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77209U - 雾环和雾炮 - Google Patents

雾环和雾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77209U
CN220677209U CN202321415913.0U CN202321415913U CN220677209U CN 220677209 U CN220677209 U CN 220677209U CN 202321415913 U CN202321415913 U CN 202321415913U CN 220677209 U CN220677209 U CN 2206772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noise reduction
fog
annula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1591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耀中
陈阵
张斌
李伟
李刘非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Zoomlion Environmental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Zoomlion Environment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Zoomlion Environmental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Zoomlion Environment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1591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772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772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772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炮领域,公开了一种雾环和雾炮,雾环包括内筒、外筒以及隔板组件,内筒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的出气段、主体段以及进气段,外筒嵌套于内筒的外侧,隔板组件设置于内筒和外筒之间,并将内筒和外筒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降噪腔和与内筒的进气段的内侧连通的高压气流腔,降噪腔内填充有消音材料;主体段的周壁上开设有与降噪腔连通的降噪通孔。本实用新型有效降低雾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噪音,极大地降低环境噪音污染,提升雾炮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雾环和雾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雾炮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雾环和应用该雾环的雾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雾炮中,主要包括动力单元和雾环,动力单元用于将空气集流并导流至雾环的高压气流腔中,空气流经高压气流腔形成高速气流,并与水液从雾环中同时喷射而出,从而形成水雾,起到抑尘的作用;现有的雾环由于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会产生高速气流,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气流噪音,造成环境噪音污染,而且,影响雾炮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或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环和雾炮,旨在解决现有的雾环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气流噪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环,所述雾环包括:
内筒,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的出气段、主体段以及进气段;
外筒,嵌套于所述内筒的外侧;
隔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并将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降噪腔和与所述内筒的进气段的内侧连通的高压气流腔,所述降噪腔内填充有消音材料;
所述主体段的周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降噪腔连通的降噪通孔。
可选地,所述降噪腔呈环状且覆盖所述主体段的外周面,所述主体段的周壁上开设有多组沿轴向间隔布置的所述降噪通孔,每组所述降噪通孔包括多个所述降噪通孔且多个所述降噪通孔沿所述主体段的周向间隔布置的。
可选地,所述降噪腔的后端覆盖至所述进气段的外周面。
可选地,所述外筒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所述隔板组件包括:
第一环状隔板,所述第一环状隔板的外环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分段的内周面,所述第一环状隔板的内环端连接于所述出气段和所述主体段的连接处的外周面;
第二环状隔板,所述第二环状隔板的外环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的连接处的内周面,所述第二环状隔板的内环端与所述主体段的外周面间隔设置;
筒状隔板,所述筒状隔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二环状隔板的内环端连接,所述筒状隔板的后端与所述进气段的后端连接;
所述第一环状隔板、所述主体段、所述进气段、所述筒状隔板、所述第二环状隔板以及所述第一分段共同围合形成所述降噪腔;
所述第二环状隔板、所述筒状隔板以及所述第二分段共同围合形成所述高压气流腔。
可选地,所述雾环还包括环状圆弧板和筒状导流板,所述环状圆弧板的外环端与所述外筒的后端连接,所述环状圆弧板的内环端间隔设于所述进气段的内侧,所述环状圆弧板与所述进气段的后端之间围合形成环状弧形腔,所述环状弧形腔的外环端口与所述高压气流腔连通,所述筒状导流板间隔嵌套于所述进气段的内侧,且后端与所述环状圆弧板的内环端连接,所述筒状导流板的前端边沿形成有多个降噪锯齿。
可选地,多个所述降噪锯齿沿所述筒状导流板的周向等间隔分布。
可选地,所述降噪锯齿呈等腰三角形且齿尖夹角为45~55°。
可选地,降噪锯齿呈人字形。
可选地,所述出气段和所述进气段均为等径结构,且所述出气段的直径大于所述进气段的直径,所述主体段为从后往前的渐扩结构,且所述主体段的后端与所述进气段的直径一致,所述主体段的前端与所述出气段的直径一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雾炮,所述雾炮包括上述的雾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雾环中,从高压气流腔流出的高速气流依次流经内筒的进气段、主体段以及出气段后喷射而出,在流经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噪音能够被降噪腔内的消音材料通过降噪通孔所吸收,从而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通过这样,有效降低雾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噪音,极大地降低环境噪音污染,提升雾炮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雾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雾环的侧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内筒
11 出气段 12 主体段
13 进气段
2 外筒
21 第一分段 22 第二分段
3 第一环状隔板
4 第二环状隔板
5 筒状隔板
6 环状圆弧板
7 筒状导流板
a 降噪腔
b 高压气流腔
c 环状弧形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了一种雾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1和附图2所示,雾环包括内筒1、外筒2以及隔板组件,内筒1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的出气段11、主体段12以及进气段13,外筒2嵌套于内筒1的外侧,隔板组件设置于内筒1和外筒2之间,并将内筒1和外筒2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降噪腔a和与内筒1的进气段13的内侧连通的高压气流腔b,降噪腔a内填充有消音材料;主体段12的周壁上开设有与降噪腔a连通的降噪通孔。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方式的雾环中,从高压气流腔b流出的高速气流依次流经内筒1的进气段13、主体段12以及出气段11后喷射而出,在流经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噪音能够被降噪腔a内的消音材料通过降噪通孔所吸收,从而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通过这样,有效降低雾环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气流噪音,极大地降低环境噪音污染,提升雾炮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消音材料可以是吸音棉、阻尼纤维等。
实际应用时,雾环的高压气流腔b与动力单元的出气口连通,通过动力单元将空气集流并导流至高压气流腔b内,且高压气流腔b与内筒1的进气段13的内侧连通,如此,高压气流腔b内的气流能够流入至内筒1的进气段13的内侧,并依次流经内筒1的进气段13、主体段12以及出气段11后流出雾环。
具体地,主体段12的轴向长度为进气段13的轴向长度或出气段11的轴向长度的数倍。
具体地,出气段11、主体段12以及进气段13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降噪腔a呈环状且覆盖主体段12的外周面,主体段12的周壁上开设有多组沿轴向间隔布置的降噪通孔,每组降噪通孔包括多个降噪通孔且多个降噪通孔沿主体段12的周向间隔布置,如此设置,有效提高降噪效果。
进一步地,降噪腔a的后端覆盖至进气段13的外周面。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外筒2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段21和第二分段22,隔板组件包括第一环状隔板3、第二环状隔板4以及筒状隔板5,第一环状隔板3的外环端连接于第一分段21的内周面,第一环状隔板3的内环端连接于出气段11和主体段12的连接处的外周面,第二环状隔板4的外环端连接于第一分段21和第二分段22的连接处的内周面,第二环状隔板4的内环端与主体段12的外周面间隔设置,筒状隔板5的前端与第二环状隔板4的内环端连接,筒状隔板5的后端与进气段13的后端连接;第一环状隔板3、主体段12、进气段13、筒状隔板5、第二环状隔板4以及第一分段21共同围合形成降噪腔a;第二环状隔板4、筒状隔板5以及第二分段22共同围合形成高压气流腔b。
具体地,第一分段21和第二分段2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另外,第一环状隔板3、第二环状隔板4以及筒状隔板5可与外筒2或内筒1为一体成型结构或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雾环还包括环状圆弧板6和筒状导流板7,环状圆弧板6的外环端与外筒2的后端连接,环状圆弧板6的内环端间隔设于进气段13的内侧,环状圆弧板6与进气段13的后端之间围合形成环状弧形腔c,环状弧形腔c的外环端口与高压气流腔b连通,筒状导流板7间隔嵌套于进气段13的内侧,且后端与环状圆弧板6的内环端连接,筒状导流板7的前端边沿形成有多个降噪锯齿。
可以理解地,高压气流腔b内的气流流经环状弧形腔c后从筒状导流板7和进气段13的内侧之间形成的射流缝中射出,在筒状导流板7的前端设置多个降噪锯齿,可有效将噪音频段进行分散,防止出现高分贝的单频噪音,从而起到降噪的效果,与消音材料配合使用,能够极大地降低雾环在工作过程中的噪音。
具体地,多个降噪锯齿沿筒状导流板7的周向等间隔分布,且降噪锯齿的形状可设置为呈等腰三角形,降噪锯齿的齿尖夹角为45~55°,如此设置,使得多个降噪锯齿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降噪锯齿还可以呈人字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降噪锯齿还可以为其他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段13的后端朝向外侧弯曲形成有与筒状隔板5的后端连接的过渡圆弧部,环状圆弧板6与过渡圆弧部之间围合形成环状弧形腔c。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出气段11和进气段13均为等径结构,且出气段11的直径大于进气段13的直径,主体段12为从后往前的渐扩结构,且主体段12的后端与进气段13的直径一致,主体段12的前端与出气段11的直径一致。
可以理解地,出气段11和进气段13均为等径结构,即出气段11和进气段13从前端至后端直径均为一致;主体段12为从后往前的渐扩结构,即主体段12从后端至前端直径逐渐增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段12采用渐扩结构,即主体段12的横截面积从后端至前端逐渐增大,进而使流经主体段12的气流的流通面积逐渐增大,在对气流实现扩压的作用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气流流动的平稳性,进而降低气流通过主体段12时产生的噪音,进一步起到降噪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雾炮,雾炮包括上述的雾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雾炮还包括动力单元,动力单元包括集流器和导流器,集流器、导流器以及雾环从下至上依次连接和导通,且雾环能够相对导流器作俯仰运动和水平回转运动,外部的空气能够通过集流器的集流作用和导流器的导流作用进入雾环,在雾环中形成高速气流喷射出去。
实际应用时,雾炮可应用于抑尘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雾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环包括:
内筒(1),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的出气段(11)、主体段(12)以及进气段(13);
外筒(2),嵌套于所述内筒(1)的外侧;
隔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内筒(1)和所述外筒(2)之间,并将所述内筒(1)和所述外筒(2)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降噪腔(a)和与所述内筒(1)的进气段(13)的内侧连通的高压气流腔(b),所述降噪腔(a)内填充有消音材料;
所述主体段(12)的周壁上开设有与所述降噪腔(a)连通的降噪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腔(a)呈环状且覆盖所述主体段(12)的外周面,所述主体段(12)的周壁上开设有多组沿轴向间隔布置的所述降噪通孔,每组所述降噪通孔包括多个所述降噪通孔且多个所述降噪通孔沿所述主体段(12)的周向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腔(a)的后端覆盖至所述进气段(13)的外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2)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段(21)和第二分段(22),所述隔板组件包括:
第一环状隔板(3),所述第一环状隔板(3)的外环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分段(21)的内周面,所述第一环状隔板(3)的内环端连接于所述出气段(11)和所述主体段(12)的连接处的外周面;
第二环状隔板(4),所述第二环状隔板(4)的外环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分段(21)和所述第二分段(22)的连接处的内周面,所述第二环状隔板(4)的内环端与所述主体段(12)的外周面间隔设置;
筒状隔板(5),所述筒状隔板(5)的前端与所述第二环状隔板(4)的内环端连接,所述筒状隔板(5)的后端与所述进气段(13)的后端连接;
所述第一环状隔板(3)、所述主体段(12)、所述进气段(13)、所述筒状隔板(5)、所述第二环状隔板(4)以及所述第一分段(21)共同围合形成所述降噪腔(a);
所述第二环状隔板(4)、所述筒状隔板(5)以及所述第二分段(22)共同围合形成所述高压气流腔(b)。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环还包括环状圆弧板(6)和筒状导流板(7),所述环状圆弧板(6)的外环端与所述外筒(2)的后端连接,所述环状圆弧板(6)的内环端间隔设于所述进气段(13)的内侧,所述环状圆弧板(6)与所述进气段(13)的后端之间围合形成环状弧形腔(c),所述环状弧形腔(c)的外环端口与所述高压气流腔(b)连通,所述筒状导流板(7)间隔嵌套于所述进气段(13)的内侧,且后端与所述环状圆弧板(6)的内环端连接,所述筒状导流板(7)的前端边沿形成有多个降噪锯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环,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降噪锯齿沿所述筒状导流板(7)的周向等间隔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锯齿呈等腰三角形且齿尖夹角为45~55°。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锯齿呈人字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段(11)和所述进气段(13)均为等径结构,且所述出气段(11)的直径大于所述进气段(13)的直径,所述主体段(12)为从后往前的渐扩结构,且所述主体段(12)的后端与所述进气段(13)的直径一致,所述主体段(12)的前端与所述出气段(11)的直径一致。
10.一种雾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雾环。
CN202321415913.0U 2023-06-05 2023-06-05 雾环和雾炮 Active CN2206772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5913.0U CN220677209U (zh) 2023-06-05 2023-06-05 雾环和雾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5913.0U CN220677209U (zh) 2023-06-05 2023-06-05 雾环和雾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77209U true CN220677209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372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15913.0U Active CN220677209U (zh) 2023-06-05 2023-06-05 雾环和雾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772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31422B2 (en) Vortex muffler
US20060260869A1 (en) Muffler having fluid swirling vanes
US20130239557A1 (en) Apparatus for removing exhaust gas pressure and preventing backflow of exhaust gas
CN220677209U (zh) 雾环和雾炮
KR101921023B1 (ko) 차량의 흡배기관내 공기 와류발생기
CN108939757B (zh) 风炮装置及抑尘设备
US6776257B1 (en) Sound-attenuating muffler having reduced back pressure
CN113530650B (zh) 高效scr筒式混合器及采用该混合器的车辆
CN217206614U (zh) 一种新型泄压结构的锥形消声器
CN220277301U (zh) 雾环和雾炮
CN220677208U (zh) 雾环和雾炮
CN211874813U (zh) 一种风道装置及无叶风扇
CN211834199U (zh) 导流结构及吸尘器
KR101593786B1 (ko) 배기 가스의 배출을 촉진시키는 자동차용 배기가스 배출유도기
CN109356685A (zh) 一种汽车排气系统用消音器
CN217029434U (zh) 一种用于雾炮的消音型炮筒
CN1099524C (zh) 低阻高效消声器
CN110821888A (zh) 一种风道装置及无叶风扇
JP6929271B2 (ja) 排気ガスの排出を促進する自動車用排気ガス排出誘導装置
CN220677210U (zh) 进气板、集流器以及无叶雾炮
CN211314658U (zh) 低噪声风送式喷雾风机
CN209637843U (zh) 一种改进型多级平衡消音器
CN212130893U (zh) 一种聚风锥形螺旋式风筒及具有其的雾炮机
CN211038778U (zh) 多腔共振复合消声器
CN210289897U (zh) 一种消声排气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