控制烘干箱湿度和温度的效果,提高了烘干装置1中湿度和温度的均匀性,改善了待烘干的极片表面的各个位置的烘干程度的一致性,另外,可以避免在向待烘干的极片出射气体时有液滴喷出导致造成极片上出现涂布缺陷,进而提高了极片烘干的良品率。
此外,气液分离件有多种,例如旋风分离式气液分离件、拆流分离式气液分离件以及重力沉降式气液分离件等,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气液分离件404为气液分离管;出汽管401包括第一出汽管4011和第二出汽管4012,第一出汽管4011和第二出汽管4012的直径均小于气液分离管的直径,第一出汽管4011的一端与蒸发箱402连通、另一端与气液分离管连通,以将蒸发箱402内蒸发的水汽输送至气液分离管内,第二出汽管4012的一端伸入上风盒200和/或下风盒300内、另一端与气液分离管连通,以将分离出液滴的水汽输送至上风盒200和/或下风盒300内。
可选的,气液分离管沿重力方向延伸(即为图4中所示箭头Z的方向),以使水汽中被分离出来的液滴能够在重力以及分子撞击的作用下掉落在气液分离管底部,第一出汽管4011与气液分离管连通的一端位于气液分离管的侧壁上,以避免液滴进入第一出汽管4011中导致第一出汽管4011被堵塞;另外,第二出汽管4012与气液分离管连通的一端位于气液分离管的顶部,以将分离出液滴的水汽能够进入第二出汽管4012并被输送至上风盒200和/或下风盒300内。
具体地,第一出汽管4011和第二出汽管4012的直径均小于气液分离管的直径,并且,由于第一出汽管4011的一端与蒸发箱402连通、另一端与气液分离管连通,因此,蒸发箱402中的液体被加热后得到的水汽能够进入第一出汽管4011,并被第一出汽管4011输送至气液分离管内,水汽中的液滴在气液分离管内部碰撞结合后形成大的液滴,大的液滴在重力作用下掉落至气液分离管底部,从而使得水汽中的液滴被分离出来,此时,由于第二出汽管4012的一端伸入上风盒200和/或下风盒300内、另一端与气液分离管连通,因此不含液滴的水汽便可以进入第二出汽管4012,并被输送至上风盒200和/或下风盒300内,进而使得从上风盒200和/或下风盒300出射的水汽不含液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加湿机构400还包括回流管405,回流管405的一端与蒸发箱402连通、另一端与气液分离管连通,以气液分离管内的液滴回流至蒸发箱402内。
可选的,回流管405与气液分离管连通的一端位于气液分离管的底部,以使液滴能够仅在重力的作用下便可进入回流管405。
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未设置回流管405,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一端与蒸发箱402连通、另一端与气液分离管连通的回流管405,使得水汽中被分离出的液滴在重力作用下掉落至气液分离管底部后,能够通过回流管405回流至蒸发箱402中被重复利用,从而节约了液体原料,避免了浪费,能够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6,烘干装置1还包括湿度检测器406和与湿度检测器406电连接的控制阀407,湿度检测器406设置于第一出风面202和/或第二出风面302上,以检测第一出风面202和/或第二出风面302的中间位置或边缘位置的湿度信息,控制阀407能够根据湿度检测器406检测到的湿度信息控制出汽管401输送的水汽的流量。
其中,湿度检测器406与控制阀407电连接指的是湿度检测器406与控制阀407之间通过控制系统实现电连接,以使湿度检测器406的检测结果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根据反馈结果控制控制阀407的开关。
具体地,在烘干装置1对待烘干的极片进行烘干的过程中,由于湿度检测器406设置于第一出风面202、第二出风面302上,因此,湿度检测器406能够检测第一出风面202、第二出风面302的中间位置或边缘位置的湿度信息,并将检测到的湿度信息反馈至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再根据反馈的湿度信息控制控制阀407,从而控制出汽管401输送的水汽的流量,进而实时调节烘干装置1中第一出风面202、第二出风面302的中间位与边缘位置的湿度梯度,以保持湿度的均匀性,降低边缘湿度过高而导致极片无法烘干、在待烘干的极片被烘干后从烘干装置1中进入外部环境时或从高温段到低温段时出现大量冷凝液滴的情况发生或边缘湿度过低而导致极片边缘开裂的风险,提高极片烘干的良品率。
示例地,若湿度检测器406检测到第一出风面202、第二出风面302边缘位置的湿度高于预设湿度,此时,控制系统根据检测到的湿度信息控制控制阀407,从而使得能够通过控制阀407的水汽的流量较小,以使出汽管401输送至第一出风面202、第二出风面302边缘位置的水汽的流量较小,进而降低第一出风面202、第二出风面302边缘位置的湿度,以避免待烘干的极片无法烘干,以及在待烘干的极片被烘干后从烘干装置1中进入外部环境时或从高温段到低温段时出现大量冷凝液滴的情况发生;若湿度检测器406检测到第一出风面202、第二出风面302边缘位置的湿度低于预设湿度,此时,控制系统根据检测到的湿度信息控制控制阀407,从而使得能够通过控制阀407的水汽的流量较大,以使出汽管401输送至第一出风面202和/或第二出风面302边缘位置的水汽的流量较大,进而提高第一出风面202和/或第二出风面302边缘位置的湿度,以降低待烘干的极片边缘开裂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烘干装置1还包括设置于上风盒200内的第一均压结构203和设置于下风盒300内的第二均压结构303,第一均压结构203靠近第一出风面202设置,第二均压结构303靠近第二出风面302设置。
其中,第一均压结构203靠近第一出风面202设置,可以是对即将到达第一出风面202但还未到达第一出风面202的气体进行均压,也可以是对第一出风面202出射的气体进行均压,第二均压结构303靠近第二出风面302设置,可以是对即将到达第二出风面302但还未到达第二出风面302的气体进行均压,也可以是对第二出风面302出射的气体进行均压,只要保证出射于极片表面的气体是经过均压后的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上风盒200、下风盒300中通入有干燥的气体和出汽管401输送至第一出风面202边缘、靠近第二出风面302的边缘水汽,因此,上述被第一均压结构203进行均压的气体是干燥的气体和水汽的混合气体。
由于第一均压结构203靠近第一出风面202设置,第二均压结构303靠近第二出风面302设置,因此,第一均压结构203和第二均压结构303能够对出射于极片表面的混合气体进行均压,从而在实现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边缘位置的气体湿度高中间位置的气体湿度低的同时,保证第一出风面202和第二出风面302出射于极片表面各个位置的风压一致,从而提高极片烘干的风量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上风盒200朝向下风盒300的底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2031,多个第一凸起2031形成第一出风面202,多个第一凸起2031均朝向下风盒300凸出于底壁,第一凸起2031具有与上风盒200的盒内空间连通的中空内腔,多个第一凸起2031的中空内腔形成第一均压结构203;下风盒300朝向上风盒200的顶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3031,多个第二凸起3031形成第二出风面302,多个第二凸起3031均朝向上风盒200凸出于顶壁,第二凸起3031具有与下风盒300的盒内空间连通的中空内腔,多个第二凸起3031的中空内腔形成第二均压结构303。
其中,多个第一凸起2031朝向下风盒300凸出于底壁的端面形成第一出风面202,多个第二凸起3031朝向上风盒200凸出于底壁的端面形成第二出风面302。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多个第一凸起2031、多个第二凸起3031是指至少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数量的第一凸起2031和第二凸起3031,可以为三个、四个或更多数量的第一凸起2031和第二凸起3031,上述具体数量仅仅是举例说明多个第一凸起2031以及多个第二凸起3031,不应理解成对第一凸起2031和第二凸起3031的具体数量的限定。
具体地,在干燥的气体通过第一进口201进入上风盒200内、出汽管401将水汽输送至风盒中靠近第一出风面202的边缘时,由于第一凸起2031具有与上风盒200的盒内空间连通的中空内腔,因此,干燥的气体和水汽在箱体100中能够先进入第一凸起2031的中空内腔内进行混合后再通过第一出风面202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表面,从而利用第一凸起2031延长了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一侧表面的气体的输送路径,以对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一侧表面的气体进行均压,进而使得干燥的气体和水汽能够通过第一出风面202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一侧表面之前能够被混合均压,并且,由于多个第一凸起2031形成第一出风面202,因此,当某个第一凸起2031中进入的气体体积大于第一凸起2031的中空内腔的容积时,这个第一凸起2031的中空内腔中的气体便会溢出并流入其他第一凸起2031的中空内腔,从而尽可能地缩小第一出风面202上各个位置之间出射的气体的压力差值,进一步提高了对极片的一侧表面烘干的的风量均匀性。
同理,由于第二凸起3031具有与下风盒300的盒内空间连通的中空内腔,因此,提高了极片的另一侧表面的烘干的风量均匀性。
可选地,参见图7,第一凸起2031和第二凸起3031在沿待烘干的极片长度方向上交错排布,以使气体从第一出风面202和第二出风面302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图7中A为待烘干的极片)在厚度方向相对两个表面上的各个位置,从而进一步提高极片烘干的风量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8,第一凸起2031的中空内腔内设置有第一扰流板2032,第二凸起3031的中空内腔内设置有第二扰流板3032,第一扰流板2032和第二扰流板3032上均开设有多个通孔。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未设置扰流板,本实施例在第一凸起2031的中空内腔内设置有开设有多个通孔的第一扰流板2032,从而利用第一扰流板2032均匀从第一凸起2031的中空内腔中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一侧表面的气体的风量,进而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个第一凸起2031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的一侧表面的风量的均匀性;并且,第二凸起3031的中空内腔内设置有开设有多个通孔的第二扰流板3032,从而利用第二扰流板3032均匀从第二凸起3031的中空内腔中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另一侧表面的气体的风量,进而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个第二凸起3031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的另一侧表面的风量的均匀性,进一步地提高了出射于待烘干的极片的在厚度方向上相对两侧表面的风量的均匀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中,参见图9,烘干装置1还包括设置于上风盒200内的第一缓冲件204和设置于下风盒300内的第二缓冲件304,第一缓冲件204包括第一缓冲腔2041和第一缓冲腔2041连通的第一缓冲进口2042和第一缓冲出口2043,第一缓冲进口2042分别与进风口101和第一进口201连通,第一缓冲出口2043与上风盒200的盒内空间连通,第二缓冲件304包括第二缓冲腔3041和第二缓冲腔3041连通的第二缓冲进口3042和第二缓冲出口3043,第二缓冲进口3042分别与进风口101和第二进口301连通,第二缓冲出口3043与下风盒300的盒内空间连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第一缓冲进口2042和第二进口301分别与进风口101连通,因此,进入第一缓冲件204中的气体、进入第二缓冲件304中的气体均为干燥的气体。
具体地,在对待烘干的极片进行烘干的过程中,干燥的气体通过与进风口101连通的第一缓冲进口2042进入第一缓冲件204,此时,第一缓冲件204对进入的干燥的气体进行均压,均压后的干燥的气体通过第一缓冲出口2043进入上风盒200的盒内空间,再与出汽管401输送至靠近第一出风面202的边缘的水汽在上述上风盒200中的第一均压结构203中进行均压混合,从而使得干燥的气体在进入第一均压结构203与水汽进行混合前已经被均压成稳定的气流,避免干燥的气体冲散水汽,以使水汽尽可能集中地出射于第一出风面202的边缘,进一步保证加湿效果;干燥的气体通过与进风口101连通的第二缓冲进口3042进入第二缓冲件304,此时,第二缓冲件304对进入的干燥的气体进行均压,均压后的干燥的气体通过第二缓冲出口3043进入下风盒300的盒内空间,再与出汽管401输送至靠近第二出风面302的边缘的水汽在上述下风盒300中的第二均压结构303中进行均压混合,从而使得干燥的气体在进入第二均压结构303与水汽进行混合前已经被均压成稳定的气流,避免干燥的气体冲散水汽,以使水汽尽可能集中地出射于第二出风面302的边缘,进一步保证加湿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生产设备,该电池生产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烘干装置1,其中,该烘干装置1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种烘干装置1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电池生产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烘干装置,因此可以提升涂布进风温度、加快涂布速度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边缘开裂的问题,提高了设备的生产效率同时改善了极片良率。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2)

1.一种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100),所述箱体(100)上设置有进风口(101)及出风口(102);
上风盒(200),所述上风盒(200)置于所述箱体(100)内,所述上风盒(200)包括设置于所述上风盒(200)上的第一进口(201)和第一出风面(202),所述第一进口(201)与所述进风口(101)连通,以将干燥的气体通入所述上风盒(200)内,所述第一出风面(202)用于向待烘干件的一侧表面出射气体;
下风盒(300),所述下风盒(300)设置于所述箱体(100)内,所述下风盒(300)包括设置于所述下风盒(300)上的第二进口(301)和第二出风面(302),所述第二进口(301)与所述进风口(101)连通,以将干燥的气体通入所述下风盒(300)内,所述第二出风面(302)与所述第一出风面(202)相对且用于向所述待烘干件的另一侧表面出射气体;
加湿机构(400),所述加湿机构(400)包括出汽管(401),所述出汽管(401)伸入所述上风盒(200)和/或所述下风盒(300)内,所述出汽管(401)用于向靠近所述第一出风面(202)的边缘和/或靠近所述第二出风面(302)的边缘输送水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出风面(202)和所述第二出风面(302)在预设方向上均具有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
所述加湿机构(400)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加湿机构(400)分别向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缘和靠近所述第二侧边缘的所述第一出风面(202)和/或所述第二出风面(302)输送水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机构(400)包括蒸发箱(402)和加热件(403),所述蒸发箱(402)内盛放有一定量的液体,所述蒸发箱(402)上设置有进气口(4021),所述出汽管(401)远离所述上风盒(200)和/或所述下风盒(300)的一端与所述蒸发箱(402)连通,所述加热件(403)用于对所述蒸发箱(402)内的所述液体进行加热至所述液体蒸发,以进入所述出汽管(401)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机构(4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汽管(401)上的气液分离件(404),所述气液分离件(404)用于分离出所述出汽管(401)中的所述水汽中的液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件(404)为气液分离管;
所述出汽管(401)包括第一出汽管(4011)和第二出汽管(4012),所述第一出汽管(4011)和所述第二出汽管(4012)的直径均小于所述气液分离管的直径,所述第一出汽管(4011)的一端与所述蒸发箱(40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管连通,以将所述蒸发箱(402)内蒸发的水汽输送至所述气液分离管内,所述第二出汽管(4012)的一端伸入所述上风盒(200)和/或所述下风盒(300)内、另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管连通,以将分离出所述液滴的所述水汽输送至所述上风盒(200)和/或所述下风盒(300)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机构(400)还包括回流管(405),所述回流管(405)的一端与所述蒸发箱(40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管连通,以将所述气液分离管内的液滴回流至所述蒸发箱(402)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湿度检测器(406)和与所述湿度检测器(406)电连接的控制阀(407),所述湿度检测器(406)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面(202)和/或所述第二出风面(302)上,以检测所述第一出风面(202)和/或所述第二出风面(302)的中间位置或边缘位置的湿度信息,所述控制阀(407)能够根据所述湿度检测器(406)检测到的所述湿度信息控制所述出汽管(401)输送的所述水汽的流量。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风盒(200)内的第一均压结构(203)和设置于所述下风盒(300)内的第二均压结构(303),所述第一均压结构(203)靠近所述第一出风面(202)设置,所述第二均压结构(303)靠近所述第二出风面(302)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风盒(200)朝向所述下风盒(300)的底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2031),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031)形成所述第一出风面(202),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031)均朝向所述下风盒(300)凸出于所述底壁,所述第一凸起(2031)具有与所述上风盒(200)的盒内空间连通的中空内腔,多个所述第一凸起(2031)的中空内腔形成所述第一均压结构(203);
所述下风盒(300)朝向所述上风盒(200)(103)的顶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3031),多个所述第二凸起(3031)形成所述第二出风面(302),多个所述第二凸起(3031)均朝向所述上风盒(200)凸出于所述顶壁,所述第二凸起(3031)具有与所述下风盒(300)的盒内空间连通的中空内腔,多个所述第二凸起(3031)的中空内腔形成所述第二均压结构(30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2031)的中空内腔内设置有第一扰流板(2032),所述第二凸起(3031)的中空内腔内设置有第二扰流板(3032),所述第一扰流板(2032)和所述第二扰流板(3032)上均开设有多个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风盒(200)内的第一缓冲件(204)和设置于所述下风盒(300)内的第二缓冲件(304),所述第一缓冲件(204)包括第一缓冲腔(2041)和所述第一缓冲腔(2041)连通的第一缓冲进口(2042)和第一缓冲出口(2043),第一缓冲进口(2042)分别与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第一进口(201)连通,第一缓冲出口(2043)与所述上风盒(200)的盒内空间连通,所述第二缓冲件(304)包括第二缓冲腔(3041)和所述第二缓冲腔(3041)连通的第二缓冲进口(3042)和第二缓冲出口(3043),第二缓冲进口(3042)分别与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第二进口(301)连通,第二缓冲出口(3043)与所述下风盒(300)的盒内空间连通。
12.一种电池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生产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烘干装置(1)。
CN202322324954.5U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 Active CN2209008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4954.5U CN220900895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24954.5U CN220900895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00895U true CN220900895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11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24954.5U Active CN220900895U (zh) 2023-08-28 2023-08-28 一种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008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68209B (zh) 干燥装置及热处理系统
CN103165858B (zh) 电极的制造方法
CN102834958B (zh) 用于燃料电池的加湿器
CN101383422B (zh) 燃料电池加湿系统
US7931256B2 (en) Hybrid humidifier for a fuel cell
US8353113B2 (en) Drying device
CN101346842A (zh) 燃料电池
JP2012202600A (ja) 乾燥装置および熱処理システム
CN220900895U (zh) 一种烘干装置及电池生产设备
CN101862728B (zh) 一种印刷或涂布用的烘干箱
CN107462048B (zh) 一种基于分区控制的热泵带式干燥设备及其干燥方法
CN212796233U (zh) 基于绿色印刷技术的环保印刷烘干系统
WO2023246220A1 (zh) 极片烘干装置、电池生产设备及极片烘干方法
CN218854764U (zh) 一种涂布机烘干装置
JPH08222254A (ja) 固体高分子電解質型燃料電池に於けるガスの加湿方法、加湿スタック構造及び加湿ノズル
CN203157370U (zh) 打印机
CN115986257A (zh) 一种电化学电池散热系统
CN213255525U (zh) 一种涂布机烘箱
CN214400430U (zh) 白酒冷吊设备
US20230417483A1 (en) Electrode sheet oven drying apparatus, battery production device, and electrode sheet oven drying method
CN213084199U (zh) 一种分散剂原料储存装置
CN221021971U (zh) 用于质子交换膜生产的加热装置
CN221268833U (zh) 烘箱和混合水性溶剂烘箱干燥系统
CN210362114U (zh) 一种用于生产收缩膜的二次加热装置
WO2024027822A1 (zh) 烘干装置及极片成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