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2155U - 控制阀、基站水路系统和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控制阀、基站水路系统和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92155U
CN220792155U CN202321817768.9U CN202321817768U CN220792155U CN 220792155 U CN220792155 U CN 220792155U CN 202321817768 U CN202321817768 U CN 202321817768U CN 220792155 U CN220792155 U CN 2207921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valve
movable seat
cavity
control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1776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宇伟
严绍军
许楚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jing Intelligent Innovation Shenzhen Co ltd
Yunjing Intelligent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jing Intelligent Innovation Shenzhen Co ltd
Yunjing Intelligent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jing Intelligent Innovation Shenzhen Co ltd, Yunjing Intelligent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jing Intelligent Innovation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1776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921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921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921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riven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控制阀、基站水路系统和清洁系统,其中,控制阀包括阀体和阀芯组件,阀体设有第一腔、过水通道、进水孔和出水孔,进水孔与第一腔连通;阀芯组件与阀体活动连接,且阀芯与阀体围合形成第二腔,出水孔与第二腔连通,第一腔经过水通道连通第二腔;初始状态下,阀芯组件阻断第一腔与过水通道,阀芯组件随第二腔中的压力变化进行移动,以打开或关闭过水通道。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减少了控制线的使用,降低了基站水路系统的成本,且简化了安装步骤。

Description

控制阀、基站水路系统和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阀、基站水路系统和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当今的清洁设备逐渐进入家庭,替代人工对地面进行清洁,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好帮手。清洁设备通常配置有基站,基站设置有清水箱,以给清洁设备提供加清水、清洗抹布等护理。基站的清水箱可以通过水管与室内的自来水接头连接,实现清水箱的补水。由于自来水的水压比较高,清水箱与自来水接头之间的水管若一直处于高水压状态,则可能造成水管破裂。现有的解决方式是,在自来水接头处安装电磁阀,在清水箱需要补水时,控制电磁阀打开,自来水通过水管给清水箱补水,在清水箱补水完成后,控制电磁阀关闭,使水管与自来水断开。
然而,由于电磁阀需要由基站电控控制,因此,需要从基站引出控制线连接到电磁阀或通过无线控制电磁阀,成本高,且安装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制阀、基站水路系统和清洁系统,旨在减少控制线的使用,同时降低基站的水路系统的成本和简化安装步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控制阀,包括:
阀体,设有第一腔、过水通道、进水孔和出水孔,所述进水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
阀芯组件,与所述阀体活动连接,且所述阀芯与所述阀体围合形成第二腔,所述出水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一腔经所述过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腔;
初始状态下,所述阀芯组件阻断所述第一腔与所述过水通道,所述阀芯组件随所述第二腔中的压力变化进行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过水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芯组件包括:
活动座,与所述阀体连接,所述第二腔位于所述活动座的第一侧;
阀芯,与所述活动座连接,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过水通道;以及
复位装置,连接所述阀体和所述活动座;
在所述活动座的第一侧的总受力低于所述活动座的第二侧的总受力时,所述活动座朝向所述活动座的第一侧移动并向所述复位装置施力,使所述阀芯打开所述过水通道;在所述活动座的第一侧的总受力不低于所述活动座的第二侧的总受力时,所述活动座在所述复位装置的恢复带动下复位,使所述阀芯关闭所述过水通道;其中,所述活动座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为所述活动座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座与所述过水通道相对,所述阀芯包括穿设于所述过水通道的阀杆,所述阀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动座连接,所述阀杆的另一端设有封挡部;
所述活动座朝所述第二腔中移动时,所述封挡部打开所述过水通道靠近所述第一腔的第一端口;所述活动座复位时,所述封挡部封闭所述第一端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杆的另一端的外周壁上设有环形限位槽,所述封挡部包括安装于所述环形限位槽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端口的孔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体在所述第一端口的周围设有环绕所述第一端口的锥形面,所述密封圈与所述锥形面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挡部包括盖板和包覆于所述盖板的柔性层,所述阀体设置所述第一端口的腔壁上设有至少一环绕所述第一端口的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正对所述盖板的环形凸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进水孔和所述过水通道分别位于所述滤网的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还包括减压组件,所述减压组件设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减压组件与所述过水通道对接,用于将所述第一腔内的水减压后送至所述过水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位装置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阀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阀芯或所述开闭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座的周缘通过环绕所述活动座的可形变的连接部与所述阀体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基站水路系统,包括基站和上述的控制阀,所述基站包括清水箱和与所述清水箱连接的泵装置,所述控制阀的进水孔与水源连接、出水孔与所述清水箱连接;
所述泵装置对所述清水箱抽负压,使所述开闭件打开所述过水通道;所述泵装置停止对所述清水箱抽负压,使所述开闭件关闭所述过水通道。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清洁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和上述的基站水路系统,所述基站水路系统的基站提供清水对所述清洁机器人进行护理。
本实用新型控制阀的技术方案,通过控制该控制阀的第二腔中的压力变化,来实现控制阀的打开或关闭,如此,将该控制阀应用在清洁系统中作为控制清水箱与水源接头通断的阀时,通过基站的泵装置经清水箱与控制阀的出水孔之间的连接管路,控制第二腔中的压力变化,即可控制该控制阀的打开和关闭,无需电信号控制;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省去了基站引出的控制线,降低了成本,省去了控制线的布线和防护等安装操作,简化了基站的安装步骤,降低了安装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所示的控制阀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位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帽体和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实施例所示的控制阀在关闭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5实施例所示的控制阀在打开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基站水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的控制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a为图9中的阀芯组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9b为图9中的阀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c为图9所示结构隐藏阀芯部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的控制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的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图11所示控制阀的轴向截面示意图;
图11b为图11a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基站水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目前基站的清水箱补水控制的相关技术中,都是采用电信号进行控制的阀体(例如电磁阀)设置在清水箱与水源接头(例如自来水接头)之间的连接水管上,通过电信号控制阀的打开和关闭,且为了使连接水管在阀关闭时不承受高水压,阀体通常设置在邻近水源接头的位置。上述这种方案,由于阀体是由基站的电信号控制的,基站需要引出控制线连接到阀体或通过无线控制阀体,增加了成本,并且在安装基站时,可能需要额外对控制线的进行布线和防护设计,安装更复杂,增加了基站的安装难度。
本申请发明人针对上述相关技术的痛点,发明人经创造性劳动发现,上述痛点可利用基站自身的结构特点进行去电设计,得到一种去电设计的阀体方案,即控制阀,本申请提出的控制阀方案能够降低成本,且简化基站安装,降低安装难度的控制阀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控制阀,主要应用于基站水路系统,取代现有基站水路系统的水源端的电磁阀。
结合参阅图1和图2,或结合参阅图5至图7,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阀包括阀体10、阀芯20和复位装置30;其中,阀体10设有进水孔11、出水孔12和内腔13,阀芯20活动设于阀体10的内腔13,复位装置30设于阀体10的内腔13;出水孔12连通内腔13位于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腔体部分;
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朝向阀芯20的第一侧A1移动并向复位装置30施力,使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连通,即使控制阀打开;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在复位装置30的恢复带动下复位,使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不连通,即使控制阀关闭;其中,阀芯20的第一侧A1和第二侧A2为阀芯20的相对两侧。
下面以控制阀应用在基站水路系统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参考图8,控制阀应用在基站水路系统中时,控制阀300的进水孔11连接水源,控制阀300的出水孔12连接基站的清水箱100;该基站水路系统中的控制阀300的工作原理为:
1、当清水箱100需要进行补水时,控制基站的气泵装置200向清水箱100抽负压,清水箱100则经控制阀300的出水孔12向内腔13位于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腔体部分抽气,使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气压下降,此时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包括: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气压和/或水压、和/或阀芯20的重力等的总受力)可以克服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包括: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气压和/或水压、和/或复位装置30的恢复力、和/或阀芯20的恢复力、和/或阀芯20向第一侧A1运动时的摩擦力等的总受力),也即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阀芯20朝向阀芯20的第一侧A1(即总受力低的一侧)移动,同时复位装置30被施力,使控制阀300的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连通,即驱动控制阀300打开,此时,水源的水则依次经控制阀300进水孔11、出水孔12流入到清水箱100中,实现给清水箱100补水;
2、当清水箱100补水完成或不需要补水时,可以控制气泵装置200停止给清水箱100抽负压,清水箱100不再经控制阀300的出水孔12向内腔13位于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腔体部分抽气,此时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水在流入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过程中使得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逐渐升高,同时阀芯20在复位装置30的恢复带动下逐渐朝向阀芯20的第二侧A2移动复位,当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包括: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气压和/或水压、和/或复位装置30的恢复力、和/或阀芯20的恢复力等的总受力)恢复至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包括: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气压和/或水压、阀芯20的重力、和/或阀芯20向第二侧A2运动时的摩擦力等的总受力)时,阀芯20在复位装置30的恢复带动下完全复位,使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不连通,即控制阀300自恢复至关闭状态,使清水箱100与水源之间的水路断开。
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控制阀300还可以应用于其它水路系统场景。
本实施例的控制阀300,通过向控制阀300的出水孔12抽气的方式驱动控制阀300打开,以及通过复位装置30的带动实现控制阀300的自恢复关闭,如此,将该控制阀300应用在基站水路系统中作为控制清水箱100与水源接头通断的阀时,通过基站的气泵装置200经清水箱100与控制阀300的出水孔12之间的连接管路,向控制阀300抽负压即可控制控制阀300打开,且让气泵装置200停止抽负压,即可使控制阀300自恢复关闭,无需电信号控制;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省去了基站引出的控制线,降低了成本,省去了控制线的布线和防护等安装操作,简化了基站的安装步骤,降低了安装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装置30包括弹性件(例如弹簧、弹性胶块等),弹性件设于内腔13中,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内腔13的内壁、另一端连接于阀芯20。
在一些实施例方案中,参照图2,弹性件可设置在内腔13位于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腔体部分中,弹性件的一端可抵接内腔13的内壁或与内腔13的内壁固定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可抵接阀芯20或与阀芯20固定连接;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在两侧总受力差作用力的作用下朝向其第一侧A1移动,阀芯20施力挤压弹性件,使弹性件逐渐压缩蓄力;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逐渐恢复至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过程中,阀芯20在弹性件的恢复带动下,逐渐向阀芯20的第二侧A2移动复位,当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恢复至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阀芯20在弹性件的恢复力(弹性推力)带动下完全复位。
在另一些实施方案中,弹性件可设置在内腔13位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腔体部分中,弹性件的一端可与内腔13的内壁固定,弹性件的另一端可与阀芯20固定;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在总受力差作用力的作用下朝向其第一侧A1移动,阀芯20施力拉伸弹性件,使弹性件逐渐拉伸蓄力;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逐渐恢复至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过程中,阀芯20在弹性件的弹性拉力带动下,逐渐向阀芯20的第二侧A2移动复位,当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恢复至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阀芯20在弹性件的弹性拉力带动下完全复位。
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腔13与阀芯20相对的一内壁上构造有定位凹槽15,弹性件的一端插设在定位凹槽15中,通过定位凹槽15对弹性件进行限位,防止弹性件在控制阀的使用中出现位置偏移,进而导致弹性件对阀芯20的作用力变化,而影响控制阀的正常工作的情况发生。
参阅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阀芯20上可设置与弹性件配合的套接盲孔28,弹性件插在套接盲孔28中,通过套接对弹性件进行限位,防止弹性件在控制阀的使用中出现位置偏移,进而导致弹性件对阀芯20的作用力变化,而影响控制阀的正常工作的情况发生。
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阀芯20上设有第一连通孔G,第一连通孔G与内腔13位于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腔体部分连通;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朝向阀芯20的第一侧A1移动,使进水孔11通过第一连通孔G与出水孔12连通,控制阀打开;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在复位装置30的恢复带动下复位,使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不连通,控制阀关闭。本实施例中,控制阀实现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通断(即连通或不连通)的方式为,通过控制阀芯20上的第一连通孔G与进水孔11的通断(连通或不连通)来实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第一连通孔G也可以与内腔13位于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腔体部分不连通,此时为闭合状态;只有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朝向阀芯20的第一侧A1移动,使得第一连接通孔G被撑开而打开,使进水孔11通过第一连通孔G与出水孔12连通,控制阀打开;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在复位装置30的恢复带动下复位,使得第一连接通孔G被压紧而关闭,使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不连通,控制阀关闭。
参阅图2至图4,控制阀的一实施例方案为,阀芯20包括管片21和管帽22,管片21的周缘与阀体10连接,管帽22设于管片21上,管帽22形成有敞口端和封口端,第一连通孔G设于管帽22上;阀体10还设有连通管14,连通管14的内部通道为进水孔11,连通管14的第一端经管帽22的敞口端插设于管帽22中,并伸向管帽22的封口端;
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管帽22朝向阀芯20的第一侧A1移动,管帽22的封口端内壁与第一连通管14的第一端分离,即打开第一连通管14的第一端,使连通管1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通孔G与出水孔12连通;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管帽22在复位装置30的恢复带动下复位,此时,管帽22的封口端内壁密封抵接第一连通管14的第一端,即关闭第一连通管14的第一端,使连通管14的第一端与出水孔12不连通。
或者,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管帽22朝向阀芯20的第一侧A1移动,管帽22的封口端内壁与第一连通管14的第一端分离,同时第一连接通孔G也撑开而逐渐打开,即打开第一连通管14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通孔G,使连通管14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通孔G与出水孔12连通;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管帽22在复位装置30的恢复带动下复位,此时,管帽22的封口端内壁密封抵接第一连通管14的第一端,同时第一连接通孔G也被压紧而关闭,即关闭第一连通管14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通孔G,使连通管14的第一端与出水孔12不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管帽22的封口端内壁上设有密封胶垫2212,如此,更好的保证管帽22的封口端内壁与第一连通管14的第一端的密封抵接效果。
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阀芯20的管帽22与管片21的连接方案可为,管片21设有开孔,管帽22安装于管片21的开孔处,管帽22包括相连接的帽体221和固定件222,帽体221与固定件222分别设于管片21的两侧,帽体221与固定件222的连接处形成有卡持槽C,管片21的开孔的周缘卡持于卡持槽C以与管帽22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帽体221与固定件222的连接方式可为,帽体221与固定件222两者中的一者上设置外螺纹段、另一者上设置内螺纹段,通过外螺纹段与内螺纹段螺接配合进行连接固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帽体221与固定件222还可以是通过扣接、粘接或通过锁紧件(例如螺钉)的方式连接。
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帽体221的外周壁设有第一环形卡边2211,固定件222的外周壁设有第二环形卡边2221,第一环形卡边2211和第二环形卡边2221共同夹持管片21的开孔的周缘,即第一环形卡边2211与第二环形卡边2221之间形成卡持槽C,管片21的开孔卡在卡持槽C中,以将管片21的周缘夹持。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管帽22与管片21也可以通过粘接固定,或通过锁紧件(例如螺钉)连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管片21还可以是与管帽22为一体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帽体221远离固定件222的一端形成封口端,敞口端开设于固定件222,固定件222的内周壁设有至少一个密封件M,第一连通孔G开设于帽体221的侧壁或底壁上。其中,密封件M用于保证固定件222的内周壁与连通管14的外周壁之间密封,防止水从管帽22的敞口端泄漏。
参照图2至图4,图中示出的是第一连通孔G设置在帽体221的侧壁上;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管帽22的封口端内壁密封抵接连通管14的第一端,且第一连通孔G被连通管14的外管壁遮挡(或者,第一连通孔G此时为被压缩紧闭的关闭状态),第一连通孔G与连通管14的第一端不连通;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管帽22朝向阀芯20的第一侧A1移动,管帽22的封口端内壁与第一连通管14的第一端分离,将连通管14的第一端打开,同时第一连通孔G与连通管14的外管壁错开,露出第一连通孔G(或者,第一连通孔G此时为被拉伸撑开的打开状态),从而第一连通孔G与连通管14的第一端连通。
当第一连通孔G设置在帽体221的底壁,第一连通孔G与连通管14则为错开设置,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管帽22的封口端内壁密封抵接连通管14的第一端,第一连通孔G与连通管14的第一端不连通;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管帽22朝向阀芯20的第一侧A1移动,管帽22的封口端内壁与第一连通管14的第一端分离,将连通管14的第一端打开,第一连通孔G则与连通管14的第一端连通。
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管片21为弹性片(例如,弹性材质制成的弹性胶片),弹性片的周缘与阀体10固定连接,弹性片的至少部分在两侧总受力差的作用下相对阀体10移动。在一些实施例中,阀体10可由两个盖体螺接固定,弹性片的周缘可通过被夹持在两个盖体的端边之间完成与阀体10固定。本实施例中,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在两侧总受力差作用力下,弹性片中部朝向阀芯20的第一侧A1弹性形变,以向阀芯20的第一侧A1产生移动;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在复位装置30的恢复力及弹性片的弹性恢复力的带动下,弹性片复位恢复。本实施例的管片21采用弹性片的方案,使得弹性片的周缘与阀体10之间不需要相对移动,更好的保证了弹性片周缘与阀体10之间的密封性,从而保证了通过总受力控制控制阀的打开和关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管片21与阀体10的连接方案为:管片21与阀体10滑动连接,管片21在两侧总受力差的作用下相对阀体10移动。即管片21的周缘与阀体10的内壁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和第二侧A2之间往返滑动,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在两侧总受力差作用力下,管片21带着管帽22朝向阀芯20的第一侧A1相对阀体10滑动;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在复位装置30的恢复力的带动下,管片21带着管帽22朝向阀芯20的第二侧A2相对阀体10滑动以复位。
结合参阅图5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阀芯20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一槽23;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朝向阀芯20的第一侧A1移动,使第一槽23与进水孔11和出水孔12均连通,控制阀打开;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在复位装置30的恢复带动下复位,使第一槽23至多与进水孔11和出水孔12中的一者连通,控制阀关闭。本实施例中,控制阀实现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通断的方式为,通过控制阀芯20上的第一槽23与进水孔11、出水孔12是否同时连通的方式实现。
参阅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阀芯20的外周壁还设有第二槽24;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复位,使第一槽23与进水孔11、出水孔12中的一者连通,且第二槽24与进水孔11、出水孔12中的另一者连通。
参阅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阀芯20的外周壁上还设有第一密封部25、第二密封部26和第三密封部27,第一密封部25、第二密封部26和第三密封部27均与内腔13的内周壁密封抵接,第一槽23位于第一密封部25与第二密封部26之间,第二槽24位于第二密封部26与第三密封部27之间;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复位,使第二槽24与进水孔11连通、第一槽23与出水孔12连通。
本实施例的控制阀的打开和关闭原理为:进水孔11和出水孔12沿阀芯20的移动方向错开设置,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朝向阀芯20的第一侧A1移动,使阀芯20上的第一槽23移动至同时与进水孔11和出水孔12都连通的状态,实现控制阀打开;在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时,阀芯20复位,使阀芯20上的第一槽23移动回到只和出水孔12/进水孔11的一者连通,从而实现控制阀的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槽23和第二槽24可以是环形槽,第一密封部25、第二密封部26和第三密封部27可以是包括设置在阀芯20外周壁上的环形卡槽和安装在环形卡槽中的密封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腔13的腔壁设有第二连通孔18,第二连通孔18与内腔13位于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腔体部分连通;阀体10还设有三通管17,三通管17的第一端口与出水孔12连通,三通管17的第二端口172用于外接管路,三通管17的第三端口经第二连通孔18与内腔13位于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腔体部分连通。参考图8,在控制阀300连接在基站水路系统中时,三通管17的第二端口172经水管400连接清水箱,气泵装置200向清水箱100抽负压时,清水箱100经三通管17的第三端口向内腔13位于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腔体部分抽气,在控制阀300打开时,水源的水依次经控制阀300的进水孔11、第一槽23、出水孔12、三通管17的第二端口172、水管400实现向清水箱100补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体10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三连通孔16(参考图6和图7),第三连通孔16连通大气及内腔13位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腔体部分。通过设置第三连通孔16,使内腔13位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腔体部分与大气连通,保持内腔13位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腔体部分中的气压为大气压力,使控制阀工作运行更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腔13位于第二侧A2的腔体部分还可以是敞开设置。
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基站水路系统,包括基站和上述的控制阀300,该控制阀3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基站水路系统采用了上述控制阀300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基站包括清水箱100和与清水箱100连接的气泵装置200,控制阀300的进水孔11与水源(例如,水龙头)连接、出水孔12与清水箱100连接(具体为通过水管400与清水箱100的进水口101连接);在清水箱100需要补水时,通过气泵装置200通过清水箱100的通气口102对清水箱100抽负压,以使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从而打开控制阀300,使控制阀300的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连通;在清水箱100补水完成或不需要补水时,通过气泵装置200停止对清水箱100抽负压,以使阀芯20的第一侧A1的总受力不低于阀芯20的第二侧A2的总受力,从而关闭控制阀300,使控制阀300的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不连通。
参阅图9至图11b,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阀包括阀体10和阀芯组件02。
其中:阀体10设有第一腔131、过水通道132、进水孔11和出水孔12,进水孔11与第一腔131连通;阀芯组件02与阀体10活动连接,并且阀芯组件02与阀体10围合形成第二腔133,出水孔与第二腔133连通,第一腔131经过水通道132连通第二腔133。控制阀在初始状态下,阀芯组件02阻断第一腔131与过水通道132;在使用过程中,当第二腔133中的压力进行变化时,阀芯组件02随第二腔133中的压力变化进行移动,以打开或关闭过水通道132;即通过控制第二腔133中压力改变,就可以控制阀芯组件02向对应的方向移动,进而使阀芯组件02打开或关闭过水通道132,如此,实现控制阀的打开和关闭。
其中,控制第二腔133中的压力改变,可通过出水孔12向第二腔133抽负压与否来实现。例如,本实施例的控制阀在应用中,进水孔11连接水源,出水孔12连接用水侧(例如,清洁系统的基站),控制阀的工作原理如下:
1、当用水侧的负压装置(例如,水泵、气泵等)开启,通过出水孔12向第二腔133抽负压时,第二腔133中的压力(水压或气压)降低,使阀芯组件02移动以离开初始位置,从而打开过水通道132,使进水孔11依次经第一腔131、过水通道132、第二腔133与出水孔12相连通,实现控制阀的打开;控制阀在打开状态时,控制阀内的水流流向如图9c中的箭头方向所示;
2、当用水侧的负压装置(例如,水泵、气泵等)关闭,停止经出水孔12向第二腔133抽负压时,第二腔133中的压力逐渐恢复,使阀芯组件02复位以回到初始位置(即控制阀恢复至初始状态),从而阀芯组件02关闭过水通道132,使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断开连通,实现控制阀的关闭。
本实施例控制阀的技术方案,通过控制该控制阀的第二腔133中的压力变化,来实现控制阀的打开或关闭,如此,将该控制阀应用在清洁系统中作为控制清水箱与水源接头通断的阀时,通过基站的泵装置经清水箱与控制阀的出水孔12之间的连接管路,控制第二腔133中的压力变化,即可控制该控制阀的打开和关闭,无需电信号控制;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省去了基站引出的控制线,降低了成本,省去了控制线的布线和防护等安装操作,简化了基站的安装步骤,降低了安装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芯组件02包括活动座202、复位装置30和阀芯20,其中:
活动座202具有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活动座202的第一侧为活动座202朝向第二腔133的一侧,活动座202的第二侧为活动座202背向第二腔133的一侧;活动座202与阀体10连接,第二腔133位于活动座202的第一侧;阀芯20与活动座202连接,用于打开或关闭过水通道132;复位装置30连接阀体10和活动座202,该复位装置30与活动座202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如,阀芯20)间接连接;
在活动座202的第一侧的总受力低于活动座202的第二侧的总受力时,活动座202朝向活动座202的第一侧移动(即朝第二腔133移动)并向复位装置30施力,使阀芯20打开过水通道132,进水孔11则依次经第一腔131、过水通道132、第二腔133而与出水孔12相连通,即控制阀打开;在活动座202的第一侧的总受力不低于活动座202的第二侧的总受力时,活动座202在复位装置30的恢复带动下复位,使阀芯20关闭过水通道132,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断开连通,即控制阀关闭。
本实施例的控制阀,进水孔11用于连接水源,出水孔12用于连接用水侧(例如,清洁系统的基站),控制阀的工作原理如下:
1、控制阀在初始状态下,阀芯20阻断第一腔131与过水通道132,第一腔131与第二腔133不连通。当用水侧的负压装置(例如,水泵、气泵等)开启,通过出水孔12向第二腔133抽负压时,第二腔133中的压力(水压或气压)降低,使活动座202的第一侧的总受力下降,低于活动座202的第二侧的总受力,活动座202则朝向活动座202的第一侧移动并向复位装置30施力,活动座202带动阀芯20打开过水通道132,使进水孔11依次经第一腔131、过水通道132、第二腔133与出水孔12相连通,实现控制阀的打开;
2、当用水侧的负压装置(例如,水泵、气泵等)关闭,停止经出水孔12向第二腔133抽负压时,第二腔133中的压力逐渐恢复,活动座202第一侧的总受力逐渐增大,活动座202在复位装置30的恢复带动下逐渐向活动座202的第二侧移动复位,直到活动座202的第一侧的总受力增大至不低于活动座202的第二侧的总受力时,活动座202完全复位,即控制阀恢复至初始状态,阀芯20阻断第一腔131与过水通道132,使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断开连通,实现控制阀的关闭。
本实施例的控制阀,通过向控制阀的出水孔12抽负压的方式驱动控制阀打开,以及通过复位装置30的恢复带动实现控制阀的自恢复关闭,如此,将该控制阀应用在清洁系统中作为控制清水箱与水源接头通断的阀时,通过基站的泵装置经清水箱与控制阀的出水孔12之间的连接管路,向控制阀抽负压即可控制控制阀打开,且让泵装置停止抽负压,即可使控制阀自恢复关闭,无需电信号控制;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省去了基站引出的控制线,降低了成本,省去了控制线的布线和防护等安装操作,简化了基站的安装步骤,降低了安装难度。
结合参阅图9至图11b,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座202与过水通道132相对设置,阀芯20包括穿设于过水通道132的阀杆41,阀杆41的一端与活动座202连接,阀杆41的另一端设有封挡部411,即阀杆41的一端位于第二腔133中,另一端位于第一腔131中;活动座202朝活动座202的第一侧移动时,阀杆41随活动座202一起移动,使其另一端的封挡部411打开过水通道132靠近第一腔131的第一端口131a;活动座202复位时,阀杆41随活动座202一起复位,使其另一端的封挡部411封闭第一端口131a,将第一腔131与过水通道132断开。
本实施例的控制阀方案中,阀芯20采用穿设于过水通道132的阀杆41,通过阀杆41位于第一腔131内的封挡部411打开或封闭过水通道132的第一端口131a,来对应实现对过水通道132的打开及关闭;由于第一腔131内的水压对封挡部411的作用力方向是朝向第一端口131a的,即与封挡部411密封封闭第一端口131a的作用力方向相同,因此,封挡部411可利用第一腔131内的水压实现对第一端口131a的自密封,阀芯20只需一个复位的力即可,无需额外提供保持密封封闭第一端口131a的力,进而使阀芯20打开过水通道132所需要的力更小,即让活动座202向第二腔133内移动的作用力可以更小,而第二腔133向第二腔133内移动的作用力为气压对活动座202的第二侧产生的作用力,所以活动座202的外径可以更小(即面积更小),控制阀可以做的更小。
在本实施例的图中,阀杆41的一端(即靠近活动座202的一端)与活动座202以抵接方式相连为例,并且阀杆41的一端设有端板42,活动座202的第一侧对应设有定位槽203,端板42容置于定位槽203中,防止阀杆41产生径向方向的晃动,进而保证阀杆41对过水通道132的开闭状态控制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二腔133内设有一端与阀体10连接的弹性件(如弹簧、胶块等),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持端板42朝向过水通道132的一侧,如此,使阀杆41与活动座202保持抵持状态,进而使阀杆41保持跟随活动座202一起移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阀杆41的一端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与活动座202连接,例如,卡接、螺接、一体相连等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参阅图9至图9c,阀杆41的另一端的外周壁上设有环形限位槽412,封挡部411包括安装于环形限位槽412的密封圈,密封圈的外径大于第一端口131a的孔径。即控制阀在关闭状态下,是通过密封圈抵紧过水通道132的第一端口131a周缘,以密封封闭第一端口131a,由于第一腔131中的水压对密封圈的作用,保证了密封圈对第一端口131a封闭的密封性。
结合参阅图9至图9c,在一些实施例中,阀体10在第一端口131a的周围设有环绕第一端口131a的锥形面131s,密封圈与锥形面131s抵接,如此,密封圈通过抵紧锥形面131s实现对第一端口131a的封闭,可以更好的保证对第一端口131a密封封闭效果。
结合参阅图9c至图11b,在一些实施例中,封挡部411包括盖板411a和包覆于盖板411a的柔性层411b(如胶层),阀体10设置第一端口131a的腔壁上设有至少一环绕第一端口131a的环形凸缘T(图中仅以一个环形凸缘T为例),环形凸缘T正对盖板411a的环形凸缘T。即控制阀在关闭状态下,通过环形凸缘T抵紧盖板411a的柔性层411b,以将过水通道132的第一端口131a密封封闭。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柔性层411b朝向第一端口131a的一侧上形成密封凸缘,以抵紧阀体10设置该第一端口131a的腔壁。
当然,封挡部411对第一端口131a密封封闭的实现方案并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实施例方案。
参阅图11a,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阀还包括滤网50,滤网50安装于第一腔131内,进水孔11和过水通道132分别位于滤网50的两侧,图中以滤网50为网罩形状为例,进水孔11位于滤网50的外侧,过水通道132位于滤网50的内侧;即进水孔11进入第一腔131中的水,需要经过滤网50的过滤后进入滤网50的内侧区域,再流向过水通道13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滤网50还可是板状,进水孔11和过水通道132可分别位于滤网50分隔的左右两侧或上下两侧。
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在管路上增加过滤装置(例如,过滤装置设置在管路内)实现过滤的方案而言,本实施例方案,将过滤功能创造性的结合在控制阀内,使控制阀集成过滤功能。在使用时,无需在管路上额外安装过滤装置,不仅简化了管路结构和管路安装操作,而且避免了现有技术方案存在的由于管路内的过滤装置易堵塞而需频繁更换管路的问题,降低了维护难度和维护成本。
参阅图11a,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阀还包括减压组件60,减压组件60设于第一腔131内,减压组件60与过水通道132对接,用于将第一腔131内的水减压后送至过水通道132,即进水孔11进入第一腔131内的水,需要先经过减压组件60减压后,再到达过水通道132。本实施例方案,将减压组件60合并在控制阀内,使控制阀集成减压功能,在使用时,无需在管路上额外安装一级减压部件,进一步简化了管路结构和管路安装操作。并且,通过减压组件60的减压作用,使得到达过水通道132的水压降低,施加到封挡部411上的水压压力减小,进而减小了推动阀芯20打开的推力,使得泵装置可以通过出水孔12向第二腔133抽更小的负压即可驱动阀芯打开,即控制控制阀打开,如此,控制阀的打开更加轻松,对泵装置的抽负压能力要求降低,适用于更多应用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减压组件60可设置在滤网50内侧,即进水孔11进入第一腔131内的水,先经滤网50过滤后,再经减压组件60减压后,才到达过水通道132,如此可使减压组件60中的水路通道不容易被水中的杂质堵塞,使用时长更久。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体10包括主体10a和与主体10a可拆卸连接的阀盖10b(例如螺接),第一腔131由阀盖10b与主体10a围合形成,如此,用户可通过拆卸阀盖10b以定时清理滤网50,保证控制阀的水流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装置30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阀体10、另一端连接于活动座202或阀芯20。弹性件在活动座202朝活动座202的第一侧(即朝第二腔133内)移动时形变,以对活动座202施加朝向活动座202的第二侧方向的作用力。如图9至图11中所示,弹性件可以设置在第二腔133内,弹性件的一端与阀体10连接,另一端连接阀芯20,以间接作用于活动座202上;当然,弹性件也可以是一端与阀体10连接,另一端直接连接活动座202。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腔133外,弹性件一端连接阀体10,另一端连接活动座202,当活动座202朝第二腔133内移动时,弹性件形变对活动座202产生朝活动座202的第二侧方向的弹性拉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座202的周缘通过环绕活动座202的可形变的连接部70与阀体10密封连接。可选地,连接部70可以采用软胶材质的环形膜片,使活动座202可相对阀体10向第二腔133内移动,以及反向移动复位。可选地,环形膜片可为弹性材质,在形变时产生弹性恢复力,如此,在活动座202向第二腔133内移动时,环形膜片产生使活动座202复位的作用力,即环形膜片可作为复位装置30,或作为复位装置30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膜片沿其轴向的截面呈波浪形、S形或锯齿形。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活动座202也可以与阀体10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连接,即活动座202通过相对阀体10滑动实现朝活动座202的第一侧移动或朝活动座202的第二侧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座202可以包括螺接配合上壳202a和下壳202b,环形膜片的内环边缘设置有内环翻边,环形膜片的外环边缘设置有外环翻边,上壳202a与下壳202b通过螺接安装以将该内环翻边夹紧固定,阀体10也可通过两个部分安装配合以将该外环翻边夹紧固定,如此,实现活动座202经环形膜片与阀体10密封连接。
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基站水路系统,包括基站和上述的控制阀300,该控制阀300的结构可参照上述任一实施例,由于本基站水路系统采用了上述控制阀300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基站包括清水箱100和与清水箱100连接的泵装置201(水泵或气泵,图中以水泵为例),控制阀300的进水孔11与水源(例如,水龙头)连接、出水孔12与清水箱100连接(具体为通过水管400与清水箱100的进水口101连接);在清水箱100需要补水时,通过泵装置201对清水箱100抽负压,即通过出水孔12对控制阀300的第二腔133抽负压,以使活动座202的第一侧的总受力低于活动座202的第二侧的总受力,从而阀芯20打开过水通道132,使控制阀300的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连通,即打开控制阀300;在清水箱100补水完成或不需要补水时,通过泵装置201停止对清水箱100抽负压,以使活动座202的第一侧的总受力不低于活动座202的第二侧的总受力,从而阀芯20关闭过水通道132,使控制阀300的进水孔11与出水孔12不连通,即关闭控制阀300。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清洁系统,该清洁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和上述的基站水路系统,该基站水路系统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清洁系统采用了上述基站水路系统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基站水路系统的基站在使用时,用于通过提供清水对清洁机器人进行护理(例如,清洗清洁机器人的滚刷、抹布、拖擦件,给清洁机器人的加清水、排污水,等)。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设有第一腔、过水通道、进水孔和出水孔,所述进水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
阀芯组件,与所述阀体活动连接,且所述阀芯与所述阀体围合形成第二腔,所述出水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一腔经所述过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腔;
初始状态下,所述阀芯组件阻断所述第一腔与所述过水通道,所述阀芯组件随所述第二腔中的压力变化进行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过水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组件包括:
活动座,与所述阀体连接,所述第二腔位于所述活动座的第一侧;
阀芯,与所述活动座连接,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过水通道;以及
复位装置,连接所述阀体和所述活动座;
在所述活动座的第一侧的总受力低于所述活动座的第二侧的总受力时,所述活动座朝向所述活动座的第一侧移动并向所述复位装置施力,使所述阀芯打开所述过水通道;在所述活动座的第一侧的总受力不低于所述活动座的第二侧的总受力时,所述活动座在所述复位装置的恢复带动下复位,使所述阀芯关闭所述过水通道;其中,所述活动座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为所述活动座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座与所述过水通道相对,所述阀芯包括穿设于所述过水通道的阀杆,所述阀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动座连接,所述阀杆的另一端设有封挡部;
所述活动座朝所述第二腔中移动时,所述封挡部打开所述过水通道靠近所述第一腔的第一端口;所述活动座复位时,所述封挡部封闭所述第一端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的另一端的外周壁上设有环形限位槽,所述封挡部包括安装于所述环形限位槽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端口的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在所述第一端口的周围设有环绕所述第一端口的锥形面,所述密封圈与所述锥形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挡部包括盖板和包覆于所述盖板的柔性层,所述阀体设置所述第一端口的腔壁上设有至少一环绕所述第一端口的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正对所述盖板的环形凸缘。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安装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进水孔和所述过水通道分别位于所述滤网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还包括减压组件,所述减压组件设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减压组件与所述过水通道对接,用于将所述第一腔内的水减压后送至所述过水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装置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阀体、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活动座或所述阀芯。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座的周缘通过环绕所述活动座的可形变的连接部与所述阀体密封连接。
11.一种基站水路系统,包括基站,所述基站包括清水箱和与所述清水箱连接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的进水孔与水源连接、出水孔与所述清水箱连接;
所述泵装置对所述清水箱抽负压,使所述阀芯打开所述过水通道;所述泵装置停止对所述清水箱抽负压,使所述阀芯关闭所述过水通道。
12.一种清洁系统,包括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水路系统,所述基站水路系统的基站提供清水对所述清洁机器人进行护理。
CN202321817768.9U 2023-07-11 2023-07-11 控制阀、基站水路系统和清洁系统 Active CN2207921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17768.9U CN220792155U (zh) 2023-07-11 2023-07-11 控制阀、基站水路系统和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17768.9U CN220792155U (zh) 2023-07-11 2023-07-11 控制阀、基站水路系统和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92155U true CN220792155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65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17768.9U Active CN220792155U (zh) 2023-07-11 2023-07-11 控制阀、基站水路系统和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921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78167A (en) Fuel filter and pressure regulator system apparatus
CN112075892A (zh) 一种充电座、扫地机及扫地机系统
CN111810672B (zh) 单向阀及包含其的热水循环系统
CN220792155U (zh) 控制阀、基站水路系统和清洁系统
CN219327811U (zh) 控制阀、基站水路系统和清洁系统
CN211175576U (zh) 电磁阀、机载喷洒系统及农业植保机
WO2021087677A1 (zh) 电磁阀、机载喷洒系统及农业植保机
CN114233892B (zh) 气液切换阀和内窥镜
CN111795164B (zh) 一种出水阀
CN210859926U (zh) 一种单向阀及发动机总成
CN109667955B (zh) 一种隔膜阀及采用该隔膜阀输送流体的方法
CN111315989A (zh) 农业植保机及其隔膜泵
CN213982170U (zh) 一种水溢流阀
CN212455643U (zh) 一种排水阀
CN219623493U (zh) 用于植保设备的三通接头、接头组件以及植保无人设备
CN218152942U (zh) 管路接头
CN216242847U (zh) 一种平板往复控制流体通断装置
CN211175396U (zh) 一种用于喷枪的三通阀
CN211693533U (zh) 电磁阀
CN214425371U (zh) 分体式空调用快速接头和空调
CN216158323U (zh) 阀组件及具有其的阀岛
CN216200616U (zh) 一种双向浮动阀座硬密封偏心蝶阀
CN202559123U (zh) 洗衣机角阀
CN212491882U (zh) 水口密封结构、滤芯、净水设备
CN214661190U (zh) 一种用于手术床的远程控制调压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