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79907U - 装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装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79907U
CN220679907U CN202321613468.9U CN202321613468U CN220679907U CN 220679907 U CN220679907 U CN 220679907U CN 202321613468 U CN202321613468 U CN 202321613468U CN 220679907 U CN220679907 U CN 2206799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driving
piece
roll
suppor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1346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凯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District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chool (foshan Shunde District Technical School)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District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chool (foshan Shunde District Technical Schoo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District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chool (foshan Shunde District Technical School)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District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chool (foshan Shunde District Technical School)
Priority to CN20232161346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799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799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799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56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of vehicl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载装置,该装置包括:可移动地支撑装置、升降装置和翻转装置;升降装置设置于支撑装置,以承载待拆装件,并驱动待拆装件沿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移动;翻转装置设置于支撑装置,用于对待拆装件进行翻转,以使待拆装件呈水平状态或者呈竖直状态。本实用新型中,升降装置承载待拆装件并驱动待拆装件沿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移动,使得待拆装件能够与所需安装位置相对应,便于待拆装件的安装和拆卸,节省人工和工时,并减少了安拆过程中待拆装件的损伤,进而减少了二次返修的次数,并且,翻转装置使得待拆装件可呈水平状态或者呈竖直状态,便于对待拆装件进行后续操作,支撑装置可移动,能够带动待拆装件移动至所需位置,简单方便。

Description

装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装载装置。
背景技术
在总装车间,车门的钣金缺陷较多,需要拆装车门才能完成对相关缺陷位置的修复。由于车门的质量为35-40kg,所以需要多人扶持车门并配合工作,才能实现车门的拆装,工时较长,造成人员浪费。并且,在拆装过程中,人工拆装的操作不稳定,容易造成“坑包划伤”,造成车门的二次返修,加大了返修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装载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车门拆装的工时长且易造成二次返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装载装置,该装置包括:可移动地支撑装置、升降装置和翻转装置;其中,升降装置设置于支撑装置,用于承载待拆装件,并驱动待拆装件沿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移动;翻转装置设置于支撑装置,用于对待拆装件进行翻转,以使待拆装件呈水平状态或者呈竖直状态。
进一步地,上述装载装置中,升降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承载体和传动组件;其中,承载体呈L型,承载体的第一端与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相平行且可移动地设置于支撑装置,承载体的第二端与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相垂直且用于承载待拆装件;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支撑装置且通过传动组件与承载体的第一端相连接,用于通过传动组件驱动承载体沿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上述装载装置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结构和驱动件;其中,驱动件的中间部位与支撑装置的顶部相平行,并且,驱动件的中间部位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装置的顶部;第一驱动结构的驱动端与驱动件的第一端相连接,驱动件的第二端与传动组件相连接,驱动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置于中间部位的两侧。
进一步地,上述装载装置中,传动组件包括:第一滑轮、第二滑轮和传动绳;其中,第一滑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装置且置于驱动件的下方;第二滑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装置且置于承载体的第一端的上方;传动绳的第一端与驱动件的第二端相连接,传动绳依次可滑动地绕设于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传动绳的第二端与承载体的第一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装载装置中,支撑装置沿高度方向设置有滑轨,承载体的第一端设置有滑块,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滑轨。
进一步地,上述装载装置中,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架和多个车轮;其中,底座设置有安装区域和承载区域,支撑架垂直地设置于底座的安装区域,承载体的第一端与支撑架的高度方向相平行且可移动地设置于支撑架,承载体的第二端与底座相平行且对应于承载区域;各车轮间隔地且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座。
进一步地,上述装载装置中,翻转装置包括:第二驱动机构和翻转体;其中,翻转体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架且对应于承载区域,用于承载待拆装件;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底座且与翻转体相连接,用于驱动翻转体转动,以使待拆装件呈水平状态或者竖直状态。
进一步地,上述装载装置中,翻转体包括:呈L型的翻转架、底板和连接板;其中,翻转架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架的顶部,翻转架的第二端对应于承载区域;连接板设置于翻转架的第一端,底板设置于翻转架的第二端;第二驱动机构与翻转架相连接,用于驱动翻转架转动,以使翻转架的第二端与底座相平行或者相垂直。
进一步地,上述装载装置中,承载体的第二端置于底板的下方;连接板与底板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底板朝向连接板的一面开设有凹设口,并且,翻转架对应于凹设口处为悬空设置,承载体的第二端可移动地穿设于凹设口。
进一步地,上述装载装置中,连接板的长度大于翻转架的第一端的长度;和/或,第二驱动机构为驱动气缸。
本实用新型中,升降装置承载待拆装件,并驱动待拆装件沿支撑装置的高度方向移动,使得待拆装件能够与所需安装位置相对应,便于待拆装件的安装和拆卸,这样,无需多人扶持待拆装件,节省人工,操作简单,节约工时,并减少了安拆过程中人工不稳定操作造成的待拆装件的划伤,进而减少了待拆装件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的损伤,即减少了二次返修的次数,实现了待拆装件的稳定拆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门拆装的工时长且易造成二次返修的问题,并且,翻转装置对待拆装件进行翻转,使得待拆装件呈水平状态或者呈竖直状态,便于对待拆装件进行后续操作,支撑装置可移动,能够带动待拆装件移动至所需位置,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载装置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载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载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载装置中,承载体向上移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载装置中,承载体向上移动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载装置中,翻转装置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载装置中,翻转装置翻转后的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8,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该装载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装载装置包括:支撑装置1、升降装置2和翻转装置3。其中,支撑装置1可移动,以使支撑装置1可移动至所需位置处。升降装置2设置于支撑装置1,升降装置2用于承载待拆装件,并驱动待拆装件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图1所示的由上至下的方向)移动。具体地,升降装置2自身可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进而带动待拆装件移动。
翻转装置3设置于支撑装置1,翻转装置3用于对待拆装件进行翻转,以使待拆装件呈水平状态或者呈竖直状态。其中,待拆装件呈竖直状态为待拆装件与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相平行,待拆装件呈水平状态为待拆装件与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相垂直。
当需要对待拆装件进行提升时,升降装置2驱动待拆装件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当需要对待拆装件进行翻转时,翻转装置3使得待拆装件呈水平状态或者呈竖直状态。
当待拆装件为车门时,车门拆卸时,将车门打开,并将支撑装置1推动至车门的下方,升降装置2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升降装置2与车门相接触,则车门从车身上置于升降装置2上,即实现了车门拆卸。
当车门安装时,将装有车门的支撑装置1推动至车身的所需安装位置处,升降装置2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车门与所需安装位置相对准,进而将车门安装于车身。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升降装置2承载待拆装件,并驱动待拆装件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移动,使得待拆装件能够与所需安装位置相对应,便于待拆装件的安装和拆卸,这样,无需多人扶持待拆装件,节省人工,操作简单,节约工时,并减少了安拆过程中人工不稳定操作造成的待拆装件的划伤,进而减少了待拆装件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的损伤,即减少了二次返修的次数,实现了待拆装件的稳定拆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门拆装的工时长且易造成二次返修的问题,并且,翻转装置3对待拆装件进行翻转,使得待拆装件呈水平状态或者呈竖直状态,便于对待拆装件进行后续操作,支撑装置1可移动,能够带动待拆装件移动至所需位置,简单方便。
继续参见图1至图8,上述实施例中,升降装置2可以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承载体21和传动组件22。其中,承载体21呈L型,承载体21的第一端与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相平行,并且,承载体21的第一端可移动地设置于支撑装置1,承载体21的第二端与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相垂直,承载体21的第二端用于承载待拆装件。具体地,承载体21的第二端呈悬空状态,则承载体21的第一端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移动带动了承载体21的第二端的移动。
具体实施时,承载体21可以包括:呈L型的承载架211和承载板212。承载架211的第一端与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相平行且可移动地设置于支撑装置1,承载架211的第二端呈悬空状态且与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相垂直。承载板212设置于承载架211的第二端,承载板212承载待拆装件。
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支撑装置1,并且,第一驱动机构通过传动组件22与承载体21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通过传动组件22驱动承载体21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移动。
第一驱动机构可以包括:第一驱动结构24和驱动件23。其中,驱动件23的中间部位与支撑装置1的顶部(图1所示的上部)相平行,并且,驱动件23的中间部位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装置1的顶部。具体地,支撑装置1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杆4,该支撑杆4设置的位置与承载体21在支撑装置1上设置的位置为相对设置,也就是说,承载体21在支撑装置1上设置的位置为第一侧,那支撑杆4在支撑装置1上设置的位置为第二侧。驱动件23的中间部位与支撑杆4相平行,并且,驱动件23的中间部位与支撑杆4可转动地连接。
第一驱动结构24的驱动端与驱动件23的第一端(图3所示的上端)相连接,驱动件23的第二端(图3所示的下端)与传动组件22相连接,驱动件2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置于中间部位的两侧。具体地,驱动件2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置于支撑杆4的两侧。第一驱动结构24驱动驱动件23的第一端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上下(相对于图1而言)移动,带动了驱动件23的第二端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下上移动,进而带动了承载体21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移动。其中,图1和图2为承载体21处于初始状态时的位置,图5和图6为承载体21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后的位置。
优选的,第一驱动结构24可以为直流电动推杆,也可以为液压缸或者驱动气缸,还可以为其他驱动装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具体实施时,参见图4,驱动件23可以包括:套筒232、两个驱动杆231和多个连接件233。套筒232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装置1的顶部,即套筒232可转动地套设于支撑杆4。两个驱动杆231分别置于套筒232的两侧,并且,每个驱动杆231均通过连接件233与套筒232相连接,每个驱动杆231均与套筒232相平行,也即每个驱动杆231均与支撑杆4相平行。其中一个驱动杆231位于支撑装置1的外侧,另一个驱动杆231置于该支撑杆4设置的位置与承载体21在支撑装置1上设置的位置之间。第一驱动结构24的驱动端与位于支撑装置1外侧的驱动杆231相连接,传动组件22与另一个驱动杆231相连接。这样,利用杠杆原理,第一驱动结构24驱动其中一个驱动杆231移动时带动另一个驱动杆231的移动。
传动组件22可以包括:第一滑轮221、第二滑轮222和传动绳223。其中,第一滑轮22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装置1,并且,第一滑轮221置于驱动件23的下方(相对于图3而言)。第二滑轮222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装置1,并且,第二滑轮222置于承载体21的第一端的上方(相对于图3而言)。具体地,第一滑轮221和第二滑轮222为倾斜地相对设置。
传动绳223的第一端与驱动件23的第二端相连接,传动绳223依次可滑动地绕设于第一滑轮221和第二滑轮222,传动绳223的第二端与承载体21的第一端相连接。具体地,传动绳223的第一端与置于支撑杆4设置的位置和承载体21在支撑装置1上设置的位置之间的驱动杆231相连接。由于第一滑轮221和第二滑轮222为倾斜地相对设置,所以传动绳223在驱动件23的第二端与承载体21的第一端之间呈S状设置。
具体使用时,第一驱动结构24的驱动端驱动驱动件23的第一端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移动,带动了驱动件23的第二端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移动,进而通过传动绳223带动承载体21的第一端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移动,即带动了承载体21的第二端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移动,即实现了待拆装件的移动。
优选的,支撑装置1沿高度方向设置有滑轨(图中未示出),承载体21的第一端设置有滑块(图中未示出),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滑轨。具体地,滑轨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延伸,通过滑块在滑轨内滑动,带动了承载体21的第一端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移动,这样不仅保证了承载体21的稳定移动,并且,滑块与滑轨的配合能够对承载体21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防止承载体21的偏位。
具体实施时,第一驱动结构24可以为直流电动推杆,该直流电动推杆通过导线与遥控器电性连接,通过遥控器控制直流电动推杆驱动驱动件23的第一端的移动,进而带动承载体21移动。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升降装置2的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参见图1至图8,上述各实施例中,支撑装置1包括:底座11、支撑架12和多个车轮13。其中,底座11设置有安装区域和承载区域,支撑架12垂直地设置于底座11的安装区域,承载体21的第一端与支撑架12的高度方向相平行,并且,承载体21的第一端可移动地设置于支撑架12。承载体21的第二端与底座11相平行,并且,承载体21的第二端对应于承载区域。具体地,底座11的顶面划分为安装区域和承载区域,支撑架12与底座11相垂直,支撑架12与底座11形成了L型,支撑架12的高度方向(图1所示的由上至下的方向)与底座11的顶面相垂直,则承载体21的第二端与支撑架12的高度方向相垂直。承载体21的第二端与底座11之间具有预设间隙,该预设间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各车轮13均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座11,并且,各车轮13在底座11的底部间隔开设,优选为均匀分布。
具体实施时,车轮13为四个,当然,车轮13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1的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参见图1至图8,上述各实施例中,翻转装置3可以包括:第二驱动机构31和翻转体32。其中,翻转体32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架12,并且,翻转体32对应于承载区域,翻转体32用于承载待拆装件。
第二驱动机构31设置于底座11,并且,第二驱动机构31与翻转体32相连接,第二驱动机构31用于驱动翻转体32转动,以使待拆装件呈水平状态或者呈竖直状态。优选的,第二驱动机构31为驱动气缸。具体实施时,第二驱动机构31也可以为气压支撑杆。
优选的,翻转体32包括:翻转架321、底板323和连接板322。其中,翻转架321呈L型,翻转架321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架12的顶部(图1所示的上部),翻转架321的第二端对应于承载区域。翻转架321的第二端与底座11之间具有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连接板322设置于翻转架321的第一端,底板323设置于翻转架321的第二端。
第二驱动机构31与翻转架321相连接,第二驱动机构31用于驱动翻转架321转动,以使翻转架321的第二端与底座11相平行或者相垂直。具体地,第二驱动机构31驱动翻转架321相对于支撑架12的顶部转动,使得翻转架321的第二端与底座11相平行或者翻转架321的第二端与底座11相垂直。其中,当翻转架321的第二端与底座11相平行时,由于待拆装件被底板323承托并倚靠于连接板322,所以待拆装件呈竖直状态。当翻转架321的第二端与底座11相垂直时,待拆装件呈水平状态。
具体实施时,支撑架12可以呈长方体状,支撑架12的底部(图1所示的下部)与底座11相连接。支撑架12与承载区域相邻的一侧为第一侧(图3所示的右侧),相对应的,支撑架12远离承载区域的一侧为第二侧(图3所示的左侧)。承载体21的第一端置于支撑架12的第一侧,驱动件23置于支撑架12的第二侧的顶部(图3所示的上部),则支撑杆4设置于支撑架12的第二侧的顶部。第一滑轮221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座11且置于驱动件23的下方,第二滑轮222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架12,第二滑轮222对应于支撑架12的第一侧且置于承载体21的第一端的上方。
翻转架321的第一端与支撑架12的第一侧的顶部可转动地连接,翻转架321与承载体21均呈L型,承载体21置于翻转架321的下方,则承载体21的第二端置于底板323的下方。
连接板322与底板323之间具有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也就是说,连接板322与底板323相对的端部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即连接板322与底板323相垂直,但是,连接板322与底板323之间不接触。并且,底板323朝向连接板322的一面开设有凹设口,以使底板323呈凹字形的结构。翻转架321对应于凹设口处为悬空设置,具体地,翻转架321在对应于凹设口处并未设置任何结构,此处为悬空设置,承载体21的第二端可移动地穿设于凹设口。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承载体21的第二端沿支撑架12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时,承载体21的第二端可移动地穿设于凹设口,由于翻转架321对应于凹设口处为悬空设置且连接板322与底板323相对的端部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承载体21的第二端可在穿设该凹设口后继续向上移动。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底座11的承载区域的空间,使得装载装置的结构紧凑,外观美观。
优选的,连接板322的长度大于翻转架321的第一端的长度,则连接板322伸出至翻转架321的第一端的外部,这样,在翻转架321转动至翻转架321的第二端与底座11相垂直,连接板322的长度较长,能够更好地支撑待拆装件,确保待拆装件的稳定。
优选的,连接板322的长度大于翻转架321的第一端的长度;和/或,第二驱动机构31为驱动气缸。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翻转装置3的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综上,本实施例中,升降装置2承载待拆装件,并驱动待拆装件沿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移动,使得待拆装件能够与所需安装位置相对应,便于待拆装件的安装和拆卸,这样,无需多人扶持待拆装件,节省人工,操作简单,节约工时,并减少了安拆过程中人工不稳定操作造成的待拆装件的划伤,进而减少了待拆装件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的损伤,即减少了二次返修的次数,实现了待拆装件的稳定拆装,并且,翻转装置3对待拆装件进行翻转,使得待拆装件呈水平状态或者呈竖直状态,便于对待拆装件进行后续操作,支撑装置1可移动,能够带动待拆装件移动至所需位置,简单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7)

1.一种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地支撑装置(1)、升降装置(2)和翻转装置(3);其中,
所述升降装置(2)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用于承载待拆装件,并驱动所述待拆装件沿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移动;
所述翻转装置(3)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用于对所述待拆装件进行翻转,以使所述待拆装件呈水平状态或者呈竖直状态;
所述升降装置(2)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承载体(21)和传动组件(22);其中,所述承载体(21)呈L型,所述承载体(21)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相平行且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所述承载体(21)的第二端与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相垂直且用于承载所述待拆装件;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且通过所述传动组件(22)与所述承载体(21)的第一端相连接,用于通过所述传动组件(22)驱动所述承载体(21)沿所述支撑装置(1)的高度方向移动;
所述支撑装置(1)包括:底座(11)、支撑架(12)和多个车轮(13);其中,所述底座(11)设置有安装区域和承载区域,所述支撑架(12)垂直地设置于所述底座(11)的安装区域,所述承载体(21)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架(12)的高度方向相平行且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12),所述承载体(21)的第二端与所述底座(11)相平行且对应于所述承载区域;
各所述车轮(13)间隔地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11);
所述翻转装置(3)包括:第二驱动机构(31)和翻转体(32);其中,所述翻转体(32)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12)且对应于所述承载区域,用于承载所述待拆装件;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1)设置于所述底座(11)且与所述翻转体(32)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翻转体(32)转动,以使所述待拆装件呈水平状态或者竖直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结构(24)和驱动件(23);其中,
所述驱动件(23)的中间部位与所述支撑装置(1)的顶部相平行,并且,所述驱动件(23)的中间部位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的顶部;
所述第一驱动结构(24)的驱动端与所述驱动件(23)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驱动件(23)的第二端与所述传动组件(22)相连接,所述驱动件(2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置于中间部位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22)包括:第一滑轮(221)、第二滑轮(222)和传动绳(223);其中,
所述第一滑轮(221)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且置于所述驱动件(23)的下方;
所述第二滑轮(222)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装置(1)且置于所述承载体(21)的第一端的上方;
所述传动绳(223)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件(23)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传动绳(223)依次可滑动地绕设于所述第一滑轮(221)和所述第二滑轮(222),所述传动绳(223)的第二端与所述承载体(21)的第一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1)沿高度方向设置有滑轨,所述承载体(21)的第一端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体(32)包括:呈L型的翻转架(321)、底板(323)和连接板(322);其中,
所述翻转架(321)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支撑架(12)的顶部,所述翻转架(321)的第二端对应于所述承载区域;
所述连接板(322)设置于所述翻转架(321)的第一端,所述底板(323)设置于所述翻转架(321)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1)与所述翻转架(321)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翻转架(321)转动,以使所述翻转架(321)的第二端与所述底座(11)相平行或者相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体(21)的第二端置于所述底板(323)的下方;
所述连接板(322)与所述底板(323)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底板(323)朝向所述连接板(322)的一面开设有凹设口,并且,所述翻转架(321)对应于凹设口处为悬空设置,所述承载体(21)的第二端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凹设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板(322)的长度大于所述翻转架(321)的第一端的长度;和/或,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1)为驱动气缸。
CN202321613468.9U 2023-06-21 2023-06-21 装载装置 Active CN2206799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3468.9U CN220679907U (zh) 2023-06-21 2023-06-21 装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3468.9U CN220679907U (zh) 2023-06-21 2023-06-21 装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79907U true CN220679907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411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13468.9U Active CN220679907U (zh) 2023-06-21 2023-06-21 装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799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75168B2 (en) Wing positioner for installing and removing an aircraft wing
CN220679907U (zh) 装载装置
JP4842602B2 (ja) 車両用リフト装置
CN211139497U (zh) 一种汽车输送装配线
CN210365464U (zh) 一种电力检测设备移动运输装置
CN215402824U (zh) 一种多功能自动升降机装置
CN214360009U (zh) 一种建筑装修装饰用物料提升装置
CN213271649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交通管理用信息显示牌
CN202954592U (zh) 一种螺杆驱动架空可组合式自动停车库
CN208898437U (zh) 一种用于旋风分离器底部盲板拆卸安装的支撑装置
KR200442557Y1 (ko) 엔진과 트랜스미션 조립용 지그
CN215558521U (zh) 一种自动化机械设备起吊装置
CN218506613U (zh) 一种悬伸挡板机构
CN220950852U (zh) 一种方便拆装的起重机用吊爪装置
CN211946091U (zh) 一种汽车生产用升降装置
CN217627231U (zh) 一种新型可视化起重机
CN214240903U (zh) 一种轻型移动式导缆器安装调整装置
CN218527656U (zh) 一种多烟叶烘烤房用的自动上炕设备
CN220393140U (zh) 一种小型吊装机构
CN219261668U (zh) 一种建筑施工脚手架
CN219077256U (zh) 一种电气盘柜安装就位的起吊运输装置
CN216014607U (zh) 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建筑模型
CN218612686U (zh) 一种电机减速机更换装置
CN220839666U (zh) 大型钢构件翻身防冲击支架
CN219528333U (zh) 一种移动升降平台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