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7021U - 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97021U
CN220797021U CN202322309834.8U CN202322309834U CN220797021U CN 220797021 U CN220797021 U CN 220797021U CN 202322309834 U CN202322309834 U CN 202322309834U CN 220797021 U CN220797021 U CN 2207970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group
pole piece
battery cell
tab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0983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童焰
陈志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c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c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c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c Power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0983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970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970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970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该电芯具有端面和中心部,所述端面具有空白区域,所述空白区域围设所述中心部;所述端面具有第一极耳群和第二极耳群;在所述电芯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极耳群和所述第二极耳群交替围设在所述空白区域外侧,并且所述第一极耳群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极耳群部分重叠在一起;所述第一极耳群和所述第二极耳群均包括多个极耳,多个所述极耳沿所述电芯的径向方向排布;每一个所述极耳均平整设置于所述端面,且在所述电芯的径向方向相邻设置的所述极耳相互重叠;所述电芯还包括引出部,所述引出部盖设于所述第一极耳群和所述第二极耳群,并与所述第一极耳群和所述第二极耳群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大、循环性能好、无记忆效应、绿色环保等特点,成为便携式办公设备的储能工具,在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移动摄像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各种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有望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供能系统。
电芯包括极片,在极片涂布时,会预留集流体边缘空箔区(也称之为极耳部),极耳的形成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在卷绕前将集流体边缘空箔区经过裁切处理后形成极耳;另外一种是在卷绕后将集流体边缘空箔区经过裁切处理形成极耳,其中在卷绕后形成极耳的方式,很容易出现电芯的中心被切割料堵塞的现象,或者极耳遮挡电芯中心的现象,影响电芯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所述电芯具有端面和中心部,所述端面具有空白区域,所述空白区域围设于所述中心部;
所述端面具有第一极耳群和第二极耳群;
在所述电芯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极耳群和所述第二极耳群交替围设在所述空白区域外侧,并且所述第一极耳群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极耳群部分重叠在一起;
所述第一极耳群和所述第二极耳群均包括多个极耳,多个所述极耳沿所述电芯的径向方向排布;每一个所述极耳均平整设置于所述端面,且在所述电芯的径向方向相邻设置的所述极耳相互重叠;
所述电芯还包括引出部,所述引出部盖设于所述第一极耳群和所述第二极耳群,并与所述第一极耳群和所述第二极耳群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极耳群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极耳群之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极耳群具有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在所述电芯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侧表面和所述第二侧表面相背设置且相互平行。
可选地,所述第二极耳群具有第三侧表面和第四侧表面,在所述电芯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三侧表面和所述第四侧表面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三侧表面的延长面和所述第四侧表面的延长面相交。
可选地,在远离所述中心部至靠近所述中心部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二极耳群的宽度尺寸逐渐减小。
可选地,每一个所述极耳均朝向所述中心部方向平整设置。
可选地,所述极片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耳群和所述第二极耳群均与所述第一极片连接,所述第一极耳群和所述第二极耳群与所述第二极片之间具有绝缘部。
可选地,所述引出部包括盖板和引出板,所述引出板设置在所述盖板上;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一极耳群和所述第二极耳群。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和第一方面所述的电芯;
所述引出部和所述壳体连接。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电芯端面的中部区域形成空白区域,第一极耳群和第二极耳群交替围设在空白区域外侧,这样第一极耳群和第二极耳群远离中心部设置,一方面,第一极耳群和第二极耳群不会遮挡中心部;另一方面在切割极耳形成第一极耳群和第二极耳群时,避免产生的切割料掉落在中心部,防止产生堵塞中心部的现象。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说明书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说明书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说明书的原理。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未被压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和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极耳群被压平的结构示意图。
图6和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分解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极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极片;10、第一极片;101、第一涂覆部;102、第一未涂覆部;11、第二极片;111、第二涂覆部;112、第二未涂覆部;100、电芯;
20、第一极耳群;201、第一侧表面;202、第二侧表面;
21、第二极耳群;211、第三侧表面;212、第四侧表面;
22、极耳;23、预弯折第一极耳群;24、预弯折第二极耳群;25、空白区域;261、第一切割面;262、第二切割面;263、第三切割面;264、第四切割面;
3a、第一端面;3b、第二端面;
4、中心部;
5、引出部;51、盖板;52、引出板;5a、第一引出部;5b、第二引出部;
20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具体地,提供了一种多极耳电芯。
参照图1-图9,所述电芯100具有端面和中心部4,所述端面具有空白区域25,所述空白区域25围设于所述中心部4。
所述端面具有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在所述电芯100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交替围设在所述空白区域25外侧,并且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极耳群21部分重叠在一起。
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均包括多个极耳22,多个所述极耳22沿所述电芯100的径向方向排布;每一个所述极耳22均平整设置于所述端面,且在所述电芯100的径向方向相邻设置的所述极耳22相互重叠。
所述电芯100还包括引出部5,所述引出部5盖设于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并与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连接。
具体地,参照图3-图9,电芯100具有端面和中心部4,中心部4是在卷绕过程中形成的,中心部4可以是空心中心部4,或者中心部4可以为实心中心部4,或者中心部4为轴线。在电芯100的轴向方向上,中心部4贯穿电芯100,中心部4的端部位于电芯100的端面上。
电芯100的端面上具有空白区域25,空白区域25是围设中心部4设置的。具体地,空白区域25是没有设置极耳22的,空白区域25主要可以防止堵住中心部4。例如可以在卷绕前,对极片1进行处理,使得卷绕后电芯100的端面形成空白区域25。参照图10,是在卷绕前对极片1进行处理,卷绕后的电芯100的端面就可以形成空白区域25。或者在卷绕后,对该区域的极片1进行切割处理,使得该区域没有设置极片1,以形成空白区域25。
优选地,在卷绕前,对极片1进行处理,使得卷绕后电芯100的端面形成空白区域25。例如极片1包括首端和末端,从极片1的首端开始,将极片1的未涂覆部裁切一部分,使得极片1的未涂覆部的长度短于极片1的涂覆部的长度,这样在对极片1进行卷绕后,在电芯100的端面就会形成空白区域25。其中空白区域25的直径尺寸,是与裁切掉的未涂覆部(参照图10,区域A为裁切掉的未涂覆部)的长度相关。
参照图6和图7,电芯100的端面上具有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是极片1和隔膜被卷绕后,然后切割位于电芯100的轴向一侧的极片1,最后再将被切割后的极片1压平所形成的。
例如极片1和隔膜分别入卷针卷绕形成电芯100。具体地,电芯100包括第一极片10、第二极片11和隔膜,隔膜设置在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11之间,第一极片10、隔膜和第二极片11层叠后卷绕形成电芯100。其中第一极片10可以为正极片1,第二极片11可以为负极片1;或者第一极片10可以为负极片1,第二极片11可以为正极片1。
在卷绕后,电芯100的轴向方向的一侧具有第一极片10,电芯100的轴向方向的另一侧具有第二极片11。在对第一极片10的未涂覆部进行切割压平处理后,在电芯100的第一端面3a形成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在对第二极片11的未涂覆部进行切割压平处理后,在电芯100的第二端面3b也形成了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
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交替围设在空白区域25的外侧,并且相邻设置的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部分重叠在一起。也就是说,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是远离中心部4设置的,在切割第一极片10或者第二极片11时,产生的切割碎屑是不会掉落在中心部4内的,这样也就避免了中心部4被堵塞的情况。
另外由于相邻设置的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部分重叠在一起,这样也就避免出现某一个极耳群与引出部5没有连接上的情况,确保了电芯100电流的正确引出。
参照图4-图7,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均包含了多个极耳22,多个极耳22沿电芯100的径向方向排布,避免了多个极耳22零散地无规律的分布在电芯100的端面。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一个极耳群中的多个极耳22均有规律地排布在端面上,并且平整且相互重叠设置,有利于将同一个极耳群中的多个极耳22进行连接,便于从电芯100的轴向方向的同一侧引出电流。
电芯100还包括引出部5,引出部5设置在电芯100的端面上,且与端面的第一极耳群20和/或第二极耳群21焊接在一起,通过引出部5引出电流。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芯端面的中部区域形成空白区域25,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交替围设在空白区域25外侧,这样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远离中心区域设置,一方面,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不会遮挡中心部4;另一方面在切割极耳形成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时,避免产生的切割料掉落在中心部,防止产生堵塞中心部的现象。
另外极耳群是极片1和隔膜被卷绕后形成。这样每一个极耳群包括的多个极耳22能够沿电芯100的径向方向排布,并且极耳22平整且彼此重叠设置在电芯100的端面,避免了多个极耳22在卷绕过程中出现的错位现象,便于对多个极耳22进行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所述第二极耳群21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极耳群20之上。
具体地,以电芯100的轴向一侧具有第一极片10,沿着电芯100的轴向方向切割第一极片10,在对切割后的第一极片10压平处理形成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3-图5,将第一极片10切割后,未被压平处理的第一极耳群20(即为预弯折第一极耳群23)和未被压平处理的第二极耳群21(即为预弯折第二极耳群24)间隔开设置,首先将未被压平处理的第一极耳群20(预弯折第一极耳群23)压平处理后,第一极耳群20平整地位于端面上,然后在将未被压平处理的第二极耳群21(预弯折第二极耳群24)压平处理后,第二极耳群21的边缘部分会与第一极耳群20重叠设置,使得第二极耳群21的边缘部分位于第一极耳群20之上,两者形成接触关系。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的位置关系,使得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接触,当引出部5与任何一个极耳群焊接在一起时,引出部5也会与另外一个极耳群存在间接连接关系,确保了电流的正确引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所述第一极耳群20具有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在所述电芯100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侧表面201和所述第二侧表面202相背设置且相互平行。
具体地,以电芯100的轴向一侧具有第一极片10,沿着电芯100的轴向方向切割第一极片10,在对切割后的第一极片10压平处理形成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为例进行说明:
沿着电芯100的轴向方向切割第一极片10,形成第一极耳群20,第一极耳群20的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相互平行,例如第一极耳群20平整地设置在端面上,第一极耳群20为矩形结构。第一极耳群20中的每一个极耳22也为矩形结构。
例如沿着电芯100的轴向方向切割第一极片10,形成一组相互平行的切割面,相互平行的切割面包括第一切割面261和第二切割面262,第一切割面261和第二切割面262限定出未被压平处理的第一极耳群20(即预弯折第一极耳群23)的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极耳群20的结构进行限定,一方面便于对第一极片10进行切割,另一方面,便于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部分重叠在一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所述第二极耳群21具有第三侧表面211和第四侧表面212,在所述电芯100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三侧表面211和所述第四侧表面212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三侧表面211的延长面和所述第四侧表面212的延长面相交。
在该实施例中,以电芯100的轴向一侧具有第一极片10,沿着电芯100的轴向方向切割第一极片10,在对切割后的第一极片10压平处理形成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为例进行说明:
沿着电芯100的轴向方向切割第一极片10,形成第二极耳群21,第二极耳群21的第一侧表面201的延长面和第二侧表面202的延长面相交,例如第二极耳群21平整地设置在端面上,第二极耳群21为扇形结构。第二极耳群21中的每一个极耳22也为扇形结构。
例如沿着电芯100的轴向方向切割第一极片10,形成至少两组相互平行的切割面。例如一组相互平行的切割面包括第一切割面261和第二切割面262,另外一组相互平行的切割面包括第三切割面263和第四切割面264,其中第一切割面261和第三切割面263相邻设置,且这两个切割面的延长面相交,第三切割面263和第一切割面261限定出未被压平处理的第二极耳群21(即预弯折第二极耳群24)的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二极耳群21的结构进行限定,一方面便于对第一极片10进行切割,另一方面,便于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部分重叠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切割位于电芯100的轴向一侧第一极片10形成预弯折第一极耳群23和预弯折第二极耳群24,首先将预弯折第一极耳群23压平处理形成第一极耳群20,然后在将预弯折第二极耳群24压平处理形成第二极耳群21,其中通过调整预弯折第一极耳群23和预弯折第二极耳群24的弯折角度,使得压平后的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部分重叠在一起,且第二极耳群21位于第一极耳群20之上,使得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之间形成接触关系。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远离所述中心部4至靠近所述中心部4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二极耳群21的宽度尺寸逐渐减小。例如第二极耳群21为扇形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二极耳群21的结构进行限定,第二极耳群21的宽度尺寸是逐渐变化的,预弯折第二极耳群24被压平处理后,便于第二极耳群21和第一极耳群20接触在一起。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每一个所述极耳22均朝向所述中心部4方向平整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极耳群20中的极耳22和第二极耳群21中的极耳22均是朝向靠近中心部4方向平整设置。例如以第一极片10为例,对位于电芯100的轴向一侧的第一极片10进行切割处理(切割方向为:沿着电芯100的轴向方向),然后沿着第一未涂覆部102和第一涂覆部101的交界压平第一未涂覆部102,其中压平方向为朝向中心部的方向,使得与第一极片10连接的极耳22平整地位于端面上。
其中对于同一个极耳群,极耳群中每一个极耳22压平方向一致,使得被压平后的极耳群的形状更加工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片1包括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11,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均与所述第一极片10连接,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与所述第二极片11之间具有绝缘部。
在该实施例中,电芯100的第一端面3a具有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在被压平后,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中所包含的极耳22平整地设置在第一端面3a上,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均与第二极片11之间存在绝缘部,避免与第一极片10连接的极耳22和第二极片11直接接触,造成电芯100短路现象。例如绝缘部可以是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11之间设置的隔膜。
例如参照图1和图2,在第一极片10、隔膜和第二极片11层叠卷绕时,第二极片11在宽度方向的上端部,与第一极片10在宽度方向的上端部不重叠设置。其中第一极片10在宽度方向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一未涂覆部102。
第二极片11在宽度方向的上端部,与第一极片10在宽度方向的上端部不重叠设置,具体地,第二极片11在宽度方向的上端部是低于第一极片10在宽度方向的上端部,同时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11之间的隔膜的上端部是高于第二极片11的上端部设置的,例如第二极片11在宽度方向的上端部,是低于第一极片10中第一未涂覆部102和第一涂覆部101的交界的。隔膜的上端部是高于第一极片10中第一未涂覆部102和第一涂覆部101的交界。
这样在卷绕后,沿着电芯100的轴向方向切割第一未涂覆部102,并切割至第一未涂覆部102与第一涂覆部101的交界,然后在压平第一未涂覆部102,隔膜也被压平,第一未涂覆部102和第二极片11通过隔膜间隔开,避免第一未涂覆部102和第二极片11接触。
同理,在第一极片10、隔膜和第二极片11层叠卷绕时,第一极片10在宽度方向的下端部,与第二极片11在宽度方向的下端部不重叠设置,第一极片10在宽度方向的下端部是高于第二极片11在宽度方向的下端部,同时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11之间的隔膜的下端部是低于第一极片10的下端部设置的。例如第一极片10在宽度方向的下端部,是高于第二极片11中第二未涂覆部112和第二涂覆部111的交界的。隔膜的下端部是低于第一极片10的下端部且高于第二极片11的下端部设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述引出部5包括盖板51和引出板52,所述引出板52设置在所述盖板51上;所述盖板51盖设于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
具体地,盖板51盖设在电芯100的端面上,盖板51覆盖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盖板51与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中的至少一个焊接在一起。这样,在第一极耳群20和盖板51之间,和/或在第二极耳群21和盖板51之间形成焊接点。可选地,盖板51与电芯100的端面上的每一个极耳群焊接在一起。
引出部5包括盖板51和引出板52,其在盖板51和引出板52可以为一体结构。引出板52用于与电池壳体20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盖板51与第一极耳群20或者第二极耳群21焊接在一起时,由于第一极耳群20和与其相邻设置的第二极耳群21是部分重叠设置的,确保了电芯100电流的正常引出。例如盖板51与第一极耳群20焊接在一起,第二极耳群21和第一极耳群20是部分重叠设置的,相当于盖板51与第二极耳群21是间接连接的,这样就确保了电芯100电流的正常引出。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参照图9,所述储能装置包括壳体200和第一方面所述的电芯100;
所述引出部5和所述壳体200连接。
例如储能装置为电池。电池包括壳体200,电芯100的引出部5与壳体200电连接。例如壳体200包括壳本体和盖帽组件,电芯100的引出部5可以与壳本体电连接,或者电芯100的引出部5还可以与盖帽组件电连接。
参照图6-图9,电芯100的上端面(第一端面3a)上设置有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第一引出部5a盖设在电芯100的上端面,第一引出部5a与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焊接,第一引出部5a与壳体200的盖帽组件连接。
电芯100的下端面(第二端面3b)上同样设置有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第二引出部5b盖设在电芯100的下端面,第二引出部5b与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焊接,第二引出部5b与壳体200的壳本体连接。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储能装置。例如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手表等,或者其他类型的智能穿戴设备。
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具有端面和中心部(4),所述端面具有空白区域(25),所述空白区域(25)围设于所述中心部(4);
所述端面具有第一极耳群(20)和第二极耳群(21);
在所述电芯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交替围设在所述空白区域(25)外侧,并且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极耳群(21)部分重叠在一起;
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均包括多个极耳(22),多个所述极耳(22)沿所述电芯的径向方向排布;每一个所述极耳(22)均平整设置于所述端面,且在所述电芯的径向方向相邻设置的所述极耳(22)相互重叠;
所述电芯还包括引出部(5),所述引出部(5)盖设于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并与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耳群(21)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极耳群(20)之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群(20)具有第一侧表面(201)和第二侧表面(202),在所述电芯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侧表面(201)和所述第二侧表面(202)相背设置且相互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耳群(21)具有第三侧表面(211)和第四侧表面(212),在所述电芯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三侧表面(211)和所述第四侧表面(212)相背设置,且所述第三侧表面(211)的延长面和所述第四侧表面(212)的延长面相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在远离所述中心部(4)至靠近所述中心部(4)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二极耳群(21)的宽度尺寸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极耳(22)均朝向所述中心部(4)方向平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包括极片(1),所述极片(1)包括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11),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均与所述第一极片(10)连接,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与所述第二极片(11)之间具有绝缘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部(5)包括盖板(51)和引出板(52),所述引出板(52)设置在所述盖板(51)上;所述盖板(51)盖设于所述第一极耳群(20)和所述第二极耳群(21)。
9.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包括壳体(200)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
所述引出部(5)和所述壳体(200)连接。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能装置。
CN202322309834.8U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7970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09834.8U CN220797021U (zh)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09834.8U CN220797021U (zh)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97021U true CN220797021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65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09834.8U Active CN220797021U (zh) 2023-08-25 2023-08-25 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970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52165B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econdary battery
EP2958177B1 (en) Electrode assembly having rounded corners
CN101090150A (zh) 由薄膜状封装材料覆盖的密闭型电池
EP3273510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212571274U (zh) 锂离子电池及电子设备
CN216213939U (zh) 一种电芯、电池及电子设备
WO2021232720A1 (zh) 一种多极耳圆柱电池卷芯及锂离子电池
CN114975864A (zh) 极片、电芯结构、锂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CN111354981A (zh) 电芯结构、锂电池以及终端设备
KR20150032971A (ko) 단차가 형성된 젤리-롤형 전극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CN105355850A (zh) 柔性电极及包含该电极的电池
CN113597709B (zh) 电池和具有所述电池的电子装置
CN220797021U (zh) 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KR101606752B1 (ko) 단차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젤리-롤형 전극조립체 제조 방법
KR101462043B1 (ko) 계단 구조의 전극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KR101675939B1 (ko) 단차가 형성된 전극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CN105355838A (zh) 梳齿状柔性电极及包含该梳齿状柔性电极的电池
CN220341466U (zh) 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20544178U (zh) 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4975859A (zh) 一种电池的电极片、卷芯以及一种电池
CN117199549A (zh) 一种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039193A (zh) 电芯制备方法以及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7039192A (zh) 电芯制备方法以及电芯、储能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5489831A (zh) 背靠背设置的梳齿状柔性电极及包含该电极的电池
CN215299296U (zh) 一种卷绕式锂离子电芯用极片、卷绕式锂离子电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