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56345U - 电解电容 - Google Patents

电解电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56345U
CN220856345U CN202321940549.XU CN202321940549U CN220856345U CN 220856345 U CN220856345 U CN 220856345U CN 202321940549 U CN202321940549 U CN 202321940549U CN 220856345 U CN220856345 U CN 2208563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tic capacitor
insulating film
insulating layer
distance
capacitor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4054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亮亮
许道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4054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563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563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563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包括底面和侧面,底面和侧面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芯子,设置于容置空间内,且包含电解液,同时芯子的下表面贴合底面的内侧,芯子的上表面设置有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密封部,用于密封容置空间,其中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分别穿过密封部并伸出壳体外;绝缘层,设置于壳体外,绝缘层的上表面贴合底面的外侧;以及绝缘薄膜,设置于壳体外,其中绝缘薄膜至少部分包裹侧面,并且绝缘薄膜沿绝缘层的下表面从周侧边缘分别向中心延伸一段距离,距离大于或等于2mm。由此可以在不增大电容体积的情况下使电容绝缘满足安规要求,从而提高适配器的功率密度。

Description

电解电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容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解电容。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发展,要求充电越来越快,可携带性越来越强。这要求适配器电源功率越来越大,功率密度越来越高。为了提高适配器的功率密度,一方面需要不断优化提高适配器的效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需要提高空间利用率。随着小型适配器体积越来越小,Bulk电容的体积占比越来越大。Bulk电容属于电源原边侧,且本体不绝缘,为了和电源副边侧满足安规绝缘的要求,Bulk电容需要和副边闪开安规距离,这样会导致电源的体积较大。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铝外壳上包裹薄膜,薄膜能覆盖铝外壳的外壁以及两端的边缘处,没有包裹的地方就没有绝缘作用,而且常用电解电容的薄膜绝缘能力没有安规认证。这样在电源中,为了和副边满足安规绝缘,需要副边元件和Bulk电容本体闪开距离,这样电源体积会增加,影响到电源的功率密度。或者在电容器上套上一个定制的绝缘外壳,这个外壳的厚度通常要做到0.5mm,这样也会增加电容的等效尺寸,并且导致成本增加。
因此,如何在实现安规绝缘的同时,避免由于Bulk电容和副边安规闪距或者安装定制绝缘外壳导致的电源体积增加,同时简化电解电容装配制造过程并降低成本是本领域亟需面对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解电容,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底面和侧面,所述底面和所述侧面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
芯子,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芯子的下表面设置于所述底面的内侧,所述芯子的上表面设置有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
密封部,用于密封所述容置空间,其中所述正极引脚和所述负极引脚分别穿过所述密封部并伸出所述壳体外;
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绝缘层的上表面贴合所述底面的外侧;以及
绝缘薄膜,设置于所述壳体外,其中所述绝缘薄膜至少部分包裹所述侧面,并且所述绝缘薄膜沿所述绝缘层的下表面从周侧边缘分别向中心延伸一段距离,所述距离大于或等于2m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为铝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部为胶塞。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部的上表面与所述侧面的上端平齐。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薄膜的一端位于所述绝缘层的下表面,另一端位于所述密封部的上表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薄膜的一端位于所述绝缘层的下表面,另一端位于所述侧面并与所述侧面的上端隔开一预设距离。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距离的数值取决于所述电解电容安装时的安规距离要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距离为4m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与所述底面的大小形状相互匹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空间为圆柱体或者长方体。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绝缘薄膜的隔离耐压值大于3000VAC。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由聚氯乙烯(PVC)、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或聚酯薄膜(PET)制成。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薄膜由聚氯乙烯(PVC)、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或聚酯薄膜(PET)制成。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或者密封部上还设置有泄压装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泄压装置为防爆孔或者防爆槽。
本申请通过在壳体底面设置绝缘层,配合壳体外侧包裹的绝缘薄膜,实现了电容绝缘,在满足安规距离的同时又未增加电容的体积。
本申请的额外方面和优点将部分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描述中变得显然,或者可以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是实施例三中关于距离H的具体案例示意图。
其中:
1-壳体;
11-底面;
12-侧面;
2-绝缘薄膜;
3-芯子;
31-芯子上表面;
32-芯子下表面;
4-正极引脚;
5-负极引脚;
6-密封部;
61-密封部上表面;
62-密封部下表面;
7-绝缘层;
8-绝缘薄膜上端;
9-侧面上端;
10-副边元器件;
101-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所示是本申请较佳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较佳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电解电容,包括壳体1,优选地,壳体1可为铝壳,壳体1包括底面11和例如沿垂直于底面11方向向上延伸的侧面12,其中,底面11和侧面12围成一容置空间;在本案的一些实施例中,容置空间的形状可为圆柱体或者长方体,在其他实施例中,容置空间也可以为其它形状,本案并不以此为限。在容置空间内设置有芯子3以及密封部6,密封部6用于密封容置空间,优选地,密封部6可以使用胶塞,但本案并不以此为限。其中芯子3内设置有电解液(图中未示出),具体地,芯子3可以由电解纸卷绕而成,电解纸浸渍吸收有电解液,在本案的一些实施例中,电解液可例如为强酸电解质和弱碱电解质等,但本案并不以此为限。芯子3的下表面32设置于壳体1的底面11内侧,芯子3的上表面31于空间上相对于密封部6的下表面62,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6的下表面62和芯子3的上表面31之间还具有一定的距离,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密封部6的下表面62也可和芯子3的上表面31直接接触,本案并不以此为限。于此类似的,芯子3的下表面32与壳体1的底面11内侧可以直接接触,也通过一些介质间接接触,本案并不以此为限。
其中,底面11的内侧和外侧是相对于壳体1而言的,如图1所述,底面11位于壳体1内部的一侧为底面11的内侧,底面11位于壳体1外部的一侧为底面11的外侧。密封部6用于密封容置空间,为了使得密封效果更好,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密封部6的上表面61可以和侧面12的上端平齐。
进一步地,芯子6的上表面61设置有正极引脚4和负极引脚5,并且,正极引脚4和负极引脚5分别穿过密封部6并伸出壳体外,用于和外部电子装置,如电路板等进行连接,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正极引脚4和负极引脚5的位置可以互换,本案并不以此为限。
请再参阅图1,本申请较佳实施例一所提供的电解电容还包括绝缘层7和绝缘薄膜2,用于实现电解电容的绝缘,其中,绝缘层7设置于壳体1外,绝缘层7例如为截面为圆形的片状结构,绝缘层7的上表面贴合壳体1的底面11。绝缘薄膜2的一端位于绝缘层7的下表面,另一端位于密封部6的上表面。为了达到更佳地绝缘效果,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层7上表面的大小形状和底面11的大小形状相互匹配。
进一步地,绝缘薄膜2也设置于壳体1外,其中,绝缘薄膜2至少部分包裹侧面12,并延伸至绝缘层7的下表面,且绝缘薄膜2沿绝缘层7的下表面从周侧边缘分别向绝缘层7的下表面中心延伸一段距离D,优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距离D大于等于2mm,以此控制爬电距离,使得电解电容满足安规距离的要求。
请参阅图2,图2所示是本申请较佳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解电容与图2所示的结构与功能部分相似,故于此仅以相同的标号代表结构及功能相似而不再赘述。其相比于图1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绝缘薄膜2不包裹密封部6的上表面61,并且完全包裹壳体1的侧面12。由此,可以在满足安规绝缘的条件下,节省所需要使用的绝缘薄膜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请参阅图3,图3所示是本申请较佳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解电容与图2所示的结构与功能部分相似,故于此仅以相同的标号代表结构及功能相似而不再赘述。其相比于图2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绝缘薄膜2进一步地一端位于绝缘层7的下表面,另一端位于侧面12并与侧面12的上端隔开一预设距离H。也即是,绝缘薄膜2在侧面12上远离底面11延伸时,薄膜上端8和侧面上端9之间存在一定的预设距离H,预设距离H取决于电容安装在其他电子器件(如电路板等)时安规距离的要求。
请参阅图4,图4所示是本申请较佳实施例三中关于预设距离H的具体案例示意图,当电解电容整体放入原边电路结构中时,部分电解电容会跨接到电路的副边,并和副边元器件10或线路101(图中未示出)接触,此时在满足与副边元器件10或线路101接触部分被绝缘薄膜2包裹的条件外,还需要绝缘薄膜上端8到副边元器件10或线路101预留一定的第二距离H2。以侧面上端9到副边元器件10或线路101第一距离H1为10mm为例,需要绝缘薄膜上端8到副边元器件10或线路101预留的第二距离H2至少为6mm,因此,可以将绝缘薄膜上端8和侧面上端9之间留出4mm不包裹绝缘薄膜2。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副边元器件10或线路101的定义为:原边是指电压的输入侧,副边是指电压经变压器转换后电压的输出侧,例如,对于升压变压器来说,原边就是低压侧,副边就是高压侧。对于降压变压器来说,原边就是高压侧,副边就是低压侧。在本申请中,所述副边元器件10或线路101具体指的是放置在壳体1外部的电子元件或者线路。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绝缘耐压的要求,绝缘层7和绝缘薄膜2的隔离耐压值最好大于3000VAC,因此,需要选择一些隔离耐压值较好的材料,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绝缘层7和绝缘薄膜2例如可选择由聚氯乙烯(PVC)、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或聚酯薄膜(PET)制成。其中,绝缘耐压值是原边和副边之间需要满足的绝缘耐压。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电解电容壳体1在异常状态下由于电解电容内压升高而射出,需要在电解电容壳体1、密封部6等处设置泄压装置(图中未示出)。在本案的一些实施例中,泄压装置可以先设置于壳体1的底面11,然后再设置绝缘层7的上表面于底面11的外侧,也可以不设置于壳体1上,而设置于密封部6上。泄压装置可以是防爆孔或者防爆槽。其中,防爆槽的形状可以为“十”字防爆槽、“K”字防爆槽、“人”字防爆槽或者“T”字防爆槽等,本案并不以此为限。
综上,本申请所示出的电解电容,是通过绝缘层和绝缘薄膜配合的方式包裹电容壳体,以此在实现安规绝缘的同时,避免由于Bulk电容和副边安规闪距或者安装定制绝缘外壳导致的电源体积增加,同时简化电解电容装配制造过程并降低成本。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相反,本申请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布置。

Claims (16)

1.一种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底面和侧面,所述底面和所述侧面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
芯子,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包含有电解液,同时所述芯子的下表面设置于所述底面的内侧,所述芯子的上表面设置有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
密封部,用于密封所述容置空间,其中所述正极引脚和所述负极引脚分别穿过所述密封部并伸出所述壳体外;
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绝缘层的上表面贴合所述底面的外侧;以及
绝缘薄膜,设置于所述壳体外,其中所述绝缘薄膜至少部分包裹所述侧面,所述绝缘薄膜不包裹所述密封部的上表面,并且所述绝缘薄膜沿所述绝缘层的下表面从周侧边缘分别向中心延伸一段距离,所述距离大于或等于2mm;
副边元器件,所述副边元器件设置在所述绝缘薄膜的外侧;所述侧面的上端到所述副边元器件之间预留有第一距离H1,所述侧面的上端到所述绝缘薄膜的上端之间预留有距离H,所述绝缘薄膜的上端到所述副边元器件之间预留有第二距离H2,其中,H1=H+H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铝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为胶塞。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的上表面与所述侧面的上端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薄膜完全包裹所述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薄膜的一端位于所述绝缘层的下表面,另一端位于所述密封部的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薄膜的一端位于所述绝缘层的下表面,另一端位于所述侧面并与所述侧面的上端隔开一预设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的数值取决于所述电解电容安装时的安规距离要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为4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与所述底面的大小形状相互匹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为圆柱体或者长方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绝缘薄膜的隔离耐压值大于3000VAC。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由聚氯乙烯(PVC)、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或聚酯薄膜(PET)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薄膜由聚氯乙烯(PVC)、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或聚酯薄膜(PET)制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或者密封部上还设置有泄压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解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压装置为防爆孔或者防爆槽。
CN202321940549.XU 2023-07-21 2023-07-21 电解电容 Active CN2208563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0549.XU CN220856345U (zh) 2023-07-21 2023-07-21 电解电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0549.XU CN220856345U (zh) 2023-07-21 2023-07-21 电解电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56345U true CN220856345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39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40549.XU Active CN220856345U (zh) 2023-07-21 2023-07-21 电解电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563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40934B1 (ko) 이차전지
KR101084056B1 (ko) 이차 전지
EP2378594B1 (en) Secondary battery
US8508916B2 (en) High voltage 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 device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EP2849247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1182282B1 (ko) 이차 전지
CN216055080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JP2023043866A (ja) 電池セル、および電気機器
CN216850095U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电池组件
CN214672887U (zh) 电芯、储能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20856345U (zh) 电解电容
CN111989800B (zh) 电池和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EP4318749A1 (en) Battery cell and electrical device
TWM653002U (zh) 電解電容
KR102053842B1 (ko) 전극 리드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및 그러한 이차전지의 제조 방법
CN211350393U (zh) 一种防点火的矮型电容器结构
CN210984544U (zh) 超薄贴片电解电容器
CN216818101U (zh) 一种焊针式电容器
CN219832848U (zh) 电池模组和车辆
EP4283643A1 (e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CN212516934U (zh) 一种铝电解电容器
KR200280951Y1 (ko) 전기이중층 캐패시터용 밀폐식 장방형 외장케이스
CN210224219U (zh) 一种带电池的用电设备
JP2024509032A (ja) 電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216562792U (zh) 一种电解电容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