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52347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52347U
CN220852347U CN202322460154.6U CN202322460154U CN220852347U CN 220852347 U CN220852347 U CN 220852347U CN 202322460154 U CN202322460154 U CN 202322460154U CN 220852347 U CN220852347 U CN 2208523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er
assembly
main body
movable
conditioner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6015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禾铭
罗美思
林裕亮
万永斌
涂浩翔
周亚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2246015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523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523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523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包括空调主体、底座组件及活动组件;空调主体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于壳体组件内部的风机组件和换热组件,壳体组件具有出风口,活动组件连接空调主体与底座组件;其中,活动组件能够带动空调主体相对底座组件作升降运动。由于活动组件带动空调主体相对底座作升降运动,使得空调主体上的具有出风口的壳体组件、风机组件以及换热组件均能够相对底座组件作升降运动,一方面,能够改变出风的高度位置,以扩大出风范围,且可以改善出风效果,提高环境舒适度;另一方面,在空调主体相对底座组件下降后,能够缩小空调器的整体体积,进而方便运输。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柜式空调器(柜机)是分体式空调器的一种,普遍用于家庭及小型办公室,柜式空调器具有功率大、风力强和噪音小等优点,通常适用于较大面积的居室和公司,例如面积偏大的客厅,以保障良好的制冷或制热效果。虽然柜式空调器体积大,且高度较高,但其出风范围没有明显扩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相关技术中柜式空调器体积大,且高度较高,但其出风范围没有明显扩大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升柜式空调器出风范围的空调器。
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主体、底座组件及活动组件;
空调主体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于壳体组件内部的风机组件和换热组件,壳体组件具有出风口,活动组件连接空调主体与底座组件;
其中,活动组件能够带动空调主体相对底座组件作升降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底座组件包括底座及伸缩件,活动组件及伸缩件均连接底座与空调主体,伸缩件能够在空调主体的升降运动中作对应的伸张或收缩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伸缩件包括弹性件、柔性件、可折叠件、可卷绕件中的至少一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伸缩件为外观件,活动组件收容于外观件内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底座组件在空调主体的升降运动中保持位于空调主体的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调主体相对活动组件可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活动组件包括多个子活动组件,各子活动组件周向间隔布设,每一子活动组件连接空调主体与底座组件,且能够带动空调主体相对底座组件作升降运动;
空调主体相对每一子活动组件均可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全部子活动组件带动空调主体活动至同一高度,空调主体处于水平放置状态;
当至少一子活动组件带动空调主体活动的高度,与其余子活动组件带动空调主体活动的高度不同,空调主体处于倾斜放置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活动组件包括丝杆及滑块,丝杆的一端设于底座组件上,滑块与丝杆相配合,空调主体连接于滑块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套设并连接于滑块的外周,且限位件的外周限位于空调主体,以使空调主体通过限位件连接于滑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调主体还包括旋转杆,旋转杆的两端分别与滑块及限位件转动连接,以使空调主体相对活动组件可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调主体还包括接水盘,接水盘连接于换热组件的底部,活动组件连接接水盘与底座组件,以带动空调主体相对底座组件作升降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调主体还包括电器盒,电器盒安装于接水盘背离换热组件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外部环境温度,活动组件用于响应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外部环境温度,带动空调主体相对底座组件作升降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风机组件包括多个风机,至少两个风机沿空调主体的升降方向间隔排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器为柜式空调器。
上述空调器,由于活动组件带动空调主体相对底座作升降运动,使得空调主体上的具有出风口的壳体组件、风机组件以及换热组件均能够相对底座组件作升降运动,一方面,能够改变出风的高度位置,以扩大出风范围,且可以改善出风效果,提高环境舒适度;另一方面,在空调主体相对底座组件下降后,能够缩小空调器的整体体积,进而方便运输。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去除伸缩件且空调主体处于最高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去除伸缩件且空调主体处于最低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述的空调器中的子活动组件与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子活动组件与接水盘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去除伸缩件且空调主体处于向侧倾斜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的子活动组件与接水盘连接且接水盘倾斜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子活动组件与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出风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出风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空调器100;
空调主体10;
壳体组件11、出风口111、前壳112、后壳113、顶板114、风机组件12、风机121、第一风机1211、第二风机1212、风机支架122、换热组件13、接水盘14、限位孔141、电器盒15;
底座组件20;
底座21、伸缩件22;
活动组件30;
丝杆31、滑块32、驱动机构33、驱动件331、传动组件332、子活动组件34;
限位件40;
旋转杆50;
第一加热组件60;
第二加热组件7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包括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0,包括空调主体10、底座组件20及活动组件30。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空调主体10、底座组件20以及活动组件30属于空调器100室内机的部分。
空调主体10包括壳体组件11以及设于壳体组件11内部的风机组件12和换热组件13,壳体组件11具有出风口111。其中,风机组件12能够将空气从室内引入至壳体组件11内部,进而与换热组件13进行换热形成换热气流,再从壳体组件11的出风口111排出至室内。
活动组件30连接空调主体10与底座组件20,其中,活动组件30能够带动空调主体10相对底座组件20作升降运动。
具体地底座组件20的升降运动是指如图1所示的Z方向的运动,也即空调器100的高度方向,或者是竖直方向。
由于当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相对底座20作升降运动,使得空调主体10上的具有出风口111的壳体组件11、风机组件12以及换热组件13均能够相对底座组件20作升降运动,一方面,能够改变出风的高度位置,以扩大出风范围,且可以改善出风效果,提高环境舒适度;另一方面,在空调主体10相对底座组件20下降后,能够缩小空调器100的整体体积,进而方便运输。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的空调器100可以为柜式空调器。柜式空调器体型较大,运输成本更高,因此,在空调主体10下降之后,能够在缩小体积及方便运输方面更具有优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外部环境温度,活动组件30用于响应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外部环境温度,带动空调主体10相对底座组件20作升降运动。
通过设置温度检测器检测外部环境温度,来使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相对底座组件20作升降运动,能够使外部环境获得的热空气和冷空气更均匀。
例如,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下,检测到外部环境的上方温度较低时,可以使活动组件40带动空调主体10相对底座组件20上升,以使出风口111位置更高,进而使得吹出的热空气更能到达上方空间。
具体地,温度检测器可包括多个子温度检测器,子温度检测器可以沿空调器100的高度方向间依次间隔布设。例如,一部分子温度检测器布置在空调主体10上,一部分子温度检测器布置在底座组件20上。
请再次参阅图2,具体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11包括前壳112、后壳113以及顶板114,前壳112、后壳113以及顶盖114之间拼接,以形成壳体组件11的内部腔体。具体地,后壳113可以为顶部、底部及一个侧部均具有开口的凹腔结构,前壳112盖设于侧部的开口处,顶板盖设于于顶部的开口处,底部的开口以活动组件10穿设。
前壳112可以是装饰板件,其上开设有出风口111。出风口111处可以设置一些格栅、导风板等组件,以起到阻挡灰尘、引导出风方向的作用。
风机组件12包括风机121,风机121可以是轴流风机。出风口111的轴线与风机121的轴线重合。如此,能够使风机121的出风方向与出风口111的出风方向一致,减小气流损耗。风机组件12还可以包括风机支架122,风机121固定在风机机架122上。
换热组件13包括换热器,换热器能够与壳体组件10内部的空气进行换热。具体地,换热器可以为翅片式换热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12包括多个风机121,至少两个风机121沿空调主体10的升降方向间隔布设。具体地,至少两个风机121沿图1所示的Z方向间隔布设。
由于有多个风机121,能够增大空调器100的出风量,并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启动不同的风机121运转,以适用于不同环境。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主体10还包括接水盘14,接水盘14连接于换热组件13的底部。
接水盘14能够收集换热器在换热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以减少冷凝水的外漏,减少壳体组件10内部的电气元件遭受冷凝水受损的风险。
请参阅图2和图3,进一步地,活动组件30连接于接水盘14与底座组件20,以带动空调主体10相对底座组件20作升降运动。
如此,将空调主体10中的壳体组件11、风机组件12以及换热组件13均支撑在接水盘14上,通过接水盘14与活动组件30相连,能够简化空调主体10与活动组件30的连接方式。另外,接水盘14作为横向水平放置的部件,横向面积大,因此,能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与活动组件30相连,并使整个空调主体10在升降运动过程中能够更平稳。
具体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换热组件13固定在接水盘14的顶部,风机组件12固定在换热组件13的侧部,也可以固定在接水盘14的侧部,壳体组件10中的前壳112可以固定在风机组件12的侧部,后壳113可以围设在接水盘14的外周并与其固定。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空调主体10还包括电器盒15,电器盒15安装于接水盘14背离换热组件13的一侧。具体地,电器盒14安装于接水盘14的底壁。
通过将电器盒15安装于接水盘14背离换热组件13的一侧,不仅充分利用了接水盘14背离换热组件13一侧的空间,且受到接水盘14的保护,减少了电器盒15遭受冷凝水受损的风险。
请参阅图2,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底座组件20包括底座21及伸缩件22,活动组件30及伸缩件22均连接于底座21与空调主体10,伸缩件22能够在空调主体10的升降运动中作对应的伸张或收缩运动。
伸缩件22能够在空调主体10的升降运动中作对应的伸张或收缩运动是指,当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相对底座组件20上升时,伸缩件22能够对应地作伸张运动,当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相对底座组件20下降时,伸缩件22能够对应地作收缩运动。
若底座组件20无伸缩件,那么在空调主体10下降后,一种方式是存在空调主体10与底座组件20重叠的部分,进而为了不阻挡出风口111的出风,空调主体10整体的下降高度将受限,因此扩大出风范围效果不明显;另一种方式是底座组件20与空调主体10之间存在一定的预留空间,而使得空调主体10下降时不会被底座组件20阻挡,但这样将影响底座空调器100的整体外观。
因此,通过在底座组件20中设置伸缩件22,伸缩件22能够在空调主体10的升降运动中作对应的伸张或收缩运动,一方面可以减少在空调主体10升降运动中对出风口111的出风的阻挡;另一方面,由于伸缩件22的存在,也可以填补底座组件20与空调主体10之间的预留空间,提升空调器100的整体外观。
可选地,底座组件20在空调主体10的升降运动中保持位于空调主体10的底部。
如此,当空调主体10相对底座组件20下降时,底座组件20中的伸缩件22与底座21始终保持位于空调主体10的底部,而不会对空调主体10的出风口111的出风进行阻挡,使出风的位置可以更低,增大了空调器100的出风范围。
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座组件20的伸缩件22也可以在空调主体10的升降运动中与空调主体10的部分结构沿与升降方向相交的方向具有重叠区域。具体地,与升降方向相交的方向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X或者Y方向,也即水平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伸缩件20为外观件,活动组件30收容于外观件的内部。
通过设置伸缩件20为外观件,能够将活动组件30进行围设在其内部,进而对活动组件30进行遮挡,提升空调器100的整体外观,并且也可以对活动组件30进行保护,以减少外部环境对其的损伤。
可选地,伸缩件20包括弹性件、柔性件、可折叠件、可卷绕件中的至少一者。
弹性件是指可以在产生弹性形变的部件。例如,弹性件可以为空心的弹性硅胶件等。当空调主体10下降时,弹性件能够被压缩,当空调主体10上升时,弹性件能够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自行恢复。
柔性件是指具有良好的柔韧特性的部件,如由柔软的材料制作形成的薄片。当空调主体10下降时,柔性件能够发生柔性形变,例如弯曲等,当空调主体10上升时,柔性件能够恢复形变。
请参阅图5,可折叠件是指可发生折叠的部件。可折叠部件可以是折叠板、波纹管、百叶折叠帘等。当空调主体10下降时,可折叠件发生折叠,当空调主体10上升时,可折叠件展开。
请参阅图6,可卷绕件是指可发生卷绕的部件。可卷绕件可以是卷帘、卷闸门等。当空调主体10下降时,可卷绕件发生卷绕,当空调主体10上升时,可卷绕件展开。
请参阅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组件30包括丝杆31及滑块32,丝杆31的一端设于底座组件20上,滑块32与丝杆31相配合,空调主体10连接于滑块32上。
通过丝杆31的旋转,使得滑块32能够相对沿着丝杆31的轴向运动,进而与滑块32连接的空调主体10作升降运动,丝杆31与滑块32的结构简单、运动过程稳定、运动精度高、且承载能力也强,如此,使得空调主体10作升降运动的平稳性也高,并且易于调节。
具体地,滑块32与接水盘14相连。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空调器100还包括限位件40,限位件40套设并连接于滑块32的外周,且限位件40的外周限位于空调主体10,以使空调主体10通过限位件40连接于滑块32。
通过设置限位件40的外周限位于空调主体10,使空调主体10能够与限位件40之间可靠连接,且限位件40套设并连接于滑块32的外周,使得限位件40能够与滑块32之间可靠连接,进而在滑块32沿丝杆31轴向移动时,能够更加可靠地通过限位件40带动空调主体10运动。另外,丝杆31也是穿设滑块32的内孔与滑块32相配合,因此,丝杆31、滑块32以及限位件40形成类层层嵌套的一个结构,故使得结构紧凑,减小了占用空间。
具体地,空调主体10上可开设有限位孔141,限位件40限位与限位孔141。可选地,限位件40可通过与限位孔141过盈配合,或者限位孔141中设有一些限位部对限位件40进行限位,具体不限定。限位孔141可以为开设在接水盘14上的台阶孔。
更具体地,丝杆31穿设限位孔141与限位件40内的滑块32配合。
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限位件40为限位盘,滑块32为套筒。
进一步地,活动组件30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33,驱动机构33与丝杆31相连,用于驱动丝杆31旋转。具体地,驱动机构33可包括驱动电机等驱动件3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小轴向空间,驱动机构33还包括传动组件332,传动组件332传动连接在丝杆31与驱动件331之间。传动组件332可以配置在丝杆31的侧方,而减小驱动件331的轴向占用空间。具体地,传动组件332可包括齿轮传动组件、涡轮组件或者皮带轮组件等。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33也可以不包括驱动件331,可以使用人工手动进行操作。例如,丝杆31外接旋转摇杆,通过旋转摇杆去驱使丝杆31转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活动组件30包括多个子活动组件34,各子活动组件34周向间隔布设,每一子活动组件34连接空调主体10与底座组件20,且能够带动空调主体10相对底座组件20作升降运动。
设置多个周向间隔布设的子活动组件34共同带动空调主体10作升降运动,使得空调主体10受力均匀,因此,使升降运动过程更平稳。
可选地,活动组件30包括四个子活动组件34,各子活动组件34呈矩形环状布置。具体地,每一子活动组件34连接于接水盘14的对应一个角。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活动组件30也可以仅包括两个子活动组件34,或者包括呈三角形布设的三个子活动组件34,具体不作限制。
具体地,每一子活动组件34均包括丝杆31及滑块32。
请参阅图9~图11,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空调主体10不仅能够作升降运动,且相对活动组件30可转动。
当空调主体10相对活动组件30可转动,能够调节出风口111的出风方向,进而进一步地增大出风范围。
具体地,空调主体10具有转动轴线,空调主体1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与升降方向相垂直。
如此,空调主体10可以相对水平面具有一定角度范围内的摆动,增大了出风角度,并可以使出风方向不对人,例如吹地面或者房顶,故也提高了出风的舒适度。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当活动组件30包括多个子活动组件34,空调主体10相对每一子活动组件34均可转动。
如此,可以通过控制每一子活动组件34的活动量,使空调组件30的各方向的高度不对等,从而来控制空调组件30向某一方向旋转,进而实现不同角度的出风。此方式简单,且控制精度相对较高。
具体而言,至少两个子活动组件34之间可独立地活动,该独立地活动是指,至少两个子活动组件34的活动量可分别独立地被控制。独立控制可以通过驱动机构33之间的独立来实现。各子活动组件34之间的驱动机构33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部分子活动组件34共用一个驱动机构33。例如,当活动组件30包括以上四个子活动组件34时,靠近出风口111的两个子活动组件34可以共用一个驱动机构33,以使两者同步运动,远离出风口111的两个子活动组件34可以共用另一驱动机构33,以使两者同步运动。也就是说,将多个活动组件30划分为多个排列的组,每一组子活动组件34共用一个驱动机构33,各组子活动组件34之间的驱动机构33彼此独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全部子活动组件34带动空调主体10活动至同一高度,空调主体10处于水平放置状态;当至少一子活动组件34带动空调主体10活动的高度,与其余子活动组件34带动空调主体10活动的高度不同,空调主体10处于倾斜放置状态。
如此,通过全部子活动组件34的活动,能够使得空调主体10上的出风口111实现水平出风和相对水平面倾斜的倾斜出风。
结合图8,具体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空调器100还包括旋转杆50,旋转杆50的一端两端分别与滑块32及限位件40转动连接,以使空调主体10相对活动组件30可转动。
通过在滑块32及限位件40连接旋转杆50,以使限位件40相对滑块32转动,进而带动空调主体10相对活动组件30可转动的方式简单,且旋转杆50占用空间极小,使得整体结构更紧凑。
为了使限位件40相对滑块32旋转更稳定,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旋转杆50包括两个子旋转杆,两个子旋转杆相对滑块32的中心轴线呈中心对称设置,每一子旋转杆的两端分别与滑块32及限位件40转动连接。
当活动组件30包括多个子活动组件34,旋转杆50及限位件40均包括多个,至少一旋转杆50连接在对应一子活动组件34的滑块32与对应一限位件40之间。
请参阅图12,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出风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100,方法包括:
S100:确定空调器100的当前运行模式;
空调器100的运行模式可以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除湿模式中的任一模式。
S200: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运动至预设第一位置;
制冷模式是指通过换热组件13对空气进行降温之后排出冷空气的模式。预设第一位置是指,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上升过程中的某一位置。预设第一位置可以是预先设定的,例如,设定活动组件30上升过程中的活动量来确定预设第一位置,也可以是通过检测反馈得到,例如,在空调主体10上升的位置中设定一位置检测器,通过位置检测器检测空调主体10的位置来确认其是否达到预设第一位置。
S300: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运动至预设第二位置。
制热模式是指通过换热组件13对空气进行升温之后排出热空气的模式。预设第二位置是指,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该预设第二位置应当与预设第一位置不同。预设第二位置可以是预先设定的,也可以是通过检测反馈得到。
如此,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时,空调主体10会在活动组件30的带动下处于两个不同的位置,进而使得出风的的范围是不同的,因此,可以使空调器100可以适应不同模式下的出风,改善了出风效果,提高环境舒适度。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预设第一位置为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上升的最高位置,预设第二位置为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下降的最低位置。
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为空调主体10作升降运动的两个极限位置。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空调主体10上升至最高位置,此位置使得出风口111的出风位置较高,由于风吹得很高,可以实现沐浴式制冷,制冷效果更佳,且更节能。当空调器100处于第一制热模式,空调主体10下降至最低位置,此位置使得出风口111的出风位置较低,由于热空气相较冷空气更容易上飘,因此,使热空气从较低的位置排出,能够减小热量流失,实现地毯式制热,提高制热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空调主体10相对活动组件30可转动,空调器出风控制还方法: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空调主体10朝背离出风口111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预设第一角度,预设第一位置还可以为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下降的最低位置。
若规定空调器100具有出风口111的一侧为前侧,背离出风口111的一侧为后侧,空调主体10朝背离出风口111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预设第一角度就是指,空调主体10向后仰预设第一角度。预设第一角度可以是预先设定的。
如此,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空调主体10下降至最低位置,且使空调主体10相对活动组件30转动至朝背离出风口111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预设第一角度,此时,空调主体10的出风口111的出风位置非常低,可实现较低位置的冷空气往上吹,改善整个环境的制冷循环,且起到了节能的作用。
请参阅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空调主体10相对活动组件30可转动,空调器出风控制还方法:
S400:当空调器处于除湿模式时,控制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运动至预设第三位置,且控制空调主体10朝背离出风口111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预设第二角度,预设第三位置为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下降的最低位置。
除湿模式是指对空气进行除湿后排出除湿空气的模式。该空气可以是经换热组件13换热后的冷空气。预设第二角度可以是预先设定的。
当空调器100处于除湿模式时,空调主体10下降至最低位置,且使空调主体10相对活动组件30转动至朝背离出风口111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预设第二角度,此时,空调主体10的出风口111的出风位置非常低,可实现较低位置的除湿空气往上吹,由于外部环境中的湿空气由于密度大,会处于较低的位置,也即外部环境中较低位置的湿度较大,因此,空调器100在交底位置吹出的除湿空气,可改善整个环境的除湿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空调主体10相对活动组件30可转动,且当风机组件12包括多个风机121,其中两个风机121为第一风机1211和第二风机1212,第一风机1211沿空调主体10的升降方向位于第二风机1212的上方,空调器100还包括第一加热组件60和第二加热组件70,第一加热组件60对应第一风机1211设置,第二加热组件70对应第二风机1212设置,空调器出风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空调主体10朝出风口111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预设第三角度,并控制第一风机1211以预设第一转速旋转、第一加热组件60关闭、第二风机1212以预设第二转速旋转及第二加热组件70开启,预设第一转速大于预设第二转速,所述预设第二位置为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上升的最高位置。
第一加热组件60和第二加热组件70是指能够对空气进行加热的组件。通常情况下,第一加热组件60和第二加热组件70仅在空调制热刚刚开启时,由于制热量小,往往需要增加加热组件进行辅助加热,提高整机制热量。而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由于包括两个风机121,因此需要设置多组加热组件以对应两个风机121,提高辅助加热的均匀性。
预设第三角度、预设第一转速及预设第二转速旋转均可以是预先设定的。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由于空调主体10上升至最高位置,上方的第一风机1211以较高的预设第一转速旋转,使得上方出风量大,且而下方的第二风机1212以较低的预设第二转速旋转,使得下方出风量较小,故实现了从上自下的出风循环,另外,上方的第一加热组件60关闭,但下方的第二加热组件70开启,使得下侧排出热空气温度高,因此,热空气从较低的位置排出,能够减小热量流失,实现地毯式制热,提高制热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空调主体10朝向出风口111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预设第四角度,并控制第一风机1211以预设第三转速旋转、第一加热组件60开启、第二风机1212以预设第四转速旋转及第二加热组件70开启,预设第二位置为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下降的最低位置。
预设第四角度、预设第三转速以及预设第四转速均可以预先设定。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空调主体10下降至最低位置,且使空调主体10相对活动组件30转动至朝向出风口111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预设第四角度,此时,空调主体10的出风口111的出风位置非常低,可实现较低位置的冷空气往下吹,改善整个环境的制热循环,并且由于第一风机1211、第一加热组件60、第二风机1212以及第二加热组件70均启用,因此制热达到了较大的功率,故能够实现对外部环境的快速制热。
进一步地,预设第三转速和预设第四转速均大于预设第二转速,预设第三角度小于预设第四角度。
由于预设第三转速和预设第四转速大于预设第二转速,能够快速地将热量传送出去,因此,使得快速制热的效果更好。由于预设第三角度小于预设第四角度,也即空调主体10向前侧倾斜的角度较大,更容易对着地板吹,因此,制热的舒适性会更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空调主体10朝背离出风口111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预设第五角度,并控制第一风机1211以预设第五转速旋转及第一加热组件60、第二风机1212和第二加热组件70均关闭,预设第一位置为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上升的最高位置。
预设第五角度于预设第五转速可以是预先设定的。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空调主体10上升至最高位置,且使空调主体10相对活动组件30转动至朝背离出风口111的方向相对水平面倾斜预设第五角度,此时,空调主体10的出风口111的出风位置非常高,可实现较高位置的冷空气往上吹,实现沐浴式制冷,且由于仅上方的第一风机1211开启,故能够减小下方空气的流动,使制冷效果更好,且起到了节能的作用。
进一步地,预设第五转速大于预设第二转速。
由于预设第五转速大于预设第二转速,能够快速地将冷空气传送出去,因此,使得制冷的效果更好。
基于以上,本申请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可结合多个风机121的启闭,多个风机121的转速、活动组件30带动空调主体10作升降运动的高度,空调主体10相对活动组件30转动的角度、多个加热组件的启闭,实现多方面的组合方式,故使得本申请的空调器100能够基于环境判断实现不同的出风模式,提高了适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主体、底座组件及活动组件;
所述空调主体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于壳体组件内部的风机组件和换热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具有出风口,所述活动组件连接所述空调主体与所述底座组件;
其中,所述活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空调主体相对所述底座组件作升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底座及伸缩件,所述活动组件及所述伸缩件均连接所述底座与所述空调主体,所述伸缩件能够在所述空调主体的所述升降运动中作对应的伸张或收缩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件包括弹性件、柔性件、可折叠件、可卷绕件中的至少一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件为外观件,所述活动组件收容于所述外观件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在所述空调主体的所述升降运动中保持位于所述空调主体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主体相对所述活动组件可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组件包括多个子活动组件,各所述子活动组件周向间隔布设,每一所述子活动组件连接所述空调主体与所述底座组件,且能够带动所述空调主体相对所述底座组件作升降运动;
所述空调主体相对每一所述子活动组件均可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当全部所述子活动组件带动所述空调主体活动至同一高度,所述空调主体处于水平放置状态;
当至少一所述子活动组件带动所述空调主体活动的高度,与其余所述子活动组件带动所述空调主体活动的高度不同,所述空调主体处于倾斜放置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组件包括丝杆及滑块,所述丝杆的一端设于所述底座组件上,所述滑块与所述丝杆相配合,所述空调主体连接于所述滑块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套设并连接于所述滑块的外周,且所述限位件的外周限位于所述空调主体,以使所述空调主体通过所述限位件连接于所述滑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主体还包括旋转杆,所述旋转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滑块及所述限位件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空调主体相对所述活动组件可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主体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连接于所述换热组件的底部,所述活动组件连接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底座组件,以带动所述空调主体相对所述底座组件作升降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主体还包括电器盒,所述电器盒安装于所述接水盘背离所述换热组件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外部环境温度,所述活动组件用于响应所述温度检测器检测到的外部环境温度,带动所述空调主体相对所述底座组件作升降运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多个风机,至少两个所述风机沿所述空调主体的升降方向间隔排布。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柜式空调器。
CN202322460154.6U 2023-09-11 2023-09-11 空调器 Active CN2208523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60154.6U CN220852347U (zh) 2023-09-11 2023-09-11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60154.6U CN220852347U (zh) 2023-09-11 2023-09-11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52347U true CN220852347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73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60154.6U Active CN220852347U (zh) 2023-09-11 2023-09-11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523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21884B2 (en) AC unit with economizer and sliding damper assembly
US9746197B2 (en) Bathroom air-conditioner
JPH02502752A (ja) 除湿器
KR101919775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공기조화기의 제어방법
US10415848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ivotable evaporator coils
JP4736730B2 (ja) 仮設設備用エアコン装置
US684306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aving energy in indoor cooling and heating
CN220852347U (zh) 空调器
EP2545979B1 (en) Dehumidifier
CN117029103A (zh) 空调器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KR102522061B1 (ko) 공조 유닛
KR102575089B1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217402686U (zh) 风管机及空调器
CN114110809B (zh) 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KR102545751B1 (ko) 펠티어 소자가 적용된 창문형 전열교환기를 포함하는 다중 팬을 이용한 환기 제어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4198890B (zh) 空调的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KR100222932B1 (ko) 공조기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4322531B (zh) 应用于房建施工中的加速干燥装置
KR100828500B1 (ko) 공기조화시스템
KR100283121B1 (ko) 에어컨디셔너의 실외기
CN106287974B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KR102485757B1 (ko) 공조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 시스템
JPS6233228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ツト
JPS5824Y2 (ja) 除湿空気温度の調節可能な空気調和装置
JP6463468B2 (ja) 空調用室内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