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91316U - 一种保护壳及具有其的平板电脑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保护壳及具有其的平板电脑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691316U CN220691316U CN202322042466.5U CN202322042466U CN220691316U CN 220691316 U CN220691316 U CN 220691316U CN 202322042466 U CN202322042466 U CN 202322042466U CN 220691316 U CN220691316 U CN 22069131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ushing
- cavity
- state
- accommodating cavity
- auxiliary equip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41001422033 Thesty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设备配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保护壳,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容纳主设备的腔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插拔收纳副设备的容纳腔,所述副设备插入容纳腔中并达到收纳位置时,所述副设备与安放在腔体中的主设备之间呈第一磁性吸附状态;所述容纳腔中设置有在收回状态与送出状态间活动切换的推送机构;所述推送机构从收回状态向送出状态切换时,所述推送机构将容纳腔中的处于收纳位置的副设备向容纳腔外推出。本实用新型使保护壳可同时实现对主设备和副设备的收纳,并且在保护主设备和副设备的同时,保持两者一同收纳时的稳态。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平板电脑组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设备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护壳及具有其的平板电脑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些电子产品中,通常采用触摸屏作为用户的输入设备,触摸屏除了可以实现对电子产品的基本控制外,还可以使用户快捷、准确的实现签字、绘画等操控,可知的是,如果只能用手指进行触摸控制,由于手指具有较大的宽度,会影响用户的操控体验,并且,手指触摸也容易使触摸屏沾染指纹,从而影响屏幕显示效果,因此,一些具有触摸屏的电子产品配备了触控笔,以方便用户操作。
还有一些电子产品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因此,这类电子产品都配备了遥控器,以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
因此,不论是触控笔还是遥控器,都作为电子产品的副设备很好的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
然而,对于上述的电子产品来说,副设备和作为主设备的电子产品同时收纳时,可能由于主设备本身结构的原因,不易收纳,也容易在移动电子产品时,造成意外触碰而导致辅助设备脱离于电子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保护壳,使保护壳可同时实现对主设备和副设备的收纳,并且在保护主设备和副设备的同时,保持两者一同收纳时的稳态。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保护壳的平板电脑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保护壳,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容纳主设备的腔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插拔收纳副设备的容纳腔,所述副设备插入容纳腔中并达到收纳位置时,所述副设备与安放在腔体中的主设备之间呈第一磁性吸附状态;
其中,所述容纳腔中设置有在收回状态与送出状态间活动切换的推送机构;
所述推送机构从收回状态向送出状态切换时,所述推送机构将容纳腔中的处于收纳位置的副设备向容纳腔外推出。
所述主设备为电子产品实现主要功能的设备,用户通常会选择保护壳包覆主设备,当主设备遭受跌碰时,通过保护壳为主设备提供跌碰缓冲,从而避免主设备在跌碰后受损,在此基础上,将副设备收纳在保护壳中,则可以使副设备随时附带于主设备,在需要使用时,从保护壳中取出即可;在本申请中,当副设备达到收纳位置时,通过主设备和副设备之间的吸引力,可以将副设备很好的停留在容纳腔中,避免移动主设备时,副设备从容纳腔中跌落;由于副设备被收纳在容纳腔内,因此保护壳也可以对副设备进行保护,然而由于主设备和副设备之间具有第一磁性吸附状态,因此副设备也不易被取出容纳腔,由此,设置推送机构,以实现将副设备推出容纳腔,使用户可在容纳腔的口部取出副设备,从而使用副设备。
优选的,当所述推送机构从收回状态切换到送出状态时,所述推送机构将容纳腔中的副设备从收纳位置向容纳腔外推动到取放位置;
所述副设备处于取放位置时,所述副设备的局部位于容纳腔中,并且所述副设备与安放在腔体中的主设备之间呈第二磁性吸附状态。
在利用推送机构将副设备从容纳腔中取出的过程中,推送机构可能使主设备和副设备之间失去磁性吸引力,如果此时用户手持主设备的姿势不对,则会导致副设备直接从容纳腔中滑处,若用户无法及时接住滑出的副设备,则可能导致副设备因跌落而导致损坏,同时,用户也需要改变自身状态去拾取跌落的副设备,因而造成用户使用感受不佳,由此,本申请利用推送机构在将副设备从容纳腔内推送至取放位置时,令主设备和副设备之间仍具有第二磁性吸附状态,即可在实现用户容易从保护壳中取出副设备的基础上,避免副设备从保护壳中直接跌落,从而实现对副设备的取出保护。
优选的,所述推送机构包括:
顶推件,所述顶推件沿容纳腔进出方向滑动设置在容纳腔中;以及
蓄力件,设置在容纳腔与顶推件之间;
其中,所述容纳腔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
当所述推送机构处于收回状态时,所述顶推件由第一限位部限位,以使所述蓄力件处于储能状态;
当所述第一限位部对顶推件的限位解除时,所述蓄力件释放储能推动顶推件向退出容纳腔的方向活动,以使推送机构切换至送出状态。
在一般情况下,当副设备位于收纳位置时,可以通过推送机构改变主设备和副设备之间的吸附状态,以使用户可以轻松的从容纳腔中取出副设备,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主设备和副设备之间的吸引力关系,需要满足至少两点条件才能实现副设备的取出,第一点,用户通过推送机构给予副设备的作用力应当大于第一磁性吸附状态的吸引力,以使副设备能够相对于容纳腔滑动,第二点,在副设备相对于容纳腔滑动后,副设备至少一部分应位于容纳腔外,由此,在具体取出副设备的过程中,用户所需的操控行程较长,以使得副设备滑动较长的距离而使其一部分位于容纳腔外,此时,为用户带来不便的操控,或则,容纳腔的长度较短或副设备的长度较长,此时副设备可能位于收纳位置时,其一部分位于容纳腔外,此时容纳腔虽然能够实现对副设备的收纳,但是无法完全实现对副设备的保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申请设置蓄力件,使副设备位于收纳位置时,蓄力件可进行储能,在用户操控顶推件后,解除第一限位部的限位,此时蓄力件储蓄的能量直接作用在副设备上,以使副设备受储能作用而弹出,从而方便用户从容纳腔中取出副设备,由此通过简单的结构和简单的原理,满足快捷、方便的副设备取出操作。
优选的,所述蓄力件为磁性机构,磁性机构包括磁性件一和磁性件二,磁性件一设置在容纳腔上,磁性件二设置在顶推件上,磁性件一与磁性件二磁性相斥;或则
所述蓄力件为弹性件。
所述磁性件一和磁性件二之间具有相斥属性,两者相靠越近排斥力越大,因而在实现磁性机构的储能后,利用磁性件一和磁性件二的相互排斥力,即可将副设备的至少一部分推出容纳腔;同理,当副设备位于收纳位置时,弹性件受力压缩形变,此时弹性件具有压缩弹力,因而期望副设备从收纳位置切换至取放位置时,在解除第一限位件的限位后,利用弹性件的弹力即可将副设备的至少一部分推出容纳腔,从而方便快捷的实现副设备取出。
优选的,所述顶推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的锁止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锁止部中至少一者为弹性形变件,以通过弹性形变在限位配合状态与解锁状态间切换。
由于蓄力件在副设备位于收纳位置时,可实现储能,因此,需要在副设备位于收纳位置时,保持蓄力件的已有储能,避免副设备无法到达收纳位置,而副设备由取放位置切换至收纳位置时,副设备能够推动顶推件运动,通过顶推件实现蓄力件储能,因而需要第一限位部限制顶推件的位置,使副设备位于收纳位置时,保持蓄力件的储能状态,由此本申请通过锁止部用以配合第一限位部,实现对顶推件的位置保持,当锁止部和第一限位部接触时,两者之间的至少一者发生弹性形变,使得顶推件的锁止部能够通过第一限位部,从而使推送机构实现在收回状态与送出状态之间的切换,从而使得副设备能够实现在收纳位置和取放位置之间的切换。
优选的,所述容纳腔的内侧具有延其轴线设置的滑槽;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在滑槽内,所述顶推件上的锁止部沿所述滑槽滑动。
当副设备从容纳腔的口部进入容纳腔后,在持续滑动的过程中,将推动顶推件运动,使得顶推件可越过第一限位部,从而利用第一限位部保持顶推件的位置而使得蓄力件保持储能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副设备的滑动并未得到限位,因而可能造成顶推件直接和第一限位部相错运动,也就是说,第一限位部无法和顶推件之间接触配合,从而使第一限位部无法实现对顶推件限位,并且,即使当第一限位部已经限制顶推件的位置,此时也可以在顶推件以自身轴线旋转,以避开第一限位部,而使得限位解除,即此时第一限位部的限位能力不强,极易由于误操作而导致蓄力件释放储能而导致弹出副设备,因而本申请设置了滑槽,将第一限位部设置在滑槽内,并且以滑槽确定锁止部的滑动路径,使得副设备在取放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切换时,锁止部必然和第一限位部之间进行配合,从而满足顶推件的限位要求,此时用户需要为顶推件给予相对较大作用力,使其锁止部和第一限位部之间产生相对变形,才能接触第一限位部的限位,从而很好的满足副设备的收纳要求。
优选的,所述容纳腔具有至少两处并列设置的第一限位部。
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实现对顶推件的限位,实际上,仅有一处第一限位部即可实现对顶推件的限位能力,然而,当第一限位部仅有一处时,顶推件和第一限位部之间的接触受力偏斜于容纳腔的轴线,也就是说,当顶推件和第一限位部相互配合时,顶推件和第一限位部相互给予的作用力不均,由此,可能造成顶推件的限位状态和解锁状态不良,导致第一限位部无法很好的满足对顶推件的限位要求,并且,在多次使用过后,可能造成第一限位部无法实现对顶推件的限位,因此,本申请设置多处第一限位部,可知的是,所述顶推件也具有多处与第一限位部一一对应的配合部,由此,当副设备在收纳位置和取放位置之间切换时,能够使顶推件和第一限位部之间具有均匀的作用力,也就是说,上述作用力可在容纳腔的腔壁轴向进行分散,从而更好的满足第一限位部对顶推件的限位要求和解锁要求,并且更好的延长使用寿命;除此之外,由于多处第一限位部并列设置,因此,各个第一限位部不会出现依次干涉顶推件在容纳腔中的滑动,也就是说,多个第一限位部在同一平面位置实现对顶推件的限位,由此更好的满足限位和锁止要求。
优选的,所述容纳腔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于第一限位部更靠近容纳腔的口部,用于限位所述顶推件以避免其脱出容纳腔。
当第一限位部解除对顶推件的限位后,由于蓄力件储能,因而蓄力件在释放储能可将作用力作用在顶推件上,从而达到将副设备至少一部分推出容纳腔的目的,由于蓄力件储能能量较大,因此,顶推件可能在蓄力件释放储能后,被蓄力件推出容纳腔,因而可能导致顶推件丢失,也使得在将副设备从取放位置切换至收纳位置之前,需要先定位顶推件的位置,从而造成不便,当然,即使蓄力件释放的储能没有将顶推件推出容纳腔,在从容纳腔取出副设备后,也容易造成顶推件自行从容纳腔中滑落,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在容纳腔内设置了第二限位部,能够在满足副设备取放、收纳的要求的基础上,避免顶推件从容纳腔中脱离,从而在方便将副设备置入容纳腔的基础上,避免顶推件从容纳腔中脱落,以对顶推件起到保护作用。
优选的,所述顶推件具有推动部,用于推动所述顶推件以解除第一限位部对顶推件的限位。
该结构简单、易操作,且容易实现,能够很好的在满足顶推件限位的基础上,解除第一限位部对顶推件的限位,使副设备在取放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的取放轻松、快捷。
优选的,所述推动部设置在所述顶推件的靠容纳腔末端的一侧,所述容纳腔的末端设置孔口,以在所述推送机构处于收回状态时供所述推动部从孔口向外伸出。
当副设备位于收纳位置时,所述顶推件由第一限位部限位,如果要让用户轻松的推顶顶推件,以使第一限位部解除对顶推件的限位,则顶推件的其中一部分位于容纳腔的外侧时,用户能够直接操控顶推件运动,以使顶推件和容纳腔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从而解除限位于第一限位部,因而在本申请中,当推送机构处于收回状态时,所述顶推件所设置的推动部从孔口处伸出,使得用户可以直接操控在推动部上,从而使顶推件整体相对于容纳腔运动,从而使顶推件接触限位于第一限位部,使得副设备能够从收纳位置切换至取放位置。
优选的,所述顶推件上设置有插口部,用于容纳所述副设备的插入端。
所述副设备一般具有输出端,该输出端可能是信号输出端,也可能是与触摸屏之间的接触端,因此,如果以该端先于另一端伸入容纳腔,则需要主要保护该输出端,否则可能导致输出端损坏而导致影响对主设备的操控,而若以另一端先伸入容纳腔,则也有可能在取放副设备的过程中,造成输出端不够灵敏,因而在本申请中,在顶推件上设置插口部,使副设备的输出端作为插入端而先于另一端伸入容纳腔内,由此以插口部对输出端进行保护,此时,插入端的侧面可以与插口部形成配合,使得顶推件和副设备之间可以实现相互推动,由此满足副设备在取放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的切换。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其中一外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外侧设有围合件,以覆盖全部或一部分凹槽形成容纳腔。
该结构简单易成型,可以根据副设备的实际结构具体设计,以满足副设备的收纳要求。
优选的,所述容纳腔与腔体之间为凸向腔体一侧的凹槽壁,所述凹槽壁的厚度小于等于1mm,安放在腔体中的主设备施加在容纳腔中的磁场相对于所述主设备的磁吸附面的磁场衰减小于等于50%。
所述容纳腔的形成使得保护壳的厚度增加,厚度的增加使得主设备和副设备之间的磁性吸引受到影响,可知的是,一般而言,在相同条件下,主设备和副设备之间的距离越远,则磁性吸引越弱,而凹槽壁是主要隔离主设备和副设备的结构,因而在经过不断试验后,结合现有工艺,当凹槽壁的厚度最小为1mm时,即可满足保护壳的硬度要求,而在此基础上,所述凹槽壁的具体厚度应当使安放在腔体中的主设备施加在容纳腔中的磁场相对于所述主设备的磁吸附面的磁场衰减小于等于50%,也就是说,容纳腔内的副设备所受的磁场强度应当不小于主设备的磁场强度的50%,由此满足第一磁性吸附状态下的副设备的稳定需求。
一种平板电脑组件,包括:
如上所述的一种保护壳;
平板电脑,所述平板电脑可脱离的与壳体上的腔体连接;以及
触控笔,所述触控笔可脱离的与壳体上的容纳腔连接。
当平板电脑组件具有上述保护壳时,能够在实现保护平板电脑的基础上,实现对触控笔的收纳,并且可以稳定平板电脑和触控笔之间的收纳状态,且容易实现触控笔的取出使用。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保护壳保护主设备后,能够满足副设备的收纳要求,并且对副设备实现收纳保护;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快捷的从保护壳中取出副设备,以满足副设备的快速取用要求;此外,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保证保护壳的完整性,避免缺部少件而影响副设备的收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壳中副设备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1的左视图;
图5为图4的B-B局部剖视图;
图6为图3的C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壳中副设备位于取放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7的正视图;
图9为图8的D-D剖视图;
图10为图7的左视图;
图11为图10的E-E局部剖视图;
图12为图11的F处放大图;
图13为图1的局部仰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蓄力件为磁性机构的其中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推件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顶推件的作用方式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顶推件配合蓄力件的作用方式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顶推件配合蓄力件的作用方式示意图。
图中:1-壳体;2-容纳腔;3-副设备;4-顶推件;5-蓄力件;6-磁性件一;7-磁性件二;8-第一限位部;9-锁止部;10-孔部;11-推动部;12-孔口;13-第一接触处;14-第二接触处;15-第三接触处;16-第四接触处;17-第二限位部;18-滑槽;19-插口部;20-插入端;21-台阶面;22-凹槽;23-围合件;24-平面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保护壳,该保护壳可以用于保护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对于这些电子产品来说,其屏幕一般为触摸屏,即可以通过触摸屏幕的方式实现对电子产品的控制,然后直接用手指控制会影响用户对屏幕的观看体验,其原因在于触摸的过程中,会导致手印残留在屏幕上以此影响观感,而对于一些触摸屏来说,手指的直接触摸控制也不够灵敏,影响触控流畅度,因而对于这一类的电子产品,多数配备了触控笔,使用户可以通过触控笔实现控制。
还有的电子产品,如可移动式投影仪等,这类投影仪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因而配备有遥控器,但是在未使用时,一般投影仪和遥控器是分开存放的,或则将遥控器放在投影仪的一边,以在使用时方便使用遥控器,但是这样容易导致遥控器丢失,从而为用户造成麻烦。
为了方便的阐述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通过平板电脑的方式进行阐述,也就是说,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平板电脑组件,包括保护壳、平板电脑和触控笔;所述平板电脑可脱离的与壳体1上的腔体连接;所述触控笔可脱离的与壳体1上的容纳腔2连接。
具体而言,所述平板电脑即为下述的主设备,所述触控笔即为下述的副设备3。
具体的,如图1~图14所示,一种保护壳,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具有用于容纳主设备的腔体,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用于插拔收纳副设备3的容纳腔2,所述副设备3插入容纳腔2中并达到收纳位置时,所述副设备3与安放在腔体中的主设备之间呈第一磁性吸附状态;所述容纳腔2中设置有在收回状态与送出状态间活动切换的推送机构;所述推送机构从收回状态向送出状态切换时,所述推送机构将容纳腔2中的处于收纳位置的副设备3向容纳腔2外推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由一矩形底板和围合与底板四周的挡板构成,并以底板和挡板构成用于容纳主设备的腔体,为了确保主设备的容纳稳定性,所述壳体1可以通过其自身形变的弹性对主设备进行约束,也可以在挡板远离底板的一侧设置挡片,挡片朝向腔体的内侧延伸,以此阻挡主设备脱离腔体。
在本实施例中,在其中一个挡板远离腔体的一侧设置容纳腔2,使副设备3能够从该处实现收纳。当副设备3位于收纳位置时,所述主设备和副设备3之间产生磁性吸引力,以使副设备3稳定在容纳腔2内。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送机构因副设备3所在的不同位置,而位于容纳腔2中的不同位置。例如,当副设备3从容纳腔2的口部逐渐朝远离口部的一端运动时,副设备3推动推送机构至容纳腔2的内部,在此过程中,主设备和副设备3之间形成稳定的磁性吸引关系,以达到第一磁性吸附的稳定状态;在需要取出副设备3时,拨动推送机构,使推送机构推动副设备3在容纳腔2中运动,从而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的从容纳腔2中取出副设备3。
也就是说,当所述推送机构从收回状态切换到送出状态时,所述推送机构将容纳腔2中的副设备3从收纳位置向容纳腔2外推动到取放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副设备3处于取放位置时,所述副设备3的局部位于容纳腔2中,并且所述副设备3与安放在腔体中的主设备之间呈第二磁性吸附状态。
当副设备3位于取放位置时,所述主设备和副设备3之间的磁性吸引力并未完全消失,并且还存在足以将副设备3稳定在容纳腔2的口部的强度,此时,即使用户未及时取出副设备3,也不至于使副设备3直接落出容纳腔2。
可知的是,当副设备3位于收纳位置时,若需要将副设备3切换至取放位置,则应将副设备3从容纳腔2中移出,为了方便从容纳腔2中取出副设备3,使推送机构切换至送出状态时,副设备3自行位移一段距离,以进一步方便用户取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送机构包括顶推件4和蓄力件5;所述顶推件4沿容纳腔2进出方向滑动设置在容纳腔2中;所述蓄力件5设置在容纳腔2与顶推件4之间;所述容纳腔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8;当所述推送机构处于收回状态时,所述顶推件4由第一限位部8限位,以使所述蓄力件5处于储能状态;当所述第一限位部8对顶推件4的限位解除时,所述蓄力件5释放储能推动顶推件4向退出容纳腔2的方向活动,以使推送机构切换至送出状态。
具体的,本实施例设置了蓄力件5,当推送机构呈收回状态时,即副设备3位于收纳位置,此时蓄力件5储能,并在此基础上,所述第一限位部8可保持蓄力件5的储能状态,避免其释放储能,因而当第一限位部8对顶推件4的限位解除后,蓄力件5可以将储能释放至顶推件4,从而由顶推件4将副设备3全部或一部分推出容纳腔2。可知的是,当副设备3从容纳腔2的口部进入容纳腔2后,所述副设备3可推动顶推件4在容纳腔2内运动,以在容纳腔2的末端实现蓄力件5储能。
如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力件5为磁性机构,磁性机构包括磁性件一6和磁性件二7,磁性件一6设置在容纳腔2上,磁性件二7设置在顶推件4上,磁性件一6与磁性件二7磁性相斥。
当副设备3从取放位置切换至收纳位置后,所述磁性件一6和磁性件二7相互靠拢,设置于接触,此时磁性件一6和磁性件二7之间产生较大的排斥力,在第一限位部8限位顶推件4的基础上,磁性件一6和磁性件二7具有将副设备3朝容纳腔2的口部推动的趋势,以致于解除第一限位部8的限位后,磁性件一6利用和磁性件二7之间的排斥力推动磁性件二7在容纳腔2中移动,即使得顶推件4运动,从而将副设备3推动至取放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蓄力件5为弹性件。其原理和磁性机构相似,区别在弹性件推动顶推件4运动的作用力来源于弹性件的形变压缩力,在弹性件复原的过程中,通过形变力致使副设备3由收纳位置切换至取放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推件4为台阶结构,其就有大径端和小径端,因此,弹性件可以套设在小径端,以台阶结构连接弹性件的一端,弹性件的另一端则通过容纳腔2的末端限位,从而满足弹性件的设置需求。
由于推送机构包括有蓄力件5,因此,当副设备3位于收纳位置时,应当保持蓄力件5的储能状态,避免蓄力件5释放储能而将副设备3推出容纳腔2。具体的,所述顶推件4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部8配合的锁止部9,所述第一限位部8和所述锁止部9中至少一者为弹性形变件,以通过弹性形变在限位配合状态与解锁状态间切换。除此之外,也可以是第一限位部8与所述顶推件4过盈配合以达到限位状态,通过向容纳腔2外部方向推动顶推件4以解除过盈配合来实现解锁。
如图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2的侧壁设置有孔部10,所述孔部10处具有一弹片,所述弹片的自由端形成第一限位部8,所述锁止部9形成于顶推件4的外侧,当推送机构位于收回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8和锁止部9卡接,此时即可保持蓄力件5的储能状态,在需要解除第一限位部8的限位时,用户朝容纳腔2的外侧拨动弹片,使弹片形变而释放锁止部9,即可解除第一限位部8对顶推件4的限位。
如图18所示,还有的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2的侧壁设置有孔部10,所述孔部10具有一弹片,所述弹片的自由端形成解锁部,所述孔部10相对于弹片处即为第一限位部8,所述锁止部9形成于顶推件4的外侧,当顶推件4运动到孔部10时,锁止部9朝向容纳腔2的外侧弹出,以卡接在第一限位部8,由此,在需要解除第一限位部8的限位时,利用解锁部按压在锁止部9上,所述锁止部9脱离第一限位部8,从而使蓄力件5能够将副设备3推出容纳腔2。
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推件4具有推动部11,用于推动所述顶推件4以解除第一限位部8对顶推件4的限位。
如图15所示,具体的,所述推动部11设置在所述顶推件4的靠容纳腔2末端的一侧,所述容纳腔2的末端设置孔口12,以在所述推送机构处于收回状态时供所述推动部11从孔口12向外伸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孔口12位于容纳腔2的末端,因此,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推动部11的轴线和容纳腔2的轴线平行,作为一种较优的选择,所述推动部11的轴线与容纳腔2的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由此实现易加工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8为形成在容纳腔2内壁、朝向容纳腔2的中心线凸出的第一凸块。所述顶推件4在其外侧形成锁止部9,锁止部9具有朝向容纳腔2的中心线凸出的第二凸块,也就是说,当推送机构从收回状态和送出状态之间相互切换时,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相互配合,第二凸块由于锁止部9的形变而朝容纳腔2的中部运动,以越过第一凸块。具体的,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凸块具有第一接触处13和第二接触处14,所述第二凸块具有第三接触处15和第四接触处16,当推送机构从送出状态切换至收回状态时,所述第一接触处13和第四接触处16相推抵,当推送机构从收回状态切换至送出状态时,所述第二接触处14和第三接触处15相推抵,由此在顶推件4于两个方向运动时,均能够实现锁止部9的形变。一般来说,所述第一接触处13、第二接触处14、第三接触处15和第四接触处16均为斜面,以为锁止部9提供稳定且平缓的的形变过程,也避免多次使用后,锁止部9经过第一限位部8时发生突然回复而导致锁止部9的弹性能力下降。
在此基础上,可以理解的是,当副设备3在收纳位置和取放位置之间切换时,推动部11可以为完全收回至容纳腔2内,这就造成顶推件4可能在取出副设备3后滑出容纳腔2,由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2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7,所述第二限位部17相对于第一限位部8更靠近容纳腔2的口部,用于限位所述顶推件4以避免其脱出容纳腔2。
所述第二限位部17和第一限位部8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其目的即为满足副设备3可以在容纳腔2内滑动的基础上,避免顶推件4掉出容纳腔2,由此,所述第二限位部17设有平面部,以抵靠顶推件4禁止顶推件4在该处继续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2的内侧具有延其轴线设置的滑槽18;所述第一限位部8设置在滑槽18内,所述顶推件4上的锁止部9沿所述滑槽18滑动。
所述滑槽18即为顶推件4提供了运动路径的限位,使得顶推件4通过其锁止部9仅能在滑槽18的延伸路径上滑动,从而避免锁止部9轻易的解锁于第一限位部8。并且,在此基础上,所述滑槽18可以为第一限位部8和第二限位部17提供设置位置,使得第一限位部8和第二限位部17均隐藏在滑槽18内,从而避免扩大容纳腔2或造成副设备3的运动干涉。
如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孔口12可以设置在容纳腔2的侧壁,此时,推动部11的轴向垂直于容纳腔2的轴线,此时,推动部11的自由端始终位于容纳腔2的外部,也就是说,所述孔口12为推动部11提供沿容纳腔2轴线延伸方向运动的路径;而此处,由于孔口12两端限制了顶推件4的运动长度,因此在不设置第二限位部17的情况,也能够通过孔口12对顶推件4的限制而避免顶推件4从容纳腔2中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2具有至少两处并列设置的第一限位部8。因而可知的是,锁止部9在顶推件4上的成型数量与第一限位部8对应,并且一一对应,由于多个第一限位部8并列设置,因此顶推件4的多个锁止部9与其对应的第一限位部8可同时接触,从而使多个锁止部9同时变形,以满足顶推件4在容纳腔2中继续运动的要求。而在此基础上,为了避免扩大容纳腔2或造成副设备3的运动干涉,因此在容纳腔2的内侧设置有至少两根延容纳腔2的轴线设置的滑槽18,每根滑槽18内均设有一第一限位部8和一第二限位部17,可以理解的是,在容纳腔2中,多个第一限位部8的设置,可以在顶推件4滑动的过程中,同时将形变力作用在多个第一限位部8上,以达到分散作用力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槽18为相对设置的两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槽18的数量为三根,三根滑槽18以圆形阵列分布在容置腔内;可知的是,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呈圆形阵列分布在容置腔内的四根、五根或更多的滑槽18。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滑槽18的数量如何,每根滑槽18都可设置一一对应的第一限位部8和第二限位部17,也也可以仅某一根滑槽18内设有一第二限位部17,此时,仍然可以实现对顶推件4的限位。
此外,还可以是,其中某一部分滑槽18内设置第一限位部8,另一部分滑槽18设置第二限位部17。
还需要说明是,本实施例通过第二限位部17避免顶推件4从容纳腔2的口部滑出,当然,也需要避免顶推件4从容纳腔2的末端滑出,可知的是,所述推动部11也具有适当的台阶面21,其可与容纳腔2的末端抵靠,以避免顶推件4从该处滑出容纳腔2。
当副设备3为触控笔时,触控笔具有笔尖,因此在进行副设备3的收纳时,应当注意保护作为触点的笔尖,在一些实施例中,以触控笔远离笔尖的一端伸入容纳腔2,因此,在副设备3和顶推件4相互推动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避免两者的作用力作用在笔尖上,从而保护笔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推件4上设置有插口部19,用于容纳所述副设备3的插入端20。所述插口部19的形状与触控笔的笔尖一端匹配,而插口部19的末端具有避开笔尖的小槽,由此在副设备3接触顶推件4时,利用插口部19的内壁同笔尖的侧壁抵触,使得两者实现相互推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的其中一外表面设有凹槽22,所述凹槽22的外侧设有围合件23,以覆盖全部或一部分凹槽22形成容纳腔2。
所述围合件23可以根据副设备3的具体结构进行设置,以实现对副设备3的收纳包覆。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推送机构,在此基础上,当副设备3位于收纳位置时,所述蓄力件5能够在释放储能后,将副设备3很好的推出容纳腔2,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令围合件23完全包覆凹槽22,以很好的实现对副设备3的保护。
本实施例以触控笔作为副设备3,一般来说,触控笔的本体为圆柱结构,因此不易对其进行限位,导致容易产生滚动,为了使用户在取出触控笔、且未将触控笔置入容纳腔2时,方便用户放置在桌面等一些平面位置,本实施例将触控笔的外圆面沿轴线进行切面,使触控笔通过切面放置在平面位置而不会发生滚动。由此,为了适应该结构,所述壳体1的凹槽22的槽底为平面结构24,以避免触控笔在进出容纳腔2时发生运动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在主设备和副设备3之间保持第一磁性吸附状态或第二磁性吸附状态时,两者之间具有较强且较稳定的磁性强度,以避免主设备和副设备3之间无法产生吸引力或吸引力较小而导致副设备3无法在容纳腔2内保持稳态;而由于主设备和副设备3之间具有间隔,因此需要通过调整间隔形成腔壁的厚度大小,以满足主设备和副设备3之间具有较强的磁场强度,从而保证主设备和副设备3之间具有合适的吸引力。由此,通过不断的实验验证,在保证壳体1的强度及考虑壳体1制造工艺水平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2与腔体之间为凸向腔体一侧的凹槽壁,所述凹槽壁的厚度小于等于1mm,安放在腔体中的主设备施加在容纳腔2中的磁场相对于所述主设备的磁吸附面的磁场衰减小于等于50%。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用于容纳主设备的腔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插拔收纳副设备的容纳腔,所述副设备插入容纳腔中并达到收纳位置时,所述副设备与安放在腔体中的主设备之间呈第一磁性吸附状态;
其中,所述容纳腔中设置有在收回状态与送出状态间活动切换的推送机构;
所述推送机构从收回状态向送出状态切换时,所述推送机构将容纳腔中的处于收纳位置的副设备向容纳腔外推出;
所述推送机构包括:
顶推件,所述顶推件沿容纳腔进出方向滑动设置在容纳腔中;以及
蓄力件,设置在容纳腔与顶推件之间;
其中,所述容纳腔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
当所述推送机构处于收回状态时,所述顶推件由第一限位部限位,以使所述蓄力件处于储能状态;
当所述第一限位部对顶推件的限位解除时,所述蓄力件释放储能推动顶推件向退出容纳腔的方向活动,以使推送机构切换至送出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推送机构从收回状态切换到送出状态时,所述推送机构将容纳腔中的副设备从收纳位置向容纳腔外推动到取放位置;
所述副设备处于取放位置时,所述副设备的局部位于容纳腔中,并且所述副设备与安放在腔体中的主设备之间呈第二磁性吸附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力件为磁性机构,磁性机构包括磁性件一和磁性件二,磁性件一设置在容纳腔上,磁性件二设置在顶推件上,磁性件一与磁性件二磁性相斥;或则
所述蓄力件为弹性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的锁止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锁止部中至少一者为弹性形变件,以通过弹性形变在限位配合状态与解锁状态间切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内侧具有延其轴线设置的滑槽;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在滑槽内,所述顶推件上的锁止部沿所述滑槽滑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具有至少两处并列设置的第一限位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上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于第一限位部更靠近容纳腔的口部,用于限位所述顶推件以避免其脱出容纳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件具有推动部,用于推动所述顶推件以解除第一限位部对顶推件的限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设置在所述顶推件的靠容纳腔末端的一侧,所述容纳腔的末端设置孔口,以在所述推送机构处于收回状态时供所述推动部从孔口向外伸出。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件上设置有插口部,用于容纳所述副设备的插入端。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其中一外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外侧设有围合件,以覆盖全部或一部分凹槽形成容纳腔。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与腔体之间为凸向腔体一侧的凹槽壁,所述凹槽壁的厚度小于等于1mm,安放在腔体中的主设备施加在容纳腔中的磁场相对于所述主设备的磁吸附面的磁场衰减小于等于50%。
13.一种平板电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保护壳;
平板电脑,所述平板电脑可脱离的与壳体上的腔体连接;以及
触控笔,所述触控笔可脱离的与壳体上的容纳腔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042466.5U CN220691316U (zh) | 2023-07-31 | 2023-07-31 | 一种保护壳及具有其的平板电脑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042466.5U CN220691316U (zh) | 2023-07-31 | 2023-07-31 | 一种保护壳及具有其的平板电脑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691316U true CN220691316U (zh) | 2024-03-29 |
Family
ID=90376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042466.5U Active CN220691316U (zh) | 2023-07-31 | 2023-07-31 | 一种保护壳及具有其的平板电脑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691316U (zh) |
-
2023
- 2023-07-31 CN CN202322042466.5U patent/CN22069131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341464B2 (en) | Memory device with latching cap for USB plug | |
US8142229B1 (en) | Card connector with cam feature for facilitating insertion of a card | |
EP1674970B1 (en) | Pens/stylus apparatus and method | |
JP2018527807A (ja) | バッテリ及びヒンジを備えたシングルピースケース | |
US7479945B2 (en) | Wireless mouse having receiver receptacle | |
US9198491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equipped with stylus storage mechanism | |
WO2016042887A1 (ja) | 錠剤ケース | |
US20110281473A1 (en) | Universal serial bus interface | |
US7363634B2 (en) | Storage device assembly incorporating ejecting mechanism with safety latch | |
CN220691316U (zh) | 一种保护壳及具有其的平板电脑组件 | |
CN110544348A (zh) | 一种讲解器租用机柜 | |
WO2022111656A1 (zh) | 可拆卸的电子设备 | |
US6356456B2 (en) | Low pin count card retainer | |
CN210924764U (zh) | 一种讲解器租用机柜 | |
EP3345250B1 (en) | Extendable connector port | |
CN107977054B (zh) | 主板组件 | |
JP5389708B2 (ja) | 入力ペン保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
TWI439203B (zh) | 手寫筆彈出機構 | |
US20110168585A1 (en) | Container Assembly for Storing Peripheral Computer Memory Devices | |
CN219513397U (zh) | 一种集线器 | |
CN115207698A (zh) | 电子设备 | |
US11457303B2 (en) | Computing device | |
CN210402171U (zh) | 推退机构及电子装置 | |
CN218477917U (zh) | 一种锁扣结构及盒体 | |
CN221468068U (zh) | 一种移动电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