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06222U - 铰链 - Google Patents

铰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06222U
CN220706222U CN202321104769.9U CN202321104769U CN220706222U CN 220706222 U CN220706222 U CN 220706222U CN 202321104769 U CN202321104769 U CN 202321104769U CN 220706222 U CN220706222 U CN 2207062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gear
clamping
alignment hole
hi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0476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良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110476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062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062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062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铰链,挡位组件包括设第一对位孔的第一挡位转盘,第一对位孔设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设多个挡位槽;卡位组件包括卡位转盘、包括第三段和第四段的第二对位孔,第四段靠近第三段的一端设有卡挡槽;第二对位孔的正投影落在第一挡位转盘且第四段与第一段部分重叠,并使得第二对位孔与第一对位孔共同位于以转轴为圆心的圆上,卡位组件与挡位组件形成同圆心相对转动连接;活舌组件包括活舌卡板和弹片,活舌卡板由第四段延伸至第一段,弹片的一端卡设于第三段,另一端延伸至第四段并与活舌卡板转动连接;弹簧绕设呈环状后一端连接至挡位组件,另一端连接至卡位组件。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尺寸小、使用便捷且用户体验效果好。

Description

铰链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五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铰链。
背景技术
铰链又称合页,是用来连接两个物体并使得两个物体之间可相对转动的五金器件,常用于家具,如柜门、折叠椅等。
相关技术的铰链结构较大,用于头枕两边的挡臂连接时,因头枕两边的挡臂小较,铰链不易隐藏,影响外观美感;另外,相关技术的铰链为无级转动,没有固定挡位,则在调整角度后不能实现定位,只能设计较大阻力结构实现特定角度的定位,但该阻力结构同时使转动调整角度时也需要较大的力实现转动,而且不能自动复位,使用不便,用户体验效果不佳。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铰链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尺寸小、使用便捷且用户体验效果好的铰链。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铰链,包括:挡位组件、与所述挡位组件形成同圆心相对转动连接的卡位组件、活舌组件以及弹簧;
所述挡位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壁和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壁的一端的第一挡位转盘;所述第一挡位转盘设有贯穿其上的第一对位孔;所述第一对位孔为以所述第一挡位转盘的转轴为圆心的弧形段结构,所述第一对位孔包括第一段和由所述第一段弯折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内周远离转轴的一侧凹陷形成多个挡位槽;
所述卡位组件包括第二固定壁、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壁的一端的卡位转盘、以及贯穿所述卡位转盘的第二对位孔;所述卡位转盘与所述第一挡位转盘正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对位孔为以所述转轴为圆心的弧形段结构,所述第二对位孔包括第三段和由所述第三段弯折的第四段,所述第四段靠近所述第三段的一端设有卡挡槽,所述卡挡槽由所述第四段的内周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对位孔向所述第一挡位转盘的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一挡位转盘且所述第四段与所述第一段部分重叠,并使得所述第二对位孔与所述第一对位孔共同位于以所述转轴为圆心的圆上;
所述活舌组件包括活舌卡板和弹片,所述活舌卡板收容于所述第四段内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段内,所述弹片的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三段内,所述弹片的另一端由所述第三段延伸至所述第四段并与所述活舌卡板形成转动连接;
所述弹簧绕设呈环状后其一端连接至所述挡位组件,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卡位组件,用于为所述卡位组件相对于所述挡位组件转动后复位提供回复力。
优选的,所述铰链还包括作为所述转轴的中轴柱,所述中轴柱包括呈同轴依次延伸的本体段、固定段以及转轴段;所述固定段的横截面呈非圆形,所述转轴段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一挡位转盘套设于所述固定段并形成卡接,所述卡位转盘套设于所述转轴段并形成转动连接;所述弹簧绕设于所述本体段,且其一端卡设于所述本体段,其另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壁。
优选的,所述第四段靠近所述第三段的一端还设有复位槽,所述复位槽由所述第四段的内周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凹陷形成,且所述复位槽相较于所述卡挡槽更靠近所述第三段。
优选的,所述第三段内还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由所述第三段的内周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凹陷形成。
优选的,所中轴柱还包括沿所述本体段的径向贯穿其上的卡槽,所述弹簧的其中一端插设于所述卡槽内形成卡接。
优选的,所述卡位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壁的卡柱,所述弹簧的其中另一端卡设于所述卡柱。
优选的,所述活舌卡板的其中一周侧凹陷形成卡口,所述卡口用于卡接至所述卡位转盘并形成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的内周凸出形成推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对位孔包括两个且关于所述转轴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对位孔包括两个且关于所述转轴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对位孔向所述第一挡位转盘的正投影落与所述第一对位孔共同围成圆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挡位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壁的第二挡位转盘,所述第二挡位转盘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挡位转盘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挡位转盘套设于所述转轴段并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挡位转盘和所述第二挡位转盘分别位于所述卡位转盘的相对两侧。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铰链通过设置呈同圆心相对转动连接的卡位组件与挡位组件配合,二者分别固定至两个物体,在挡位组件挡位转盘上设置第一对位孔且第一对位孔内设置多个挡位槽,在卡位组件的卡位转盘上设置第二对位孔,将活舌组件的活舌卡板同时收容于所述第一对位孔和第二对位孔,并将弹片的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二对位孔内,另一端与所述活舌卡板形成转动连接,通过轻微施力使卡位组件相对于挡位组件同轴转动,从而通过带动活舌卡板分别卡设于不同的挡位槽内,以实现卡位组件相对于挡位组件形成不同角度的定位,从而实现两个物体相对折叠呈不同角度并定位的目的,两个物体相对折叠呈最小角度时继续折叠使活舌卡板从挡位槽内脱离以解除二者的相对限位,并在弹簧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使得卡位组件与挡位组件复位呈位于同一直线。上述结构得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实现了两个物体相对形成不同角度的调节与定位,以及复位的目的,其不仅结构小,便于使用时隐藏以提高外观美感,且仅需轻微施力即可完成操作,操作便捷且使用方便,用户体验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或其他方面的内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实施例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实施例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实施例调节转动至其中一挡位槽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实施例调节转动至活舌卡板位于复位槽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此记载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铰链100,挡位组件1、与所述挡位组件1形成同圆心相对转动连接的卡位组件2、活舌组件3以及弹簧4。
所述挡位组件1包括第一固定壁11和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壁11的一端的第一挡位转盘12。
所述第一固定壁11用于固定至需要形成相对转动的两个物体中的其中一个。
所述第一挡位转盘12设有贯穿其上的第一对位孔13。所述第一对位孔13为以所述第一挡位转盘12的转轴为圆心的弧形段结构,所述第一对位孔13包括第一段131和由所述第一段131弯折的第二段132。所述第一段131的内周远离转轴的一侧凹陷形成多个挡位槽133。本实施方式中,挡位槽133设有四个,其数量不限于此,挡位槽的数量决定了铰链100每次调节角度的大小。
所述卡位组件2包括第二固定壁21、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壁21的一端的卡位转盘22、以及贯穿所述卡位转盘22的第二对位孔23。
所述第二固定壁21用于固定至需要形成相对转动的两个物体中的其中另一个。
所述卡位转盘22与所述第一挡位转盘12正对且间隔设置,二者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叠设。
所述第二对位孔23为以所述转轴为圆心的弧形段结构,所述第二对位孔23包括第三段231和由所述第三段231弯折的第四段232。所述第四段232靠近所述第三段231的一端设有卡挡槽233,所述卡挡槽233由所述第四段232的内周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凹陷形成。
所述第二对位孔23向所述第一挡位转盘12的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一挡位转盘12,且所述第四段232与所述第一段131部分重叠,并使得所述第二对位孔23与所述第一对位孔13共同位于以所述转轴为圆心的圆上。从而使得第一挡位转盘12相对于所述卡位转盘22呈相对转动时,第一对位孔13与第二对位孔23相互重合的部分越来越多,直至复位。
本实施方式中,铰链100在初始状态时,第一固定壁11与第二固定壁21位于同一直线上,且二者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用以分别固定于两个物体以使两个物体实现相互转动。
所述活舌组件3包括活舌卡板31和弹片32。
所述活舌卡板31收容于所述第四段232内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段131内。
所述弹片的32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三段231内,比如,第三段231远离第四端232的一端尺寸大于其靠近第四端232的一端,将弹片32的一端弯曲成与第三段231形状匹配的形状,再安装收容于第三段231内,以实现卡设于第三段231内。
所述弹片32的另一端由所述第三段231延伸至所述第四段232并与所述活舌卡板31形成转动连接。也就是说,活舌卡板31可相对于弹片32转动一定角度,活舌卡板31与弹片32的连接处以平行于卡位转盘22的轴向为转轴实现转动,比如通过弹片32的弹性形变实现,弹片32还可以对活舌卡板31形成一定的推力,即其收容于第三段231的部分弯曲后可因其弹性形变可提供推力。
通过上述挡位组件1、卡位组件2、活舌组件3的设置,从而实现了使第一挡位转盘12与卡位转盘22相对转动时,活舌卡板31限位于第四段232内并在第一对位孔13内移动,并可在第一对位孔13内的各个挡位槽133的位置限位,以实现对挡位组件1与卡位组件2相对折叠形成角度的控制。
所述弹簧4绕设呈环状后其一端连接至所述挡位组件1,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卡位组件2,用于为所述卡位组件2相对于所述挡位组件1转动后复位提供回复力。因此,所述卡位组件2相对于所述挡位组件1相对转动时,弹簧4会继续沿其绕设方向压缩并一直处理弹性形变的状态,当活舌组件3解除对挡位组件1与卡位组件2的相对位置限位时,弹簧4因恢复弹性形变而产生回复力,拉动卡位组件2相对于挡位组件1复位形成呈180度角的初始状态。
所述卡位组件2与所述挡位组件1形成同圆心相对转动连接的方式有多种,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中轴柱的方式实现,具体为:所述铰链100还包括作为所述转轴的中轴柱5,所述中轴柱5包括呈同轴依次延伸的本体段51、固定段52以及转轴段53。
所述固定段52的横截面呈非圆形,比如正方形等,所述第一挡位转盘12套设于所述固定段52并形成卡接,则第一挡位转盘12相对于中轴柱5相对静止而不能转动。
所述转轴段53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卡位转盘22套设于所述转轴段53并形成转动连接,即卡位转盘22相对于中轴柱5相对可转动,也实现了卡位转盘22相对第一挡位转盘12可实现相对转动。
所述弹簧4绕设于所述本体段51,且其一端卡设于所述本体段51,其另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壁21,具体可在第二固定壁21上设置卡柱211,使弹簧4卡设于卡柱211上,从而实现为卡位转盘22相对第一挡位转盘12相对转动后提供复位的回复力。本实施方式中,更优的,所中轴柱5还包括沿所述本体段51的径向贯穿其上的卡槽54,所述弹簧4的其中一端插设于所述卡槽54内形成卡接;所述卡位组件2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壁21的卡柱24,所述弹簧4的其中另一端卡设于所述卡柱24。
所述弹片32一般通过钳子夹住后放入第二对位孔23的第三段231内,为了方便装配,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三段231为钳子设置让位空间,具体的,所述第三段231内还设有让位槽234,所述让位槽234由所述第三段231的内周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凹陷形成。让位槽234不仅方便的钳子的对弹片32的装配,同时也起到了防止弹片32把活舌卡板31顶得太紧,而可以充当弹片32收缩时的余位空间,避免活舌卡板31被卡死而无法实现第一挡位转盘12与卡位转盘22的复位,从而还提高了可靠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活舌卡板31在所述卡位转盘22的第二对位孔23的第四段232内稳定活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活舌卡板31的其中一周侧凹陷形成卡口311,所述卡口311用于卡接至所述卡位转盘22并形成滑动连接,相当于是活舌卡板31通过卡口311夹设于卡位转盘22,提升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下对所述铰链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参图2为铰链100的初始状态,此时第一挡位转盘12与卡位转盘22形成的夹角为180度,为了方便说明,将设置于第一段131的多个挡位槽133沿由所述第一段131远离所述第二段132的一端向其另一端方向依次定义为第一、二、三、四挡位槽。
则初始状态时,活舌卡板31与卡位转盘22的关系为:活舌卡板31卡置于第二对位孔23的第四段232内,且其一端抵接至所述第四段232的卡挡槽233;活舌卡板31与第一挡位转盘12的关系为:活舌卡板31位于第一对位孔13内且其一端抵接至所述挡位槽133的第一挡位槽a。
第一挡位槽、第二挡位槽、第三挡位槽、第四挡位槽的最高点均在以铰链的转轴为圆心所在的圆上,该圆定义为K线,如图5中所示。通过逆时针转动卡位转盘22(也相当于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一挡位转盘12),活舌卡板31原本随卡位转盘22同步转动,但因活舌卡板31受到第一挡位转盘12的第一挡位槽a的最高点K线限制受到阻力,使得弹片32被挤压而让位,以便能通过弹片32的变形让位通过第一挡位槽a的最高点K线,则卡位转盘22内的弹片32产生弹性形变并挤压活舌卡板31,直至活舌卡板31随卡位转盘22同步转动一个角度并通过第一挡位槽a的最高点而进入第二挡位槽b,此时弹片32通过恢复形变而将活舌卡板31抵接限制于第二挡位槽b内形成限位。
同理继续逆时针转动卡位转盘22使活舌卡板31依次进入第三挡位槽c、第四挡位槽d,使得第一挡位转盘12与卡位转盘22形成不同的转动夹角。
再继续逆时针转动卡位转盘22,此时活舌卡板31从第四挡位槽d出来后抵接至第一对位孔13的第二段132的内周侧而被阻挡,不能再通过,从而无法再继续转动,也没有能使活舌卡板31继续限位的挡位槽,而每一次转动,弹簧4都会旋转压缩产生一定弹性形变,当活舌卡板31没有继续对其限位的挡位槽时,只能进入第一段131的非挡位槽空间,而弹簧4因恢复弹性形变而拉动卡位转盘22回复原状,同步带动活舌卡板31回复原状,回到初始状态,实现复位。上述调节过程仅需要轻轻施力即可实现转动,复位时为自动复位,使用便捷,卡位组件1和挡位组件2的同心圆相对转动的结构设置使得铰链100可做得尺寸小,便于装配后隐藏,提高了用户体验效果。
更优的,所述第四段232靠近所述第三段231的一端还设有复位槽235,所述复位槽235由所述第四段232的内周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凹陷形成,且所述复位槽235相较于所述卡挡槽233更靠近所述第三段231。该结构可有效防止活舌卡板31在复位时再次卡到挡位槽233内而不能顺利复位,具体的,当活舌卡板31在第四挡位槽d时,继续逆时针转动卡位转盘22时,活舌卡板31从第四挡位槽d出来后抵接至第一对位孔13的第二段132的内周侧而被阻挡,不能再通过,从而无法再继续转动,则因活舌卡板31受到第二段132的逆时针方向的阻力而从卡挡槽233内被沿逆时针推动一小角度,从而使得活舌卡板31在第四段232内其一端由卡挡槽233位置移动至复位槽235位置,同时活舌卡板31的另一端被第四段232的宽度限制,行程有限,则活舌卡板31卡位至复位槽235后相对于卡位转盘22不再移动,此时活舌卡板31因从卡挡槽233内移动至复位槽235转动一个小角度,使得活舌卡板31在第一对位孔13内离挡位槽133更远,如图6中所示,此时可见活舌卡板31最靠近K线的一端距离K线圆中心的半径小于K线半径,所以活舌卡板31在第一对位孔13内复位移动时就不会再次卡到挡位槽133内,实现顺利复位,有效的提高了使用的可靠便捷性和体验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活舌卡板31被第四段232的宽度限制,行程有限,则活舌卡板31卡位至复位槽235后相对于卡位转盘22不再移动,该过程的实现优选第一挡位转盘12的第二段132的宽度大于卡位转盘22的第四段232的宽度,则上述过程实现更顺畅,可靠性更好。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段131远离所述第二段132的一端的内周凸出形成推部134。当卡位转盘22与第一挡位转盘12复位后,活舌卡板31相对于卡位转盘22,其一端卡设于复位槽235,相对于第一挡位转盘12,该端则回复到挡位槽133的初始位(第一挡位槽a),而因复位时弹簧4提供的回复力的使卡位转盘22回位时会惯性运动一小段行程,则在复位后该惯性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时,活舌卡板31随之转动至初始位(第一挡位槽a)时受到推部134的阻挡产生反推力,则将活舌卡板31从复位槽235又推回卡挡槽233,实现完全复位。
更优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位孔13包括两个且关于所述转轴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对位孔23包括两个且关于所述转轴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对位孔23向所述第一挡位转盘12的正投影落与所述第一对位孔13共同围成圆形结构。上述结构有效增加了铰链100转动调节的稳定性,使用体验效果更佳。
所述挡位组件1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壁11的第二挡位转盘14,所述第二挡位转盘14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挡位转盘12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挡位转盘14套设于所述转轴段53并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挡位转盘12和所述第二挡位转盘14分别位于所述卡位转盘22的相对两侧。该结构也同样进一步提高了铰链100转动调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外,本实施例中,铰链100还设有两个压饼6,两个压饼6分别盖设于挡位组件1的上下两侧,并套设于中轴柱5实现固定,可有效增加转动的顺滑性,还能对活舌卡板31的上下的位置进行限位,提高可靠性。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铰链通过设置呈同圆心相对转动连接的卡位组件与挡位组件配合,二者分别固定至两个物体,在挡位组件挡位转盘上设置第一对位孔且第一对位孔内设置多个挡位槽,在卡位组件的卡位转盘上设置第二对位孔,将活舌组件的活舌卡板同时收容于所述第一对位孔和第二对位孔,并将弹片的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二对位孔内,另一端与所述活舌卡板形成转动连接,通过轻微施力使卡位组件相对于挡位组件同轴转动,从而通过带动活舌卡板分别卡设于不同的挡位槽内,以实现卡位组件相对于挡位组件形成不同角度的定位,从而实现两个物体相对折叠呈不同角度并定位的目的,两个物体相对折叠呈最小角度时继续折叠使活舌卡板从挡位槽内脱离以解除二者的相对限位,并在弹簧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使得卡位组件与挡位组件复位呈位于同一直线。上述结构得本实用新型的铰链实现了两个物体相对形成不同角度的调节与定位,以及复位的目的,其不仅结构小,便于使用时隐藏以提高外观美感,且仅需轻微施力即可完成操作,操作便捷且使用方便,用户体验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铰链,其特征在于,包括:挡位组件、与所述挡位组件形成同圆心相对转动连接的卡位组件、活舌组件以及弹簧;
所述挡位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壁和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壁的一端的第一挡位转盘;所述第一挡位转盘设有贯穿其上的第一对位孔;所述第一对位孔为以所述第一挡位转盘的转轴为圆心的弧形段结构,所述第一对位孔包括第一段和由所述第一段弯折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内周远离转轴的一侧凹陷形成多个挡位槽;
所述卡位组件包括第二固定壁、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壁的一端的卡位转盘、以及贯穿所述卡位转盘的第二对位孔;所述卡位转盘与所述第一挡位转盘正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对位孔为以所述转轴为圆心的弧形段结构,所述第二对位孔包括第三段和由所述第三段弯折的第四段,所述第四段靠近所述第三段的一端设有卡挡槽,所述卡挡槽由所述第四段的内周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对位孔向所述第一挡位转盘的正投影落在所述第一挡位转盘且所述第四段与所述第一段部分重叠,并使得所述第二对位孔与所述第一对位孔共同位于以所述转轴为圆心的圆上;
所述活舌组件包括活舌卡板和弹片,所述活舌卡板收容于所述第四段内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段内,所述弹片的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三段内,所述弹片的另一端由所述第三段延伸至所述第四段并与所述活舌卡板形成转动连接;
所述弹簧绕设呈环状后其一端连接至所述挡位组件,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卡位组件,用于为所述卡位组件相对于所述挡位组件转动后复位提供回复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还包括作为所述转轴的中轴柱,所述中轴柱包括呈同轴依次延伸的本体段、固定段以及转轴段;所述固定段的横截面呈非圆形,所述转轴段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一挡位转盘套设于所述固定段并形成卡接,所述卡位转盘套设于所述转轴段并形成转动连接;所述弹簧绕设于所述本体段,且其一端卡设于所述本体段,其另一端卡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段靠近所述第三段的一端还设有复位槽,所述复位槽由所述第四段的内周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凹陷形成,且所述复位槽相较于所述卡挡槽更靠近所述第三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段内还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由所述第三段的内周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凹陷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中轴柱还包括沿所述本体段的径向贯穿其上的卡槽,所述弹簧的其中一端插设于所述卡槽内形成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壁的卡柱,所述弹簧的其中另一端卡设于所述卡柱。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活舌卡板的其中一周侧凹陷形成卡口,所述卡口用于卡接至所述卡位转盘并形成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的内周凸出形成推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孔包括两个且关于所述转轴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对位孔包括两个且关于所述转轴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对位孔向所述第一挡位转盘的正投影落与所述第一对位孔共同围成圆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挡位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壁的第二挡位转盘,所述第二挡位转盘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挡位转盘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挡位转盘套设于所述转轴段并形成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挡位转盘和所述第二挡位转盘分别位于所述卡位转盘的相对两侧。
CN202321104769.9U 2023-05-09 2023-05-09 铰链 Active CN2207062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4769.9U CN220706222U (zh) 2023-05-09 2023-05-09 铰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4769.9U CN220706222U (zh) 2023-05-09 2023-05-09 铰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06222U true CN220706222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49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04769.9U Active CN220706222U (zh) 2023-05-09 2023-05-09 铰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062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56909B1 (en) Hinge assembly
US8091180B2 (en) Hinge assembly
TWM498451U (zh) 轉軸裝置
JP3828643B2 (ja) ヒンジ装置
CN220706222U (zh) 铰链
US7107915B2 (en) Locking mechanism for folding legs
CN201277257Y (zh) 枢纽器及其干涉组件
JP3734659B2 (ja) ヒンジ装置
US20140097658A1 (en) Chair
CN106724246B (zh) 一种便于收纳的会议椅
EP1619399B1 (en) Hinge
WO2007136029A1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JP3545363B2 (ja) ヒンジ装置
JP2002333012A (ja) ヒンジ装置
KR100608550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스윙 힌지 구조
US11311393B2 (en) Universal digit
JP4297725B2 (ja) 携帯機器及びヒンジ装置
CN111786105B (zh) 过线旋转机构和通信天线
JP2006266447A (ja) 二軸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機器
EP1897234B1 (en) Portable terminal
CN209875449U (zh) 一种蠕动泵用异形弹簧开关
JP4102630B2 (ja) クリック機構、及び回転式接合体
CN217216639U (zh) 铰链组件以及柔性屏移动终端
TWI391081B (zh) 鉸鏈結構
JPH0614486Y2 (ja) 室内アンテ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