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44569U - 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144569U CN219144569U CN202223380919.7U CN202223380919U CN219144569U CN 219144569 U CN219144569 U CN 219144569U CN 202223380919 U CN202223380919 U CN 202223380919U CN 219144569 U CN219144569 U CN 2191445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vity
- butt joint
- cover
- dual
- electrical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及覆盖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体相连的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顶盖、一底盖、一对侧盖及一收容腔,所述顶盖上形成有向下凸伸入收容腔内的一对折片,所述一对折片将所述收容腔划分成容纳第一对接部的第一腔、容纳第二对接部的第二腔、以及介于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的第三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绝缘本体和金属壳体的结构,使其具备两个双接口结构,可同时满足两个对接端连接器的插接,而且具有体积更小、更轻薄化的特征,免去了两个单独的电连接器需分别制造、分别安装的麻烦,节省了水平方向上的排布空间,从而有效节省电路板的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小型轻薄化的发展趋势,对其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产品日渐轻薄化,其内部的空间也变得非常狭小,这就要求产品内部必须要采用密集化布局,各个电子零件的体积也越来越小,越来越轻薄化,对制程工艺和产品连接的可靠性要求都越来越高。以常见的笔记本电脑来说,其轻薄化的设计趋势使得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随着新型传输接口的不断出现,电脑内通常需要新增这些传输接口的安装位置,从而对内部空间进行挤占,例如目前主流的传输接口Type C型USB接口,由于其使用需求较大、使用比较频繁,一般电脑上都会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Type C型USB接口,现有的做法是将两个独立的Type C型USB连接器分别安装至电路板上,或各自制造后拼合在一起形成一整体后再安装至电路板上,且两个连接器保持水平分布的方式以减小笔记本电脑的厚度,但这种方式依然会占用较大的空间,不利于笔记本电脑往轻薄化的发展方向,而且两个连接器单独生产、单独组装也带来了较高的制造成本,例如:两个连接器的绝缘本体需要分别注塑成型,金属壳体也需要分别冲压制造,最后组装后再安装至电路板上,这大大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且在这过程中,若两个金属壳体因组装差异而发生相对位置差异或误差,则将对拼合后的两个连接器的插接精度带来较大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以改善现有技术中两个连接器单独安装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及覆盖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体相连的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顶盖、一底盖、一对侧盖及一收容腔,所述顶盖上形成有向下凸伸入收容腔内的一对折片,所述一对折片将所述收容腔划分成容纳第一对接部的第一腔、容纳第二对接部的第二腔、以及介于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的第三腔。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自顶盖的前侧边缘向下弯折而成的前盖,所述前盖的两侧边缘还一体连接有一对向后延伸的延伸臂。
进一步地,所述延伸臂与所述折片卡接配合,且延伸臂上开设有卡口,所述折片上设有凸伸入卡口内的凸片。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上设有向下贯通所述第三腔的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三腔的正上方,且所述一对折片自所述开口的内侧边缘向下弯折延伸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前盖呈片状,且遮挡于所述第三腔的前侧并呈竖直设置,所述前盖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延伸臂沿竖直方向上的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位于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之间的阻隔部,所述第一对接部、阻隔部、第二对接部沿水平方向分布且通过一次注塑成型而得,所述阻隔部收容于第三腔内且阻隔部的顶表面暴露于所述开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阻隔部的两侧设有面向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的侧表面、位于所述侧表面上方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朝向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凸伸且凸伸超过所述侧表面;所述折片贴合于所述阻隔部的两侧,且设有一与所述凸缘部匹配的折凹部。
进一步地,所述双接口电连接器还包括一遮盖于所述金属壳体表面的罩体,所述罩体设有一纵向延伸的基板、自基板的纵向两端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的侧挡板、自基板的后侧边缘向后弯折延伸出的后挡板,所述顶盖的开口位于所述基板的下方且完全被所述基板所覆盖,所述后挡板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所述基板。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对接部、阻隔部和第二对接部后侧的后延部,所述后延部被所述后挡板压接覆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绝缘本体和金属壳体的结构,使其具备两个双接口结构,可同时满足两个对接端连接器的插接,而且具有体积更小、更轻薄化的特征,免去了两个单独的电连接器需分别制造、分别安装的麻烦,节省了水平方向上的排布空间,从而有效节省电路板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接口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接口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接口电连接器的后侧视角下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接口电连接器的后侧视角下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接口电连接器的金属壳体后侧视角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固持于绝缘本体10上的端子20、覆盖于绝缘本体10外围的金属壳体30、遮盖于所述金属壳体30表面的罩体40,所述绝缘本体10通过注塑成型而得,所述端子20经过一体冲压而得,两者集合成一整体,用于与对接端电连接器进行电性对接,而所述金属壳体30和罩体40则用于为端子20的电性连接提供可靠的保护,来屏蔽外部信号的干扰。以下详细介绍前述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
如图2及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设有一主体11、自主体11向前一体凸伸出的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以及位于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之间的阻隔部14,所述主体11、第一对接部12、第二对接部13及阻隔部14为一体相连结构,其通过绝缘塑胶一体注塑成型而得。其中,所述主体11呈纵向延伸且主体11的后侧设有一向后凸伸出的后延部15,所述主体11的纵向两端设有呈C型的表面110,所述后延部15也呈纵向延伸且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的正后方,优选地,所述后延部15呈平板状且设有一平直的顶面,该顶面低于所述主体11的顶面。所述第一对接部12、阻隔部14、第二对接部13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依次排列分布,优选地,所述第一对接部12与第二对接部13结构相同,以第一对接部12为例,所述第一对接部12设有一基部120及自基部120向前一体延伸出的舌板部121(相应地第二对接部13设有基部130及舌板部131),所述基部120的厚度大于所述舌板部121的厚度,且基部120与所述主体11的前端面111一体相连。所述阻隔部14与所述主体11一体相连,且介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中间,所述阻隔部14设有一顶表面140、一前端面141及一对侧表面142,所述顶表面140与所述主体11的顶面齐平设置,且阻隔部14的顶表面140还设有一向上凸起的凸肋143,所述凸肋143高于所述阻隔部14的顶表面140和所述主体11的顶面,用于与所述金属壳体30卡持配合;所述前端面141为平直的表面,其面向所述对接端电连接器,且前端面141向前凸伸超过所述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另外,所述阻隔部14的侧表面142呈竖向延伸,其分别朝向所述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优选地,所述阻隔部14的两侧边缘还形成有位于所述侧表面142上方的凸缘部144,所述凸缘部144朝向所述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凸伸且凸伸超过所述侧表面142。
所述端子20包括固持于第一对接部12上的第一端子模组21、固持于第二对接部13上的第二端子模组22,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与第二端子模组22均包括若干端子20,所述若干端子20分布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2和第二对接部13的上下表面,用于与对接端电连接器实现电性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子模组21和第二端子模组22内端子20数量、端子20结构及端子20分布方式均相同,且第一端子模组21和第二端子模组22均设有向后凸伸出绝缘本体10的焊接脚23,所述焊接脚23位于所述后延部15的下方,且部分向后凸伸出所述后延部15,部分被所述后延部15所遮盖。
如图2及图5所示,所述金属壳体30设有一顶盖31、一底盖32、一对侧盖33及一前盖34,所述顶盖31和底盖32相互平行设置,所述一对侧盖33位于顶盖31和底盖32两端并与顶盖31和底盖32一体相连,所述顶盖31、底盖32及侧盖33由金属板材一体冲压成型并共同构成一容纳腔35,用于容纳所述绝缘本体10,且优选地,所述侧盖33呈C型,用于与所述C型表面110匹配安装。其中,所述顶盖31设有至少一个开口310及自开口310的内侧边缘向下弯折而成的一对折片311,所述开口310向下贯通所述容纳腔35,所述一对折片311向下延伸入所述容纳腔35内,并将容纳腔35划分成三个区域,即第一腔351、第二腔352及介于第一腔351和第二腔352之间的第三腔353,其分别容纳所述第一对接部12、第二对接部13及阻隔部1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开口31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当开口310数量为1个时,所述一对折片311自该开口310的两个相对的内侧边缘向下弯折而成,当开口310数量为两个时,所述一对折片311则分别形成于该两个开口310的内侧边缘,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开口310的数量为两个;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腔351和第二腔352形成于所述折片311和侧盖33之间,所述第三腔353形成于所述一对折片311之间,所述折片311贴合于所述阻隔部14的两侧,且设有一与所述凸缘部144匹配的折凹部312,且所述折片311上还形成有朝向第一腔351和第二腔352的凸片38;所述顶盖31在与第一腔351和第二腔352对应的位置还设有向下凸伸的弹片36,所述弹片36自所述顶盖31向下凸伸入所述第一腔351和第二腔352内,用于压接至对接端电连接器上。所述前盖34呈片状,且遮挡于所述第三腔353的前侧并呈竖直设置,所述前盖34自所述顶盖31的前侧边缘向下一体弯折延伸而得,且前盖34遮挡于所述第三腔353的前侧,用于遮挡住第三腔353内的阻隔部14,即所述阻隔部14的前端面141被所述前盖34所覆盖,优选地,所述前盖34的两侧还一体连接有一对向后延伸的延伸臂37,所述延伸臂37自所述前盖34的两侧边缘向后水平延伸,并分别延伸入所述第一腔351和第二腔352内,所述延伸臂37与所述侧盖33相对设置,且每一延伸臂37上开设有容纳所述凸片38的卡口39,使得延伸臂37与所述折片311卡接在一起,形成较为稳定、可靠的结构,所述前盖34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延伸臂37沿竖直方向上的尺寸。由上可知,所述金属壳体30由金属板材一体冲压成型,其通过所述一对折片311在其对接侧形成两个接口,利用这种双接口结构来同时供两个对接端电连接器的插入,相比于两个单独电连接器来说,这种设计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空间占用更小,且制造成本也更低。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罩体40自上而下罩设于所述金属壳体30的表面,且罩体40设有一纵向延伸的基板41、自基板41的纵向两端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的侧挡板42、自基板41的后侧边缘向后弯折延伸出的后挡板43,所述基板41覆盖于所述金属壳体30的顶盖31上,且基板41上开设有与所述弹片36位置对应的通孔44,使得弹片36暴露于所述通孔44内,处于可视状态,且所述基板41的中间位置并未开设孔洞,从而将其下方顶盖31的开口310完全覆盖住,可提供较好的防护效果。所述侧挡板42的底边形成有固定于一电路板(未图示)上的固定脚45。所述后挡板43呈纵向延伸,其位于所述基板41的后侧但低于所述基板41设置,其用于覆盖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后延部15表面,从而对后延部15下方的焊接脚23起到信号屏蔽的作用,且所述后挡板43的纵向两端设有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的安装脚46,用于安装至所述电路板(未图示)上,如此,通过所述固定件和安装脚46使得罩体40可牢固地焊接至电路板(未图示)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优化绝缘本体10和金属壳体30的结构,使其具备两个双接口结构,可同时满足两个对接端连接器的插接,而且具有体积更小、更轻薄化的特征,免去了两个单独的电连接器需分别制造、分别安装的麻烦,同时其节省了水平方向上的排布空间,从而有效节省电路板(未图示)的空间,尤其对于Type C型USB连接器来说,本实用新型使得两个Type C型USB连接器合2为1,金属壳体30通过向内折弯的折片311和延伸臂37相互扣住起到良好的限位和支撑作用,使原来的2个金属壳体的组装工序改为1个金属壳体的冲压折弯即可,组装制造的成本较低,且精度较高,避免了因2个金属壳体各自制造和各自组装所产生的位置误差而影响插接精度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及覆盖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体相连的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顶盖、一底盖、一对侧盖及一收容腔,所述顶盖上形成有向下凸伸入收容腔内的一对折片,所述一对折片将所述收容腔划分成容纳第一对接部的第一腔、容纳第二对接部的第二腔、以及介于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的第三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设有一自顶盖的前侧边缘向下弯折而成的前盖,所述前盖的两侧边缘还一体连接有一对向后延伸的延伸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臂与所述折片卡接配合,且延伸臂上开设有卡口,所述折片上设有凸伸入卡口内的凸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上设有向下贯通所述第三腔的开口,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三腔的正上方,且所述一对折片自所述开口的内侧边缘向下弯折延伸而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呈片状,且遮挡于所述第三腔的前侧并呈竖直设置,所述前盖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延伸臂沿竖直方向上的尺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位于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之间的阻隔部,所述第一对接部、阻隔部、第二对接部沿水平方向分布且通过一次注塑成型而得,所述阻隔部收容于第三腔内且阻隔部的顶表面暴露于所述开口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部的两侧设有面向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的侧表面、位于所述侧表面上方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朝向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凸伸且凸伸超过所述侧表面;所述折片贴合于所述阻隔部的两侧,且设有一与所述凸缘部匹配的折凹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接口电连接器还包括一遮盖于所述金属壳体表面的罩体,所述罩体设有一纵向延伸的基板、自基板的纵向两端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的侧挡板、自基板的后侧边缘向后弯折延伸出的后挡板,所述顶盖的开口位于所述基板的下方且完全被所述基板所覆盖,所述后挡板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所述基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接口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对接部、阻隔部和第二对接部后侧的后延部,所述后延部被所述后挡板压接覆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80919.7U CN219144569U (zh) | 2022-12-16 | 2022-12-16 | 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80919.7U CN219144569U (zh) | 2022-12-16 | 2022-12-16 | 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144569U true CN219144569U (zh) | 2023-06-06 |
Family
ID=86596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380919.7U Active CN219144569U (zh) | 2022-12-16 | 2022-12-16 | 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144569U (zh) |
-
2022
- 2022-12-16 CN CN202223380919.7U patent/CN2191445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47393B2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CN210326355U (zh) | 具有开放结构的导电接地件及其连接器 | |
US20040014336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ntegral connectors | |
US20080014798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outer shield | |
US1130307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solation plate | |
CN210111107U (zh) |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219937434U (zh) | 一种网络连接器 | |
CN219144569U (zh) | 一种双接口电连接器 | |
US6805585B1 (en) | Low profil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18997298U (zh) | 双接口电连接器 | |
CN21495748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9144557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21102498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99815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20672892U (zh) | 连接器模组 | |
US6793538B2 (en) | Slim modular jack | |
CN215989558U (zh) | 电连接装置 | |
CN214798037U (zh) | 具有双接地结构的连接端子组及其连接器 | |
CN218123758U (zh) | 一种卡连接器 | |
CN21685047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758965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598938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598938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16085438U (zh) | 一种具有防尘功能的usb连接器铁壳及usb连接器 | |
CN220382427U (zh) | 提高屏蔽效果的type-c连接器母座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