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21199U -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21199U
CN220721199U CN202322389035.6U CN202322389035U CN220721199U CN 220721199 U CN220721199 U CN 220721199U CN 202322389035 U CN202322389035 U CN 202322389035U CN 220721199 U CN220721199 U CN 2207211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section
front longitudinal
plat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8903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殿轮
马海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8903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211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211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211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部结构,前纵梁中段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纵梁前段和门槛梁连接,扭力盒的第一连接部与前纵梁前段连接,第二连接部与门槛梁连接,第三连接部与前围地板的中部连接,第四连接部位于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之间,并与前纵梁后段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可形成“川”字形传力通道,而可提高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稳定性和传力效果,应用于汽车上,可提高汽车的防撞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置有如上车身前部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和舒适稳定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机舱前纵梁区域作为车架的一部分,其无论是汽车正面碰撞还是25%偏置碰撞,机舱前纵梁区域的结构强度都对车辆的安全性能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机舱前纵梁区域还与车辆的前悬架连接,作为前悬架的连接结构,机舱前纵梁区域承接着整个车身重要的功能作用。
现有汽车机舱前纵梁区域,一般扭力盒的前部与机舱前纵梁连接,扭力盒的后部与门槛梁连接,形成的结构强度及抗扭性能差,机舱前纵梁受到的撞击力一般通过扭力盒传递至门槛梁,导致整车正碰及侧碰性差,碰撞时汽车易变形,影响整车安全与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应用于汽车上,可利于提高防撞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机舱前纵梁、扭力盒、门槛梁和前围地板;其中:
所述机舱前纵梁包括前纵梁前段、前纵梁中段和前纵梁后段;
所述前纵梁中段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前段和所述门槛梁连接;
所述扭力盒上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前纵梁前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门槛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前围地板的中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并与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纵梁前段和所述前纵梁后段均沿汽车的长度方向延伸;于汽车宽度方向上,所述前纵梁中段自所述前纵梁前段至所述门槛梁逐渐向朝向车外的一侧倾斜;
所述前纵梁前段和所述前纵梁中段的连接部位与前围板下加强梁连接,所述前围板下加强梁的前侧与所述前纵梁前段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进一步的,所述扭力盒、所述机舱前纵梁、前围地板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
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扭力盒加强板,所述扭力盒加强板将所述第一腔体分隔为多个第一分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前纵梁前段包括前纵梁前段外板,和设于所述前纵梁前段外板内侧的前纵梁前段内板;
所述前纵梁前段外板和所述前纵梁前段内板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为多个第二分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前纵梁中段包括前纵梁中段外板,和设于所述前纵梁中段外板内侧的前纵梁中段内板;所述前纵梁中段外板和/或所述前纵梁中段内板上设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
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前段和A柱连接,于汽车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加强筋自所述前纵梁前段至所述A柱逐渐向上倾斜;
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述前纵梁前段和所述门槛梁连接,于汽车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加强筋自所述前纵梁前段至所述门槛梁逐渐向下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前纵梁中段外板和所述前纵梁中段内板之间形成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内设有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前部延伸至所述前纵梁前段内,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后部设有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于汽车高度方向上自前至后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延伸部于汽车高度方向自前至后上逐渐向下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前纵梁前段内板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挡置有悬置安装板;
所述加强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三腔体前部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前后布置并连接于一起;
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上部向一侧凸出而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悬置套管。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三腔体后部的第三加强板;
所述第三加强板设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朝向车外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前围板下加强梁包括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
所述第一加强梁、所述第二加强梁与前围加强板围构形成有第四腔体,所述第四腔体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可形成三条传力路径,第一条传递路径是前纵梁前段受到的撞击力通过前纵梁中段向外传递至门槛梁,第二条传递路径是前纵梁前段受到的撞击力经过扭力盒穿递至前纵梁后段,第三传递路径是前纵梁前段受到的撞击力经过扭力盒向内传递至前围地板上,从而可形成“川”字形传力通道,而可提高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稳定性和传力效果,应用于汽车上,可提高汽车的防撞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并可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此外,于汽车宽度方向上,前纵梁中段自前纵梁前段至门槛梁逐渐向外倾斜,前围板下加强梁的前侧与前纵梁前段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可形成“人”字形的传递路径,从而可将前纵梁前段受到的外力分别向门槛梁和前围板下加强梁传递,利于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和传力效果。
另外,扭力盒加强板将扭力盒、机舱前纵梁、前围地板之间形成的第一腔体分隔为多个第一分腔体,利于提高该区域的结构强度,有效改善汽车扭转刚度和模态,由于悬架系统受到的来自地面的冲击力会经过该区域向车身传递,因此,在第一腔体内设置扭力盒加强板而使第一腔体分隔为多个第一分腔体的结构,通过优化该区域的结构强度、扭转刚度和模态,使得汽车能较好的抵抗自地面经悬架系统传递至该区域的冲击力,而提升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加强部将前纵梁前段外板和前纵梁前段内板之间的第二腔体分隔为多个第二分腔体,利于提高该区域的结构强度,而利于提高防撞性能,还可有效降低悬架系统方向传来的震动,可提高整车动刚度,而利于降低噪声。
而前纵梁中段外板和/或前纵梁中段内板上设置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可形成“人”字形的传递路径,从而可将前纵梁前段受到的外力分别向门槛梁和A柱传递,利于提高结构强度和传力效果。第一加强板上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可辅助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和传力效果。
同时,前纵梁前段内板上设置开口,在开口处挡置悬置安装板,利于前纵梁前段内板和悬置安装板分别成型,可降低加工难度。提高成品率,将第二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连接于一起,利于提高传力效果,在第二加强板上成型凹槽,并在凹槽内设置悬置套管,可使得第二加强板兼具提高悬置安装板结构强度的作用。设置的第三加强板,利于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
前围板下加强梁包括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两者可分体制作再连接于一起,冲压成型简单,利于保证加工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上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与前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扭力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等轴测图;
图7为图6未装配前纵梁前段外板和前纵梁中段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纵梁前段、前纵梁中段、A柱和门槛梁的装配图;
图9为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0为沿图5中C-C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舱前纵梁;2、扭力盒;3、门槛梁;4、前围地板;5、前围板下加强梁;6、扭力盒加强板;7、第一分腔体;8、A柱;9、悬置安装板;10、悬置套管;11、前围加强板;12、前围板;13、吸能盒;
101、前纵梁前段;102、前纵梁中段;103、前纵梁后段;104、加强部;105、第二分腔体;
1011、前纵梁前段外板;1012、前纵梁前段内板;
1021、前纵梁中段外板;1022、前纵梁中段内板;1023、第一加强筋;1024、第二加强筋;
1041、第一加强板; 1042、第二加强板; 1043、第三加强板;
10411、第一延伸部; 10412、第二延伸部; 10421、凹槽;
201、扭力盒主体;202、第一连接部;203、第二连接部;204、第三连接部;205、第四连接部;
401、前围地板边缘段;402、前围地板中段;
501、第一加强梁;502、第二加强梁。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汽车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各部件朝向车内空间的一侧称为内侧,各部件朝向车外的一侧称为外侧,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汽车的长度方向为汽车的前后方向,汽车的宽度方向为汽车的左右方向,汽车的高度方向为汽车的上下方向。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以通过改进自身结构,使其应用于汽车上时,利于提高汽车的防撞性能。
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主要包括机舱前纵梁1、扭力盒2、门槛梁3和前围地板4。为了较好的理解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汽车上的结构大都左右对称,本实施例中的车身前部结构亦是如此,因此下文将以左侧的车身前部结构为例来进行说明,右侧的车身前部结构与左侧的车身前部结构关于汽车宽度方向的中心面对称,下文将不再详述。
具体结构上,仍参照图1和图2所示的,机舱前纵梁1包括由前至后依次布置的前纵梁前段101、前纵梁中段102和前纵梁后段103。其中,前纵梁前段101的前部通过吸能盒13与图中未示出的前防撞梁连接,前纵梁中段10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纵梁前段101和门槛梁3连接,使得前纵梁前段101受到的撞击力可通过前纵梁中段102传递至门槛梁3。
由图1结合图3所示的,扭力盒2为一体式冲压板件,其包括扭力盒主体201,以及设于扭力盒主体201上的第一连接部202,第二连接部203、第三连接部204和第四连接部205。
详细来讲,第一连接部202与前纵梁前段101连接,并具体与前纵梁前段101的靠近前纵梁中段102的部位连接,第二连接部203与门槛梁3连接,并具体与门槛梁3的前部连接,第三连接部204与前围地板4的中部连接。第四连接部205位于第二连接部203和第三连接部204之间,并与前纵梁后段103连接,并具体与前纵梁后段103的前部连接。
并且,第一连接部202和第四连接部205于汽车长度方向上前后布置,也就是沿着汽车头部指向汽车尾部的方向,第四连接部205位于第一连接部202的后方。如上结构的设置,可形成三条传力路径,第一条传递路径是前纵梁前段101受到的撞击力通过前纵梁中段102向外传递至门槛梁3,第二条传递路径是前纵梁前段101受到的撞击力经过扭力盒2穿递至前纵梁后段103,第三传递路径是前纵梁前段101受到的撞击力经过扭力盒2向内传递至前围地板4上,从而可形成“川”字形传力通道,可提高车身前部结构的传力效果。
此外,各传力件连接结构为钝角搭接,传力面更大,利于提高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稳定性及扭转性能,应用于汽车上,可提高汽车的防撞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并可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在此还值得一提的是,仍参照图1和图2所示的,在汽车宽度方向上,前围地板4包括前围地板中段402,以及位于前围地板中段402两侧的前围地板边缘段401。在汽车高度方向上,前述的扭力盒加强板6、扭力盒2由上至下依次布置于相应侧的前围地板边缘段401的下部,而前述的第三连接部204向内具体延伸至靠近前围地板中段402的部位,以起到较好的加强结构强度,并利于提高传力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的,前纵梁前段101和前纵梁后段103均沿汽车的长度方向延伸,而于汽车宽度方向上,前纵梁中段102自前纵梁前段101至门槛梁3逐渐向朝向车外的一侧倾斜,也即前纵梁前段101与前纵梁中段102之间形成有钝角。前纵梁前段101和前纵梁中段102的连接部位与前围板下加强梁5连接,前围板下加强梁5的前侧与前纵梁前段10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而具体地,下述的第二加强梁502靠近前纵梁前段101的部位与前纵梁前段10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下述的第一加强梁501的前侧随形于第二加强梁502。
如上结构的设置,可形成“人”字形的传递路径,从而可将前纵梁前段101受到的外力分别向门槛梁3和前围板下加强梁5传递,利于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和传力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4所示的鹅,扭力盒2、机舱前纵梁1、前围地板4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设有扭力盒加强板6,扭力盒加强板6将第一腔体分隔为多个第一分腔体7。如图4中,因扭力盒加强板6的分隔,将第一腔体分隔为两个第一分腔体7。
该结构中,扭力盒加强板6将扭力盒2、机舱前纵梁1、前围地板4之间形成的第一腔体分隔为多个第一分腔体7,利于提高该区域的结构强度,可有效改善汽车扭转刚度和模态,而提升汽车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扭力盒加强板6的数量或布置形式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利于提高该区域的结构强度和传力效果即可。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5至图7所示的,前纵梁前段101包括前纵梁前段外板1011,和设于前纵梁前段外板1011内侧的前纵梁前段内板1012。结合图9和图10所示的,前纵梁前段外板1011和前纵梁前段内板1012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内设有加强部104,加强部104将第二腔体分隔为多个第二分腔体105,且多个第二分腔体105均沿汽车的长度方向延伸。
该结构中,加强部104将前纵梁前段外板1011和前纵梁前段内板1012之间的第二腔体分隔为多个第二分腔体105,利于提高该区域的结构强度,而利于提高防撞性能,还可有效降低悬架系统方向传来的震动,可提高整车动刚度,而利于降低噪声。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5至图8所示的,前纵梁中段102包括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和设于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内侧的前纵梁中段内板1022,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和/或前纵梁中段内板1022上设有第一加强筋1023和第二加强筋1024。
如本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8所示的,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和前纵梁中段内板1022上设有第一加强筋1023和第二加强筋1024。具体结构上,第一加强筋1023的两端分别与前纵梁前段101和A柱8连接,于汽车高度方向上,第一加强筋1023自前纵梁前段101至A柱8逐渐向上倾斜。第二加强筋1024的两端分别与述前纵梁前段101和门槛梁3连接,于汽车高度方向上,第二加强筋1024自前纵梁前段101至门槛梁3逐渐向下倾斜。
此处,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和/或前纵梁中段内板1022上设有第一加强筋1023和第二加强筋1024,可形成“人”字形的传递路径,从而可将前纵梁前段101受到的外力分别向门槛梁3和A柱8传递,利于提高结构强度和传力效果。
在此还需说明的是,除了可在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和前纵梁中段内板1022上均设置第一加强筋1023和第二加强筋1024,还可仅在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上设置第一加强筋1023和第二加强筋1024,或者仅在前纵梁中段内板1022上设置第一加强筋1023和第二加强筋1024。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6和图7所示的,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和前纵梁中段内板1022之间形成有第三腔体,第三腔体内设有第一加强板1041,第一加强板1041的前部延伸至前纵梁前段101内,第一加强板1041的后部设有第一延伸部10411和第二延伸部10412。
具体的,第一延伸部10411于汽车高度方向上自前至后逐渐向上倾斜,第二延伸部10412于汽车高度方向自前至后上逐渐向下倾斜。在此,第一加强板1041上的第一延伸部10411和第二延伸部10412,可辅助第一加强筋1023和第二加强筋1024,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和传力效果。
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板1041优选起到加强前纵梁中段内板1022的作用,其具体可贴设于前纵梁中段内板1022上,如此为了装配方便。然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加强板1041还可贴设于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上,以起到加强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的作用,或者,于汽车宽度方向上,第一加强板1041设于前纵梁中段内板1022和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之间,以形成多腔体结构,也是可以的。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7所示的,前纵梁前段内板1012上设有开口,开口具体设于前纵梁前段内板1012的上部,并且开口处挡置有悬置安装板9。如此设置,利于前纵梁前段内板1012和悬置安装板9分别成型,可降低加工难度。提高成品率。
继续参照图5、图7和图9所示的,前述的加强部104包括位于第三腔体前部的第二加强板1042,第二加强板1042与第一加强板1041前后布置并连接于一起,如此利于提高传力效果。
详细来讲,第二加强板1042的上部向一侧凸出而形成有凹槽10421,凹槽10421具体向车内空间一侧凹陷,并且凹槽10421内设有悬置套管10,因此可使得第二加强板1042兼具提高悬置安装板9结构强度的作用。
更具体的,第二加强板1042的上部与前纵梁前段内板1012贴合,而下部位于前纵梁前段内板1012和前纵梁前段外板1011之间,以分隔形成两个第二分腔体105,可起到较好的加强结构强度的效果。
如图5、图7和图10所示的,前述的加强部104还包括位于第三腔体后部的第三加强板1043,第三加强板1043优选设于第二加强板1042的朝向车外的一侧,且第三加强板1043和第二加强板1042间距布置,可在该区域形成三个分腔体,利于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除此之外,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省去第三加强板1043。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的,前述的前围板下加强梁5包括第一加强梁501和第二加强梁502,第一加强梁501、第二加强梁502与前围加强板11围构形成有第四腔体,第四腔体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
具体来讲,第一加强梁501为大致与地面平行的板状结构,而第二加强梁502位大致与正交于汽车长度方向的平面平行的板状结构,并且,在汽车宽度方向上,第二加强梁502的中部朝向汽车后部凹陷。
本实施例中,将前围板下加强梁5分为两个部件,两者可分体制作再连接于一起,冲压成型简单,利于保证加工精度。
同时,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汽车,该汽车上设有如上的车身前部结构。本实施例的汽车,通过应用前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可提高汽车的防撞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可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机舱前纵梁(1)、扭力盒(2)、门槛梁(3)和前围地板(4);
所述机舱前纵梁(1)包括前纵梁前段(101)、前纵梁中段(102)和前纵梁后段(103);
所述前纵梁中段(10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前段(101)和所述门槛梁(3)连接;
所述扭力盒(2)上设有第一连接部(202)、第二连接部(203)、第三连接部(204)和第四连接部(205);所述第一连接部(202)与所述前纵梁前段(10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03)与所述门槛梁(3)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204)与所述前围地板(4)的中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205)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03)和所述第三连接部(204)之间,并与所述前纵梁后段(10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纵梁前段(101)和所述前纵梁后段(103)均沿汽车的长度方向延伸;于汽车宽度方向上,所述前纵梁中段(102)自所述前纵梁前段(101)至所述门槛梁(3)逐渐向朝向车外的一侧倾斜;
所述前纵梁前段(101)和所述前纵梁中段(102)的连接部位与前围板下加强梁(5)连接,所述前围板下加强梁(5)的前侧与所述前纵梁前段(10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力盒(2)、所述机舱前纵梁(1)、前围地板(4)之间形成有第一腔体;
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扭力盒加强板(6),所述扭力盒加强板(6)将所述第一腔体分隔为多个第一分腔体(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纵梁前段(101)包括前纵梁前段外板(1011),和设于所述前纵梁前段外板(1011)内侧的前纵梁前段内板(1012);
所述前纵梁前段外板(1011)和所述前纵梁前段内板(1012)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加强部(104),所述加强部(104)将所述第二腔体分隔为多个第二分腔体(1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纵梁中段(102)包括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和设于所述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内侧的前纵梁中段内板(1022);所述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和/或所述前纵梁中段内板(1022)上设有第一加强筋(1023)和第二加强筋(1024);
所述第一加强筋(10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前段(101)和A柱(8)连接,于汽车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加强筋(1023)自所述前纵梁前段(101)至所述A柱(8)逐渐向上倾斜;
所述第二加强筋(1024)的两端分别与述前纵梁前段(101)和所述门槛梁(3)连接,于汽车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加强筋(1024)自所述前纵梁前段(101)至所述门槛梁(3)逐渐向下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纵梁中段外板(1021)和所述前纵梁中段内板(1022)之间形成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内设有第一加强板(1041),所述第一加强板(1041)的前部延伸至所述前纵梁前段(101)内,所述第一加强板(1041)的后部设有第一延伸部(10411)和第二延伸部(10412),所述第一延伸部(10411)于汽车高度方向上自前至后逐渐向上倾斜,所述第二延伸部(10412)于汽车高度方向自前至后上逐渐向下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纵梁前段内板(1012)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挡置有悬置安装板(9);
所述加强部(104)包括位于所述第三腔体前部的第二加强板(1042),所述第二加强板(1042)与所述第一加强板(1041)前后布置并连接于一起;
所述第二加强板(1042)的上部向一侧凸出而形成有凹槽(10421),所述凹槽(10421)内设有悬置套管(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104)包括位于所述第三腔体后部的第三加强板(1043);
所述第三加强板(1043)设于所述第二加强板(1042)的朝向车外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下加强梁(5)包括第一加强梁(501)和第二加强梁(502);
所述第一加强梁(501)、所述第二加强梁(502)与前围加强板(11)围构形成有第四腔体,所述第四腔体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上设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CN202322389035.6U 2023-09-04 2023-09-04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207211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89035.6U CN220721199U (zh) 2023-09-04 2023-09-04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89035.6U CN220721199U (zh) 2023-09-04 2023-09-04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21199U true CN220721199U (zh) 2024-04-05

Family

ID=90488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89035.6U Active CN220721199U (zh) 2023-09-04 2023-09-04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211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0478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EP2196382B1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ide portion structure
KR960003520Y1 (ko) 차량의 하부 차체구조
JPH0966864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4520224A (ja) 車両ドアのインナーパネル
EP2058212B1 (en) Vehicle equipped with passenger frame having small height from ground
CN212685735U (zh) 一种上边梁加强结构及汽车
CN114080347B (zh) 用于电气运行的车辆的车身结构
JPH09175433A (ja) 支持構造付きの乗用車の前部構造
US20030193215A1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CN220721199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CN115003588A (zh) 用于机动车辆车厢底梁的纵向加强件
CN217918109U (zh) 门槛梁总成及车辆
CN112109810A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218986772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及车辆
KR101316329B1 (ko) 프레임 차량의 사이드멤버 결합구조
CN217649534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8141783U (zh) 车辆的后围总成以及车辆
CN216994535U (zh) 一种车身侧围结构及汽车
CN218577466U (zh) 车门内板总成及车辆
CN219728356U (zh) 前围底部加强结构与设有其的车辆
CN219406602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2950857U (zh) 电动汽车的前地板
CN219382610U (zh) 车辆后车身总成
CN219382612U (zh) 车身前部结构和设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