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32025U - 脚踝护具 - Google Patents

脚踝护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32025U
CN220832025U CN202322109930.8U CN202322109930U CN220832025U CN 220832025 U CN220832025 U CN 220832025U CN 202322109930 U CN202322109930 U CN 202322109930U CN 220832025 U CN220832025 U CN 2208320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kle
support
belt
hollowed
ou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0993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ongbo Sports Good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ongbo Sports Good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ongbo Sports Good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ongbo Sports Good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0993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320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320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320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脚踝护具,包括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之间设有底连接带和后连接部;底连接带和后连接部之间形成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外护踝部设有第一前连接带,内护踝部设有第二前连接带;第一前连接带和第二前连接带的自由端可相互连接和分离;外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外镂空区的外环状构造;内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内镂空区的内环状构造;外镂空区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外踝露出;内镂空区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内踝露出;优点是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能更为有效地支撑脚踝部,对保护踝关节周围的韧带、筋腱更具针对性;并且更加贴合脚踝部轮廓,穿戴更为舒适、透气、轻便,在保护脚踝部的同时提高提高脚踝部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脚踝护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护具,特别是涉及一种脚踝护具,一种保护人体踝关节的装备,适用羽毛球、网球、足球、等运动,或用于踝关节内外翻损伤、术后固定及康复期防护。
背景技术
脚踝护具,被用于带在脚踝部,主要用于运动过程中对脚踝的保护以及脚踝损伤后康复阶段的保护。
申请公布号为CN109289191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护踝,其在脚踝部设置革状挡片,防止踝部受到冲击,交叉型弹性带的弹性作用可以将革状挡片拉近,贴合于脚踝,进一步保护脚踝。
授权公告号为CN209643926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体式护踝护具,通过设置绷带,对护踝套本体进行八字形缠绕、加压,防止脚踝出现内外翻造成扭伤;通过设置踝骨保护套,单独对脚踝部位进行特殊保护,耐磨性好,抗冲击性好,还能对受伤脚踝进行治疗。
授权公告号为CN209498635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超薄运动护踝,通过张力覆膜的设置,在连接部进行拉伸的过程中能够使其拉伸效果更加的好,同时通过在内部设置的胶质硬膜和透气棉,不仅能够对脚踝的一侧进行很好的保护,同时使其具有很好的透气效果,在底部设置的多条定型条,使底部在和脚踝连接之后,能够使其在贴合脚踝两边的同时,对其具有更好的定型作用,帮助护踝本体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
上述文献中披露的运动护踝,基本上包裹整个脚踝,存在如下不足:
1、整体包裹的运动护踝与脚踝部贴合性差,活动过程中容易起皱,穿戴舒适性较差。即便尽可能降低单片结构的厚度,仍然存在影响脚踝部的灵活性的问题。
2、脚踝部的关节存在丰富的韧带,但片状整体包覆的运动护踝并内有针对性,反而因为踝关节的凸起使其下部容易出现空隙,导致贴合性差,对韧带的支撑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护踝整体地包裹脚踝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脚踝护具,其更加符合人体工学,能更为有效地支撑脚踝部,对保护踝关节周围的韧带、筋腱更具针对性;并且更加贴合脚踝部轮廓,穿戴更为舒适、透气、轻便,在保护脚踝部的同时提高脚踝部的灵活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脚踝护具,包括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
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之间设有底连接带和后连接部;
所述底连接带和后连接部为具有拉伸张力的弹性带状结构;
所述底连接带和后连接部之间形成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
所述外护踝部设有第一前连接带,所述内护踝部设有第二前连接带;所述第一前连接带和第二前连接带的自由端可相互连接和分离;
所述外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外镂空区的外环状构造;所述内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内镂空区的内环状构造;
所述外护踝部的下半环设有向上弯曲的外支撑软垫,所述内护踝部的下半环设有向上弯曲的内支撑软垫;
所述外镂空区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外踝露出;所述内镂空区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内踝露出;
所述外支撑软垫用于支撑于外踝的下侧,所述外支撑软垫用于支撑于内踝的下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护踝部、内护踝部、底连接带、后连接部以及第一前连接带和第二前连接带由弹性片状面料一体制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支撑软垫和内支撑软垫均包括前弯曲段和后弯曲段;
所述后弯曲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前弯曲段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前连接带和第二前连接带的自由端采用魔术贴式粘贴结构,以实现相互连接和分离。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护踝部包括外上护带、外前支撑带和外后支撑带,三者构成类三角形构造;
所述内护踝部包括内上护带、外内支撑带和内后支撑带,三者构成类三角形构造;
所述外镂空区和内镂空区为类三角形构造,所述外镂空区和内镂空区的内边缘为封闭的平滑曲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的上半环向上隆起,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与所述后连接部在上侧弧形过渡,共同形成向下凹陷的上弧形边;
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的下半环向下凸出,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与所述后连接部在下侧弧形过渡,共同形成向上凹陷的下弧形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脚踝护具,包括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
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之间设有底连接带和后连接部;
所述底连接带和后连接部之间形成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
所述外护踝部设有第一前连接带,所述内护踝部设有第二前连接带;所述第一前连接带和第二前连接带的自由端可相互连接和分离;
所述外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外镂空区的外环状构造;所述内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内镂空区的内环状构造;
所述外镂空区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外踝露出;所述内镂空区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内踝露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护踝部、内护踝部、底连接带、后连接部以及第一前连接带和第二前连接带由弹性片状面料一体制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内护踝部和/或所述外护踝部的下半环设有向上弯曲的支撑软垫。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护踝部包括外上护带、外前支撑带和外后支撑带,三者构成类三角形构造;
所述内护踝部包括内上护带、外内支撑带和内后支撑带,三者构成类三角形构造;
所述外镂空区和内镂空区为类三角形构造,所述外镂空区和内镂空区的内边缘为封闭的平滑曲线;
所述外上护带和内上护带向上隆起,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与所述后连接部在上侧弧形过渡,共同形成向下凹陷的上弧形边;
所述外后支撑带和内后支撑带与所述后连接部在下侧弧形过渡,共同形成向上凹陷的下弧形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支撑软垫包括前弯曲段和后弯曲段;
所述后弯曲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前弯曲段的长度;
所述支撑软垫均从前往后逐渐增厚。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脚踝护具,包括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的下端通过底连接带相互连接;
使用状态下,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的前侧相连形成前护踝部;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的后侧相连形成后护踝部;
所述底连接带的后侧和后护踝部的下侧之间形成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
所述外护踝部和所述内护踝部呈中间具有侧镂空区的环状构造;
所述侧镂空区对应地用于供人体脚踝的外踝或内踝露出;
所述环状构造的下半环向上弯曲用于承托于人体脚踝的外踝或内踝的下侧。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环状构造的下半环设有支撑软垫。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外镂空区的外环状构造;所述内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内镂空区的内环状构造。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护踝部的下半环设有向上弯曲的外支撑软垫,所述内护踝部的下半环设有向上弯曲的内支撑软垫。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之间设有后连接带,所述后连接带形成所述后护踝部
所述底连接带和后连接带为具有拉伸张力的弹性带状结构;
所述底连接带和后连接带之间形成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
所述外护踝部设有第一前连接带,所述内护踝部设有第二前连接带;
所述第一前连接带和第二前连接带的自由端可相互连接和分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第一、外/内护踝部的中间具有侧镂空区,底连接带的后侧和后护踝部的下侧之间具有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从而使得脚踝护具的更透气、更轻便、更不硌脚,穿戴的舒适度大大提高。
第二、侧镂空区的设置,使得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避开凸起的踝关节而贴合在较为平整的其他部位上,从而提高了脚踝护具与脚踝的贴合度。这样不仅避免起皱所引起的穿戴舒适度的下降,更为重要的是能更为有效地支撑人体脚踝,起到保护的作用。
第三、环状构造正好包覆于踝关节周围的这些韧带的外侧,由于外镂空区和内镂空区的设置,使得内环状构造紧贴在内踝周围,外环状构造紧贴在外踝周围,确保韧带得到更有效的固定,使得脚踝护具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支撑这些韧带,更加符合人体工学,支撑保护更具针对性。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脚踝护具的左侧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脚踝护具的右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脚踝护具的后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脚踝护具的前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脚踝护具的正面图(底连接带断开);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脚踝护具的背面图(底连接带断开);
图7为人体脚踝内侧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8为人体脚踝外侧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脚踝护具的佩戴过程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脚踝护具的佩戴过程示意图二;
图11为佩戴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脚踝护具的人体脚部示意图一;
图12为佩戴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脚踝护具的人体脚部示意图二;
图13为佩戴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脚踝护具的人体脚部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第一”、“第二”仅为了进行便于理解的描述,没有其他指向性含义,并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9-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脚踝护具,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的下端通过底连接带3相互连接。应当说明的是底连接带3可以为连续带状结构也可以是可分离的带状结构连接形成的构造。
使用状态下,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的前侧相连形成前护踝部4;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的后侧相连形成后护踝部5。
如图3、4、9-11、13所示,底连接带3的后侧和后护踝部5的下侧之间形成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S3。
如图1-3、9-11、13所示,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呈中间具有侧镂空区的环状构造;侧镂空区对应地用于供人体脚踝的外踝L1或内踝L2露出。环状构造的下半环向上弯曲用于承托于人体脚踝的外踝L1或内踝L2的下侧。
具体地,如图1-3、9-11、13所示,外护踝部1呈中间具有外镂空区S1的外环状构造;内护踝部2呈中间具有内镂空区S2的内环状构造;外镂空区S1和内镂空区S2为侧镂空区,外镂空区S1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外踝L1露出;内镂空区S2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内踝L2露出。
外护踝部1的下半环向上弯曲承托外踝L1的下侧,内护踝部2的下半环向上弯曲承托内踝L2的下侧。
当然,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均设置为中间具有供人体踝关节露出的侧镂空区的环状构造的结构是一种优选。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为仅外护踝部1或内护踝部2呈中间具有侧镂空区的环状构造。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差异化选择对应的护具。
对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脚踝护具,最为直观的是护踝部的中间具有侧镂空区,底连接带3的后侧和后护踝部5的下侧之间具有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S3,从而使得脚踝护具的更透气、更轻便、更不硌脚,穿戴的舒适度大大提高。
而进一步地,外镂空区S1和内镂空区S2这种侧镂空区的设置,使得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避开凸起的踝关节而贴合在较为平整的其他部位上,从而提高了脚踝护具与脚踝的贴合度。这样不仅避免起皱所引起的穿戴舒适度的下降,更为重要的是能更为有效地支撑人体脚踝,起到保护的作用。
如图7-8所示,人体脚踝由胫骨M末端、腓骨N末端、跟骨K、足舟骨P构成。腓骨N在外侧,胫骨M在内侧,腓骨N末端形成外踝L1,胫骨M末端形成内踝L2。
人体脚踝的韧带集中地分布于外踝L1和内踝L2周围,而韧带是脚踝最容易受伤的组织。人体脚踝运动性损伤多为韧带损伤,经常发生崴脚的人,会出现韧带松弛,踝关节不稳定的问题。这样就算已经发生的崴脚没有造成骨折等严重的运动损伤,也会影响身体的平衡,给运动带来不便。
例如,如图7所示,内踝L2的周围有伸肌下支持带a、屈肌支持带b、内侧三角韧带c。这些韧带均集中于内踝L2的下半周。
又例如,如图8所示,外踝L1的周围有距腓前韧带d、距腓后韧带e、跟腓韧带f、胫腓前韧带g、胫腓后韧带h、伸肌下支持带a、腓骨肌上支持带j、腓骨肌下支持带q。这些韧带也集中于外踝L1的下半周。
如图7-13所示,当使用本实施例时,环状构造正好包覆于踝关节周围的这些韧带的外侧,由于外镂空区S1和内镂空区S2的设置,使得内环状构造紧贴在内踝L2周围,外环状构造紧贴在外踝L1周围,确保韧带得到更有效的固定,使得脚踝护具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支撑这些韧带,更加符合人体工学,支撑保护更具针对性。
应当说明的是,前护踝部4和后护踝部5的形成可以是多样的。
例如在其他一实施例中,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的上端具有封闭的环形体。环形体用于套在脚腕上,环形体的前侧形成前护踝部4,环形体的后侧形成后护踝部5。
又例如在其他一实施例中还可采用授权公告号为CN205757357U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结构,第一侧护踝部的两端延伸带环绕粘结套住脚腕,第一侧护踝部的两端延伸带粘结在已经结环的第一侧护踝部的两端延伸带上。
而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如图1-6所示,脚踝护具包括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外护踝部1呈中间具有外镂空区S1的外环状构造;内护踝部2呈中间具有内镂空区S2的内环状构造;外镂空区S1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外踝L1露出;内镂空区S2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内踝L2露出。
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之间设有底连接带3和后连接带5'。后连接带5'连接外护踝部1的后侧和内护踝部2的后侧形成包覆在脚后侧的后护踝部5。底连接带3和后连接带5'之间形成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S3。
而外护踝部1设有第一前连接带41,内护踝部2设有第二前连接带42。第一前连接带41的固定端连接在外护踝部1的前侧,第二前连接带42的固定端连接在内护踝部2的前侧;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的自由端可相互连接和分离。当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的自由端相互连接则形成了脚腕前侧的前护踝部4。
如图1-6所示,即后连接带5'、内护踝部2、外护踝部1、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共同形成了套住脚腕的环状体。
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的自由端相互连接应当被广义理解。包括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直接连接的方式,也包括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在前侧相交叉后向后环绕并最终连接在内护踝部2或外护踝部1或后连接带5'上。
为了使脚踝得到脚踝护具更加可靠的保护,包裹脚踝的环形体的大小应当脚踝的尺寸接近,以使脚踝护具与脚踝更好的贴合,因此不可开环的整体式环形体构造在穿戴时就较为费力。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相连或相交实现开闭环,进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优选地,如图1-6、9-10所示,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的连接为可调式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之间通过粘结结构相连,可通过改变连接的相对位置实现脚踝护具的尺寸调节,从而用户可按自身需求调节脚踝护具的松紧程度,提高舒适度,同时也调节脚踝护具对人体脚踝的压力大小,要避免过松,也要防止过紧。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6、9所示,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的自由端采用魔术贴式粘贴结构,以实现相互连接和分离。
如图6-9所示,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中的其中一者的外表面设有勾面的第一魔术贴Z1,另一者的内表面设有毛面的第二魔术贴(图中未标识),第一魔术贴Z1和第二魔术贴之间至少其中一者具有一定长度,这一长度视为可调长度,使得脚踝护具可以在这范围内实现调节。
进一步优选地,底连接带3和后连接带5'为具有拉伸张力的弹性带状结构。
如图9-13所示,当穿戴时,用户通过从后跟往上提拉,在向前拉紧后又向后拉紧,可以使得后连接带5'、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更加贴合脚踝。
收紧后的后连接带5'对脚腕后侧起到支撑。收紧后的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对脚腕前侧起到支撑,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对脚腕两旁侧起到支撑,进而支撑脚腕。
尤其是环状构造的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包绕踝关节形成立体支撑。进而在后连接带5'、外护踝部1、内护踝部2、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的共同作用下防止脚踝侧倾、后倾、前倾,提高保护度。
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之间设有底连接带3和前连接带。前连接带连接外护踝部1的前侧和内护踝部2的前侧形成包覆在脚腕前侧的前护踝部4。
而外护踝部1设有第一后连接带,内护踝部2设有第二后连接带。第一后连接带的固定端连接在外护踝部1的后侧,第二后连接带的固定端连接在内护踝部2的后侧;第一后连接带和第二后连接带的自由端可相互连接和分离。当第一后连接带和第二后连接带的自由端相互连接则形成了脚腕后侧的后护踝部5。底连接带3和第一后连接带和第二后连接带形成的后护踝部5之间形成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S3。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第一后连接带和第二后连接带的自由端相互连接也应如本实施例中一样被广义理解。第一后连接带和第二后连接带也如本实施例中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一样为可调式的。
在这种另一实施例中,穿戴时,用户通过从后跟往上提拉,在向后拉紧后又向前拉紧。其对脚踝的支撑作用也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此处说的这个基于后护踝部5和前护踝部4形成的另外的实施例,与本实施例之间除前后位置的设置不同,并不影响其他结构的设置,应当被认为是可相互借鉴和替换的。
如图7-8所示,脚腕后侧具有距腓后韧带e、胫腓后韧带h和跟腱t。脚腕前侧具有伸肌上支持带v和伸肌下支持带a。
在本实施例中,后连接带5'可对后侧这些韧带加压固定,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对前侧这些韧带加压固定,而脚踝本身的正立也避免了这些韧带的扭转损伤。
此外,脚踝护具对脚踝具有向上的牵引作用,这一牵引作用通过环状构造的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的下半环传递给踝关节,能够帮助踝关节对抗人体重力导致的力负荷,能更好地保护踝关节的健康。
如图1-6所示,更为优选地,外护踝部1、内护踝部2、底连接带3、后连接带5'以及第一前连接带41和第二前连接带42由弹性片状面料一体制成。这种设计具有如下几点优点。
第一、一体弹性片状面料的设计使得其内表面更加光滑可以显著提高穿戴舒适度,避免因缝合导致的连接处硌脚的问题。
第二、一体弹性片状面料的设计使得其内表面更加光滑也使其可以更好地贴合人体脚踝,提高保护性。
第三、一体弹性片状面料的设计还可以避免缝合、粘合等连接方式在拉伸状态下容易脱离的问题。
第四、一体弹性片状面料的设计还使得环状构造的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具有适当地可形变性,并且能够在不同的拉伸状态下,内镂空区S2和外镂空区S1的尺寸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根据不同人的脚踝可以实现适应性地调整,进一步为舒适度和保护性作贡献。
上述弹性片状面料的厚度较薄,不仅仅使得穿戴轻便舒适,更重要的是不影响穿鞋穿袜。
优选地,弹性片状面料的材质选择可以为天然橡胶、TPE等。
如图1、2、6所示,外护踝部1的下半环设有向上弯曲的外支撑软垫11,内护踝部2的下半环设有向上弯曲的内支撑软垫21。支撑软垫的设置具有以下作用:一是为了增强从下往上对踝关节的支撑;二是进一步为了增强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的下半环与踝部下侧位置的贴合程度,进一步提高保护性;三是通过软垫的弹性在运动过程中对踝关节及韧带起到缓冲作用;四是增强佩戴舒适性并了随着脚踝的微活动对踝关节周围的韧带起到按摩作用。
优选地,如图6所示,外支撑软垫11和内支撑软垫21均包括前弯曲段10和后弯曲段20;后弯曲段20的长度大于前弯曲段10的长度。支撑软垫均从前往后逐渐增厚。
应当注意的是,人体脚踝的构造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在外踝L1和内踝L2的后侧偏下的位置骨骼存在轻微凹陷。而上述外支撑软垫11和内支撑软垫21形状的设置正是基于这种生理特征所作出的更加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这样不仅能够使得穿戴更加舒适,还能够提高对骨骼的支撑。而且外踝L1和内踝L2的后侧偏下的位置也是韧带更为丰富的位置,支撑软垫的后弯曲段20的长度大于前弯曲段10的长度的设置以及支撑软垫均从前往后逐渐增厚设置均能更加更好地支撑和按摩韧带。
优选地,支撑软垫的外周缘设有过渡区W,过渡区从中间到外周逐渐变薄,直到厚度忽略不计而使支撑软垫与护具内表面的其他区域平滑过渡。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5、6、9-13所示,外护踝部1包括外上护带12、外前支撑带13和外后支撑带14,三者构成类三角形构造;内护踝部2包括内上护带22、外内支撑带23和内后支撑带24,三者构成类三角形构造;外镂空区S1和内镂空区S2为类三角形构造,外镂空区S1和内镂空区S2的内边缘为封闭的平滑曲线。
人体的内踝L2和外踝L1的凸起呈现类三角形构造。而上述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的形状的设置正是基于脚踝的结构特征所作出的更加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对于提高舒适性和保护性均有益处。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这样的设置使得外前支撑带13和内前支撑带呈现从上往下向前倾斜的姿态,其对踝的作用力能够产生向后向上的作用力。外后支撑带14和内后支撑带24呈现从上往下向后倾斜的姿态,其对踝的作用力能够产生向前向上的作用力。两前支撑带和两后支撑带的横向作用分力相反,能够保持踝关节的稳定。
优选地,如图5、6所示,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的上半环向上隆起,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与后连接带5'在上侧弧形过渡,共同形成向下凹陷的上弧形边U1;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的下半环向下凸出,外护踝部1和内护踝部2与后连接带5'在下侧弧形过渡,共同形成向上凹陷的下弧形边U2。这样的设置更符合人体脚后跟的轮廓构造,使得穿戴舒适性更强,贴合度更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脚踝护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
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之间设有底连接带和后连接部;
所述底连接带和后连接部为具有拉伸张力的弹性带状结构;
所述底连接带和后连接部之间形成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
所述外护踝部设有第一前连接带,所述内护踝部设有第二前连接带;所述第一前连接带和第二前连接带的自由端可相互连接和分离;
所述外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外镂空区的外环状构造;所述内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内镂空区的内环状构造;
所述外护踝部的下半环设有向上弯曲的外支撑软垫,所述内护踝部的下半环设有向上弯曲的内支撑软垫;
所述外镂空区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外踝露出;所述内镂空区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内踝露出;
所述外支撑软垫用于支撑于外踝的下侧,所述外支撑软垫用于支撑于内踝的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护踝部、内护踝部、底连接带、后连接部以及第一前连接带和第二前连接带由弹性片状面料一体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支撑软垫和内支撑软垫均包括前弯曲段和后弯曲段;
所述后弯曲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前弯曲段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前连接带和第二前连接带的自由端采用魔术贴式粘贴结构,以实现相互连接和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护踝部包括外上护带、外前支撑带和外后支撑带,三者构成类三角形构造;
所述内护踝部包括内上护带、外内支撑带和内后支撑带,三者构成类三角形构造;
所述外镂空区和内镂空区为类三角形构造,所述外镂空区和内镂空区的内边缘为封闭的平滑曲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的上半环向上隆起,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与所述后连接部在上侧弧形过渡,共同形成向下凹陷的上弧形边;
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的下半环向下凸出,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与所述后连接部在下侧弧形过渡,共同形成向上凹陷的下弧形边。
7.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
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之间设有底连接带和后连接部;
所述底连接带和后连接部之间形成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
所述外护踝部设有第一前连接带,所述内护踝部设有第二前连接带;所述第一前连接带和第二前连接带的自由端可相互连接和分离;
所述外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外镂空区的外环状构造;所述内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内镂空区的内环状构造;
所述外镂空区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外踝露出;所述内镂空区用于供人体踝关节的内踝露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护踝部、内护踝部、底连接带、后连接部以及第一前连接带和第二前连接带由弹性片状面料一体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护踝部和/或所述外护踝部的下半环设有向上弯曲的支撑软垫。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护踝部包括外上护带、外前支撑带和外后支撑带,三者构成类三角形构造;
所述内护踝部包括内上护带、外内支撑带和内后支撑带,三者构成类三角形构造;
所述外镂空区和内镂空区为类三角形构造,所述外镂空区和内镂空区的内边缘为封闭的平滑曲线;
所述外上护带和内上护带向上隆起,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与所述后连接部在上侧弧形过渡,共同形成向下凹陷的上弧形边;
所述外后支撑带和内后支撑带与所述后连接部在下侧弧形过渡,共同形成向上凹陷的下弧形边;
所述支撑软垫包括前弯曲段和后弯曲段;
所述后弯曲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前弯曲段的长度;
所述支撑软垫均从前往后逐渐增厚。
11.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的下端通过底连接带相互连接;
使用状态下,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的前侧相连形成前护踝部;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的后侧相连形成后护踝部;
所述底连接带的后侧和后护踝部的下侧之间形成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
所述外护踝部和所述内护踝部呈中间具有侧镂空区的环状构造;
所述侧镂空区对应地用于供人体脚踝的外踝或内踝露出;
所述环状构造的下半环向上弯曲用于承托于人体脚踝的外踝或内踝的下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构造的下半环设有支撑软垫。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外镂空区的外环状构造;所述内护踝部呈中间具有内镂空区的内环状构造。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护踝部的下半环设有向上弯曲的外支撑软垫,所述内护踝部的下半环设有向上弯曲的内支撑软垫。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脚踝护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护踝部和内护踝部之间设有后连接带,所述后连接带形成所述后护踝部
所述底连接带和后连接带为具有拉伸张力的弹性带状结构;
所述底连接带和后连接带之间形成供人体脚后跟露出的后镂空区;
所述外护踝部设有第一前连接带,所述内护踝部设有第二前连接带;
所述第一前连接带和第二前连接带的自由端可相互连接和分离。
CN202322109930.8U 2023-08-07 2023-08-07 脚踝护具 Active CN2208320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09930.8U CN220832025U (zh) 2023-08-07 2023-08-07 脚踝护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09930.8U CN220832025U (zh) 2023-08-07 2023-08-07 脚踝护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32025U true CN220832025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79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09930.8U Active CN220832025U (zh) 2023-08-07 2023-08-07 脚踝护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320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17656B1 (en) Nonbulky ankle brace for use with footwear
US8668661B2 (en) Knee brace
US7153246B2 (en) Neurological motor therapy suit
US5984885A (en) Industrial back support
US4252112A (en) Strap device for assisting in hip, knee and foot movement
US5599288A (en) External ligament system
US8221339B2 (en) Femoral support member for a walking assistance device
US3786804A (en) Hinged knee brace having torque pads for producing inward support pressure
GB2243787A (en) Chiropractic belt
US20030149390A1 (en) Specific pelvic compression belt
JP2010269164A (ja) 整形外科用ブレース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
US4930499A (en) Sacral brace
JP2004344303A (ja) 歩行補助装置
CN220832025U (zh) 脚踝护具
JPH11131306A (ja) 腹部サポーター
US5926853A (en) Comfort support for women
JP5959123B2 (ja) 骨盤サポート装具
EP0329815A1 (en) A patella brace
JP3146163U (ja) 腰部と骨盤をサポートするベルト
WO1992018072A1 (en) Attachment for leg and foot joint
JP3179944U (ja) 股関節サポータ
JP2004277936A (ja) 腰用サポーター
JP2603808Y2 (ja) 腰部帯
CN214857905U (zh) 一种腿型步态矫正带
JP6124233B1 (ja) サポートバン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