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56570U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组件和容器 - Google Patents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组件和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56570U CN220756570U CN202322095738.8U CN202322095738U CN220756570U CN 220756570 U CN220756570 U CN 220756570U CN 202322095738 U CN202322095738 U CN 202322095738U CN 220756570 U CN220756570 U CN 2207565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iner
- side wall
- positioning portions
- tubular
- heating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8000012387 aerosol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291 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72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294 ferro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02 ferro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99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072 p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silico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Si+]#[C-]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0271 silicon carb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604 ultrason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984 4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65 430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13911 Dysgeus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9 Tef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62 Tef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lass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537 cosme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663 nebu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8 niob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5 niob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UCVJGMIXFAOAE-UHFFFAOYSA-N niob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Nb] GUCVJGMIXFAOA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组件和容器。容器包括管状侧壁,其内限定有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介质的雾化腔;管状侧壁的内壁面向内凸出形成有在管状侧壁的周向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内定位部。雾化组件包括容器以及收容于雾化腔中的发热体。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收容腔以及至少部分设置于收容腔中的雾化组件。当发热体装配入容器中时,因内定位部的限位作用,可保证发热体在容器中的定位可靠,保证发热体的温度均匀性和加热效果的一致性;同时,发热体与容器的管状侧壁之间存在间隙,利于发热体与容器之间的隔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组件和容器。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是指将存储的可雾化的气溶胶生成介质通过加热或超声等方式形成气溶胶的装置。
现有的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是通过采用可抛式的雾化组件来实现气溶胶生成介质的更新。雾化组件一般包括容器以及设置于容器内的发热体。通过将雾化组件插入到电子雾化装置的收容腔中或者从收容腔中拔出,来实现雾化组件的更换。
为了方便发热体的装配,以及为了避免发热体与容器紧贴而导致雾化效果和隔热效果变差,容器与发热体之间一般也采用间隙配合。该间隙会导致发热体的位置不固定,对于采用电磁感应加热的电子雾化装置来说,难以保证发热体的温度均匀性和加热效果的一致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容器及具有该容器的雾化组件和电子雾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容器,用于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管状侧壁,其内限定有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介质的雾化腔;
所述管状侧壁的内壁面向内凸出形成有在所述管状侧壁的周向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内定位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状侧壁的外壁面向外凸出形成有在所述管状侧壁的周向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外定位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内定位部包括在所述管状侧壁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的至少三个内定位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外定位部包括在所述管状侧壁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的至少三个外定位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外定位部与所述至少两个内定位部在所述管状侧壁的周向完全重合或完全错位分布,或者部分重合、部分错位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外定位部远离所述管状侧壁的中轴线的一侧表面包括圆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内定位部靠近所述管状侧壁的中轴线的一侧表面包括圆弧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容器以及收容于所述雾化腔中的发热体;所述发热体包括管状的发热侧壁,所述发热侧壁与所述管状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发热侧壁与所述至少两个内定位部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隙包括毛细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包括感受器材料或者由感受器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收容腔以及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收容腔中的如上述所述的雾化组件。
实施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发热体装配入容器中时,因内定位部的限位作用,可保证发热体在容器中的定位可靠,保证发热体的温度均匀性和加热效果的一致性;同时,发热体与容器的管状侧壁之间存在间隙,利于发热体与容器之间的隔热。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电子雾化装置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雾化组件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容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变更实施例中容器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变更实施例中容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变更实施例中容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变更实施例中容器的横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下方”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子雾化装置100,该电子雾化装置100用于对气溶胶生成介质进行加热以生成气溶胶。电子雾化装置100所采用的加热方式可包括热传导、电磁、红外辐射、超声、微波、等离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气溶胶生成介质包括但不限于是用于医疗、养生、健康、美容目的的材料,气溶胶生成介质可包括固体、液体、膏体、凝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电子雾化装置100可包括雾化器10以及与雾化器10相配接的电源装置20。其中,雾化器10包括吸嘴11以及雾化组件12。吸嘴11内形成有与外界相连通的吸气通道110,雾化组件12内形成有与吸气通道110相连通的雾化腔130,雾化腔130内存储的气溶胶生成介质在受热雾化后生成的气溶胶能够通过吸气通道110输出,供用户吸食或吸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嘴11上还可形成有至少一个进气口111,用于供外界空气进入雾化腔130。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111有两个,该两个进气口111分别位于吸嘴11的横向两相对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气口111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吸嘴11上也可不设置有进气口111,该进气口也可设置于外壳21上或者由外壳21与吸嘴11之间的配合间隙形成。
电源装置20可包括外壳21以及收容于外壳21中的电路板22、电池23。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100采用电磁感应的方式加热气溶胶生成介质。相应地,电源装置20还包括收容于外壳21中的感应加热源24,感应加热源24用于在通电后生成电磁场,以加热位于电磁场内的感受器材料。电路板22分别与电池23和感应加热源24电连接,电路板22上设置有控制芯片及相关的控制电路,用于实现对装置的计算和控制,包括用于控制电池23对感应加热源24的通电和断电,以及用于控制电池23对感应加热源24所提供的功率大小。
雾化组件12包括感受器材料,雾化组件12被设计成与包括感应加热源24的电操作的电源装置20接合,使得感受器材料位于由感应加热源24生成的电磁场内,感受器材料可以耦合到感应加热源24并与感应加热源24相互作用。术语“感受器材料”用于描述可以将电磁能量转换成热的材料。当感受器材料位于电磁场内时,电磁场可以在感受器材料中生成涡电流,涡电流可以通过欧姆或电阻性加热而加热感受器材料,进而加热气溶胶生成介质。在感受器材料包括铁磁性材料(例如铁、镍、钴)的情况下,感受器材料还可由于磁滞损耗而进一步受热。
感受器材料可以由可通过感应方式加热到足以使气溶胶生成介质生成气溶胶的任何材料形成。合适的感受器材料可包括石墨、钼、碳化硅、不锈钢、铌、铝、镍、含镍化合物、钛以及金属材料复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感受器材料包括金属或碳。进一步地,感受器材料可包括铁磁性材料,铁磁性材料可包括铁素体铁、铁磁性合金(例如铁磁性钢或不锈钢)、铁磁性颗粒或铁氧体。优选地中,感受器材料可包括400系不锈钢,例如410不锈钢、420不锈钢或430不锈钢。
外壳21的上端形成有一收容腔250,雾化组件12可完全或部分收容于收容腔250中。感应加热源24通常包括感应线圈,该感应线圈可绕设在收容腔250的外部并可与收容腔250同轴设置,但不限于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电源装置20还可包括支架25,该支架25呈上端开口的筒状并设置于外壳21的上部,支架25的内壁面形成收容腔250,感应线圈呈螺旋状绕设在支架25外。
雾化器10、电源装置20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电源装置20可重复使用,降低使用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雾化器10、电源装置20也可通过不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施例中,雾化器10、电源装置20之间通过磁吸的方式进行连接,使得电源装置20与雾化器10之间的装拆操作容易。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吸嘴11可沿轴向设置于外壳21的上方,吸嘴11的下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磁吸件112,外壳21的上端对应该至少一个磁吸件112设置有至少一个磁吸件211,该至少一个磁吸件211与至少一个磁吸件112相互磁吸配合,从而将雾化器10和电源装置20相互磁吸固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1的上端嵌装有两个磁吸件211,该两个磁吸件211分别设置于外壳21的横截面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相应地,吸嘴11的下端分别对应该两个磁吸件211嵌装有两个磁吸件112。
更进一步地,吸嘴11、雾化组件12、电源装置20三者可以可拆卸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当雾化组件12内的气溶胶生成介质用尽后,可通过更换雾化组件12来实现气溶胶生成介质的更新,从而能够精确控制气溶胶生成介质的用量,保证气溶胶生成介质的品质,避免了在手动添加气溶胶生成介质的过程中引入其他杂质。吸嘴11和电源装置20可重复利用,可极大地降低电子雾化装置100的使用成本。当然,当雾化组件12内的气溶胶生成介质用尽后,气溶胶生成介质也可以通过其他已知的填充装置/方法填充到雾化组件12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雾化组件12与吸嘴11也可以为一体结构,可通过同时更换雾化组件12和吸嘴11的方式来实现气溶胶生成介质的更新,从而可免去吸嘴11的清洁问题。
如图4所示,雾化组件12可包括容器13以及设置于容器13中的发热体14。其中,容器13呈筒状,其内壁面界定出雾化腔130。发热体14包括感受器材料或者由感受器材料制成,用于与感应加热源24耦合以产生热量。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容器13中也可不设置发热体14,例如,也可在容器13或者气溶胶生成介质中设置感受器材料。
容器13可采用玻璃、陶瓷、金属、塑胶等一种或几种耐高温材料制成,优选为玻璃。在本实施例中,容器13呈一端开口的圆筒状,其可包括呈圆管状的管状侧壁131以及封盖于管状侧壁131的下端(即远离吸气通道110的一端)的底壁132。管状侧壁131、底壁132共同界定出上端开口的雾化腔13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容器13不局限于呈圆筒状,其也可以呈椭圆筒状或方筒状等其他筒状形状,或者也可呈两端开口的管状。
发热体14的形状不受限制,例如,其可具有片状、筒状、螺旋状等各种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4呈上端开口的圆筒状,筒状的发热体14还可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介质。发热体14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容器13中,从而发热体14也可作为一次性耗材使用,免去清洁的问题,且发热体14的结构简单廉价,更换成本较低。当然,发热体14也可通过不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容器13中,例如发热体14也可与容器13烧结固定在一起。
具体地,发热体14可包括呈圆管状的发热侧壁141以及设置于发热侧壁141下端的发热底壁142,其中,发热底壁142可抵靠于容器13的底壁132上。发热侧壁141与管状侧壁131之间形成有间隙1310,一方面可使得发热体14更容易地装配到容器13内或者从容器13中取出,另一方面有利于发热体14与容器13之间的隔热,减少发热侧壁141向管状侧壁131传递的热量。
对于具有液体、膏体或凝胶的气溶胶生成介质,发热体14上还可设置有通孔143。在加热时,发热体14内的气溶胶生成介质能够通过通孔143流至间隙1310。第一方面,流入间隙1310的气溶胶生成介质能够与发热侧壁141的外壁面接触,从而使得气溶胶生成介质与发热体14的接触面积增加,可明显提升烟雾量,且由于间隙1310内的气溶胶生成介质相对较少,升温更快,有利于快速出烟。第二方面,较小的间隙1310可使得间隙1310中的气溶胶生成介质沸腾而冲上去一段距离,使得气溶胶生成介质不断冲刷发热体14的壁面,从而增大发热体14的外壁面与气溶胶生成介质接触的面积,提升烟雾量,减少干烧引起的口感差。第三方面,通过设置通孔143,还能够减少发热体14内的气溶胶生成介质在加热后发生的炸液现象。
通孔143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其可设置于发热体14的发热侧壁141和/或发热底壁142上。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43有一个且设置于发热底壁142的中部。在其他实施例中,通孔143也可设置于发热侧壁141上且优选靠近发热底壁142设置,使得气溶胶生成介质在被加热而消耗的大部分过程中,都能通过通孔143流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体14上也可不开设通孔143。
各通孔143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任意规则或不规则形状,优选为圆形或椭圆形。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143的孔径可以为0.5mm~3mm(包括两端数值),优选为0.8mm~1.5mm(包括两端数值),在此范围内,可防止在不加热时膏状的气溶胶生成介质从通孔143流出。
间隙1310的大小与气溶胶生成介质的粘度有关。较佳地,间隙1310可以为具有毛细作用力的毛细间隙,便于通过毛细力吸取发热体14中的气溶胶生成介质,并可通过毛细力作用使得间隙1310中的气溶胶生成介质上升一段距离,进一步增加气溶胶生成介质与发热体14之间的接触面积。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隙1310的大小(即,管状侧壁131的内径与发热侧壁141的外径之差的二分之一)可小于等于5mm,优选为0.2mm~2mm(包括两端数值)。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间隙1310也可以为非毛细结构,或者部分区域为非毛细结构、部分区域为毛细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14的表面还可设置有隔离层,通过隔离层将发热体14与气溶胶生成介质隔离开,能够进一步避免加热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异味。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层可采用玻璃釉、陶瓷釉、碳化硅、氮化硅、铁氟龙涂层等一种或几种材料制成。较佳地,隔离层包括陶瓷釉层或玻璃釉层,发热体14上设置的通孔143还有助于在镀釉的过程中,发热体14的表面更容易被镀上釉层,保证发热体14镀釉均匀。
结合图3-5所示,管状侧壁131的外壁面可向外凸出形成有至少两个外定位部1311,该至少两个外定位部1311在管状侧壁131的周向间隔排布。在容器13装入到支架25的收容腔250中时,该至少两个外定位部1311与收容腔250的腔壁面贴合,从而能够实现容器13在收容腔250中的居中定位。而管状侧壁131则与收容腔250的腔壁面间隙配合,能够方便容器13的插入和拔出,还有利于减少容器13向支架25传递的热量。
较佳地,外定位部1311至少有三个,该至少三个外定位部1311在管状侧壁13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优选地,外定位部1311的数量可以为3~8个,利于加工制造。每一外定位部1311均可由管状侧壁131的顶端沿直线向下延伸至底端,即每一外定位部1311的延伸方向均与管状侧壁131的轴向平行,便于加工成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定位部1311也可呈其他结构形式,例如,其也可以由管状侧壁131的顶端沿直线向下倾斜延伸(即与管状侧壁131的轴向形成有夹角),或者也可呈非直线延伸。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外定位部1311也可未形成于管状侧壁131的整个轴向长度上,例如,其可由管状侧壁131的底端向上延伸一段距离但未到达管状侧壁131的顶端。
进一步地,外定位部1311的外表面(即远离容器13的中轴线的表面)为圆弧面或者至少部分为圆弧面,外定位部1311的外表面经由圆弧面抵靠于收容腔250的腔壁面上,能够减少或避免容器13在插入和拔出的过程中刮擦收容腔250的腔壁面而造成损伤。
各外定位部1311可包括实心结构,或者也可包括空心结构。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各外定位部1311均为横截面大致呈半圆形的实心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各外定位部1311也可以为横截面大致为半圆环形的空心结构。
管状侧壁131的内壁面可向内凸出形成有至少两个内定位部1312,该至少两个内定位部1312在管状侧壁131的周向间隔排布。发热体14的发热侧壁141的外壁面(即远离发热体14的中轴线的表面)可抵靠于该至少两个内定位部1312上,实现发热体14在容器13内的居中定位,保证发热体14的温度均匀性和加热效果的一致性。而发热侧壁141的外壁面与管状侧壁131的内壁面间隙配合,以形成间隙1310。
较佳地,内定位部1312至少有三个,该至少三个内定位部1312在管状侧壁13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优选地,内定位部1312的数量可以为3~8个,利于加工制造。每一内定位部1312均可由管状侧壁131的顶端沿直线向下延伸至底端,即每一内定位部1312的延伸方向均与管状侧壁131的轴向平行,便于加工成型。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内定位部1312也可呈其他结构形式,例如,其也可以由管状侧壁131的顶端沿直线向下倾斜延伸(即与管状侧壁131的轴向形成有夹角),或者也可呈非直线延伸。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内定位部1312也可未形成于管状侧壁131的整个轴向长度上,例如,其可由管状侧壁131的底端向上延伸一段距离但未到达管状侧壁131的顶端。
进一步地,内定位部1312的内表面(即靠近容器13的中轴线的表面)为圆弧面或者至少部分为圆弧面,内定位部1312的外表面经由圆弧面与发热侧壁141相抵接,能够减少或避免发热体14在插入和拔出的过程中造成的刮擦损伤。
各内定位部1312可包括实心结构,或者也可包括空心结构。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各内定位部1312均为横截面大致呈半圆形的实心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各内定位部1312也可以为横截面大致为半圆环形的空心结构。
内定位部1312与外定位部1311的数量可相等也可不相等。此外,该多个内定位部1312与多个外定位部1311在管状侧壁131的周向上可完全重合或完全错开分布,或者也可部分重合、部分错开分布。在本实施例中,内定位部1312与外定位部1311的数量相等且均为三个,该三个内定位部1312与三个外定位部1311在管状侧壁131的周向上完全重合,更具体地,每个内定位部1312与对应的一个外定位部1311组合形成一个圆柱形的实心凸柱。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变更实施例中的容器13,在本实施例中,内定位部1312与外定位部1311的数量相等且均为三个,该三个内定位部1312与三个外定位部1311在管状侧壁131的周向上完全重合;各内定位部1312、各外定位部1311的横截面均为半圆环形,每个内定位部1312与对应的一个外定位部1311组合形成一个圆环状的空心凸柱。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变更实施例中的容器13,在本实施例中,内定位部1312与外定位部1311的数量相等且均为三个,该三个内定位部1312与三个外定位部1311在管状侧壁131的周向上完全错开分布。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变更实施例中的容器13,在本实施例中,容器13的管状侧壁131仅凸出设置有内定位部1312,而未设置有外定位部131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容器13的管状侧壁131仅凸出设置有外定位部1311,而未设置有内定位部1312。
类似地,为了保证容器13在收容腔250中的定位可靠,可使收容腔250的腔壁面向内凸出形成至少两个定位部,使得容器13的外壁面抵靠于该至少两个定位部上。当然,也可通过其他已知的方式实现容器13在收容腔250中的定位。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变更实施例中的容器13,在本实施例中,内定位部1312的数量为两个,且该两个内定位部1312分别位于管状侧壁131的径向两相对侧;外定位部1311的数量也为两个,且该两个外定位部1311分别位于管状侧壁131的径向两相对侧。该两个内定位部1312与两个外定位部1311在管状侧壁131的周向上可重合也可错开分布。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容器,用于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状侧壁(131),其内限定有用于收容气溶胶生成介质的雾化腔(130);
所述管状侧壁(131)的内壁面向内凸出形成有在所述管状侧壁(131)的周向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内定位部(13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侧壁(131)的外壁面向外凸出形成有在所述管状侧壁(131)的周向间隔排布的至少两个外定位部(13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内定位部(1312)包括在所述管状侧壁(131)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的至少三个内定位部(1312),
所述至少两个外定位部(1311)包括在所述管状侧壁(131)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的至少三个外定位部(13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外定位部(1311)与所述至少两个内定位部(1312)在所述管状侧壁(131)的周向完全重合或完全错位分布,或者部分重合、部分错位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外定位部(1311)远离所述管状侧壁(131)的中轴线的一侧表面包括圆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内定位部(1312)靠近所述管状侧壁(131)的中轴线的一侧表面包括圆弧面。
7.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容器(13);以及
收容于所述雾化腔(130)中的发热体(14),
所述发热体(14)包括管状的发热侧壁(141),所述发热侧壁(141)与所述管状侧壁(131)之间形成有间隙(1310),所述发热侧壁(141)与所述至少两个内定位部(1312)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1310)包括毛细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4)包括感受器材料或者由感受器材料制成。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容腔(250);以及
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收容腔(250)中的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12)。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095738.8U CN220756570U (zh) | 2023-08-04 | 2023-08-04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组件和容器 |
PCT/CN2023/113209 WO2024113964A1 (zh) | 2022-12-01 | 2023-08-15 | 气溶胶生成制品及气溶胶生成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095738.8U CN220756570U (zh) | 2023-08-04 | 2023-08-04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组件和容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56570U true CN220756570U (zh) | 2024-04-12 |
Family
ID=90600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095738.8U Active CN220756570U (zh) | 2022-12-01 | 2023-08-04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组件和容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56570U (zh) |
-
2023
- 2023-08-04 CN CN202322095738.8U patent/CN22075657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2016394B2 (en) |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with multiple susceptors | |
JP7209069B2 (ja) | 平面誘導コイルを備える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 | |
RU2764425C2 (ru) | Система, генерирующая аэрозоль, с несколькими индукционными катушками | |
JP7519154B2 (ja) | 改善されたインダクタコイルを有する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 | |
EP3664643B1 (en) |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with flat inductor coil | |
CN108471808B (zh) | 包括无线加热的雾化器的气溶胶递送设备以及相关方法 | |
CN108471813B (zh) | 基于感应的气溶胶递送设备的控制 | |
EP4371428A1 (en) | Aerosol substrate structure and aerosol generation apparatus | |
BR112020021443A2 (pt) | Conjunto susceptor para geração de aerossol compreendendo um tubo susceptor | |
TW201544024A (zh) | 包含具有內部空氣流動通道之匣筒的霧劑產生系統 | |
EP4371429A1 (en) | Aerosol matrix structure and aerosol generation device | |
CN210158014U (zh) | 雾化器及电子烟 | |
CN114245714B (zh) | 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弹性密封元件 | |
CN115067565A (zh) |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组件 | |
CN217743173U (zh) | 微波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和气溶胶生成系统 | |
CN220756570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组件和容器 | |
CN216147256U (zh) | 发热机构和电子雾化器 | |
WO2022161029A1 (zh) | 具有外壳的一体式雾化芯 | |
CN220545840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EP4250982B1 (en) | Heater for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 with multiple susceptor sets | |
CN221635023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9982159U (zh) | 电磁发热体、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21887699U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20109151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器 | |
CN221887697U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