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61100U - 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 Google Patents

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61100U
CN220861100U CN202321221434.5U CN202321221434U CN220861100U CN 220861100 U CN220861100 U CN 220861100U CN 202321221434 U CN202321221434 U CN 202321221434U CN 220861100 U CN220861100 U CN 2208611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eneration liquid
desulfurization
pipe network
regeneration
flu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2143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永静
邓世杰
李江荣
杜文涛
吴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Daq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Daq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Daq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Daq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2143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611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611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611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84Recycling of catalysts

Landscapes

  • Gas Separation By Absorption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以解决避免再生液驱动设备停机时再生液回流对相关设施造成影响的技术问题。包括:脱硫反应器竖列;进气管网;排气管网;再生液循环系统,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以及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与各脱硫反应器之间的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所述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具有输出侧控制管网、输入侧控制管网和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导入所选脱硫反应器的再生液喷淋装置;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包含:a)设置在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输出端上升主管上并沿再生液输送方向依次串联的关断阀和止回阀,以及b)位于所述止回阀旁侧的止回阀并联导管。

Description

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脱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背景技术
催化法烟气脱硫技术作为已知的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脱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水、氧气被吸附在催化剂上并在活性组分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硫酸。当催化剂上附着的硫酸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使用再生液(通常采用稀硫酸和/或水)对该催化剂进行洗涤从而在催化剂上去除附着的硫酸并释放催化剂活性位。使用后的再生液可作为副产品(通常为稀硫酸)再进行利用。相关参考文献包括:“催化法烟气脱硫技术现状与趋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年,黄盼等”。
本实用新型申请人在先公开的公开号为CN214764545U、名称为“一种烟气脱硫装置”的专利文献中涉及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该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包含再生液循环系统,该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多个再生液槽(这些再生液槽并排布置在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底部)以及连接在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与各脱硫反应器之间的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所述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具有输出侧控制管网、输入侧控制管网和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导入所选脱硫反应器的再生液喷淋装置,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输出的再生液导入所选再生液槽,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可向再生液提供所需动力。
工程实践发现仍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第一,由于再生液槽中实际储存酸液,长期使用过程中酸液容易从再生液槽的底部腐蚀渗漏,而上述腐蚀渗漏的初期往往被难以及时发现,存在环境污染风险和安全风险隐患。第二,在发现再生液槽存在腐蚀渗漏情况等特殊情况时,需要将该再生液槽中的酸液排放,而目前是采用特制的可移动容器来装载排放的酸液,但这种方式应急响应不及时。第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会挥发产生气体,该气体的释放特点是量小且稳定,现有技术手段要对该气体排放进行准确监测有一定难度。第四,再生液驱动设备需要将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泵送到高处的脱硫反应器,一旦失去动力,再生液输出侧控制管网中的再生液会向下回流对再生液驱动设备等设施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以解决难以及时发现再生液槽底部发生酸液腐蚀渗漏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以解决不能及时响应再生液槽应急排放需求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以解决再生液槽中产生的气体排放不易监测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四是提供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解决避免再生液驱动设备停机时再生液回流对相关设施造成影响的技术问题。
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通过脱硫反应器进行烟气脱硫,所述脱硫反应器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至少一个排气口、至少一个排液口、位于脱硫反应器中的催化剂,所述脱硫反应器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的再生液的喷淋装置;脱硫时烟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脱硫反应器然后通过催化剂脱硫后再从所述排气口排出,所述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在通过所述催化剂时在所述催化剂上反应形成硫酸,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时所述硫酸进入喷淋在催化剂上的再生液后从排液口排出;其包括:脱硫反应器竖列,所述脱硫反应器竖列包含至少两个以竖直排列方式分别安装在框架式支撑结构不同楼层上的支撑平台上的所述脱硫反应器;进气管网,所述进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进气总管以及使所述进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进气口连接的各进气支管;排气管网,所述排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排气总管以及使所述排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排气口连接的各排气支管;再生液循环系统,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以及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与各脱硫反应器之间的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所述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具有输出侧控制管网、输入侧控制管网和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导入所选脱硫反应器的再生液喷淋装置,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输出的再生液导入所选再生液槽,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可向再生液提供所需动力;所述框架式支撑结构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属于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位于该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部;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包含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下方的下沉室,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底板构成所述下沉室的天花板,所述下沉室的侧部开设有可供人员从所述下沉室的外部或进入所述下沉室内部以观察所述下沉室内被渗透情况的通道。
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还包含位于所述下沉室的侧部的堰槽,所述下沉室与所述堰槽之间通过开设在所述下沉室侧面的预留洞导通,所述预留洞导通与所述堰槽构成所述通道。
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底部侧面处还开设有应急排放口,所述应急排放口的出口位于所述堰槽上方,所述应急排放口上安装有阀门。
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堰槽包含从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板的边缘水平向外延伸出的堰槽底板以及从所述围堰底板的外侧边缘竖直向上延伸出的堰槽壁板。
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板的上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堰槽底板的上表面高度从而形成第一台阶;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板的下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堰槽底板的下表面高度从而形成第二台阶。
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堰槽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外侧边缘设置从而形成环形围堰。
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堰槽的上部敞口上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优选采用防酸腐格栅板。
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多个再生液槽,所述多个再生液槽属于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中任意相邻再生液槽之间具有混凝土隔板,所述混凝土隔板向下延伸至所述下沉室从而使该下沉室被分隔为与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中各再生液槽一一对应的室腔,各室腔的侧面均开设有所述预留洞导通。
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多个再生液槽,所述多个再生液槽属于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堰槽的容积按照能够满足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中任意一个再生液槽排空所需而设计;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中各再生液槽的底部侧面处均开设有应急排放口,所述应急排放口的出口位于所述堰槽上方,所述应急排放口上安装有阀门。
作为对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下沉室的净空高度为800mm-2000mm,优选为800mm-1500mm,更优选为1000mm-1200mm;所述堰槽的净空宽度为1000mm-2000mm,优选为1000mm-1700mm,更优选为1000mm-1500mm;所述堰槽的净空高度为1000mm-1800mm,优选为1200mm-1600mm。
上述第一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在将所述框架式支撑结构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设计为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该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中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下方设置下沉室,并在所述下沉室的侧部开设可供人员从所述下沉室的外部或进入所述下沉室内部以观察所述下沉室内被渗透情况的通道,这样,只要定期通过通道检查所述下沉室内被渗透情况(例如下沉室的天花板是否发生渗漏),就可以及时发现再生液槽底部发生酸液腐蚀渗漏的情况。
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通过脱硫反应器进行烟气脱硫,所述脱硫反应器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至少一个排气口、至少一个排液口、位于脱硫反应器中的催化剂,所述脱硫反应器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的再生液的喷淋装置;脱硫时烟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脱硫反应器然后通过催化剂脱硫后再从所述排气口排出,所述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在通过所述催化剂时在所述催化剂上反应形成硫酸,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时所述硫酸进入喷淋在催化剂上的再生液后从排液口排出;其包括:脱硫反应器竖列,所述脱硫反应器竖列包含至少两个以竖直排列方式分别安装在框架式支撑结构不同楼层上的支撑平台上的所述脱硫反应器;进气管网,所述进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进气总管以及使所述进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进气口连接的各进气支管;排气管网,所述排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排气总管以及使所述排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排气口连接的各排气支管;再生液循环系统,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以及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与各脱硫反应器之间的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所述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具有输出侧控制管网、输入侧控制管网和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导入所选脱硫反应器的再生液喷淋装置,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输出的再生液导入所选再生液槽,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可向再生液提供所需动力;所述框架式支撑结构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属于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位于该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部;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还包含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侧部的堰槽,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与所述堰槽之间通过正常情况下不导通的紧急排放通道相连。
作为对上述第二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包含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下方的下沉室,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底板构成所述下沉室的天花板,所述堰槽位于所述下沉室的侧部,所述下沉室与所述堰槽之间通过开设在所述下沉室侧面的预留洞导通。
作为对上述第二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多个再生液槽,所述多个再生液槽属于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中任意相邻再生液槽之间具有混凝土隔板,所述混凝土隔板向下延伸至所述下沉室从而使该下沉室被分隔为与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中各再生液槽一一对应的室腔,各室腔的侧面均开设有所述预留洞导通。
作为对上述第二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底部侧面处还开设有应急排放口,所述应急排放口的出口位于所述堰槽上方,所述应急排放口上安装有阀门。
作为对上述第二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堰槽包含从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板的边缘水平向外延伸出的堰槽底板以及从所述围堰底板的外侧边缘竖直向上延伸出的堰槽壁板。
作为对上述第二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板的上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堰槽底板的上表面高度从而形成第一台阶;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底板的下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堰槽底板的下表面高度从而形成第二台阶。
作为对上述第二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堰槽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外侧边缘设置从而形成环形围堰。
作为对上述第二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堰槽的上部敞口上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采用防酸腐格栅板。
作为对上述第二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多个再生液槽,所述多个再生液槽属于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所述堰槽的容积按照能够满足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中任意一个再生液槽排空所需而设计;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中各再生液槽的底部侧面处均开设有应急排放口,所述应急排放口的出口位于所述堰槽上方,所述应急排放口上安装有阀门。
上述第二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在将所述框架式支撑结构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设计为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中设置位于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的侧部的堰槽,并将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与所述堰槽之间通过正常情况下不导通的紧急排放通道相连,这样,当再生液槽需要应急排放时,即可通过紧急排放通道将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排放至堰槽中,大大缩短了应急排放的相应时间,并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
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通过脱硫反应器进行烟气脱硫,所述脱硫反应器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至少一个排气口、至少一个排液口、位于脱硫反应器中的催化剂,所述脱硫反应器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的再生液的喷淋装置;脱硫时烟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脱硫反应器然后通过催化剂脱硫后再从所述排气口排出,所述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在通过所述催化剂时在所述催化剂上反应形成硫酸,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时所述硫酸进入喷淋在催化剂上的再生液后从排液口排出;其包括:脱硫反应器竖列,所述脱硫反应器竖列包含至少两个以竖直排列方式分别安装在框架式支撑结构不同楼层上的支撑平台上的所述脱硫反应器;进气管网,所述进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进气总管以及使所述进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进气口连接的各进气支管;排气管网,所述排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排气总管以及使所述排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排气口连接的各排气支管;再生液循环系统,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以及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与各脱硫反应器之间的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所述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具有输出侧控制管网、输入侧控制管网和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导入所选脱硫反应器的再生液喷淋装置,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输出的再生液导入所选再生液槽,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可向再生液提供所需动力;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为封闭式结构并设有顶部排气通道;所述顶部排气通道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排气管网。
作为对上述第三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顶部排气通道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排气总管。
作为对上述第三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包含输入侧总管、各分别连接在输入侧总管与对应一个再生液槽之间的输入侧第一支路和各分别连接在输入侧总管与对应一个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之间的输入侧第二支路,各输入侧第一支路上均对应设置有输入侧第一控制阀;其中,所述输入侧总管由上往下地设置,所述输入侧总管的上端通过通气控制阀和管道接入所述排气总管而下端用于连接再生液槽;所述输入侧第二支路设置在所述输入侧总管侧面并具有向下延伸再折回并向上延伸的弯曲结构,所述输入侧第二支路的一端与对应所述排液口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输入侧总管管壁连接;当所述通气控制阀打开至设定状态时,所述输入侧总管与所述排气总管导通并在所述洗涤再生过程中在该输入侧总管中形成第一压力环境,所述第一压力环境可使与所述输入侧总管连通的弯曲结构中自动地维持使该弯曲结构形成液封的再生液;当所述通气控制阀关闭至设定状态时,所述输入侧总管与所述排气总管隔绝并在所述洗涤再生过程中在该输入侧总管中形成第二压力环境,所述第二压力环境可使与所述输入侧总管连通的弯曲结构中的再生液被自动地抽入再生液槽。
作为对上述第三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包含:a)设置在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输出端上升主管上并沿再生液输送方向依次串联的关断阀和止回阀,以及b)位于所述止回阀旁侧的止回阀并联导管。
作为对上述第三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止回阀并联导管的公称直径小于所述止回阀的公称直径。
作为对上述第三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包含输出侧总管、各分别连接在输出侧总管与对应一个再生液槽之间的输出侧第一支路和各分别连接在输出侧总管与对应一个脱硫反应器的喷淋装置之间的输出侧第二支路,各输出侧第一支路上均对应设置有输出侧第一控制阀,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关断阀和所述止回阀沿再生液输送方向依次串联在所述输出侧总管上。
上述第三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通过将所述顶部排气通道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排气管网,使得再生液槽中产生的气体最后经排气总管集中排放。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能够对排气总管的集中排放进行监测,克服了单独对生液槽中产生的气体排放进行监测不易实现的技术问题。
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通过脱硫反应器进行烟气脱硫,所述脱硫反应器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至少一个排气口、至少一个排液口、位于脱硫反应器中的催化剂,所述脱硫反应器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的再生液的喷淋装置;脱硫时烟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脱硫反应器然后通过催化剂脱硫后再从所述排气口排出,所述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在通过所述催化剂时在所述催化剂上反应形成硫酸,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时所述硫酸进入喷淋在催化剂上的再生液后从排液口排出;其包括:脱硫反应器竖列,所述脱硫反应器竖列包含至少两个以竖直排列方式分别安装在框架式支撑结构不同楼层上的支撑平台上的所述脱硫反应器;进气管网,所述进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进气总管以及使所述进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进气口连接的各进气支管;排气管网,所述排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排气总管以及使所述排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排气口连接的各排气支管;再生液循环系统,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以及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与各脱硫反应器之间的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所述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具有输出侧控制管网、输入侧控制管网和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导入所选脱硫反应器的再生液喷淋装置,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输出的再生液导入所选再生液槽,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可向再生液提供所需动力;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包含:a)设置在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输出端上升主管上并沿再生液输送方向依次串联的关断阀和止回阀,以及b)位于所述止回阀旁侧的止回阀并联导管。
作为对上述第四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止回阀并联导管的公称直径小于所述止回阀的公称直径。
作为对上述第四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包含输出侧总管、各分别连接在输出侧总管与对应一个再生液槽之间的输出侧第一支路和各分别连接在输出侧总管与对应一个脱硫反应器的喷淋装置之间的输出侧第二支路,各输出侧第一支路上均对应设置有输出侧第一控制阀,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关断阀和所述止回阀沿再生液输送方向依次串联在所述输出侧总管上。
作为对上述第四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输出侧总管上位于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输出侧的管路与所述输入侧总管之间连接有回流管,该回流管上设有回流管控制阀;所述关断阀、所述止回阀和止回阀并联导管设置在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与所述回流管之间。
作为对上述第四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或特定化,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包含输入侧总管、各分别连接在输入侧总管与对应一个再生液槽之间的输入侧第一支路和各分别连接在输入侧总管与对应一个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之间的输入侧第二支路,各输入侧第一支路上均对应设置有输入侧第一控制阀。
上述第四个方面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中,由于再生液驱动设备输出端上升主管上沿再生液输送方向依次串联关断阀和止回阀,所述止回阀旁侧设有止回阀并联导管,当再生液驱动设备停机时,止回阀有效阻止再生液回流,同时,由于止回阀旁侧设有止回阀并联导管,由于止回阀并联导管与所述止回阀呈并联设置,能够减缓回流再生液对止回阀的冲击,提高止回阀使用寿命。关断阀在这里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当再生液驱动设备停机时,将关断阀关闭,防止水锤效应造成再生液驱动设备的叶轮反转,起到保护再生液驱动设备的作用;第二是在需要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关闭量达到憋压的作用从而提升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能达到的扬程。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申请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说明书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申请,但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中多个再生液槽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此外,在可能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技术特征及有关的组合均可以被赋予特定的技术主题而被相关专利所保护。
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常仅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专利保护的范围。
本说明书及相应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的术语“包括”、“包含”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其他相关术语和单位,均可基于本说明书提供相关内容得到合理的解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通过脱硫反应器进行烟气脱硫,所述脱硫反应器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至少一个排气口、至少一个排液口、位于脱硫反应器中的催化剂,所述脱硫反应器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的再生液的喷淋装置。脱硫时烟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脱硫反应器然后通过催化剂脱硫后再从所述排气口排出,所述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在通过所述催化剂时在所述催化剂上反应形成硫酸,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时所述硫酸进入喷淋在催化剂上的再生液后从排液口排出。
此外,上述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具体包括:脱硫反应器竖列,所述脱硫反应器竖列包含至少两个以竖直排列方式分别安装在框架式支撑结构不同楼层上的支撑平台上的所述脱硫反应器;进气管网,所述进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进气总管以及使所述进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进气口连接的各进气支管;排气管网,所述排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排气总管以及使所述排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排气口连接的各排气支管;再生液循环系统,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多个再生液槽以及连接在所述多个再生液槽与各脱硫反应器之间的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所述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具有输出侧控制管网、输入侧控制管网和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导入所选脱硫反应器的再生液喷淋装置,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输出的再生液导入所选再生液槽,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可向再生液提供所需动力。
上述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具体结构介绍和具体工作原理介绍可以参考公开号为CN214764545U、名称为“一种烟气脱硫装置”的专利文献中的记载。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中多个再生液槽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图3为图1中B-B向剖视图。如图1-图3所示,上述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的所述框架式支撑结构11与所述多个再生液槽12(具体为五个再生液槽12)属于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1,此外,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1还包含位于所述多个再生液槽12的下方的下沉室13以及位于所述下沉室13的侧部的堰槽14,所述下沉室13与所述堰槽14之间通过开设在所述下沉室13侧面的预留洞131导通,所述多个再生液槽12中任意相邻再生液槽12之间具有混凝土隔板121,所述混凝土隔板121向下延伸至所述下沉室13从而使该下沉室13被分隔为与所述多个再生液槽12中各再生液槽12一一对应的室腔,各室腔的侧面均开设有所述预留洞131,各室腔的天花板即为对应的再生液槽12的底板,所述堰槽14围绕这些再生液槽12的外侧边缘设置从而形成环形围堰,工作人员可从环形围堰的上部敞口处探入各预留洞131从而观察每一个室腔内被渗透情况,例如观察到各室腔的天花板是否发生渗漏,此外,所述多个再生液槽12中各再生液槽12的底部侧面处均开设有应急排放口122,所述应急排放口122的出口位于所述堰槽14上方,所述应急排放口上安装有阀门(图中未示出)。
上述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只要定期通过通道检查所述下沉室13内被渗透情况(例如下沉室13的天花板是否发生渗漏),就可以及时发现再生液槽12底部发生酸液腐蚀渗漏的情况。此外,当某个再生液槽12需要应急排放时,即可通过应急排放口122将再生液槽12中的再生液排放至堰槽14中,大大缩短了应急排放的相应时间,并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若再生液槽12的底部发生大规模泄漏,堰槽14还起到了储存再生液(酸液)的作用,避免再生液渗入地下造成环境污染。
具体而言,所述堰槽14包含从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1的底板15的边缘水平向外延伸出的堰槽底板141以及从所述围堰底板141的外侧边缘竖直向上延伸出的堰槽壁板142。其中,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1的底板15的上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堰槽底板141的上表面高度从而形成第一台阶(如图2或图3所示),所述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1的底板15的下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堰槽底板141的下表面高度从而形成第二台阶(如图2或图3所示)。第一台阶能够避免堰槽14中集聚的雨水进入下沉室13从而对检查下沉室13是否被渗漏时的判断造成干扰。而第二台阶既能够增加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1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够将钢筋混凝土一体结构1的重量分配在堰槽底板141上,进一步增强催化法烟气脱硫塔整体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所述堰槽的上部敞口上安装有防酸腐格栅板,起到人员安全防护作用。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下沉室的净空高度为800mm-2000mm,优选为800mm-1500mm,更优选为1000mm-1200mm;所述堰槽的净空宽度为1000mm-2000mm,优选为1000mm-1700mm,更优选为1000mm-1500mm;所述堰槽的净空高度为1000mm-1800mm,优选为1200mm-1600mm。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结构原理示意图。如图4所示,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塔,通过脱硫反应器2进行烟气脱硫,所述脱硫反应器2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至少一个排气口、至少一个排液口、位于脱硫反应器2中的催化剂21,所述脱硫反应器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的再生液的喷淋装置。脱硫时烟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脱硫反应器然后通过催化剂脱硫后再从所述排气口排出,所述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在通过所述催化剂时在所述催化剂上反应形成硫酸,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时所述硫酸进入喷淋在催化剂上的再生液后从排液口排出。
此外,上述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具体包括:脱硫反应器竖列,所述脱硫反应器竖列包含至少两个以竖直排列方式分别安装在框架式支撑结构不同楼层上的支撑平台上的所述脱硫反应器2;进气管网3,所述进气管网3包含竖直设置的进气总管以及使所述进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进气口连接的各进气支管;排气管网4,所述排气管网4包含竖直设置的排气总管以及使所述排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排气口连接的各排气支管;再生液循环系统,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多个再生液槽12以及连接在所述多个再生液槽12与各脱硫反应器2之间的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5,所述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5具有输出侧控制管网51、输入侧控制管网52和再生液驱动设备53,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51可将所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导入所选脱硫反应器的再生液喷淋装置,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52可将所选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输出的再生液导入所选再生液槽,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53可向再生液提供所需动力。
其中,所述多个再生液槽12为封闭式结构并设有顶部排气通道16;所述顶部排气通道16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排气管网4。
具体而言,所述多个再生液槽12的顶部设有顶盖,并且再生液槽12的混凝土隔板121在顶盖的下方与顶盖相隔一定距离,从而使多个再生液槽12的顶部相通,排气通道16设置在顶盖上。
具体而言,所述顶部排气通道16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排气总管,避免对各排气支管造成影响。
通过将所述顶部排气通道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排气管网,使得再生液槽中产生的气体最后经排气总管集中排放。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能够对排气总管的集中排放进行监测,克服了单独对生液槽中产生的气体排放进行监测不易实现的技术问题。
此外,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52包含输入侧总管521、各分别连接在输入侧总管521与对应一个再生液槽12之间的输入侧第一支路522和各分别连接在输入侧总管521与对应一个脱硫反应器2的排液口之间的输入侧第二支路523,各输入侧第一支路522上均对应设置有输入侧第一控制阀;其中,所述输入侧总管521由上往下地设置,所述输入侧总管521的上端通过通气控制阀524和管道接入所述排气总管而下端用于连接再生液槽;所述输入侧第二支路523设置在所述输入侧总管侧面并具有向下延伸再折回并向上延伸的弯曲结构,所述输入侧第二支路的一端与对应所述排液口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输入侧总管管壁连接;当所述通气控制阀524打开至设定状态时,所述输入侧总管与所述排气总管导通并在所述洗涤再生过程中在该输入侧总管中形成第一压力环境,所述第一压力环境可使与所述输入侧总管连通的弯曲结构中自动地维持使该弯曲结构形成液封的再生液;当所述通气控制阀524关闭至设定状态时,所述输入侧总管与所述排气总管隔绝并在所述洗涤再生过程中在该输入侧总管中形成第二压力环境,所述第二压力环境可使与所述输入侧总管连通的弯曲结构中的再生液被自动地抽入再生液槽。
当所述通气控制阀524关闭至设定状态时,所述输入侧总管与所述排气总管隔绝,此时,由于所述洗涤再生时再生液的流动会携带走输入侧总管中的气体,使输入侧总管内形成负压,从而导致与所述输入侧总管连通的弯曲结构中的再生液被自动地抽入再生液槽。当所述通气控制阀524打开至设定状态时,通气控制阀524起到破真空作用,从而使与所述输入侧总管连通的弯曲结构中可以维持使该弯曲结构形成液封的再生液。
由于通气控制阀524通过管道接入所述排气总管,因此,通气控制阀524排放的气体依然通过所述排气总管进行排放。
此外,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51包含输出侧总管、各分别连接在输出侧总管与对应一个再生液槽之间的输出侧第一支路和各分别连接在输出侧总管与对应一个脱硫反应器的喷淋装置之间的输出侧第二支路,各输出侧第一支路上均对应设置有输出侧第一控制阀。
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还包含:a)设置在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53输出端上升主管上并沿再生液输送方向依次串联的关断阀511和止回阀512,以及b)位于所述止回阀512旁侧的止回阀并联导管513。
其中,所述止回阀并联导管513的公称直径小于所述止回阀512的公称直径。
由于再生液驱动设备输出端上升主管上沿再生液输送方向依次串联关断阀和止回阀,所述止回阀旁侧设有止回阀并联导管,当再生液驱动设备停机时,止回阀有效阻止再生液回流,同时,由于止回阀旁侧设有止回阀并联导管,由于止回阀并联导管与所述止回阀呈并联设置,能够减缓回流再生液对止回阀的冲击,提高止回阀使用寿命。关断阀在这里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当再生液驱动设备停机时,将关断阀关闭,防止水锤效应造成再生液驱动设备的叶轮反转,起到保护再生液驱动设备的作用;第二是在需要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关闭量达到憋压的作用从而提升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能达到的扬程。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基于本说明书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5)

1.催化法烟气脱硫塔,通过脱硫反应器进行烟气脱硫,所述脱硫反应器具有至少一个进气口、至少一个排气口、至少一个排液口、位于脱硫反应器中的催化剂,所述脱硫反应器上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的再生液的喷淋装置;
脱硫时烟气从所述进气口进入脱硫反应器然后通过催化剂脱硫后再从所述排气口排出,所述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在通过所述催化剂时在所述催化剂上反应形成硫酸,对所述催化剂进行洗涤再生时所述硫酸进入喷淋在催化剂上的再生液后从排液口排出;
其包括:
脱硫反应器竖列,所述脱硫反应器竖列包含至少两个以竖直排列方式分别安装在框架式支撑结构不同楼层上的支撑平台上的所述脱硫反应器;
进气管网,所述进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进气总管以及使所述进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进气口连接的各进气支管;
排气管网,所述排气管网包含竖直设置的排气总管以及使所述排气总管分别与各脱硫反应器的排气口连接的各排气支管;
再生液循环系统,所述再生液循环系统包含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以及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再生液槽与各脱硫反应器之间的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所述再生液循环控制管网具有输出侧控制管网、输入侧控制管网和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再生液槽中的再生液导入所选脱硫反应器的再生液喷淋装置,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可将所选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输出的再生液导入所选再生液槽,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可向再生液提供所需动力;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包含:a)设置在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输出端上升主管上并沿再生液输送方向依次串联的关断阀和止回阀,以及b)位于所述止回阀旁侧的止回阀并联导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并联导管的公称直径小于所述止回阀的公称直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侧控制管网包含输出侧总管、各分别连接在输出侧总管与对应一个再生液槽之间的输出侧第一支路和各分别连接在输出侧总管与对应一个脱硫反应器的喷淋装置之间的输出侧第二支路,各输出侧第一支路上均对应设置有输出侧第一控制阀,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所述关断阀和所述止回阀沿再生液输送方向依次串联在所述输出侧总管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侧控制管网包含输入侧总管、各分别连接在输入侧总管与对应一个再生液槽之间的输入侧第一支路和各分别连接在输入侧总管与对应一个脱硫反应器的排液口之间的输入侧第二支路,各输入侧第一支路上均对应设置有输入侧第一控制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催化法烟气脱硫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侧总管上位于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输出侧的管路与所述输入侧总管之间连接有回流管,该回流管上设有回流管控制阀;所述关断阀、所述止回阀和所述止回阀并联导管设置在所述再生液驱动设备与所述回流管之间。
CN202321221434.5U 2023-05-19 2023-05-19 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Active CN2208611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21434.5U CN220861100U (zh) 2023-05-19 2023-05-19 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21434.5U CN220861100U (zh) 2023-05-19 2023-05-19 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61100U true CN220861100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19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21434.5U Active CN220861100U (zh) 2023-05-19 2023-05-19 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611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764545U (zh) 一种烟气脱硫装置
CN220861100U (zh) 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CN219815853U (zh) 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CN116603388A (zh) 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CN116510505A (zh) 催化法烟气脱硫塔
CN214862421U (zh) 一种低浓度废气脱气转换高浓度废气焚烧回收系统
US11292736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aerobic three-phase separator without interruption of production
CA3227970A1 (en) Gas pressure protection device, ventilation and deodorization system, and deep drainage tunnel
CN218924283U (zh) 一种新型的脱硫装置水洗循环结构
CN219863211U (zh) 一种水池溢流井强排装置
CN117588090B (zh) 一种模块化bdf地埋水箱
CN206715566U (zh) 一种用于垃圾中转站的降尘除臭洗涤塔
CN216340019U (zh) 智能式污水处理提升装置
CN218323043U (zh) 一种用于负压污水收集的集成式负压泵站
CN220003876U (zh) 化学加药系统用防腐装置
CN217232198U (zh) 一种一体化泵站液位调节装置
CN213078010U (zh) 一种卧式顺流喷雾脱硫塔及脱硫系统
CN217613775U (zh) 一种洗涤塔水箱杂质防囤积结构
CN218066023U (zh) 一种煤气冷却器下液系统
CN204455036U (zh) 泡沫消除装置
CN217473150U (zh) 一种多晶硅废气处理系统
CN219709207U (zh) 一种新型微电解反应器
CN220978288U (zh) 一种室外组合排水井
CN211562501U (zh) 一种用于渗滤液处理站的压力式循环除臭装置
CN114797998B (zh) 一种催化法烟气脱硫装置催化剂洗涤再生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