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21003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21003U
CN220821003U CN202321668472.5U CN202321668472U CN220821003U CN 220821003 U CN220821003 U CN 220821003U CN 202321668472 U CN202321668472 U CN 202321668472U CN 220821003 U CN220821003 U CN 2208210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display device
bottom plate
display module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6847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贺兵
孙艳生
耿玉旭
陈建
刘松
邵新智
余平甲
唐灿
王洪
莫定红
王永现
邓勇
吕侣
夏渊
叶涛
何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6847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210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210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210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包括壳体、盖板和显示模组;所述壳体和所述盖板限定出容置空间,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和环绕所述底板四周且与所述底板连接的侧板,所述侧板位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且所述盖板与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通过第一固定胶层连接。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的轻薄化和高屏占比成为了主要需求,显示装置的壳体、盖板和显示模组组装影响着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边框宽度和显示装置的屏占比。现如今,显示模组制作在壳体中时,通常需要单独设置背板和支架用于对显示模组进行限位;或者,在壳体增加挡墙用于对盖板进行限位并固定,以实现将显示模组密封在壳体和盖板所形成的空间中。不论是在显示模组制作在壳体中单独设置背板和支架,还是在壳体增加挡墙用于对盖板进行限位并固定,都会对显示装置的厚度,边框宽度和屏占比造成不良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显示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壳体、盖板和显示模组;所述壳体和所述盖板限定出容置空间,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和环绕所述底板四周且与所述底板连接的侧板,所述侧板位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且所述盖板与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通过第一固定胶层连接。
优选的,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底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固定胶层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胶层为双面胶。
优选的,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盖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驱动所述显示模组的线路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凹槽。
优选的,所述显示装置中集成有辅助功能模块,所述辅助功能模块通过信号线与驱动线路板连接;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盖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侧板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二凹槽位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盖板的侧面,且在相对所述第二侧板更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位置;第三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材料包括碳纤维材料。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厚度在0.5毫米至1.2毫米;所述侧板的厚度在0.5毫米至1.2毫米。
优选的,所述壳体还包括限位件,所述侧板包括延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限位件至少位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和第四侧板与显示模组之间。
优选的,所述底板与显示模组之间包括缓冲层,所述盖板和所述显示模组之间包括第二固定胶层。
优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模组靠近所述壳体的底板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背离所述背光模组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液晶层、和对盒基板;
所述对盒基板用作所述盖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的截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显示模组;101、衬底基板;102、对盒基板;103、液晶层;104、第一偏光层;105、第二偏光层;106、彩膜层;107、封框胶;2、壳体;2’、挡墙;21、底板;22、侧板;221、第一侧板;222、第二侧板;223、第三侧板;224、第四侧板;3、盖板;4、第一固定胶层;5、第一凹槽;6、第二凹槽;7、第三凹槽;8、限位件;9、线路板;10、信号线;11、缓冲层;12、第二固定胶层;13、转轴;14、背板;15、支架;16、遮光层;17、背光模组;171、反射层;172、导光板;173、扩散层;174、复合棱镜;175、光源;1721、入光面;1722、反射面;1723、底面;1724、出光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显示装置的轻薄化和高屏占比成为了主要需求,显示装置的壳体、盖板和显示模组组装影响着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边框宽度和显示装置的屏占比。现如今,显示模组制作在壳体中时,通常需要单独设置背板和支架用于对显示模组进行限位;或者,在壳体增加挡墙用于对盖板进行限位并固定,以实现将显示模组密封在壳体和盖板所形成的空间中。不论是在显示模组制作在壳体中单独设置背板和支架,还是在壳体增加挡墙用于对盖板进行限位并固定,都会对显示装置的厚度,边框宽度和屏占比造成不良影响。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壳体2、盖板3和显示模组1,壳体2和盖板3限定出容置空间,显示模组1位于容置空间内,壳体2包括底板21和环绕底板21四周且与底板21连接的侧板22。为了对显示模组1进行限位并且进行固定,在壳体2中制作背板14和支架15,支架15制作在显示模组1与壳体2的侧板22之间,对显示模组1进行限位和固定,而背板14同样用于支撑和固定显示模组1。虽然显示模组1制作在壳体2中时,有背板14和支架15进行支撑,可以一定程度的将壳体2制作的更薄,但是受到背板14和支架15尺寸的限制,依旧无法有效的降低显示装置的厚度和边框的宽度。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包括壳体2、盖板3和显示模组1,壳体2和盖板3限定出容置空间,显示模组1位于容置空间内,壳体2包括底板21和环绕底板21四周且与底板21连接的侧板22。将显示模组1直接制作在壳体2中,并且通过壳体2中的限位件8对显示模组1进行限位和固定,一定程度的降低了显示装置的厚度w,但是需要考虑到显示装置的可靠性,因此需要另壳体2保持一定的厚度w,需要对壳体2选取更轻的材料并保证其可靠性。同时,壳体2的侧板22在背离底板21一侧表面上制作有挡墙2’,挡墙2’用于将盖板3进行限位,并使盖板3和壳体2将显示模组1进行密封,以防止水汽影响显示模组1的显示效果。由于在侧板22背离底板21一侧表面制作了挡墙2’,挡墙2’的厚度w和挡墙2’与盖板3之间的间隙s增加了显示装置边框的宽度,使显示装置较难实现窄边框,并且降低了屏占比。
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壳体2、盖板3和显示模组1;壳体2和盖板3限定出容置空间,显示模组1位于容置空间内。壳体2包括底板21和环绕底板21四周且与底板21连接的侧板22,侧板22位于盖板3靠近底板21的一侧,且盖板3与侧板22背离底板21的一侧通过第一固定胶层4连接。显示装置不设置背板14和支撑件对显示模组1进行限位和固定,也不设置挡墙2’用于将盖板3与壳体2固定连接并密封显示模组1。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公开中的显示装置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装置,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包括壳体2、盖板3和显示模组1;壳体2和盖板3限定出容置空间,显示模组1位于容置空间内。壳体2包括底板21和环绕底板21四周且与底板21连接的侧板22,侧板22位于盖板3靠近底板21的一侧,且盖板3与侧板22背离底板21的一侧通过第一固定胶层4连接。盖板3需要完全覆盖显示模组1,并且,盖板3的四周均需要与壳体2的侧板22背离底板21一侧的表面粘接,因此,第一固定胶层4环绕显示模组1,并且设置在盖板3与侧板22重合的位置,以实现将显示模组1完整封装在盖板3和壳体2之间,防止水汽等因素影响显示模组1进行显示。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显示装置进一步的窄边框化,盖板3在底板21所在平面的投影与壳体2在底板2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可理解的,盖板3的侧壁与壳体2的侧板22背离显示模组1的侧壁处于同一平面上。在视觉上,最大化的提高了屏占比,并且减小了边框的宽度。
继续参考图2、图3,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挡墙2’,挡墙2’的厚度通常在0.2毫米以上,挡墙2’与盖板3之间的空隙在0.2毫米以上,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减少了挡墙2’之后,显示装置的宽度理论上整体缩小至少达到0.8毫米,考虑到现有技术中在挡墙2’与盖板3之间点胶,本公开中的显示装置可以实现令边框缩小1毫米以上。通过取消挡墙2’,将盖板3与壳体2的侧板22通过第一固定胶层4粘接的方式,有效的缩小了边框的宽度。
在一些示例中,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如图4所示,侧板22背离底板21一侧的表面上设置第一凹槽5,第一固定胶层4位于第一凹槽5内。将第一固定胶层4直接制作在壳体2的侧板22背离底板21的一侧表面上,由于第一固定胶层4存在一定的厚度,因此可能会对显示装置的厚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使显示装置的厚度变大。为了在减小了显示装置边框宽度的前提下,不对显示装置的厚度造成影响,在侧板22背离底板21一侧的表面上设置第一凹槽5,将第一固定胶层4通过点胶等方式制作在第一凹槽5中,位于第一凹槽5的第一固定胶层4将盖板3和壳体2进行粘接,实现封装显示模组1。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固定胶层4为双面胶,为了提高显示装置的制作和装载效率,直接使用双面胶用作第一固定胶层4,可以省略掉点胶的流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不对双面胶的具体种类和材料进行具体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中,当需要通过点胶等方法制作第一固定胶层4时,第一固定胶层4可以是任一一种有机胶或是无机胶。例如,第一固定胶层4可以是压敏胶,压敏胶包括:有机玻璃、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环氧树脂和有机硅等,压敏胶高效环保,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稳定性,并且基本不会受被粘结物的材料影响其粘结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底板21靠近盖板3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6,驱动显示模组1的线路板9固定在第二凹槽6。将线路板9制作在第二凹槽6中,在对线路板9进行固定和限位的前提下,还可以保证不会因为制作线路板9导致显示装置的厚度增加,或者由于显示模组1较大,挤压了线路板9放置的空间,对线路板9的选用造成影响。线路板9可以通过任意一种无机胶或有机胶粘接在第二凹槽6中实现固定,或者通过在第二凹槽6的侧面预先制作卡合件,通过卡合的方式将线路板9固定在第二凹槽6中,再或者在第二凹槽6边缘设置孔位,将线路板9与第二凹槽6通过螺接的方式进行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不对线路板9在第二凹槽6的具体固定方式进行具体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继续参考图5,显示装置中集成有辅助功能模块,辅助功能模块通过信号线10与驱动线路板连接;底板21靠近盖板3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7,信号线位于第三凹槽7内。其中,辅助功能模块可以包括摄像头、麦克风等模块,信号线10用于向辅助功能模块提供工作电压或者传输数据;驱动线路板通常为制作在第二凹槽6中的线路板,也可以制作在其他位置,通过转接线与辅助功能模块电连接。例如:当显示装置包括摄像单元时,需要在壳体2上制作信号线10以实现线路板9或其他位置的驱动线路板上的摄像芯片向摄像单元提供驱动并接收图像信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5,壳体2的侧板22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221和第二侧板222,第二凹槽6位于底板21靠近盖板3的侧面,且在相对第二侧板222更靠近第一侧板221的位置,第三凹槽7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第一侧板221指向第二侧板222的方向为第三凹槽7的长度方向。以显示装置为笔记本为例,第一侧板221为笔记本屏幕与键盘连接一侧的侧板22,第一侧板221包括两个连接转轴13,第二凹槽6设置在两个转轴13之间,第三凹槽7的长度方向为第一侧板221指向第二侧板222的方向,用于制作与笔记本的摄像单元电连接的信号线10。
在一些示例中,壳体2的材料包括碳纤维材料,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在90%以上。碳纤维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但与一般碳素材料不同的是,其外形有显著的各向异性、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沿纤维轴方向表现出很高的强度。碳纤维比重小,因此有很高的比强度。优选的,在本公开中选用超轻碳纤维材料,使含碳量达到95%以上,以进一步的使显示装置的重量减轻。
在公开实施例中,将壳体2材料更换为超轻碳纤维材料,并采用本公开中,壳体2包括底板21和环绕底板21四周且与底板21连接的侧板22,侧板22位于盖板3靠近底板21的一侧,且盖板3与侧板22背离底板21的一侧通过第一固定胶层4连接的结构,可以使整体显示装置的重量减少100克,甚至更多。
在一些示例中,由于壳体2采用碳纤维材料,因此需要使壳体2达到一定的厚度才能保证壳体2的硬度和强度,因此,壳体2的底板21厚度为0.5毫米至1.2毫米,壳体2的侧板22厚度在0.5毫米至1.2毫米。壳体2的底板21厚度和侧板22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进一步的,底板21和侧板22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结构,以简化工艺。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壳体2采用碳纤维材料,可以制作出不同的碳纤维纹路或是进行图案雕刻,满足不同的用户体验,而现有技术中的壳体2材料无法设计纹路等图案。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壳体2还包括限位件8,侧板22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223和第四侧板224,限位件8至少位于第三侧板223与显示模组1之间和第四侧板224与显示模组1之间。限位件8可以是在对显示模组1位置进行限定的同时固定显示模组1。限位件8可以在制作壳体2时与壳体2一起制作,形成限位件8;也可以先将显示模组1卡合在第一侧板221,再向第三侧板223与显示模组1之间和第四侧板224与显示模组1之间注入固定胶,形成限位件8;还可以在制作完壳体2后,在第三侧板223和第四侧板224上根据显示模组1的尺寸和形状制作限位件8。当限位件8为固定胶时,固定胶可以是任一一种有机胶或是无机胶。例如,限位件8可以是压敏胶,压敏胶包括:有机玻璃、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环氧树脂和有机硅等,压敏胶高效环保,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稳定性,并且基本不会受被粘结物的材料影响其粘结效果。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不对限位件8的具体材料,形状和制作方式做进一步的具体限定,仅仅提供几种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不对第一固定胶层4的具体材料和限位件8为固定胶时的具体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具体限定,仅仅提供几种示例。
在一些示例中,继续参考图3、图4,底板21与显示模组1之间包括缓冲层11,盖板3和显示模组1之间包括第二固定胶层12。由于显示模组1中的部分结构无法直接制作在壳体2上,因此在显示模组1与底板21之间制作一层缓冲层11,以使显示模组1制作在壳体2中的时候不会受到损坏。盖板3和显示模组1之前设置第二固定胶层12,将盖板3与显示模组1进行固定,并保证固定的可靠性。第二固定胶层12可以使用光学胶,光学胶需要具有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胶结强度良好,可在室温或中温下固化,且有固化收缩小等特点。为了便于制作,还可以令第一固定胶层4和第二固定胶层12的使用相同的材料,第二固定胶层的选材需要保证具有高透光率,第一固定胶层4也采用与第二固定胶层12相同的光学胶。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示意图,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示意图,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的截面图,如图6-9所示,本公平给中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例进行说明,可理解的,显示装置还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量子点显示装置等其他类型的显示装置,其均可以使用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壳体对显示模组进行固定和封装,以实现显示装置的轻薄化和高屏占比。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模组1和背光模组17,背光模组17设置在显示模组1靠近壳体2的底板21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9所示,背光模组17包括光源175和沿背离所述壳体的底板方向依次叠层设置的反射层171、导光板172和光学膜片。其中,光源175位于导光板172的至少一个侧边,光源175可以是灯条或者间隔设置的发光器件。反射层171位于导光板172靠近壳体2的底板21的一侧,光学膜片设置在导光板172靠近显示模组1的一侧。光学膜片包括扩散层173和复合棱镜174均用于使导光板172中的光线可以均匀的传播至衬底基板,并且提高出光率。
具体的,以下提供一种导光板结构示例,导光板172包括入光面1721、出光面1724、反射面1722和底面1723,入射面和反射面1722相对,出光面1724和底面1723相对,其中入光面1721接收光源175发出的光线,光线照射到反射面1722上,光线经过反射面1722和底面1723的反射,从出光面1724发出至扩散层173,部分从底面1723出射的光线被反射层171反射回导光板172。其中,反射面1722和底面1723可以呈一定的夹角,以尽可能多的将从入光面1721入射的光线反射向底面1723,并最终从出光面1724出射。从导光板172出光面1724出射的光线先经过扩散层173,再传播至复合棱镜174。复合棱镜174用于将扩散片射出的较为分散的光集中于一定角度范围内出射,从而提高该范围内的出光亮度,进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正面亮度。复合棱镜174可以包括叠层设置的至少两层棱镜片,每个棱镜片包括多个棱条,相邻的两层棱镜片的棱条的长度方向可以垂直或者呈其他角度。从复合棱镜174出射的光线传播至显示模组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结构仅为一种示例性结构,相关技术领域人员可以对背光模组的结构进行响应的调整。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显示模组1包括沿背离背光模组17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101和对盒基板102,以及设置在衬底基板101和对盒基板102之间的液晶层103。在衬底基板101上制作有像素驱动电路,用于向液晶层103提供驱动信号,使用封框胶107将液晶层103分散的液晶材料封装至衬底基板101和对盒基板102之间。制作在衬底基板上的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多种结构,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晶体管和一个或多个电容构成。在显示模组1和背光模组17之间,还包括第一偏光层104,第一偏光层104调整从复合棱镜174传播过来的光线的角度并对光线进行过滤,将调整过角度的光线传播至显示模组1。显示模组1背离背光模组17一侧还包括第二偏光层105,用于调整显示模组1出射的光线的角度并对光线进行过滤。在第二偏光层105背离对盒基板102一侧设置有彩膜层106,彩膜层106可以使显示模组1实现全彩显示,提高显示中色彩的鲜艳度。
在一些示例中,对盒基板102同样为玻璃基板,因此,直接令对盒基板102用作盖板,将第二偏光层105通过光学胶粘接在对盒基板102出光面一侧,相对于单独设置一层玻璃基板用作盖板,可以减少一层玻璃盖板的厚度,使显示装置的厚度减小。当液晶显示装置为非触控显示装置时,可以在不影响显示效果,且不使第二偏光层105产生磨损的前提下,减小显示装置的厚度。
在一些示例中,背光模组17与壳体2之间存在间隙,光源175的光线以及背光模组17露出的光线会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因此在显示模组1和背光模组17之间制作遮光层16,为了确保遮光的效果,遮光层16靠近壳体2的侧板22的边沿与衬底基板靠近壳体2侧板22的边沿平齐。进一步的,使遮光层16完全覆盖背光模组17与壳体2侧板22之间的空隙。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壳体、盖板和显示模组;所述壳体和所述盖板限定出容置空间,所述显示模组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和环绕所述底板四周且与所述底板连接的侧板,所述侧板位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且所述盖板与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通过第一固定胶层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底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固定胶层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胶层为双面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盖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驱动所述显示模组的线路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中集成有辅助功能模块,所述辅助功能模块通过信号线与驱动线路板连接;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盖板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三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二凹槽位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盖板的侧面,且在相对所述第二侧板更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位置;第三凹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材料包括碳纤维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板的厚度在0.5毫米至1.2毫米;所述侧板的厚度在0.5毫米至1.2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限位件,所述侧板包括延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限位件至少位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显示模组之间和第四侧板与显示模组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显示模组之间包括缓冲层,所述盖板和所述显示模组之间包括第二固定胶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在所述底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壳体在所述底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模组靠近所述壳体的底板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背离所述背光模组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液晶层、和对盒基板;
所述对盒基板用作所述盖板。
CN202321668472.5U 2023-06-28 2023-06-28 显示装置 Active CN2208210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8472.5U CN220821003U (zh) 2023-06-28 2023-06-28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8472.5U CN220821003U (zh) 2023-06-28 2023-06-28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21003U true CN220821003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710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68472.5U Active CN220821003U (zh) 2023-06-28 2023-06-28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210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9425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441362B (zh) 背光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TW574498B (en) Light guide device, opto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20130263488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JP550608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9029186A1 (zh) 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KR102311058B1 (ko) 표시 장치
US11422396B2 (en) Display device
WO2016183902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799988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O2023208047A9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140192497A1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display module
CN108254971B (zh)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US9494722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6970485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14669977U (zh) 显示装置
US10606109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05321586A (ja) 面光源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220821003U (zh) 显示装置
KR10148183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911620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0317611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190079741A (ko) 백라이트 유닛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백라이트 유닛의 제조 방법
JP201506897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7884986A (zh) 具有量子点单元的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