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84726U - 用于渗滤池的复氧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渗滤池的复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84726U
CN220684726U CN202322311469.4U CN202322311469U CN220684726U CN 220684726 U CN220684726 U CN 220684726U CN 202322311469 U CN202322311469 U CN 202322311469U CN 220684726 U CN220684726 U CN 2206847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ilation
pipe
area
water
wate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1146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巨
王杰
陈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ding Technology Dali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ding Technology Dali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ding Technology Dali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ding Technology Dali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1146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847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847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847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用于渗滤池的复氧系统,主要涉及渗滤池的复氧通风技术领域。包括通气主管、与通气主管连通的多个立式通气管,所述立式通气管四周均布通气孔;所述立式通气管设置在渗滤池上方的淹水区(4)。所述通气主管外端安装管道式低压送风机。所述大径进水管(6)顶部设有一个支管管路,所述支管管路上设有无动力风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它能够高效率的对渗滤池内淹水区进行通气复氧,而且通气复氧后再次通过进水管上的均匀布水孔进水,进水时,落干区形成淹水区,淹水区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还续有空气流通的通道能有效的排出;复氧效率很高,从而大大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Description

用于渗滤池的复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渗滤池的复氧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是用于渗滤池的复氧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是在传统的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处理工艺如说明书附图图2所示。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工艺流程:污水经预沉池去除的悬浮物后,经泵提升,间歇进入填有滤料的快速渗滤池,并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滤料,还需要通过布水系统均匀分配到滤料表面,因此滤料表层需要用小粒径的滤料。但是表层小粒径的滤料之间滤料孔隙小,容易堵塞。在污水向下渗滤的过程中,在过滤、沉淀、氧化、还原以及生物氧化、硝化、反硝化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的作用下,使污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出水通过集水系统收集后,进入清水池储存工回用或排放。
快速渗滤池采用干湿交替的运转方式进行污水处理,通过控制进水流量和进水时间,频繁淹水频繁落干。在污水在滤料内整体下渗落干过程中,处于饱和状态的滤料,其孔隙水在重力作用下排干,产生负压,在压力差的驱动下,外界空气进入到滤料孔隙中,从而促进附着在滤料的生物膜对氧的吸收和利用,同时也利于空气中的氧向滤料中的孔角毛细水扩散。下一次淹水开始时,进入滤料间隙中的大部分空气将被水封住,继续向水中扩散,直到空气中的氧消耗殆尽。快速渗滤池借此达到复氧目的。
当快速渗滤池完全处于地下时,无法利用干湿交替的工作方式通过系统表面对系统进行复氧,此时可以安装通气管,通过通气管与外界连通,使空气得以进入渗滤池。
人工快速渗滤池工程简易,基建投资少,处理效果稳定,运行费用低,管理简单方便,适宜处理各类生活污水。
人工快速渗滤池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主要缺点在于:
(1)通过布水系统均匀分配到滤料表面时,滤料表层用小粒径的滤料。但是表层小粒径的滤料之间滤料孔隙小,容易堵塞。(2)需要控制进水流量和时间来实现干湿交替的工作方式,需要水泵间歇提升布水,无法利用地形自然落差进行重力自流进水,增加了能耗,而且效率低。(3)自然复氧效率较低,导致快速渗滤池占地面积大,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基于上述缺陷,出现一种新型的人工快速渗滤处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如说明书附图图*所示,渗滤池内布置滤料,所述渗滤池的池底设有排水管路;所述渗滤池内填料区分为上方的淹水区和位于淹水区下方的饱水区;所述淹水区上方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上设有均匀布水孔;所述排水管路为脉冲排水管,所述脉冲排水管的下方管段位于饱水区最底部,当淹水区水位达到设定高度后,脉冲排水管快速将底部饱水区内的污水排出,而淹水区污水则在重力作用下快速落干下流进入饱水区,淹水区转变为无水的落干区,完成淹水、落干的交替转换。具体的:污水经预处理后通过进水管上的均匀布水孔流入渗滤池。在渗滤池内,污水经适当均布后流到滤料表面,在下渗的过程中,污染物得到部分净化。与常规快速渗滤池不同的是,污水不立即通过排水管路排放,而是在淹水区适当停留,直至水位达到设定高度。在停留过程中,未净化的污染物被处于淹水区滤料的生物膜吸附截留、净化。当淹水区水位达到设定高度后,脉冲式排水装置快速将底部饱水区内的污水排出,而淹水区则快速落干,转变为落干区,污水进入饱水区,完成淹水、落干的交替转换。即在渗滤池内安装脉冲式排水装置,即脉冲排水管,利用脉冲排水实现干湿交替的工作方式。
但是形成的落干区(原淹水区)需要通气复氧,使落干区(原淹水区)的滤料间隙能充分通气复氧,而且通气复氧后再次通过进水管上的均匀布水孔进水,进水时,落干区形成淹水区,淹水区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还续有空气流通的通道能有效的排出。而且对于淹水区的复氧效率越高越好,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渗滤池的复氧系统,它能够高效率的对渗滤池内淹水区进行通气复氧,而且通气复氧后再次通过进水管上的均匀布水孔进水,进水时,落干区形成淹水区,淹水区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还续有空气流通的通道能有效的排出;复氧效率很高,从而大大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用于渗滤池的复氧系统,包括通气主管、与通气主管连通的多个立式通气管,所述立式通气管四周均布通气孔;所述立式通气管设置在渗滤池上方的淹水区。在淹水区内设置立式通气管,管壁四周均布通气孔,当淹水区内污水快速落干下流进入下方饱水区后,外界空气依次经通气主管、立式通气管、通气孔进入落干区的滤料间隙;再次通过进水管上的均匀布水孔进水,进水时,淹水区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依次经通气孔、立式通气管、通气主管排出。
所述淹水区上方为设置大径进水管,所述大径进水管上设有大径均匀布水孔;进水时,大径进水管管道截面充满度小于0.5,大径进水管管道下部进水,上部为通气区。当淹水区内污水快速落干下流进入饱水区后,外界空气依次经通气主管、立式通气管、通气孔进入落干区的滤料间隙;通气主管、立式通气管、通气孔通气的同时,形成“大气-通气主管-立式通气管-通气孔-滤料间隙-均匀布水孔-进水管上部通气区-大气”之间的空气流通通道,新鲜空气得以源源不断地进入渗滤池滤料。而且进水时,除了“淹水区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依次经通气孔、立式通气管、通气主管排出”这一条通道外,淹水区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还可依次通过均匀布水孔、进水管上部通气区排出。
所述大径进水管顶部设有一个支管管路,所述支管管路上设有无动力风帽。无动力风帽作为动力源:在“大气-通气主管-立式通气管-通气孔-滤料间隙-均匀布水孔-进水管上部通气区-大气”之间空气流通通道流速加快;而且进水时,淹水区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也能加速依次通过均匀布水孔、进水管上部通气区排出。
所述通气主管外端安装管道式低压送风机,通过管道式低压送风机向通气主管内加速输送新鲜空气。管道式低压送风机为动力源:在“大气-通气主管-立式通气管-通气孔-滤料间隙-均匀布水孔-进水管上部通气区-大气”之间空气流通通道流速加快;而且进水时,淹水区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也能加速依次通过均匀布水孔、进水管上部通气区排出。因为风机是向落干后的滤料间隙内而不是向水下输送空气,因而所需风压很低,能耗很少。因能耗低,采用光伏供电仅需很小的占地面积。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系统通过“通气主管-立式通气管-通气孔”的方式进气,通过“通气孔-立式通气管-通气主管”方式排气能使淹水区的滤料进行充分的通气复氧。为了提高通气复氧效率,通过对进水管直径加大、均匀布水孔直径加大,从而使进水时,大径进水管管道截面充满度小于0.5,大径进水管管道下部进水,上部为通气区,从而使“通气主管-立式通气管-通气孔”进气的同时,形成“大气-通气主管-立式通气管-通气孔-滤料间隙-均匀布水孔-进水管上部通气区-大气”之间的空气流通通道,也能通过此通道排气,新鲜空气得以源源不断地进入渗滤池滤料;从而能够高效率的对渗滤池内淹水区进行通气复氧,而且通气复氧后再次通过进水管上的均匀布水孔进水,进水时,落干区形成淹水区,淹水区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还续有空气流通的通道能有效的排出;复氧效率很高,从而大大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2、此外本系统还设置无动力风帽和管道式低压送风机作为动力源作用于通气复氧,从而加快空气流通,提高复氧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
附图2是目前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工艺图解。
附图中所示标号:
1、渗滤池;2、滤料;3、排水管路;4、淹水区;5、饱水区;6、进水管;7、布水孔;8、脉冲排水管;9、下方管段;10、立式通气管;11、通气主管;12、通气孔;13、支管管路;14、无动力风帽;15、管道式低压送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所述是用于渗滤池1的复氧系统,在介绍次系统之前首先对此系统使用背景的渗滤池1结构进行一下介绍,然后在此背景下对本复氧系统进行详述。
如说明书附图图1所示,渗滤池1内布置滤料2,所述渗滤池1的池底设有排水管路3;渗滤池1内填料区分为上方的淹水区4和位于淹水区4下方的饱水区5;所述淹水区4上方设有进水管6,所述进水管6上设有均匀布水孔7;所述排水管路3为脉冲排水管8,所述脉冲排水管8的下方管段9位于饱水区5最底部,当淹水区4水位达到设定高度后,脉冲排水管8快速将底部饱水区5内的污水排出,而淹水区4污水则在重力作用下快速落干下流进入饱水区5,淹水区4转变为无水的落干区,完成淹水、落干的交替转换。具体的:污水经预处理后通过进水管6上的均匀布水孔7流入渗滤池1。在渗滤池1内,污水经适当均布后流到滤料2表面,在下渗的过程中,污染物得到部分净化。与常规快速渗滤池1不同的是,污水不立即通过排水管路3排放,而是在淹水区4适当停留,直至水位达到设定高度。在停留过程中,未净化的污染物被处于淹水区4滤料2的生物膜吸附截留、净化。当淹水区4水位达到设定高度后,脉冲式排水装置快速将底部饱水区5内的污水排出,而淹水区4则快速落干,转变为落干区,污水进入饱水区5,完成淹水、落干的交替转换。即在渗滤池1内安装脉冲式排水装置,即脉冲排水管8,利用脉冲排水实现干湿交替的工作方式。
但是形成的落干区(原淹水区4)需要通气复氧,使落干区(原淹水区4)的滤料间隙能充分通气复氧,而且通气复氧后再次通过进水管6上的均匀布水孔7进水,进水时,落干区形成淹水区4,淹水区4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还续有空气流通的通道能有效的排出。而且对于淹水区4的复氧效率越高越好,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因此,用于渗滤池1的复氧系统就是为此而生。
用于渗滤池1的复氧系统,包括通气主管11、与通气主管11连通的多个立式通气管10,所述立式通气管10四周均布通气孔12;所述立式通气管10设置在渗滤池1上方的淹水区4。在淹水区4内设置立式通气管10,管壁四周均布通气孔12,当淹水区4内污水快速落干下流进入下方饱水区5后,外界空气依次经通气主管11、立式通气管10、通气孔12进入落干区的滤料间隙;再次通过进水管6上的均匀布水孔7进水,进水时,淹水区4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依次经通气孔12、立式通气管10、通气主管11排出。
所述淹水区4上方为设置大径进水管6,所述大径进水管6上设有大径均匀布水孔7;进水时,大径进水管6管道截面充满度小于0.5,大径进水管6管道下部进水,上部为通气区。当淹水区4内污水快速落干下流进入饱水区5后,外界空气依次经通气主管11、立式通气管10、通气孔12进入落干区的滤料间隙;通气主管11、立式通气管10、通气孔12通气的同时,形成“大气-通气主管11-立式通气管10-通气孔12-滤料间隙-均匀布水孔7-进水管6上部通气区-大气”之间的空气流通通道,新鲜空气得以源源不断地进入渗滤池1滤料2。而且进水时,除了“淹水区4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依次经通气孔12、立式通气管10、通气主管11排出”这一条通道外,淹水区4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还可依次通过均匀布水孔7、进水管6上部通气区排出。
所述大径进水管6顶部设有一个支管管路13,所述支管管路13上设有无动力风帽14。无动力风帽14作为动力源:在“大气-通气主管11-立式通气管10-通气孔12-滤料间隙-均匀布水孔7-进水管6上部通气区-大气”之间空气流通通道流速加快;而且进水时,淹水区4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也能加速依次通过均匀布水孔7、进水管6上部通气区排出。
所述通气主管11外端安装管道式低压送风机15,通过管道式低压送风机15向通气主管11内加速输送新鲜空气。管道式低压送风机15为动力源:在“大气-通气主管11-立式通气管10-通气孔12-滤料间隙-均匀布水孔7-进水管6上部通气区-大气”之间空气流通通道流速加快;而且进水时,淹水区4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也能加速依次通过均匀布水孔7、进水管6上部通气区排出。因为风机是向落干后的滤料间隙内而不是向水下输送空气,因而所需风压很低,能耗很少。因能耗低,采用光伏供电仅需很小的占地面积。
应用此复氧系统的渗滤池1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污水通过进水管66上的均匀布水孔77分布流到渗滤池11内滤料22表面,在下渗的过程中,依次途径淹水区44和饱水区55;直至渗滤池11内淹水区44水位达到设定高度;
S2,当淹水区44水位达到设定高度后,脉冲排水管88快速将底部饱水区55内的污水排出,而淹水区44污水则在重力作用下快速落干下流进入饱水区55,淹水区44转变为无水的落干区,完成淹水、落干的交替转换;
S3,当淹水区44内污水快速落干下流进入饱水区55后,外界空气依次经通气主管1111、立式通气管1010、通气孔1212进入落干区的滤料22间隙;
S4,再次通过进水管66上的均匀布水孔77进水,进水时,淹水区44的滤料22间隙中的空气依次经通气孔1212、立式通气管1010、通气主管1111排出;
S5,重复步骤S1~步骤S4。
方法进一步改进:
均匀布水孔7的直径与通气孔12直径相同,均为大径孔,且进水管6直径加大,进水管6管道截面充满度小于0.5,进水管6管道下部进水,上部为通气区;在步骤S3中,通过通气主管11、立式通气管10、通气孔12通气时,形成“大气-通气主管11-立式通气管10-通气孔12-滤料间隙-均匀布水孔7-进水管6上部通气区-大气”之间的空气流通通道,新鲜空气得以源源不断地进入渗滤池1的滤料2。在步骤S4中,进水时,淹水区4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还可依次通过均匀布水孔7、进水管6上部通气区排出。
进水管6顶部设有一个支管管路13,所述支管管路13上设有无动力风帽14;无动力风帽14作为动力源,在步骤S3中,“大气-通气主管11-立式通气管10-通气孔12-滤料间隙-均匀布水孔7-进水管6上部通气区-大气”之间空气流通通道流速加快;在步骤S4中,进水时,淹水区4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加速依次通过均匀布水孔7、进水管6上部通气区排出。
通气主管11上安装管道式低压送风机15,通过管道式低压送风机15向通气主管11内加速输送新鲜空气;管道式低压送风机15为动力源,在步骤S3中,“大气-通气主管11-立式通气管10-通气孔12-滤料间隙-均匀布水孔7-进水管6上部通气区-大气”之间空气流通通道流速加快;在步骤S4中,进水时,淹水区4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加速依次通过均匀布水孔7、进水管6上部通气区排出。
综上所述:
本系统通过“通气主管11-立式通气管10-通气孔12”的方式进气,通过“通气孔12-立式通气管10-通气主管11”方式排气能使淹水区4的滤料2进行充分的通气复氧。为了提高通气复氧效率,通过对进水管6直径加大、均匀布水孔7直径加大,从而使进水时,大径进水管6管道截面充满度小于0.5,大径进水管6管道下部进水,上部为通气区,从而使“通气主管11-立式通气管10-通气孔12”进气的同时,形成“大气-通气主管11-立式通气管10-通气孔12-滤料间隙-均匀布水孔7-进水管6上部通气区-大气”之间的空气流通通道,也能通过此通道排气,新鲜空气得以源源不断地进入渗滤池1滤料2;从而能够高效率的对渗滤池1内淹水区4进行通气复氧,而且通气复氧后再次通过进水管6上的均匀布水孔7进水,进水时,落干区形成淹水区4,淹水区4的滤料间隙中的空气还续有空气流通的通道能有效的排出;复氧效率很高,从而大大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此外本系统还设置无动力风帽14和管道式低压送风机15作为动力源作用于通气复氧,从而加快空气流通,提高复氧效率。

Claims (3)

1.用于渗滤池(1)的复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气主管(11)、与通气主管(11)连通的多个立式通气管(10),所述立式通气管(10)四周均布通气孔(12);
所述立式通气管(10)设置在渗滤池(1)上方的淹水区(4);
所述淹水区(4)上方为设置大径进水管(6),所述大径进水管(6)上设有大径均匀布水孔(7);
进水时,大径进水管(6)管道截面充满度小于0.5,大径进水管(6)管道下部进水,上部为通气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渗滤池(1)的复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主管(11)外端安装管道式低压送风机(15),通过管道式低压送风机(15)向通气主管(11)内加速输送新鲜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渗滤池(1)的复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径进水管(6)顶部设有一个支管管路(13),所述支管管路(13)上设有无动力风帽(14)。
CN202322311469.4U 2023-08-25 2023-08-25 用于渗滤池的复氧系统 Active CN2206847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11469.4U CN220684726U (zh) 2023-08-25 2023-08-25 用于渗滤池的复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11469.4U CN220684726U (zh) 2023-08-25 2023-08-25 用于渗滤池的复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84726U true CN220684726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73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11469.4U Active CN220684726U (zh) 2023-08-25 2023-08-25 用于渗滤池的复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847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02657A (zh) 一种曝气-厌氧循环式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装置及方法
CN206308212U (zh) 一种无动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08314186A (zh) 好氧-厌氧-好氧三相高效补氧湿地系统
CN112209570A (zh) 沼气风屏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及装置
CN207243689U (zh) 一种污泥近零排放的膜法污水处理系统
CN220684726U (zh) 用于渗滤池的复氧系统
CN203781915U (zh) 硝化/反硝化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07253805B (zh) 一种强化有机污染物去除的湿地装置及方法
CN104860486A (zh) 一种适用于鱼类增殖放流站的组合式模块化生物过滤器
CN116947204A (zh) 人工快速渗滤处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7694326A (zh) 一种废气生物处理装置
CN105236575B (zh) 一种采用循环造流处理和修复污染水体的装置及方法
CN203922937U (zh) 一种低耗能一体化净水设备
CN209468196U (zh) 一种基于a2/o工艺的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02499788U (zh) 生态污水处理系统设备
CN205700126U (zh) 一种生物吹脱滤池系统
CN207062098U (zh) 高效智能无污染的综合污水处理系统
CN217568194U (zh) 一种污水除臭系统
CN205061694U (zh) 一种曝气好氧兼氧生物膜硝化反应装置
CN215102697U (zh) 一种黑臭水体污泥净化设备
CN211445226U (zh) 一种自排水固定床厌氧生物滤池
CN210993751U (zh) 生物洗涤装置
CN108751415A (zh) 一种有机废水无害化处理系统及工艺
CN108658222A (zh) 一种基于重力势能充氧槽的丘陵山区农村污水处理工艺
CN217757021U (zh) 一种废水再利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