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09327U - 行李舱盖板系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行李舱盖板系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09327U
CN220809327U CN202322763403.9U CN202322763403U CN220809327U CN 220809327 U CN220809327 U CN 220809327U CN 202322763403 U CN202322763403 U CN 202322763403U CN 220809327 U CN220809327 U CN 2208093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nk
lifting device
vehicle
luggage compartment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634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艳东
段兴中
郭云冲
任健伟
李辉云
陈文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634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093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093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093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行李舱盖板系统和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带行李舱的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实现方案为:行李舱盖板系统应用于车辆的行李舱,所述行李舱盖板系统包括行李舱盖板和升降装置。行李舱盖板形成行李舱的底板。升降装置与行李舱盖板连接,并用于驱动行李舱盖板上升至第一位置。当行李舱盖板处于第一位置时,行李舱盖板的朝向行李舱的表面与行李舱的门槛的顶面平齐。

Description

行李舱盖板系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李舱盖板系统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逐渐向便捷化和舒适化方向发展。行李舱作为车辆的组成部分之一,用于存放行李,能够提升车辆内乘坐区域的整洁性。
现有技术中,行李舱的舱门开口处通常设置有门槛,行李舱的底板低于门槛的顶端设置,以保证行李舱的舱内空间,同时防止雨水进入,避免行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掉落。但是门槛的存在,又导致用户从行李舱取放行李(尤其是大件行李)时的便捷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行李舱盖板系统和车辆。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行李舱盖板系统,应用于车辆的行李舱,所述行李舱盖板系统包括行李舱盖板和升降装置。行李舱盖板形成行李舱的底板。升降装置与行李舱盖板连接,并用于驱动行李舱盖板上升至第一位置。当行李舱盖板处于第一位置时,行李舱盖板的朝向行李舱的表面与行李舱的门槛的顶面平齐。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身和行李舱盖板系统。车身具有行李舱,行李舱具有开口,开口的下边缘设有门槛。行李舱盖板系统设置于车身的内部,且行李舱盖板系统的行李舱盖板形成行李舱的底板。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定。其中:
图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车辆由内部向车尾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车辆中行李舱盖板上升至第一位置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车辆由开口向行李舱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内升降装置在驱动行李舱盖板下降至第二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7为图6所示升降装置在驱动行李舱盖板下降至第二位置时的立体图;
图8为图6所示升降装置在驱动行李舱盖板上升至第一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9为图8所示升降装置在驱动行李舱盖板上升至第一位置时的立体图;
图10为图6所示升降装置在驱动行李舱盖板下降至第二位置时和图8所示升降装置在驱动行李舱盖板上升至第一位置时的位置对比图。
附图标记:
100、车辆;
10、车身;11、车头;12、车尾;
20、行李舱;20a、开口;21、底板;
30、舱门;31、第一控制开关;32、第一检测装置;
40、门槛;
50、行李舱盖板系统;51、行李舱盖板;52、升降装置;521、固定支架;521a、第三滑槽;521b、第四滑槽;522、活动支架;522a、第一滑槽;522b、第二滑槽;523、第一剪刀支架;524、第二剪刀支架;525、直线驱动装置;526、第一转轴;527、第二转轴;528、第三转轴;529、第四转轴;530、第一滑动件;532、第五转轴;533、第六转轴;534、第三滑动件;536、第七转轴;537、第八转轴;
60、乘坐舱;61、后排座椅;
70、第一蘑菇粘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可以为燃油车、电动车、太阳能车等任何动力驱动的车辆,另外,该车辆可以为轿车、客车、越野车、货车、MPV车、牵引汽车和特种车等类型,其中,特种车包括但不限于消防汽车、救护汽车、工程车、抢险车、警备车和交通事故勘察车,再者,该车辆可以为公共用车或者家用车。示例性地,本公开是以车辆为家用越野车进行示例性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100的结构示意图。车辆100包括车身10和行李舱20。
为方便后文描述,针对车辆100建立XYZ轴坐标系。定义车辆1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车辆100的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车辆100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可以理解的是,车辆100的坐标系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1,车身10包括车头11和车尾12,车头11和车尾12沿X轴方向相对设置。
行李舱20布置在车身10的内部。示例的,请参阅图1,行李舱20可以布置于车身10内部且靠近车尾12的位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行李舱20也可以布置于车身10的内部且靠近车头11的位置,或者布置于车身10的内部且靠近侧壁的位置。本公开是以行李舱20布置于车身10内部且靠近车尾12的位置进行示例性说明。
行李舱20设有开口20a,请参阅图1,开口20a可以位于车尾12。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行李舱20靠近车头11时,开口20a可以设置于车头11,具体可以设置于车头11的引擎盖。当行李舱20靠近侧壁时,开口20a可以设置于侧壁。
用户可以经由开口20a将行李存放至行李舱20内,或者由行李舱20将行李取出。
开口20a设有舱门(也称尾门)30,舱门30用于打开或者关闭开口20a,以保证外观一致性,并起到防水防尘保护作用。
舱门30可以可转动连接于车身10,以转动打开或者关闭开口20a,也可以可滑动连接于车身10,以滑动打开或者关闭开口20a。本公开是以舱门30可转动连接于车身10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图1中,舱门30处于打开状态,在此状态下,舱门30相对于车身10旋转至最大角度。
为了方便舱门30的打开或者关闭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车辆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控制开关31,第一控制开关31用于发送开门信号或关门信号,以控制舱门30打开或者关闭开口20a。第一控制开关31可以为机械开关,也可以电子开关,还可以为显示于显示器上的虚拟开关,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第一控制开关31可以设置于舱门30的外表面,也可以设置于车辆100的驾驶室,本公开是以第一控制开关31设置于舱门30的外表面进行示例性说明。其中,舱门30的外表面是指舱门30背对车身10的内部空间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感知舱门30的状态,请参阅图1,车辆100还可以包括第一检测装置32,第一检测装置32包括但不限于红外传感器、霍尔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电阻传感器。第一检测装置32用于检测舱门30的状态,具体用于检测舱门30处于打开过程,还是关闭过程。舱门30在处于打开过程时,相对于车身10的打开角度逐渐增大;舱门30在处于关闭过程时,相对于车身10的打开角度逐渐减小。
请继续参阅图1,行李舱20的开口20a处还设置有门槛40,门槛40位于开口20a的下边缘。其中,″开口20a的下边缘″是指沿Z轴方向,开口20a的朝向车辆100的底盘的边缘。
当舱门30处于关闭状态时,门槛40位于舱门30的内侧,″舱门30的内侧″是指舱门30的朝向行李舱20的一侧。这样,门槛40可以阻止沿舱门30的外表面滑落的雨水和灰尘进入行李舱20的内部。
基于此,请参阅图2,图2为图1所示车辆100由内部向车尾12看时的结构示意图。行李舱20具有底板21,″底板21″是指沿Z轴方向,行李舱20的朝向车辆100的底盘的壁板,底板21朝向行李舱20的表面低于门槛40的顶面设置。其中,″门槛40的顶面″是指沿Z轴方向,门槛40的远离车辆100的底盘的表面。
这样,门槛40与底板21之间存在高度差H1,可以保证行李舱20的舱内空间,能够存放更多行李,同时借助门槛40可以止挡行李舱20内的行李,防止行李在车辆100行驶过程中掉落。
但是,请继续参阅图2,因为门槛40与底板21之间存在高度差H1,导致用户从行李舱20内取出行李(尤其是大件行李)时,需要将行李抬起一定高度,将行李放入行李舱20时,手提行李移动的路径长度较大,因此使用便捷性降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3,图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10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车辆100除了包括前述车身10、行李舱20、舱门30和门槛40之外,还包括行李舱盖板系统50。
行李舱盖板系统50包括行李舱盖板51和升降装置52。
请参阅图3,行李舱盖板51形成行李舱20的底板。该行李舱盖板51的材质可以为钢、不锈钢、铝合金、镁铝合金等金属,也可以为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聚邻苯二酰胺(PPA,也称为高温尼龙)等塑料,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行李舱盖板51可以包括刚性的盖板主体以及设置于盖板主体的朝向行李舱20的表面的缓冲材料。这样,借助盖板主体可以保证行李舱盖板51的结构强度,借助缓冲材料可以对承载于行李舱盖板51上的行李起到缓冲作用。其中,缓冲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橡胶、硅胶、泡棉、尼龙和塑料。
升降装置52与行李舱盖板51连接,并用于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一位置。当行李舱盖板51处于第一位置时,请参阅图4,图4为图3所示车辆100中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一位置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随着行李舱盖板51的上升,行李舱20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减小,行李舱盖板51的朝向行李舱20的表面(也即是行李舱盖板51的顶面)与门槛40的顶面平齐。
在上述实施例以及下文各实施例中,描述两个表面″平齐″是指允许一定误差范围的大致平齐,具体,两个表面之间的高度差在10cm以内,均可以认为两个表面平齐。
这样一来,在用户取放行李之前,可以首先借助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一位置,以使行李舱盖板51的顶面与门槛40的顶面平齐,然后从行李舱20内取出行李,或者将行李存放至行李舱20内。在取出行李的过程中,无需向上抬起操作,便捷性较高,在存放行李过程中,手提行李移动的距离较短,因此便捷性也较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升降装置52还用于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下降至第二位置,当行李舱盖板51处于第二位置时,请返回参阅图3,在图3中,行李舱盖板51处于第二位置,行李舱盖板51的顶面低于门槛40的顶面。
这样一来,在用户取放行李之后,可以借助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下降至第二位置,以降低行李的重心,提升行李在车辆100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借助门槛40止挡行李,防止行李在车辆100行驶过程中掉落。
请返回参阅图1和图2,车辆100还可以包括乘坐舱60。乘坐舱60布置在车身10的内部,并用于容置乘客。可选的,乘坐舱60可以布置在车头11与行李舱20之间。
乘坐舱60内设有沿X轴方向设置的至少一排座椅,该至少一排座椅内,与行李舱20距离最近的一排座椅为后排座椅61。后排座椅61放倒时,请参阅图2和图5,图5为图2所示车辆100由开口20a向行李舱20看时的结构示意图。行李舱20的底板21的顶面与后排座椅61的背面之间存在高度差H2。这样,导致车辆100内部的平整性较低,难以适用用户出游的旅居场景。
其中,后排座椅61包括坐垫和靠背,坐垫具有乘坐面,靠背具有承靠面,当用户乘坐在后排座椅61上时,乘坐面、承靠面均朝向用户。″后排座椅61处于放倒状态″是指靠背覆盖在坐垫,且承靠面与乘坐面相面对时后排座椅61所处的状态。基于此,″后排座椅61的背面″是指后排座椅61的靠背背对承靠面的表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升降装置52还用于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三位置。当行李舱盖板51处于第三位置时,行李舱盖板51的顶面与放倒后的后排座椅61的背面平齐。
在上述实施例中,放倒后的后排座椅61的背面可以与XY平面平行,也可以相对于XY平面倾斜。当放倒后的后排座椅61的背面相对于XY平面倾斜时,″行李舱盖板51的顶面与放倒后的后排座椅61的背面平齐″,具体是指,行李舱盖板51的顶面与后排座椅61的背面的朝向行李舱20的边缘平齐。
这样一来,可以在后排座椅61放倒后,借助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三位置,以使行李舱盖板51的顶面与放倒后的后排座椅61的背面平齐,由此在车辆100的内部形成大面积的平整区域,用于乘客平躺休息,能够适用于用户出游的旅居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升降装置52还可以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或者下降至其他位置,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为了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一位置、下降至第二位置或者上升至第三位置,用户可以手动控制升降装置52,也可以自动控制升降装置52。
示例的,行李舱盖板系统50可以包括第一记忆按键(图中未示出)、第二记忆按键(图中未示出)和第三记忆按键(图中未示出)。
第一记忆按键、第二记忆按键和第三记忆按键包括但不限于机械式按键、压力式按键以及显示于显示设备上的虚拟按键。且第一记忆按键、第二记忆按键、第三记忆按键均与升降装置52电连接。
用户按压第一记忆按键时,第一记忆按键可以向升降装置52发送第一控制指令,该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一位置。用户按压第二记忆按键时,第二记忆按键可以向升降装置52发送第二控制指令,该第二控制指令用于控制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下降至第二位置。用户按压第三记忆按键时,第三记忆按键可以向升降装置52发送第三控制指令,该第三控制指令用于控制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三位置。
由此设置记忆按键,并通过用户手动按压操作,可以控制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一位置、下降至第二位置或者上升至第三位置,此控制操作可以根据用户的意愿在任意时刻执行,因此控制灵活性较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记忆按键、第二记忆按键和第三记忆按键可以为同一按键,也可以为集成于同一基座上的不同记忆按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记忆按键和第二记忆按键为同一按键,该按键与第三记忆按键为不同按键,这样,可以减少按键的设置数量,同时保证操作便捷性。
上述第一记忆按键、第二记忆按键和第三记忆按键可以设置于车尾12的内壁,也可以设置于驾驶室的中控台,还可以设置于其他位置,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又示例的,行李舱盖板系统5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器包括但不限于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控制器与升降装置52电连接,控制器用于在舱门30处于打开过程时,控制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一位置。控制器还用于在舱门30处于关闭过程时,控制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下降至第二位置。控制器还可以在后排座椅61处于放倒状态时,控制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三位置。
由此实现行李舱盖板51与舱门30之间,以及行李舱盖板51与后排座椅61之间的联动控制,无需人手动操作,因此便捷性较优。
在上述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通过上述第一控制开关31确定舱门30是否处于打开过程或者关闭过程,也可以通过上述第一检测装置32感知舱门30是否处于打开过程或者关闭过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与图1中第一控制开关31电连接。基于此,控制器用于在第一控制开关31发送开门信号时,控制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一位置。控制器还用于在第一控制开关31发送关门信号时,控制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下降至第二位置。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与第一检测装置32电连接。基于此,控制器用于在第一检测装置32检测到舱门30处于打开过程时,控制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一位置。控制器还用于在第一检测装置32检测到舱门30处于关闭过程时,控制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下降至第二位置。
同样的,车辆100还可以设置第二控制开关(图中未示出)和第二检测装置(图中未示出)。第二控制开关用于发送后排座椅放倒信号,以控制后排座椅61切换至放倒状态。第二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后排座椅61是否处于放倒状态。
基于此,控制器可以通过第二控制开关确定后排座椅61是否切换至放倒状态,也可以通过第二检测装置感知后排座椅61是否处于放倒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与第二控制开关电连接。基于此,控制器用于在第二控制开关发送后排座椅放倒信号时,控制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三位置。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与第二检测装置电连接。基于此,控制器用于在第二检测装置检测到后排座椅61处于放倒状态时,控制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三位置。
以上各实施例介绍了升降装置52能够驱动行李舱盖板51升降至的多种位置,下面重点介绍升降装置52的具体结构。
升降装置52包括但不限于丝杆升降机和剪刀式升降机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10,图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100内升降装置52在驱动行李舱盖板下降至第二位置时的主视图,图7为图6所示升降装置52在驱动行李舱盖板下降至第二位置时的立体图,图8为图6所示升降装置52在驱动行李舱盖板上升至第一位置时的主视图,图9为图8所示升降装置52在驱动行李舱盖板上升至第一位置时的立体图,图10为图6所示升降装置52在驱动行李舱盖板下降至第二位置时和图8所示升降装置52在驱动行李舱盖板上升至第一位置时的位置对比图。
升降装置52包括固定支架521、活动支架522、第一剪刀支架523、第二剪刀支架524和直线驱动装置525。
固定支架521可以固定于车身10的内部。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支架521可以固定于车身10的底盘上。具体的,固定支架521可以借助螺纹连接、卡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车辆100的底盘上。
活动支架522与固定支架521沿升降装置52的升降方向(也即是Z轴方向)排列,行李舱盖板51连接于活动支架522。
请参阅图7和图9,固定支架521和活动支架522可以呈方框状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支架521和活动支架522也可以呈板状结构或者块状结构,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行李舱盖板51可以可拆卸连接于活动支架522。这样,可以由活动支架522上拆卸出行李舱盖板51,以方便清理升降装置52上以及底盘上的积灰。
示例的,请参阅图7和图9,活动支架522上设有第一蘑菇粘扣70,行李舱盖板51的背对顶面的表面为底面,该底面设有第二蘑菇粘扣,活动支架522借助第一蘑菇粘扣70与行李舱盖板51的底面的第二蘑菇粘扣扣合,以实现可拆卸连接。此结构简单,无需在活动支架522和行李舱盖板51上打孔,因此能够保证结构强度及结构完整性。
又示例的,行李舱盖板51与活动支架52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式还可以为螺钉连接或者卡扣卡接。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行李舱盖板51也可以借助焊接、一体成型等方式不可拆卸连接于活动支架522上,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7和图9,第一剪刀支架523与第二剪刀支架524可以包括相对的两个支撑杆以及连接于该两个支撑杆之间的至少一个连接杆。当然,第一剪刀支架523与第二剪刀支架524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第一剪刀支架523与第二剪刀支架524交叉设置并可转动连接。可选的,请参阅图7和图9,升降装置52还包括第一转轴526和第二转轴527。第一转轴526和第二转轴527同轴设置,第一剪刀支架523与第二剪刀支架524借助第一转轴526和第二转轴527可转动连接。
具体的,第一剪刀支架523的一个支撑杆与第二剪刀支架524的一个支撑杆交叉设置并借助第一转轴526可转动连接,第一剪刀支架523的另一个支撑杆与第二剪刀支架524的另一个支撑杆交叉设置并借助第二转轴527可转动连接。
第一剪刀支架523的一端(具体是指第一剪刀支架523的两个支撑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固定支架521。可选的,升降支架52还包括第三转轴528和第四转轴529。第三转轴528和第四转轴529固定于固定支架521上,且第三转轴528和第四转轴529同轴设置。第一剪刀支架523的上述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三转轴528和第四转轴529上。具体的,第一剪刀支架523的一个支撑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三转轴528,第一剪刀支架523的另一个支撑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四转轴529。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第一剪刀支架523的另一端(具体是指第一剪刀支架523的两个支撑杆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活动支架522。其中,第一方向与升降装置52的升降方向垂直,可选的,第一方向可以为X轴方向。
可选的,请参阅图7和图9,活动支架522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槽522a和第二滑槽522b。第一滑槽522a的开口与第二滑槽522b的开口相对。第一剪刀支架523的上述另一端设有第一滑动件530和第二滑动件(图中被遮挡)。具体的,第一剪刀支架523的一个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滑动件530,第一剪刀支架523的另一个支撑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滑动件。
第一滑动件530和第二滑动件包括但不限于滑块、滑柱和滚轮。本公开是以第一滑动件530和第二滑动件为滚轮进行示例性说明。
第一滑动件530容置于第一滑槽522a,第二滑动件容置于第二滑槽522b。第一滑动件530和第二滑动件能够分别沿第一滑槽522a和第二滑槽522b同步滑动。第一滑槽522a和第二滑槽522b除了可以实现滑动导向之外,还可以对第一剪刀支架523的上述另一端进行Y轴方向上的限位,无需另外设置限位件,因此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同样的,请继续参阅图7和图9,第二剪刀支架524的一端(具体是指第二剪刀支架524的两个支撑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活动支架522。可选的,升降装置52还包括第五转轴532和第六转轴533。第五转轴532和第六转轴533固定于活动支架522,且第五转轴532和第六转轴533同轴设置。第二剪刀支架524的上述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五转轴532和第六转轴533。具体的,第二剪刀支架524的一个支撑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五转轴532,第二剪刀支架524的另一个支撑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六转轴533。此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第二剪刀支架524的另一端(具体是指第二剪刀支架524的两个支撑杆的另一端)沿上述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固定支架521。
可选的,请参阅图7和图9,固定支架521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滑槽521a和第四滑槽521b。第三滑槽521a的开口与第四滑槽521b的开口相对。第二剪刀支架524的上述另一端设有第三滑动件534和第四滑动件(图中被遮挡)。第三滑动件534和第四滑动件包括但不限于滑块、滑柱和滚轮。本公开是以第三滑动件534和第四滑动件为滚轮进行示例性说明。
第三滑动件534容置于第三滑槽521a,第四滑动件容置于第四滑槽521b。第三滑动件534和第四滑动件能够分别沿第三滑槽521a和第四滑槽521b同步滑动。第三滑槽521a和第四滑槽521b除了可以实现滑动导向之外,还可以对第二剪刀支架524的上述另一端进行Y轴方向上的限位,无需另外设置限位件,因此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在上述基础上,直线驱动装置525沿自身直线驱动方向上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固定支架521,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第一剪刀支架523。
可选的,请参阅图7和图9,升降装置52还包括第七转轴536和第八转轴537。直线驱动装置525的上述一端借助第七转轴536可转动连接于固定支架521,直线驱动装置525的上述另一端借助第八转轴537可转动连接于第一剪刀支架523的连接杆。
这样一来,直线驱动装置525的上述另一端相对于直线驱动装置525的上述一端沿直线运动时,可以驱动第一剪刀支架523相对于固定支架521的旋转运动,从而可以带动第一剪刀支架523相对于活动支架522沿第一方向滑动,第二剪刀支架524相对于活动支架522转动,第二剪刀支架524相对于固定支架521沿第一方向滑动,由此可以向上推动活动支架522,以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或者向下牵引活动支架522,以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下降。此升降装置52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且支撑稳定性较优。
在上述实施例中,直线驱动装置525包括但不限于直线马达、液压缸、气缸、电动推杆、丝杆螺母组件或者涡轮蜗杆组件等等,本公开是以直线驱动装置525为电动推杆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不能认为是对本公开构成的特殊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行李舱盖板系统50和车辆100,在用户从车辆100的行李舱20取放行李之前,可以首先借助升降装置52驱动行李舱盖板51上升至第一位置,以使行李舱盖板51的顶面与门槛40的顶面平齐,然后从行李舱20内取出行李,或者将行李存放至行李舱20内。在取出行李的过程中,无需向上抬起操作,便捷性较高,在存放过程中,手提行李移动的距离较短,因此便捷性也较高。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公开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公开公开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行李舱盖板系统,应用于车辆的行李舱,所述行李舱盖板系统包括:
行李舱盖板,所述行李舱盖板形成所述行李舱的底板;
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行李舱盖板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行李舱盖板上升至第一位置;当行李舱盖板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行李舱盖板的朝向所述行李舱的表面与所述行李舱的门槛的顶面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舱盖板系统,其中,所述升降装置还用于驱动所述行李舱盖板下降至第二位置;
当所述行李舱盖板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行李舱盖板的朝向所述行李舱的表面低于所述门槛的顶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舱盖板系统,其中,所述升降装置还用于驱动所述行李舱盖板上升至第三位置;
当所述行李舱盖板处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行李舱盖板与所述车辆内放倒后的后排座椅的背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行李舱盖板系统,还包括:
第一记忆按键,所述第一记忆按键与所述升降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一记忆按键用于向所述升降装置发送第一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用于控制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行李舱盖板上升至所述第一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行李舱盖板系统,其中,所述行李舱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舱门,所述舱门连接有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用于发送开门信号,所述开门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舱门打开所述开口,所述行李舱盖板系统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升降装置、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均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发送开门信号时,控制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行李舱盖板上升至所述第一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李舱盖板系统,其中,所述行李舱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舱门,所述舱门连接有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用于发送关门信号,所述关门信号用于控制所述舱门关闭所述开口,所述行李舱盖板系统还包括: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升降装置、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均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一控制开关发送关门信号时,控制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行李舱盖板下降至所述第二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行李舱盖板系统,其中,所述行李舱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舱门,所述行李舱盖板系统还包括:
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舱门是否处于打开过程;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升降装置、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均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第一检测装置检测到所述舱门处于打开过程时,控制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行李舱盖板上升至所述第一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3、6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李舱盖板系统,其中,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活动支架、第一剪刀支架、第二剪刀支架和直线驱动装置;
所述固定支架固定于所述车辆内部,所述活动支架与所述固定支架沿所述升降装置的升降方向排列,所述行李舱盖板连接于所述活动支架;
所述第二剪刀支架与所述第一剪刀支架交叉设置并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剪刀支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另一端沿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支架;所述第二剪刀支架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活动支架,另一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可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升降装置的升降方向垂直;
所述直线驱动装置沿自身直线驱动方向上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支架,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剪刀支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行李舱盖板系统,其中,所述行李舱盖板借助可拆卸连接结构连接于所述活动支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行李舱盖板系统,其中,可拆卸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蘑菇粘扣和第二蘑菇粘扣,所述第一蘑菇粘扣设置于所述活动支架,所述第二蘑菇粘扣设置于所述行李舱盖板的底面,所述第一蘑菇粘扣与所述第二蘑菇粘扣扣合。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行李舱盖板系统,其中,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为直线马达、液压缸、气缸、电动推杆、丝杆螺母组件或者蜗轮蜗杆组件。
12.一种车辆,其中,包括:
车身,所述车身具有行李舱,所述行李舱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的下边缘设有门槛;
行李舱盖板系统,所述行李舱盖板系统为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行李舱盖板系统,所述行李舱盖板系统设置于所述车身的内部,且所述行李舱盖板系统的行李舱盖板形成所述行李舱的底板。
CN202322763403.9U 2023-10-13 2023-10-13 行李舱盖板系统和车辆 Active CN2208093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63403.9U CN220809327U (zh) 2023-10-13 2023-10-13 行李舱盖板系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63403.9U CN220809327U (zh) 2023-10-13 2023-10-13 行李舱盖板系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09327U true CN220809327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75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63403.9U Active CN220809327U (zh) 2023-10-13 2023-10-13 行李舱盖板系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093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59594B2 (en) Fold flat seating
US10384581B2 (en) Powered mechanized tray table assembly
US20240229539A1 (en) Multi-access liftgate
CN217048391U (zh) 一种中控箱前后排共用小桌板机构及汽车
CN220809327U (zh) 行李舱盖板系统和车辆
CN210591527U (zh) 具有随停功能的副仪表板滑动式扶手箱
CN212098687U (zh) 适用于汽车智能座舱的多功能箱
CN112009335B (zh) 一种集成小桌板与扶手的汽车座椅结构
CN211918531U (zh) 一种乘用车后备箱行李自动装卸系统
CN111252012A (zh) 智能座舱多功能箱
CN219446867U (zh) 一种自动升降汽车扶手储物箱
CN108312933B (zh) 车辆背门
CN217259732U (zh) 一种商务汽车座椅电动桌板
CN110871717A (zh) 一种车辆及其后排座椅控制方法
CN210062731U (zh) 座椅组件和车辆
CN112721982A (zh) 一种可升降防坠落的火车行李支架
US10744046B2 (en) Lifting device for a wheelchair, and motor vehicle
JP4005540B2 (ja) 車いす用車両
CN201580315U (zh) 一种汽车手套箱
CN207955914U (zh) 微型便携折叠电动车
CN215244483U (zh) 一种带操控屏的汽车座椅扶手
CN111806310A (zh) 客货两用的自动驾驶车辆
CN208931442U (zh) 可移动变形后背轿车
CN216733995U (zh) 航空座椅扶手用收纳机构
CN217644383U (zh) 车载电动宠物航空仓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