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67261U - 一种纺丝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纺丝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67261U CN220767261U CN202322428728.1U CN202322428728U CN220767261U CN 220767261 U CN220767261 U CN 220767261U CN 202322428728 U CN202322428728 U CN 202322428728U CN 220767261 U CN220767261 U CN 2207672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water
- liquid
- absorption layer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0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66 wet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02P70/62—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relate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of textile or flexible materials or products thereof, including footwear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纺丝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纺丝冷却装置,包括纺丝冷却机构和冷却液冷却机构;纺丝冷却机构包括储液槽;冷却液冷却机构包括:冷却箱,冷却箱与储液槽之间连通有排水管;吸水层,设置于冷却箱中,吸水层由海绵材质制成,排水管的排水口位于吸水层的上方或伸入至吸水层中;冷风组件,包括风机,风机的出风口与冷却箱位于吸水层下方的部分相连通,且冷却箱位于吸水层上方的部分设置有排气孔;循环组件,包括循环泵和循环管,循环泵设置于冷却箱中并位于吸水层的下方,循环管的一端与循环泵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储液槽连通。本方案利用冷却液冷却机构可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冷却,节约了冷源,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纺丝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纺丝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纺丝又称化学纤维成形,其是将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制成胶体溶液或熔化成熔体后由喷丝头细孔压出形成化学纤维的过程。湿法纺丝过程中,纺丝通常是在水槽中进行冷却固化,然后进行分丝。然而,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水槽工作一段时间后,水槽中的水会因为大量吸热而升温,当其温度超过45℃时就达不到冷却的效果了,这时就需要对水槽进行制冷降温处理了。
现在的水槽降温方式,通常是在水槽底部安装制冷机,由制冷剂进行制冷降温,或是采用直接向水槽内补水的方式,来降低水槽内的温度。但是这两种方式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制冷机的制冷效果有限,且使用成本较高,而采用补水的方式,则需要消耗大量的水,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纺丝冷却装置,以解决现有纺丝冷却时造成资源浪费导致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
一方面,提供一种纺丝冷却装置,包括纺丝冷却机构和冷却液冷却机构;
所述纺丝冷却机构用以对纺丝进行冷却,其包括用于盛装冷却液的储液槽;
所述冷却液冷却机构用以对所述冷却液进行循环冷却,其包括:
冷却箱,所述冷却箱与所述储液槽之间连通有排水管,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排水管引入至所述冷却箱;
吸水层,设置于所述冷却箱中,所述吸水层由海绵材质制成,所述排水管的排水口位于所述吸水层的上方或伸入至所述吸水层中;
冷风组件,包括风机,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冷却箱位于所述吸水层下方的部分相连通,且所述冷却箱位于所述吸水层上方的部分设置有排气孔;
循环组件,包括循环泵和循环管,所述循环泵设置于所述冷却箱中并位于所述吸水层的下方,所述循环管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液槽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水层内水平设置有出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下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出水管表面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排布的若干出水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箱中设置有用以收集所述冷却液的集液结构以及用以将所述吸水层排出的冷却液导向至所述集液结构的导向结构,所述循环泵设置于所述集液结构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液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冷却箱内的接水罐,所述循环泵设置于所述接水罐中,所述吸水层的下表面具有向下凸起的导流端,所述接水罐的顶部敞口且位于所述导流端的正下方,所述导流端构成所述导向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水层的下表面为倾斜的斜面,所述斜面的最低端为所述导流端,所述导流端贴合于所述冷却箱的内壁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箱内竖向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冷却箱贴合于所述导流端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所述接水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循环管连接于所述储液槽的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槽的顶部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排水孔连通,所述排水孔位于所述储液槽的顶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槽上设有补水管,所述补水管与所述储液槽内部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槽上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上电信号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头位于所述储液槽内壁的上部,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开关阀,所述开关阀为电磁阀,所述开关阀、所述风机和所述循环泵均与所述控制器电信号连接。
有益效果:
1、本方案通过排水管将储液槽中温度较高的冷却液导入到吸水层中,使得高温冷却液的接触面积增大,然后再通过风机向冷却箱中通入冷空气,冷空气穿过吸水层时,充分与吸水层吸收的高温冷却液接触,进而快速的吸收高温冷却液中的热量使其快速冷却,然后吸收了热量的空气从排气孔中排出,经过冷却后的冷却液通过循环泵重新泵入到储液槽中,实现冷却也的循环使用,节约了冷源。
2、本方案吸水层由海绵材质制成,通过海绵层吸收冷却液,利用海绵孔多且细密的特性,使得冷空气能大量进入到吸水层中,当冷空气在海绵细密的孔洞中弯曲穿过时,不仅增加了冷空气的流动路径,使得其与吸水层中吸收的高温冷却液接触时间增加,且接触面同样得到增加,如此就使得高温冷却液中的热量能够被冷空气大量带出,使得整个冷却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如此在相同冷却效果的前提下本方案具有更快的降温效率,有效降低了需要消耗的电能,节约了冷源,降低了制冷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纺丝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排水孔1、储液槽2、喷丝头3、补水管4、循环管5、排气孔6、冷却箱7、循环泵8、接水罐9、吸水层10、导流端101、风机11、出水管12、排水管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
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纵向”、“横向”、“水平”、“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亦仅为了便于简化叙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现有冷却纺丝的储液槽通常采用制冷机制冷或者补水的方式实现冷却液的降温,但是制冷机的制冷效果有限,且使用成本较高,补水则会消耗大量的水,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纺丝冷却装置,通过设置冷却液冷却机构可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冷却,有效降低了需要消耗的能源,节约了冷源,降低了成本。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纺丝冷却装置,包括纺丝冷却机构和冷却液冷却机构;
纺丝冷却机构用以对纺丝进行冷却,其包括用于盛装冷却液的储液槽;
冷却液冷却机构用以对冷却液进行循环冷却,其包括:
冷却箱,冷却箱与储液槽之间连通有排水管,冷却液通过排水管引入至冷却箱;
吸水层,设置于冷却箱中,吸水层由海绵材质制成,排水管的排水口位于吸水层的上方或伸入至吸水层中;
冷风组件,包括风机,风机的出风口与冷却箱位于吸水层下方的部分相连通,且冷却箱位于吸水层上方的部分设置有排气孔;
循环组件,包括循环泵和循环管,循环泵设置于冷却箱中并位于吸水层的下方,循环管的一端与循环泵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储液槽连通。
本实施例的纺丝冷却装置,通过在冷却箱与储液槽之间设置排水管,使得过温的冷却液可以被导入至冷却箱中,且由于排水管的排水口位于吸水层的上方或伸入至吸水层中,因此进入冷却箱中的过温冷却液都会向下流动并被吸水层所吸收。与此同时,风机向冷却箱通入冷空气,由于风机的出风口与冷却箱位于吸水层下方的部分相连通,且冷却箱位于吸水层上方的部分设置有排气孔,因此随着风机不断向冷却箱中通入冷空气,吸水层下方的气压增大,在气压作用下,吸水层下方的冷空气会向上穿过吸水层流入到气压较低的吸水层的上方,再通过冷却箱顶部的排气孔排出冷却箱。由于吸水层由海绵材质制成,其具有多孔、透气和吸水的特性,因此当冷空气从其内部细密的小孔中穿过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热水的热量被冷空气吸收,使得冷空气受热成为热空气排出,而高温冷却液的热量被吸走后温度降低转换为低温冷却液,随着吸水层中的水分的增加,低温冷却液在重力作用下滴落至冷却箱底部。最终,循环泵将吸水层滴落的冷却液通过循环管泵入至储液槽中,实现储液槽中冷却液的降温。
本方案吸水层由海绵材质制成,利用海绵材质孔多且细密的特性,使得吸水层吸收过温冷却液后,冷却液可以在吸水层中快速流动扩散,而当冷空气进入吸水层时,冷空气会沿吸水层细密的孔洞弯曲穿过,不仅增加了冷空气的流动路径,使得其与吸水层过温冷却液的接触时间增加,而且接触面同样得到增加,如此就使得冷空气可以充分的与冷却液进行热量交换,使得整个冷却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在相同冷却效果的前提下本方案具有更快的降温效果,有效降低了需要消耗的电能,节约了冷源,降低了制冷成本。同时,本方案冷却后的冷却液通过循环泵重新泵入到储液槽中,实现冷却用水的循环使用,节约了水资源。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及其示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至少一实施例提供的纺丝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纺丝冷却装置包括纺丝冷却机构和冷却液冷却机构。
其中,纺丝冷却机构用以对纺丝进行冷却,其具体包括储液槽2,储液槽2用于盛装冷却液,冷却液可以是水、油等液态物质,本实施例冷却液优选为水。在纺丝过程中,喷丝设备将纺丝熔融体喷射至储液槽2中,储液槽2中的冷却液对喷射物进行冷却固化,以使其形成固态的丝条结构,为后续分丝等工序提供基础。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储液槽2为上部敞口的长方体状槽体结构,其内部可以盛装足量的冷却液。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储液槽2还可以为封闭式结构,例如封闭式的箱体结构;储液槽2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圆柱体、椭圆柱体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参见图1,储液槽2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储液槽2内部连通的喷丝孔,该喷丝孔用于安装放置喷丝头3,使喷丝头3可伸入至储液槽2中。如此,在纺丝的过程中,喷丝头3可以直接将熔融体喷射至储液槽2中利用冷却液对其进行冷却和固化。
参见图1,储液槽2上设置有排水孔1,排水孔1与储液槽2内部连通,排水孔1处连通有排水管13。如此,通过排水孔1和排水管13可以将储液槽2中过温的冷却液向外排出,从而为储液槽2中过温冷却液的冷却循环提供基础。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排水孔1优选为设置于储液槽2的顶部。由于热水密度小于温度相对较低的水,因此热水会处于储液槽2的顶层,本实施例通过将排水孔1设置在储液槽2的顶部,使得排水管13能够优先将储液槽2顶部温度较高的冷却液排出,如此,实现对储液槽2中冷却液降温的同时,也为高温冷却液的降温循环提供了基础。
在本实施例中,排水管13上设置有开关阀,开关阀用于控制储液槽2中冷却液的排出量以及排出时间等,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排水管13将未超温的冷却液排出。
参见图1,储液槽2上还设置有补水管4,补水管4与储液槽2内部连通,其目的是,储液槽2中的水会受热蒸发,进而逐渐减少,因此设置补水管4,一是可以直接向储液槽2中进行补水,二是通过补水时通入的冷水降低储液槽2中的水温。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液冷却机构用以对排水管13排出的高温冷却液进行冷却,并重新导入储液槽2中,以实现冷却废液的循环使用,节约水资源,节省生产成本。
具体地,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液冷却机构包括冷却箱7、吸水层10、冷风组件和循环组件。其中,冷却箱7用于接收储液槽2排出的过温冷却液,吸水层10和冷风组件用于对冷却箱7中的过温冷却液进行降温冷却,循环组件用于将冷却箱7中降温冷却后的冷却液重新导入储液槽2中。
具体地,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箱7为封闭式的箱体结构,其设置在储液槽2的下方并通过排水管13与储液槽2连通,排水管13竖直设置。如此,打开排水管13上的开关阀,储液槽2中的冷却液即可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排水管13自动排出入至冷却箱7中,结构简单,无需动力源。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水泵泵送的方式将冷却液由储液槽2泵入冷却箱7中,在该种设计下,冷却箱7可以不设置在储液槽2的下方,排水管13也不用竖直设置,进而可以降低对各部件的布局和结构的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吸水层10用于吸收排水管13排出的冷却液,为冷却液的风冷提供基础。
具体地,参见图1,吸水层10设置于冷却箱7中,吸水层10由海绵材质制成,排水管13的排水口位于吸水层10的上方或伸入至吸水层10中。如此设置,由排水管13排入冷却箱7的冷却液,要么位于吸水层10的上方,要么直接进入吸水层10中,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保证,排水管13排入冷却箱7的冷却液向下流动时都会流经吸水层10,又由于吸水层10由海绵材质制成,海绵材质具有孔多且细密的特性,因此冷却液流经吸水层10时,吸水层10能够快速将冷却液吸收,并使冷却液在吸水层10中快速分流扩散,基于该结构设计,在冷风组件向吸水层10下方导入冷空气后,冷空气能够与吸水层10中的冷却液充分接触,实现冷却液的降温。
例如,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吸水层10水平设置于冷却箱7的中上部,且吸水层10的周向轮廓与冷却箱7内腔的周向轮廓适配。例如,冷却箱7内腔的水平截面为方形,那么吸水层10的水平截面也对应为方形,当吸水层10安装至冷却箱7中时,吸水层10的四侧面分别与冷却箱7内腔的四周内壁紧密贴合,如此设置,使吸水层10可以将冷却箱7的内腔隔断为上下独立的两部分,进而可以确保向下流动的冷却液都会流经吸水层10,向上流动的冷空气也都会经过吸水层10,确保过温冷却液和冷空气在吸水层10中相遇接触,进而实现冷却液与冷空气的热交换。
在本实施例中,吸水层10的厚度为15-20cm。其目的是,该厚度范围的吸水层10足够冷空气完成热量的吸收。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吸水层10内水平设置有出水管12,排水管13的下端与出水管12连通,出水管12表面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若干出水孔,出水管12位于吸水层10的上部。其目的是,通过在吸水层10中水平设置出水管12,使得在排水管13将冷却液排入至出水管12后,出水管12能够对冷却液进行水平导向,并使冷却液从出水管12的各个出水孔排出,进而使冷却液可以快速地在吸水层10中进行水平扩散,确保冷却液在吸水层10的水平方向上分布均匀,使冷却液可以在吸水层10的各个方位上向下进行渗透,以增加冷却液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提升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水管12设置有两根,两个出水管12均与排水管13的下端连通,且两个出水管12呈十字交叉设置,如此,通过交叉设置的两根出水管12,可以将冷却液水平导向至吸水层10的各个方位,进一步提升冷却液的水平扩散效果,加强换热效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水管12的数量还可以设置为更多。
在本实施例中,冷风组件用于向冷却箱7的底部导入冷空气,通过冷空气对被吸水层10吸收的过温冷却液进行降温冷却。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冷风组件包括风机11,风机11的出风口与冷却箱7位于吸水层10下方的部分相连通,且冷却箱7位于吸水层10上方的部分设置有排气孔6。例如,参见图1,风机11安装在冷却箱7下部的右侧壁外侧,对应的,冷却箱7的右侧壁对应风机11的位置处开设有与冷却箱7内部连通的进风孔,且进风孔位于吸水层10的下方,而风机11的出风口与冷却箱7右侧壁的进风孔正对且连通,使风机11能够通过进风孔将冷空气导入冷却箱的底部。
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启动风机11后,风机11能够将外部的冷空气吹入冷却箱7的底部并位于吸水层10的下方,随着风机11不断向冷却箱7中通入冷空气,会使吸水层10下方的气压不断增大,最终在气压的作用下,吸水层10下方的冷空气会向上穿过吸水层10流入到气压较低的吸水层10的上方,然后从冷却箱7顶部的排气孔6排出冷却箱7。在冷空气穿过吸水层10的过程中,冷空气会与吸水层10中的高温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使冷空气受热成为热空气向上排出,而高温冷却液的热量被吸走后温度降低转换为低温冷却液,随着吸水层10中的水分不断的增加,低温冷却液也会在重力作用下滴落至冷却箱7底部,完成冷却液的降温冷却。
在本实施例中,循环组件用于将降温后的冷却液重新导入至储液槽2中,以实现冷却液的循环使用。
具体地,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循环组件包括循环泵8和循环管5,循环泵8设置于冷却箱7中并位于吸水层10的下方,循环管5的一端与循环泵8的出液口连接,另一端与储液槽2连通,其中,循环泵8为水泵。如此,当冷却箱7底部的冷却液足够多时,启动循环泵8,循环泵8能够将冷却箱7底部的冷却液通过循环管5重新泵入至储液槽2中,实现废冷却液的循环再利用,节约了冷源,降低了制冷成本。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冷却箱7中还设置有用以收集冷却液的集液结构以及用以将吸水层10排出的冷却液导向至集液结构的导向结构,循环泵8设置于集液结构中。其目的是,由于冷却箱7水平面积相对较大,若冷却液直接滴落在冷却箱7底部,那么则需要大量的冷却液才能淹没循环泵8,才能进行冷却液的循环,导致冷却液循环效率较低,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导向结构对冷却液进行导向,通过集液结构对冷却液进行收集,使冷却液可以集中于一处,即使少量的冷却液也能淹没循环泵8进行泵送,冷却液的循环效率高。
具体地,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集液结构包括设置于冷却箱7内的接水罐9,吸水层10的下表面具有向下凸起的导流端101,接水罐9的顶部敞口且位于导流端101的正下方,导流端101构成导向结构。其目的是,基于水往低处流的特性,吸水层10中的大部分冷却液都会向吸水层10的最低端流动,基于此,本实施例通过在吸水层10的下表面设置向下凸起的导流端101,使导流端101构成吸水层10的最低端,也即是说,吸水层10中的大部分冷却液都会流动至吸水层10的导流端101处,并最终在导流端101处向下滴落至位于其正下方的接水罐9中,接水罐9将冷却液汇集于一处,便于集中泵送。
更具体地,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吸水层10的下表面为倾斜的斜面,斜面的最低端即为导流端101,且导流端101贴合于冷却箱7的左侧内壁设置。如此设置,吸水层10下侧的斜面可以作为引流面,将吸水层10中的冷却液引流至导流端101,又由于导流端101与冷却箱7内壁相贴,因此导流端101的冷却液又会流动至冷却箱7的内壁上,最终冷却液会沿冷却箱7的内壁向下流动至接水罐9中。本实施例利用冷却箱7的内壁对冷却液进行引流导向,可以避免风机11的吹风对滴落的冷却液造成扰动,进而导致冷却液被吹落至接水罐9外部的问题,从而确保冷却液的收集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不考虑吹风对冷却液扰动的前提下,导流端101还可以设置在吸水层10下表面的中部等其他位置。
参见图1,对应于上述靠近冷却箱7左侧内壁设置的导流端101,在本实施例中,接水罐9也靠近冷却箱7的左侧内壁设置,以确保冷却液能够流入接水罐9中。
例如,参见图1,冷却箱7的底壁上竖向设置有挡板,挡板与冷却箱7贴合于导流端101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接水罐9。具体地,参见图1,挡板沿冷却箱7的前后方向设置于冷却箱7中,且其前后两端分别与冷却箱7的前后侧壁相抵,如此,挡板与冷却箱7的前后侧壁、左侧壁、底壁便围合形成了接水罐9。本实施例利用冷却箱7的内壁作为接水罐9的一部分,使得冷却液沿冷却箱7的内壁流动时可以直接流入接水罐9中,确保了冷却液的收集率。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循环泵8安装于接水罐9中,循环管5的一端伸入至接水罐9中并与循环泵8的出液口连接,另一端穿出冷却箱并向上延伸与储液槽2相连通。如此,循环泵8能够将接水罐9中的冷却液通过循环管5泵入储液槽2中,实现废冷却液的循环再利用。
进一步地,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循环管5连接于储液槽2的底部。如此设置,循环管5可以将接水罐9中的冷却液通入储液槽2的底部,进而使新进入储液槽2的冷却液会集中在储液槽2的底部,避免低温冷却液直接被储液槽2顶部的排水管13排出,以确保储液槽2较低的水温。
在本实施例中,储液槽2上设有控制器,控制器上电信号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头位于储液槽2内壁的上部,排水管13上的开关阀为电磁阀,开关阀、风机11和循环泵8均与控制器电信号连接。其目的是,通过温度传感器对储液槽2的水温进行实时监控,当储液槽2内的温度过高时,温度传感器将监测到的温度信号传递至控制器处,此时控制器控制开关阀开启,使储液槽2上部的高温冷却液流出,然后再控制风机11和循环泵8运行,将冷却液降温冷却后再重新泵入储液槽2中,自动完成储液槽2中冷却液的降温。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为单片机。其目的是,单片机体积小且运行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液冷却机构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图1示例性的展示了本纺丝冷却装置具有两个冷却液冷却机构的实施方式。其目的是,当需要加快冷却速度时,可以同步运行多个冷却机构,提升冷却液的循环速度和冷却液的冷却速度。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纺丝冷却装置,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头监测到储液槽2中的水温度较高需要进行降温时,温度传感器将监测到的温度信号传递至控制器处,此时控制器只开启一个冷却液冷却机构,控制器控制风机11、循环泵8和排水管13上的开关阀开启。由于热水密度小于温度相对较低的水,因此热水会处于储液槽2的顶层,所以在开启开关阀后,储液槽2顶层的热水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排水孔1流入排水管13中,而排水管13是竖直设置的,且排水管13的底端连通有水平设置的出水管12,出水管12又是设置在吸水层10内的,因此进入到排水管13中的热水会向下流动进入到出水管12中,然后通过出水管12上的出水孔流入到吸水层10中。
与此同时,风机11运行将冷却箱7外部的冷空气通过进风孔吹入到冷却箱7中,由于进风孔位于吸水层10下方,而冷却箱7的顶部设有排气孔6,因此随着风机11不断向冷却箱7中通入冷空气,吸水层10下方的气压增大,进而在气压作用下,吸水层10下方的冷空气会穿过吸水层10流入到气压较低的吸水层10的上方,穿过吸水层10的空气通过冷却箱7顶部的排气孔6排出冷却箱7。在冷空气穿过吸水层10时,由于吸水层10其具有多孔、透气和吸水的特性,因此其在吸收了热水后,当冷空气从其内部细密的小孔中穿过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热水的热量被冷空气吸收,使得冷空气受热成为热空气排出,而热水的热量被吸走后温度降低转换为冷水,随着吸水层10中的水分的增加,冷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吸水层10倾斜的下表面流动到吸水层10的最低处,然后从吸水层10的最低处滴落到下方的接水罐9中。循环泵8运行时将接水罐9中经过冷却的冷水通过循环管5重新泵入到储液槽2中吸收储液槽2中热水的热量,降低储液槽2中的水温。
当一个冷却液冷却机构运行使得储液槽2内的水温降低不明显时,控制器同步控制两个冷却机构同时运行,加强冷却效果。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纺丝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纺丝冷却机构和冷却液冷却机构;
所述纺丝冷却机构用以对纺丝进行冷却,其包括用于盛装冷却液的储液槽(2);
所述冷却液冷却机构用以对所述冷却液进行循环冷却,其包括:
冷却箱(7),所述冷却箱(7)与所述储液槽(2)之间连通有排水管(13),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排水管(13)引入至所述冷却箱(7);
吸水层(10),设置于所述冷却箱(7)中,所述吸水层(10)由海绵材质制成,所述排水管(13)的排水口位于所述吸水层(10)的上方或伸入至所述吸水层(10)中;
冷风组件,包括风机(11),所述风机(11)的出风口与所述冷却箱(7)位于所述吸水层(10)下方的部分相连通,且所述冷却箱(7)位于所述吸水层(10)上方的部分设置有排气孔(6);
循环组件,包括循环泵(8)和循环管(5),所述循环泵(8)设置于所述冷却箱(7)中并位于所述吸水层(10)的下方,所述循环管(5)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8)的出液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储液槽(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丝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层(10)内水平设置有出水管(12),所述排水管(13)的下端与所述出水管(12)连通,所述出水管(12)表面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排布的若干出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丝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7)中设置有用以收集所述冷却液的集液结构以及用以将所述吸水层(10)排出的冷却液导向至所述集液结构的导向结构,所述循环泵(8)设置于所述集液结构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丝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冷却箱(7)内的接水罐(9),所述循环泵(8)设置于所述接水罐(9)中,所述吸水层(10)的下表面具有向下凸起的导流端(101),所述接水罐(9)的顶部敞口且位于所述导流端(101)的正下方,所述导流端(101)构成所述导向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丝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层(10)的下表面为倾斜的斜面,所述斜面的最低端为所述导流端(101),所述导流端(101)贴合于所述冷却箱(7)的内壁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丝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7)内竖向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冷却箱(7)贴合于所述导流端(101)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所述接水罐(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丝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5)连接于所述储液槽(2)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丝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槽(2)上设有排水孔(1),所述排水管(13)与所述排水孔(1)连通,所述排水孔(1)位于所述储液槽(2)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丝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槽(2)上设有补水管(4),所述补水管(4)与所述储液槽(2)内部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丝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槽(2)上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上电信号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头位于所述储液槽(2)内壁的上部,所述排水管(13)上设置有开关阀,所述开关阀为电磁阀,所述开关阀、所述风机(11)和所述循环泵(8)均与所述控制器电信号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28728.1U CN220767261U (zh) | 2023-09-07 | 2023-09-07 | 一种纺丝冷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28728.1U CN220767261U (zh) | 2023-09-07 | 2023-09-07 | 一种纺丝冷却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67261U true CN220767261U (zh) | 2024-04-12 |
Family
ID=90601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428728.1U Active CN220767261U (zh) | 2023-09-07 | 2023-09-07 | 一种纺丝冷却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67261U (zh) |
-
2023
- 2023-09-07 CN CN202322428728.1U patent/CN22076726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60950A (zh) | 一种组合式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热管理装置 | |
CN107768773A (zh) | 一种大型动力电池的高效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8759506B (zh) | 一种冷却塔的能量调配装置 | |
CN108736765A (zh) | 一种变频一体机自控水冷散热装置 | |
CN220767261U (zh) | 一种纺丝冷却装置 | |
CN220450040U (zh) | 一种玻璃纤维拉丝用冷却装置 | |
CN203096464U (zh) | 干衣机 | |
CN208779767U (zh) | 一种满液式制冰系统 | |
CN107151714A (zh) | 一种具有底部热量回收功能的底滤法水冲渣装置及工艺 | |
CN113899134A (zh) | 冰箱 | |
CN216977314U (zh) | 一种兆瓦级集成式智能冷却设备 | |
CN115900032A (zh) | 余热利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620280A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温控装置 | |
CN206733565U (zh) | 一种自带冷却装置的管材模具 | |
CN113719909B (zh) | 一种一体柜空调、机柜和控制方法 | |
CN210663028U (zh) | 无机相变蓄热式电采暖炉 | |
CN108800692A (zh) | 一种满液式制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3760296U (zh) | 电池包的喷淋系统 | |
CN208980832U (zh) | 一种用于稳定细旦纤维纺丝的生产设备 | |
CN209076699U (zh) | 蓄冷型温控试验箱 | |
CN218436041U (zh) | 一种用于无纺布制造的喷丝设备 | |
CN206315548U (zh) | 一种循环降温水箱 | |
CN201442995U (zh)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冻胶纺丝快速凝固水槽 | |
CN217442314U (zh) | 一种复合化肥生产用冷却装置 | |
CN111664528A (zh) | 一种工厂用冷风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