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72708U - 一种内芯组件及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芯组件及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72708U
CN220872708U CN202322767333.4U CN202322767333U CN220872708U CN 220872708 U CN220872708 U CN 220872708U CN 202322767333 U CN202322767333 U CN 202322767333U CN 220872708 U CN220872708 U CN 2208727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shell
spring
guide rod
core assembly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6733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飘庭
刘兵飞
董明强
沈礼健
何仲祺
沙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ayang Aerospac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ayang Aerospac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ayang Aerospac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ayang Aerospac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6733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727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727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727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连接器技术领域的一种内芯组件及连接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内芯组件的插头端在对接时无法轴向缓冲的问题。包括支撑套和插芯组件;插芯组件包括底壳和盖板,底壳内活动装配有沿径向浮动设置的接口,盖板与底壳卡扣连接,用于限制接口与底壳分离;支撑套包括浮动基座,浮动基座的前端和底壳的后端相连接且沿轴向浮动设置,插芯组件和底壳之间设有弹性复位组件;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轴向缓冲,降低了接口在对接过程中受到的最大瞬时作用力,从而防止了意外磕损的情况发生,提高了产品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使用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内芯组件及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内芯组件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光纤线芯与接口组件一般采用灌胶连接,需经过布线、灌胶、烘烤等工序,其操作较为复杂,需要在工厂环境下进行预处理作业,因此无法适应施工现场环境下的操作简便、组件兼容性高、连接可靠、浮动对接等要求。
具体为,现有内芯组件的插头端在对接时无法进行轴向缓冲,因此,在与插座端进行对接时,插头端内部设置的接口可能会因瞬时受到的作用力过大而出现磕损,其降低了产品的连接可靠性,实际使用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内芯组件及连接器,解决当前内芯组件的插头端在对接时无法轴向缓冲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芯组件,包括:供线缆内芯穿装的支撑套和装配在支撑套前端并与线缆内芯连接的插芯组件;所述插芯组件包括底壳和盖板,所述底壳内活动装配有沿径向浮动设置的接口,所述盖板与底壳卡扣连接,用于限制接口与底壳分离;所述支撑套包括浮动基座,所述浮动基座的前端和底壳的后端相连接且沿轴向浮动设置,所述浮动基座和底壳之间设有弹性复位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浮动基座的前端设有引导块,所述引导块内设有供线缆内芯通过的安装通道,所述底壳的后端开设有供引导块轴向滑动的对接滑槽,所述引导块的两侧设有弹性挂钩,所述对接滑槽的侧壁开设有与弹性挂钩相匹配的限位滑槽。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复位组件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一导杆,所述第一导杆设有两个且固定于浮动基座的前端,所述底壳的后端开设有用于与第一导杆相插接的第一插槽,所述第一弹簧支撑于第一插槽的内壁和浮动基座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簧支撑于第一插槽的内壁和第一导杆的端部之间;或,所述第一弹簧支撑于第一插槽的内底壁和第一导杆的端部之间;或,所述第一弹簧一端支撑于第一插槽的内壁,另一端套设于第一导杆上;或,所述第一弹簧一端支撑于第一插槽的内底壁,另一端套设于第一导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复位组件包括第二弹簧和第二导杆,所述第二导杆设于浮动基座的前端,所述盖板的顶部开设有用于与第二导杆相插接的第二插槽,所述第一弹簧支撑于第二插槽的内底壁和第二导杆的端部之间;和/或,两个所述第一导杆对称布置于浮动基座的前端两侧;和/或,所述底壳的外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插槽相连通的观察孔。
进一步的,所述底壳的前端开设有用于装配接口的安装口,所述接口的两外侧壁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安装口的两内侧壁上设有定位键,所述定位键能够与相邻定位槽相卡接;所述定位槽的宽度与定位键的宽度相同,用于轴向限位,所述安装口的宽度大于接口的宽度,两所述定位键的间距大于两所述定位槽的间距,用于实现径向浮动。
进一步的,所述底壳的内壁两侧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盖板的外壁两侧设有与第一滑槽相匹配的第一滑板和与第二滑槽相匹配的第二滑板;两所述第一滑板的间距大于两所述第二滑板的间距,所述第二滑板上设有止回键,所述第二滑槽内设有与止回键相适配的止回槽。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部件及安装在壳体部件内的内芯组件,所述内芯组件为第一方面所述的内芯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部件包括插头外壳、保护弹簧和套盖,所述保护弹簧的一端为卷曲盘状结构,另一端为与线缆内芯相匹配的螺旋柱状结构;
所述套盖套装在插头外壳的端部上,所述保护弹簧的卷曲盘状结构布置于套盖和插头外壳之间,所述套盖上设有供保护弹簧的螺旋柱状结构穿过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套盖和插头外壳的端部螺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使插芯组件克服弹性复位组件的弹力沿轴线方向朝靠近浮动基座的一侧进行回缩,以此实现轴向缓冲,降低了接口在对接过程中受到的最大瞬时作用力,从而防止了意外磕损的情况发生,提高了产品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使用效果好;
2、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使第二导杆和两个第一导杆于浮动基座的前端均匀布置,可使插芯组件受到的作用力均匀分布,提高了轴向运动的平稳性,避免了偏斜卡死的情况发生;
3、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保护弹簧的卷曲盘状结构置于套盖内,再将保护弹簧的螺旋柱状结构穿过通孔,而后将套盖套装在插头外壳的端部上,于是可将保护弹簧固定安装于插头外壳的尾端,其能够方便快捷的完成对保护弹簧的安装和拆卸,提高了生产组装的效率,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内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内芯组件于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内芯组件的俯视剖面图;
图4是图1所示内芯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连接器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1、底壳;11、对接滑槽;12、限位滑槽;13、第一插槽;14、观察孔;15、安装口;16、定位键;17、第一滑槽;18、第二滑槽;19、止回槽;2、盖板;21、第二插槽;22、第一滑板;23、第二滑板;24、止回键;3、接口;31、定位槽;4、浮动基座;41、引导块;411、安装通道;42、弹性挂钩;5、弹性复位组件;51、第一弹簧;52、第一导杆;53、第二弹簧;54、第二导杆;6、插头外壳;7、保护弹簧;8、套盖;8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芯组件,包括:供线缆内芯穿装的支撑套和装配在支撑套前端并与线缆内芯连接的插芯组件;插芯组件包括底壳1和盖板2,底壳1内活动装配有沿径向浮动设置的接口3,盖板2与底壳1卡扣连接,用于限制接口3与底壳1分离;支撑套包括浮动基座4,浮动基座4的前端和底壳1的后端相连接且沿轴向浮动设置,插芯组件和底壳1之间设有弹性复位组件5。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厂家的单芯模块在径向上位置不同,因此通过将接口3径向浮动设置的活动装配在底壳1内,可以使其能够与不同的单芯模块对插配合从而实现光路或电路的导通,其提高了插头端的适用范围。
具体的,插芯组件的内部具有空腔,空腔可容纳线缆内芯沿轴向穿过,以用于与接口3进行连接,空腔由底壳1和盖板2组装后形成。
对接时,作业人员握持连接器后端,将插芯组件与插座端进行对接,当接口3在对接过程中发生碰撞时,接口3带动插芯组件运动,插芯组件克服弹性复位组件5的弹力沿轴线方向朝靠近浮动基座4的一侧进行回缩,以此实现轴向缓冲。
通过上述设置,降低了接口3在对接过程中受到的最大瞬时作用力,从而防止了意外磕损的情况发生,提高了产品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使用效果好。
在本实施例中,浮动基座4的前端设有引导块41,引导块41内设有供线缆内芯通过的安装通道411,底壳1的后端开设有供引导块41轴向滑动的对接滑槽11,引导块41的两侧设有弹性挂钩42,对接滑槽11的侧壁开设有与弹性挂钩42相匹配的限位滑槽12。
需要说明的是,对接滑槽11与插芯组件内的空腔相连通,于是线缆内芯能够利用安装通道411进入至插芯组件内的空腔中,以此完成与接口3的连接。
具体的,弹性挂钩42的端部呈楔形结构,从而通过弹性形变能够跟随引导块41插接至对接滑槽11中。插接完成后,其形变复原,于是能够伸入至限位滑槽12中,以此可形成抵接关系,从而起到限制行程,阻止引导块41和对接滑槽11相脱离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组件5包括第一弹簧51和第一导杆52,第一导杆52设有两个且对称均匀布置于浮动基座4的前端两侧,底壳1的后端开设有用于与第一导杆52相插接的第一插槽13,第一弹簧51支撑于第一插槽13的内底壁和第一导杆52的端部之间。
优选的,第一插槽13的内底壁上设有定位柱,而第一弹簧51套设于定位柱上,其提高了第一弹簧51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杆52能够沿着第一插槽13进行轴向的限位滑动,因此也起到对底壳1进行限位导向的作用,提高了轴向运动的平稳性。
具体的,当接口3带动插芯组件沿轴线方向朝靠近浮动基座4的一侧进行回缩时,第一导杆52于第一插槽13内进行相对滑动,从而推动第一弹簧51进行弹性压缩。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接口3得到稳定的缓冲,其两侧对称均匀布置的设置提供了对称的回弹力,可防止浮动基座4径向活动时偏斜卡死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外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插槽13相连通的观察孔14。
具体的,作业人员通过观察孔14能够从外部观察到第一插槽13内第一弹簧51的压缩情况,以此方便进行检修维护,其提高了实际使用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组件5包括:第二弹簧53和第二导杆54,第二导杆54设于浮动基座4的前端,盖板2的顶部开设有用于与第二导杆54相插接的第二插槽21,第一弹簧51支撑于第二插槽21的内底壁和第二导杆54的端部之间。
具体的,当接口3带动插芯组件沿轴线方向朝靠近浮动基座4的一侧进行回缩时,第二导杆54于第二插槽21内进行相对滑动,从而推动第二弹簧53进行弹性压缩。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杆54和两个第一导杆52于浮动基座4的前端均匀布置,从而保障插芯组件受到的作用力均匀分布,避免了偏斜卡死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前端开设有用于装配接口3的安装口15,接口3的两外侧壁上开设有定位槽31,安装口15的两内侧壁上设有定位键16,定位键16能够与相邻定位槽31相卡接;定位槽31的宽度与定位键16的宽度相同,用于轴向限位,安装口15的宽度大于接口3的宽度,两定位键16的间距大于两定位槽31的间距,用于实现径向浮动。
安装时,将接口3沿竖直方向放入至安装口15之中,使定位键16与定位槽31相卡接,之后将盖板2与底壳1卡扣连接,用于封闭底壳1的顶部开口,于是将接口3限制于安装口15之中,使其无法脱落。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定位槽31的宽度与定位键16的宽度相同,于是接口3和底壳1在轴向上得到限位,而安装口15的宽度大于接口3的宽度,因此接口3可在安装口15内进行径向浮动,两定位键16的间距大于两定位槽31的间距,避免径向锁固。
优选的,安装口15可设置有两个,从而兼容单芯和双芯光纤线,当安装单芯光纤线时,使用塞块填充空余位置,防尘防异物进入;当安装双芯光纤线时,去除塞块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内壁两侧设有第一滑槽17和第二滑槽18,盖板2的外壁两侧设有与第一滑槽17相匹配的第一滑板22和与第二滑槽18相匹配的第二滑板23;两第一滑板22的间距大于两第二滑板23的间距,第二滑板23上设有止回键24,第二滑槽18内设有与止回键24相适配的止回槽19。
具体的,第一滑板22和第二滑板23能够分别沿着第一滑槽17和第二滑槽18进行轴向滑动,以此起到对盖板2进行径向限位的作用;第一滑板22和第二滑板23间距不同,可起到轴向止位的作用,限制了盖板2的前进行程;当盖板2前进至合适位置后,止回键24与止回槽19形成卡合关系,于是能够阻止盖板2回退,此时盖板2被限位锁止,得到充分锁止固定。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将盖板2与底壳1形成卡扣关系,其拆装方便,连接稳固性高,实际使用效果好。
实施例二: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连接器,包括:壳体部件及安装在壳体部件内的内芯组件,内芯组件为实施例一的内芯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部件包括插头外壳6、保护弹簧7和套盖8,保护弹簧7的一端为卷曲盘状结构,另一端为与线缆内芯相匹配的螺旋柱状结构;套盖8套装在插头外壳6的端部上,保护弹簧7的卷曲盘状结构布置于套盖8和插头外壳6之间,套盖8上设有供保护弹簧7的螺旋柱状结构穿过的通孔81。
使用时,光纤线可从保护弹簧7的中心穿过进入连接器,保护弹簧7提供对光纤线的外部防护以及防折防弯功能。
安装时,将保护弹簧7的卷曲盘状结构置于套盖8内,将保护弹簧7的螺旋柱状结构穿过通孔81,而后将套盖8套装在插头外壳6端部上,将保护弹簧7的卷曲盘状结构压紧固定,于是保护弹簧7被固定安装于插头外壳6的尾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盖(8)和插头外壳(6)的端部螺纹连接。
具体的,套盖8的周向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插头外壳6端部的周向外壁上设有外螺纹,内螺纹能够与外螺纹相啮合,以此使套盖8可得到锁固。
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方便快捷的完成对保护弹簧7的安装和拆卸,以此提高了生产组装的效率,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内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线缆内芯穿装的支撑套和装配在支撑套前端并与线缆内芯连接的插芯组件;
所述插芯组件包括底壳(1)和盖板(2),所述底壳(1)内活动装配有沿径向浮动设置的接口(3),所述盖板(2)与底壳(1)卡扣连接,用于限制接口(3)与底壳(1)分离;
所述支撑套包括浮动基座(4),所述浮动基座(4)的前端和底壳(1)的后端相连接且沿轴向浮动设置,所述浮动基座(4)和底壳(1)之间设有弹性复位组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基座(4)的前端设有引导块(41),所述引导块(41)内设有供线缆内芯通过的安装通道(411),所述底壳(1)的后端开设有供引导块(41)轴向滑动的对接滑槽(11),所述引导块(41)的两侧设有弹性挂钩(42),所述对接滑槽(11)的侧壁开设有与弹性挂钩(42)相匹配的限位滑槽(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组件(5)包括第一弹簧(51)和第一导杆(52),所述第一导杆(52)设有两个且固定于浮动基座(4)的前端,所述底壳(1)的后端开设有用于与第一导杆(52)相插接的第一插槽(13),所述第一弹簧(51)支撑于第一插槽(13)的内壁和浮动基座(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芯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簧(51)支撑于第一插槽(13)的内壁和第一导杆(52)的端部之间;
或,所述第一弹簧(51)支撑于第一插槽(13)的内底壁和第一导杆(52)的端部之间;
或,所述第一弹簧(51)一端支撑于第一插槽(13)的内壁,另一端套设于第一导杆(52)上;
或,所述第一弹簧(51)一端支撑于第一插槽(13)的内底壁,另一端套设于第一导杆(52)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组件(5)包括第二弹簧(53)和第二导杆(54),所述第二导杆(54)设于浮动基座(4)的前端,所述盖板(2)的顶部开设有用于与第二导杆(54)相插接的第二插槽(21),所述第一弹簧(51)支撑于第二插槽(21)的内底壁和第二导杆(54)的端部之间;
和/或,两个所述第一导杆(52)对称布置于浮动基座(4)的前端两侧;
和/或,所述底壳(1)的外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一插槽(13)相连通的观察孔(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前端开设有用于装配接口(3)的安装口(15),所述接口(3)的两外侧壁上开设有定位槽(31),所述安装口(15)的两内侧壁上设有定位键(16),所述定位键(16)能够与相邻定位槽(31)相卡接;
所述定位槽(31)的宽度与定位键(16)的宽度相同,用于轴向限位,所述安装口(15)的宽度大于接口(3)的宽度,两所述定位键(16)的间距大于两所述定位槽(31)的间距,用于实现径向浮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内壁两侧设有第一滑槽(17)和第二滑槽(18),所述盖板(2)的外壁两侧设有与第一滑槽(17)相匹配的第一滑板(22)和与第二滑槽(18)相匹配的第二滑板(23);两所述第一滑板(22)的间距大于两所述第二滑板(23)的间距,所述第二滑板(23)上设有止回键(24),所述第二滑槽(18)内设有与止回键(24)相适配的止回槽(19)。
8.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部件及安装在壳体部件内的内芯组件,所述内芯组件为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内芯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部件包括插头外壳(6)、保护弹簧(7)和套盖(8),所述保护弹簧(7)的一端为卷曲盘状结构,另一端为与线缆内芯相匹配的螺旋柱状结构;
所述套盖(8)套装在插头外壳(6)的端部上,所述保护弹簧(7)的卷曲盘状结构布置于套盖(8)和插头外壳(6)之间,所述套盖(8)上设有供保护弹簧(7)的螺旋柱状结构穿过的通孔(8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盖(8)和插头外壳(6)的端部螺纹连接。
CN202322767333.4U 2023-10-16 2023-10-16 一种内芯组件及连接器 Active CN2208727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67333.4U CN220872708U (zh) 2023-10-16 2023-10-16 一种内芯组件及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67333.4U CN220872708U (zh) 2023-10-16 2023-10-16 一种内芯组件及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72708U true CN220872708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13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67333.4U Active CN220872708U (zh) 2023-10-16 2023-10-16 一种内芯组件及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727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329611A1 (en) Fiber optic connector assembly
US20130330957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slidable connector
US10345530B2 (en) Alignment assembly and subsea fiber optical connector
CN110749961A (zh) 一种sc型光纤连接器及一种sc型光纤适配器
CN201392952Y (zh) 一种游动连接器
CN114518623B (zh) 一种光纤适配器及光纤连接器组件
CN111969376B (zh) 一种兼容vpx标准的lrm光电射频集成连接器
CN112241052B (zh) 光纤插芯适配器及插芯移除工具和外壳
CN105223659B (zh) 弹性推杆及使用该弹性推杆的插头壳体和子板插头
CN220872708U (zh) 一种内芯组件及连接器
US4812007A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CN215221114U (zh) 多芯连接器及车钩
CN116191118A (zh) 一种自适应浮动快插接插件及测试设备
CN212062850U (zh) 一种有限电视接头防脱落装置
CN112666663A (zh) 光纤连接器保护器
CN206147141U (zh) 尾纤连接器
CN215008703U (zh) 多芯连接器及车钩
CN210401754U (zh) 光模块
CN218958059U (zh) 热插拔装置
CN217846704U (zh) 一种防尘光纤适配器
CN217682675U (zh) 一种快换接头
CN216818842U (zh) 一种用于rca接口的隔离器连接头
CN105161898B (zh) 一种连接器及其接触部件及其锁紧套
CN216792500U (zh) 一种插锁式光纤跳线裸芯连接器
CN220138853U (zh) 一种双锁紧结构及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