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90534U - 一种无叶风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叶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90534U
CN220890534U CN202322507020.5U CN202322507020U CN220890534U CN 220890534 U CN220890534 U CN 220890534U CN 202322507020 U CN202322507020 U CN 202322507020U CN 220890534 U CN220890534 U CN 2208905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guide
partition plat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0702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福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hunde Buta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hunde Buta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hunde Buta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hunde Buta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0702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905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905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905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叶风扇,通过在导风壳体的连接部内设置第一分隔组件,第一分隔组件能够将连接部的内腔均匀分隔成多个进风通道,并且通过在导风壳体内设有多个相互隔开的出风通道,使得底座内的风机朝连接部的开口处吹风时,第一分隔组件能够将气流进行均匀分隔,均匀分隔后的气流进入对应的进风通道内,然后通过各自对应的出风通道和出风口从风扇机头吹出,采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无叶风扇上的多个出风口处的风力均匀,对风洞的诱导出风效果较好,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一种无叶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家电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无叶风扇,由于气流从底座向上吹向风扇机头处,并且从风扇机头上的风洞周围向前吹出,以向前引导风洞后方的空气,从而形成补充气流。
由于气流从底座内部的风机处,从下而上输送至风扇机头内,当其流动到风扇机头的上部时,从风扇机头上部吹出的气流的风速降低、风量减小,由此会造成风洞周围的所送出的空气流量不均匀,因此需要改进。
本实用新型即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研究提出。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无叶风扇出风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叶风扇,包括底座本体以及风扇机头,所述风扇机头设于底座本体上,所述风扇机头包括导风壳体,所述导风壳体内设有多个相互隔开的出风通道,所述导风壳体的前端上设有多个分别与出风通道一一对应的出风口,所述导风壳体上设有风洞,所述风洞沿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贯通导风壳体,多个所述的出风口围绕风洞设置;
所述底座本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用于装配风机的装配部,所述导风壳体的底部上设有与底座本体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容纳腔相通,所述连接部内设有第一分隔组件,所述第一分隔组件能够将连接部的内腔均匀分隔成多个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与出风通道一一对应,每一所述的进风通道的一端与对应的出风通道连通,另一端与容纳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叶风扇,通过在导风壳体的连接部内设置第一分隔组件,第一分隔组件能够将连接部的内腔均匀分隔成多个进风通道,并且通过在导风壳体内设有多个相互隔开的出风通道,使得底座内的风机朝连接部的开口处吹风时,第一分隔组件能够将气流进行均匀分隔,均匀分隔后的气流进入对应的进风通道内,然后通过各自对应的出风通道和出风口从风扇机头吹出,采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无叶风扇上的多个出风口处的风力均匀,对风洞的诱导出风效果较好,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风扇机头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风扇机头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图4沿A-A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风扇机头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6沿B-B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风扇机头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风扇机头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为图8沿C-C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图8沿D-D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风扇机头的俯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2沿E-E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2沿F-F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沿G-G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本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本体隐藏部分壳体后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无叶风扇,包括底座本体8以及风扇机头,所述风扇机头设于底座本体8上,所述风扇机头包括导风壳体1,所述导风壳体1内设有多个相互隔开的出风通道,所述导风壳体1的前端上设有多个分别与出风通道一一对应的出风口,使得气流能够通过各自对应的出风通道和出风口吹出,以减少气流在导风壳体1内的扩散;
具体的,所述导风壳体1上设有风洞11,所述风洞11沿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贯通导风壳体1,多个所述的出风口围绕风洞11设置,采用这样的设计,以确保出风口对风洞后方空气的引导效果;
所述底座本体8内设有容纳腔81,所述容纳腔81内设有用于装配风机的装配部83,所述导风壳体1的底部上设有与底座本体8连接的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与容纳腔81相通,使得风机吹出的气流能够通过连接部12流向导风壳体1内,然后输送至各个出风通道处;
具体的,所述连接部12内设有第一分隔组件,所述第一分隔组件能够将连接部12的内腔均匀分隔成多个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与出风通道一一对应,每一所述的进风通道的一端与对应的出风通道连通,另一端与容纳腔81连通;
具体的,所述底座本体8内的风机朝连接部12的开口处吹风,气流流入连接部12的开口处时,第一分隔组件能够将气流进行均匀分隔,均匀分隔后的气流进入对应的进风通道内,然后通过各自对应的出风通道和出风口从风扇机头吹出,采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无叶风扇上的多个出风口处的风力均匀,对风洞的诱导出风效果较好,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多个所述出风通道包括第一出风通道2以及第二出风通道3,多个所述出风口包括与第一出风通道2对应的第一出风口21和与第二出风通道3对应的第二出风口31,所述第二出风口31呈环形且围绕风洞11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21呈环形且围绕第二出风口31设置;
具体的,多个所述进风通道包括与第一出风通道2对应的第一进风通道22和与第二出风通道3对应的第二进风通道32
采用这样的设计,使得第二出风口31吹出的气流将会带动风洞11附近的空气沿气流的出风方向流动,将风力放大,即在出风口处产生科恩达效应,有效增大空气循环扇的出风量,形成风力倍增的效果;
而第一出风口21吹出的气流在第二出风口31吹出的气流的外侧,能够约束第二出风口31吹出的气流的流向,限制其向前输出,避免第二出风口31吹出的气流四处扩散,从而使风扇机头吹出的气流更加集中,以提高风扇机头的出风量。
优选的,所述第二出风口31、第一出风口21、风洞11同心设置;以使气流的导引效果达到最佳,以使风扇机头的出风更加均匀,保证空气循环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风壳体1包括外壳13、内壳14以及分隔部,所述风洞11通过内壳14的内侧壁围合形成,所述外壳13罩设在内壳14的外侧,且二者限定出内腔;
具体的,通过在内腔内设置一所述分隔部,分隔部能够将内腔分隔成第一出风通道2以及第二出风通道3,采用这样的设计,能够使风扇机头的结构更加紧凑,并且,导风壳体1内腔通过分隔部分隔成多个风道,可以增加风力和风压,每个风道的空气流动可以更加集中和聚焦,从而提供更强大的风力和更高的风压,这对于需要强劲风力或长距离送风的应用场合非常有益。
进一步的说,分隔成多个风道可以减少振动和噪音的传播,分隔部可以起到隔音和隔振的作用,将部分振动和噪音吸收或分散,这有助于降低整体噪音水平和振动强度,提供更加安静和舒适的使用环境。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分隔部包括第一隔板15以及第二隔板16,所述第一隔板15的一端设于外壳13内侧壁,另一端位于靠近内壳14内侧壁的位置,以形成第二出风口31;
所述第二隔板16的一端设于第一隔板15的外侧壁,另一端位于靠近外壳13内侧壁的位置,以形成第一出风口21;
所述第一出风通道2由第二隔板16内侧壁、外壳13内侧壁、第一隔板15外侧壁围合形成;
所述第二出风通道3由第一隔板15内侧壁、外壳13内侧壁、内壳14内侧壁围合形成;
采用这样的设计,以确保第一出风通道2和第二出风通道3的形成,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隔板15包括第一弧形段151和倾斜段152,所述第一弧形段151的开口朝向第一出风通道2,所述第一弧形段151的一端连接于外壳13的内侧壁上;通过设置第一弧形段151,能减缓风道内的风力对风道的冲击磨损,提高导风壳体1的整体强度,并且降低噪音,并且能提高风道的导风能力,第一弧形段的设计可以提高风道内的空气流动均匀性,在直角转弯处,空气流动容易产生分流和不均匀现象,导致部分区域的风量较大,部分区域的风量较小,而第一弧形段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引导空气流动,使其在转弯处均匀分布,提高整个风道内的空气流动均匀性和稳定性;
且第一弧形段可以减少风道壳体内的风阻,提高空气流动的效率,传统直角设计会导致空气在转弯处产生阻力和湍流,而第一弧形段的设计可以使空气更为平稳地流过,降低阻力损失,减少能量消耗;
优选的,所述倾斜段152连接在第一弧形段151的另一端上,并自上而下往内壳14内侧壁方向倾斜,采用这样的设计,能够使所述第二出风通道3的宽度从气流入口到气流出口逐渐缩小,以使第二出风通道3的体积从气流入口到气流出口逐渐缩小,使风量随第二出风通道3体积的减小从而受到压缩集中,使第二出风口31的出风体积也随之缩小,进一步提高出风口的出风风力。
优选的,所述第二隔板16在第一隔板15上自下而上往外壳13内侧壁方向倾斜,以使所述第一出风通道2的宽度从入口到出口逐渐缩小,以使第一出风通道2的体积从气流入口到气流出口逐渐缩小,使风量随第一出风通道2体积的减小从而受到压缩集中,使第一出风口21的出风体积也随之缩小,进一步提高出风口的出风风力。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分隔组件包括第三隔板121,所述第三隔板121的顶部与第一隔板15连接,底部往连接部12开口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隔板121的宽度尺寸与连接部12的宽度尺寸相近或相等,以准确的将连接部12的内腔均匀分隔成两个进风通道,分别是第一进风通道22和第二进风通道32。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三隔板121的厚度尺寸与第一隔板15的厚度尺寸相同,所述第三隔板121与第一隔板15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第三隔板121能够将连接部12的内腔均分成第一进风通道22和第二进风通道32,采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提高风扇机头的结构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如图15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底座本体8上设有与容纳腔81相通的进风部82,所述容纳腔81内还设有导向组件9,所述导向组件9能够改变进风部82流向风机吸风端处的气流方向;
具体的,从进风部82流入容纳腔81内的气流能够沿着导向组件9流动,然后流向装配部83的风机处,以供风机吸取气流;
导向组件9能够限制空气流速的增加,通过减缓空气的速度和流动,可以降低噪音的产生和传播;
并且导向组件9可以引导空气流动的路径,使空气在进风部附近产生旋转、涡流等流动形式,这样可以改变空气流动的方向和特性,从而减少噪音的产生和传播,以降低底座壳体周围环境的噪音,以提高用户的体验。
优选的,所述导向组件9可选用吸音材料来吸收和隔离噪音,吸音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音特性,可以将空气流动时产生的声波吸收,并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噪音的水平,并减少其扩散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具体的,所述底座本体8的顶部设有与连接部12相对应的连接口85,所述连接部12可拆卸连接于连接口85处,以实现底座与风扇机头的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所述风机的输出端与连接口85相对应,且位于连接口85的下方,以减少风机的输出端与连接部12之间的距离,以确保输送至风扇机头处的气流量。
优选的,所述导向组件9包括第一导向隔板91,所述第一导向隔板91位于进风部82和装配部83之间,通过第一导向隔板91阻隔进风部82和装配部83。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向隔板91包括依次连接的横向段911和第二弧形段912,所述第二弧形段912的自由端往装配部83方向弯曲,进风部82流入的气流能够被横向段911和/或第二弧形段912阻隔,并且通过第二弧形段912导引至装配部83方向,以供风机吸风;
通过设置第二弧形段912,能减缓气流对第一导向隔板91的冲击磨损,提高第一导向隔板91的整体强度,并且降低噪音,并且能提高其导风能力;
且第二弧形段可以提高空气流动的效率,传统直角设计会导致空气在转弯处产生阻力和湍流,而第二弧形段的设计可以使空气更为平稳地流过,降低阻力损失,减少能量消耗。
如图15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向组件9还包括第二导向隔板92,所述第二导向隔板92设于第二弧形段912与底座本体8之间,所述第二导向隔板92与第二弧形段912远离装配部83的一侧之间间隔形成第一吸风通道921,所述第二导向隔板92与底座本体8的内侧壁之间间隔形成第二吸风通道922;
采用这样的设计,能够使气流通过两个吸风通道导引至装配部处,通过分隔成两个吸风通道,可以减少噪音和振动的传播,且分隔成两个吸风通道,每个吸风通道的空气流动可以更加集中和聚焦,以供风机能够吸取足够的气流提高其吹风效果。
如图15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向隔板92呈弧形状,所述第二导向隔板92的一端往第二弧形段912远离装配部83的一侧弯曲,另一端往装配部83方向弯曲;
采用这样的设计,使得第一吸风通道921和第二吸风通道922均呈弧形状,可以提高吸风通道内的空气流动均匀性,在直角转弯处,空气流动容易产生分流和不均匀现象,导致部分区域的风量较大,部分区域的风量较小,而第二弧形段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引导空气流动,使其在转弯处均匀分布,提高吸风通道内的空气流动均匀性和稳定性;
且第二弧形段可以减少风道壳体内的风阻,提高空气流动的效率,传统直角设计会导致空气在转弯处产生阻力和湍流,而第二弧形段的设计可以使空气更为平稳地流过,降低阻力损失,减少能量消耗。
如图15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向隔板92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二弧形段912的长度尺寸;
进一步的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弧形段912位于第二导向隔板92的开口处,所述第一吸风通道921的长度小于第二吸风通道922的长度,以使第一吸风通道921的出风端与第二吸风通道922的出风端错开,减少气流之间不必要的干扰,以确保风机的吸风量。
如图15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向组件9还包括一呈弧形状的第三导向隔板93,所述第三导向隔板93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吸风通道922内,且与底座本体8的内侧壁上连接,所述第三导向隔板93的另一端往装配部83方向弯曲,采用这样的设计,第三导向隔板93能够进一步约束第二吸风通道922气流的流向,避免气流发生扩散,以引导气流能够持续流向装配部83处,进一步提高导向组件9的导风能力。
具体的,所述第一导向隔板91、第二导向隔板92、第三导向隔板93均呈弧形状,且三者形成的导向组件9,通过第一导向隔板91、第二导向隔板92、第三导向隔板93的多重阻隔,以使风机能够实现轮旋式进风,从而降低底座的噪音。
如图15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导向隔板93的另一端与底座本体8的内侧壁之间还设有一固定板931,采用这样的设计,以增强第三导向隔板93的结构强度。
如图15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容纳腔81内还设有一分隔板84,所述分隔板84的一端与底座本体8的内侧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导向隔板91朝向装配部83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隔板91、分隔板84和底座本体8三者合围形成一过线腔841,所述分隔板84上设有一过线孔842,所述过线腔841通过过线孔842与容纳腔81相通;采用这样的设计,以在不影响导向组件9的情况下,为风机供电,且分隔板84能够提高第一导向隔板91的结构强度,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实施例2:
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该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8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多个所述出风通道包括第三出风通道4、第四出风通道5、第五出风通道6以及第六出风通道7,多个所述出风口包括与第三出风通道4对应的第三出风口41、与第四出风通道5对应的第四出风口51、与第五出风通道6对应的第五出风口61、以及与第六出风通道7对应的第六出风口71,所述第三出风口41、第四出风口51、第五出风口61、第六出风口71在导风壳体1上呈圆周阵列设置;
具体的,所述导风壳体1上设有第二分隔组件19,所述第二分隔组件19能够将第三出风口41、第四出风口51、第五出风口61、第六出风口71均等分隔,使第三出风口41、第四出风口51、第五出风口61、第六出风口71的出风端尺寸相近或相等;
采用这样的设计,能够将风扇机头的出风气流四等分,四等分风口的设计可以实现更均匀的风量分布,且通过单独的风道为对应的出风口提供气流,使得每个出风口都可以提供相等的风量,将空气均匀地散布到周围环境中,这有助于提供更为均匀的空气流动,使得整个房间或区域内的温度和湿度更加一致;
并且,将风扇机头的出风气流进行四等分,可以扩大气流的覆盖范围,可以使得风扇的送风范围更广,特别是在较大的房间或空间中使用时,四等分风口可以更好地覆盖整个区域,提供更好的送风效果;
且四等分出风口设计可以减少风压损失,相对于单个大的出风口,四等分出风口可以将风力分配到更多的出风口上,减小了单个出口的风阻,降低了风压损失,这样可以提高风扇的效能,使得送风更为强劲和远距离;
而且,将出风口四等分可以减少风扇运转时产生的噪音和振动,通过将风力均匀地分散到多个出风口上,可以降低每个出风口处空气流动的速度,减轻与周围环境的摩擦和冲击,从而降低噪音和振动的产生。
如图8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风壳体1上设有一导风斜面18,所述导风斜面18位于风洞11与多个出风口之间,所述导风斜面18从风洞11往多个出风口方向逐渐倾斜,以缩小多个出风通道的体积。
如图8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风壳体1内设有分隔段17,所述分隔段17能够将导风壳体1内腔均分成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
所述第一出风部内设有第四隔板43,以将第一出风部分隔成第三出风通道4和第四出风通道5;
所述第二出风部内设有第五隔板63,以将第二出风部分隔成第五出风通道6和第六出风通道7;
采用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导风壳体1的内腔更好的布局,以分隔成四个单独的出风通道,确保各个出风通道之间分别单独设置。
如图8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分隔组件19包括第一分隔凸块191、第二分隔凸块192、第三分隔凸块193以及第四分隔凸块194,所述第一分隔凸块191位于第三出风通道4和第五出风通道6之间,所述第二分隔凸块192位于第三出风通道4和第四出风通道5之间,所述第三分隔凸块193位于第四出风通道5和第六出风通道7之间,所述第四分隔凸块194位于第五出风通道6和第六出风通道7之间,采用这样的设计,以准确将四个出风口准确四等分。
如图8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四隔板43和第五隔板63的结构相同,所述第四隔板43呈弧形状,采用这样的设计,能够确保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的结构相同,以使第三出风通道4和第五出风通道6结构相同,第四出风通道5和第六出风通道7结构相同,确保出风均匀,且降低风扇机头的设计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的,所述第四隔板43的一端与第二分隔凸块19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分隔组件连接,所述第五隔板63的一端与第四分隔凸块194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分隔组件连接,以使风扇机头的结构更加紧凑,提高结构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如图8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分隔组件包括第六隔板122,所述第六隔板122呈十字形状,所述第六隔板122能够将连接部12的内腔均分成第三进风通道42、第四进风通道52、第五进风通道62、第六进风通道72,以准确的将连接部12的内腔均匀分隔成四个进风通道,以确保气流进入风扇机头时将气流四等均分,进入对应的进风通道内,并输送至对应的出风通道,确保风扇机头出风的均匀性。
上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无叶风扇,包括底座本体(8)以及风扇机头,所述风扇机头设于底座本体(8)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机头包括导风壳体(1),所述导风壳体(1)内设有多个相互隔开的出风通道,所述导风壳体(1)的前端上设有多个分别与出风通道一一对应的出风口,所述导风壳体(1)上设有风洞(11),所述风洞(11)沿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贯通导风壳体(1),多个所述的出风口围绕风洞(11)设置;
所述底座本体(8)内设有容纳腔(81),所述容纳腔(81)内设有用于装配风机的装配部(83),所述导风壳体(1)的底部上设有与底座本体(8)连接的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与容纳腔(81)相通,所述连接部(12)内设有第一分隔组件,所述第一分隔组件能够将连接部(12)的内腔均匀分隔成多个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与出风通道一一对应,每一所述的进风通道的一端与对应的出风通道连通,另一端与容纳腔(8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出风通道包括第一出风通道(2)以及第二出风通道(3),多个所述出风口包括与第一出风通道(2)对应的第一出风口(21)和与第二出风通道(3)对应的第二出风口(31),所述第二出风口(31)呈环形且围绕风洞(11)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21)呈环形且围绕第二出风口(31)设置;多个所述进风通道包括与第一出风通道(2)对应的第一进风通道(22)和与第二出风通道(3)对应的第二进风通道(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壳体(1)包括外壳(13)、内壳(14)以及分隔部,所述风洞(11)通过内壳(14)的内侧壁围合形成,所述外壳(13)罩设在内壳(14)的外侧,且二者限定出内腔,所述分隔部设于内腔内,能够将内腔分隔成第一出风通道(2)以及第二出风通道(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包括第一隔板(15)以及第二隔板(16),所述第一隔板(15)的一端设于外壳(13)内侧壁,另一端位于靠近内壳(14)内侧壁的位置,以形成第二出风口(31);
所述第二隔板(16)的一端设于第一隔板(15)的外侧壁,另一端位于靠近外壳(13)内侧壁的位置,以形成第一出风口(21);
所述第一出风通道(2)由第二隔板(16)内侧壁、外壳(13)内侧壁、第一隔板(15)外侧壁围合形成;
所述第二出风通道(3)由第一隔板(15)内侧壁、外壳(13)内侧壁、内壳(14)内侧壁围合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15)包括第一弧形段(151)和倾斜段(152),所述第一弧形段(151)的开口朝向第一出风通道(2),所述第一弧形段(151)的一端连接于外壳(13)的内侧壁上,所述倾斜段(152)连接在第一弧形段(151)的另一端上,并自上而下往内壳(14)内侧壁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组件包括第三隔板(121),所述第三隔板(121)的顶部与第一隔板(15)连接,底部往连接部(12)开口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隔板(121)的宽度尺寸与连接部(12)的宽度尺寸相近或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本体(8)上设有与容纳腔(81)相通的进风部(82),所述容纳腔(81)内还设有导向组件(9),所述导向组件(9)能够改变进风部(82)流向风机吸风端处的气流方向;
所述导向组件(9)包括第一导向隔板(91),所述第一导向隔板(91)位于进风部(82)和装配部(83)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隔板(91)包括依次连接的横向段(911)和第二弧形段(912),所述第二弧形段(912)的自由端往装配部(83)方向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9)还包括第二导向隔板(92),所述第二导向隔板(92)设于第二弧形段(912)与底座本体(8)之间,所述第二导向隔板(92)与第二弧形段(912)远离装配部(83)的一侧之间间隔形成第一吸风通道(921),所述第二导向隔板(92)与底座本体(8)的内侧壁之间间隔形成第二吸风通道(922);
所述第二导向隔板(92)呈弧形状,所述第二导向隔板(92)的一端往第二弧形段(912)远离装配部(83)的一侧弯曲,另一端往装配部(83)方向弯曲。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无叶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9)还包括一呈弧形状的第三导向隔板(93),所述第三导向隔板(93)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吸风通道(922)内,且与底座本体(8)的内侧壁上连接,所述第三导向隔板(93)的另一端往装配部(83)方向弯曲。
CN202322507020.5U 2023-09-15 2023-09-15 一种无叶风扇 Active CN2208905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07020.5U CN220890534U (zh) 2023-09-15 2023-09-15 一种无叶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07020.5U CN220890534U (zh) 2023-09-15 2023-09-15 一种无叶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90534U true CN220890534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79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07020.5U Active CN220890534U (zh) 2023-09-15 2023-09-15 一种无叶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905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75849B (zh) 紫外灯散热装置
WO2018157337A1 (zh) 扇头及无叶风扇
CN207922328U (zh) 蜗壳及油烟机
CN111912022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0890534U (zh) 一种无叶风扇
CN114215773A (zh) 便携式无叶风扇
CN220890533U (zh) 一种应用于无叶风扇的风扇机头
CN221096987U (zh) 一种应用于无叶风扇的底座
US10376119B2 (en) Steam cleaner
CN210219380U (zh) 具有静音大风量风道结构的照明装置
CN210688636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9595638B (zh) 一种近吸式吸油烟机
CN208598274U (zh) 电机组件、导风装置和吸尘装置
CN109595649B (zh) 一种近吸式吸油烟机
CN220707590U (zh) 一种加湿器出雾结构
CN218295455U (zh) 一种排风散热灯具腔体及舞台灯具
CN219159225U (zh) 挂脖风扇
CN219433378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832198U (zh) 进气组件和热水器
CN112484278A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688637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176429B (zh) 一种扁平化食品加工机
CN213478708U (zh) 风扇组件
CN116439488A (zh) 一种低噪高风压的高速吹风机
CN217685409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