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72891U - 连接器模组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72891U
CN220672891U CN202320926357.7U CN202320926357U CN220672891U CN 220672891 U CN220672891 U CN 220672891U CN 202320926357 U CN202320926357 U CN 202320926357U CN 220672891 U CN220672891 U CN 2206728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terminal
bracket
signal terminal
connector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2635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坤磷
郭荣哲
曾晨辉
张若祎
熊毅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728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728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模组包括支架以及至少一个线缆连接器。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一个收容槽。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本体、若干导电端子以及线缆。所述本体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所述线缆连接器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于所述支架,从而提高了所述线缆连接器的安装可靠性。

Description

连接器模组
本申请要求了申请日为2022年12月13日、申请号为202211593083.0、发明名称为“连接器模组及其组装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模组,属于线对板互联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线缆与电路板的互联,相关技术中通常有两种技术方案:第一种方案是通过相互配合的公端连接器与母端连接器进行互联,其中所述公端连接器与所述母端连接器中的一个与线缆相连,另一个与电路板相连;然而这种在这种互联架构下,占用的体积较大,难以满足小型化的要求。第二种方案是仅设有一个连接器,该连接器与线缆相连,且该连接器设有弹性抵接臂,所述弹性抵接臂配置为直接与电路板上的金属导电片相接触;然而,这种连接方式在端子密度较大时,如何在使所述弹性抵接臂具有足够的长度以确保其弹性和在如何降低所述弹性抵接臂的占用空间上达成设计平衡,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面临的技术难题。
另外,相关技术中的连接器、公端连接器或者母端连接器各自为一个整体,当其上的一些导电端子出现问题时,难以对局部进行修复,可维护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新型架构的连接器模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模组,其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包括至少一个收容槽;以及
至少一个线缆连接器,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本体、若干导电端子以及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相连的线缆,所述本体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
其中所述线缆连接器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于所述支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架包括至少部分由侧壁所围成的开口;
所述若干导电端子配置为与电路板上的若干导电元件相接触;所述电路板配置为安装芯片,所述芯片暴露于所述开口内,所述若干导电元件位于所述芯片的四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侧壁包括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的第三侧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另一端的第四侧壁,所述开口由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以及所述第四侧壁围成;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以及所述第四侧壁均设有若干所述收容槽;所述线缆连接器为若干个且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所述压块为若干个且抵接在对应的本体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所述电路板至少部分被夹持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以及所述第四侧壁均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以及所述第四侧壁围成框体状;
所述第二支架呈框体状,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上下贯穿所述第二支架的中间开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穿孔,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穿孔,所述连接器模组还包括穿过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的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电路板的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弹性卡钩以及与所述弹性卡钩相锁扣的卡口,其中所述弹性卡钩与所述卡口中的一个设于所述支架,所述弹性卡钩与所述卡口中的另一个设于所述线缆连接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压块,所述压块组装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压块挤压所述本体以将所述本体固定在所述收容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压块可拆卸地组装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压块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支架包括侧壁,所述收容槽设于所述侧壁,所述侧壁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齐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的锁紧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锁紧件为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包括头部以及与所述头部相连的螺纹部,其中所述螺纹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螺纹部至少部分紧固在所述第二安装孔中;
所述压块包括缺口,所述第一安装孔位于所述缺口中,所述头部收容在所述缺口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架包括侧壁,所述收容槽设于所述侧壁,所述侧壁包括凸伸入所述收容槽中的第一凸块以及凸伸入所述收容槽中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向所述第二凸块凸出,所述第二凸块向所述第一凸块凸出;
所述压块包括位于一侧的第一凹口以及位于另一侧的第二凹口,其中所述第一凸块收容于所述第一凹口内,所述第二凸块收容于所述第二凹口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器模组包括组装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限位槽,所述线缆连接器的本体定位于对应的限位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限位块包括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第三限位块以及第四限位块,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块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限位块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限位块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四限位块组装固定于所述第四侧壁;所述限位槽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块上的若干第一限位槽、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块上的若干第二限位槽、设于所述第三限位块上的若干第三限位槽、以及设于所述第四限位块上的若干第四限位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器模组包括组装于所述支架上的导电薄膜,所述导电端子挤压所述导电薄膜使所述导电端子通过所述导电薄膜与所述导电元件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信号端子以及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形成信号端子对;
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第一接地端子、第二接地端子、第一屏蔽片以及第二屏蔽片,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沿第一方向分别位于所述信号端子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屏蔽片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分别位于所述信号端子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屏蔽片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向远离所述第二屏蔽片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屏蔽片包括第三接触部、第四接触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接触部和所述第四接触部之间的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屏蔽片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三接触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的两侧相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四接触部分别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的两侧相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以及所述第四接触部共同围成环绕式的屏蔽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位于所述屏蔽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本体包括安装面以及贯穿所述安装面的安装槽,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屏蔽片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收容于所述安装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接地端子包括第三对接面,所述第二接地端子包括第四对接面;所述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三对接面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对接面、所述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三对接面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配置为分别与相应的导电元件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以及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的第一尾部以及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且与所述第一尾部相对的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的第二尾部以及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且与所述第二尾部相对的第二对接部;
所述线缆包括第一芯体、第二芯体、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芯体上的第一绝缘层、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芯体上的第二绝缘层、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接地屏蔽层、以及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接地屏蔽层上的绝缘皮;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尾部与所述第一芯体相接触,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尾部与所述第二芯体相接触,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接地屏蔽层相接触,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与所述接地屏蔽层相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包覆成型在所述线缆上的绝缘块;
凸出所述绝缘块且与所述第一屏蔽片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线缆被所述第一屏蔽片、所述第二屏蔽片遮蔽、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所屏蔽;或者被所述第一屏蔽片、所述第二屏蔽片、所述第一接地端子、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以及所述接地屏蔽层所屏蔽。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设有支架,所述线缆连接器安装且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提高了所述线缆连接器的安装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画框部分A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的主视图。
图6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6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7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9是去除图7中已经被分离出来的一个线缆连接器、一个压块以及一个锁紧件后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二支架以及电路板被分离出来。
图11是图10中画圈部分B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连接器模组中第一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去除图2中所述第二支架以及所述电路板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图13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导电薄膜被分离出来。
图15是图14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一支架被分离出来。
图16是图15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7是图8中所述线缆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7中画框部分C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图17的左视图。
图20是图8中所述线缆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1是图20中画圈部分D的局部放大图。
图22是去除图20中的绝缘块后进一步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3是图22中画框部分E的局部放大图。
图24是线缆连接器于另一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5是沿图3中F-F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6是沿图25中画框部分G的局部放大图。
图27是导电薄膜在未挤压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的所述导电薄膜在一种挤压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29是图27中的所述导电薄膜在另一种挤压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30是线缆与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第一接地端子以及第二接地端子相连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画圈部分H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连接器模组100,其包括支架1、电路板2、若干线缆连接器3以及若干压块4。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路板2固定于所述支架1;所述支架1包括第一支架11以及第二支架12,所述电路板2至少部分被夹持在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之间。
请结合图12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1包括若干侧壁以及至少部分由所述若干侧壁所围成的开口110。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11大致呈框体状,所述若干侧壁包括第一侧壁111、与所述第一侧壁111相对的第二侧壁11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侧壁112的一端的第三侧壁11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侧壁112的另一端的第四侧壁114。所述开口110由所述第一侧壁111、所述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三侧壁113以及所述第四侧壁114围成。所述开口110是向上开放的。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壁111、所述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三侧壁113以及所述第四侧壁114均设有若干收容槽115。所述若干收容槽115的结构相同,以下仅以位于一个侧壁(例如所述第一侧壁111)上的收容槽115为例进行详细描述。
请结合图9以及图12所示,所述侧壁包括凸伸入所述收容槽115中的第一凸块1151以及凸伸入所述收容槽115中的第二凸块1152,所述第一凸块1151向所述第二凸块1152凸出,所述第二凸块1152向所述第一凸块1151凸出。所述第一凸块1151以及所述第二凸块1152能够在组装所述线缆连接器3时,对所述线缆连接器3进行一定程度的限位。另外,所述侧壁还包括第二安装孔116,所述第二安装孔116靠近所述开口110。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架11在其四个角落附近设有若干第一穿孔117。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11由金属材料制成,以提高散热性能。
请结合图2所示,所述第二支架12也大致呈框体状,其包括四个侧壁以及由所述四个侧壁围成的中间开口120,所述中间开口120上下贯穿所述第二支架12,以改善散热性能。所述第二支架12在其四个角落附近设有若干第二穿孔127。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架12由金属材料制成,以提高散热性能。
请结合图1至图3所示,位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一穿孔117与所述第二穿孔127沿竖直方向对齐设置,所述连接器模组100还设有穿过所述第一穿孔117和所述第二穿孔127以将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组装固定在一起的若干紧固件118。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紧固件118位于所述电路板2的外侧。如此设置,所述电路板2无需设置让所述紧固件118穿过的任何穿孔,从而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利用所述电路板2的布线空间。
请结合图10以及图11所示,所述电路板2包括中间部21以及位于所述中间部21的四周的周边部,所述周边部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侧壁111的第一周边部221、对应于所述第二侧壁112的第二周边部222、对应于所述第三侧壁113的第三周边部223以及对应于所述第四侧壁114的第四周边部224。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部21配置为安装芯片20(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所述芯片20对应于所述开口110,即所述芯片20暴露于所述开口110中。由于所述开口110是向上开放的,从而有利于所述芯片20的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周边部221、所述第二周边部222、所述第三周边部223以及所述第四周边部224的结构类似,一下仅以一个周边部(例如所述第一周边部221)为例进行描述。
请结合图11所示,所述周边部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2211以及若干导电元件。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导电元件为若干导电片2212。所述若干导电片2212位于所述芯片20的外侧。所述若干导电片2212包括第一信号导电片2212a、第二信号导电片2212b、以及围绕在所述第一信号导电片2212a和所述第二信号导电片2212b的外周的接地导电片2212c。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导电片2212a和所述第二信号导电片2212b组成一个信号导电片组。优选地,所述接地导电片2212c环绕设置在所述信号导电片组的外周。换言之,所述接地导电片2212c以360°的环绕方式环绕设置在所述信号导电片组的外周,以更好地对所述信号导电片组进行屏蔽,提高了信号传输的质量。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导电片2212a、所述第二信号导电片2212b以及所述接地导电片2212c的高度相同。
请结合图7以及图12所示,所述线缆连接器3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15中。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线缆连接器3大致分成四组,且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壁111、所述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三侧壁113以及所述第四侧壁114上。请结合图17至图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线缆连接器3包括若干导电端子31、线缆32、第一屏蔽片33以及第二屏蔽片34。
请结合图23所示,所述若干导电端子31包括第一信号端子S1、第二信号端子S2、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第二接地端子G2,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形成信号端子对DP,所述第一接地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S2沿第一方向M1-M1分别位于所述信号端子对DP的两侧。
所述第一屏蔽片33包括第一接触部331、第二接触部33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32之间的第一凸出部33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出部333设有第一开孔330。请结合图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孔330为圆形孔。
所述第二屏蔽片34包括第三接触部341、第四接触部342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接触部341和所述第四接触部342之间的第二凸出部34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凸出部343设有第二开孔340。请结合图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开孔340为圆形孔。
请结合图2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孔330和所述第二开孔340也可以为矩形孔。
当然,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片33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第一开孔330,所述第二屏蔽片34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第二开孔340,从而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屏蔽效果。
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M1-M1的第二方向M2-M2分别位于所述信号端子对DP的两侧。所述第一凸出部333向远离所述第二屏蔽片34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凸出部343向远离所述第一屏蔽片33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接触部331和所述第三接触部341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两侧相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332和所述第四接触部342分别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两侧相接触。请结合图21所示,所述第一接触部331、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所述第三接触部341、所述第一凸出部333、所述第二凸出部343、所述第二接触部332、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以及所述第四接触部342共同围成环绕式的屏蔽腔30。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位于所述屏蔽腔30内。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部331、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所述第三接触部341、所述第一凸出部333、所述第二凸出部343、所述第二接触部332、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以及所述第四接触部342呈360°环绕的方式围绕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外围。
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的上位概念为屏蔽片。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片包括分体式的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片也可以为一个整体式/一件式的屏蔽片,相当于将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设置为一体。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均为硬质结构,即它们的弹性几乎可以忽略。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需要具备较大的硬度,以能够通过压接的方式与对应的导电元件直接或者间接接触,从而与对应的导电元件最终实现电性导通。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这种压接方式与相关技术中导电端子采用弹性臂的设计且通过弹性臂的某一表面与导电元件弹性抵接的方式完全不同。
具体地,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包括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包括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包括第三对接面313,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包括第四对接面314。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位于同一平面内。换言之,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位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配置为通过挤压的方式与所述电路板2上对应的导电元件电性连接。
请结合图19、图21、图26以及图31所示,所述导电端子31配置为沿着压接方向P与所述导电元件压接。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均垂直于所述压接方向P。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接方向P为从上而下的方向,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分别为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位于水平面内。换言之,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均沿着端子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均垂直于所述端子延伸方向。
请结合图2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屏蔽片33设有第五对接面334,所述第二屏蔽片34设有第六对接面344。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所述第四对接面314、所述第五对接面334以及所述第六对接面344均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五对接面334以及所述第六对接面344配置为通过挤压的方式与所述电路板2上对应的接地导电片2212c电性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所述第四对接面314、所述第五对接面334以及所述第六对接面344配置为通过挤压的方式直接与所述电路板2上对应的导电元件相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
请结合图13至图16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模组100还包括导电薄膜5。请结合图27所示,在所述导电薄膜5的挤压方向上,所述导电薄膜5包括若干导电粒子51。当所述导电薄膜5未被挤压时,所述若干导电粒子51相互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从而使所述导电薄膜5不具有导电性能。请结合图28以及图29所示,当所述导电薄膜5被挤压后,相邻的所述若干导电粒子51相互接触,从而使所述导电薄膜5具有导电性能。
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所述第四对接面314、所述第五对接面334以及所述第六对接面344配置为与所述导电薄膜5相接触。所述导电薄膜5覆盖在所述电路板2的所述导电元件上,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所述第四对接面314、所述第五对接面334以及所述第六对接面344配置为通过挤压的方式并借助所述导电薄膜5间接与所述电路板2上对应的导电元件相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相较于直接接触的方式,通过设置所述导电薄膜5有利于对所述电路板2的所述导电元件进行保护,降低所述导电元件被刮损的风险,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请结合图2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连接器3还包括本体35,所述若干导电端子31固定于所述本体35。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35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若干导电端子31以组装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本体35。
所述本体35包括安装面351、贯穿所述安装面351的若干安装槽352、与所述若干安装槽352相连通的安装空间353、以及凸出所述安装面351的至少一个定位柱354。所述定位柱354用以插入所述电路板2的定位孔2211中,以实现定位。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收容于对应的所述安装槽352中。
请结合图19所示,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所述第四对接面314、所述第五对接面334以及所述第六对接面344未延伸凸出所述安装面351。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所述第四对接面314、所述第五对接面334以及所述第六对接面344均与所述安装面351齐平。如此设置,一方面有利于在挤压所述导电薄膜5时,所述本体35的安装面351也能起到一定的挤压作用;另一方面,所述本体35的安装面351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利于避免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所述第四对接面314、所述第五对接面334以及所述第六对接面344在挤压所述导电薄膜5时,对所述导电薄膜5造成破坏。
本实用新型通过使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所述第四对接面314、所述第五对接面334以及所述第六对接面344以非弹臂压接的方式与所述电路板2上对应的导电元件电性连接,减短了信号传输路径,节省了空间,且有利于增加接触密度。
请结合图23、图25、图26、图30以及图3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32包括第一芯体321、第二芯体322、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芯体321上的第一绝缘层323、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芯体322上的第二绝缘层324、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323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绝缘层324上的接地屏蔽层325、以及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接地屏蔽层325上的绝缘皮326。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连接器3包括端子模组36。所述端子模组36包括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以及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块361。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嵌入成型于所述第一固定块361。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包括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361的第一尾部31a以及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361且与所述第一尾部31a相对的第一对接部31b。所述第一尾部31a用以与所述第一芯体321相接触,所述第一对接面311设于所述第一对接部31b的端面(例如上端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尾部31a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芯体321。
类似地,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包括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361的第二尾部31c以及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361且与所述第二尾部31c相对的第二对接部31d。所述第二尾部31c用以与所述第二芯体322相接触,所述第二对接面312设于所述第二对接部31d的端面(例如上端面)。优选地,所述第二尾部31d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二芯体322。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均与所述接地屏蔽层325相接触。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均焊接固定于所述接地屏蔽层325。所述第三对接面313设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端面(例如上端面),所述第四对接面314设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端面(例如上端面)。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连接器3还包括固定于部分所述第一对接部31b、固定于部分所述第二对接部32b、固定于部分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固定于部分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上的第二固定块36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块362包覆成型在所述第一对接部31b、所述第二对接部32b、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四对接面314均凸出所述第二固定块362。
请结合图2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线缆连接器3还包括包覆成型在所述若干线缆32上的绝缘块37,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凸出所述绝缘块37。所述绝缘块37收容于所述本体35的安装空间353中。
请结合图2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凸出所述绝缘块37且与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线缆32被所述第一屏蔽片33、所述第二屏蔽片34、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所屏蔽;或者被所述第一屏蔽片33、所述第二屏蔽片34、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以及所述接地屏蔽层325所屏蔽。如此设置,所述线缆连接器3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所在的一侧,凸出所述绝缘块37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在端子的延伸方向(例如上下方向)上均能够被360°环绕式屏蔽,解决了高速率传输时信号串扰的问题,提高了信号传输的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所述第四对接面314、所述第五对接面334以及所述第六对接面344与所述电路板2的导电元件之间的距离不超过0.2mm。
请结合图14以及图15所示,为了更准确地将所述若干线缆连接器3进行间隔,所述连接器模组100还包括组装于所述第一支架11上的限位块6。所述限位块6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限位槽60,所述线缆连接器3的本体35定位于对应的限位槽60中。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块6包括第一限位块61、第二限位块62、第三限位块63以及第四限位块64,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块61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111,所述第二限位块62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三限位块63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三侧壁113,所述第四限位块64组装固定于所述第四侧壁114。所述限位槽60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块61上的若干第一限位槽601、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块62上的若干第二限位槽602、设于所述第三限位块63上的若干第三限位槽603、以及设于所述第四限位块64上的若干第四限位槽604。优选地,为了更好的实现与所述第一支架11的固定,所述限位块6还设有位于两端的锁扣弹臂65。
所述线缆连接器3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于所述支架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弹性卡钩(未图示)以及与所述弹性卡钩相锁扣的卡口(未图示),其中所述弹性卡钩与所述卡口中的一个设于所述支架,所述弹性卡钩与所述卡口中的另一个设于所述线缆连接器3。例如,所述弹性卡钩冲压成型于所述线缆连接器3的金属壳体上;所述卡口冲压成型于所述支架1的侧壁上。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当所述弹性卡钩卡持于所述卡口中后,所述线缆连接器3能够被可靠地固定于所述支架1上,从而提高了所述线缆连接器3与所述导电元件相接触的可靠性。
请结合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所述压块4,所述压块4为若干个且抵接在对应的本体35上。所述压块4组装固定于所述支架1,所述压块4挤压所述本体35以将所述本体35固定在所述收容槽115中。
具体地,所述压块4设有第一安装孔41,所述第一安装孔41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16对齐。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4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16的锁紧件7。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锁紧件7为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包括头部71以及与所述头部71相连的螺纹部72,其中所述螺纹部72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41,所述螺纹部72至少部分紧固在所述第二安装孔116中。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块4包括缺口42,所述第一安装孔41位于所述缺口42中,所述头部71收容在所述缺口42中。所述压块4包括位于一侧的第一凹口43以及位于另一侧的第二凹口44,其中所述第一凸块1151收容于所述第一凹口43内,所述第二凸块1152收容于所述第二凹口44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架11上的所述压块4,使所述线缆连接器3可独立进行安装和拆卸,从而提高了维护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上述连接器模组100的组装方法,所述组装方法包括:
提供所述导电薄膜5,并将所述导电薄膜5安装于所述支架1;
提供所述电路板2和所述支架1,将所述支架1固定于所述电路板2;
提供所述线缆连接器3,将所述线缆连接器3组装入所述支架1的收容槽115中;以及
提供所述压块4,将所述压块4组装在所述线缆连接器3上。
所述组装方法还包括:提供锁紧件7,将所述压块4固定于所述支架1,从而使所述压块4挤压所述本体35以将所述本体35固定在所述收容槽115中。
所述支架1包括第一支架11以及第二支架12;所述导电薄膜5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架11;所述电路板2至少部分被夹持在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之间。
另外,所述组装方法包括组装所述限位块6的步骤,其中所述限位块6被组装于所述第一支架11上。
所述组装方法的其它步骤请参考以上对所述连接器模组100的描述,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设有支架1,所述线缆连接器3通过安装于所述支架1上的方式以与所述电路板2压接;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线缆连接器3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于所述支架1,提高了所述线缆连接器3与所述电路板2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1),所述支架(1)包括至少一个收容槽(115);以及
至少一个线缆连接器(3),所述线缆连接器(3)包括本体(35)、若干导电端子(31)以及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31)相连的线缆(32),所述本体(35)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15)中;
其中所述线缆连接器(3)通过固定结构固定于所述支架(1);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压块(4),所述压块(4)组装固定于所述支架(1),所述压块(4)挤压所述本体(35)以将所述本体(35)固定在所述收容槽(115)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包括至少部分由侧壁所围成的开口(110);
所述若干导电端子(31)配置为与电路板(2)上的若干导电元件相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第一侧壁(111)、与所述第一侧壁(111)相对的第二侧壁(11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侧壁(112)的一端的第三侧壁(113)、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侧壁(112)的另一端的第四侧壁(114),所述开口(110)由所述第一侧壁(111)、所述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三侧壁(113)以及所述第四侧壁(114)围成;所述第一侧壁(111)、所述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三侧壁(113)以及所述第四侧壁(114)均设有若干所述收容槽(115);所述线缆连接器(3)为若干个且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15)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包括第一支架(11)以及第二支架(12),所述电路板(2)至少部分被夹持在所述第一支架(11)和所述第二支架(12)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111)、所述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三侧壁(113)以及所述第四侧壁(114)均设于所述第一支架(11)上;所述第一侧壁(111)、所述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三侧壁(113)以及所述第四侧壁(114)围成框体状;
所述第二支架(12)呈框体状,所述第二支架(12)包括上下贯穿所述第二支架(12)的中间开口(12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11)包括第一穿孔(117),所述第二支架(12)包括第二穿孔(127),所述连接器模组(100)还包括穿过所述第一穿孔(117)和所述第二穿孔(127)的紧固件(118),所述紧固件(118)位于所述电路板(2)的外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弹性卡钩以及与所述弹性卡钩相锁扣的卡口,其中所述弹性卡钩与所述卡口中的一个设于所述支架,所述弹性卡钩与所述卡口中的另一个设于所述线缆连接器(3)。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4)可拆卸地组装于所述支架(1),所述压块(4)设有第一安装孔(41),所述支架(1)包括侧壁,所述收容槽(115)设于所述侧壁,所述侧壁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孔(41)对齐的第二安装孔(116),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4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16)的锁紧件(7)。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7)为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包括头部(71)以及与所述头部(71)相连的螺纹部(72),其中所述螺纹部(72)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41),所述螺纹部(72)至少部分紧固在所述第二安装孔(116)中;
所述压块(4)包括缺口(42),所述第一安装孔(41)位于所述缺口(42)中,所述头部(71)收容在所述缺口(42)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包括侧壁,所述收容槽(115)设于所述侧壁,所述侧壁包括凸伸入所述收容槽(115)中的第一凸块(1151)以及凸伸入所述收容槽(115)中的第二凸块(1152),所述第一凸块(1151)向所述第二凸块(1152)凸出,所述第二凸块(1152)向所述第一凸块(1151)凸出;
所述压块(4)包括位于一侧的第一凹口(43)以及位于另一侧的第二凹口(44),其中所述第一凸块(1151)收容于所述第一凹口(43)内,所述第二凸块(1152)收容于所述第二凹口(44)内。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模组(100)包括组装于所述第一支架(11)上的限位块(6),所述限位块(6)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限位槽(60),所述线缆连接器(3)的本体(35)定位于对应的限位槽(60)中。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6)包括第一限位块(61)、第二限位块(62)、第三限位块(63)以及第四限位块(64),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块(61)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111),所述第二限位块(62)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三限位块(63)组装固定于所述第三侧壁(113),所述第四限位块(64)组装固定于所述第四侧壁(114);所述限位槽(60)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块(61)上的若干第一限位槽(601)、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块(62)上的若干第二限位槽(602)、设于所述第三限位块(63)上的若干第三限位槽(603)、以及设于所述第四限位块(64)上的若干第四限位槽(604)。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模组(100)包括组装于所述支架(1)上的导电薄膜(5),所述导电端子(31)挤压所述导电薄膜(5)使所述导电端子(31)通过所述导电薄膜(5)与所述导电元件电性连接。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31)包括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第二信号端子(S2),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形成信号端子对(DP);
所述线缆连接器(3)包括第一接地端子(G1)、第二接地端子(G2)、第一屏蔽片(33)以及第二屏蔽片(34),其中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沿第一方向(M1-M1)分别位于所述信号端子对(DP)的两侧,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M1-M1)的第二方向(M2-M2)分别位于所述信号端子对(DP)的两侧;所述第一屏蔽片(33)包括第一接触部(331)、第二接触部(33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部(331)和所述第二接触部(332)之间的第一凸出部(333),所述第一凸出部(333)向远离所述第二屏蔽片(34)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屏蔽片(34)包括第三接触部(341)、第四接触部(342)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接触部(341)和所述第四接触部(342)之间的第二凸出部(343),所述第二凸出部(343)向远离所述第一屏蔽片(33)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接触部(331)和所述第三接触部(341)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两侧相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332)和所述第四接触部(342)分别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两侧相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331)、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所述第三接触部(341)、所述第一凸出部(333)、所述第二凸出部(343)、所述第二接触部(332)、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以及所述第四接触部(342)共同围成环绕式的屏蔽腔(30),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位于所述屏蔽腔(30)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35)包括安装面(351)以及贯穿所述安装面(351)的安装槽(35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收容于所述安装槽(352)中。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包括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包括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包括第三对接面(313),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包括第四对接面(314);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对接面(311)、所述第二对接面(312)、所述第三对接面(313)以及所述第四对接面(314)配置为分别与相应的导电元件电性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3)包括端子模组(36),所述端子模组(36)包括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以及将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固定块(361),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包括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361)的第一尾部(31a)以及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361)且与所述第一尾部(31a)相对的第一对接部(31b);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包括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361)的第二尾部(32a)以及凸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块(361)且与所述第二尾部(32a)相对的第二对接部(32b);
所述线缆(32)包括第一芯体(321)、第二芯体(322)、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芯体(321)上的第一绝缘层(323)、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芯体(322)上的第二绝缘层(324)、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绝缘层(323)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绝缘层(324)上的接地屏蔽层(325)、以及包裹在至少部分所述接地屏蔽层(325)上的绝缘皮(326);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尾部(31a)与所述第一芯体(321)相接触,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尾部(32a)与所述第二芯体(322)相接触,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接地屏蔽层(325)相接触,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与所述接地屏蔽层(325)相接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器模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3)包括包覆成型在所述线缆(32)上的绝缘块(37);
凸出所述绝缘块(37)且与所述第一屏蔽片(33)以及所述第二屏蔽片(34)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线缆(32)被所述第一屏蔽片(33)、所述第二屏蔽片(34)遮蔽、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所屏蔽;或者被所述第一屏蔽片(33)、所述第二屏蔽片(34)、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以及所述接地屏蔽层(325)所屏蔽。
CN202320926357.7U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Active CN22067289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93083 2022-12-13
CN2022115930830 2022-1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72891U true CN220672891U (zh) 2024-03-26

Family

ID=86961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0)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39164.3A Pending CN116581571A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202320924192.XU Active CN220672890U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CN202310444308.4A Pending CN116387871A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CN202310443028.1A Pending CN116565599A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202320926771.8U Active CN220672929U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CN202320931915.9U Active CN220672892U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CN202320926357.7U Active CN220672891U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CN202320932930.5U Active CN220672893U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CN202310442412.XA Pending CN116706581A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CN202310440264.8A Pending CN116435814A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39164.3A Pending CN116581571A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202320924192.XU Active CN220672890U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CN202310444308.4A Pending CN116387871A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CN202310443028.1A Pending CN116565599A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202320926771.8U Active CN220672929U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CN202320931915.9U Active CN220672892U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32930.5U Active CN220672893U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CN202310442412.XA Pending CN116706581A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CN202310440264.8A Pending CN116435814A (zh) 2022-12-13 2023-04-21 连接器模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0) CN116581571A (zh)
TW (2) TW202327189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72893U (zh) 2024-03-26
CN116565599A (zh) 2023-08-08
CN220672929U (zh) 2024-03-26
CN220672890U (zh) 2024-03-26
CN116581571A (zh) 2023-08-11
CN116387871A (zh) 2023-07-04
CN220672892U (zh) 2024-03-26
CN116435814A (zh) 2023-07-14
TW202327189A (zh) 2023-07-01
CN116706581A (zh) 2023-09-05
TWM649736U (zh) 2023-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5384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ood anti-EMI perfprmance
US20050048846A1 (en)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joint-type connector
US739021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outer shield
US20060094284A1 (en) Coupler for flat cables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20220416457A1 (en)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power supply function
CN210111107U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20672891U (zh) 连接器模组
CN220066166U (zh) 连接器模组
WO2022057422A1 (zh) 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4914749A (zh) 电连接器、制造方法以及连接器组件
CN209981537U (zh) 电连接器
CN211428490U (zh) 电连接器
CN209981590U (zh) 电连接器
CN116487919A (zh) 连接器模组
CN109256643B (zh) 高速连接器模组
CN115986501A (zh) 线缆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
TWM652969U (zh) 連接器模組
TWM654279U (zh) 連接器模組
TWM653389U (zh) 連接器模組
CN219144569U (zh) 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
TWM653387U (zh) 連接器模組
TWM652974U (zh) 連接器模組
CN212412267U (zh) 连接器
US20220407268A1 (en)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with foolproof structure
US20220278476A1 (en) Couplers for single pair connec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