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91383U - 一种触控屏以及车辆触控侧窗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屏以及车辆触控侧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91383U
CN220691383U CN202322411233.8U CN202322411233U CN220691383U CN 220691383 U CN220691383 U CN 220691383U CN 202322411233 U CN202322411233 U CN 202322411233U CN 220691383 U CN220691383 U CN 2206913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t
layer
touch
electrode lead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1123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良明
彭为亚
石林荣
吴剑伟
范良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Kostal Huayang Automotive Electric Co Ltd
Kostal Shanghai Mecha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Kostal Huayang Automotive Electric Co Ltd
Kostal Shanghai Mecha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Kostal Huayang Automotive Electric Co Ltd, Kostal Shanghai Mecha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Kostal Huayang Automotiv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1123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913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91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913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触控屏以及车辆触控侧窗,触控屏包括基板结构,基板结构至少包括依次堆叠逐层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第三透明基板;设置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一透明触控层和第一透明电极引线;第一透明电极引线电连接第一透明触控层和基板结构的不可视区域的导线;设置在第二透明基板和第三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二透明触控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第二透明电极引线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二透明触控层和基板结构的不可视区域的导线;基板结构的不可视区域的导线和线路板电连接。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屏为全透明的触控屏,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的无边框侧车窗等,满足触控屏的更多个性化的应用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屏以及车辆触控侧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屏以及车辆触控侧窗。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触控界面也在各种智能控制中得以广泛应用。而触控界面的应用必然需要配置对应的触控屏;但目前常规的触控屏和显示屏的外观较为近似,为了避免其内部线路等结构显露出来,往往会在触控屏的基板背面设置带颜色的油墨层,使得触控屏的外观颜色和油墨层颜色一致。而这种结构形式的触控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广泛应用,无法满足各种不同应用场景的个性化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控屏以及车辆触控侧窗,实现触控层的透明外观,扩展触控屏的应用场景,满足触控屏更多个性化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屏,包括基板结构,所述基板结构至少包括依次堆叠逐层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第三透明基板;
位于所述基板结构的可视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一透明触控层和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引线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透明触控层和所述基板结构的不可视区域的导线;
位于所述基板结构的可视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三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二透明触控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其中,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引线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二透明触控层和所述基板结构的不可视区域的导线;所述基板结构的不可视区域的导线和线路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明触控层和所述第二透明触控层均为ITO导电网格层、PEDOT导电网格层或纳米银导电网格层;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引线均为ITO引线、PEDOT引线或纳米银引线。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明触控层和所述第二透明触控层均为格线路间距1.3mm~1.5mm,格线路线宽0.1mm~0.3mm的导电网格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引线的线宽均满足Wmin=Ro*L/Rmax;其中,Wmin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引线的最小线宽,L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引线的引线长度;Ro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引线的设定方阻;Rmax为电极引线的最大允许阻值。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触控层和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一透明绝缘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绝缘层和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一透明屏蔽层;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屏蔽层覆盖所述基板结构的整个可视区域。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明触控层和所述第三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二透明绝缘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明绝缘层和所述第三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二透明屏蔽层;其中,所述第二透明屏蔽层覆盖所述基板结构的整个可视区域中除所述第二透明触控层之外的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明屏蔽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屏蔽层均为ITO屏蔽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明绝缘层和所述第二透明绝缘层均可以为PVB层、EVA层、SGP热熔胶层中的任意一种。
一种车辆触控侧窗,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屏;其中,所述触控屏的基板结构为侧窗玻璃。
可选地,所述车辆触控侧窗为无边框侧窗。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触控屏以及车辆触控侧窗,该触控屏包括基板结构,基板结构至少包括依次堆叠逐层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第三透明基板;位于基板结构的可视区域,设置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一透明触控层和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引线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一透明触控层和基板结构的不可视区域的导线;位于基板结构的可视区域,设置在第二透明基板和第三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二透明触控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其中,第二透明电极引线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二透明触控层和基板结构的不可视区域的导线;基板结构的不可视区域的导线和线路板电连接。
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屏中采用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以及第三透明基板依次堆叠逐层设置,形成透明的基板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地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以及第二透明基板和第三透明基板之间分别设置第一透明触控层和第二透明触控层;并且还进一步地采用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第二透明引线分别实现第一透明触控层和第二透明触控层与导线之间的电连接,由此即可使得该触控屏在基板结构为透明结构的基础上,该基板结构上的可视区域范围内所有的电路结构均为透明的电路结构,由此此即可获得全透明的触控屏,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的无边框侧车窗等,满足触控屏的更多个性化的应用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中第一透明触控层和第一透明电极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中第二透明触控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中部分导电网格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品的部分电极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的另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汽车行业中更多的智能控制功能被广泛应用;而在车辆侧窗上设置触控功能目前尚无相关的应用;并且因为目前常规的触控屏多因设置有油墨层的原因而带有颜色,如果设置在车辆侧窗上,必然会影响车辆侧窗的透光。由此可见,目前常规的触控屏并不能满足类似于车辆侧窗等透明结构上的应用。
为此,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透明的触控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触控屏的应用场景,满足触控屏更多个性化的应用。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7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中第一透明触控层和第一透明电极引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中第二透明触控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中部分导电网格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品的部分电极引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屏的另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在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该触控屏可以包括:
基板结构10,基板结构10至少包括依次堆叠逐层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11、第二透明基板12、第三透明基板13;
位于基板结构10的可视区域101,设置在第一透明基板11和第二透明基板12之间的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基板结构的不可视区域的导线;
位于基板结构10的可视区域,设置在第二透明基板12和第三透明基板13之间的第二透明触控层22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3;其中,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3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二透明触控层22和基板结构10的不可视区域102的导线25;基板结构10的不可视区域102的导线25和线路板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也即是相互之间形成电压差的两层导电网格层;而第一透明基板11、第二透明基板12以及第三透明基板13依次堆叠形成的基板结构10,也即是相当于形成承载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的结构;并且位于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之间的第二透明基板12相当于是两层导电网格层之间的绝缘层。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均可以采用ITO导电网格层、PEDOT导电网格层或纳米银导电网格层等其中的任意一种;以上各种导电网格层均属于透明导电网格层,即便是将上述导电网格层设于基板结构10的内部可视区域,并分别形成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两层透明的导电层。并且对于用户而言,该触控屏的外观为一个透明板状结构。
另外,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触控屏并非一个满屏触控的触控层,而仅仅是在基板结构10上局部透明区域具有触控功能的触控层。
为了便于理解,参照图1,触控屏的基板结构10包含可视区域101和位于基板结构10的边缘部位的不可视区域102。可以理解的是,该不可视区域102可以视为触控屏;在实际应用时,基板结构10和其他结构部件安装连接时的连接部位区域,一般情况下是被所连接的结构部件遮挡而不可见的区域。而对于基板结构10上的可视区域也即是用户直接可视且可进行手触的区域。显然,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设置在基板结构10内部时应当均位于该基板结构10上的可视区域,且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之间相互正对设置。
在此基础上,对于能够完成完整触控功能的触控屏而言,其对应的两侧导电网格层还需要分别和线路板上的线路实现电连接,以便将触控屏两个导电网格层感应到的触控电信号传送至线路板,使得线路板上的处理芯片对该触控电信号识别后执行相应的操作动作。显然上述线路板一般并不设置在基板结构10上,而是封装在脱离基板结构10的其他封装结构内,并且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分别和线路板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电极引线也是从基板结构10的不可视区域102从基板结构10穿出并延伸至和线路板进行电连接。
而如前所述,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是设置在基板结构10的透明的可视区域101,如图2所示,若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的边缘位置均和不可视区域102的边缘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的电极引线也必然需要通过从基板结构10上的可视区域101延伸至不可视区域102。但目前常规的银导线等电极引线并不是透明的,如果设置在基板结构10内的可视区域,也就必然会在基板结构10内的可视区域显露出来,进而影响透明的触控屏的外观美观;当该触控屏应用于车辆侧窗等场景时,该不透明的电极引线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车辆侧窗的透光性,影响乘客透过车辆侧窗观看外部环境。为此,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将分别实现两层透明触控层和线路板之间的电连接的导线分成两部分,即对于第一透明触控层21直接和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的一端相连接,而该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由该第一透明触控层21的边缘延伸至基板结构10的不可视区域102,并且该基板结构10的不可视区域102设置有对应的导线25,该导线25和该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背离该第一透明触控层21的一端电连接,且该导线25背离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的端部又和线路板上对应的线路之间进行电连接,也即是说该第一透明触控层21通过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对应的导线25和线路板之间实现电连接;该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应当是设置在基板结构10内与第一透明触控层21位于同一层。同理,对于第二透明触控层22同样可以采用由基板结构10的可视区域延伸至不可视区域的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以及对应的导线实现和线路板上的线路之间的电连接,且显然该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也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设置在基板。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1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2均可以采用为ITO引线、PEDOT引线或纳米银引线中任意一种引线;此外,对于本实施例中设置在基板结构10的不可视区域101的导线25可以采用银导线等不透明的导线。当然,本申请中也并不排除直接分别将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5延伸至基板结构10的不可视区域102并直接延伸至和线路板上的线路电连接,也能够实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一般情况下,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均包含有多条相互平行的引线,也即是说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分布区域均需要覆盖基板结构10的可视区域中的一部分区域,而分别位于第二透明基板12两侧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3分别覆盖的区域应当是相互错开的区域,也即是说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分别覆盖基板结构10的可视区域中互不重叠的两部分区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之间也形成一个可感应生成触控信号的触控电容结构。
如图1和图2所述,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3分别从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所在的触控区域的边缘不同的两侧分别向两个不同方向延伸至不可视区域102,由此使得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所分布的区域相互独立分离。
进一步地考虑到,相对于银导线等引线而言,ITO引线、PEDOT引线或纳米银引线等引线的方阻相对更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触控屏感应信号传输的灵敏度。为此,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可以采用线宽满足Wmin=Ro*L/Rmax;其中,Wmin为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3的最小线宽,L为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的引线长度;Ro为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的设定方阻;Rmax为电极引线的最大允许阻值。
可以理解的是,设定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所允许的最大阻值为Rmax,该最大阻值与触控芯片的驱动能力有关,以常规驱动能力的触控芯片为例,一般Rmax=20kΩ;设定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中的任意一个透明电极引线的引线长度为L(mm),最小线宽为Wmin(mm)。
对于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的引线长度L与引线宽度W之间应当满足关系公式:Wmin=(ρ/d)*L/Rmax;
又因为如下条件:
1)电阻计算公式:R=ρL/S;
2)方阻计算公式:Ro=ρ/d;
由此,可得出引线长度L与最小线宽Wmin之间的满足关系公式:Wmin=Ro*L/Rmax。
相对于常规的触控屏中采用银导线等作为电极引线而言,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的线宽更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电极引线能够满足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避免相邻的电极引线之间相互干扰,各个相互平行的相邻电极引线之间可以更大,进而使得各个电极引线之间相互间隔的分散布局。而因为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在基板结构10内均呈现透明的状态,即便是两组电极引线在基板结构10内可视区域101大面积铺设,也并不影响其外观。
此外,如前所述,对于本申请中的第一透明网格层21和第二透明网格层22所采用的透明导电材料可以是和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以及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在本申请的另一可选地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地保证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能够更好的分别和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以及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相互匹配,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均可以为格线路间距1.3mm~1.5mm,格线路线宽0.1mm~0.3mm的导电网格层。
基于上述论述,对于上述任意实施例的触控屏可以具体应用于车辆侧窗的透明玻璃上,在具体应用中,该触控屏的基板结构10在充当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的承载的基板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地充当车辆侧窗的透明玻璃。也即是说,本申请中的第一透明基板11、第二透明基板12以及第三透明基板13均可以采用常规车辆侧窗所用的钢化玻璃。
可以理解的是,车辆侧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上下升降,当车辆车窗下降至最低时,车窗玻璃一般仅仅只有顶部部分露出,为了保证车窗玻璃下降也能够进行触控操作,触控屏可以设置在车窗玻璃的顶端部位;相应地,车窗玻璃上升至最高位置时,插入车门内不可视的部分即为触控屏的基板结构10上的不可视区域,未插入至车门内的区域即为基板结构10上的可视区域。因为本申请中的触控屏中的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以及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均为透明导电结构,因此即便是第一透明触控层21、第二透明触控层22、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在车窗玻璃的可视区域大面积分布,也并能够保证车窗玻璃的透明外观;且因为车窗玻璃的电极引线采用透明的导电引线,因此本申请中的触控屏可以应用于车辆上无边框的侧窗,而无需依赖于车窗玻璃边缘边框进行电极引线的遮挡。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进一步地考虑到当触控屏应用于车辆侧窗等场景时,车辆侧窗上仅仅只需要触控屏的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二透明触控层22具有触控功能即可,但是因为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引线23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24在基板结构10内可视区域分布的面积较大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触信号,为此,在本申请的另一可选地实施例中,还可以进一步地的包括:
设置在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一透明基板11之间的第一透明绝缘层42,以及设置在第一透明绝缘层41和第一透明基板11之间的第一透明屏蔽层31;其中,第一透明屏蔽层31覆盖基板结构10的整个可视区域。
同理还可以进一步地包括:
设置在第二透明触控层22和第三透明基板13之间的第二透明绝缘层42,以及设置在第二透明绝缘层42和第三透明基板13之间的第二透明屏蔽层32;其中,第二透明屏蔽层32覆盖基板结构10的整个可视区域101中除第二透明触控层22之外的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明屏蔽层31和第二透明屏蔽层32均为透明的导电结构层,在实际应用中均可以为ITO屏蔽层或者其他类似的透明导电结构。尽管ITO屏蔽层为透明结构层,但在实际应用中,其还是存在一定的反射光线的能力,对于设置有ITO导电层的钢化玻璃的挡光效果类似于目前常规的车辆侧窗上半透明的挡光膜的效果;并且,ITO导电层对紫外线的反射能力较强,由此使得应用于车辆侧窗的触控屏不仅仅可以具有触控功能,还兼具屏蔽紫外线的功能。
而对于第一透明绝缘层41和第二透明绝缘层42则可以采用PVB层、EVA层、SGP热熔胶层等绝缘层中的任意一种,对此本申请中不做过多的限制。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透明触控层21和第一透明基板11之间设置第一透明绝缘层41和第一透明屏蔽层31,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屏蔽第一透明基板11表面被触控而产生的触控信号;而在第二透明触控层22和第三透明基板13之间设置第二透明绝缘层42和第二透明屏蔽层32,能够屏蔽第三透明基板13表面除了第二透明触控层22所在区域之外的所有区域的被触控而产生的触控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分别设置的第一透明屏蔽层31和第二透明屏蔽层32,使得该触控屏为一个仅在第三透明基板13表面上对应两个透明触控层所在区域可以实现触控功能。当该触控屏应用于车辆侧窗时,该基板结构10的第一透明基板11可以对应于车辆侧窗的外侧,而第三透明基板13则对应于车辆侧窗的外侧,由此即可使得该车辆侧窗仅仅只能在车内进行触控,一方面可以防止车辆侧窗外侧非车主进行误触控,也能够避免下雨天的雨滴滴落在车辆侧窗产生误触控。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必然要求触控屏中同时设置第一透明屏蔽层31和第二透明屏蔽层32。比如,当该触控屏应用于柜台玻璃上,该柜台玻璃上仅仅外侧表面可以被人手接触到,此时则仅仅只需要设置第二透明屏蔽层32,而无需设置第一透明屏蔽层31。还例如,如果触控屏的应用场景中在第三透明基板13的表面仅仅只有两层透明触控层所在的触控区域可以被人手接触到,那么此时第二透明屏蔽层32也就无需设置。在实际应用中触控屏还可以包含其他设置方式,本申请中不做具体限制。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提供的触控屏中采用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以及第三透明基板依次堆叠逐层设置,形成透明的基板结构;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地在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以及第二透明基板和第三透明基板之间分别设置第一透明触控层和第二透明触控层;并且还进一步地采用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第二透明引线分别实现第一透明触控层和第二透明触控层与导线之间的电连接,由此即可使得该触控屏在基板结构为透明结构的基础上,该基板结构上的可视区域范围内所有的电路结构均为透明的电路结构,有此即可获得全透明的触控屏,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的无边框侧车窗等,满足触控屏的更多个性化的应用需求。
本申请中还公开了一种车辆触控侧窗,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屏;其中,触控屏的基板结构为侧窗玻璃。
可选地,车辆触控侧窗为无边框侧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与现有技术中对应技术方案实现原理一致的部分并未详细说明,以免过多赘述。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控屏,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结构,所述基板结构至少包括依次堆叠逐层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第三透明基板;
位于所述基板结构的可视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一透明触控层和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引线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透明触控层和所述基板结构的不可视区域的导线;
位于所述基板结构的可视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三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二透明触控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引线;其中,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引线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二透明触控层和所述基板结构的不可视区域的导线;所述基板结构的不可视区域的导线和线路板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触控层和所述第二透明触控层均为ITO导电网格层、PEDOT导电网格层或纳米银导电网格层;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引线均为ITO引线、PEDOT引线或纳米银引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触控层和所述第二透明触控层均为格线路间距1.3mm~1.5mm,格线路线宽0.1mm~0.3mm的导电网格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引线的线宽均满足Wmin=Ro*L/Rmax;其中,Wmin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引线的最小线宽,L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引线的引线长度;Ro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引线的设定方阻;Rmax为电极引线的最大允许阻值。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触控层和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一透明绝缘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绝缘层和所述第一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一透明屏蔽层;其中,所述第一透明屏蔽层覆盖所述基板结构的整个可视区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明触控层和所述第三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二透明绝缘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明绝缘层和所述第三透明基板之间的第二透明屏蔽层;其中,所述第二透明屏蔽层覆盖所述基板结构的整个可视区域中除所述第二透明触控层之外的区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屏蔽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屏蔽层均为ITO屏蔽层。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绝缘层和所述第二透明绝缘层均可以为PVB层、EVA层、SGP热熔胶层中的任意一种。
9.一种车辆触控侧窗,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屏;其中,所述触控屏的基板结构为侧窗玻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触控侧窗,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触控侧窗为无边框侧窗。
CN202322411233.8U 2023-09-05 2023-09-05 一种触控屏以及车辆触控侧窗 Active CN2206913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11233.8U CN220691383U (zh) 2023-09-05 2023-09-05 一种触控屏以及车辆触控侧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11233.8U CN220691383U (zh) 2023-09-05 2023-09-05 一种触控屏以及车辆触控侧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91383U true CN220691383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77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11233.8U Active CN220691383U (zh) 2023-09-05 2023-09-05 一种触控屏以及车辆触控侧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913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13369B (zh) 一种触摸屏及oled显示面板
JP6894931B2 (ja) 容量性タッチ感知装置及び発光ダイオードによる発光積層グレージング並びにその製造
TWI585659B (zh) 電容式觸控面板及降低電容式觸控面板的金屬導體可見度之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
CN103186271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3327729A (zh) 电子装置的软性电路板接合结构
CN205644477U (zh) 触摸屏
CN106873820A (zh) 导电膜及触摸屏
CN105183264B (zh) 内嵌式电容触控显示面板
CN103631416A (zh) 触摸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6201040A (zh) 触摸屏、显示装置及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CN104298413A (zh) 电容式触摸屏
CN220691383U (zh) 一种触控屏以及车辆触控侧窗
CN202956748U (zh) 共接式走线的电容式触控面板
CN203894719U (zh) 触摸板以及触控屏
JP3217788U (ja) 透明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センサ構造
CN104281307B (zh) 触控面板
CN207473579U (zh) 触摸屏及触摸屏终端
CN206292747U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727366B (zh) 触控结构、触控结构的制作方法、触控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205644476U (zh) 金属网电磁触控感应器、触控模组及触控电子装置
CN210895387U (zh) 一种触摸屏的红外控制装置
CN207008590U (zh) 单层多点式触控屏
CN113419643B (zh) 触摸感应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CN210573729U (zh) 双触控传感器结构
CN206489549U (zh) 导电膜及触摸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