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97068U - 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 - Google Patents

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97068U
CN220897068U CN202322532615.6U CN202322532615U CN220897068U CN 220897068 U CN220897068 U CN 220897068U CN 202322532615 U CN202322532615 U CN 202322532615U CN 220897068 U CN220897068 U CN 2208970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terminal
cover
shell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326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乔崙
邬永辉
郑伟
何兴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Guangdong Midea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Guangdong Midea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Guangdong Midea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Welling Moto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326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970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970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970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伺服驱动器包括座体、壳组件、第一盖体、第一电路板和多个接线部件。座体包括本体、支撑部和散热片,支撑部与本体连接,散热片设置于支撑部的第一侧;壳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扣合于支撑部的第一侧,与散热片错开,以使散热片外露于壳组件,第二壳体扣合于支撑部的第二侧,壳组件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盖体与壳组件连接,位于壳组件远离本体的一侧,第一盖体与壳组件围设出容纳腔,第一盖体设置有第三开口;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支撑部上,位于容纳腔内;多个接线部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分别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相对。

Description

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驱动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需要在伺服驱动器上安装多个对外接口,但是,在将多个对外接口安装在伺服驱动器的电路板上后,导致多个对外接口之间的距离较近,在对多个对外接口进行插接的过程中,使得多个对外接口之间产生干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伺服驱动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伺服系统。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包括座体、壳组件、第一盖体、第一电路板和多个接线部件。座体包括本体、支撑部和散热片,支撑部与本体连接,散热片设置于支撑部的第一侧;壳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扣合于支撑部的第一侧,与散热片错开,以使散热片外露于壳组件,第二壳体扣合于支撑部的第二侧,壳组件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盖体与壳组件连接,位于壳组件远离本体的一侧,第一盖体与壳组件围设出容纳腔,第一盖体设置有第三开口;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支撑部上,位于容纳腔内;多个接线部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分别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相对。
在该技术方案中,伺服驱动器包括座体、壳组件、第一盖体、第一电路板和多个接线部件。座体包括本体、支撑部和散热片,支撑部与本体连接,以实现对支撑部的安装和固定。散热片设置于支撑部的第一侧,以实现对散热片的安装和固定,以便于散热片可以对伺服驱动器进行散热。壳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扣合于支撑部的第一侧,与散热片错开,以实现对第一壳体的安装和固定,散热片外露于壳组件,从而可以避免第一壳体对散热片进行散热时产生影响,从而可以保证散热片的散热效果。第二壳体扣合于支撑部的第二侧,壳组件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实现对第二壳体的安装和固定。第一盖体与壳组件连接,位于壳组件远离本体的一侧,第一盖体与壳组件围设出容纳腔,第一盖体设置有第三开口,以实现对第一盖体的安装和固定。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支撑部上,位于容纳腔内,通过设置第一盖体与壳组件形成容纳腔,进而可以为第一电路板提供安装空间。多个接线部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以实现对多个接线部件的安装和固定,多个接线部件分别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相对,进而便于多线接线部件可以通过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分别与连接器等部件进行插接。由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设置在壳组件上,第三开口设置在第一盖体上,因此,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至少是与第一电路板的两个边的边缘对应的,本申请通过将多个接线部件设置于第一电路板上,并且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相对的方式,使得多个接线部件分别设置于三个面上的开口上,进而可以将伺服驱动器所需要的所有对外接口合理地布置在第一电路板至少两个边的边缘的方向上,从而降低多个接线部件相互之间的干扰。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伺服驱动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散热孔,第一散热孔与容纳腔相对,位于散热片的侧方。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散热孔,第一散热孔与容纳腔相对,位于散热片的侧方,由于第一电路板设置在容纳腔内,因此,通过在第一壳体上与容纳腔相对的位置设置第一散热孔,以便于第一散热孔对容纳腔进行散热,从而可以提升对第一电路板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伺服驱动器还包括第三壳体,第三壳体与座体连接,位于散热片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第三壳体上设置有第二散热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伺服驱动器还包括第三壳体,第三壳体与座体连接,位于散热片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以实现对第三壳体的安装和固定。第三壳体上设置有第二散热孔,以实现对第二散热孔的布置,通过设置第二散热孔,进而可以进一步对伺服驱动器进行散热,提升对伺服驱动器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开口设置于第一盖体的第一侧,位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第二开口设置于第一盖体的第二侧,位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开口设置于第一盖体的第一侧,位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以实现对将第一开口布置在第一盖体的一侧。第二开口设置于第一盖体的第二侧,位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以实现对将第一开口布置在第一盖体的另一侧,进而使得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分别设置在第一盖体的两侧,由于第三开口是设置在第一盖体上,因此,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分别设置在不同的位置,而多个接线部件是与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相对设置的,因此,使得多个接线部件位于第一电路板的三个边的边缘的位置,以实现对多个接线部件的合理布置,方便将连接器等部件插接在多个接线部件上,避免多个接线部件相互之间产生干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多个接线部件包括第一端子,第一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且与第一开口相对,第一端子的接线端朝向壳组件的外部;其中,第一端子为STO端子。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接线部件包括第一端子,第一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且与第一开口相对,以实现对第一端子的安装,便于通过第一开口与对应的连接器进行连接。第一端子的接线端朝向壳组件的外部,使得第一端子与对应的连接器进行插接时更加地方便,提升操作的便利性。第一端子为STO端子。由于STO端子在使用的过程中的频次较低,将第一端子设置在第一盖体第一侧的位置更加地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多个接线部件包括第二端子,第二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且与第二开口相对,第二端子的接线端朝向壳组件的外部;其中,第二端子为电源接线端子。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接线部件包括第二端子,第二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且与第二开口相对,以实现对第二端子的安装,便于通过第二开口与对应的连接器进行连接。第二端子的接线端朝向壳组件的外部,使得第二端子与对应的连接器进行插接时更加地方便,提升操作的便利性。第二端子为电源接线端子,由于电源接线端子在使用的过程中的频次较低,将第二端子设置在第一盖体第二侧的位置更加地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多个接线部件包括第三端子,第三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且与第三开口相对,第三端子的接线端朝向第一盖体的外部;其中,第三端子为网络接线端子、计算机接线端子、编码器接线端子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接线部件包括第三端子,第三端子与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且与第三开口相对,以实现对第三端子的安装,便于通过第三开口与对应的连接器进行连接。第三端子的接线端朝向第一盖体的外部,使得第三端子与对应的连接器进行插接时更加地方便,提升操作的便利性。第三端子为网络接线端子、计算机接线端子、编码器接线端子中的至少一种,由于网络接线端子、计算机接线端子、编码器接线端子在使用的过程中的频次较高,将第三端子设置在第一盖体的外部的位置更加地合理,提升使用时的便捷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盖体设置有电池仓,电池仓能够容纳电池,伺服驱动器还包括电池盖,电池盖扣合于电池仓的开口,电池盖的第一侧与第一盖体转动连接,能够打开或封闭电池仓。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盖体设置有电池仓,电池仓能够容纳电池,以便于通过电池仓对电池进行安装。伺服驱动器还包括电池盖,电池盖扣合于电池仓的开口,电池盖的第一侧与第一盖体转动连接,以实现对电池盖的安装和固定,使得电池盖可以对电池进行保护。电池盖能够打开或封闭电池仓,以便于通过电池盖对电池进行更换或维修,通过设置电池仓对电池进行安装的方式,可以在伺服驱动器断电时通过电池仓内的电池为伺服驱动器进行供电,避免伺服驱动器在断电时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从而可以保证伺服驱动器运行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盖体设置有阶梯部,阶梯部相对于电池盖的表面更靠近壳组件,电池盖的第二侧与阶梯部相对。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盖体设置有阶梯部,阶梯部相对于电池盖的表面更靠近壳组件,以实现对阶梯部的布置。通过将阶梯部的表面设置为更靠近壳组件,且电池盖的第二侧与阶梯部相对,进而使得电池盖在关闭后,电池盖的表面与第一盖体的表面平齐,避免电池盖的表面凸出于第一盖体,从而可以提升电池盖在安装后的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伺服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伺服驱动器。因此,该伺服系统具备伺服驱动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伺服驱动器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伺服驱动器的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伺服驱动器的第二开口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伺服驱动器的柔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伺服驱动器的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伺服驱动器的电池仓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伺服驱动器,102座体,104本体,106支撑部,108散热片,110壳组件,112第一壳体,114第二壳体,116第一开口,118第二开口,120第一盖体,122第三开口,124第四开口,126第六开口,128电池仓,130第一电路板,132接线部件,134第一端子,136第二端子,138第三端子,140网络接线端子,142EtherNET端子,144EtherCAT端子,146计算机接线端子,148编码器接线端子,150容纳腔,152显示组件,154第二电路板,156显示屏,158按键,160柔性件,162第二盖体,164第五开口,166指示灯组件,168指示灯,170导光柱,172第一导光段,174第二导光段,176电池,178电池盖,180开口,182制动电阻,184第一散热孔,186第三壳体,188第二散热孔,190阶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伺服驱动器100和伺服系统。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100,包括座体102、壳组件110、第一盖体120、第一电路板130和多个接线部件132。座体102包括本体104、支撑部106和散热片108,支撑部106与本体104连接,散热片108设置于支撑部106的第一侧;壳组件110包括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第一壳体112扣合于支撑部106的第一侧,与散热片108错开,以使散热片108外露于壳组件110,第二壳体114扣合于支撑部106的第二侧,壳组件110设置有第一开口116和第二开口118。第一盖体120与壳组件110连接,位于壳组件110远离本体104的一侧,第一盖体120与壳组件110围设出容纳腔150,第一盖体120设置有第三开口122;第一电路板130设置于支撑部106上,位于容纳腔150内;多个接线部件132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0上,分别与第一开口116、第二开口118和第三开口122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伺服驱动器100包括座体102、壳组件110、第一盖体120、第一电路板130和多个接线部件132。座体102包括本体104、支撑部106和散热片108,支撑部106与本体104连接,以实现对支撑部106的安装和固定。散热片108设置于支撑部106的第一侧,以实现对散热片108的安装和固定,以便于散热片108可以对伺服驱动器100进行散热。壳组件110包括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第一壳体112扣合于支撑部106的第一侧,与散热片108错开,以实现对第一壳体112的安装和固定,散热片108外露于壳组件110,从而可以避免第一壳体112对散热片108进行散热时产生影响,从而可以保证散热片108的散热效果。第二壳体114扣合于支撑部106的第二侧,壳组件110设置有第一开口116和第二开口118,以实现对第二壳体114的安装和固定。第一盖体120与壳组件110连接,位于壳组件110远离本体104的一侧,第一盖体120与壳组件110围设出容纳腔150,第一盖体120设置有第三开口122,以实现对第一盖体120的安装和固定。第一电路板130设置于支撑部106上,位于容纳腔150内,通过设置第一盖体120与壳组件110形成容纳腔150,进而可以为第一电路板130提供安装空间。多个接线部件132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0上,以实现对多个接线部件132的安装和固定,多个接线部件132分别与第一开口116、第二开口118和第三开口122相对,进而便于多线接线部件132可以通过第一开口116、第二开口118和第三开口122分别与连接器等部件进行插接。由于第一开口116和第二开口118设置在壳组件110上,第三开口122设置在第一盖体120上,因此,第一开口116、第二开口118和第三开口122至少是与第一电路板130的两个边的边缘对应的,本申请通过将多个接线部件132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0上,并且与第一开口116、第二开口118和第三开口122的相对方式,使得多个接线部件132分别设置于三个面上的开口上,进而可以将伺服驱动器100所需要的所有对外接口合理地布置在第一电路板130至少两个边的边缘的方向上,从而降低多个接线部件132相互之间的干扰,在实际使用时更加便利。
具体地,接线部件132为对外接口,本申请通过将多个接线部件132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0上,并且与第一开口116、第二开口118和第三开口122的方式,使得多个接线部件132分别设置于三个面上的开口上的方式,相较于将人机界面及对外接口都装在与其前盖垂直布置的1块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上的方式,本申请中不仅可以在第一电路板130上布置较多的对外接口数量,还可以布置更多种类的对外接口,从而使得本申请中的伺服驱动器100可以满足多接口的要求,进而解决了单板结构伺服驱动器对外接口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的问题。
具体地,接线部件132为对外接口,本申请通过将多个接线部件132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0上,并且与第一开口116、第二开口118和第三开口122的方式,使得多个接线部件132分别设置于三个面上的开口上的方式,相较于人机界面及对外接口都装在与其前盖垂直布置的2块PCB上的方式,本申请采用一个第一电路板130的方式不仅可以安装更多种类和数量的对外接口,即可以在与双板结构伺服驱动器拥有同样多的接口种类和数量的前提下,解决“两块PCB平行布置,两列接口距离相对较近,在实际使用中接插连接器不是很方便”的问题,即解决了“对外接口的连接器接插不方便”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
具体地,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合理分割PCB上功率部分与控制部分区域,将伺服驱动器所需要的所有对外接口合理地布置在单板PCB三个边的边缘。
具体地,第一壳体112与支撑部106卡接,第二壳体114与支撑部106卡接。
具体地,第一盖体120与第一壳体112、第二壳体114以卡接的方式连接。
具体地,伺服驱动器100为单板结构伺服驱动器,控制回路与主回路在第一电路板130上,在布置多个接线部件132时,将控制区域与功率区域隔离,并确认多个接线部件132之间安规距离。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12设置有第一散热孔184,第一散热孔184与容纳腔150相对,位于散热片108的侧方。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2设置有第一散热孔184,第一散热孔184与容纳腔150相对,位于散热片108的侧方,由于第一电路板130设置在容纳腔150内,因此,通过在第一壳体112上与容纳腔150相对的位置设置第一散热孔184,以便于第一散热孔184对容纳腔150进行散热,从而可以提升对第一电路板130的散热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伺服驱动器100还包括第三壳体186,第三壳体186与座体连接,位于散热片108远离第一壳体112的一侧,第三壳体186上设置有第二散热孔188。
在该实施例中,伺服驱动器100还包括第三壳体186,第三壳体186与座体连接,位于散热片108远离第一壳体112的一侧,以实现对第三壳体186的安装和固定。第三壳体186上设置有第二散热孔188,以实现对第二散热孔188的布置,通过设置第二散热孔188,进而可以进一步对伺服驱动器100进行散热,提升对伺服驱动器100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开口116设置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一侧,位于第一壳体112和/或第二壳体114上;第二开口118设置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二侧,位于第一壳体112和/或第二壳体114上。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6设置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一侧,位于第一壳体112和/或第二壳体114上,以实现对将第一开口116布置在第一盖体120的一侧。第二开口118设置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二侧,位于第一壳体112和/或第二壳体114上,以实现对将第一开口116布置在第一盖体120的另一侧,进而使得第一开口116和第二开口118分别设置在第一盖体120的两侧,由于第三开口122是设置在第一盖体120上,因此,第一开口116、第二开口118和第三开口122分别设置在不同的位置,而多个接线部件132是与第一开口116、第二开口118和第三开口122相对设置的,因此,使得多个接线部件132位于第一电路板130的三个边的边缘的位置,以实现对多个接线部件132的合理布置,方便将连接器等部件插接在多个接线部件132上,避免多个接线部件132相互之间产生干扰。
具体地,第一开口116设置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一侧,位于第一壳体112上。
具体地,第一开口116设置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一侧,位于第二壳体114上。
具体地,第一开口116设置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一侧,位于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上。
具体地,第二开口118设置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二侧,位于第一壳体112上。
具体地,第二开口118设置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二侧,位于第二壳体114上。
具体地,第二开口118设置于第一盖体120的第二侧,位于第一壳体112和第二壳体114上。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接线部件132包括第一端子134,第一端子134与第一电路板130电连接,且与第一开口116相对,第一端子134的接线端朝向壳组件110的外部;其中,第一端子134为STO端子。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接线部件132包括第一端子134,第一端子134与第一电路板130电连接,且与第一开口116相对,以实现对第一端子134的安装,便于通过第一开口116与对应的连接器进行连接。第一端子134的接线端朝向壳组件110的外部,使得第一端子134与对应的连接器进行插接时更加地方便,提升操作的便利性。第一端子134为STO端子。由于STO端子在使用的过程中的频次较低,将第一端子134设置在第一盖体120第一侧的位置更加地合理。
具体地,STO为安全扭矩关断(Safe Torque Off,STO),STO端子在激活时,伺服驱动器100停止向电机提供可产生扭矩的电能,电机由于失去电能而自由停止。
具体地,STO端子使用的频次较低,STO端子布置在第一盖体120的上侧,位于第一电路板130的上边缘的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接线部件132包括第二端子136,第二端子136与第一电路板130电连接,且与第二开口118相对,第二端子136的接线端朝向壳组件110的外部;其中,第二端子136为电源接线端子。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接线部件132包括第二端子136,第二端子136与第一电路板130电连接,且与第二开口118相对,以实现对第二端子136的安装,便于通过第二开口118与对应的连接器进行连接。第二端子136的接线端朝向壳组件110的外部,使得第二端子136与对应的连接器进行插接时更加地方便,提升操作的便利性。第二端子136为电源接线端子,由于电源接线端子在使用的过程中的频次较低,将第二端子136设置在第一盖体120第二侧的位置更加地合理。
具体地,伺服驱动器100还包括制动电阻182,制动电阻182位于容纳腔150内,且与支撑部106连接,通过设置制动电阻182进而便于对伺服电机进行控制,便于对电机进行制动,进而可以对电机和设备进行保护,减小回馈电压。
具体地,电源接线端子包括电源输入输出端子和制动电阻端子,电源接线端子和制动电阻端子集成在一起,电源接线端子和制动电阻182端子在使用的过程中的频次较低,电源接线端子和制动电阻端子布置在第一盖体120的下侧,位于第一电路板130的下边缘,通过将电源输入输出端子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30的下边缘的位置,更加便于第一电路板130走线。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多个接线部件132包括第三端子138,第三端子138与第一电路板130电连接,且与第三开口122相对,第三端子138的接线端朝向第一盖体120的外部;其中,第三端子138为网络接线端子140、计算机接线端子146、编码器接线端子148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接线部件132包括第三端子138,第三端子138子与第一电路板130电连接,且与第三开口122相对,以实现对第三端子138的安装,便于通过第三开口与对应的连接器进行连接。第三端子138的接线端朝向第一盖体120的外部,使得第三端子138与对应的连接器进行插接时更加地方便,提升操作的便利性。第三端子138为网络接线端子140、计算机接线端子146、编码器接线端子148中的至少一种,由于网络接线端子140、计算机接线端子146、编码器接线端子148在使用的过程中的频次较高,将第三端子138设置在第一盖体120的外部的位置更加地合理,提升使用时的便捷性。
具体地,第三端子138为网络接线端子140、计算机接线端子146、编码器接线端子148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地,第三端子138为网络接线端子140、计算机接线端子146、编码器接线端子148中的两种。
具体地,第三端子138为网络接线端子140、计算机接线端子146和编码器接线端子148。
具体地,网络接线端子140包括EtherNET端子142和EtherCAT端子144,EtherNET为以太网,EtherCAT为以太网控制自动化技术,EtherCAT为一个开放架构,以以太网为基础的现场总线系统,其名称的CAT为控制自动化技术(Control Automation Technology)字首的缩写,EtherCAT是确定性的工业以太网。
具体地,计算机接线端子146包括输入/输出端子,通常指数据在内部存储器和外部存储器或其他周边设备之间的输入和输出。
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是信息处理系统(例如计算器)与外部世界(可能是人类或另一信息处理系统)之间的通信。输入是系统接收的信号或数据,输出则是从其发送的信号或数据。该术语也可以用作行动的一部分;到“运行I/O”是运行输入或输出的操作。
具体地,第三端子138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30靠近第一盖体120一侧边缘上,即第一电路板130的前边缘上。
具体地,第一端子134和制动电阻182端子从第一开口116的位置向外露出,凸出于壳组件110的表面。第二端子136从第二开口118的位置向外露出,凸出于壳组件110的表面。第三端子138从第三开口122的位置向外露出,凸出于第一盖体120的表。通过将第一端子134、第二端子136、第三端子138和制动电阻182端子均凸出于伺服驱动器100的表面的方式,在满足外壳组装便利性的同时,从而提高了使用现场连接器接插的便利性。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盖体120设置有第四开口124,伺服驱动器100还包括显示组件152和第二盖体162。显示组件152与第一电路板130连接,且与第四开口124相对;第二盖体162盖设于第四开口124,与第一盖体120连接,第二盖体162为可透光的盖体。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20设置有第四开口124,以实现对第四开口124的布置。伺服驱动器100还包括显示组件152和第二盖体162。显示组件152与第一电路板130连接,且与第四开口124相对,以实现对显示组件152的安装和固定,以便于通过第四开口124观察显示组件152上内容,显示组件152可以对伺服驱动器100的参数进行显示。第二盖体162盖设于第四开口124,与第一盖体120连接,以实现对第二盖体162的安装和固定,使得第二盖体162可以对第四开口124位置处的显示组件152进行保护,避免显示组件152受到损坏,并且,第二盖体162还可以对避免灰尘等杂质落入到显示组件152上而对显示的内容进行遮挡,从而便于用户可以准确地对显示组件152进行观测。
具体地,第二盖体162为可透光的盖体,使得用户可以透过第二盖体162观测到显示组件152,以便于对显示组件152进行观测。
具体地,第二盖体162为荧屏盖,荧屏盖采用卡接的方式与第一盖体120连接,且荧屏盖为透明材质,可以透过荧屏盖看到显示组件152显示的内容。
具体地,第二盖体162与第一盖体120之间卡接,以实现第一盖体120与第二盖体162之间的连接。
具体地,显示组件152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30靠近第一盖体120一侧边缘上,即第一电路板130的前边缘上。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盖体162设置有第五开口164,显示组件152包括第二电路板154、显示屏156、按键158和柔性件160。第二电路板154与第一电路板130连接;显示屏156设置于第二电路板154上,位于第二电路板154靠近第二盖体162的一侧;按键158设置于第二电路板154上,位于第二电路板154靠近第二盖体162的一侧;柔性件160与按键158相对,位于第五开口164内,如图1和图5所示,且向远离第二电路板154的方向凸出于第二盖体162。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盖体162设置有第五开口164,以实现对第五开口164的布置。显示组件152包括第二电路板154、显示屏156、按键158和柔性件160。第二电路板154与第一电路板130连接,以实现对第二电路板154的安装。显示屏156设置于第二电路板154上,位于第二电路板154靠近第二盖体162的一侧,以实现对显示屏156的安装和固定,使得显示屏156可以显示伺服驱动器100相应的内容。按键158设置于第二电路板154上,以实现对按键158的安装和固定,进而便于通过按动按键158对伺服驱动器100进行控制。按键158位于第二电路板154靠近第二盖体162的一侧,进而在按动按键158时可以通过第二盖体162对显示屏156进行观测,从而便于用户进行操作。柔性件160与按键158相对,位于第五开口164内,且向远离第二电路板154的方向凸出于第二盖体162,以实现对柔性件160的安装,进而便于用户通过第五开口164对柔性件160进行操作,进而对按键158进行控制,通过在按键158的位置设置柔性件160,可以增加按键158的触感以及避免按键158的刚性磕碰,还可以减少按键158的噪音,同时能够提升按键158的灵敏度,使得按键158的触感更加舒适,便于用户使用。
具体地,按键158为开关按键,以便于通过开关按键对伺服驱动器100进行控制。
具体地,柔性件160为硅胶,柔性件160与按键158形成硅胶按键,可以将硅胶按键卡装在人机界面PCB上,硅胶按键穿过第五开口164伸向外侧,按压硅胶按键可以操作开关按键。
具体地,显示组件152为人机界面,第二电路板154为人机界面PCB。
具体地,显示屏156与按键158焊接在第二电路板154上,从而使得后的显示屏156、按键158和第二电路板154作为一个整体焊接在第一电路板130上。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按键158的数量为至少六个,至少六个按键158包括功能为上的按键、功能为下的按键、功能为左的按键、功能为右的按键、模式键和确认键中的至少一个按键,进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功能为上的按键、功能为下的按键、功能为左的按键、功能为右的按键选择相应的模式,通过确认键对伺服驱动器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盖体120设置有第六开口126,伺服驱动器100还包括指示灯组件166,指示灯组件166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0,且延伸至第六开口126。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20设置有第六开口126,伺服驱动器100还包括指示灯组件166,指示灯组件166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0,以实现对指示灯组件166的安装和固定。指示灯组件166延伸至第六开口126,进而便于用户通过第六开口126对指示灯组件166进行观测,通过在第一电路板130上设置指示灯组件166,使得指示灯组件166可以对伺服驱动器100的当前状态进行显示,便于用户了解伺服驱动器100的当前运行状态,保证伺服驱动器100的正常运行。并且,通过将指示灯组件166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0,且延伸至第六开口126,使得指示灯组件166与第二端子136处于不同的区域,从而可以降低电源线遮挡指示灯组件166的概率,提升用户观测指示灯组件166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电路板130沿第一壳体112朝向支撑部106的内壁布置,指示灯组件166包括指示灯168和导光柱170。指示灯168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0上;导光柱170包括第一导光段172和第二导光段174,第一导光段172的第一端与指示灯168相对,沿第二盖体162朝向第一电路板130的内壁延伸,第二导光段174的第一端与第一导光段17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导光段174的第二端延伸至第六开口126内。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30沿第一壳体112朝向支撑部106的内壁布置,以实现对第一电路板130的安装。指示灯组件166包括指示灯168和导光柱170。指示灯168设置于第一电路板130上,以实现对指示灯168的安装。导光柱170包括第一导光段172和第二导光段174,第一导光段172的第一端与指示灯168相对,沿第二盖体162朝向第一电路板130的内壁延伸,以实现对第一导光段172的安装,便于第一导光段172将指示灯168的灯光进行传导。第二导光段174的第一端与第一导光段17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导光段174的第二端延伸至第六开口126内,以实现对第二导光段174的安装,使得第二导光段174可以第一导光段172的光通过第六开口126从第一盖体120的正面导出,便于用户通过第一盖体120的位置观测到指示灯168产生的灯光。
具体地,导光柱170卡接在第一盖体120上,以实现对导光柱170的安装,使得导光柱170可以将指示灯168的光从第一盖体120的正面导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6所示,第一盖体120设置有电池仓128,电池仓128能够容纳电池176,伺服驱动器100还包括电池盖178,电池盖178扣合于电池仓128的开口180,电池盖178的第一侧与第一盖体120转动连接,能够打开或封闭电池仓128。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20设置有电池仓128,电池仓128能够容纳电池176,以便于通过电池仓128对电池176进行安装。伺服驱动器100还包括电池盖178,电池盖178扣合于电池仓128的开口180,电池盖178的第一侧与第一盖体120转动连接,以实现对电池盖178的安装和固定,使得电池盖178可以对电池176进行保护。电池盖178能够打开或封闭电池仓128,以便于通过电池盖178对电池176进行更换或维修,通过设置电池仓128对电池176进行安装的方式,可以在伺服驱动器100断电时通过电池仓128内的电池176为伺服驱动器100进行供电,避免伺服驱动器100在断电时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从而可以保证伺服驱动器100运行的稳定性。
具体地,电池176在安装时位于电池仓128内,且与第一盖体120卡接,通过开关电池盖178,以便于对电池176进行更换。
具体地,第一壳体112、第二壳体114、制动电阻182、第一电路板130与支撑部106通过螺丝固定连接。
具体地,第一壳体112、第二壳体114、制动电阻182、第一电路板130与支撑部106采用卡接的方式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6所示,第一盖体120设置有阶梯部190,阶梯部190相对于电池盖178的表面更靠近壳组件110,电池盖178的第二侧与阶梯部190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盖体120设置有阶梯部190,阶梯部190相对于电池盖178的表面更靠近壳组件110,以实现对阶梯部190的布置。通过将阶梯部190的表面设置为更靠近壳组件110,且电池盖178的第二侧与阶梯部190相对,进而使得电池盖178在关闭后,电池盖178的表面与第一盖体120的表面平齐,避免电池盖178的表面凸出于第一盖体120,从而可以提升电池盖178在安装后的美观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伺服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伺服驱动器100。因此,该伺服系统具备伺服驱动器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体,所述座体包括本体、支撑部和散热片,所述支撑部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散热片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侧;
壳组件,所述壳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扣合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侧,与所述散热片错开,以使所述散热片外露于所述壳组件,所述第二壳体扣合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二侧,所述壳组件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壳组件连接,位于所述壳组件远离所述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壳组件围设出容纳腔,所述第一盖体设置有第三开口;
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多个接线部件,多个所述接线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上,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与所述容纳腔相对,位于所述散热片的侧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座体连接,位于所述散热片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三壳体上设置有第二散热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的第一侧,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
所述第二开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的第二侧,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接线部件包括:
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所述第一端子的接线端朝向所述壳组件的外部;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为STO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接线部件包括:
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所述第二端子的接线端朝向所述壳组件的外部;
其中,所述第二端子为电源接线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接线部件包括:
第三端子,所述第三端子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且与所述第三开口相对,所述第三端子的接线端朝向所述第一盖体的外部;
其中,所述第三端子为网络接线端子、计算机接线端子、编码器接线端子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设置有电池仓,所述电池仓能够容纳电池,所述伺服驱动器还包括:
电池盖,所述电池盖扣合于所述电池仓的开口,所述电池盖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盖体转动连接,能够打开或封闭所述电池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设置有阶梯部,所述阶梯部相对于所述电池盖的表面更靠近所述壳组件,所述电池盖的第二侧与所述阶梯部相对。
10.一种伺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伺服驱动器。
CN202322532615.6U 2023-09-18 2023-09-18 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 Active CN2208970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32615.6U CN220897068U (zh) 2023-09-18 2023-09-18 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32615.6U CN220897068U (zh) 2023-09-18 2023-09-18 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97068U true CN220897068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37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32615.6U Active CN220897068U (zh) 2023-09-18 2023-09-18 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970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9154B (zh) 具有集成电子保护单元的中压断路器
CN220897068U (zh) 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
CN202346524U (zh) 电梯外召盒及电梯外召盒的安装结构
CN220915649U (zh) 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
CN111102502A (zh) 墙角灯及建筑结构
CN210007218U (zh) 一种微机综合保护测控装置
CN213987198U (zh) 基于语音控制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CN1825724B (zh) 一种电气盒
CN220190404U (zh) 一种集成控制盒及强弱电一体箱
CN215601680U (zh) 伺服电机驱动器及具有其的驱动控制系统
CN211609491U (zh) 一种方便装配的食品加工机
CN220753336U (zh) 一种断路器的二次接线端子结构
CN218092545U (zh) 一种电子与供电器件模组化的电子锁面板结构
CN214592225U (zh) 伺服控制器外壳
CN217849845U (zh) 一种温控器结构
CN211399481U (zh) 墙角灯及建筑结构
CN211858977U (zh) 新型低功耗模块
CN217308127U (zh) 一种变频器
CN210168352U (zh) 一种用于配电柜的控制器
CN213519794U (zh) 一种融合型塑壳断路器的上盖及断路器
CN211831548U (zh) 一种馈线终端核心单元结构
CN220232974U (zh) 一种控制按键的保护结构及电路系统
CN212560664U (zh) 一体式直驱包缝机电控
CN218826710U (zh) 一种智能开关面板
CN214849427U (zh) 一种插座式手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