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08296U - 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 - Google Patents

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08296U
CN220708296U CN202322490499.6U CN202322490499U CN220708296U CN 220708296 U CN220708296 U CN 220708296U CN 202322490499 U CN202322490499 U CN 202322490499U CN 220708296 U CN220708296 U CN 2207082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ey
section
arc
straight line
det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049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月玲
叶其团
钱珍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Heavy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Heavy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Heavy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Heavy Machiner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9049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082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082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082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包括基准板,基准板的第一表面设有至少两个基准面,各个基准面相互平行,每个基准面对应一个待测带轮;相邻的两个基准面的相对位置与对应于两个基准面的两个待测带轮的端面的目标相对位置一致,相邻的两个基准面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距离为对应于两个基准面的两个待测带轮的端面与其自身的轮槽中心面之间的距离的差值。如此设置,将基准板的各个基准面直接贴合于各个待测带轮的端面,利用塞尺等测量工具分别测量各个基准面与相应的待测带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确定各个待测带轮的共面度,操作方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检测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时存在的不方便操作的问题。

Description

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
背景技术
带传动是利用张紧在传动带轮上的柔性带进行运动或动力传递的一种机械传动,适用于两轴中心距较大的场合。以空调压缩机与发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为例,发动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主动带轮,空调压缩机的输入轴上设置有从动带轮,在主动带轮的圆周面上和从动带轮的圆周面上设置有轮槽,将传动带绕设于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的轮槽上并进行张紧。
由于对带轮的安装误差,往往导致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的轮槽的中心面不共面,进而导致传动带扭曲运转,出现对传动带的偏磨和异响等故障。因此,在安装各个带轮时,需要对各个带轮的轮槽中心面的共面度进行检测。
现有技术中,一般利用三坐标测量仪来测量各个带轮的轮槽中心面的共面度,但是三坐标测量仪的成本高,且不易移动,不方便操作,影响检测效率。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检测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时存在的不方便操作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检测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时存在的不方便操作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包括基准板,所述基准板的第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基准面,各个所述基准面相互平行,每个所述基准面对应一个待测带轮;
相邻的两个所述基准面的相对位置与对应于所述两个基准面的两个所述待测带轮的端面的目标相对位置一致;
相邻的两个所述基准面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目标距离,对应于所述两个基准面的两个所述待测带轮分别为第一待测带轮和第二待测带轮,所述第一待测带轮的端面与其自身的轮槽中心面之间的距离值为第一距离值,所述第二待测带轮的端面与其自身的轮槽中心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值,所述目标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值与所述第二距离值的差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所述传动带轮包括主动带轮、张紧轮和从动带轮,所述主动带轮与所述从动带轮的分布方向为参考方向;
所述基准板的第一表面设置有与所述主动带轮对应的第一基准面、与所述从动带轮对应的第二基准面和与所述张紧轮对应的第三基准面,所述第三基准面位于所述第一基准面与所述第二基准面之间,所述第一基准面、所述第二基准面和所述第三基准面沿与所述参考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从所述基准板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所述基准板呈环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所述基准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段、第一过渡段、第二弧形段、第二过渡段、第三弧形段和第三过渡段;
所述第一弧形段与所述主动带轮相对应,所述第二弧形段与所述从动带轮相对应,所述第三弧形段与所述张紧轮相对应;
所述第一弧形段对应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段靠近所述第二弧形段的一侧,所述第二弧形段对应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二弧形段靠近所述第一弧形段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所述第三弧形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三弧形段远离所述第一过渡段的一侧;
所述第二过渡段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弧形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二直线段远离所述第一直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弧形段,所述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参考方向;
所述第三过渡段包括第三直线段和第四直线段,所述第三直线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弧形段和所述第四直线段,所述第四直线段远离所述第三直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段,所述第三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参考方向;
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第三直线段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张紧轮的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所述第一过渡段和所述第三过渡段均与所述第一弧形段相切,所述第一过渡段和所述第二过渡段均与所述第二弧形段相切,所述第二过渡段和所述第三过渡段均与所述第三弧形段相切。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所述主动带轮的端面设置有圆柱状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弧形面设置为能够搭接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圆周面;
和/或,所述从动带轮的端面设置有圆柱状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弧形面设置为能够搭接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圆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还包括加强支撑,所述加强支撑设置于所述基准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加强支撑与所述基准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固定设置于所述基准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所述基准板的材质为合金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包括基准板,在基准板的第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基准面,每个基准面对应一个待测带轮。各个基准面相互平行,相邻的两个基准面的相对位置与对应于这两个基准面的两个待测带轮的端面的目标相对位置一致,且相邻的两个基准面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距离为对应于这两个基准面的两个待测带轮的端面与其自身的轮槽中心面之间的距离的差值。两个待测带轮的端面的目标相对位置为这两个待测带轮的轮槽中心面位于同一平面时,这两个待测带轮的端面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上述各个基准面的相对位置是根据各个待测带轮的端面的目标相对位置确定的。在检测各个待测带轮的共面度时,将基准板的各个基准面面向待测带轮,并使各个基准面分别与相应的待测带轮相对应。若各个基准面均与相应的待测带轮的端面贴合接触,则说明各个待测带轮的轮槽中心面均位于同一平面内,其共面度符合要求。若至少一个基准面与其相对应的待测带轮的端面之间具有间隙,则利用塞尺等测量工具分别测量各个基准面与相应的待测带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确定各个待测带轮的共面度,操作简单、方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检测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时存在的不方便操作的问题。
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的分布方向为参考方向,将第一基准面、第二基准面和第三基准面沿与参考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从基准板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可以在多个位置、方向观察、测量各个基准面与相应的待测带轮的端面之间的间隙,方便操作。
将基准板设置为环状结构,不仅可以减轻基准板的重量,方便拿取、携带,在检测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时更省力,操作更加方便。
第二过渡段的第二直线段与第三过渡段的第三直线段的设置,可以适应不同位置的张紧轮,能够提高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在检测时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在检测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基准板;2、轮槽中心面;3、主动带轮;4、张紧轮;5、从动带轮;6、第一基准面;7、第二基准面;8、第三基准面;9、第一弧形段;10、第一过渡段;11、第二弧形段;12、第三弧形段;13、第一直线段;14、第二直线段;15、第三直线段;16、第四直线段;17、第一凸起部;18、第二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包括基准板1,在基准板1的第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基准面,每个基准面对应一个待测带轮。
各个基准面相互平行,相邻的两个基准面的相对位置与对应于这两个基准面的两个待测带轮的端面的目标相对位置一致。两个待测带轮的端面的目标相对位置为这两个待测带轮的轮槽中心面2位于同一平面时,这两个待测带轮的端面的相对位置。
相邻的两个基准面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距离为对应于这两个基准面的两个待测带轮的端面与其自身的轮槽中心面2之间的距离的差值。具体地,相邻的两个基准面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目标距离,对应于两个基准面的两个待测带轮分别为第一待测带轮和第二待测带轮,第一待测带轮的端面与其自身的轮槽中心面2之间的距离值为第一距离值,第二待测带轮的端面与其自身的轮槽中心面2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值,目标距离为第一距离值与第二距离值的差值。
也就是说,上述各个基准面的相对位置是根据各个待测带轮的端面的目标相对位置确定的。
在检测各个待测带轮的共面度时,将基准板1的各个基准面面向待测带轮,并使各个基准面分别与相应的待测带轮相对应。
若各个基准面均与相应的待测带轮的端面贴合接触,则说明各个待测带轮的轮槽中心面2均位于同一平面内,其共面度符合要求。
若至少一个基准面与其相对应的待测带轮的端面之间具有间隙,则利用塞尺等测量工具分别测量各个基准面与相应的待测带轮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确定各个待测带轮的共面度,操作简单、方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检测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时存在的不方便操作的问题。
上述实施例中,基准面的数量和位置对应于待测带轮的数量和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传动带轮包括主动带轮3和从动带轮5,此时,可以仅在基准板1上设置两个基准面。根据主动带轮3和从动带轮5的端面的目标相对位置确定两个基准面的相对位置。
另一些实施例中,传动带轮包括主动带轮3、张紧轮4和从动带轮5,此时,可以在基准板1上设置三个基准面。根据主动带轮3、从动带轮5和张紧轮4的端面的目标相对位置确定三个基准面的相对位置。
具体地,张紧轮4一般设置于主动带轮3与从动带轮5之间,且张紧轮4位于传动带的松边侧,传动带同时绕设于主动带轮3、从动带轮5和张紧轮4,通过调整张紧轮4的位置,可以调整传动带的张紧量,从而保证传动带与主动带轮3之间的摩擦力以及传动带与从动带轮5之间的摩擦力。
相应地,基准板1上的三个基准面分别为第一基准面6、第二基准面7和第三基准面8,其中,第三基准面8位于第一基准面6与第二基准面7之间,并使第一基准面6与主动带轮3对应,第二基准面7与从动带轮5对应,第三基准面8与张紧轮4对应,参照图2和图4。
主动带轮3与从动带轮5的分布方向为参考方向,参照图1中的m所指示的方向。将第一基准面6、第二基准面7和第三基准面8沿与参考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从基准板1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可以在多个位置、方向观察、测量各个基准面与相应的待测带轮的端面之间的间隙,方便操作。
在加工第一基准面6、第二基准面7和第三基准面8时,可以使第三基准面8作为加工第一基准面6和第二基准面7的基准。主动带轮3的端面与主动带轮3的轮槽中心面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参照图2中的H1,从动带轮5的端面与从动带轮5的轮槽中心面2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参照图2中的H2,张紧轮4的端面与张紧轮4的轮槽中心面2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参照图2中的H3。第一基准面6所在平面与第三基准面8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与第三距离的差值,第二基准面7所在平面与第三基准面8所在平面的距离为第二距离与第三距离的差值。
一些实施例中,在基准板1上设置有镂空结构,能够减轻基准板1的重量,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的质量较小,更方便拿取、携带,在检测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时更省力,操作更加方便。
本实施例中,将基准板1设置成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中空部分还可以避让各个待测带轮的端面上的一些结构。
基准板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段9、第一过渡段10、第二弧形段11、第二过渡段、第三弧形段12和第三过渡段,如图3所示。
其中,第一弧形段9与主动带轮3对应,第二弧形段11与从动带轮5相对应,第三弧形段12与张紧轮4相对应。各个弧形段的平面作为上述基准面,用于与相应的待测带轮的端面相接触。
上述第一弧形段9对应的曲率中心位于第一弧形段9靠近第二弧形段11的一侧,第二弧形段11对应的曲率中心位于第二弧形段11靠近第一弧形段9的一侧。
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三弧形段12对应的曲率中心位于第三弧形段12靠近第一过渡段10的一侧,基准板1基本呈三角形。
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三弧形段12对应的曲率中心位于第三弧形段12远离第一过渡段10的一侧,参照图3。
进一步实施例中,第二过渡段包括第一直线段13和第二直线段14,第一直线段13的第一端与第二弧形段11的端部连接,第一直线段13的第二端与第二直线段14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直线段14的第二端与第三弧形段12的端部相连接。
第三过渡段包括第三直线段15和第四直线段16,第三直线段15的第一端与第三弧形段12的端部相连接,第三直线段15的第二端与第四直线段16的第一端相连接,第四直线段16的第二端与第一弧形段9的端部相连接。
第二直线段14和第三直线段15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参考方向,第二直线段14与第三直线段15之间的距离小于张紧轮4的直径。
在张紧传动带时,可以沿与参考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调整张紧轮4的位置,上述第二直线段14和第四直线段16的设置,可以适应不同位置的张紧轮4,能够提高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的适用性。
本实施例中,使第一过渡段10和第三过渡段均与第一弧形段9相切,第一过渡段10和第二过渡段均与第二弧形段11相切,第二过渡段和第三过渡段均与第三弧形段12相切,能够提高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的美观性。
具体地,第一直线段13与第二弧形段11相切,第一直线段13与第二直线段14平滑连接,第三直线段15与第四直线段16平滑连接,第四直线段16与第一弧形段9相切。
上述第一弧形段9、第二弧形段11和第三弧形段12可以设置为圆弧形。
一些实施例中,在主动带轮3的端面设置有第一凸起部17,第一凸起部17呈圆柱状,且圆柱状的中心轴线与主动带轮3的回转轴线重合。在利用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时,可以使第一弧形段9的弧形面搭接于第一凸起部17的圆周面上。
同理,在从动带轮5的端面设置有第二凸起部18,第二凸起部18呈圆柱状,且圆柱状的中心轴线与从动带轮5的回转轴线重合。在利用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时,可以使第二弧形段11的弧形面搭接于第二凸起部18的圆周面上。
如此,在检测共面度时,第一凸起部17和第二凸起部18可以对基准板1进行支撑,在操作时更省力。
还可以在设计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时,对各个弧形段和各个过渡段的形状、尺寸进行设计,以确保基准板1与各个待测带轮的接触面之和最大,从而确保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在检测过程中的稳定性,确保检测精度。此时,利用第一凸起部17和第一弧形段9的相互作用以及第二凸起部18和第二弧形段11的相互作用,可以对基准板1进行定位,方便确定基准板1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还包括加强支撑,加强支撑设置于基准板1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设置,加强支撑与基准板1固定连接。
利用加强支撑可以增加基准板1的刚度和强度,减少基准板1的变形,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设置上述加强支撑时,需要避免加强支撑与待测带轮产生干涉,同时需要为测量动作预留充分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还包括把手,把手固定设置于基准板1的第二表面,在检测过程中,方便持握,更方便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加强支撑也可以作为把手,用于持握,方便对基准板1施力。
基准板1的材质可以但不限于选用合金钢,合金钢具有强度高、硬度大的优点,能够确保基准板1的刚度,避免基准板1发生变形,有利于提高检测精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准板,所述基准板的第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两个基准面,各个所述基准面相互平行,每个所述基准面对应一个待测带轮;
相邻的两个所述基准面的相对位置与对应于所述两个基准面的两个所述待测带轮的端面的目标相对位置一致;
相邻的两个所述基准面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目标距离,对应于所述两个基准面的两个所述待测带轮分别为第一待测带轮和第二待测带轮,所述第一待测带轮的端面与其自身的轮槽中心面之间的距离值为第一距离值,所述第二待测带轮的端面与其自身的轮槽中心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值,所述目标距离为所述第一距离值与所述第二距离值的差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带轮包括主动带轮、张紧轮和从动带轮,所述主动带轮与所述从动带轮的分布方向为参考方向;
所述基准板的第一表面设置有与所述主动带轮对应的第一基准面、与所述从动带轮对应的第二基准面和与所述张紧轮对应的第三基准面,所述第三基准面位于所述第一基准面与所述第二基准面之间,所述第一基准面、所述第二基准面和所述第三基准面沿与所述参考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从所述基准板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板呈环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弧形段、第一过渡段、第二弧形段、第二过渡段、第三弧形段和第三过渡段;
所述第一弧形段与所述主动带轮相对应,所述第二弧形段与所述从动带轮相对应,所述第三弧形段与所述张紧轮相对应;
所述第一弧形段对应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一弧形段靠近所述第二弧形段的一侧,所述第二弧形段对应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二弧形段靠近所述第一弧形段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弧形段的曲率中心位于所述第三弧形段远离所述第一过渡段的一侧;
所述第二过渡段包括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线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弧形段和所述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二直线段远离所述第一直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弧形段,所述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参考方向;
所述第三过渡段包括第三直线段和第四直线段,所述第三直线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弧形段和所述第四直线段,所述第四直线段远离所述第三直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弧形段,所述第三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参考方向;
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第三直线段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张紧轮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和所述第三过渡段均与所述第一弧形段相切,所述第一过渡段和所述第二过渡段均与所述第二弧形段相切,所述第二过渡段和所述第三过渡段均与所述第三弧形段相切。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带轮的端面设置有圆柱状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弧形面设置为能够搭接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圆周面;
和/或,所述从动带轮的端面设置有圆柱状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弧形面设置为能够搭接于所述第二凸起部的圆周面。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支撑,所述加强支撑设置于所述基准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所述加强支撑与所述基准板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固定设置于所述基准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板的材质为合金钢。
CN202322490499.6U 2023-09-13 2023-09-13 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 Active CN2207082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0499.6U CN220708296U (zh) 2023-09-13 2023-09-13 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0499.6U CN220708296U (zh) 2023-09-13 2023-09-13 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08296U true CN220708296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49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0499.6U Active CN220708296U (zh) 2023-09-13 2023-09-13 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082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10844B2 (en) Chain stretch detection device, chain stretch detection method, and passenger conveyor
CN220708296U (zh) 用于传动带轮的共面度检测工装
US881995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easuring cylinders
US20030088991A1 (en) Single-side measuring devices and methods
CN207894327U (zh) 测量曲轴半圆键槽轴向位置尺寸的检测工具
CN109489550A (zh) 内孔尺寸测量装置
CN211668387U (zh) 一种空气压缩机用活塞环槽专用量具
EP2492048A1 (en) Tolerance detection method and tolerance detection device for shape measuring apparatus
JP7286512B2 (ja) テストインジケータ
CN102679843B (zh) 一种用于大外径测量的非整圆π尺
US2013015240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specting a threading of a tubular connection used in the oil industry
CN112902789A (zh) 用于毛坯车轮的尺寸检测工具套件
CN108827105A (zh) 一种发动机机体止推挡宽度尺寸检具
CN117308855B (zh) 转动机构、测量装置、安装方法、数据测量及处理方法
CN101696866A (zh) 磁基座辅助测量块
JP2000266130A (ja) Cvtベルトのエレメント周長測定方法および測定装置
JP4616547B2 (ja) 平行度測定装置及び平行度判定方法
CN218270438U (zh) 一种花键综合测量量规
CN205448904U (zh) 圆柱滚子轴承外圈滚道宽度测量仪
CN104390557A (zh) 新型角度尺
CN109596068A (zh) 一种发动机曲轴圆柱度检测装置
CN219368599U (zh) 一种用于测量滑轮绳槽直径的测量工具
CN217058635U (zh) 一种用于测量齿轮齿侧间隙的检测装置
US2357437A (en) Sheave gauge
CN103644826A (zh) 一种斜孔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