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4931U - 接线结构和光伏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接线结构和光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4931U
CN220774931U CN202321898712.0U CN202321898712U CN220774931U CN 220774931 U CN220774931 U CN 220774931U CN 202321898712 U CN202321898712 U CN 202321898712U CN 220774931 U CN220774931 U CN 2207749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wiring structure
electronic device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external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9871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锋
韦仕元
于海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9871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49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49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49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4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接线结构和光伏系统,其中,接线结构用于电连接两个电子器件,或电连接所述电子器件和外部电路,所述电子器件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子组件,所述接线结构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用于设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电子组件电连接;第二端子包括包括电连接的快接端子与电连接模块,所述快接端子连接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电连接模块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器件或所述外部电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方便电子器件的电气连接,减少电子器件的尺寸及成本,并提高电子器件的EMC(电磁兼容性)。

Description

接线结构和光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接线结构和光伏系统。
背景技术
一个光伏系统中,一般都需要多个逆变器等电子器件,多个电子器件形成电气连接,故而逆变器等电子器件一般都需要输入输出端子,输入端子一般与光伏组件背后的接线盒进行电气连接,输出端子可能用于多个电子器件串联的电气连接,也有可能用于与汇流箱或者电网之间的电气连接。输出端子包含输出负极端子和输出正极端子。
现有逆变器的输出端子正极与输出端子负极均是通过箱体对应开孔,然后安装在箱体上。一个微逆产品自身的输出正极端子和输出负极端子是通过在箱体内部走线实现电气连接。如果通过在箱体内部走线,线缆的线径一般比较粗和硬,可能会损坏电路板上的器件,需要有相应的支撑结构对线缆进行支撑、并做好与电路板上对应器件的安规距离。线缆本身的线径,支撑结构、安规距离会占据了电路板的在箱体内布局空间,增加了电子器件的尺寸及成本。此外,在设备内部走线也会对电子器件的EMC(电磁兼容性)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接线结构,旨在方便电子器件的电气连接,减少电子器件的尺寸及成本,并提高电子器件的EMC(电磁兼容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接线结构,用于电连接两个电子器件,或电连接所述电子器件和外部电路,所述电子器件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结构包括:
第一端子,用于设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电子组件电连接;以及
第二端子,包括电连接的快接端子与电连接模块,所述快接端子连接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电连接模块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器件或所述外部电路。
可选地,所述电连接模块配置为第一线缆,所述第一线缆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快接端子,另一端用于电连接所述外部电路。
可选地,所述电连接模块包括阳极输出端子和阴极输出端子,所述阳极输出端子和所述阴极输出端子用于与另一所述电子器件或所述外部电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阳极输出端子和所述阴极输出端子中的一者配置为公插头,另一者配置为母插头。
可选地,所述快接端子、所述阳极输出端子和所述阴极输出端子三者中的至少两者通过第二线缆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接线结构还包括第三端子,所述第三端子包括电连接的第一转接端子与第二转接端子,所述第一转接端子连接所述电连接模块,所述第二转接端子连接另一所述第二端子或所述外部电路。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转接端子通过第三线缆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转接端子中的一者为公插头,另一者为母插头,以与所述阳极输出端子或所述阴极输出端子适配。
可选地,所述快接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中的一者为公插头,另一者为母插头,所述快接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插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光伏系统,包括多个电子器件以及如上所述的接线结构,所述接线结构连接于两个所述电子器件之间,或连接于所述电子器件与外部电路。
可选地,多个所述电子器件串联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子器件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子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相互盖合的第一壳部和第二壳部,所述第一壳部上设有安装缺口,并与第二壳部围合形成安装孔,第一端子靠近所述电子器件的一端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孔的内周缘和所述安装部的外周缘中的一者形成有插接槽,另一者形成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接于所述插接槽。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端子,第一端子设于壳体上,并与电子组件电连接,使得第一端子与内部电路直接连接,且第一端子固定设置,故而内部电路不会发生移动因此不会损坏内部电路板,且内部电路线径较细、较短,有利于实现设备小型化。该接线结构还包括第二端子,第二端子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快接端子、阳极输出端子和阴极输出端子,快接端子连接第一端子,当需要两个电子器件电连接时,将快接端子与第一端子相互连接,使得电子器件与电连接模块通电,而后电连接模块与另一电子器件连接;当需要连接电子器件与外部电路时,电连接模块可与外部电路直接相连,从而完成电子器件的电气连接。使得线缆部分设置在外部,从而既有利于实现电子器件小型化,又能减少线缆内部走线也会对电子器件的EMC(电磁兼容性)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接线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接线结构中的第一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接线结构中的第二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接线结构中的第三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接线结构另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接线结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光伏系统中的电子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光伏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接线结构100,该接线结构100用于电连接两个电子器件200,或电连接电子器件200和外部电路,电子器件200包括壳体210和设于壳体210内的电子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该接线结构100包括第一端子110和第二端子120,第一端子110用于设于壳体210上,并与电子组件电连接;第二端子120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快接端子121和电连接模块125,快接端子121连接第一端子110,电连接模块125用于与另一电子器件200或外部电路电连接。
具体地,一个光伏系统中,一般都需要多个逆变器等电子器件200,多个电子器件200形成电气连接,故而逆变器等电子器件200一般都需要输入输出端子,输入端子一般与光伏组件背后的接线盒进行电气连接,输出端子可能用于多个电子器件200串联的电气连接,也有可能用于与汇流箱或者电网等外部电路的电气连接。输出端子包含阳极输出端子122和/或阴极输出端子123。现有逆变器的阳极输出端子122和/或阴极输出端子123均是通过线缆与壳体210内部的电子组件电连接,且壳体210对应开设安装孔213,阳极输出端子122和/或阴极输出端子123穿设于安装孔213,线缆可根据实际连接的长度进行伸缩,剩余部分隐藏进壳体210内,也即线缆需要在壳体210内部走线,线缆的线径一般比较粗和硬,可能会损坏电路板上的器件,需要有相应的支撑结构对线缆进行支撑、并做好与电路板上对应器件的安规距离。因光伏系统中所采用的逆变器通常为微型逆变器,故而线缆本身的线径,支撑结构、安规距离会占据了电路板的在箱体内布局空间,大大增加了逆变器的尺寸及制造成本,且在设备内部走线也会对电子器件200的EMC(电磁兼容性)造成影响。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端子110,第一端子110设于壳体210上,并与电子组件电连接,使得第一端子110与内部电路直接连接,且第一端子110固定设置,故而内部电路不会发生移动因此不会损坏内部电路板,且内部电路线径较细、较短,有利于实现设备小型化。该接线结构100还包括第二端子120,第二端子120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快接端子121和电连接模块125,快接端子121连接第一端子110,当需要两个电子器件200电连接时,将快接端子121与第一端子110相互连接,使得电子器件200与电连接模块125通电,而后电连接模块125与另一电子器件200连接;当需要连接电子器件200与外部电路时,电连接模块125可与外部电路直接相连,从而完成电子器件200的电气连接。使得线缆部分设置在外部,从而既有利于实现电子器件200小型化,又能减少线缆内部走线也会对电子器件200的EMC(电磁兼容性)造成的影响。
参照图1至图5、图7至图9,当多个电子器件200串联连接时,在一实施例中,电连接模块125包括阳极输出端子122和阴极输出端子123,阳极输出端子122和阴极输出端子123用于与另一电子器件200或外部电路电连接。具体地,位于多个电子器件200中部的两个电子器件200电连接时(电子器件200的两端均与相邻两侧的电子器件200连接),将快接端子121与第一端子110相互连接,使得电子组件与阳极输出端子122和阴极输出端子123通电,而后阳极输出端子122与另一电子器件200的阴极输出端子123连接;位于多个电子器件200边缘的电子器件200电连接时(电子器件200的一端与外部电路连接),位于电路两端的两个第二端子120的阳极输出端子122或阴极输出端子123,与外部电路相连,从而完成电子器件200的电气连接。
参照图6,当多个电子器件200无需串联连接时,在一实施例中,电连接模块125配置为第一线缆126,第一线缆126的一端电连接快接端子121,另一端用于电连接所述外部电路。具体地,也即该电子器件200直接连接外部电路,与其它电子器件200无直接电连接关系,此时电连接模块125配置为第一线缆126,且第一线缆126远离快接端子121的一端也可以设置与外部电路适配的端子,从而方便电子器件200与外部电路的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再次参照图1至图5、图7至图9,快接端子121与第一端子110中的一者为公插头,另一者为母插头,快接端子121与第一端子110插接固定。从而提高快接端子121与第一端子110的适配性,通过插拔第一端子110,即可实现二者通电,方便快接端子121与第一端子110的电连接。其中,快接端子121与第一端子110中的一者为公插头,另一者为母插头,也即既可以将快接端子121配置为公插头、第一端子110配置为母插头,也可以将第一端子110配置为公插头、快接端子121配置为母插头。
在另一实施例中,阳极输出端子122和阴极输出端子123中的一者配置为公插头,另一者配置为母插头。具体地,一方面提高该第二端子120与外部电路的适配性,使得无论外部电路采用公插头还是母插头,第二端子120上均能找到与之对应的接线端子,另一方面提高了电连接的两个第二端子120之间的适配性,无需借助转接头,即可实现两个第二端子120的电连接。其中,阳极输出端子122和阴极输出端子123中的一者配置为公插头,另一者配置为母插头,也即既可以将阳极输出端子122配置为公插头、阴极输出端子123配置为母插头,也可以将阴极输出端子123配置为公插头、阳极输出端子122配置为母插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端子110,第一端子110设于壳体210上,并与电子组件电连接,使得第一端子110与内部电路直接连接,且第一端子110固定设置,故而内部电路不会发生移动因此不会损坏内部电路板,且内部电路线径较细、较短,有利于实现设备小型化。该接线结构100还包括第二端子120,第二端子120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快接端子121、阳极输出端子122和阴极输出端子123,快接端子121连接第一端子110,当需要两个电子器件200电连接时,将快接端子121与第一端子110相互连接,使得电子器件200与电连接模块125通电,而后电连接模块125与另一电子器件200连接;当需要连接电子器件200与外部电路时,电连接模块125可与外部电路直接相连,从而完成电子器件200的电气连接。使得线缆部分设置在外部,从而既有利于实现电子器件200小型化,又能减少线缆内部走线也会对电子器件200的EMC(电磁兼容性)造成的影响。
参照图1、图3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快接端子121、阳极输出端子122和阴极输出端子123三者中的至少两者通过第二线缆124电连接。具体地,通过设置第二线缆124,延长快接端子121、阳极输出端子122和阴极输出端子123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得操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两个电子器件200之间的连接,减少因第二线缆124过短导致电路无法正常连接的情况。其中,快接端子121、阳极输出端子122和阴极输出端子123三者中的至少两者通过第二线缆124电连接,也即该第二线缆124可以仅设置于快接端子121、阳极输出端子122和阴极输出端子123三者中的任意两者之间,也可以设置于三者之间。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参照图5,快接端子121、阳极输出端子122和阴极输出端子123三者之间均未设置第二线缆124。
若快接端子121、阳极输出端子122和阴极输出端子123三者之间均未设置第二线缆124。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图5和图9,接线结构100还包括第三端子130,第三端子130包括电连接的第一转接端子131与第二转接端子132,第一转接端子131连接电连接模块125,第二转接端子132连接另一第二端子120或外部电路。具体地,若快接端子121、阳极输出端子122和阴极输出端子123三者之间均未设置第二线缆124,为保证两个电子器件200之间顺利连接,故而需要第三端子130以延长第二端子120的长度,从而减少因线缆过短导致电路无法正常连接的情况,该第三端子130也可以与第一线缆126电连接,从而延长第一线缆126,或者方便第一线缆126与外部电路的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转接端子131与第二转接端子132通过第三线缆133电连接。且第三线缆133的长度可以有多种,从而进一步方便操作人员根据实际安装情况连接两个电子器件200。从而进一步减少因第三线缆133过短导致电路无法正常连接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转接端子131与第二转接端子132中的一者为公插头,另一者为母插头,以与阳极输出端子122或阴极输出端子123适配。具体地,提高第三端子130与第二端子120之间的适配性,无论阳极输出端子122或阴极输出端子123为公插头还是母插头,该第三端子130上均具有与之适配的第一转接端子131与第二转接端子132,无需借助转接头,即可实现第三端子130与第二端子120的电连接。其中,第一转接端子131与第二转接端子132中的一者为公插头,另一者为母插头,也即既可以为第一转接端子131配置为公插头、第二转接端子132配置为母插头,也可以为第二转接端子132配置为公插头、第一转接端子131配置为母插头。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光伏系统,该光伏系统包括多个电子器件200和接线结构100,该接线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光伏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接线结构100连接于两个电子器件200之间,或连接于电子器件200与外部电路。
进一步的,参照图7和图9,多个电子器件200串联连接,从而实现电子器件200的电气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电子器件200包括壳体210和设于壳体210内的电子组件,壳体210包括相互盖合的第一壳部211和第二壳部212,第一壳部211上设有安装缺口,并与第二壳部212围合形成安装孔213,第一端子110靠近电子器件200的一端具有安装部111,安装孔213的内周缘和安装部111的外周缘中的一者形成有插接槽112,另一者形成有插接部214,插接部214插接于插接槽112。具体地,第一端子110与壳体210插接固定,一方面方便二者的安装,方便对第一端子110的检修更换,另一方面减少水分或尘土意外由安装孔213进入壳体210内部的可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接线结构,用于电连接两个电子器件,或电连接所述电子器件和外部电路,所述电子器件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结构包括:
第一端子,用于设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电子组件电连接;以及
第二端子,包括电连接的快接端子与电连接模块,所述快接端子连接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电连接模块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子器件或所述外部电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模块配置为第一线缆,所述第一线缆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快接端子,另一端用于电连接所述外部电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模块包括阳极输出端子和阴极输出端子,所述阳极输出端子和所述阴极输出端子用于与另一所述电子器件或所述外部电路电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输出端子和所述阴极输出端子中的一者配置为公插头,另一者配置为母插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接端子、所述阳极输出端子和所述阴极输出端子三者中的至少两者通过第二线缆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结构还包括第三端子,所述第三端子包括电连接的第一转接端子与第二转接端子,所述第一转接端子连接所述电连接模块,所述第二转接端子连接另一所述第二端子或所述外部电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转接端子通过第三线缆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转接端子中的一者为公插头,另一者为母插头。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快接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中的一者为公插头,另一者为母插头,所述快接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插接固定。
10.一种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子器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线结构,所述接线结构连接于两个所述电子器件之间,或连接于所述电子器件与外部电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子器件串联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器件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子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相互盖合的第一壳部和第二壳部,所述第一壳部上设有安装缺口,并与第二壳部围合形成安装孔,第一端子靠近所述电子器件的一端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孔的内周缘和所述安装部的外周缘中的一者形成有插接槽,另一者形成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接于所述插接槽。
CN202321898712.0U 2023-07-18 2023-07-18 接线结构和光伏系统 Active CN2207749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98712.0U CN220774931U (zh) 2023-07-18 2023-07-18 接线结构和光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98712.0U CN220774931U (zh) 2023-07-18 2023-07-18 接线结构和光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4931U true CN220774931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03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98712.0U Active CN220774931U (zh) 2023-07-18 2023-07-18 接线结构和光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49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78918B1 (ko) 전기 커넥터 시스템
DE50001041D1 (de) Verteilerkasten
JP2012209255A (ja) Usbコネクタ
CN100508290C (zh) 馈电模块
JP3113266U (ja) ユニット式分電盤
CN220774931U (zh) 接线结构和光伏系统
CN206498000U (zh) 一种板式电源连接器
US2014005129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07706013A (zh) 手动维护开关
CN111684671B (zh) 具有防浪涌功能的连接器和包括该连接器的电路板
CN219267962U (zh) 一种线对板插座90度连接器
CN219203701U (zh) 电源连接座、led箱体以及led显示装置
CN216278357U (zh) 一种压缩机及逆变器装置
CN220066293U (zh) 一种增加端子保持力的连接器组件结构
CN216391539U (zh) 电路板组件、mlpe设备及光伏系统
CN211181993U (zh) 车用开关及车辆
CN206211160U (zh) 插头电连接器、插座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09880367U (zh) 一种电压互感器二次侧接线结构
CN210272886U (zh) 一种线缆外置保险装置
CN215911374U (zh) 一种漏电保护器
CN215732441U (zh) 一种防脱型线板连接器
CN216085548U (zh) 电源连接装置及储能设备
CN218275428U (zh) 一种一分二信号传输线
CN218602787U (zh) 一种模块化的插座适配器
CN217823466U (zh) 一种带有柔性连接装置的充电接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