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95890U -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895890U CN220895890U CN202322186769.4U CN202322186769U CN220895890U CN 220895890 U CN220895890 U CN 220895890U CN 202322186769 U CN202322186769 U CN 202322186769U CN 220895890 U CN220895890 U CN 2208958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emitting side
- display module
- connecting part
- fix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41 Myla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其中一实施例的显示模组包括: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位于非光出光侧表面的相对边部的第一走线端和第二走线端;位于非出光侧表面的第一电路板,第一电路板位于靠近所述第一走线端一侧;位于非出光侧表面的第二电路板,第二电路板包括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走线端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三连接部;具有传输接口的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的连接端子与所述传输接口配合设置;以及辅助插接件,所述辅助插接件的起始固定位置位于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连接端子一侧的端部边缘位置处,终止固定位置位于第三连接部靠近第一连接部一侧的边缘位置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中大尺寸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产品,例如10英寸以上的显示产品,采用上侧走线端和下侧走线端的双端走线的方式,上侧走线端和下侧走线端的走线需汇集至一侧,在组装过程中会出现插接不良或连接器损伤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位于非光出光侧表面的相对边部的第一走线端和第二走线端;
位于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位于靠近所述第一走线端一侧;
位于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走线端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三连接部;
具有传输接口的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的连接端子与所述传输接口配合设置;以及
辅助插接件,所述辅助插接件的起始固定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连接端子一侧的端部边缘位置处,终止固定位置位于所述第三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边缘位置处。
可选的,所述辅助插接件包括: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二电路板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一侧的表面,且所述固定部的端部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与所述传输接口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不重合;以及
位于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传输接口一侧的夹持部,在所述第一走线端到所述第二走线端的方向上,所述夹持部距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距离逐渐增加。
可选的,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基底,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位于所述基底的第一表面的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非出光侧表面;
所述辅助插接件设置于所述基底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一侧的第二表面;
所述连接端子远离所述传输接口一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固定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中,
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传输接口一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连接端子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中。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辅助固定层,
所述辅助固定层设置在所述固定部的和所述连接端子的靠近所述传输接口一侧的两个端部在第二表面的正投影之间的位置处,
所述辅助固定层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和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位于同一表面。
可选的,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设置有具有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一粘接层在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下具有不同的粘性;
所述辅助固定层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与所述第一粘接层的材料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三连接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一对应的子延伸连接部,每一子延伸连接部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不重合。
可选的,所述子延伸连接部包括:
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连接区,所述连接区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包括矩形投影;
与所述连接区连接的延伸区,所述延伸区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包括多个弯折投影。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第一走线端绑定的绑定金属线,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绑定金属线靠近所述非出光侧表面和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第一屏蔽层;
所述子延伸连接部包括:
信号传输线,所述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绑定金属线连接,所述信号传输线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包括网格结构;以及
设置在所述信号传输线靠近所述非出光侧表面或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一侧的第二屏蔽层。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路板包括设置在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表面上的对位部,所述对位部与所述子延伸连接部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的投影边界和所述对位部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的投影边界至少部分重合。
可选的,所述子延伸连接部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偏移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的中心线,所述中心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辅助插接件的位置进行设计,将其固定在第二电路板靠近第一走线端的位置处(即与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和与部分所述第三连接部固定的位置处)设置辅助插接件,利用辅助插接件进行插接,以减少插接不良比例,降低器件插接不良风险,提高产品良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双侧走线端的显示模组的结构设计;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靠近第一走线端一侧的组装示意图;
图3示出图2所示的位置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图2所示的位置处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实施例的第一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实施例的第一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电路板的第一连接部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相关技术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8所示的相关技术的双侧走线端设计的显示模组,上下出线产品的上端走线需要汇集至第一电路板11上进行统一信号的处理与输出。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第二走线端132通过第二电路板12与第一电路板11连接,第二电路板12连接到第一电路板11一般采用ZIF(零插入力)插接连接器15的连接方式连接固定。
由于显示模组上侧的信号线的数量一般较多,需要多个ZIF连接器,第二走线端132为绑定固定,通常还会增加背胶固定,第一走线端131的插接端位置固定,因此,由于上出线端与下接收端均固定在产品上,插接过程较难操作,极易造成插接不足,或连接器损伤。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10包括:
阵列基板13,所述阵列基板13包括位于非光出光侧表面的相对边部的第一走线端131和第二走线端132;
位于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第一电路板11,所述第一电路板11位于靠近所述第一走线端131一侧;
位于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第二电路板12,所述第二电路板12包括与第一走线端13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1、与所述第二走线端13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2的第三连接部123;
具有传输接口141的连接器14,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的端部的连接端子1211与所述传输接口141配合设置;以及
辅助插接件15,所述辅助插接件15的起始固定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远离所述连接端子1211一侧的端部边缘位置处,终止固定位置位于所述第三连接部123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121一侧的边缘位置处。在一个具体示例中,辅助插接件15位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三连接部123的交界位置处,即部分位于第一连接部121且部分位于第三连接部123,具有一定的强度,便于组装过程中的拿取和避免对第二电路板12的损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辅助插接件15的位置进行设计,将其固定在第二电路板12靠近第一走线端131的位置处(即与部分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和与部分所述第三连接部123固定的位置处)设置辅助插接件15,利用辅助插接件15进行插接,以减少插接不良比例,降低器件插接不良风险,提高产品良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模组应用于中大尺寸的触控显示产品,例如10英寸以上,显示模组的尺寸越大,对分辨率要求也较高,显示驱动所需绑定的走线端管脚越来越多。同时集成触控功能的显示模组,走线端所需的传输触控信号的触控管脚、传输驱动信号的显示管脚数量进一步增加,绑定工艺出现不良的概率增加。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走线端131包括与传输显示驱动信号的显示走线连接的显示管脚,第二走线端132包括与传输触控驱动信号的触控走线连接的触控管脚。本实施例通过将显示模组设置为第二走线端132和第一走线端131共同出线,将不同功能的触控管脚和驱动管脚分置于两侧的走线端中,从而改善触控显示产品存在的走线端所需的管脚数量较多导致绑定不良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显示产品的制作良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1为显示驱动板,第二电路板12为触控驱动板,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二电路板12为柔性电路板,即FPC,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便于通过第三连接部123在第一走线端131和第二走线端132之间进行布线,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电路板11为硬质电路板,使得形成在第一电路板上的线路结构更加稳固。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1通过第三电路板16绑定实现与第一走线端131的连接,第三电路板16包括多个分别与第三电路板绑定的绑定部,每一绑定部上设置有利用COF(Chip On Flex,or,Chip On Film,覆晶薄膜)工艺固定在第三电路板16上的显示驱动芯片,用于输出显示驱动信号。示例性的,第三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具有良好的弯折性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走线端131和第二走线端132均包括与传输电源信号(ELVSS/ELVDD)的电源信号线连接的电源管脚,通过该设置实现双侧的电源信号传输,能够增加显示模组的显示均一性,在高亮度情况下,亮度均一性(LRU)可以提升3%。
在另一给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走线端131同样包括与传输触控驱动信号的触控走线连接的触控管脚,也就是说,第一走线端131也可以传输触控信号,从而通过第二走线端132和第一走线端131实现触控信号的双侧传输,该设置能够减少触控走线阻抗,极大提升产品触控性能。
如图1所示,第二电路板12包括三个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连接部122沿第一方向,即横向延伸设置,第一连接部121为与传输接口141连接的插接区域,由于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分别位于上端和下端,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利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三连接部123进行布线设计,整体的第二电路板12呈L形结构,实现上下双端的走线汇聚。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辅助插接件15包括固定部151和夹持部152,所述第二电路板12包括基底124,
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包括位于所述基底124的第一表面的连接端子1211,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非出光侧表面,即,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121的连接端子1211较基底124更靠近非出光侧表面,以实现对连接端子1211的保护。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151位于所述第二电路板12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一侧的表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插接件15设置于所述基底124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一侧的第二表面,如图4所示,也就是说,在层叠方向上,固定部151位于第二电路板12的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三连接部123的上方。从出光表面至非出光表面的方向上,各个结构包括:连接端子1211、基底124以及辅助插接件15,通过该设置,组装过程中更易拿取辅助插接件15,以及对连接端子1211进行保护。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151的端部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与所述传输接口141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不重合,在投影关系上,固定部151的端部距离连接端子1211具有一定距离以避免连接端子1211和传输接口141插入时固定部151对插接造成影响。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连接端子1211远离所述传输接口141一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固定部151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中,所述固定部151靠近所述传输接口141一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连接端子1211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中。也就是说,在投影关系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远离传输接口141一侧的连接端子1211和固定部151是形成了交叠关系的,如图4所示,固定部151不仅覆盖部分的连接端子1211,还覆盖部分的第三连接部123,通过该设置,固定部151与两个区域的连接部形成固定,具有一定的连接强度,便于组装过程中的拿取和避免对第二电路板12的损害。
可选的,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夹持部152位于所述固定部151远离所述传输接口141一侧,在所述第一走线端131到所述第二走线端132的方向上,所述夹持部152距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距离逐渐增加。如图4所示,夹持部152为向上的翘起结构,便于拿取,提高组装效率。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辅助插接件15为仿形设计,其在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与对应位置处的第一连接部121或者与第三连接部123的在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的形状近似或相同,以利用辅助插接件15对对应位置处的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三连接部123形成保护。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121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辅助固定层1212,所述辅助固定层1212设置在所述固定部151的和所述连接端子1211的靠近所述传输接口141一侧的两个端部在第二表面的正投影之间的位置处。本实施例中,在固定部151和连接端子1211朝向传输接口141一侧的端部是不对齐设置的,避免固定部151对连接端子1211和传输接口141的插接存在影响。
由于在连接端子1211上设置了辅助固定层1212,为避免辅助固定层1212的厚度对连接端子1211和传输接口141的插接形成影响,辅助固定层1212远离基底124一侧的表面距所述连接端子1211远离所述基底124一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传输接口141的口径高度,保证插接性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固定层1212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和所述固定部151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位于同一表面,基于辅助固定层1212对连接端子1211和固定部151之间的断差位置进行补偿固定,为保证整体结构稳定,辅助层固定层和固定部151的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固定部151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设置有具有第一粘接层1213,所述第一粘接层1213在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下具有不同的粘性,通过该设置,在利用辅助插接件15将第一连接部121的连接端子1211插入传输接口141,并完成整机组装以后,可利用第一粘接层1213的光变特性,对固定部151的第一粘接层1213的位置处进行光照从而解除粘性。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采用UV光照射辅助插接件15的固定部151和第二表面的贴附位置,使贴合位置处的第一粘接层1213的粘度降低失去粘性,示例性的,第一粘接层1213在光照之前的粘性≥2000gf/inch,UV光照后,第一粘接层1213的粘性≤10gf/inch,以便将辅助插接件15从第一连接部121上移除,从而节省组装整机空间。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固定层1212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粘接层1214,所述第二粘接层1214与所述第一粘接层1213的材料不同,基于前述对辅助固定层1212的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辅助固定层1212和第二表面之间以不同于第一粘接层1213的膜层进行粘接固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粘接层1213的粘性是具有光变特性的,第二粘接性不具有光变特性,避免在利用紫外光对固定部151进行照射降低粘性以移除辅助插接件15的过程中,对已经插入至传输接口141的辅助固定层1212的保护。本实用新型基于前述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对辅助插接件15进行设计,降低插接不良,提高组装良率。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对第二电路板12的结构进行设计。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电路板12包括与第一走线端131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1、与所述第二走线端132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2的第三连接部123;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连接部122与上侧的第二走线端132绑定连接,第二连接部122沿第一方向,即横向延伸设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122包括与第一走线端131绑定的绑定金属线(图中未示出),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绑定金属线靠近所述非出光侧表面和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第一屏蔽层(图中未示出),也就是说,在层叠方向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连接部122从下至上包括第一层第一屏蔽层、绑定金属线以及另一层第一屏蔽层,通过双层屏蔽层设置,可增加第二连接部122处的信号屏蔽性能。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屏蔽层包括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等材料。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三连接部123进行设计,所述第三连接部123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设置,例如图6所示的竖向方向延伸,以将位于下侧的第一连接部121和位于上侧的第二连接部122进行连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三连接部123包括数量少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的子延伸连接部1231,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121有两个,子延伸连接部1231的数量为一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至少所述多个第一连接部121中的两个第一连接部121的远离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一侧的端部接入同一子延伸连接部1231,例如如图1所示,两个第一连接部121的一端分别与不同的连接器15连接,而另一端接入同一子延伸连接部1231,通过该设置,降低每一第一连接部的插接不良风险。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部的数量、第三连接部的子延伸连接部的数量、以及每一子延伸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示例性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计。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三连接部123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一一对应的子延伸连接部1231,每一子延伸连接部1231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不重合。
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连接部123为分叉结构,每一子延伸连接部1231从第二连接部122延伸出,并且每一第一连接部121与每一子延伸连接部1231一一连接形成了多个插接区域,即,该设计下,沿第一方向设置有多个传输接口141,每一传输接口141与第一连接部121一一对应,实现走线设计上的独立插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子延伸连接部1231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连接的连接区12311和与所述连接区12311连接的延伸区12312。
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区12312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包括多个弯折投影,弯折投影在弯折位置处的结构包括弧形、线形结构或者由弧形结构和线形结构构成的混合结构,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子延伸连接部1231在非出光侧表面的多个弯折投影在弯折处均为弧形结构,多个弯折投影依次连接,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形成连续的波浪形结构。
在另一个示例中,多个弯折投影在弯折处还可为线形结构,例如“<”形状,此结构下,弯折投影为具有一定夹角的两条线段投影,多个线段投影依次连接,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形成连续的弯折形结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弯折投影还可为具有弧形结构的弯折投影和具有夹角的弯折投影的混合结构。当弯折投影为如图6所示的弧形结构时,弯折投影的曲率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进行确认,当弯折投影为具有角度的线段结构时,弯折投影的角度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进行确认,在此不再赘述。
考虑在显示模组10的工艺制程存在精度误差,例如包括上下侧的第二连接部122的弯曲的Y向公差,上下侧绑定的Y向公差,第二电路板12的外形Y向公差等,而通过将延伸区12312设置为包括多个弯折投影,则可以增加第一连接部121与传输断裂的冗余量,改善由于加工误差导致的插接不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子延伸连接部1231包括信号传输线(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屏蔽层(图中未示出),本实施例中,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端子1211连接实现与第一走线端131的信号传输,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2的绑定金属线1221连接实现与第二走线端132的信号传输,所述信号传输线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包括网格结构,第二屏蔽层设置在所述信号传输线靠近所述非出光侧表面或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一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延伸区12312设置为单面屏蔽层结构且将信号传输线设置为网格结构从而兼顾信号屏蔽功能,且能够增加延伸区12312的柔韧性,增加冗余变形量。
可选的,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对连接区12311进行设计,所述连接区12311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包括矩形投影,也就是说,基于延伸区12312在第二方向的弯折延伸设计,对与连接端子1211连接的连接区12311设置为垂直于第一电路板11,以便于连接器14的传输接口141和连接端子1211的插接方便。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当第一连接部121为多个时,连接器14同样为多个,连接器14的位置设置为和第一连接部121对应,以提高插接性能。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1与下侧的第一走线端131连接,第一连接部121为与传输接口141连接的插接区域,为进一步保证插接良率,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电路板11包括设置在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表面上的对位部112,所述对位部112与所述子延伸连接部1231一一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的投影边界和所述对位部112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的投影边界至少部分重合。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电路板11上设计了外形对位结构,通过将对位部112和第一连接部121进行匹配,能够快速判断插接是否完成。
相较于丝印对位工艺形成的对位部112,这种工艺制程会累加第一电路板11的外形与丝印位置公差,其工艺精度约为0.15mm,而本实施例的对位部112设计比相关技术的在第一电路板11上制作丝印精度更高,示例性的,对位部112可采用刻蚀工艺,其刻蚀精度小于0.01mm,精度更高,使得插接匹配效果更优。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子延伸连接部1231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偏移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的中心线,所述中心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本实施例中,基于连接区12311为直线边界设计,连接区12311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1的位置设计为偏心结构,即,连接区12311并不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21的中心位置,而是靠近一侧,使得与连接端子1211连接的信号传输线12313的分布更加聚拢,减小第二连接部122的空间占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端子1211包括沿第一方向交错排列的第一端子12111和第二端子12112,第一端子12111和第二端子12112的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第一端子12111和第二端子12112靠近第二连接部122一侧的端部均位于同一直线上,通过第一端子12111和第二端子12112上下错排的结构设计,减小连接区12311在第一方向的尺寸,进一步减小连接器14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从而节省第一连接部121和连接器14的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显示装置可以为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制作上述实施例的显示模组10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第一电路板11和第一走线端131绑定;
将第二电路板12的第二连接部122和第二走线端132绑定;
利用辅助插接件15将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的连接端子插入连接器14的传输接口141。
基于前述实施例,在组装过程中,利用辅助插接件15进行插接,以减少插接不良比例,降低器件插接不良风险,提高产品良率。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基于前述实施例,辅助插接件15还包括固定部151和夹持部152,夹持部152的位置处设置粘性具有光变性的第一站阶层,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显示模组10进行电性测试;
利用紫外光线照射所述辅助插接件15的夹持部152,并移除所述辅助插接件15,从而降低辅助插接件15对第一电路板11的空间占用。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的具体实施例可参见前述实施例的显示模组,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11)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
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位于非出光侧表面的相对边部的第一走线端和第二走线端;
位于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位于靠近所述第一走线端一侧;
位于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走线端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三连接部;
具有传输接口的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的连接端子与所述传输接口配合设置;以及
辅助插接件,所述辅助插接件的起始固定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连接端子一侧的端部边缘位置处,终止固定位置位于所述第三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边缘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插接件包括: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第二电路板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一侧的表面,且所述固定部的端部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与所述传输接口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不重合;以及
位于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传输接口一侧的夹持部,在所述第一走线端到所述第二走线端的方向上,所述夹持部距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距离逐渐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基底,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位于所述基底的第一表面的连接端子,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非出光侧表面;
所述辅助插接件设置于所述基底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一侧的第二表面;
所述连接端子远离所述传输接口一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固定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中,
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传输接口一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连接端子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正投影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辅助固定层,
所述辅助固定层设置在所述固定部的和所述连接端子的靠近所述传输接口一侧的两个端部在第二表面的正投影之间的位置处,
所述辅助固定层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和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位于同一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设置有具有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一粘接层在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下具有不同的粘性;
所述辅助固定层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与所述第一粘接层的材料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三连接部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延伸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一对应的子延伸连接部,每一子延伸连接部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不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延伸连接部包括:
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连接区,所述连接区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包括矩形投影;
与所述连接区连接的延伸区,所述延伸区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包括多个弯折投影。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第一走线端绑定的绑定金属线,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绑定金属线靠近所述非出光侧表面和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第一屏蔽层;
所述子延伸连接部包括:
信号传输线,所述信号传输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绑定金属线连接,所述信号传输线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包括网格结构;以及
设置在所述信号传输线靠近所述非出光侧表面或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一侧的第二屏蔽层。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路板包括设置在远离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表面上的对位部,所述对位部与所述子延伸连接部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的投影边界和所述对位部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的投影边界至少部分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子延伸连接部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偏移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非出光侧表面的正投影的中心线,所述中心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显示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86769.4U CN220895890U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86769.4U CN220895890U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895890U true CN220895890U (zh) | 2024-05-03 |
Family
ID=90842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186769.4U Active CN220895890U (zh) | 2023-08-14 | 2023-08-14 |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895890U (zh) |
-
2023
- 2023-08-14 CN CN202322186769.4U patent/CN22089589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31298B2 (en) | Touch display module, display device and transparent optical adhesive layer structure | |
CN208172458U (zh) | 显示装置及柔性电路板 | |
CN113946077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075808A (zh) | 拼接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2647220U (zh)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US10739886B2 (en) |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 |
CN114038330A (zh) | 一种可折叠显示模组和可折叠显示装置 | |
CN108718481B (zh) | 一种引脚结构及显示面板的绑定结构 | |
CN111403447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 |
US11882657B2 (en) |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
US11874568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220895890U (zh) | 一种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116995460A (zh) | 一种显示模组、显示装置以及制作方法 | |
CN201259597Y (zh) | 可挠式显示面板 | |
CN217880696U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6153961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3188869A (zh) | 柔性印刷线路板 | |
CN110930884B (zh) |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11428166U (zh) | 一种由柔性基板组成的随形显示屏 | |
CN103277711A (zh) | 发光模块及应用此发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 |
CN113690291B (zh) |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9421165U (zh) | 一种柔性线路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8676004U (zh) | 一种触控模组、触控显示模组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 |
CN215734997U (zh) | 印制电路板、柔性电路板以及显示面板 | |
CN221804677U (zh) | 触摸屏及其黄光触控功能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