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6905U - 电池顶盖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顶盖及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96905U CN220796905U CN202322414531.2U CN202322414531U CN220796905U CN 220796905 U CN220796905 U CN 220796905U CN 202322414531 U CN202322414531 U CN 202322414531U CN 220796905 U CN220796905 U CN 2207969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upper cover
- cover plate
- battery
- p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219 braz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CIWBSHSKHKDKBQ-JLAZNSOCSA-N Ascorb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C@H](O)[C@H]1OC(=O)C(O)=C1O CIWBSHSKHKDKBQ-JLAZNSOC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ZZZCUOFIHGPKAK-UHFFFAOYSA-N D-erythro-ascorbic acid Natural products OCC1OC(=O)C(O)=C1O ZZZCUOFIHGPKAK-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29930003268 Vitamin C Natural produ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5000019154 vitamin C Nutritio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11718 vitamin C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9901 Anxiety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06 anxie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61 swel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89 vacuum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顶盖及电池,其包括电池顶盖本体和极柱,所述电池顶盖本体设置为VC均温铝板,所述极柱穿设在所述VC均温铝板上,所述VC均温铝板内设置有密封的真空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加热状态下蒸发吸热的流体,本实用新型具有快速导热,从而实现对极柱侧的快速散热,提高电池本身的散热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顶盖及电池。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中的动力源是动力电池,动力电池中电芯、BMS、系统集成是动力电池的关键核心技术。当前动力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是提高整车性能和续航里程的关键部件,伴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突破,新能源电动汽车随之持续发展。但受困于续航里程短、充电速度慢等因素,仍存在市场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焦虑问题。其中充电速度慢仍被多数人诟病,充电速度与电池材料及电池热管理能力息息相关,充电功率大引起电池发热量大,热管理性能方面一直是一个较大的瓶颈。
现有的电池顶盖通常采用光铝片顶盖,并且设置散热结构来进行散热,但是光铝片顶盖本身均温速度慢,因此动力电池极柱侧的散热效果差,从而影响动力电池的充电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顶盖及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极柱侧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顶盖,包括电池顶盖本体和极柱,所述电池顶盖本体设置为VC均温铝板,所述极柱穿设在所述VC均温铝板上,所述VC均温铝板内设置有密封的真空的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加热状态下蒸发吸热的流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VC均温铝板包括上盖板和下底板,所述下底板朝向所述上盖板一侧上开设有放置槽,所述下底板具有放置槽的一侧和所述上盖板贴合密封,当所述上盖板和下底板贴合密封时,所述放置槽的内部空间即为真空的所述空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板开设有第一极柱孔,所述下底板上开设有第二极柱孔,当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底板贴合密封时,所述第一极柱孔和第二极柱孔连通,所述极柱伸入到第一极柱孔和第二极柱孔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极柱孔周沿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连接下底板并且往所述上盖板方向延伸,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底板贴合密封时,所述凸台的台面和所述上盖板抵接,所述凸台设置为环状,所述凸台的内环面形成第二极柱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下底板背向所述上盖板一侧上设置有绝缘的下绝缘件,所述下绝缘件位于所述第二极柱孔处并且往第二极柱孔内延伸直至和所述极柱抵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板处设置有绝缘的上绝缘件,所述上绝缘件伸入到所述第一极柱孔内并且往所述第二极柱孔内延伸,所述上绝缘件内开设有供所述极柱置入的装配孔,所述极柱位于放置孔内并且和上绝缘件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液冷板,所述液冷板和VC均温铝板抵触,适于对所述VC均温铝板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下底板和上盖板之间的防爆阀,所述下底板和所述上盖板处均开设有防爆孔,所述防爆孔和所述防爆阀连通;
所述下底板位于防爆阀处设置有放置座,当所述上盖板和下底板贴合密封时,所述放置座朝向所述上盖板一侧和所述上盖板抵接贴合密封;
所述放置座朝向上盖板一侧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下底板上的防爆孔开设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防爆阀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板和下底板之间贴合密封处、所述凸台和所述上盖板之间贴合密封处、所述放置座和所述上盖板之间贴合密封处以及所述防爆阀和定位槽之间均通过钎焊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所述的电池顶盖,还包括一端开口设置的电池壳体,所述电池顶盖设置在所述电池壳体开口处并且和电池壳体激光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顶盖,通过将电池顶盖本体设置为VC均温铝板,利用VC均温铝板导热系统高的特点,当电池工作时,将极柱产生的热量快速引导至VC均温铝板内,实现快速导热,从而实现对极柱侧的快速散热,提高电池本身的散热效果。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顶盖,通过在极柱侧设置上绝缘件,从而避免极柱和VC均温铝板接触,实现对极柱的绝缘,避免极柱工作放电至VC均温铝板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VC均温铝板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极柱和VC均温铝板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池壳体;2、极柱;3、VC均温铝板;31、上盖板;32、下底板;4、放置槽;5、第一极柱孔;6、第二极柱孔;7、凸台;8、下绝缘件;9、上绝缘件;10、防爆阀;11、防爆孔;12、放置座;13、定位槽;14、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中心”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或者特定的顺序。
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顶盖,包括电池顶盖本体和极柱2,极柱2设置有两个,分别对应正极和负极,电池顶盖本体设置为VC均温铝板3,VC均温铝板3设置为长条状,极柱2穿设在所述VC均温铝板3上,VC均温铝板3的导热性高于光铝板,VC均温铝板3内设置有密封的真空的空腔,空腔内设置有加热状态下蒸发吸热的流体,流体设置为水和乙醇的混合物,当电池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会对VC均温铝板3进行加热,此时真空空腔内的流体在加热状态下会蒸发从而进行吸热,来使VC均温铝板3的导热性高于光铝板。
通过将电池顶盖本体设置为VC均温铝板3,利用VC均温铝板3导热系统高的特点,当电池工作时,将极柱2产生的热量快速引导至VC均温铝板3内,实现快速导热,从而实现对极柱2侧的快速散热,提高电池本身的散热效果。
为了提高散热效果,还还包括液冷板,液冷板和VC均温铝板抵触,适于对VC均温铝板散热,来进一步的实现快充过程中的快速散热,进一步的提高散热效果。
具体的,VC均温铝板3包括上盖板31和下底板32,上盖板31和下底板32平行设置,且大小一致,下底板32朝向上盖板31一侧上开设有放置槽4,流体设置在放置槽4内,下底板32具有放置槽4的一侧和上盖板31贴合密封,且下底板32的放置槽4内设置有多个凸点14,凸点14通过冲型设备从下底板32背向上盖板31一侧往上盖板31方向冲型而形成多个凸点14,多个凸点14的设置,来保证下底板32的结构强度,当上盖板31和下底板32贴合密封后,对放置槽4的内部空间进行真空处理,形成真空空腔,,对于放置槽4可以设置在下底板32上,同样也可以设置在上盖板31上,只要保证VC均温铝板3内具有密封的真空空腔即可。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VC均温铝板3还包括防爆阀10,下底板32和上盖板31处均开设有防爆孔11,防爆阀10分别和两个防爆孔11连通,通过防爆阀10,将电池内部压力通过防爆阀10和防爆孔11输送到外界环境中,从而防止电池鼓包。
为了对防爆阀10进行安装,下底板32的放置槽4内设置有放置座12,放置座12和下底板32一体成型,当上盖板31和下底板32贴合密封时,放置座12朝向上盖板31一侧和上盖板31抵接贴合密封,放置座12朝向上盖板31一侧上开设有定位槽13,防爆阀10放置在定位槽13内并且和定位槽13内壁贴合,下底板32上的防爆孔11开设在定位槽13的内底壁上,当上盖板31和下底板32贴合密封时,上盖板31上的防爆孔11位于防爆阀10处,使上盖板31上的防爆孔11和防爆阀10中心线重合。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上盖板31上开设有两个第一极柱孔5,下底板32上开设有两个第二极柱孔6,当上盖板31和下底板32贴合密封时,第一极柱孔5和第二极柱孔6两两对应并且连通,且对应的第一极柱孔5和第二极柱孔6同轴设置,两个极柱2伸入到对应的第一极柱孔5和第二极柱孔6内。
为了实现对应的第一极柱孔5和第二极柱孔6之间密封,避免真空空腔内的流体影响到极柱2,凸台7连接下底板32并向上盖板31延伸,在上盖板31和下底板32贴合密封时,凸台7的台面与上盖板31抵接,凸台7呈环状,其内环面形成第二极柱孔6,且其内环面的横截面直径大于第一极柱孔5的直径,从而使凸台的整个台面均能和上盖板31处第一极柱孔5周沿的侧壁抵接,实现抵触密封。
由于极柱2在工作的时候会通电,此时为了对电池顶盖进行保护,上盖板31位于第一极柱孔5处均设置有绝缘的上绝缘件9,上绝缘件9伸入到第一极柱孔5内并且往第二极柱孔6内延伸,上绝缘件9内开设有供极柱2置入的装配孔,上绝缘件由于上绝缘件9绝缘,在上绝缘件9的作用下,极柱2不会和上盖板31以及下底板32接触,从而避免极柱2对上盖板31以及下底板32通电,下底板32背向上盖板31一侧上设置有绝缘的下绝缘件8,下绝缘件8位于第二极柱孔6处并且往第二极柱孔6内延伸直至和极柱2抵触,从而进一步的避免极柱2和电池内其他结构接触,影响其他结构,上绝缘件9和下绝缘件8均可以有绝缘的塑胶构成,进一步的可以将下绝缘件8和上绝缘件9均由导热性能高且绝缘的材料构成,来使VC均温铝板3对极柱2的散热效果更好。
上盖板31和下底板32之间贴合密封处、凸台7和上盖板31的密封处、放置座12和上盖板31的密封处以及防爆阀10和定位槽13之间均通过钎焊连接,通过在上盖板31和下底板32之间贴合密封处、凸台7和上盖板31的密封处、放置座12和上盖板31的密封处以及防爆阀10和定位槽13之间均放置有钎焊材料,在加热状态下,钎焊材料融化对上盖板31和下底板之间贴合密封、对凸台7和上盖板31的密封、对放置座12和上盖板31的密封以及对防爆阀10固定,在对电池顶盖装配时,将需要密封固定的位置均放上钎焊材料,然后将电池顶盖整体送入到加热设备内进行加热,在加热状态下,钎焊材料融化并在冷却中固定住,实现上盖板31和下底板32之间贴合密封、对凸台7和上盖板31的密封、对放置座12和上盖板31的密封以及对防爆阀10固定,从而提高生产装配的效率,同时使用钎焊还能提高防爆阀10开阀的稳定性,提高生产的良率。
实施例2
参照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实施例1中的电池顶盖,还包括一端开口设置的电池壳体1,电池顶盖设置在电池壳体1开口处并且和电池壳体1激光焊接连接,从而使电池顶盖即能起到机械强度的作用,又能利用VC均温铝板3导热系统高的特点,当电池工作时,将极柱2产生的热量快速引导至VC均温铝板3内,实现快速导热,从而实现对极柱2侧的快速散热,提高电池本身的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顶盖本体和极柱,所述电池顶盖本体设置为VC均温铝板,所述极柱穿设在所述VC均温铝板上,所述VC均温铝板内设置有密封的真空的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加热状态下蒸发吸热的流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VC均温铝板包括上盖板和下底板,所述下底板朝向所述上盖板一侧上开设有放置槽,所述下底板具有放置槽的一侧和所述上盖板贴合密封,当所述上盖板和下底板贴合密封时,所述放置槽的内部空间即为真空的所述空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开设有第一极柱孔,所述下底板上开设有第二极柱孔,当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底板贴合密封时,所述第一极柱孔和第二极柱孔连通,所述极柱伸入到第一极柱孔和第二极柱孔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柱孔周沿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连接下底板并且往所述上盖板方向延伸,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底板贴合密封时,所述凸台的台面和所述上盖板抵接,所述凸台设置为环状,所述凸台的内环面形成第二极柱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板背向所述上盖板一侧上设置有绝缘的下绝缘件,所述下绝缘件位于所述第二极柱孔处并且往第二极柱孔内延伸直至和所述极柱抵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处设置有绝缘的上绝缘件,所述上绝缘件伸入到所述第一极柱孔内并且往所述第二极柱孔内延伸,所述上绝缘件内开设有供所述极柱置入的装配孔,所述极柱位于放置孔内并且和上绝缘件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液冷板,所述液冷板和VC均温铝板抵触,适于对所述VC均温铝板散热。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下底板和上盖板之间的防爆阀,所述下底板和所述上盖板处均开设有防爆孔,所述防爆孔和所述防爆阀连通;
所述下底板位于防爆阀处设置有放置座,当所述上盖板和下底板贴合密封时,所述放置座朝向所述上盖板一侧和所述上盖板抵接贴合密封;
所述放置座朝向上盖板一侧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下底板上的防爆孔开设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防爆阀设置在所述定位槽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板和下底板之间贴合密封处、所述凸台和所述上盖板之间贴合密封处、所述放置座和所述上盖板之间贴合密封处以及所述防爆阀和定位槽之间均通过钎焊连接。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顶盖,还包括一端开口设置的电池壳体,所述电池顶盖设置在所述电池壳体开口处并且和电池壳体激光焊接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14531.2U CN220796905U (zh) | 2023-09-05 | 2023-09-05 | 电池顶盖及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14531.2U CN220796905U (zh) | 2023-09-05 | 2023-09-05 | 电池顶盖及电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96905U true CN220796905U (zh) | 2024-04-16 |
Family
ID=90658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414531.2U Active CN220796905U (zh) | 2023-09-05 | 2023-09-05 | 电池顶盖及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96905U (zh) |
-
2023
- 2023-09-05 CN CN202322414531.2U patent/CN22079690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301914U (zh) | 一种集水冷散热与加热一体的新能源动力电池 | |
JP3221963U (ja) | 放熱構造付きの車載用充電器 | |
CN106356586A (zh) | 一种集散热加热一体的动力电池模块 | |
CN206293500U (zh) | 一种集散热加热一体的聚合物电芯动力电池模块 | |
CN215418489U (zh) | 一种具有双重防爆结构的钢壳扣式电池 | |
WO2012141191A1 (ja) | 蓄電デバイス | |
CN217485562U (zh) | 一种大圆柱电池结构 | |
CN211629166U (zh) | 一种电池组件 | |
CN202111201U (zh) |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散热装置 | |
CN220796905U (zh) | 电池顶盖及电池 | |
CN112421164B (zh) | 一种电池模组快速组装及快速散热结构 | |
WO2021039957A1 (ja) | 蓄電モジュール | |
CN206313086U (zh) | 一种集散热加热一体的动力电池模块 | |
CN219203272U (zh) | 电池模组 | |
CN108807768B (zh) | 一种主动散热的锂电池箱 | |
CN204130661U (zh) | 一种动力电池 | |
CN214280105U (zh) | 一种固态锂电池封装结构 | |
CN114709544A (zh) | 一种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
CN211957702U (zh) | 一种释热防爆型锂离子电池 | |
CN210325866U (zh) | 一种散热性好的小动力电池 | |
CN219066993U (zh) | 一种散热型全极耳顶盖组件 | |
CN221304757U (zh) | 叠片电池 | |
CN218242116U (zh) |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2542194U (zh) | 应用于电动工具大电流的薄膜电容器 | |
CN209963187U (zh) | 一种锂电池模组散热风道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