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42305U - 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42305U
CN220842305U CN202322776407.0U CN202322776407U CN220842305U CN 220842305 U CN220842305 U CN 220842305U CN 202322776407 U CN202322776407 U CN 202322776407U CN 220842305 U CN220842305 U CN 2208423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kin
vehicle
base material
folded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7640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荒砂孝志
铃木淑人
梶尾英树
造隼和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chi Leather Industry Co ltd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chi Leather Industry Co ltd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chi Leather Industry Co ltd,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Aichi Leather Industr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423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423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提高外观性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辅助把手(3)具备基材(35)、配置在基材(35)的表面侧的第1表皮件(71)、以及配置在第1表皮件(71)的表面侧的第2表皮件(72),第2表皮件(72)具备构成其表面的主体部(76)和通过将该第2表皮件(72)的端部向主体部(76)的背侧折回而形成的折回部(77、78),该折回部(77、78)与主体部(76)的背面重叠,折回部(77、78)的相对于与主体部(76)的背面对置的对置面(77A、78A)位于相反侧的面(77B、78B)安装于第1表皮件(71)的表面。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具体地说,在专利文献1中有以下记载:在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辅助把手)中,已知有利用由软质PVC等软质树脂构成的表皮件包覆由硬质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芯材的表面的构造。此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具有细长且弯曲的棒形状,在其两端部分形成有空腔和包覆该空腔的盖,从而该两端部分形成比中央部分粗的形状。在空腔形成螺纹孔,在其中插入螺栓,螺纹固定于顶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9710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结构中,由于安装于芯材的表面的表皮件容易变得平坦,因此,难以利用表皮件形成立体形状,而提高外观性。另一方面,如辅助把手那样,对于被乘客把持的构件,期望的是能够提高握持感、触感。
本公开是基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技术,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外观性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握持感、触感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是一种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该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具备:基材;第1表皮件,其配置在所述基材的表面侧;以及第2表皮件,其配置在所述第1表皮件的表面侧,所述第2表皮件具备:主体部,其构成所述第2表皮件的表面;和折回部,其通过将该第2表皮件的端部向所述主体部的背侧折回而形成,该折回部与所述主体部的背面重叠,所述折回部的相对于与所述主体部的背面对置的对置面位于相反侧的面安装于所述第1表皮件的表面。
根据这样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能够在第1表皮件的表面由折回部形成立体形状。此外,由于折回部的相对于与主体部的背面对置的对置面位于相反侧的面安装于第1表皮件的表面,因此容易保持由折回部、其周边部分形成的立体形状,而不易变得平坦。由此,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成为具有起伏的形状,能够扩大设计的余地,从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表皮件的相对于与所述折回部对置的面位于相反侧的面安装于所述基材的表面。
根据这样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即使对第1表皮件施加拉拽的力,由于第1表皮件的相对于与折回部对置的面位于相反侧的面安装于基材的表面,因此该拉拽的力也不易施加于第2表皮件。由此,能够抑制折回部、其周边部分的形状变得平坦,从而得到更容易保持立体形状的构造。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对置面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背面。
根据这样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更加容易保持折回部、其周边部分的形状,是优选的。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折回部包括:第1折回部,其通过将所述第2表皮件的一个端部折回而形成;和第2折回部,其通过将所述第2表皮件的另一个端部折回而形成,该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背面侧且是所述第1折回部和所述第2折回部之间的位置,并且该弹性体的弹性模量比所述基材的弹性模量低。
根据这样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即使是主体部的不与两个折回部重叠的部分,也能够利用位于其背面侧的弹性体保持立体形状。此外,由于弹性体的弹性模量比基材的弹性模量低,因此,能够得到具有适度的弹性且柔软的构造,能够提高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的握持感、触感。而且,能够将折回部的端部隐藏在主体部的背面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性。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表皮件包括一端部安装于所述第2表皮件的两个表皮部,所述两个表皮部通过位于所述一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彼此安装在一起,从而成为与所述第2表皮件一起包围所述基材的结构,安装在一起的所述另一端部彼此配置在以所述基材为基准处于所述第2表皮件的相反侧的位置。
在拉拽着两个表皮部使其与基材的表面抵接地将配置在以基材为基准处于第2表皮件的相反侧的位置的另一端部彼此安装在一起的情况下,由于两个表皮部的一端部安装于第2表皮件,因此容易对第2表皮件施加拉拽的力,第2表皮件容易变得平坦。然而,根据上述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能够保持第2表皮件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第2表皮件的形状相对于被拉拽地安装于基材的第1表皮件突出,能够得到呈现具有起伏的外观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基材具备:基材主体部;第1凸部,其从所述基材主体部向将交通工具行进方向作为前方时的右后方形成凸状;第2凸部,其从所述基材主体部向左后方形成凸状;第3凸部,其从所述基材主体部向前方形成凸状;凹状的第1凹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凸部和所述第3凸部之间,且供弹性模量比所述基材的弹性模量低的弹性体嵌入;以及凹状的第2凹部,其配置在所述第2凸部和所述第3凸部之间,且供弹性模量比所述基材的弹性模量低的弹性体嵌入。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供能够提高外观性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此外能提供能够提高握持感、触感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实施方式的柱饰件周边而得的立体图。
图2是将柱饰件和辅助把手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辅助把手插入于第1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柱饰件周边的纵向剖视图(图1的IV-IV线截面)。
图5是辅助把手的横向剖视图(图1的V-V线截面)。
图6是将图5中的右侧的折回部周边放大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安装部;2、柱饰件;3、辅助把手(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5、车身(交通工具本体);10、第1构件;11、第1分界部;13、开口部;14、容纳部;20、第2构件;21、第2分界部;23、缺口部;30、把持部;31、延伸设置部;35、基材;71、第1表皮件;72、第2表皮件;73、74、表皮部;73C、74C、一端部;73D、74D、另一端部;76、主体部;77、第1折回部(折回部);78、第2折回部(折回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通过图1至图6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相对于构成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车辆)的骨架的交通工具本体5(参照图4)安装的辅助把手(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3的安装部1和辅助把手3进行说明。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配置在车辆的右侧的辅助把手3及其安装部1,但在车辆的左侧,该辅助把手3及其安装部1以左右对称的构造配置。另外,将箭头方向F作为前方、箭头方向B作为后方、箭头方向U作为上方、箭头方向D作为下方、箭头方向L作为左方、箭头方向R作为右方来说明各附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部1具备辅助把手3和柱饰件2,该柱饰件2由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的第1构件10和第2构件20构成,该柱饰件2沿高度方向延伸。柱饰件2为设在车辆的前侧门和后侧门之间的B柱部。第1构件10安装于在其上方设置的顶部件4。第2构件20安装于在其上方设置的第1构件10。辅助把手3的上端部3A在罩6的车室外侧(前侧)借助第1构件10的朝向后方的后壁部10B安装于车身(交通工具本体)5(参照图4)。作为第1构件10、第2构件20的材料,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聚丙烯等热塑性树脂。
第1构件10具备形成与第2构件20的分界的第1分界部11和从第1分界部11向下方延伸的第1端部12。第1分界部11为比第1端部12向车室内侧上升一段的部分。第1分界部11是第1构件10中的构成外观面(暴露在车室内侧的面)的壁部10A、10B的下端部。壁部10A、10B包括构成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左方)的面的内侧壁部10A和在内侧壁部10A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上的外侧(右方)延伸而构成朝向后方的面的后壁部10B。第1分界部11具备开口部13,该开口部13通过将后壁部10B的下端部(第1分界部11的局部)10B1切成凹状而成,形成为在车室内外方向(前后方向)上开口。
第1端部12具备在构成朝向左方的面的壁部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贯通的孔部19和在构成朝向后方的面的壁部能够容纳辅助把手3的后述的延伸设置部31的容纳部14。在孔部19中插入在第2构件20的内侧壁部20A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设置的爪部22。容纳部14具备从第1端部12的朝向车室内侧的内侧面12A向车室外侧下降的下降壁部15、与下降壁部15的车室外侧端部连接且构成该容纳部14的底的底壁部16、以及从底壁部16向车室内侧(后方)延伸的三个肋17A、17B、17C。肋17A、17B突出设置在下降壁部15的表面。肋17C未突出设置在下降壁部15的表面,而是独立的。底壁部16具备在上部中央切成凹状的凹部18,作为整体形成从后侧看时呈字母U状的板状。凹部18与开口部13一起形成沿车室内外方向贯通的开口。
第2构件20构成为包括构成朝向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左方)的面的内侧壁部20A和在内侧壁部20A的后端部向车宽方向上的外侧(右方)延伸而构成朝向后方的面的后壁部20B。第2构件20具备形成与第1构件10的分界且构成壁部20A、20B的上端部的第2分界部21和竖立设置在内侧壁部20A的车室外侧面的爪部22。第2分界部21具备缺口部23,该缺口部23通过将后壁部20B的上端部(第2分界部21的局部)20B1切成凹状而成,形成为在车室内外方向(前后方向)上开口。缺口部23被切成比第1构件10的开口部13小的形状(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较短)。
辅助把手3具备:把持部30,其配置在第1构件10的车室内侧且能够供车辆的乘员把持;和延伸设置部31,其从把持部30的下端部30A穿过后述的第2安装状态下的开口部13和缺口部23之间(经由开口部13)延伸设置到第2构件20的车室外侧(前方)。如图4所示,把持部30具备:基材35,其剖视时呈椭圆形状(参照图5)且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棒状;和第4弹性体44,其呈环状且弹性模量比基材35的弹性模量低。基材35具备从下端部30A的外周表面呈凹状凹陷的凹部35X。凹部35X形成为环状。第4弹性体44嵌入于凹部35X。第4弹性体44配置为位于基材35中的构成下端部30A的部分和开口部13之间、以及基材35中的构成下端部30A的部分和缺口部23之间。在第4弹性体44和凹部35X之间夹有未图示的双面胶带(也可以是粘接剂),由此将两构件粘贴在一起。
作为基材35的材料,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聚丙烯或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其中,优选的是聚酰胺树脂,更优选的是尼龙树脂。作为第4弹性体44的材料,只要弹性模量比基材35的弹性模量低,则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作为合成橡胶,能够采用由硅酮橡胶、丙烯酸橡胶、异戊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丁基橡胶以及氯丁二烯橡胶(氯丁橡胶(注册商标))等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其中优选的是氯丁二烯橡胶。
如图2和图4所示,延伸设置部31具备以从把持部30的下端部30A向下方下降的形状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底部32和从延伸设置底部32的周端部向车室内侧立起的延伸设置立起部33。延伸设置部31形成将延伸设置底部32作为底且将延伸设置立起部33作为侧壁而凹陷的形状。在延伸设置底部32设有沿车室内外方向贯通的孔部34。
在将辅助把手3安装于车身5而成为安装部1的情况下,首先将第1构件10安装于车身5,如图2所示将延伸设置部31相对于容纳部14从车室内侧(后方)插入,从而成为图3所示的第1安装状态。在第1安装状态下,把持部30的下端部30A抵接于开口部13(参照图4),延伸设置底部32与底壁部16对置,孔部34与凹部18一起在车室内外方向上连通,延伸设置立起部33与肋17A、17B、17C抵接。
如图4所示,车身5具备配置在柱饰件2的车室外侧的车身主体部50和竖立设置在车身主体部50的车室内侧的托架(安装座)51。在第1安装状态下,通过螺钉60(安装构件的一种)和螺母61的螺纹结合将孔部34和托架51一起紧固,从而将辅助把手3安装于车身5。此时,底壁部16被夹入在延伸设置底部32和托架51之间,从而与孔部34和托架51一起被紧固。
接着,如图3所示,将爪部22插入于孔部19,从而成为第2构件20安装于第1构件10的第2安装状态。如图1和图4所示,在第2安装状态下,第1分界部11和第2分界部21对置从而形成横穿柱饰件2的形状的分界线,第2构件20的上部与第1构件10的第1端部12的车室内侧重叠。此外,如图4所示,在第2安装状态下,在第2构件20的车室外侧配置延伸设置部31、容纳部14以及车身5的托架51,在第2构件20的车室外侧,将延伸设置部31安装于托架51。
如图5所示,把持部30具备:第1表皮件71,其配置在基材35的表面侧(把持部30的径向外侧);第2表皮件72,其配置在第1表皮件71的表面侧;以及板状的多个弹性体41、42、43,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弹性模量比基材35的弹性模量低。基材35具备:基材主体部35M;凸部(第1凸部)35A,其从基材主体部35M向右后方形成凸状;凸部(第2凸部)35B,其从基材主体部35M向左后方形成凸状;凸部(第3凸部)35C,其从基材主体部35M向前方形成凸状;凹状的凹部(第1凹部)35R,其配置在两个凸部35A、35C之间且供第2弹性体42嵌入;以及凹状的凹部(第2凹部)35L,其配置在两个凸部35B、35C之间且供第3弹性体43嵌入。在第2弹性体42和凹部35R之间夹有未图示的双面胶带(也可以是粘接剂),由此将两构件粘贴在一起。在第3弹性体43和凹部35L之间同样地也夹有未图示的双面胶带,由此将两构件粘贴在一起。此外,在相对于第2弹性体42、第3弹性体43隔着基材35位于相反侧的第1弹性体41和基材35之间同样地也夹有未图示的双面胶带。由此将第1弹性体41和基材35粘贴在一起。
作为第1表皮件71和第2表皮件72的材料,不特别限定,能够采用真皮、合成皮革或织物等。作为合成皮革,能够采用由聚氯乙烯、聚酯、聚氨酯等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第1表皮件71可以是与第2表皮件72相同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
作为弹性体41、42、43的材料,只要弹性模量比基材35的弹性模量低,则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作为合成橡胶,能够采用由硅酮橡胶、丙烯酸橡胶、异戊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丁基橡胶以及氯丁二烯橡胶等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其中优选的是氯丁二烯橡胶。
第1表皮件71包括一端部73C、74C安装于第2表皮件72的两个表皮部73、74。两个表皮部73、74的配置在基材35的前侧的另一端部73D、74D彼此通过缝制而安装在一起,另一端部73D、74D位于与配置在基材35的后侧的一端部73C、74C相反的一侧。由此,两个表皮部73、74成为与第2表皮件72一起从表面侧包围基材35和弹性体41、42、43的结构。通过缝制而安装在一起的另一端部73D、74D彼此配置在基材35的前侧,也就是以基材35为基准相对于配置在基材35的后侧的第2表皮件72配置在其相反侧的位置。在一端部73C、74C之间配置有第1弹性体41。在一端部73C、74C,相对于与后述的折回部77、78对置的面(参照图6的一端部73C处的面73A。在一端部74C也同样)位于相反侧的面(参照图6的一端部73C处的面73B。一端部74C也同样)安装于基材35的表面。一端部73C、74C通过夹在一端部73C、74C与基材35之间的未图示的粘接剂(也可以是双面胶带)粘贴于基材35的表面。
第2表皮件72具备:主体部76,其构成该第2表皮件72的表面;和折回部77、78,其通过将该第2表皮件的左右两侧的端部向主体部76的背侧(前侧)折回而形成,该折回部77、78与主体部76的背面(把持部30的径向内侧的面。参照图6中的面76R1)重叠。主体部76具备第1主体部76X和向第1主体部76X的左右两侧延伸的第2主体部76R、76L。在第1主体部76X的背面侧配置有第1弹性体41,未配置折回部77、78。在第2主体部76R、76L的背面侧,折回部77、78分别以在车室内外方向(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
折回部77、78包括:第1折回部77,其通过将第2表皮件72的一个端部(右侧的端部也就是第2主体部76R侧的端部)折回而形成;和第2折回部78,其通过将第2表皮件72的另一个端部(左侧的端部也就是第2主体部76L侧的端部)折回而形成。在折回部77、78中,与第2主体部76R、76L的背面(对于右侧的第2主体部76R,参照图6的面76R1)对置的对置面77A、78A通过未图示的粘接剂安装于第2主体部76R、76L的背面。在折回部77、78中,位于对置面77A、78A的相反侧的面77B、78B通过未图示的粘接剂安装于第1表皮件71中的两个表皮部73、74的一端部73C、74C的表面(对于右侧的一端部73C,参照图6的面73A)。另外,在图6中放大示出第1折回部77及其周边部分的截面结构,第2折回部78及其周边部分的截面结构是与第1折回部77及其周边部分的截面结构左右对称的结构。
如图5和图6所示,第1弹性体41配置在第1主体部76X的背面侧且是第1折回部77和第2折回部78之间以及两个一端部73C、74C之间的位置。第1折回部77的与第1弹性体41对置的端面77C和一端部73C的与第1弹性体41对置的端面73C1以共面的方式对齐。同样地,第2折回部78的与第1弹性体41对置的端面也和一端部74C的与第1弹性体41对置的端面以共面的方式对齐。第1折回部77的相对于第1弹性体41位于相反侧的端部被缝制而安装于一端部73C(将该缝制的部分作为缝制部S1由虚线示出)。同样地,第2折回部78的相对于第1弹性体41位于相反侧的端部被缝制而安装于一端部74C(将该缝制的部分作为缝制部S2由虚线示出)。
关于辅助把手3的制造方法,首先,在缝制部S1、S2缝制而安装第1表皮件71和第2表皮件72。接着,粘接而安装折回部77、78和第2主体部76R、76L。接下来,在安装有弹性体41、42、43的基材35的表面粘接而安装一端部73C、74C,并且以使另一端部73D、74D彼此靠近的方式将第1表皮件71卷绕于基材35的表面。最后,通过将另一端部73D、74D彼此缝制在基材35的前侧,而得到由第1表皮件71和第2表皮件72将基材35和弹性体41、42、43从其表面侧包围的辅助把手3。
另外,把持部30的直径为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大小(粗细)。此外,如图1和图4所示,第2表皮件72以与缺口部23抵接的方式延伸。由此进一步提高辅助把手3及其安装部1的外观性。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辅助把手3的安装部1,其将辅助把手3相对于车身5安装,辅助把手3具备把持部30,该把持部30配置在相邻地配置的第1构件10和第2构件20中的至少第1构件10的车室内侧,且能够供乘员把持,车身5配置在第2构件20的车室外侧,在第1构件10和第2构件20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在车室内外方向上开口的开口部13,辅助把手3的把持部30经由开口部13延伸设置到第2构件20的车室外侧,从而在第2构件20的车室外侧安装于车身5。
根据这样的辅助把手3的安装部1,能够在第1构件10的车室内侧设置把持部30,并且将把持部30中的作为延伸设置到第2构件20的车室外侧的部分的延伸设置部31、用于将该延伸设置部31安装于车身5的螺钉等安装构件隐藏于第2构件20的车室外侧。由此能够得到提高了外观性的辅助把手3的安装部1。此外,由于第2构件20具有隐藏安装构件等的功能,因此不需要相对于第2构件20另外地设置例如仅用于隐藏安装构件等的包覆构件,所以能够削减成本。而且,能够避免辅助把手3、其周边部分的外观被包覆构件限制,从而使外观的变化多种多样。
辅助把手3具备基材35和弹性模量比基材35的弹性模量低的第4弹性体44,第4弹性体44配置在基材35和开口部13之间。
根据这样的辅助把手3的安装部1,例如能够利用配置在基材35和开口部13之间的第4弹性体44对因第1构件10和第2构件20的安装等而引起的开口部13的开口空间的误差进行缓冲。
辅助把手3具备延伸设置部31,该延伸设置部31是把持部30经由开口部13延伸设置到第2构件20的车室外侧而成的,从而在第2构件20的车室外侧安装于车身5,第1构件10具备配置在第2构件20的车室外侧且能够容纳延伸设置部31的容纳部14。
根据这样的辅助把手3的安装部1,能够利用容纳部14使延伸设置部31与车身5之间的安装稳定。
开口部13为将第1构件10中的形成与第2构件20的分界的第1分界部11的局部切除而成的形状。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提供进一步提高了外观性的辅助把手3的安装部1。
辅助把手3的安装部1具备缺口部23,该缺口部23是通过将第2构件20中的形成与第1构件10的分界的第2分界部21的局部切成比开口部13小的形状而成的,辅助把手3的把持部30穿过开口部13和缺口部23之间而延伸设置到第2构件20的车室外侧。
根据这样的辅助把手3的安装部1,能够精确地进行辅助把手3相对于第1构件10和第2构件20的定位。此外能够提高由第1构件10、第2构件20以及辅助把手3形成的一体的外观。
第1构件10和第2构件20在交通工具的高度方向上相邻地配置,从而构成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柱饰件2。
根据这样的辅助把手3的安装部1,能提供能够提高外观性的柱饰件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辅助把手3,该辅助把手3具备:基材35;第1表皮件71,其配置在基材35的表面侧;以及第2表皮件72,其配置在第1表皮件71的表面侧,第2表皮件72具备:主体部76,其构成第2表皮件72的表面;和折回部77、78,其通过将该第2表皮件72的端部向主体部76的背侧折回而形成,该折回部77、78与主体部76的背面重叠,在折回部77、78中,相对于与主体部76的背面对置的对置面77A、78A位于相反侧的面77B、78B安装于第1表皮件71的表面。
根据这样的辅助把手3,能够在第1表皮件71的表面由折回部77、78形成立体形状。此外,在折回部77、78中,相对于与主体部76的背面对置的对置面77A、78A位于相反侧的面77B、78B安装于第1表皮件71的表面,因此容易保持由折回部77、78、其周边部分形成的立体形状,而不易变得平坦。由此,辅助把手3成为具有起伏(日文:メリハリ)的形状,能够扩大设计的余地,从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在第1表皮件71中,相对于与折回部77、78对置的面位于相反侧的面安装于基材35的表面。
根据这样的辅助把手3,即使对第1表皮件71施加拉拽的力,由于第1表皮件71中的相对于与折回部77、78对置的面位于相反侧的面安装于基材35的表面,因此该拉拽的力也不易施加于第2表皮件72。由此能够抑制折回部77、78、其周边部分的形状变得平坦,从而得到更容易保持立体形状的构造。
对置面77A、78A安装于主体部76的背面。
根据这样的辅助把手3,更加容易保持折回部77、78、其周边部分的形状,是优选的。
折回部77、78包括:第1折回部77,其通过将第2表皮件72的一个端部折回而形成;和第2折回部78,其通过将第2表皮件72的另一个端部折回而形成,该辅助把手3具备弹性模量比基材35的弹性模量低的第1弹性体41,第1弹性体41配置在主体部76的背面侧且是第1折回部77和第2折回部78之间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辅助把手3,即使是主体部76的不与两个折回部77、78重叠的部分,也能够利用位于其背面侧的第1弹性体41保持立体形状。此外,由于第1弹性体41的弹性模量比基材35的弹性模量低,因此,能够得到具有适度的弹性且柔软的构造,能够提高辅助把手3的握持感、触感。而且,能够将折回部77、78的端部隐藏在主体部76的背面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性。
第1表皮件71包括一端部73C、74C安装于第2表皮件72的两个表皮部,两个表皮部通过位于一端部73C、74C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73D、74D彼此安装在一起,从而成为与第2表皮件72一起包围基材35的结构,安装在一起的另一端部73D、74D彼此配置在以基材35为基准处于第2表皮件72的相反侧的位置。
在拉拽着两个表皮部使其与基材35的表面抵接地将配置在以基材35为基准处于第2表皮件72的相反侧的位置的另一端部73D、74D彼此安装在一起的情况下,由于两个表皮部的一端部73C、74C安装于第2表皮件72,因此,容易对第2表皮件72施加拉拽的力,第2表皮件72容易变得平坦。然而,根据以上所述的辅助把手3,能够保持第2表皮件72的形状,因此,能够使第2表皮件72的形状相对于被拉拽地安装于基材35的第1表皮件71突出,能够得到呈现具有起伏的外观的辅助把手3。
<其他实施方式>
本公开不限定于通过以上叙述和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而且,除了以下内容以外,还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表皮件具备两个表皮部,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第1表皮件由一个表皮部构成,该表皮部包围基材的表面并且在基材的后侧使其端部彼此缝制在一起。在该情况下,第1弹性体可以配置在第1表皮件、第2表皮件的主体部、第1折回部、第2折回部之间。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柱饰件作为B柱部,但不限定于此。例如,柱饰件也可以是在配置B柱部的前方的A柱部、配置在B柱部的后方的C柱部等。此外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第1构件和第2构件构成顶部件,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安装于顶部的面板。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的安装部具备与第1构件相邻地配置在第1构件的上方的第3构件,在第1构件和第3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形成有在车室内外方向上开口的开口部,辅助把手的上端部经由该开口部延伸设置到第3构件的车室外侧,从而在第3构件的交通工具室外侧安装于交通工具本体。
(4)也可以是,在第1构件不配置开口部,而是在第2构件配置开口部。
(5)本技术不限定于作为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的辅助把手,除此以外也能够应用于转向手柄、门把手、变速杆手柄等能够供乘员把持的构件。
(6)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及其安装部不限定于车辆用,也可以在各种交通工具中提供。例如,在作为地面的交通工具的列车、游戏用车辆、作为飞行用交通工具的飞机、直升机、作为海上、海里用交通工具的船舶、潜水艇等交通工具中也能够应用上述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及其安装部。

Claims (6)

1.一种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具备:
基材;
第1表皮件,其配置在所述基材的表面侧;以及
第2表皮件,其配置在所述第1表皮件的表面侧,
所述第2表皮件具备:
主体部,其构成所述第2表皮件的表面;和
折回部,其通过将该第2表皮件的端部向所述主体部的背侧折回而形成,该折回部与所述主体部的背面重叠,
所述折回部的相对于与所述主体部的背面对置的对置面位于相反侧的面安装于所述第1表皮件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表皮件的相对于与所述折回部对置的面位于相反侧的面安装于所述基材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置面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背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回部包括:
第1折回部,其通过将所述第2表皮件的一个端部折回而形成;和
第2折回部,其通过将所述第2表皮件的另一个端部折回而形成,
该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背面侧且是所述第1折回部和所述第2折回部之间的位置,并且该弹性体的弹性模量比所述基材的弹性模量低。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表皮件包括一端部安装于所述第2表皮件的两个表皮部,
所述两个表皮部通过位于所述一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彼此安装在一起,从而成为与所述第2表皮件一起包围所述基材的结构,
安装在一起的所述另一端部彼此配置在以所述基材为基准处于所述第2表皮件的相反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具备:
基材主体部;
第1凸部,其从所述基材主体部向将交通工具行进方向作为前方时的右后方形成凸状;
第2凸部,其从所述基材主体部向左后方形成凸状;
第3凸部,其从所述基材主体部向前方形成凸状;
凹状的第1凹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凸部和所述第3凸部之间,且供弹性模量比所述基材的弹性模量低的弹性体嵌入;以及
凹状的第2凹部,其配置在所述第2凸部和所述第3凸部之间,且供弹性模量比所述基材的弹性模量低的弹性体嵌入。
CN202322776407.0U 2022-10-18 2023-10-17 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 Active CN22084230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66959A JP2024059339A (ja) 2022-10-18 2022-10-18 乗物用把持部材
JP2022-166959 2022-10-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42305U true CN220842305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88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76407.0U Active CN220842305U (zh) 2022-10-18 2023-10-17 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59339A (zh)
CN (1) CN22084230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59339A (ja) 202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11230B1 (en)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and vehicle side portion structure
US8297674B2 (en) Vehicle interior trim panel
US8186709B2 (en) Vehicle interior trim panel
EP1918141B1 (en) Door trim for vehicle
US7922189B1 (en) Vehicle grip assist handle
US20110221170A1 (en) Vehicle interior trim panel
JP5168531B2 (ja) ドアトリム
GB2428222A (en) Trim panel with rupture line
JP4974407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20842305U (zh) 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
CN101314360B (zh) 车辆用方向盘
CN221023403U (zh) 交通工具用把持构件的安装部
EP1393990B1 (en) Air-bag-door-equipped vehicle interior trim articl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10958961B (zh) 汽车用内饰部件
EP2075178B1 (en) Seat for two-wheeled vehicle and three-wheeled vehicle and th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6517890A (ja) 硬い支持補強体と、可撓性のパッディングとを備える装置物及び該装置物を有する車
CN101722903B (zh) 用于车辆的内部装饰
US20190162008A1 (en) Vehicular door
US7150488B2 (en) Instrument panel having flexible steering wheel column closeout
JP4215612B2 (ja) 自動車用内装パネル
KR100306497B1 (ko) 개선된에어백덮개
JP7359069B2 (ja) 乗物用内装材
JP4918791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5152363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モジュールカバー
CN110395212A (zh) 带乘客安全气囊的仪表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