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76649U - 一种清洁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清洁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876649U CN220876649U CN202322586167.8U CN202322586167U CN220876649U CN 220876649 U CN220876649 U CN 220876649U CN 202322586167 U CN202322586167 U CN 202322586167U CN 220876649 U CN220876649 U CN 2208766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eaned
- air
- cleaning
- cyclone chamber
- du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8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5202 de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3588 decontamin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38876 Acar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ycl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清洁设备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清洁设备本体底部的盖板,所述清洁设备本体的工作面开设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内设置有滚刷,所述滚刷可转动地设置在清洁设备本体内且作用于待清洁表面,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进气口上,且所述盖板上开设有用于裸露所述进气口的通槽,所述盖板在所述通槽内设有若干个加强筋;工作时,所述清洁设备本体的工作面与所述待清洁表面贴合,所述加强筋在所述待清洁表面上的投影方向与所述滚刷在所述待清洁表面上的前进方向非平行设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筋位位置清理不到位,残留灰尘较多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清洁设备例如除螨机一般通过超声波或使用紫外光线照射螨虫后将螨虫杀死,同时通过真空电机产生的吸力将杀死后的螨虫尸体收集到集尘室。
在除螨机工作时,容易出现裹卷待清洁表面例如床单、沙发罩等问题,目前,通过在除螨机的底部盖板上设置由多个筋位隔开进气口,但是设置的筋位都是与除螨吸尘器前进方向平行的竖直筋位,导致除螨机在一次清理过程中,筋位遮挡待清洁表面,筋位对应的位置清理不到位,残留灰尘较多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该清洁设备解决了筋位位置清理不到位,残留灰尘较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清洁设备,包括清洁设备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清洁设备本体底部的盖板,所述清洁设备本体的工作面开设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内设置有滚刷,所述滚刷可转动地设置在清洁设备本体内且作用于待清洁表面,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进气口上,且所述盖板上开设有用于裸露所述进气口的通槽,所述盖板在所述通槽内设有若干个加强筋;
工作时,所述清洁设备本体的工作面与所述待清洁表面贴合,所述加强筋在所述待清洁表面上的投影方向与所述滚刷在所述待清洁表面上的前进方向非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滚刷包括多个去污件,当所述滚刷沿着前进方向滚动时,所述去污件在所述待清洁表面上的轨迹与所述加强筋在所述待清洁表面上的投影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
进一步的,所述滚刷还包括筒体,所述去污件设置在所述筒体的外表面上用于拍打并清洁待清洁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呈圆柱状,所述去污件包括至少一段去污部,所述去污部沿所述筒体的轴线方向呈螺旋状分布在所述筒体的外表面上,所述去污部在所述待清洁表面上形成的所述轨迹呈直线型。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的外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去污部靠近所述筒体的一端为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嵌设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去污部远离所述筒体的一端为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用于清洁待清洁表面,当所述滚刷沿着前进方向滚动时,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待清洁表面上的轨迹与所述加强筋在待清洁表面上的投影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
进一步的,所述去污部的第一端部设置为卡块,所述卡块可拆卸地卡接在所述安装槽中,所述去污部的第二端部设置为与所述卡块一体成型的去污条。
进一步的,所述去污条为植毛、胶条或其组合。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呈弧形,且所述加强筋至少部分向着背离所述清洁设备本体的一侧的方向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上凸设有一对凸块,一对凸块分别位于所述通槽的两侧,用于将清洁设备本体的工作面和待清洁表面之间支棱出一定的空间以防止通槽被封堵而影响进气。
进一步的,所述滚刷通过转轴连接于清洁设备本体内。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通过加强筋在待清洁表面上的投影方向与滚刷在待清洁表面上的前进方向非平行设置,不存在一次清理不到位的情况,解决了筋位位置清理不到位,残留灰尘较多的问题。
2、通过滚刷在待清洁表面上的轨迹与加强筋在待清洁表面上的投影方向之间形成的合适夹角A减小对待清洁表面拍打时形成的气流的影响,提高了抽吸和清洁效果。
3、上述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第一切向入口和第二切向入口的设置,使得分别进入第一螺旋风道和第二螺旋风道中的气流能够更加顺利的进入旋风室内,并沿着旋风室的周旋流动,避免出现气流紊乱的现象。另外,出风引流通道的延伸方向与出风口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90度,从而使得从出风口流出的净风的风向角度变化较小,从而缓解出风口出现气流紊乱现象,能够更加顺畅的从出风口流出。
4、上述清洁设备,第一切向入口和第二切向入口的设置,使得分别进入第一螺旋风道和第二螺旋风道中的气流能够更加顺利的进入旋风室内,并沿着旋风室的周向旋转流动,减少气流紊乱的现象。另外,出风引流通道的延伸方向与出风口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90度,从而使得从出风口流出的净风的风向角度变化较小,从而缓解出风口出现气流紊乱现象,能够更加顺畅的从出风口流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清洁设备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清洁设备的剖视图。
图4为图3所示剖视图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旋风室和集尘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结构的剖视图。
图8-1为图6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2为图8-1所示结构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9为图6所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结构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隔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隔离组件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13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中出风引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出风引流结构的剖视图。
图17为旋风室与出风引流结构的对接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出风引流结构与驱动机构的对接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6所示旋风室和集尘室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6所示旋风室和集尘室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6所示旋风室和集尘室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0中过滤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旋风室与集尘室之间灰尘引流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3中分隔件与灰尘引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3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清洁设备的爆炸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滚刷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清洁设备的仰视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清洁设备的轨迹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滚刷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清洁设备的仰视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清洁设备的轨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27-图3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洁设备本体1以及设置在清洁设备本体1底部的盖板2,清洁设备本体1的工作面10开设进气口11,进气口11内设置有滚刷4,滚刷4可转动地设置在清洁设备本体1内且作用于待清洁表面5,盖板2盖设在进气口11上,且盖板2上开设有用于裸露进气口11的通槽20,通槽20内设有若干个加强筋3;工作时,清洁设备本体1的工作面10与待清洁表面5贴合,加强筋3在待清洁表面5上的投影方向Y与滚刷4在待清洁表面5上的前进方向W非平行设置,如此设置,不存在一次清理不到位的区域,解决了筋位位置清理不到位,残留灰尘较多的问题。
盖板2上凸设有一对凸块21,一对凸块21分别位于通槽20的两侧,用于将清洁设备本体1的工作面10和待清洁表面5之间支棱出一定的空间以防止通槽20被封堵而影响进气。
加强筋3呈弧形,且加强筋3至少部分向着背离清洁设备本体1的一侧的方向弯曲。
滚刷4通过转轴42连接于清洁设备本体1内。
滚刷4包括筒体40和多个去污件41,去污件41设置在筒体40的外表面400上用于拍打并清洁待清洁表面5,其中,筒体40呈圆柱状。
筒体40的外表面400开设有安装槽401。
去污件41包括至少一段去污部410,去污部410沿筒体40的轴线方向呈螺旋状分布在筒体40的外表面400上,去污部可以是皮条、植毛或其组合。具体地,筒体40表面开设有安装槽401,去污部410靠近筒体40的一端为第一端部,该第一端部嵌设在筒体40的安装槽401内;去污部410远离筒体40的一端为第二端部,该第二端部用于清洁待清洁表面。当滚刷4沿着前进方向W滚动时,第二端部在待清洁表面5上的轨迹X与加强筋3在待清洁表面5上的投影方向Y之间形成的夹角A,夹角A可以为锐角,也可以为直角。去污部410的第二端部在待清洁表面5上形成的轨迹X呈直线型,该轨迹X即为将去污部410的第二端部展开到平面上的直线。
参考图29-图3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去污件41由一段去污部410构成,筒体40的外表面间隔均匀地设置有四个同样的该去污件41,每个去污件41的结构可以不同,或者成对地沿筒体40的外表面设置。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去污部410的螺旋朝一个方向旋转,此时,若干个加强筋3的方向一致,且轨迹X与加强筋3在待清洁表面5上的投影方向Y之间形成的夹角A。
参考图32-图34,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去污件41由两段去污部410构成,筒体40的外表面间隔均匀地设置有四个同样的该去污件41,该去污部410的第二端部在待清洁表面5上投影的轨迹X为如图34所示的由两条直线构成,两条直接呈V型分布在待清洁表面5上,同样地,每个去污件41的结构可以不同,或者成对地沿筒体40的外表面设置。在该实施例中,每个去污部410的螺旋超两个相反的方向旋转,此时,若干个加强筋3的方向也不同,如图33所示,两侧的加强筋3对应着同各自那段去污部410的旋向进行设置,保证相对应的轨迹X与加强筋3在待清洁表面5上的投影方向Y之间形成夹角A。
经测试,夹角A选取为直角时,加强筋3对滚刷4拍打时所形成的气流影响最小,进而提高抽吸和清洁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去污部410的第一端部设置为卡块411,卡块411可拆卸地卡接在安装槽401中,第二端部设置为与卡块411一体成型的去污条412,具体的,去污条412为植毛或胶条。
如图1至图26所示,清洁设备本体1包括外壳110、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120、驱动机构130、电源140以及吸头150。其中,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120固定设于外壳110上。外壳110具有容置腔111,驱动机构130和电源140均设于容置腔111内。电源140用以为驱动机构130供电。吸头150设于外壳110上,并位于外壳110前端。
上述清洁设备,设置有电源140,故无需待清洁的区域周围具有电源140插座便可使用,使用范围较广。
参见图3至图5,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120包括旋风室121、集尘室122、进风引流结构123以及出风引流结构124。
参见图3至图8-2,旋风室121具有进风口121a、出风口121b、转接通道121c、第一螺旋风道121d和第二螺旋风道121e。转接通道121c与进风口121a连通。第一螺旋风道121d具有第一切向入口121f,第一螺旋风道121d的第一切向入口121f与转接通道121c对接连通。第二螺旋风道121e具有第二切向入口121g,第二螺旋风道121e的第二切向入口121g与转接通道121c对接连通。
在清洁设备提供的抽吸力一定的情况下,两个螺旋风道和两个切向入口的设置,增大了进风面积,降低风损。具体的,通过两个螺旋风道的设置,在两个螺旋风道内气流的旋力的作用下,可以使得气流更加快速的进入旋风室121内。进而,可以增大进风口121a内的进风量,且降低风损。
再者,通过两个螺旋风道的设置,在所需进风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缩短螺旋风道的高度,进而节省旋风室121内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切向入口121f位于旋风室121的内腔并设于旋风室121的侧壁内侧位置,且第一切向入口121f的垂直方向与该位置的旋转切向一致。换言之,第一切向入口121f的垂直方向,为气流通过第一切向入口121f流入第一螺旋风道121d的方向,详见图9中的M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旋风室121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带动进入的气流旋转,使得其中的灰尘颗粒在旋转速度达到预定值,进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偏离原旋转中心。具体地,旋风室121呈圆形,故第一切向入口121f的垂直方向,也为第一切向入口121f所在位置的侧壁的切向方向。换言之,第一切向入口121f沿旋风室121的径向。
因此,通过第一切向入口121f流入的气流沿第一螺旋风道121d流动,进而在旋风室121中旋风机构121h的作用下在旋风室121内螺旋上升。
同样的,第二切向入口121g位于旋风室121的内腔并设于旋风室121的侧壁内侧位置,且第二切向入口121g的垂直方向与该位置的旋转切向一致。换言之,第二切向入口121g的垂直方向,为气流通过第二切向入口121g流入第二螺旋风道121e的方向,详见图10中的N方向。可以理解的是,旋风室121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带动进入的气流旋转,使得其中的灰尘颗粒在旋转速度达到预定值后,可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偏离原旋转中心。因此,通常旋风室121呈圆形,故第二切向入口121g的垂直方向,也为第二切向入口121g所在位置的侧壁的切向方向。换言之,第二切向入口121g也沿旋风室121的径向。
因此,通过第二切向入口121g流入的气流沿第二螺旋风道121e流动,进而在旋风室121中旋风机构121h的作用下在旋风室121内螺旋上升。
可以理解的是,参见图8-1至图10,第一螺旋风道121d的螺旋方向与第二螺旋风道121e的螺旋方向相同,且该螺旋方向与气流进入旋风室121后的流动方向一致。
第一切向入口121f和第二切向入口121g的设置,使得分别进入第一螺旋风道121d和第二螺旋风道121e中的气流能够更加顺利的进入旋风室121内,并沿着旋风室121的周向旋转流动,避免出现气流紊乱的现象。
进一步地,减少气流紊乱的现象,一方面可以使得气流更加顺利的进入旋风室121内,增大进入旋风室121内的气流速度;另一方面,减少因气流紊乱而导致气流回流至外部环境中的现象,避免对外部环境的污染。从而,能更好的提高清洁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可行的实施例中,旋风室内不限于两个螺旋风道,例如还可以具有第三螺旋风道。同样的,第三螺旋风道上也具有第三切向入口,且第三切向入口与转接通道对接连通。
可选地,参见图4至图8-2,进风口121a和出风口121b均位于旋风室121的底壁上。由进风口121a进入的气流向上流入旋风室121后,沿其内壁方向流动。进风口121a设于旋风室121的底壁上,缩短了进风口121a与进风引流结构123之间的距离,且降低了进风气流转向的角度,从而有效缓解进风口121a处的气流紊乱现象。另外,由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120分离后的净风呈螺旋式向下由出风口121b流出。将出风口121b设置在旋风室121的底壁上,一方面可以降低净风转向的角度,另一方面也缩短了出风口121b与出风引流结构124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缓解出风口121b处的气流紊乱现象。
相较于传统的将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于旋风室的侧壁上,将进风口121a和出风口121b均设于旋风室121的底壁上,可以减少对旋风室121的内腔空间的占用。
此外,进风口121a设于旋风室121的底壁上,第一切向入口121f位于第一螺旋风道121d的底侧,第二切向入口121g位于第二螺旋风道121e的底侧。从而,由第一切向入口121f进入的气流,由第一切向入口121f开始,沿第一螺旋风道121d螺旋上升;由第二切向入口121g进入的气流,由第二切向入口121g开始,沿第二螺旋风道121e螺旋上升。其螺旋方向与旋风室121中气流螺旋上升的方向相同,从而使得进入旋风室121内的气流能够更加顺利的进入螺旋上升的状态,且可以增加气流在旋风室121螺旋上升的速度,进而更好的实现尘气分离。
进一步地,可选地,旋风室121内设有旋风机构121h;进风口121a与旋风机构121h共轴线,其轴线参见图5中的轴线A-A。可选地,旋风机构121h与旋风室121共轴线,故进风口121a与旋风室121也共轴线。进风口121a距离每个切向入口的距离一致,保持每个螺旋风道进风路径的一致性,从而使得每个螺旋风道中的气流能够以基本相同的速度进入旋风室121内。
进一步地,第一切向入口121f和第二切向入口121g相对进风口121a对称设置;第一螺旋风道121d和第二螺旋风道121e也相对进风口121a对称设置。从而使得气流能够从两侧均匀的进入旋风室121内,进而更加顺利的进入旋风室121内。
可选地,进风口121a设置于旋风室121底壁的中心。出风口121b至少部分地围绕进风口121a设置。
进一步地,图4至图8-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口121a的轴线、出风口121b的轴线与旋风机构121h的轴线共线,其轴线参见图5中的轴线A-A。旋风机构121h具有净风内腔121i,净风内腔121i中中的净风的流动方向沿螺旋机构的轴线向下螺旋移动。出风口121b的轴线与旋风机构121h的轴线共线,从而使得不同位置的净风流动至出风口121b的距离较短,且使得净风流出的路径基本一致,进而使得由出风口121b流出的气流的速度能够基本保持一致。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口的轴线、出风口的轴线与旋风机构的轴线不限于共线设置。
可选地,出风口121b包括多个子出风口121ba。具体地,参见图6、图8-1和图8-2,出风口121b包括两个子出风口121ba,两个子出风口121ba间隔围绕进风口121a设置;转接通道121c穿过相邻子出风口121ba之间的区域,并延伸至旋风室121的内壁位置。从而可以将转接通道121c设于旋风室121的更靠近底壁的位置,进而可以将第一切向入口121f和第二切向入口121g设置在更靠近底壁的位置,以增加从进风口121a进入的气流螺旋上升的路径,进而能更好的保证气流螺旋上升至旋风室121上端的位置的速度。
具体到图6、图8-1和图8-2所示的实施方式,每个子出风口121ba由第一侧壁121bc、第二侧壁121bd、第三侧壁121be和第四侧壁121bf依次连接围成。
更具体的,第一侧壁121bc为进风口121a的部分侧壁,呈弧面板状。第三侧壁121be也呈弧面板状,与第一侧壁121bc相对设置。第三侧壁121be与第一侧壁121bc共轴线。即在垂直于旋风室121的高度方向的表面,第三侧壁121be地投影与第一侧壁121bc的投影均为扇环形,且共圆心。第二侧壁121bd呈平板状,并与第一侧壁121bc和第三侧壁121be垂直,即第二侧壁121bd沿第一侧壁121bc的径向设置。第四侧壁121bf呈平板状,并与第一侧壁121bc相切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四侧壁121bf与第三侧壁121be衔接的位置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此外,一个子出风口121ba的第二侧壁121bd与另一子出风口121ba的第四侧壁121bf相对设置,形成转接通道121c的一部分;且一个子出风口121ba的第二侧壁121bd与另一子出风口121ba的第四侧壁121bf平行设置,进而使得进入转接通道121c的气流可以沿转接通道121c延伸的方向流动。
进一步地,由于图6、图8-1和图8-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旋风室121包括两个子出风口121ba。且在垂直于旋风室121深度的方向,两个子出风口121ba呈中心对称设置,详见图8-2。转接通道121c的延伸方向为直线,因此,子出风口121ba的第二侧壁121bd和第四侧壁121bf平行设置。
参见图8-1,转接通道121c的延伸方向与进风口121a的进入方向垂直。转接通道121c的延伸方向,转接通道121c的与进风口121a对接的位置,位于转接通道121c的中间位置。转接通道121c两端分别对接第一切向入口121f和第二切向入口121g。当清洁设备停止工作时,即当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120停止尘气分离的工作时,可以通过转接通道121c承接第一切向入口121f和第二切向入口121g的灰尘,从而避免通过进风口121a掉落至外部环境,即防止设备停止工作时,进风口出现落灰的现象。
参见图3-图5、图7以及图22,旋风机构121h具有净风内腔121i,出风口121b与净风内腔121i连通,净风内腔121i中的净风的流动方向沿旋风机构121h的轴线向下螺旋移动并从出风口121b流出。净风内腔121i内设有过滤底盖121j。旋风室121内还设有隔离组件121k。隔离组件121k设于旋风机构121h底侧,并与过滤底盖121j密封对接,以将出风口121b与进风口121a和转接通道121c隔离。即通过隔离组件121k和过滤底盖121j共同作用,以将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隔离,使得旋风室121内的结构更加简单。
旋风机构121h还包括套设在过滤底盖121j上的第一过滤件121ha。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过滤底盖121j用以支撑第一过滤件121ha,以形成旋风机构121h的稳定的净风内腔121i;另一方面,过滤底盖121j用以隔离净风内腔121i与旋风机构121h外侧的空间的连通,从而避免净风内腔121i中的气流再度被污染,也避免
可选地,第一过滤件121ha为海帕过滤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过滤件121ha不限于过滤件,还可以是任何其它满足过滤需求的过滤件。
明显的,通过隔离组件121k和过滤底盖121j共同作用,将进风气流和出风气流隔离。隔离组件121k和过滤底盖121j必然密封对接。
参见图22,过滤底盖121j呈锥形,可以增加过滤面积,进而提高旋风机构121h的过滤效率。
参见图10,第一螺旋风道121d和第二螺旋风道121e由隔离组件121k和旋风室121的部分侧壁围成。以使得旋风室121内的结构更加简单,且能增加旋风室121内的空间。
另外,参见图20和图21,旋风机构121h还包括第二过滤件121hc和旋风叶片121hb。其中,第二过滤件121hc套设在旋风叶片121hb上。旋风叶片121hb套设在第一过滤件121ha上。携带灰尘的气流经过第二过滤件121hc的初步过滤后,经由旋风叶片121hb进行旋风分离,再经过第一过滤件121ha进一步过滤,以保证来到净风内腔121i中的气流的洁净。
具体的,第二过滤件121hc可以是滤网,也可以是任何其它满足过滤需求的部件。
参见图3至图5、图13和图14,进风引流结构123具有进风引流通道123a。进风引流通道123a一端与进风口121a连通,另一端与吸头150连通。从而可以使得气流经过进风引流通道123a后再流至进风口121a。进风引流通道123a的设置,使得气流能够沿进风引流通道123a的延伸方向流动,进而能够更好的沿垂直于进风口121a的方向流向进风口121a。
具体的,进风口121a位于旋风室121的底壁上,进风引流通道123a位于旋风室121的底侧。当然,在另外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引流通道123a还可以部分位于旋风室121的底侧。
可选地,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包括多个与旋风室可拆卸连接的进风引流结构,多个进风引流结构中的进风引流通道中,至少有两个进风引流通道的路径不同,从而使得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能够适应不同清洁设备,或适用不同的使用环境。
参见图5、图13和图14,进风引流通道123a和进风口121a通过第一密封件125密封对接。第一密封件125具有与进风口121a的侧壁抵接的第一密封唇125a。第一密封唇125a向内倾斜,且进风口121a的侧壁与第一密封唇125a的外侧面抵接。从而,气流在流经第一密封唇125a时,气流作用在第一密封唇125a的内侧壁上,以使得第一密封唇125a与进风口121a的侧壁能够更紧密的抵接,进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另外,第一密封件125还具有第一密封槽125b。进风引流通道123a的侧壁插设于第一密封槽125b内。进风引流通道123a的侧壁与第一密封槽125b的多个侧壁密封贴合,以使得进风引流通道123a的侧壁与第一密封件125能够更好的密封。因此,第一密封件125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从而更好的实现进风引流通道123a与进风口121a的密封对接。
可选地,第一密封件125为弹性密封件,第一密封件125与进风口121a的侧壁过盈配合,第一密封件125与进风引流通道123a的侧壁过盈配合,进而更好的实现进风引流通道与进风口121a的密封对接。
进一步地,可选地,第一密封件125为橡胶密封件。当然,第一密封件125也可以是其它可以具有弹性和密封性能的材料形成的密封件。
参见图3至图5、图13至图16,出风引流结构124具有与出风口121b密封对接的出风引流通道124a,出风引流通道124a具有内圈侧壁124b和外圈侧壁124c。换言之,出风引流通道124a基本呈环状,内圈侧壁124b和外圈侧壁124c相对设置,且外圈侧壁124c环绕内圈侧壁124b,内圈侧壁124b和外圈侧壁124c为出风引流通道124a的侧壁。内圈侧壁124b通过第一密封件125与进风口121a和进风引流通道123a的侧壁密封对接。具体的,第一密封件125还具有第二密封槽125c。出风引流通道124a的内圈侧壁124b上设有与第二密封槽125c匹配的密封插件124d,密封插件124d插设于第二密封槽125c中。
可以理解的是,进风口121a和出风口121b相邻设置,且出风口121b环绕进风口121a,出风口121b和进风口121a部分侧壁共用。第一密封件125与出风引流通道124a的内圈侧壁124b密封对接,第一密封件125与进风引流通道123a的侧壁密封对接,即进风引流通道123a的侧壁和出风引流通道124a的内圈侧壁124b共用第一密封件125,从而使得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120的结构更加简单。另外,进风口121a的侧壁、进风引流通道123a的侧壁和出风引流通道124a的内圈侧壁124b均与第一密封件125过盈配合,也能更好的防止第一密封件125的滑脱。
具体的,第二密封槽125c的横截面呈L型,密封插件124d的横截面也呈L型。从而,在更好的保证内圈侧壁124b与第一密封件125更好的密封的同时,还能更好的防止内圈侧壁124b与第一密封件125的滑脱。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密封槽和密封插件的结构设置不限于此,还可以呈其它任何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能实现密封插件与第二密封槽的密封对接即可。当然,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二密封槽设置在内圈侧壁,密封插件设置在第一密封件上;或者,在内圈侧壁和第一密封件上,另外设置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能实现内圈侧壁与第一密封件的密封对接即可。
当然,在另外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进风引流通道123a的侧壁和出风引流通道124a的内圈侧壁124b还可以不共用第一密封件125,即可以另外设置密封件,实现出风引流通道124a的内圈侧壁124b与出风口121b的侧壁的对接。
参见图5、图13和图14,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120还包括设于出风引流通道124a的外圈侧壁124c和出风口121b的部分侧壁之间的第二密封件126。第二密封件126环绕出风口121b。第二密封件126具有与出风口121b的侧壁抵接的第二密封唇126a。第二密封唇126a向外倾斜,且出风口121b的侧壁与第二密封唇126a的内侧面抵接。从而,气流在流经第二密封件126时,气流作用在第二密封唇126a的唇根部,给第二密封唇126a的唇根向下和向外的作用力;第二密封唇126a的唇根在该作用力下具有内凹的趋势,使得第二密封唇126a的唇尖有向内运动的趋势,进而带动第二密封唇126a的内壁与出风口121b的侧壁贴合的更加紧密,进而具有更好的密封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密封件125和第二密封件126共同作用,实现出风口121b与出风引流通道124a的密封对接连通。
如前所述,出风口121b包括两个子出风口121ba。两个子出风口121ba均与该出风引流通道124a连通。当然,在另外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出风引流通道124a还可以设置多个,以分别与每个子出风口121ba对应。可以理解的是,当出风引流通道124a仅与一个子出风口121ba对应设置时,其大小和形状也可以相应调整。或者,也可以设置一个出风引流通道,并在出风引流通道上设置多个分别与多个子出风口密封对接的通道入口。
参见图5、图13至图19,出风引流通道124a的延伸方向与出风口121b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90度。具体的,出风口121b的延伸方向与旋风室121的轴向平行,出风引流通道124a位于旋风室121的底侧,并逐渐向远离旋风室121的方向延伸,且其延伸方向与旋风室121的轴向的夹角大于90度,即其延伸方向与出风口121b的延伸方向的夹角大于90度。从而使得从出风口121b流出的净风的风向角度变化较小,减少出风口121b处的气流紊乱现象,以使得净风能够更加顺畅的从出风口121b流出。
可选地,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包括多个与旋风室可拆卸连接的出风引流结构,多个出风引流结构中的出风引流通道中,至少有两个出风引流通道的路径不同,从而使得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能够适应不同清洁设备,或适用不同的使用环境。
参见图3和图4,外壳110的容置腔111内设有排气通道112。出风引流通道124a与排气通道112连通,以将净风排出。明显的,出风口121b位于旋风室121的底壁上,出风引流通道124a位于旋风室121的底侧。
参见图2和图4,外壳110上设有与排气通道112连通的排风口113,流入排气通道112的气流由排风口113排出。排风口113位于驱动机构130的大致后下方,驱动机构130位于气流从排气通道112流动至排风口113的路径上,气流从排气通道112流动至排风口113的过程中,对其流动路径上的驱动机构130进行降温,同时,流经的气流被驱动机构130运作产生的热量加热,从排风口113排出后对清洁表面进行加热,保证清洁表面的干燥。
具体地,进风口121a和出风口121b均设置在旋风室121的底壁上。进风引流通道123a位于旋风室121的底侧,并与进风口121a密封对接。出风引流通道124a位于旋风室121的底侧,并与出风口121b密封对接。作业时,经吸头150进入的气流,通过进风引流通道123a和进风口121a进入旋风室121,在旋风室121内经过尘气分流后形成的净风,通过出风口121b流出旋风室121,并依次通过出风引流通道124a和排气通道112后,经排风口113排出。整个过程,气流流动的路径短,转向角度低,使得流动更加顺畅,降低了气流紊乱现象。此外,气流在通过排气通道112排出时,经过驱动机构130,气流在排出的同时,还可以带走驱动机构130运行产生的热量,即能为驱动机构130进行降温处理。
参见图23至图26,集尘室122与旋风室121连通。灰尘引流结构127设置在旋风室121和集尘室122连通的位置处,其位于集尘室122与旋风室121的上部。可选地,灰尘引流结构127位于旋风室121和集尘室122的顶部,如此设置有利于气流在旋风室121的充分旋风分离,有利于增加集尘室122的集尘量。
灰尘引流结构127包括设于旋风室121和集尘室122连通的位置的第一导向壁127a。第一导向壁127a具有与旋风室121侧壁的内表面相切的第一导向面127b。第一导向面127b为第一导向壁127a的内表面,且第一导向面127b的延伸方向与旋风室121在相切位置的旋转切向相同,均为图23中所示的P方向。旋风室121在相切位置的旋转切向是指气流在旋风室121内旋转至离开旋风室121内壁时的方向;旋转方向参见图23中的Q方向,气流离开旋风室121内壁时的方向参见图23中的P方向。
通常,气流离开旋风室121内壁的方向为:在离开旋风室121的内壁的位置处,沿内壁圆弧的切向方向。据此,第一导向面127b与旋风室121的侧壁的内表面相切,且第一导向面127b的延伸方向与旋风室121在相切位置的旋转切向相同,从而使得由旋风室121进入集尘室122的灰尘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旋转切向方向从旋风室121离开,并可以在第一导向面127b的作用下,继续沿该方向移动,以更加顺利的进入集尘室122,缓解气流紊乱的现象。
另外,第一导向壁127a的设置,也可以避免集尘室122中的灰尘或气流对刚从旋风室121离开的灰尘的影响,也能使得从旋风室121离开的灰尘能够更加顺利的进入集尘室122内。
再者,第一导向面127b的设置,缓解灰尘进入集尘室122时产生气流紊乱的现象,进而进一步避免因气流紊乱而导致的噪音。
再者,第一导向面127b的设置,使得灰尘能够更加顺利的进入集尘室122内,而不是留存在旋风室121和集尘室122连通的位置,进而避免灰尘回流至旋风室121内。
需要说明的是,由旋风室121的内壁向集尘室122延伸,指的是由旋风室121的内壁开始向指向集尘室122的方向延伸,并不意味着必须延伸至集尘室122内。参见图23和图24,第一导向面127b延伸至部分伸入集尘室122内,以更加顺利的将灰尘导入集尘室122内。当然,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面127b也可以仅位于旋风室121和集尘室122之间。
另外,参见图23和图24,旋风室121和集尘室122邻接设置,且部分侧壁共用。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旋风室和集尘室不限于邻接设置,即旋风室和集尘室还可以间隔设置,且旋风室和集尘室之间具有连通通道。
参见图23至图26,灰尘引流结构127还包括设于旋风室121和集尘室122连通的位置、并与第一导向壁127a相对设置的第二导向壁127c,第二导向壁127c具有与第一导向面127b平行的第二导向面127d,第二导向面127d为第二导向壁127c的内表面。第二导向壁127c的设置,使得灰尘能够更加顺利的进入集尘室122内。
另外,第二导向壁127c的设置,也可以进一步避免集尘室122的与旋风室121连通的位置沉积过多的灰尘,进而避免灰尘回流。
此外,灰尘引流结构127还包括由旋风室121的内壁向集尘室122内腔延伸的第二挡件127e,第二挡件127e位于集尘室122中靠近旋风室121的一侧,并与集尘室122的底壁有间隔。第二挡件127e的设置,也可以避免扬灰现象影响由旋风室121流向集尘室122中的灰尘的流动方向。此外,第二挡件127e还能缓解集尘室122底壁扬起的灰尘回流至旋风室121内的现象。
进一步地,第二挡件127e具有顶面127f;顶面127f由旋风室121向集尘室122延伸,且顶面127f位于旋风室121与集尘室122连通位置的底部。从而,一方面,能更好的抵挡第二挡件127e底侧扬起的灰尘;另一方面,在能抵挡底侧扬起的灰尘的前提下,使得集尘室122具有更大的集尘量,进而降低集尘室122清洁的次数。
可选地,第二挡件127e的顶面127f与旋风室121的深度方向垂直。从而,一方面,即使第二挡件127e的顶面127f上有灰尘沉积,沉积的灰尘也能在旋风室121中流向集尘室122的灰尘的作用下,被带动集尘室122内,进而减少第二挡件127e的顶面127f上有灰尘沉积的现象;另一方面,还能避免阻挡旋风室121内的灰尘流入集尘室122内。
另外,第二挡件127e的顶面127f与旋风室121的深度方向垂直,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可选地,第二挡件127e的顶面127f与第一导向面127b和第二导向面127d均衔接,从而可以更好的抵挡第二挡件127e底侧的扬起的灰尘。进一步地,顶面127f与第一导向面127b和第二导向面127d的衔接均平滑过渡,从而可以避免灰尘在顶面127f、第一导向面127b和第二导向面127d上的沉积。
可选地,沿第一导向面127b的导向方向,即图23中的P方向,第二挡件127e两端的表面均为弧面,且两个弧面共轴线,且其轴线与旋风室121的轴线共线。具体的,第二挡件127e两端的表面分别为图23至图26中的端面01和端面02。端面01和端面02的径向参见图26中的r向。
可选地,第二挡件127e的延伸长度L为5mm~12mm。优选为8mm。从而,在有效降低前述扬灰引起的问题的同时,使得由旋风室121流入集尘室122中的灰尘能够顺利的流动至越过第二挡件127e,并进入集尘室12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挡件127e的延伸长度L,指第二挡件127e的两个弧面的半径差,详见图26中的长度L。
可选地,参见图5,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120包括尘气分离壳体,尘气分离壳体具有内腔;内腔内设有分隔件121v,以将内腔分隔为旋风室121和集尘室122;灰尘引流结构127设于分隔件121v上。从而,使得旋风室121和集尘室122之间的结构更加简单;且旋风室121和集尘室122的距离更近,便于旋风室121中的灰尘进入集尘室122内。
进一步地,参见图23至图26,分隔件121v呈弧面板状,并朝向集尘室122凸出。且分隔件121v的靠近旋风室121一侧的表面的曲率半径,与旋风室121内侧壁的曲率半径一致。从而,分隔件121v与旋风室121的侧壁,共同围成圆柱形的内腔,从而使得进入旋风室121内的气流可以更顺畅的旋转,避免在旋风室121内出现气流紊乱的现象。
进一步地,分隔件121v可以与旋风室121和/或集尘室122的内壁一体成型,也可以加工成独立部件后与旋风室121和/或集尘室122的内壁进行组装;进一步地,分隔件121v单独加工有利于灰尘引流结构127的设置,具体为:分隔件121v与灰尘引流结构127可以一体成型,从而,减少了灰尘引流结构127与分隔件121v的组装工序;避免了分隔件121v与灰尘引流结构127之间的缝隙,进而避免灰尘沉积在该缝隙处,便于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120的清洁。
参见图3,驱动机构130的轴线m、电源140的轴线n、旋风室121的轴线p以及集尘室122的轴线q共面。驱动机构130、电源140、旋风室121和集尘室122的重量均在该面两侧基本均匀分配,从而使得清洁设备的重量在该面的两侧基本均匀分配,从而保持清洁设备的稳定性和使用的舒适度。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旋风室121的轴线p与旋风机构121h的轴线A-A共线。
沿驱动机构130的轴线方向,旋风室121位于驱动机构130的前侧,避免旋风室121与驱动机构130在垂直于驱动机构130轴线方向的叠放,从而降低清洁设备的高度。另外,旋风室121位于驱动机构130的前侧,旋风室121的底部具有更多可支配使用的空间,从而可以更好的设置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进而使得气流的进出更加顺利。
图1、图3和图4给出了旋风室121和集尘室122的一种排布方式,沿驱动机构130的轴线方向,旋风室121位于集尘室122的前侧。从而使得旋风室121距离清洁设备的吸头150更近,进而缩短整体的进风路径。
参见图3,旋风室121和集尘室122平行设置,并由下至上均向远离驱动机构130的方向倾斜。沿驱动机构130的轴线方向,电源140位于驱动机构130的后侧,且电源140的远离驱动机构130的一端向上倾斜。旋风室121、集尘室122和电源140的倾斜设置,可以更好的平衡清洁设备的重量,提高清洁设备的使用舒适度。
参见图1、图3和图4,清洁设备还包括手柄160,便于操作。具体地,手柄160两端分别为电源140和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120,驱动机构130位于手柄160的底侧。由于电源140、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120和驱动机构130为清洁设备中重量较重的组成部分,故该电源140、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120和驱动机构130与手柄160的相对位置设置,可以较好的平衡手柄160两端的受力,从而提高使用者的舒适程度。
手柄160上设有用以控制清洁设备运行的操作件161。操作件161位于手柄160的前侧,便于操作者的操作。
手柄160大致呈L型,且手柄160的转折处呈曲线设计,即手柄160的转折处具有一定的弯曲弧度。根据清洁设备的重量分布情况,操作者将清洁设备提起时主要握持位置为手柄160的转折处。而手柄160的转折处呈曲线设计,从而提高了操作者握持的舒适度。
具体到图1-图34所示的实施例中,清洁设备为除螨设备。可以理解的是,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清洁设备不限于除螨设备,还可以是其它任何具有清洁功能的设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清洁设备本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清洁设备本体(1)底部的盖板(2),所述清洁设备本体(1)的工作面(10)开设进气口(11),所述进气口(11)内设置有滚刷(4),所述滚刷(4)可转动地设置在清洁设备本体(1)内且作用于待清洁表面(5),所述盖板(2)盖设在所述进气口(11)上,且所述盖板(2)上开设有用于裸露所述进气口(11)的通槽(20),所述盖板(2)在所述通槽(20)内设有若干个加强筋(3);
工作时,所述清洁设备本体(1)的工作面(10)与所述待清洁表面(5)贴合,所述加强筋(3)在所述待清洁表面(5)上的投影方向(Y)与所述滚刷(4)在所述待清洁表面(5)上的前进方向(W)非平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4)包括多个去污件(41),当所述滚刷(4)沿着前进方向(W)滚动时,所述去污件(41)在所述待清洁表面(5)上的轨迹(X)与所述加强筋(3)在所述待清洁表面(5)上的投影方向(Y)之间形成的夹角(A)为锐角或直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4)还包括筒体(40),所述去污件(41)设置在所述筒体(40)的外表面(400)上用于拍打并清洁待清洁表面(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40)呈圆柱状,所述去污件(41)包括至少一段去污部(410),所述去污部(410)沿所述筒体(40)的轴线方向呈螺旋状分布在所述筒体(40)的外表面(400)上,所述去污部(410)在所述待清洁表面(5)上形成的所述轨迹(X)呈直线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40)的外表面(400)开设有安装槽(401),所述去污部(410)靠近所述筒体(40)的一端为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嵌设在所述安装槽(401)内,所述去污部(410)远离所述筒体(40)的一端为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用于清洁待清洁表面(5),当所述滚刷(4)沿着前进方向(W)滚动时,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待清洁表面(5)上的轨迹(X)与所述加强筋(3)在待清洁表面(5)上的投影方向(Y)之间形成的夹角(A)为锐角或直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去污部(410)的第一端部设置为卡块(411),所述卡块(411)可拆卸地卡接在所述安装槽(401)中,所述去污部(410)的第二端部设置为与所述卡块(411)一体成型的去污条(4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去污条(412)为植毛、胶条或植毛与胶条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3)呈弧形,且所述加强筋(3)至少部分向着背离所述清洁设备本体(1)的一侧的方向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上凸设有一对凸块(21),一对凸块(21)分别位于所述通槽(20)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刷(4)通过转轴(42)连接于清洁设备本体(1)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586167.8U CN220876649U (zh) | 2023-09-22 | 2023-09-22 | 一种清洁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586167.8U CN220876649U (zh) | 2023-09-22 | 2023-09-22 | 一种清洁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876649U true CN220876649U (zh) | 2024-05-03 |
Family
ID=90842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586167.8U Active CN220876649U (zh) | 2023-09-22 | 2023-09-22 | 一种清洁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876649U (zh) |
-
2023
- 2023-09-22 CN CN202322586167.8U patent/CN22087664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074288B1 (ko) | 청소기 | |
CN110338703B (zh) | 一种手持式旋风分离吸尘器 | |
AU2006249267B2 (en) | Vacuum cleaner | |
JPS6285199A (ja) | 真空掃除器用送風機組立体 | |
CN220876649U (zh) | 一种清洁设备 | |
JP2016182190A (ja) | 電気掃除機 | |
CN219305829U (zh) | 无线除螨设备 | |
CN221383426U (zh) | 清洁设备及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 | |
CN221383414U (zh) | 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及清洁设备 | |
CN109924924A (zh) |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 |
CN215502758U (zh) | 一种清洁机系统 | |
KR102081942B1 (ko) | 청소기 | |
KR102344069B1 (ko) | 청소기 | |
CN109589038B (zh) | 一种吸风电机倾斜设置的吸尘器 | |
CN118235993A (zh) | 清洁设备及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 | |
CN118235997A (zh) | 清洁设备及其双腔式尘气分离装置 | |
CN118235991A (zh) | 除螨设备 | |
CN221511749U (zh) | 吸尘器的气流发生器及吸尘器 | |
CN221511739U (zh) | 一种吸尘器的气流发生器及吸尘器 | |
CN221511742U (zh) | 一种具有排风组件的吸尘器 | |
CN221511741U (zh) | 吸尘器及其排风组件 | |
CN113521913B (zh) | 一种建筑室内气体净化装置 | |
CN221511748U (zh) | 一种吸尘器及其尘气分离器 | |
CN215191315U (zh) | 一种灰尘分离模块及清洁机 | |
CN220089369U (zh) | 一种清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