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43278U - 前悬挂 - Google Patents

前悬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43278U
CN220743278U CN202322506064.6U CN202322506064U CN220743278U CN 220743278 U CN220743278 U CN 220743278U CN 202322506064 U CN202322506064 U CN 202322506064U CN 220743278 U CN220743278 U CN 2207432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k
swing arm
arm
shock absorb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0606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沛岩
李伟
马凌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0606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432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432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432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前悬挂,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其旨在解决当前前悬挂占用安装空间较大,不利用车辆小型化的技术问题。该前悬挂包括第一摆臂、第二摆臂、前减震器、前叉组件及转向机构;前叉组件包括相对转动的叉臂及叉架,第一摆臂、第二摆臂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叉架及车架转动连接;沿第一方向,前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摆臂及叉架连接,沿第二方向,前减震器位于叉架远离车架的一侧,且前减震器与第二摆臂的连接点位于前减震器与叉架的连接点的前方;转向机构与叉臂连接,并用于接收转向力并控制前叉组件转向。本申请提供的前悬挂,其能够将前减震器设置于前叉组件的外侧,可减小前悬挂整体安装空间,有利于实现车辆小型化。

Description

前悬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悬挂。
背景技术
摩托车的前悬挂是将颠簸和急刹时前轮的上下振动传递到前减震器,前减震器中的弹簧产生伸长或压缩并与阻尼器共同作用,即保证了前轮的有效贴地和整车的车高,又减小了振动,给人体带来舒适的骑行感受。
目前的前叉式前悬挂通常包括前叉组件、第一摆臂、第二摆臂以及前减震器,其中前轮设置于前叉组件的底部,第一摆臂、第二摆臂设置于前叉组件与车架之间,前减震器设置于第二摆臂与车架之间,以此实现车辆在颠簸或急刹车时的抓地和减震效果。
然而,上述前减震器通常设置于前叉组件朝向车架的一侧,其占用安装空间较大,不利用车辆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悬挂,其能够将前减震器设置于其前叉组件的外侧,可减小前悬挂整体安装空间,有利于实现车辆小型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悬挂,包括第一摆臂、第二摆臂、前减震器、前叉组件及转向机构;所述前叉组件包括叉臂和叉架,所述叉架转动连接于所述叉臂上,所述叉臂的底部用于安装前轮,所述叉架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摆臂、所述第二摆臂及所述前减震器;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摆臂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摆臂的上方,所述第一摆臂、所述第二摆臂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叉架及车架转动连接;沿第一方向,所述前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摆臂及所述叉架连接,沿第二方向,所述前减震器位于所述叉架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且所述前减震器与第二摆臂的连接点位于所述前减震器与所述叉架的连接点的前方;所述转向机构与所述叉臂连接,所述转向机构配置为用于接收转向力并控制所述前叉组件转向。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摆臂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摆臂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叉架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并形成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与所述前减震器的底端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均整体呈U型结构;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分别套设在所述叉架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摆臂、所述第二摆臂的第二端至少包括一封闭段。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摆臂还包括转动部;沿第二方向,所述转动部位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摆臂的第二端之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叉臂包括转向管,所述转向管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转向管插装于所述叉架内,并相对所述叉架转动;所述转向管的顶端与所述转向机构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机构包括第一旋转座、第一十字轴、第二旋转座、第二十字轴及铰链组件;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旋转座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座的上方,且所述铰链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座和所述第二旋转座之间;所述第一旋转座套设在所述转向管上并固定,所述铰链组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十字轴与所述第一旋转座连接,并形成第一万向节;所述铰链组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十字轴与所述第二旋转座连接,并形成第二万向节;所述第二旋转座配置为用于与车把连接,以接收转向力。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铰链组件包括第一旋转臂和第二旋转臂;所述第一旋转臂包括两个第一支臂,两个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十字轴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十字轴的剩余两个转轴与所述第一旋转座转动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万向节;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旋转臂转动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旋转臂包括两个第二支臂,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十字轴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十字轴的剩余两个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座转动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万向节;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臂转动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旋转座设置有与车把连接的连接孔、与车把转轴转动连接的插接孔;所述车把转轴插装至所述插接孔内,并相对所述第二旋转座转动;所述车把通过插装在所述连接孔内的连接螺栓与所述第二旋转座固定连接,以向所述第二旋转座施加转向力。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车把转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转向管的转动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悬挂,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悬挂,其中前悬挂的前减震器设置于前叉组件远离车架的一侧,即前减震器设置于前叉组件的外侧,且前减震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下摆臂及前叉组件的顶部连接,车辆在颠簸和急刹时前轮的上下振动传递到前减震器,以实现减震效果。
与相关技术中前减震器通常设置于前叉组件朝向车架的一侧的方案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前减震器设置于前叉组件的外侧,不占用前叉组件与车架之间的内部空间,可减小前悬挂整体安装空间,有利于实现车辆小型化。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转向机构与前叉组件的叉臂连接,并与前减震器独立设置;与相关技术中前减震器与转向器一体设置的方案相比,转向机构转向时不受前减震器的影响,可减少转动惯量,提升操控性。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前悬挂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把、前轮与前悬挂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悬挂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悬挂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叉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与车把的连接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旋转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前悬挂;
10-前叉组件;
11-叉臂;12-叉架;13-转向管;
20-前减震器;
30-第一摆臂;
40-第二摆臂;
41-转动部;
50-转向机构;
51-第一旋转座;
52-第一十字轴;
53-铰链组件;531-第一旋转臂;532-第二旋转臂;
54-第二十字轴;
55-第二旋转座;
551-插接孔;552-连接孔;
200-车把;
210-车把转轴;
300-前轮;
400-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相关技术中前悬挂占用较大安装空间,不利于车架前端小型化设计。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前悬挂包括前减震器及前叉组件,沿车辆前后延伸方向,前减震器设置于前叉组件与车架之间,增大了车架前端的安装空间,不利于车辆小型化。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悬挂,通过将前减震器设置于前叉组件远离车架的一侧,即前减震器设置于前叉组件的外侧,能够合理利用前叉组件的前侧空间。
与相关技术中前减震器通常设置于前叉组件朝向车架的一侧的方案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前减震器设置于前叉组件的外侧,能够合理利用前叉组件的前侧空间,不占用前叉组件与车架之间的内部空间,可减小前悬挂整体安装空间,有利于实现车辆小型化。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其可以是二轮车或者三轮车。例如车辆可以是二轮式电动车和二轮式摩托车,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本实施例以二轮式电动车或二轮式摩托车为例进行说明。
为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需要对附图中的坐标系进行说明,其中Z轴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定义为车辆的上、下方向,Y轴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定义为车辆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为第三方向,第三方向定义为车辆包的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为二轮车,其包括车架、前悬挂100、后悬挂(图中未示出)、前轮300、后轮(图中未示出)及车把200;其中沿第二方向,后悬挂与车架的后端连接,且沿第一方向后轮安装于后悬挂的底部,后悬挂配置为当车辆在颠簸路面行驶或者刹车时,后悬挂可使后轮保持与地面贴合以及减震。
沿第二方向,前悬挂100安装于车架的前端,并靠近车把200设置。沿第一方向,前轮300设置于前悬挂100的底部,车把200设置于前悬挂100的顶部,并且转动车把200,可带动前轮300转向。同样的,前悬挂100配置为当车辆在颠簸路面行驶或者刹车时,前悬挂100可使前轮300保持与地面贴合以及减震,以此实现车辆在颠簸或急刹车时的抓地和减震效果。
如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悬挂100包括第一摆臂30、第二摆臂40、前减震器20、前叉组件10及转向机构50;其中前叉组件10包括叉臂11和叉架12,叉架12转动连接于叉臂11上,叉臂11用于安装前轮300,叉架12用于安装第一摆臂30、第二摆臂40及前减震器20。
如图4和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前叉组件10包括叉臂11和叉架12,沿第一方向,叉臂11和叉架12上下布置,其中叉架12设置于叉臂11的上方,并套设于叉臂11上,且两者之间可相对转动;其中叉臂11的底端用于安装前轮300,叉臂11的顶端穿过叉架12与转向机构50连接。进一步地,转向机构50与车把200连接,以接收来自车把200的转向力,以控制前叉组件10转向,从而实现前轮300转向。
示例性地,叉臂11包括转向管13,转向管13沿第一方向延伸,且转向管13的底端与叉臂本体固定连接,转向管13的另一端插装于叉架12内,叉架12设置有转向管13配合的转向孔,且转向孔与转向管13之间设置有轴承,以使转向管13可相对叉架12转动。转向管13的顶端凸出于叉架12,并与转向机构50连接,以接收来自车把200的转向力,并通过转向管13传递至叉臂本体,从而带动前轮300转向。
如图6和图7,并结合图2,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摆臂30和第二摆臂40沿第一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且第一摆臂30设置于第二摆臂40的上方。其中第一摆臂30和第二摆臂40沿第二方向延伸,且第一摆臂30和第二摆臂40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摆臂30的第一端、第二摆臂40的第二端均分别与叉架12转动连接。
第一摆臂30的第二端、第二摆臂40的第二端分别与车架400转动连接,以使在第一摆臂30和第二摆臂40在接收来自前减震器20的弹力时,第一摆臂30和第二摆臂40相对车架400摆动。
例如,第一摆臂30和第二摆臂40的整体结构呈U型,且分别套设在叉架12的外侧;第一摆臂30和第二摆臂40的第二端为封闭段,且第一摆臂30和第二摆臂40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通常的转轴孔,并通过插接在转轴孔内的转轴或铰接螺栓与车架400转动连接。
第一摆臂3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叉架12的顶端配合设置,以使叉架12的顶端可嵌设至第一开口内,两者之间设置有转轴或铰接螺栓,以实现第一摆臂30的第一端与叉架12的顶端转动连接。
第二摆臂40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叉架12的侧壁靠近第二开口的位置设置有转轴孔,第二摆臂40与叉架12的侧壁之间通过插装在转轴孔内的转轴或铰接螺栓转动连接。
第二摆臂40还用于承载前减震器20,则第二摆臂40的第二开口与前减震器20的底端连接耳配合设置,以使连接耳可安装于第二开口内,并在两者之间插装转轴或铰接螺栓,以实现第二摆臂40与前减震器20的底端连接。
进一步地,沿第二方向,前减震器20设置于叉架12远离车架400的一侧,即前减震器20设置于车架400的外侧。前减震器20沿第一方向倾斜延伸,前减震器20的一端与叉架12的顶端连接,前减震器20的另一端与第二摆臂40连接,且沿第二方向,前减震器与第二摆臂的连接点位于前减震器与叉架的连接点的前方。例如,叉架12的顶端设置有安装耳,前减震器20的顶端设置有连接耳,并通过在连接耳与安装耳之间插装铰接螺栓或转轴,实现叉架12的顶端与前减震器20的顶端连接。
与相关技术中前减震器通常设置于前叉组件朝向车架的一侧的方案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前减震器20设置于前叉组件10的外侧,不占用前叉组件10与车架400之间的内部空间,可减小前悬挂100整体安装空间,有利于实现车辆小型化。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转向机构50与前叉组件10的叉臂11连接,并与前减震器20独立设置。与相关技术中前减震器20与转向器一体设置的方案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转向机构50转向时不受前减震器20的影响,可减少转动惯量,提升操控性;同时,前减震器20作动轨迹相对垂直,对于拖曳距和轴距变化量更小,可防止转向时,车把200跳动,进一步提升操控性。
参阅图2和图7,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摆臂40的第一端位于叉架12远离车架400的一侧,并形成安装部;即沿第二方向,部分第二摆臂40凸出于叉架12,并形成安装部。
进一步地,安装部用于与前减震器20的底端连接。例如,上述安装部设置有转轴或铰接螺栓,前减震器20的底端设置有连接耳,并通过将转轴或铰接螺栓插装至连接耳内,以实现前减震器20与安装部连接。
相应的,第二摆臂40与叉架12转动连接,沿第三方向,叉架12设置有贯穿其的转轴孔,第二摆臂40设置有转动部41,且转动部41可以是与转轴孔配合的安装孔,通过在转动部41与叉架12之间插装转轴或铰接螺栓,以使两者转动连接。进一步地,转动部可设置于第二摆臂4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例如沿第二方向,转动部可设置于第二摆臂40的中间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如图8和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50包括第一旋转座51、第一十字轴52、第二旋转座55、第二十字轴54、铰链组件53及第二旋转座55;其中,沿第一方向,第一旋转座51设置于第二旋转座55的下方,铰链组件53设置于第一旋转座51、第二旋转座55之间,第二旋转座55用于接收转向力,并通过铰链组件53传递至第一旋转座51。
第一旋转座51设置于叉架12的上方,第一旋转座51套设于转向管13上,且两者采用卡箍式结构连接,以使第一旋转座51与转向管13同步转动。第一十字轴52设置于第一旋转座51上,且第一十字轴52分别与第一旋转座51和铰链组件53转动连接,并形成第一万向节;即铰链组件53靠近第一旋转座51的一端通过第一十字轴52与第一旋转座51连接,并形成第一万向节。
铰链组件53沿第一方向延伸,铰链组件53远离第一旋转座51的一端与第二十字轴54转动连接,第二十字轴54设置于第二旋转座55的下方,并与第二旋转座55转动连接,以使铰链组件53、第二十字轴54和第二旋转座55形成第二万向节;即铰链组件5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十字轴54与第二旋转座55连接,并形成第二万向节。
具体地,铰链组件53包括第一旋转臂531和第二旋转臂532,第一十字轴52和第二十字轴54分别包括四个转轴,四个转轴呈十字形布置;四个转轴分成两组,每组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转轴。
第一旋转臂531包括两个第一支臂,两个第一支臂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一十字轴52的其中一组相对设置的两个转轴转动连接;第一十字轴52另一组相对设置的两个转轴与第一旋转座51转动连接,进而第一旋转臂531与第一旋转座51通过第一十字轴52形成第一万向节。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十字轴52的各转轴分别套设有轴承,以分别与第一旋转臂531和第一旋转座51转动连接。
第一旋转臂531的第二端与第二旋转臂532转动连接,第二旋转臂532包括两个第二支臂,第二支臂与第一支臂配合设置,第二支臂与第一支臂之间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连接的轴承,以使第二支臂和第一支臂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两个第二支臂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二十字轴54的其中一组相对设置的两个转轴转动连接;第二十字轴54另一组相对设置的两个转轴与第二旋转座55转动连接,进而第二旋转臂532与第二旋转座55通过第二十字轴54形成第二万向节。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十字轴54的各转轴分别套设有轴承,以分别与第二旋转臂532和第二旋转座55转动连接。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旋转座55用于接收转向力。具体地,第二旋转座55设置有连接孔552及插接孔551,其中连接孔552与车把200配合设置,即连接孔552所处位置与车把200配合,车把200通过插装在连接孔552内的连接螺栓与第二旋转座55固定连接,通过控制车把200转向,可带动第二旋转座55转动,因此第二旋转座55可接收转向力,并依次传递至第二十字轴54、铰链组件53、第一十字轴52、第一旋转座51及转向管13,可进一步带动前轮300转向。
进一步地,插接孔551与车把转轴210配合设置,车把转轴210插装至插接孔551内,并相对第二旋转轴转动;车把转轴210的转动轴线可与转向管13的转动轴线一致,即两转动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车把200通过上述转向机构50与前叉组件10连接,其不仅能够消除转向不等速问题,以使车辆具有更好的操控性能;而且降低了悬挂作动的静摩擦力,能够更好的吸收细碎震动。
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一般而言,应当至少部分地由语境下的使用来理解术语。例如,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文中使用的术语“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于描述单数的意义的任何特征、结构或特性,或者可以用于描述复数的意义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的组合。类似地,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还可以将诸如“一”或“所述”的术语理解为传达单数用法或者传达复数用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前悬挂,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摆臂、第二摆臂、前减震器、前叉组件及转向机构;
所述前叉组件包括叉臂和叉架,所述叉架转动连接于所述叉臂上,所述叉臂的底部用于安装前轮,所述叉架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摆臂、所述第二摆臂及所述前减震器;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摆臂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摆臂的上方,所述第一摆臂、所述第二摆臂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叉架及车架转动连接;
沿第一方向,所述前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摆臂及所述叉架连接,沿第二方向,所述前减震器位于所述叉架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且所述前减震器与第二摆臂的连接点位于所述前减震器与所述叉架的连接点的前方;
所述转向机构与所述叉臂连接,所述转向机构配置为用于接收转向力并控制所述前叉组件转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悬挂,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摆臂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所述第二摆臂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叉架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并形成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与所述前减震器的底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均整体呈U型结构;
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摆臂和所述第二摆臂分别套设在所述叉架的外侧,且所述第一摆臂、所述第二摆臂的第二端至少包括一封闭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摆臂还包括转动部;
沿第二方向,所述转动部位于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摆臂的第二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前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臂包括转向管,所述转向管沿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转向管插装于所述叉架内,并相对所述叉架转动;所述转向管的顶端与所述转向机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包括第一旋转座、第一十字轴、第二旋转座、第二十字轴及铰链组件;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旋转座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座的上方,且所述铰链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座和所述第二旋转座之间;
所述第一旋转座套设在所述转向管上并固定,所述铰链组件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十字轴与所述第一旋转座连接,并形成第一万向节;所述铰链组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十字轴与所述第二旋转座连接,并形成第二万向节;
所述第二旋转座配置为用于与车把连接,以接收转向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包括第一旋转臂和第二旋转臂;
所述第一旋转臂包括两个第一支臂,两个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十字轴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十字轴的剩余两个转轴与所述第一旋转座转动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万向节;
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旋转臂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臂包括两个第二支臂,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十字轴的相对设置的两个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十字轴的剩余两个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座转动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万向节;
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支臂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座设置有与车把连接的连接孔、与车把转轴转动连接的插接孔;
所述车把转轴插装至所述插接孔内,并相对所述第二旋转座转动;
所述车把通过插装在所述连接孔内的连接螺栓与所述第二旋转座固定连接,以向所述第二旋转座施加转向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前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转轴的转动轴线与所述转向管的转动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CN202322506064.6U 2023-09-14 2023-09-14 前悬挂 Active CN2207432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06064.6U CN220743278U (zh) 2023-09-14 2023-09-14 前悬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06064.6U CN220743278U (zh) 2023-09-14 2023-09-14 前悬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43278U true CN220743278U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55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06064.6U Active CN220743278U (zh) 2023-09-14 2023-09-14 前悬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432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77013B2 (en) Motorcycle rear-wheels transmission and suspension system
EP4155179A1 (en) Front chassis system of tilting vehicle
CA3133724C (en) Suspension system and steering capabilities
US6766876B2 (en) Rear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in vehicle
CN220743278U (zh) 前悬挂
CN211442647U (zh) 一种单减震器式摩托车前悬挂装置
CN111186270B (zh) 一种具有四控制臂的电动车轮独立悬架结构
CN116985948A (zh) 车辆
CN110949591A (zh) 一种单减震器式摩托车前悬挂装置
KR102002577B1 (ko) 차량용 조향장치
US6102419A (en) Suspension system for electric car
CN211617848U (zh) 一种三支点电动牵引车转向系统
CN213057356U (zh) 一种具有中置电机和皮带轮传动机构的摇摆车
CN220662764U (zh) 前悬挂及车辆
CN115476921A (zh) 双车轮转向驱动桥、转向系统、转向方法及汽车
CN112061286A (zh) 一种具有中置电机和皮带轮传动机构的摇摆车
JP2863595B2 (ja) 自動二輪車用前輪懸架装置のアッパアーム枢支部構造
CN216546505U (zh) 一种前悬架结构及倒三轮车
CN217835922U (zh) 一种新型独立减震三轮摇摆车身
KR102138687B1 (ko) 스트러트 현가장치
CN220010019U (zh) 悬架总成和三轮车
CN215752844U (zh) 一种三轮摩托车前悬架
CN217260289U (zh) 一种无人驾驶线控底盘的后悬架结构
CN218141957U (zh) 一种摩托车前悬架叉臂
CN212332844U (zh) 一种手动式三轮摩托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