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68084U - 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 - Google Patents

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68084U
CN220768084U CN202322030424.XU CN202322030424U CN220768084U CN 220768084 U CN220768084 U CN 220768084U CN 202322030424 U CN202322030424 U CN 202322030424U CN 220768084 U CN220768084 U CN 2207680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undation pit
support
newly
novel
pi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3042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drogeology Bureau of 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ydrogeology Bureau of 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drogeology Bureau of 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 filed Critical Hydrogeology Bureau of China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Coal Geology
Priority to CN20232203042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680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68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680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加固结构包括新增梁、沿基坑的侧壁布置的多根第一支护桩;所述第一支护桩面向基坑的一侧均设有第二支护桩,第二支护桩的上部与第一支护桩的下部重叠;第二支护桩的上部露出于基坑的加深坑底,第二支护桩露出于加深坑底的部分均与所述新增梁连接;所述新增梁上设有锚索,锚索斜向下锚入基坑侧壁的土层中;每相邻的两根第二支护桩露出于加深坑底的部分之间均设有挡土板。本实用新型施工工艺操作简单;形成了新旧支护桩的有效搭接,实现了对原支护体系的加固;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原有支护体系的结构,安全性高,成本低,质量易于控制,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

Description

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支护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深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深基坑支护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排桩支护方式是深基坑支护结构常用的一种支护形式,排桩支护即:在开挖前在基坑周围设置砼灌注桩,在桩顶设置砼连接梁。施工方便、安全度好、费用低。
随着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往往施工工期越来越短,很多情况下,项目基坑支护已根据原设计图完成施工,后因主楼设计发生变化等各种原因,开挖深度和原设计相比需要增加,使得原支护桩嵌固深度不足,造成安全隐患的存在。此时如果要重新设置排桩支护,则会导致工期严重不足,而且用料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加深基坑的支护结构加固,并且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包括新增梁、沿基坑的侧壁布置的多根第一支护桩;所述第一支护桩面向基坑的一侧均设有第二支护桩,第二支护桩的上部与第一支护桩的下部重叠;第二支护桩的上部露出于基坑的加深坑底,第二支护桩露出于加深坑底的部分均与所述新增梁连接;所述新增梁上设有锚索,锚索斜向下锚入基坑侧壁的土层中;每相邻的两根第二支护桩露出于加深坑底的部分之间均设有挡土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①通过在原有第一支护桩的底部加设第二支护桩,在第二支护桩上加装新增梁,以及在新增梁上设置预应力锚索,形成新旧支护桩的有效搭接,实现了对原支护体系的加固;②加固结构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原有支护体系的结构,安全性高,质量易于控制,施工便捷,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③本实用新型主要在基坑施工范围内实施,对周边环境要求低;在基坑外围相对较小的场地下,与基坑顶部卸荷、周边增加灌注桩等加固方法相比,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有优势;④新增加固结构施工工艺操作简单,与其他加固方法相比,成本低,可控性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所述新增梁包括新增冠梁、新增腰梁和新增地梁,所述第二支护桩的顶部均与新增冠梁连接,第二支护桩露出于加深坑底的部分的中部均与所述新增腰梁连接,第二支护桩露出于加深坑底部分的底部均与所述新增地梁连接。
通过依次安装新增冠梁、新增腰梁和新增地梁,并分步开挖施工,减小了对原有支护体系的扰动,支护结构稳定,有效防止施工过程中,原有支护体系产生较大变形;实现了基坑较大深度的加深。
进一步的,所述新增冠梁、新增腰梁和新增地梁上均设有所述锚索,且锚索分布于每相邻的两根第二支护桩之间的位置。
通过锚索,增大抗滑摩擦阻力,使结构面处于压紧状态,以提高基坑侧壁的整体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能,有效地控制土体的位移,促使其稳定,达到加固保护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护桩正对新增腰梁的部位设有预埋钢板,所述新增腰梁的外周侧预埋有U形钢筋,U形钢筋焊接在预埋钢板上。
便于快速安装新增腰梁,可采用预制腰梁,安全性高,质量易于控制,施工便捷,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
进一步的,所述预埋钢板上还固定有角钢梁托,新增腰梁的底部焊接在角钢梁托上,新增腰梁的顶部通过U形钢筋焊接在预埋钢板上。
便于提高新增腰梁的安装强度,且角钢梁托在安装时提供了新增腰梁的支撑,便于控制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新增腰梁和新增地梁均为预制混凝土梁,新增腰梁和新增地梁内均开设有供锚索穿过的预留孔洞;新增腰梁内沿自身宽度方向、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分别设有第一箍筋,新增地梁内沿自身宽度方向、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分别设有第一箍筋。
采用预制结构的新增腰梁和新增地梁加固支护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对原有第一支护桩底部的扰动,有效防止施工过程中,原有支护体系产生较大变形;预留孔洞便于锚索穿过,快速张拉锚索7于梁上,提高施工效率;第一箍筋增大了新增腰梁和新增地梁的截面抗剪强度,提高梁的延性。
进一步的,所述挡土板为钢板桩,挡土板的相对两边缘与第二支护桩通过预制的卡扣连接;挡土板的中部向基坑的侧壁凸起并与基坑的侧壁接触。
通过预制的卡扣连接,卡扣中间涂抹油脂,待基坑回填后,可采用机械拔出回收,可以循环使用,降低成本;也可以不拔出;挡土板的中部凸起并与基坑的侧壁接触,便于减小对基坑的侧壁的扰动,提高支护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新增冠梁上设有向下伸出的填芯柱,第二支护桩为上端开口的空心结构,填芯柱伸入第二支护桩的空心结构中。
便于提高新增冠梁与第二支护桩的连接强度和刚度,提高支护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新增冠梁从下至上依次包括预制部分和现浇部分,预制部分为混凝土梁结构,现浇部分包括现浇混凝土、多根纵筋和多根第二箍筋,多根纵筋沿新增冠梁长度方向布置,多根第二箍筋沿新增冠梁长度方向分布,第二箍筋箍于多根纵筋上并从预制部分与现浇部分的交界处埋入预制部分内。
通过叠合梁形式的新增冠梁,不仅施工便捷,并且新增冠梁与第二支护桩的结合强度高,整体性好,提高了支护加固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填芯柱下端设有钢托板,填芯柱内部设有填芯钢筋,填芯钢筋下端固定于钢托板上,填芯钢筋上端延伸至新增冠梁的现浇部分并与第二箍筋连接。
便于提高新增冠梁与第二支护桩的结合强度,整体性好,提高了支护加固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向剖视图。
图3为腰梁与支护桩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地梁与支护桩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俯视方向的挡土板与支护桩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冠梁与支护桩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冠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附图标记所代表的技术特征如下:
1-第一支护桩;2-第二支护桩;3-新增冠梁;31-原有冠梁;4-新增腰梁;41-原有上腰梁;5-新增地梁;51-原有下腰梁;6-挡土板;7-锚索;8-预埋钢板;9-U形钢筋;10-角钢梁托;11-第一箍筋;12-预留孔洞;13-卡扣;14-填芯柱;15-钢托板;16-填芯钢筋;17-预制部分;18-现浇部分;19-纵筋;20-第二箍筋;21-原有坑底;22-加深坑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参见图1-7。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包括新增梁、沿基坑的侧壁布置的多根第一支护桩1;所述第一支护桩1面向基坑的一侧均设有第二支护桩2,第二支护桩2的上部与第一支护桩1的下部重叠;第二支护桩2的上部露出于基坑的加深坑底22,第二支护桩2露出于加深坑底22的部分均与所述新增梁连接;所述新增梁上设有锚索7,锚索7斜向下锚入基坑侧壁的土层中;每相邻的两根第二支护桩2露出于加深坑底22的部分之间均设有挡土板6。
原理:
本实用新型用于基坑的开挖与支护已根据原设计图完成施工,由于施工情况变化使基坑的开挖深度和原设计相比需要增加的情况。故本实用新型可在已有基坑及第一支护桩1的场景下施工,深基坑的第一支护桩1上安装有原有冠梁31、原有上腰梁41、原有下腰梁51等,且原有冠梁31、原有上腰梁41、原有下腰梁51上也安装有锚索7。也可以是第一支护桩1上未安装原有冠梁31、原有上腰梁41、原有下腰梁51等结构的情况,或未安装锚索7的情况。
注:第一支护桩1的下端、第二支护桩2的下端均打入土层中。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步骤为:在基坑的原有坑底21上先预制第二支护桩2;在新增梁的位置的基坑侧壁中锚入锚索7,并在每相邻的两根第二支护桩2之间装入挡土板6;安装新增梁并张拉锚索7;然后进行基坑的加深开挖。如果基坑的加深程度需要多根新增梁,则第一步开挖完成后,在挡土板6对应后续新增梁的位置开孔,然后按上述步骤锚入锚索7,施工新增梁并张拉锚索7,再进行下一步基坑的加深开挖,直至基坑的加深程度满足要求。
采用本实用新型,①通过在原有第一支护桩1的底部加设第二支护桩2,在第二支护桩2上加装新增梁,以及在新增梁上设置预应力锚索7,形成新旧支护桩的有效搭接,实现了对原支护体系的加固;②加固结构最大程度的利用了原有支护体系的结构,安全性高,质量易于控制,施工便捷,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③本实用新型主要在基坑施工范围内实施,对周边环境要求低;在基坑外围相对较小的场地下,与基坑顶部卸荷、周边增加灌注桩等加固方法相比,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有优势;④新增加固结构施工工艺操作简单,与其他加固方法相比,成本低,可控性好。
进一步的,所述新增梁包括新增冠梁3、新增腰梁4和新增地梁5,所述第二支护桩2的顶部均与新增冠梁3连接,第二支护桩2露出于加深坑底22的部分的中部均与所述新增腰梁4连接,第二支护桩2露出于加深坑底22部分的底部均与所述新增地梁5连接。
注:施工步骤为:第一步开挖完成后,在新增腰梁4位置的挡土板6上开孔,在开孔位置的基坑侧壁中锚入锚索7,然后安装新增腰梁4并将锚索7张拉于新增腰梁4上,进行基坑加深的第二步开挖;第二步开挖完成后,在新增地梁5位置的挡土板6上开孔,在开孔位置的基坑侧壁中锚入锚索7,然后安装新增地梁5并将锚索7张拉于新增地梁5上。
通过依次安装新增冠梁3、新增腰梁4和新增地梁5,并分步开挖施工,减小了对原有支护体系的扰动,支护结构稳定,有效防止施工过程中,原有支护体系产生较大变形;实现了基坑较大深度的加深。
进一步的,所述新增冠梁3、新增腰梁4和新增地梁5上均设有所述锚索7,且锚索7分布于每相邻的两根第二支护桩2之间的位置。
优选的,锚索7斜向下锚入基坑侧壁的土层中。
通过锚索7,增大抗滑摩擦阻力,使结构面处于压紧状态,以提高基坑侧壁的整体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能,有效地控制土体的位移,促使其稳定,达到加固保护的目的。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支护桩2正对新增腰梁4的部位设有预埋钢板8,所述新增腰梁4的外周侧预埋有U形钢筋9,U形钢筋9焊接在预埋钢板8上。
便于快速安装新增腰梁4,可采用预制腰梁,安全性高,质量易于控制,施工便捷,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
进一步的,所述预埋钢板8上还固定有角钢梁托10,新增腰梁4的底部焊接在角钢梁托10上,新增腰梁4的顶部通过U形钢筋9焊接在预埋钢板8上。
便于提高新增腰梁4的安装强度,且角钢梁托10在安装时提供了新增腰梁4的支撑,便于控制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3-4所示:所述新增腰梁4和新增地梁5均为预制混凝土梁,新增腰梁4和新增地梁5内均开设有供锚索7穿过的预留孔洞12;新增腰梁4内沿自身宽度方向、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分别设有第一箍筋11,新增地梁5内沿自身宽度方向、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分别设有第一箍筋11。
采用预制结构的新增腰梁4和新增地梁5加固支护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对原有第一支护桩1底部的扰动,有效防止施工过程中,原有支护体系产生较大变形;预留孔洞12便于锚索7穿过,快速张拉锚索7于梁上,提高施工效率;第一箍筋11增大了新增腰梁4和新增地梁5的截面抗剪强度,提高梁的延性。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挡土板6为钢板桩,挡土板6的相对两边缘与第二支护桩2通过预制的卡扣13连接;挡土板6的中部向基坑的侧壁凸起并与基坑的侧壁接触。
通过预制的卡扣13连接,卡扣13中间涂抹油脂,待基坑回填后,可采用机械拔出回收,可以循环使用,降低成本;也可以不拔出;挡土板6的中部凸起并与基坑的侧壁接触,便于减小对基坑的侧壁的扰动,提高支护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新增冠梁3上设有向下伸出的填芯柱14,第二支护桩2为上端开口的空心结构,填芯柱14伸入第二支护桩2的空心结构中。
便于提高新增冠梁3与第二支护桩2的连接强度和刚度,提高支护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6-7所示:所述新增冠梁3从下至上依次包括预制部分17和现浇部分18,预制部分17为混凝土梁结构,现浇部分18包括现浇混凝土、多根纵筋19和多根第二箍筋20,多根纵筋19沿新增冠梁3长度方向布置,多根第二箍筋20沿新增冠梁3长度方向分布,第二箍筋20箍于多根纵筋19上并从预制部分17与现浇部分18的交界处埋入预制部分17内。
通过叠合梁形式的新增冠梁3,不仅施工便捷,并且新增冠梁3与第二支护桩2的结合强度高,整体性好,提高了支护加固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填芯柱14下端设有钢托板15,填芯柱14内部设有填芯钢筋16,填芯钢筋16下端固定于钢托板15上,填芯钢筋16上端延伸至新增冠梁3的现浇部分18并与第二箍筋20连接。
注:填芯柱14的混凝土与新增冠梁3的现浇混凝土一起浇筑。
便于提高新增冠梁3与第二支护桩2的结合强度,整体性好,提高了支护加固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果出现了指示方位、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描述用语,例如:“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在本说明书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部分、元件或整体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如果出现了次序描述用语,例如:“第一”、“第二”等,在本说明书中的用途是为了便于理解或简化描述,例如,为了区分多个具有相同类型或功能的技术特征,而又不得不单独提及时,本说明书可能采用前缀或后缀次序描述用语的方式将其区分。因此,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果采用了结构相对作用关系描述用语,例如:“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否则应做广义的理解。例如,“安装”、“相连”、“连接”等,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固定”可以是形成一体的固定,也可以是通过紧固件可拆卸的固定;可以是直接固定,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固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所处的语境、前后文的文意连贯性等理解上述描述用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了含有附属或连接含义的描述用语,例如,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否则不应做限定性的理解,例如,“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是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所处的语境、前后文的文意连贯性等理解上述描述用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进而,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并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这些结合或组合都应归入本实用新型所概括的范围之内。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其公开渠道可以获得的信息范围内,结合本申请文件所给出的技术启示,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新增梁、沿基坑的侧壁布置的多根第一支护桩(1);所述第一支护桩(1)面向基坑的一侧均设有第二支护桩(2),第二支护桩(2)的上部与第一支护桩(1)的下部重叠;第二支护桩(2)的上部露出于基坑的加深坑底(22),第二支护桩(2)露出于加深坑底(22)的部分均与所述新增梁连接;所述新增梁上设有锚索(7),锚索(7)斜向下锚入基坑侧壁的土层中;每相邻的两根第二支护桩(2)露出于加深坑底(22)的部分之间均设有挡土板(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梁包括新增冠梁(3)、新增腰梁(4)和新增地梁(5),所述第二支护桩(2)的顶部均与新增冠梁(3)连接,第二支护桩(2)露出于加深坑底(22)的部分的中部均与所述新增腰梁(4)连接,第二支护桩(2)露出于加深坑底(22)部分的底部均与所述新增地梁(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冠梁(3)、新增腰梁(4)和新增地梁(5)上均设有所述锚索(7),且锚索(7)分布于每相邻的两根第二支护桩(2)之间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护桩(2)正对新增腰梁(4)的部位设有预埋钢板(8),所述新增腰梁(4)的外周侧预埋有U形钢筋(9),U形钢筋(9)焊接在预埋钢板(8)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钢板(8)上还固定有角钢梁托(10),新增腰梁(4)的底部焊接在角钢梁托(10)上,新增腰梁(4)的顶部通过U形钢筋(9)焊接在预埋钢板(8)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增腰梁(4)和新增地梁(5)均为预制混凝土梁,新增腰梁(4)和新增地梁(5)内均开设有供锚索(7)穿过的预留孔洞(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新增腰梁(4)内沿自身宽度方向、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分别设有第一箍筋(11),新增地梁(5)内沿自身宽度方向、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分别设有第一箍筋(1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土板(6)为钢板桩,挡土板(6)的相对两边缘与第二支护桩(2)通过预制的卡扣(13)连接;挡土板(6)的中部向基坑的侧壁凸起并与基坑的侧壁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增冠梁(3)上设有向下伸出的填芯柱(14),第二支护桩(2)为上端开口的空心结构,填芯柱(14)伸入第二支护桩(2)的空心结构中;
所述新增冠梁(3)从下至上依次包括预制部分(17)和现浇部分(18),预制部分(17)为混凝土梁结构,现浇部分(18)包括现浇混凝土、多根纵筋(19)和多根第二箍筋(20),多根纵筋(19)沿新增冠梁(3)长度方向布置,多根第二箍筋(20)沿新增冠梁(3)长度方向分布,第二箍筋(20)箍于多根纵筋(19)上并从预制部分(17)与现浇部分(18)的交界处埋入预制部分(17)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芯柱(14)下端设有钢托板(15),填芯柱(14)内部设有填芯钢筋(16),填芯钢筋(16)下端固定于钢托板(15)上,填芯钢筋(16)上端延伸至新增冠梁(3)的现浇部分(18)并与第二箍筋(20)连接。
CN202322030424.XU 2023-07-31 2023-07-31 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 Active CN220768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0424.XU CN220768084U (zh) 2023-07-31 2023-07-31 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30424.XU CN220768084U (zh) 2023-07-31 2023-07-31 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68084U true CN220768084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16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30424.XU Active CN220768084U (zh) 2023-07-31 2023-07-31 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680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7100294A5 (en) Earth Retention and Piling Systems
CN102418345A (zh) 横撑钢丝固定装置
KR101973565B1 (ko) 종방향 플레이트가 부착된 phc 말뚝에 차수용 플레이트를 용접으로 접합하여 흙막이 벽체와 차수벽을 동시에 조성하는 흙막이 공법
CN110847020B (zh) 钢管桩钢栈桥端及施工方法
KR100768031B1 (ko) 프리스트레스가 도입된 콘크리트 합성파일에 강재파일을일체로 연결한 복합파일 및 이를 이용한 파일시공방법
CN111235990A (zh) 一种路堑坡脚梁板式加固结构及构造方法
CN214784154U (zh) 一种带地锚的桩托扶壁式挡墙结构
CN116856932B (zh) 一种含玻纤筋部的大直径预应力装配竖井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20768084U (zh) 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
JP2000265484A (ja) PCa杭地中壁による地下構造物の構築方法
KR20030096697A (ko) 곡면 파형강판을 이용한 터널라이닝 구조체 및 그 시공방법
KR100468034B1 (ko) 앵커링을 이용한 보강토 옹벽 시공방법
JP2000352296A (ja) 地下構造物直下の通路の形成方法
CN117211290A (zh) 加深基坑支护桩搭接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WO2001032993A1 (en) Wall lining method and system
CN113404060A (zh) 刚性肋墙式桩墙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1827307A (zh) 一种组合工法桩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KR101736009B1 (ko) 층고절감이 가능한 시공단계 단순접합식 역타 시공방법
AU2012202472B2 (en) Earth Retention and Piling Systems
CN216379616U (zh) 一种预制舱用方桩基础结构
JP3710434B2 (ja) 拡幅道路
CN216999660U (zh) 适用于陡崖路堤边坡的抗滑组合结构
CN216948299U (zh) 一种新型基坑支护体系
CN215801664U (zh) 刚性肋墙式桩墙基坑支护结构
CN218175854U (zh) 用横向单幅地下连续墙作为扶壁的m型墙基坑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