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4613U - 水嘴寿命试验机 - Google Patents

水嘴寿命试验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94613U
CN220794613U CN202322375747.2U CN202322375747U CN220794613U CN 220794613 U CN220794613 U CN 220794613U CN 202322375747 U CN202322375747 U CN 202322375747U CN 220794613 U CN220794613 U CN 2207946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od
frame
bracket
lower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7574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琇琇
丁哲宇
司汉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PROVINCE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PROVINCE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PROVINCE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ANHUI PROVINCE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2237574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946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946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946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水嘴寿命试验机,包括支架、夹持装置和升降装置;驱动装置设置在支架上;下部杆设置在支架的下部,下部杆设置有两个,两个下部杆关于支架的高度方向对称设置;上部杆设置在下部杆的上部,上部杆和下部杆对把手的上下部进行夹持,下部杆和上部杆之间存有空隙,空隙大于把手的厚度;转动架设置在下部杆上;传动装置设置在下部杆和驱动装置之间;延伸架竖直的设置在转动架的一侧;复位装置设置在下部杆的一侧;连接装置设置在复位装置和下部杆之间;摄像头设置在支架的下部,摄像头的输出端竖直向下。本实用新型使得装置能适应多种尺寸的把手且减少了驱动器的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水嘴寿命试验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试验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水嘴寿命试验机。
背景技术
水嘴设置在龙头的出水口位置,用于改变出水口的形状和出水方向。为了评价水嘴的各种性能,市面上已推出各种各样的水嘴检测系统,但大部分都是基于人工记录数据的方法,然后将数据与标准进行对比来判定水嘴产品是否合格,这样误差大,还耗费人力资源。另外,目前已有设备大多检测功能单一,造成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中国专利ZL201320643583.0公开了一种非接触给水器具开启及关断时间测试装置,它包括试验台,试验台安装座上安装有样品安装导轨,样品安装导轨上装有待测样品安装部,位于待测样品安装部左侧装有气缸,右侧装有出水断水感应装置,待测样品安装部上方的试验台上装有感应距离调节机构,感应距离调节机构前端装有感应模拟板,出水断水感应装置与时间计时装置连接,该专利技术利用自动检测设备检测非接触给水器具开启及关断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测的准确度,但是检测功能单一,只能对非接触给水器具开启及关断时间进行检测。
中国专利CN204154480U公开了一种抽取式水嘴寿命试验机,包括试验机架、抽拉装置、试件安装装置和夹取装置,试验机架上部设有抽拉装置,中部设有试件安装装置,试验机架下部通过螺钉安装可移动的脚轮;夹取装置固定连接抽拉装置,由抽拉装置带动上下移动。抽拉装置主要包括上固定板、气缸和下连接板,上固定板通过螺钉与试验机架固定连接,气缸通过浮动接头螺纹固定连接下连接板,升降气缸通过导向轴与直线轴承座做直线运动;上固定板下方装有表架,501数显表安装在表架上。夹取装置包括调节螺杆、支撑座、仿形前夹头、仿形后夹头和拉压力传感器;调节螺杆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抽拉装置的下连接板上,调节螺杆的下端固定有支撑座,支撑座成倒U形,拉压力传感器通过内六角螺钉与支撑座左侧固定连接,仿形后夹头与拉压力传感器通过螺纹连接,仿形前夹头通过紧固螺钉连接于星形把手,星形把手通过螺母备紧的方式与支撑座固定,仿形前夹头和仿形后夹头中间夹紧试件。试件安装装置包括直线轴,在直线轴的两端设有轴支撑,试件安装板通过连接板固定在直线轴上。
上述方案虽然提高了水嘴性能的测试效率,但是在测试水嘴时,需要夹具将龙头把手夹持住,从而实现机器对龙头把手的自动调节,保证水嘴的正常出水。在通过夹具对把手进行调节时,需要为不同的龙头选择不同的夹具,即在测试前需要对夹具进行更换,保证夹具能将龙头稳定夹持,但是对于夹具的更换需要一定时间,市面上使用最多的龙头为旋钮式龙头和手柄式龙头,且旋钮式龙头存在旋钮设置有两个的情况,同时两个旋钮之间的距离也不一定相同,而手柄式龙头的把手尺寸也不一样,如此无论旋钮式还是手柄式都需要人为对不同的龙头把手夹具进行手动调节或者更换。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水嘴寿命试验机,摄像头对龙头的把手进行识别监测,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装置使得延伸架相互靠近或者相离,在延伸架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过程中,传动装置使得两个下部杆的端部始终相互靠近,随后升降装置带动支架以及设置在支架上的夹持装置同步下降,两个下部杆相互靠近的一侧被把手顶起,顶起转动的下部杆带动转动架同步转动,在把手越过下部杆后,下部杆在复位装置的带动下复位至水平状态,此时连接装置处于连接状态,如此升降装置带动下部杆上升时,下部杆便能对把手的下部提供支撑,使得把手在下部杆的带动下被抬起,如此龙头便能实现出水,设置在龙头端部的水嘴本体便能将水喷出,而升降装置带动支架下降时,上部杆便会将把手压下,使得装置能适应多种尺寸的把手且减少了驱动器的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水嘴寿命试验机,包括支架、夹持装置和升降装置;夹持装置包括驱动装置、上部杆、下部杆、转动架、延伸架、传动装置、复位装置、连接装置和摄像头;驱动装置设置在支架上;下部杆设置在支架的下部,下部杆设置有两个,两个下部杆关于支架的高度方向对称设置,两个下部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在下部杆处于水平状态时始终相接;上部杆设置在下部杆的上部,上部杆和下部杆对把手的上下部进行夹持,下部杆和上部杆之间存有空隙,空隙大于把手的厚度;转动架设置在下部杆上,两个下部杆被把手顶起时发生转动,下部杆带动转发架同步转动;传动装置设置在下部杆和驱动装置之间,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装置带动下部杆和转动架在水平方向上相对滑动;延伸架竖直的设置在转动架的一侧,延伸架随转动架在水平方向上同步移动,延伸架对把手的两侧进行限制;复位装置设置在下部杆的一侧,复位装置能使得倾斜后的下部杆复位至水平状态;连接装置设置在复位装置和下部杆之间,连接装置能使得复位装置和下部杆连接或脱离;摄像头设置在支架的下部,摄像头的输出端竖直向下,摄像头用于对把手的尺寸进行识别。
优选的,传动装置包括连接组件和第一齿轮;连接组件竖直设置在驱动装置的下部;第一齿轮设置在连接组件的下部,第一齿轮位于转动架上,下部杆靠近第一齿轮的一侧开设有啮合齿,下部杆通过啮合齿与第一齿轮相互啮合,驱动装置通过连接组件带动第一齿轮转动。
优选的,复位装置包括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卷簧盒;第二齿轮沿转动架的转动轴线设置在转动架的侧壁上,转动架与第二齿轮同步转动;第三齿轮设置在第二齿轮的一侧,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相互啮合;卷簧盒设置在第三齿轮的一侧。
优选的,复位装置还包括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槽和限位杆;限位槽为弧形结构,限位槽围绕转动架的转动轴线贯穿开设在延伸架上;限位杆固定设置在转动架的侧壁上,限位杆从限位槽内穿出,限位杆和限位槽滑动配合。
优选的,连接装置包括弹簧、卡接块、导向槽和电磁铁;第二齿轮沿自身的轴线贯穿开设有工作槽,卡接块沿第二齿轮的轴线滑动设置在工作槽内,卡接块的截面为矩形结构;导向槽沿下部杆的长度方向开设在下部杆的侧壁上,卡接块沿导向槽的长度方向与导向槽滑动配合,下部杆转动时能带动卡接块同步转动;电磁铁设置在延伸架远离转动架的一侧,电磁铁能对卡接块进行吸附,电磁铁和卡接块之间存有间隙;弹簧设置在间隙内。
优选的,连接组件包括连接轴、滑槽、第一万向节和第二万向节;滑槽沿延伸架的移动方向开设在支架上;连接轴竖直贯穿设置在滑槽上,连接轴沿滑槽的长度方向与滑槽滑动配合;第一万向节固定设置在连接轴的下部;第二万向节与第一万向节的下部相连,连接轴转动时通过第一万向节带动第二万向节转动并使得第一齿轮转动。
优选的,连接组件还包括滑套和滑杆;滑套固定设置在第二万向节的下部;滑杆沿第一齿轮的轴线固定设置在第一齿轮的上部,滑杆与滑套滑动配合,滑杆的截面为非圆形结构。
优选的,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一直线驱动器、推动座、连杆、第四齿轮和齿条;第一直线驱动器水平设置在支架上,第一直线驱动器的输出轴的轴线与滑槽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推动座固定设置在第一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上,推动座和支架滑动配合;第四齿轮沿连接轴的轴线固定设置在连接轴的上部,第四齿轮的下部与连接组件的上部相连,第四齿轮能带动连接组件转动;连杆的两端分别与第四齿轮和推动座铰接;齿条设置在第四齿轮的一侧,齿条与第四齿轮相互啮合,齿条的长度方向与滑槽的长度方向平行。
优选的,夹持装置还包括校正装置,校正装置包括校正架和第二直线驱动器;第二直线驱动器固定设置在支架的下部,第二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竖直向下;校正架固定设置在第二直线驱动器的输出端上,校正架被第二直线驱动器带动升起时能使得下部杆转动至水平状态。
优选的,夹持装置还包括旋钮固定装置,旋钮固定装置包括旋转驱动器、第五齿轮、第六齿轮和夹持块;旋转驱动器设置在延伸架的下部,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竖直向下;第五齿轮固定设置在旋转驱动器的输出端上;第六齿轮设置在第五齿轮的一侧,第五齿轮和第六齿轮相互啮合;夹持块固定设置在第六齿轮的下部,夹持块的底部开设有十字槽。
本实用新型相比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驱动装置、上部杆、下部杆、转动架、延伸架、传动装置、复位装置、连接装置和摄像头,摄像头对龙头的把手进行识别监测,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装置使得延伸架相互靠近或者相离,在延伸架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过程中,传动装置使得两个下部杆的端部始终相互靠近,随后升降装置带动支架以及设置在支架上的夹持装置同步下降,两个下部杆相互靠近的一侧被把手顶起,顶起转动的下部杆带动转动架同步转动,在把手越过下部杆后,下部杆在复位装置的带动下复位至水平状态,此时连接装置处于连接状态,如此升降装置带动下部杆上升时,下部杆便能对把手的下部提供支撑,使得把手在下部杆的带动下被抬起,如此龙头便能实现出水,设置在龙头端部的水嘴本体便能将水喷出,而升降装置带动支架下降时,上部杆便会将把手压下,使得装置能适应多种尺寸的把手且减少了驱动器的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水嘴寿命试验机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2是水嘴寿命试验机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3是水嘴寿命试验机的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水嘴寿命试验机的立体示意图三。
图5是水嘴寿命试验机的去除了支架和部分驱动装置后的侧视图。
图6是水嘴寿命试验机的图5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水嘴寿命试验机的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水嘴寿命试验机的去除了支架和部分驱动装置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水嘴寿命试验机的图8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水嘴寿命试验机的去除了支架和驱动装置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1-支架;2-夹持装置;21-驱动装置;211-第一直线驱动器;212-推动座;213-连杆;214-第四齿轮;215-齿条;22-上部杆;23-下部杆;231-转动架;232-延伸架;233-校正装置;2331-校正架;2332-第二直线驱动器;24-传动装置;241-连接组件;2411-连接轴;2412-滑槽;2413-第一万向节;2414-第二万向节;2415-滑套;2416-滑杆;242-第一齿轮;25-复位装置;251-第二齿轮;252-第三齿轮;253-卷簧盒;254-限位组件;2541-限位槽;2542-限位杆;26-连接装置;261-弹簧;262-卡接块;263-导向槽;27-摄像头;28-旋钮固定装置;281-旋转驱动器;282-第五齿轮;283-第六齿轮;284-夹持块;3-把手;31-水嘴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图2和图5:水嘴寿命试验机,包括支架1、夹持装置2和升降装置;夹持装置2包括驱动装置21、上部杆22、下部杆23、转动架231、延伸架232、传动装置24、复位装置25、连接装置26和摄像头27;驱动装置21设置在支架1上;下部杆23设置在支架1的下部,下部杆23设置有两个,两个下部杆23关于支架1的高度方向对称设置,两个下部杆23相互靠近的一端在下部杆23处于水平状态时始终相接;上部杆22设置在下部杆23的上部,上部杆22和下部杆23对把手3的上下部进行夹持,下部杆23和上部杆22之间存有空隙,空隙大于把手3的厚度;转动架231设置在下部杆23上,两个下部杆23被把手3顶起时发生转动,下部杆23带动转发架同步转动;传动装置24设置在下部杆23和驱动装置21之间,驱动装置21通过传动装置24带动下部杆23和转动架231在水平方向上相对滑动;延伸架232竖直的设置在转动架231的一侧,延伸架232随转动架231在水平方向上同步移动,延伸架232对把手3的两侧进行限制;复位装置25设置在下部杆23的一侧,复位装置25能使得倾斜后的下部杆23复位至水平状态;连接装置26设置在复位装置25和下部杆23之间,连接装置26能使得复位装置25和下部杆23连接或脱离;摄像头27设置在支架1的下部,摄像头27的输出端竖直向下,摄像头27用于对把手3的尺寸进行识别。
把手3下方的龙头端部设置有水嘴本体31,摄像头27对龙头的把手3进行识别监测,驱动装置21通过传动装置24使得延伸架232相互靠近或者相离,在延伸架232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过程中,传动装置24使得两个下部杆23的端部始终相互靠近,随后升降装置带动支架1以及设置在支架1上的夹持装置2同步下降,两个下部杆23相互靠近的一侧被把手3顶起,顶起转动的下部杆23带动转动架231同步转动,在把手3越过下部杆23后,下部杆23在复位装置25的带动下复位至水平状态,此时连接装置26处于连接状态,如此升降装置带动下部杆23上升时,下部杆23便能对把手3的下部提供支撑,使得把手3在下部杆23的带动下被抬起,如此龙头便能实现出水,设置在龙头端部的水嘴本体31便能将水喷出,而升降装置带动支架1下降时,上部杆22便会将把手3压下,从而使得龙头停止出水,值得注意的是,上部杆22和下部杆23之间存有空隙,且空隙的大小大于把手3的厚度,如此在升降装置带动上部杆22和下部杆23上升时,原始处于水平状态的把手3会被下部杆23带动抬起,抬起后的把手3处于倾斜状态,如此就需要上部杆22和下部杆23之间的空隙大于把手3的厚度,保证了把手3能正常被带动抬起,在下降时,由于两个下部杆23相互靠近的一端能向上抬起,如此在上部杆22对把手3进行下压时,下部杆23会与龙头接触,但是由于下部杆23能向上抬起,如此便能保证上部杆22对于把手3的顺利按压,使得装置能适应多种尺寸的把手3且减少了驱动器的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
参照图1和图6:传动装置24包括连接组件241和第一齿轮242;连接组件241竖直设置在驱动装置21的下部;第一齿轮242设置在连接组件241的下部,第一齿轮242位于转动架231上,下部杆23靠近第一齿轮242的一侧开设有啮合齿,下部杆23通过啮合齿与第一齿轮242相互啮合,驱动装置21通过连接组件241带动第一齿轮242转动。
驱动装置21启动后,驱动装置21通过连接组件241带动第一齿轮242转动,第一齿轮242和下部杆23一侧的啮合齿始终啮合,当下部杆23转动时,第一齿轮242也会随着下部杆23同步转动,连接组件241保证第一齿轮242在转动同时依旧能带动第一齿轮242转动。
参照图8-图10:复位装置25包括第二齿轮251、第三齿轮252和卷簧盒253;第二齿轮251沿转动架231的转动轴线设置在转动架231的侧壁上,转动架231与第二齿轮251同步转动;第三齿轮252设置在第二齿轮251的一侧,第二齿轮251和第三齿轮252相互啮合;卷簧盒253设置在第三齿轮252的一侧。
当把手3在进入下部杆23和上部杆22之间时,把手3需要将下部杆23顶开,此时被顶起的下部杆23会带动转动架231同步转动,第二齿轮251随着转动架231同步转动,如此第三齿轮252便会被第二齿轮251带动转动,卷簧盒253内的卷簧发生收缩,当把手3完全掠过下部杆23后,卷簧盒253带动第三齿轮252复位,第三齿轮252通过第二齿轮251带动下部杆23复位。
参照图8和图9:复位装置25还包括限位组件254,限位组件254包括限位槽2541和限位杆2542;限位槽2541为弧形结构,限位槽2541围绕转动架231的转动轴线贯穿开设在延伸架232上;限位杆2542固定设置在转动架231的侧壁上,限位杆2542从限位槽2541内穿出,限位杆2542和限位槽2541滑动配合。
通过设置在限位槽2541和限位杆2542能对下部杆23的转动角度进行限制,下部杆23从水平状态向倾向竖直状态转动的角度不能超过90度,这是由于传动装置24对下部杆23的角度限制,否则两个下部杆23的两端就无法始终处于接触状态。
参照图5、图7和图8:连接装置26包括弹簧261、卡接块262、导向槽263和电磁铁;第二齿轮251沿自身的轴线贯穿开设有工作槽,卡接块262沿第二齿轮251的轴线滑动设置在工作槽内,卡接块262的截面为矩形结构;导向槽263沿下部杆23的长度方向开设在下部杆23的侧壁上,卡接块262沿导向槽263的长度方向与导向槽263滑动配合,下部杆23转动时能带动卡接块262同步转动;电磁铁设置在延伸架232远离转动架231的一侧,电磁铁能对卡接块262进行吸附,电磁铁和卡接块262之间存有间隙;弹簧261设置在间隙内。
卡接块262长度方向上存有轴线,卡接块262的轴线与转动架231的轴线共线,由于卡接块262与导向槽263滑动配合,下部杆23在转动架231的带动下便会带动卡接块262转动,而卡接块262与第二齿轮251的工作槽滑动配合,如此卡接块262转动时,第二齿轮251也会同步发生转动,在下部杆23对把手3进行抬升时,下部杆23受到把手3向下的压力,压力通过卡接块262传递至第二齿轮251上,但是卷簧盒253内的卷簧易于收卷却很难放开,如此便能对下部杆23造成限制,即使下部杆23在受到把手3的力后会存在一定倾斜,但是把手3仍然无法完全脱离下部杆23的限制。在测试完成后,需要使得把手3脱离下部杆23的限制,此时电磁铁通电,使得卡接块262从导向槽263中滑出,如此下部杆23的转动不再受到卷簧盒253的限制,下部杆23能正常向下转动,把手3便能脱离下部杆23的限制。
参照图4和图6:连接组件241包括连接轴2411、滑槽2412、第一万向节2413和第二万向节2414;滑槽2412沿延伸架232的移动方向开设在支架1上;连接轴2411竖直贯穿设置在滑槽2412上,连接轴2411沿滑槽2412的长度方向与滑槽2412滑动配合;第一万向节2413固定设置在连接轴2411的下部;第二万向节2414与第一万向节2413的下部相连,连接轴2411转动时通过第一万向节2413带动第二万向节2414转动并使得第一齿轮242转动。
由于下部杆23转动时会带动第一齿轮242转动,如此通过设置第一万向节2413和第二万向节2414,便能保证第一齿轮242既能随着下部杆23转动,也能被驱动装置21驱动。
参照图8和图9:连接组件241还包括滑套2415和滑杆2416;滑套2415固定设置在第二万向节2414的下部;滑杆2416沿第一齿轮242的轴线固定设置在第一齿轮242的上部,滑杆2416与滑套2415滑动配合,滑杆2416的截面为非圆形结构。
在第一齿轮242随着转动架231转动时,第二万向节2414上的滑套2415和第一齿轮242上的滑杆2416会发生相对移动,如此能弥补第一齿轮242随转动架231转动后所产生的位移差。
参照图4:驱动装置21还包括第一直线驱动器211、推动座212、连杆213、第四齿轮214和齿条215;第一直线驱动器211水平设置在支架1上,第一直线驱动器211的输出轴的轴线与滑槽2412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推动座212固定设置在第一直线驱动器211的输出端上,推动座212和支架1滑动配合;第四齿轮214沿连接轴2411的轴线固定设置在连接轴2411的上部,第四齿轮214的下部与连接组件241的上部相连,第四齿轮214能带动连接组件241转动;连杆213的两端分别与第四齿轮214和推动座212铰接;齿条215设置在第四齿轮214的一侧,齿条215与第四齿轮214相互啮合,齿条215的长度方向与滑槽2412的长度方向平行。
当需要使得两个延伸架232之间的距离变大时,第一直线驱动器211的输出端便会伸出,推动座212通过两个连杆213带动两个第四齿轮214相互远离,在连接组件241的带动下,转动架231带动延伸架232相互远离,而第四齿轮214与齿条215啮合,如此在第四齿轮214被推动后,第四齿轮214便会发生转动,进而使得第四齿轮214带动连接组件241转动,最终使得第一齿轮242发生转动,当两个第四齿轮214通过连接组件241带动对应的延伸架232随其同步相互远离时,以转动架231为参照,两个第一齿轮242在对应的连接组件241的带动下能带动两个下部杆23相互靠近,而从整体看,下部杆23并没有发生位移,只有转动架231和延伸架232发生了位移,保证了下部杆23对于把手3的支撑。
参照图6和图8:夹持装置2还包括校正装置233,校正装置233包括校正架2331和第二直线驱动器2332;第二直线驱动器2332固定设置在支架1的下部,第二直线驱动器2332的输出端竖直向下;校正架2331固定设置在第二直线驱动器2332的输出端上,校正架2331被第二直线驱动器2332带动升起时能使得下部杆23转动至水平状态。
第二直线驱动器2332的输出轴在下部杆23带动把手3抬起时以及把手3在进入到下部杆23和上部杆22之间时始终处于伸出状态,校正架2331未与下部杆23接触,而在对下部杆23进行校正时,把手3已经从下部杆23和上部杆22之间滑出,此时连接装置26处于脱离连接状态,若需要对下一个龙头把手3进行夹持,就需要连接装置26切换至连接状态,而此时下部杆23无法保证一定是水平状态,如此卡接块262就无法卡接进导向槽263,即下部杆23随转动架231转动时不会带动卡接块262转动,进而也无法带动第二齿轮251转动,第二直线驱动器2332能带动校正架2331将下部杆23校正,使得下部杆23转动至水平状态,在电磁铁断电后卡接块262能准确的卡接进导向槽263中。
参照图3-图5:夹持装置2还包括旋钮固定装置28,旋钮固定装置28包括旋转驱动器281、第五齿轮282、第六齿轮283和夹持块284;旋转驱动器281设置在延伸架232的下部,旋转驱动器281的输出端竖直向下;第五齿轮282固定设置在旋转驱动器281的输出端上;第六齿轮283设置在第五齿轮282的一侧,第五齿轮282和第六齿轮283相互啮合;夹持块284固定设置在第六齿轮283的下部,夹持块284的底部开设有十字槽。
摄像头27对旋钮式把手3进行位置识别,随后驱动装置21带动延伸架232移动至旋钮把手3的上部,升降装置带动支架1下降,使得夹持块284下部的十字槽与旋转把手3契合,随后旋转驱动器281启动,旋转驱动器281通过第五齿轮282带动第六齿轮283转动,如此夹持块284便能带动旋钮转动,从而使得被旋钮控制的龙头正常出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水嘴寿命试验机,包括支架(1)、夹持装置(2)和升降装置;
其特征在于,夹持装置(2)包括驱动装置(21)、上部杆(22)、下部杆(23)、转动架(231)、延伸架(232)、传动装置(24)、复位装置(25)、连接装置(26)和摄像头(27);
驱动装置(21)设置在支架(1)上;
下部杆(23)设置在支架(1)的下部,下部杆(23)设置有两个,两个下部杆(23)关于支架(1)的高度方向对称设置,两个下部杆(23)相互靠近的一端在下部杆(23)处于水平状态时始终相接;
上部杆(22)设置在下部杆(23)的上部,上部杆(22)和下部杆(23)对把手(3)的上下部进行夹持,下部杆(23)和上部杆(22)之间存有空隙,空隙大于把手(3)的厚度;
转动架(231)设置在下部杆(23)上,两个下部杆(23)被把手(3)顶起时发生转动,下部杆(23)带动转发架同步转动;
传动装置(24)设置在下部杆(23)和驱动装置(21)之间,驱动装置(21)通过传动装置(24)带动下部杆(23)和转动架(231)在水平方向上相对滑动;
延伸架(232)竖直的设置在转动架(231)的一侧,延伸架(232)随转动架(231)在水平方向上同步移动,延伸架(232)对把手(3)的两侧进行限制;
复位装置(25)设置在下部杆(23)的一侧,复位装置(25)能使得倾斜后的下部杆(23)复位至水平状态;
连接装置(26)设置在复位装置(25)和下部杆(23)之间,连接装置(26)能使得复位装置(25)和下部杆(23)连接或脱离;
摄像头(27)设置在支架(1)的下部,摄像头(27)的输出端竖直向下,摄像头(27)用于对把手(3)的尺寸进行识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嘴寿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传动装置(24)包括连接组件(241)和第一齿轮(242);
连接组件(241)竖直设置在驱动装置(21)的下部;
第一齿轮(242)设置在连接组件(241)的下部,第一齿轮(242)位于转动架(231)上,下部杆(23)靠近第一齿轮(242)的一侧开设有啮合齿,下部杆(23)通过啮合齿与第一齿轮(242)相互啮合,驱动装置(21)通过连接组件(241)带动第一齿轮(242)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嘴寿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复位装置(25)包括第二齿轮(251)、第三齿轮(252)和卷簧盒(253);
第二齿轮(251)沿转动架(231)的转动轴线设置在转动架(231)的侧壁上,转动架(231)与第二齿轮(251)同步转动;
第三齿轮(252)设置在第二齿轮(251)的一侧,第二齿轮(251)和第三齿轮(252)相互啮合;
卷簧盒(253)设置在第三齿轮(252)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嘴寿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复位装置(25)还包括限位组件(254),限位组件(254)包括限位槽(2541)和限位杆(2542);
限位槽(2541)为弧形结构,限位槽(2541)围绕转动架(231)的转动轴线贯穿开设在延伸架(232)上;
限位杆(2542)固定设置在转动架(231)的侧壁上,限位杆(2542)从限位槽(2541)内穿出,限位杆(2542)和限位槽(2541)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嘴寿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连接装置(26)包括弹簧(261)、卡接块(262)、导向槽(263)和电磁铁;
第二齿轮(251)沿自身的轴线贯穿开设有工作槽,卡接块(262)沿第二齿轮(251)的轴线滑动设置在工作槽内,卡接块(262)的截面为矩形结构;
导向槽(263)沿下部杆(23)的长度方向开设在下部杆(23)的侧壁上,卡接块(262)沿导向槽(263)的长度方向与导向槽(263)滑动配合,下部杆(23)转动时能带动卡接块(262)同步转动;
电磁铁设置在延伸架(232)远离转动架(231)的一侧,电磁铁能对卡接块(262)进行吸附,电磁铁和卡接块(262)之间存有间隙;
弹簧(261)设置在间隙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嘴寿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连接组件(241)包括连接轴(2411)、滑槽(2412)、第一万向节(2413)和第二万向节(2414);
滑槽(2412)沿延伸架(232)的移动方向开设在支架(1)上;
连接轴(2411)竖直贯穿设置在滑槽(2412)上,连接轴(2411)沿滑槽(2412)的长度方向与滑槽(2412)滑动配合;
第一万向节(2413)固定设置在连接轴(2411)的下部;
第二万向节(2414)与第一万向节(2413)的下部相连,连接轴(2411)转动时通过第一万向节(2413)带动第二万向节(2414)转动并使得第一齿轮(242)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嘴寿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连接组件(241)还包括滑套(2415)和滑杆(2416);
滑套(2415)固定设置在第二万向节(2414)的下部;
滑杆(2416)沿第一齿轮(242)的轴线固定设置在第一齿轮(242)的上部,滑杆(2416)与滑套(2415)滑动配合,滑杆(2416)的截面为非圆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嘴寿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驱动装置(21)还包括第一直线驱动器(211)、推动座(212)、连杆(213)、第四齿轮(214)和齿条(215);
第一直线驱动器(211)水平设置在支架(1)上,第一直线驱动器(211)的输出轴的轴线与滑槽(2412)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推动座(212)固定设置在第一直线驱动器(211)的输出端上,推动座(212)和支架(1)滑动配合;
第四齿轮(214)沿连接轴(2411)的轴线固定设置在连接轴(2411)的上部,第四齿轮(214)的下部与连接组件(241)的上部相连,第四齿轮(214)能带动连接组件(241)转动;
连杆(213)的两端分别与第四齿轮(214)和推动座(212)铰接;
齿条(215)设置在第四齿轮(214)的一侧,齿条(215)与第四齿轮(214)相互啮合,齿条(215)的长度方向与滑槽(2412)的长度方向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嘴寿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夹持装置(2)还包括校正装置(233),校正装置(233)包括校正架(2331)和第二直线驱动器(2332);
第二直线驱动器(2332)固定设置在支架(1)的下部,第二直线驱动器(2332)的输出端竖直向下;
校正架(2331)固定设置在第二直线驱动器(2332)的输出端上,校正架(2331)被第二直线驱动器(2332)带动升起时能使得下部杆(23)转动至水平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嘴寿命试验机,其特征在于,夹持装置(2)还包括旋钮固定装置(28),旋钮固定装置(28)包括旋转驱动器(281)、第五齿轮(282)、第六齿轮(283)和夹持块(284);
旋转驱动器(281)设置在延伸架(232)的下部,旋转驱动器(281)的输出端竖直向下;
第五齿轮(282)固定设置在旋转驱动器(281)的输出端上;
第六齿轮(283)设置在第五齿轮(282)的一侧,第五齿轮(282)和第六齿轮(283)相互啮合;
夹持块(284)固定设置在第六齿轮(283)的下部,夹持块(284)的底部开设有十字槽。
CN202322375747.2U 2023-09-01 2023-09-01 水嘴寿命试验机 Active CN2207946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5747.2U CN220794613U (zh) 2023-09-01 2023-09-01 水嘴寿命试验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5747.2U CN220794613U (zh) 2023-09-01 2023-09-01 水嘴寿命试验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94613U true CN220794613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66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75747.2U Active CN220794613U (zh) 2023-09-01 2023-09-01 水嘴寿命试验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946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754852A (zh) 一种基于电磁铁生产用的电磁铁吸力检测装置
CN220794613U (zh) 水嘴寿命试验机
CN113483976B (zh) 一种钢板弹性检测装置
CN116952565A (zh) 水嘴寿命试验机
CN210198345U (zh) 一种新型螺纹自动检测平台
CN112327093A (zh) Type-C接头测试治具
CN218994967U (zh) 一种钢结构强度检测装置
CN217331119U (zh) 一种线性滑轨测量治具
CN216593165U (zh) 一种光学玻璃校准用的检验装置
CN215296292U (zh) 绝对值编码器信号测试平台
CN209820997U (zh) 一种自动高效型邵氏硬度计检定装置
CN114049858A (zh) 通用型lcd装pin测试pcb设备测试调控方法
CN113532244A (zh) 一种汽车离合器压盘检测设备
CN218099464U (zh) 一种方便固定的pcba测试设备
CN219417409U (zh) 一种智能化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装置
CN219551882U (zh) 一种动力柜生产用耐压测试仪
CN113281537B (zh) 一种ict治具防压手模组及其使用方法
CN218443811U (zh) 一种浮动测量机构
CN220472839U (zh) 共平面电容式传感器的压力测试机构
CN114577395B (zh) 一种转向力检测仪校准装置
CN217985264U (zh) 一种稳定性更高的摄像头模组测试用治具
CN219104989U (zh) 电位器性能测试装置
CN220773205U (zh) 电路板检测设备
CN218847514U (zh) 一种气密检测机
CN220438039U (zh) 一种层压钢板的强度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