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96861U - 薄膜电热片 - Google Patents

薄膜电热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96861U
CN220896861U CN202322372319.4U CN202322372319U CN220896861U CN 220896861 U CN220896861 U CN 220896861U CN 202322372319 U CN202322372319 U CN 202322372319U CN 220896861 U CN220896861 U CN 2208968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ctric heating
film
thin film
elect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7231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志强
林孟癸
蔡锦安
崔芷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ng Fa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ung Fa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ng Fa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ung Fast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7231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968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968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968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薄膜电热片,包含:一基底层以及至少一致热层,该至少一致热层设置于基底层的至少一表面,在致热层上被界定出多个等效发热区,并在各个等效发热区中设有电热线,另于前述等效发热区的外侧设有输入电导线及输出电导线,输入电导线与输出电导线并联连接各个电热线;其中,各个等效发热区具有实质相同的面积,且各个等效发热区中的电热线具有实质相同的线路宽度及线路总长度;据此,该薄膜电热片具有快速致热效率,并使电热作用区域内的热量均匀分布,可避免衍生热应力集中造成电子组件损坏的缺点。

Description

薄膜电热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热除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薄膜电热片。
背景技术
温差会使水气凝结在物品的表面上,这对3C电器产品来说,凝结的水气会对电子组件及电路造成损害,特别是水气凝结在电器产品的显示屏前会造成雾化现象,将严重减损显示屏的可瞻性,因此在电器产品设置电热片可蒸发凝结水气以及消除停留在显示屏上的雾气;传统的电热片结构大体上是在一绝缘基板上设置多条平行排列的电热线,且使各条电热线之间彼此保持一定距离呈间隔设置;电热片被贴附于电子电路或显示屏,通电时借由电热线的电阻产生电热转换效应,以对电子电路或显示屏加热,消除凝结水气或雾气;然而传统电热片运作时,产生的热能集中在电热线上,位于两个电热线之间的附近区域须通过热传导方式才能慢慢被加热升温,这结果除了使除雾所需的时间拉长之外,热量分布不平均的情况也可能会对有些不耐高温的电子组件运作造成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容易使显示屏的玻璃产生内应力,经长期反复运作后导致显示屏故障;因此如何使电热片加快升温速率以及改善热量均匀分布为当前尚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传统电热片的缺失,本实用新型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膜电热片,其具有快速致热效率,并使电热作用区域内的热量均匀分布,可避免衍生热应力集中造成电子组件损坏的缺点。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薄膜电热片包含:一基底层,为介电性材料薄层;至少一致热层,所述至少一致热层设置于所述基底层的至少一表面,在所述致热层上被界定出数个等效发热区,并在所述等效发热区中设有电热线,于数个所述等效发热区的外侧设有输入电导线及输出电导线,所述输入电导线与所述输出电导线并联连接各个所述电热线;其中,数个所述等效发热区具有实质相同的面积,且数个所述等效发热区中的所述电热线具有实质相同的线路宽度及线路总长度。
其中,所述输入电导线与所述输出电导线的线路宽度大于所述电热线的线路宽度。
其中,所述基底层的材料选自于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酰亚胺(PI)或聚氨酯(PU)之一,但实施的材料范围不以前述材料为限,各类软性、硬性或可挠性的透明基板均适用。
在一实施例,所述致热层为一电热膜,所述电热膜的厚度在10μm以下,以及所述电热膜的面电阻值在0.15Ω/sq以上。
在一实施例,所述致热层还包含至少一辅助导电膜,所述辅助导电膜与所述电热膜呈电性连接叠合,且所述辅助导电膜的面电阻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电热膜的面电阻值。
其中,所述电热膜与所述辅助导电膜选自于金属薄膜、金属氧化物薄膜或纳米碳管薄膜,但不限于此;所述金属氧化物薄膜的材料选自于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铝(AZO)、氧化锡锑(ATO)或聚乙撑二氧噻吩(PEDOT)之一,但实施范围不以前述材料为限。
其中,作为透明薄膜电热片使用,所述金属薄膜为透光率在90%以上的金属网格薄膜。
在一实施例,所述基底层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设有所述致热层。
本实用新型内容以简化形式介绍一些选定概念,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进一步对其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内容并非意欲辨识申请专利的目标的关键特征或基本特征,亦非意欲用于限制申请专利的目标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致热层的平面图。
图2为图1在II-II截线部位的侧面剖示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侧面剖示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侧面剖示图。
附图中的符号说明:
1基底层;
2、3致热层;
A1、A2、A3等效发热区;
21、22、23电热线;
24 输入电导线;
25 输出电导线;
W1、W2、W3线路宽度;
MF 电热膜;
ACF 辅助导电膜;
G 绝缘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所附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中,为提供更清楚的描述及更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图式内各部分并没有依照其相对尺寸绘图,某些尺寸与其他相关尺度相比已经被夸张;不相关的细节部分也未完全绘出,以求图式的简洁。
本实用新型的薄膜电热片包含一基底层1及至少一致热层2,该至少一致热层2设置在基底层1的至少一表面,其中,在致热层2上被界定出多个等效发热区A1、A2、A3,并在等效发热区内设有电热线21、22、23,电热线的图案可填满整个等效发热区的面积,使电热线运作时在等效发热区具有同时升温的瞬热效果,实时发挥消除水气的功效;另于等效发热区A1-A3的外侧设有输入电导线24及输出电导线25,输入电导线24与输出电导线25并联各电热线21-23,利用并联降低负载阻值方式来达到提高固定电压下流经负载区域电流的目的;特别是,前述各个等效发热区A1-A3具有实质相同的面积,且其内部的电热线21-23具有实质相同的线路宽度W1及线路总长度;据此,各电热线21-23具有实质相同的线路阻值,于电热运作时,可使各个等效发热区A1-A3具有实质相同的发热效率,可达到均温加热效果的目的;其中,输入电导线24的线路宽度W2与输出电导线25的线路宽度W3大于前述电热线21-23的线路宽度W1,加大的线路宽度可降低线路阻值,达到减少输入电导线24与输出电导线25发热的效果。
图1至图2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基底层1为一介电性的薄层,例如是选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致热层2为一设置在基底层1上面的电热膜MF,例如是选用含铜(Cu)金属材质的导电薄膜,电热膜MF的厚度在10μm以下,并具有面电阻值约为0.25Ω/sq;使用化学蚀刻或雷射切沟工艺,在致热层2(即,电热膜MF)上形成数条绝缘间隙G,最好,绝缘间隙G的宽度大于0.05mm以确保绝缘效果;绝缘间隙G在致热层2上界定出前述的输入电导线24、输出电导线25以及各电热线21-23,本实用新型可在同一导电薄膜上直接一次性的制作出所有需要的线路,因此可大幅简化电热片的加工制程,并免除传统电热片结构的输出/入电导线与电热线的电连接加工制程。在一实践案例中,应用于一片规格为202.8mm x 270.4mm的电热膜MF上,可得等效发热区A1-A3中的电热线21-23的线路阻值约在44.2~44.5Ω之间,输入电导线24的线路阻值约在1.7~2.5Ω,输出电导线25的线路阻值约在5.3~6Ω;据此,当电热运作时,在三个等效发热区A1-A3范围具有实质相同的发热效率,可使温度均匀地分布于被加热区域之中,避免衍生热应力集中导致结构破坏的问题。
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侧面剖示图。其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类似的结构,其中,二者结构对比主要差异在于该致热层2的组成结构,而二者的其他构造雷同部分于此不再重复赘述;在这个实施例中,致热层2除了电热膜MF之外还包含一辅助导电膜ACF,电热膜MF与辅助导电膜ACF呈电性连接叠合在一起,二者可选用相同或不同材质的导电薄膜,例如电热膜MF为含铜(Cu)金属材质的导电薄膜,辅助导电膜ACF为氧化铟锡(ITO)导电薄膜;最好,辅助导电膜ACF的面电阻值大于或等于电热膜MF的面电阻值,例如电热膜MF的面电阻值为0.25Ω/sq时、辅助导电膜ACF的面电阻值为0.25-0.3Ω/sq;在致热层2上的电热膜MF与辅助导电膜ACF具有相同设置的输入电导线24、输出电导线25以及各电热线21-23(如图1所示);借由电性连接该电热膜MF与辅助导电膜ACF的设置,可提升致热层2的耐用质量,确保当该电热膜MF线路的薄膜材料断裂时,该致热层2仍可通过辅助导电膜ACF正常导电,发挥致热效能;此外,这种多层导电膜叠合的致热层2具有较强的抗弯折效能,具有附贴在曲面上使用的潜力。
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较佳实施例的侧面剖示图,其是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再演变结构,构造雷同部分于此不再重复赘述;在这个实施例中,主要是在薄膜电热片的基底层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设有致热层2、3,其中,致热层2与致热层3的电路图案设置可以全部相等、部分相等、全部不相等,例如全部相等时,致热层2与致热层3上的等效发热区成对应位置设置,因此叠加的等效发热区可增加该位置的致热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薄膜电热片可面贴合地配置于意欲加热组件的表面使用,对该意欲加热组件提供热能以消除凝结水气或雾气;薄膜电热片的配置方式除了前述单片贴合在意欲加热组件的表面使用之外,也可以是将多片薄膜电热片以层叠组合或是呈矩阵状排列的方式贴合在意欲加热组件的表面使用。此外,当薄膜电热片配置在屏幕前或是透视窗(例如:车窗)上使用时,薄膜电热片为透明薄层,作为透明薄膜电热片其基底层与致热层皆为透明材料,其中,基底层1可选用透明玻璃薄层或透明PET薄膜,而构成致热层2的电热膜MF与辅助导电膜ACF可选用透光率90%以上的金属网格薄膜(Metal Mesh)或氧化铟锡(ITO)导电薄膜。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以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9)

1.一种薄膜电热片,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底层,为介电性材料薄层;
至少一致热层,所述至少一致热层设置于所述基底层的至少一表面,在所述致热层上被界定出数个等效发热区,并在所述等效发热区中设有电热线,于数个所述等效发热区的外侧设有输入电导线及输出电导线,所述输入电导线与所述输出电导线并联连接各个所述电热线;其中,数个所述等效发热区具有实质相同的面积,且数个所述等效发热区中的所述电热线具有实质相同的线路宽度及线路总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导线与所述输出电导线的线路宽度大于所述电热线的线路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层的材料选自于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酰亚胺或聚氨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致热层为一电热膜,所述电热膜的厚度在10μm以下,以及所述电热膜的面电阻值在0.15Ω/sq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膜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致热层还包含至少一辅助导电膜,所述辅助导电膜与所述电热膜呈电性连接叠合,且所述辅助导电膜的面电阻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电热膜的面电阻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膜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膜与所述辅助导电膜选自于金属薄膜、金属氧化物薄膜或纳米碳管薄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膜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薄膜为透光率在90%以上的金属网格薄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膜电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氧化物薄膜的材料选自于氧化铟锡、氧化铟锌、氧化锌铝、氧化锡锑或聚乙撑二氧噻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电热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底层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设有所述致热层。
CN202322372319.4U 2023-09-01 2023-09-01 薄膜电热片 Active CN2208968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2319.4U CN220896861U (zh) 2023-09-01 2023-09-01 薄膜电热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2319.4U CN220896861U (zh) 2023-09-01 2023-09-01 薄膜电热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96861U true CN220896861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73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72319.4U Active CN220896861U (zh) 2023-09-01 2023-09-01 薄膜电热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968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15708B1 (ko) 도전성 박막과 전극을 구비한 발열기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200479189Y1 (ko) 터치스크린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200417929A (en) Narrow frame type touch panel
KR20100042760A (ko) 탄소나노튜브를 이용한 투명 발열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6163323A1 (ja) 透明導電フィルムおよび表示デバイス
EP2928080B1 (en) Capacitive touch-sensitive device
CN102819367A (zh) 触控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3279240A (zh) 触控面板
CN109585629A (zh) 一种透明薄膜组成的led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
CN220896861U (zh) 薄膜电热片
JP2010218137A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60259454A1 (en) Touch unit, touch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flexible touch display device
JP3244531U (ja) 薄膜電熱シート
CN103699253A (zh) 触控装置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TWM649078U (zh) 薄膜電熱片
CN220087506U (zh) 多层薄膜电热器
US8115228B2 (en) Lighting device of LEDs on a transparent substrate
JP2019128376A (ja) 調光体
US20120222885A1 (e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for optoelectronic device
KR102408671B1 (ko) 투명 발열막
CN212752660U (zh) 透明发热膜
CN103811105B (zh) 透明导电体及其制备方法
TWM611989U (zh) 透明發熱膜
JP3229561U (ja) 透明発熱フィルム
TW202208155A (zh) 透明發熱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