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70291U - 一种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70291U
CN220670291U CN202322292508.0U CN202322292508U CN220670291U CN 220670291 U CN220670291 U CN 220670291U CN 202322292508 U CN202322292508 U CN 202322292508U CN 220670291 U CN220670291 U CN 2206702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collecting pipe
pressure manifold
flat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9250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海龙
虞永亮
徐清永
郭铭
孙铮
赵延洋
赵雄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NCO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NCO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NCO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NCO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9250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702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702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702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它解决了换热效率调整效果有限的问题。本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包括左集流管、右集流管和扁管,所述的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分别连接于扁管的两端,所述的左集流管至少包括第一左集流管和第二左集流管,所述的右集流管与左集流管相对应,至少包括第一右集流管和第二右集流管,所述的第一左集流管通过扁管与第一右集流管连接形成第一换热系统,所述的第二左集流管通过扁管与第二右集流管连接形成第二换热系统,所述的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可独立运行工作,所述的左集流管及右集流管与扁管之间设有回流板结构实现了可高效调整换热效率,合理利用换热成本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是通过制冷剂在集流管和扁管连接形成的换热通道中流动,通过扁管与空气接触散热以及翅片的协助散热实现热交换,在需要调整换热效率时往往通过改变风机风量来实现,但是控制效果相对有限。
面对不同的使用场景、使用时机,多系统的换热器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调整换热效率效果有限的问题,通过打开单个或多个换热系统,实现对换热效率的层级式调整,同时可对各个独立的换热系统单独使用不同种类制冷剂,进一步实现高效调整换热效率的效果,有利于合理高效利用换热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高效调整换热效率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
为了实现创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包括左集流管、右集流管和扁管,所述的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分别连接于扁管的两端,所述的左集流管至少包括第一左集流管和第二左集流管,所述的右集流管与左集流管相对应,至少包括第一右集流管和第二右集流管,所述的第一左集流管通过扁管与第一右集流管连接形成第一换热系统,所述的第二左集流管通过扁管与第二右集流管连接形成第二换热系统,所述的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可独立运行工作,所述的左集流管及右集流管与扁管之间设有回流板结构。
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连接于扁管的两端,制冷剂流通于集流管和扁管之间,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数量对应,至少设有两组,第一左集流管和第一右集流管通过扁管对应连接,第二左集流管和第二右集流管通过扁管对应连接,在第一左集流管、扁管和第一右集流管之间形成独立的第一换热系统,在第二左集流管、扁管和第二右集流管之间形成独立的第二换热系统,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相互独立,可独立控制运行,且内部制冷剂种类可独立调整设置,通过打开一个或多个换热系统,并对相应的换热系统进行独立的制冷剂种类控制,即可实现对整体换热效率的高效控制调整,当然,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液可分别设置三根甚至更多根,以构成三个或更多个独立的换热系统。回流板结构设于左集流管与扁管之间以及右集流管与扁管之间,用于在左集流管、扁管和右集流管之间分别连通出两组独立的制冷剂流通路径,使构建形成两组换热系统。
在上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中,所述的扁管包括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所述的第一扁管通过回流板结构连接第一左集流管和第一右集流管,所述的第二扁管通过回流板结构连接第二左集流管和第二右集流管。
第一左集流管和第一右集流管之间由第一扁管连接,第二左集流管和第二右集流管之间由第二扁管连接,之间相互独立,回流板结构在集流管和扁管之间起到连通的桥梁作用。
在上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中,所述的回流板结构包括左回流板和右回流板;
所述的第一左集流管和第二左集流管之间连接有左回流板,所述的左回流板内部设有若干独立的左回流腔;
所述的第一右集流管和第二右集流管之间连接有右回流板,所述的右回流板内部设有若干独立的右回流腔。
左回流板连接在第一左集流管和第二左集流管之间,内设有独立的左回流腔,用于连通扁管与第一左集流管或用于连通扁管与第二左集流管;右回流板连接在第一右集流管和第二右集流管之间,内设有独立的右回流腔,用于连通扁管与第一右集流管或用于连通扁管与第二右集流管;形成两套制冷剂流通路径。
在上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中,所述的左回流腔的上端或下端开设有用于连通左集流管的连通孔,所述的左回流腔的侧面设有用于连接扁管的扁管槽;
所述的右回流腔的上端或下端开设有用于连通右集流管的连通孔,所述的右回流腔的侧面设有用于连接扁管的扁管槽。
回流腔的上端或下端设置连通孔,当集流管固定于回流板两侧时,位于左回流腔上端的连通孔与上方的左集流管连通,位于下端的连通孔与下方的左集流管连通,形成分流的效果,扁管槽位于侧部,用于连接扁管,实现扁管与各回流腔连通的效果;右回流腔同理。
在上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中,所述的扁管两端分别连接在左回流板和右回流板上,并与左回流腔和右回流腔一一对应连接。
扁管连接在左回流板和右回流板之间,并与内部的回流腔连通,每个回流腔连接1根扁管。
在上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中,所述的左回流腔包括均匀交错排布的第一左回流腔和第二左回流腔,所述的第一左回流腔与第一左集流管连通,所述的第二左回流腔与第二左集流管连通;
所述的右回流腔包括与左回流腔对应设置的第一右回流腔和第二右回流腔,所述的第一右回流腔与第一右集流管连通,所述的第二右回流腔与第二右集流管连通。
在上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中,所述的第一扁管两端分别连通第一左回流腔和第一右回流腔,所述的第二扁管两端分别连通第二左回流腔和第二右回流腔。
在第一进出口管、第一左集流管、左回流板的第一左回流腔、第一扁管、右回流板的第一右回流腔及第一进出口管之间形成第一换热系统的制冷剂流通路径;在第二进出口管、第二左集流管、左回流板的第二左回流腔、第二扁管、右回流板的第二右回流腔及第二进出口管之间形成第二换热系统的制冷剂流通路径;即形成两组相互独立的换热系统,可根据需要打开单个或多个换热系统以调整换热效率。
在上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中,所述的左回流板和右回流板为平板状或宽度方向成弧形的弧形板状。
左回流板和右回流板整体上为长条板状,在宽度方向上,可以是平板状也可以是弧形板状,只要内部可形成回流腔即可,可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及需要进行选择,当然,平板状更方便加工。
在上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中,所述的第一左集流管和第一右集流管上分别通过转换座可拆卸连接有第一进出口管,所述的第二左集流管和第二右集流管上分别通过转换座可拆卸连接有第二进出口管,所述的转换座固定设于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的管体侧部或端部上。
集流管上连接有进出口管,用于输入、输出制冷剂,集流管与进出口管之间通过转换座连接,转换座固定设于集流管上,可设于管体侧部或端部上,可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及需要选择,进出口管可拆卸连接于转换座上,方便安装与拆卸,可拆卸连接可通过螺纹结构实现,具体的螺纹结构为公知常识,不过多展开
在上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中,所述的扁管之间设有翅片,所述的翅片与扁管侧壁相贴接触。
翅片相贴接触地设于扁管之间,有利于传递扁管的热量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连接于扁管的两端,制冷剂流通于集流管和扁管之间,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数量对应,至少设有两组,第一左集流管和第一右集流管通过扁管对应连接,第二左集流管和第二右集流管通过扁管对应连接,在第一左集流管、扁管和第一右集流管之间形成独立的第一换热系统,在第二左集流管、扁管和第二右集流管之间形成独立的第二换热系统,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相互独立,可独立控制运行,且内部制冷剂种类可独立调整设置,通过打开一个或多个换热系统,并对相应的换热系统进行独立的制冷剂种类控制,即可实现对整体换热效率的高效控制调整,当然,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液可分别设置三根甚至更多根,以构成三个或更多个独立的换热系统。回流板结构设于左集流管与扁管之间以及右集流管与扁管之间,用于在左集流管、扁管和右集流管之间分别连通出两组独立的制冷剂流通路径,使构建形成两组换热系统。
2.第一左集流管和第一右集流管之间由第一扁管连接,第二左集流管和第二右集流管之间由第二扁管连接,之间相互独立,回流板结构在集流管和扁管之间起到连通的桥梁作用。
3.回流腔的上端或下端设置连通孔,当集流管固定于回流板两侧时,位于左回流腔上端的连通孔与上方的左集流管连通,位于下端的连通孔与下方的左集流管连通,形成分流的效果,扁管槽位于侧部,用于连接扁管,实现扁管与各回流腔连通的效果;右回流腔同理。
4.左回流板和右回流板整体上为长条板状,在宽度方向上,可以是平板状也可以是弧形板状,只要内部形成有回流腔即可,可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及需要进行选择,当然,平板状更方便加工。
5.集流管上连接有进出口管,用于输入、输出制冷剂,集流管与进出口管之间通过转换座连接,转换座固定设于集流管上,可设于管体侧部或端部上,可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及需要选择,进出口管可拆卸连接于转换座上,方便安装与拆卸。
6.翅片相贴接触地设于扁管之间,有利于传递扁管的热量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C-C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2中D-D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左集流管1、第一左集流管11、第二左集流管15、右集流管2、第一右集流管21、第二右集流管24、扁管3、第一扁管31、第二扁管34、第一进出口管41、第二进出口管42、回流板结构5、转换座6、连通孔7、扁管槽8、左回流板9、第一左回流腔91、第二左回流腔92、右回流板95、第一右回流腔96、第二右回流腔9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包括左集流管1、右集流管2和扁管3,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分别连接于扁管3的两端,左集流管1包括第一左集流管11和第二左集流管15,右集流管2与左集流管1相对应,至少包括第一右集流管21和第二右集流管24,第一左集流管11通过扁管3与第一右集流管21连接形成第一换热系统,第二左集流管15通过扁管3与第二右集流管24连接形成第二换热系统,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可独立开关运行,左集流管1及右集流管2与扁管3之间设有回流板结构5。
具体而言,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连接于扁管3的两端,制冷剂流通于集流管和扁管3之间,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数量对应,设有两组,第一左集流管11和第一右集流管21通过扁管3对应连接,第二左集流管15和第二右集流管24通过扁管3对应连接,在第一左集流管11、扁管3和第一右集流管21之间形成独立的第一换热系统,在第二左集流管15、扁管3和第二右集流管24之间形成独立的第二换热系统,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相互独立,可独立控制运行,且内部制冷剂种类可独立控制,通过打开一个或多个换热系统,并对相应的换热系统进行独立的制冷剂种类控制,即可实现对整体换热效率的高效控制调整。回流板结构5设于左集流管1与扁管3之间以及右集流管2与扁管3之间,用于在左集流管1、扁管3和右集流管2之间分别连通出两组独立的制冷剂流通路径,使构建形成两组换热系统
如图1、3、4所示,扁管3包括第一扁管31和第二扁管34,第一扁管31通过回流板结构5连接第一左集流管11和第一右集流管21,第二扁管34通过回流板结构5连接第二左集流管15和第二右集流管24。
具体而言,第一左集流管11和第一右集流管21之间由第一扁管31连接,第二左集流管15和第二右集流管24之间由第二扁管34连接,之间相互独立,回流板结构5在集流管和扁管之间起到分流、连通的桥梁作用。
如图1-4所示,第一左集流管1和第二左集流管15连接有左回流板9,左回流板9内部设有若干独立的左回流腔;第一右集流管21和第二右集流管24之间连接有右回流板95,右回流板95内部设有若干独立的右回流腔;扁管3两端分别连接在左回流板9和右回流板95上,并与左回流腔和右回流腔一一对应连接;第一左集流管1和第一右集流管21上分别连接有第一进出口管41,第二左集流管15和第二右集流管24上分别连接有第二进出口管42。
具体而言,左回流板9连接在第一左集流管1和第二左集流管15之间,内设有独立的左回流腔,右回流板95连接在第一右集流管21和第二右集流管24之间,内设有独立的右回流腔,扁管3连接在左回流板9和右回流板95之间,并与内部的回流腔连通,每个回流腔至多连接根扁管3,另外,集流管上连接有进出口管,用于输入、输出制冷剂。在第一进出口管41、第一左集流管1、左回流板9的第一左回流腔91、第一扁管31、右回流板95的第一右回流腔96及第一进出口管41之间形成第一换热系统的制冷剂流通路径;在第二进出口管42、第二左集流管15、左回流板9的第二左回流腔92、第二扁管34、右回流板95的第二右回流腔97及第二进出口管42之间形成第二换热系统的制冷剂流通路径;即形成两组相互独立的换热系统,可根据需要打开单个或多个换热系统以调整换热效率。
如图3、4所示,左回流腔包括均匀交错排布的第一左回流腔91和第二左回流腔92,第一左回流腔91与第一左集流管1连通,第二左回流腔92与第二左集流管15连通;右回流腔包括与左回流腔对应设置的第一右回流腔96和第二右回流腔97,第一右回流腔96与第一右集流管21连通,第二右回流腔97与第二右集流管24连通;第一扁管31两端分别连通第一左回流腔91和第一右回流腔96,第二扁管34两端分别连通第二左回流腔92和第二右回流腔97。
具体而言,第一左回流腔91与第一右回流腔96对应设置,第一左回流腔91上连接有第一左集流管1和第一扁管31,第一右回流腔96上连接有第一右集流管21和第一扁管31,在第一左集流管1、第一扁管31、第一右集流管21之间形成供制冷剂流通的第一换热系统的换热流道;第二换热系统的换热流道同理设置;两组换热流道相互独立,可独立运行工作,并通过具体调节制冷剂的种类可进行进一步的换热效率调节。
作为优化,左回流腔的上端或下端开设有用于连通左集流管1的连通孔7,左回流腔的侧面设有用于连接扁管3的扁管槽8;右回流腔的上端或下端开设有用于连通右集流管2的连通孔7,右回流腔的侧面设有用于连接扁管3的扁管槽8。
换句话说,回流腔的上端或下端设置连通孔7,当集流管固定于回流板两侧时,位于左回流腔上端的连通孔7与上方的左集流管1连通,位于下端的连通孔7与下方的左集流管1连通,形成分流的效果,扁管槽8位于侧部,用于连接扁管3,实现扁管3与各回流腔连通的效果;右回流腔同理。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化,左回流板9和右回流板95为平板状。内部形成有回流腔。
作为优化,第一左集流管11和第一右集流管21上分别通过转换座6可拆卸连接有第一进出口管41,第二左集流管15和第二右集流管24上分别通过转换座6可拆卸连接有第二进出口管42,转换座6固定设于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的管体侧部或端部上。
换句话说,集流管上连接有进出口管,用于输入、输出制冷剂,集流管与进出口管之间通过转换座6连接,转换座6固定设于集流管上,设于管体侧部和端部上,进出口管可拆卸连接于转换座6上,方便安装与拆卸,可拆卸连接通过螺纹结构实现。
作为优化,扁管3之间设有翅片(图中未具体示出),翅片与扁管3侧壁相贴接触。翅片相贴接触地设于扁管3之间,有利于传递扁管3的热量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
具体工作原理:就第一换热系统而言,制冷剂从第一进出口管41流入至第一左集流管1中,然后流入各个连通的第一左回流腔91中,然后通过连接于第一左回流腔91上的第一扁管31流向第一右回流腔96中,各个第一右回流腔96中的制冷剂汇集流至第一右集流管21中,在第一右集流管21中通过第一进出口管41输出制冷剂,完成制冷剂在第一换热系统中的流通,制冷剂在第一扁管31中流通时通过直接热交换和借助翅片热交换的方式实现换热。第二换热系统同理。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可独立工作,通过单开启第一换热系统或第二换热系统可实现低效率的换热,同时开启可实现高效率的换热,另外,通过对各自的制冷剂种类的控制可进一步进行换热效率的控制。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包括左集流管(1)、右集流管(2)和扁管(3),所述的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分别连接于扁管(3)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集流管(1)至少包括第一左集流管(11)和第二左集流管(15),所述的右集流管(2)与左集流管(1)相对应,至少包括第一右集流管(21)和第二右集流管(24),所述的第一左集流管(11)通过扁管(3)与第一右集流管(21)连接形成第一换热系统,所述的第二左集流管(15)通过扁管(3)与第二右集流管(24)连接形成第二换热系统,所述的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可独立运行工作,所述的左集流管(1)及右集流管(2)与扁管(3)之间设有回流板结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扁管(3)包括第一扁管(31)和第二扁管(34),所述的第一扁管(31)通过回流板结构(5)连接第一左集流管(11)和第一右集流管(21),所述的第二扁管(34)通过回流板结构(5)连接第二左集流管(15)和第二右集流管(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流板结构(5)包括左回流板(9)和右回流板(95);
所述的第一左集流管(1)和第二左集流管(15)之间连接有左回流板(9),所述的左回流板(9)内部设有若干独立的左回流腔;
所述的第一右集流管(21)和第二右集流管(24)之间连接有右回流板(95),所述的右回流板(95)内部设有若干独立的右回流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回流腔的上端或下端开设有用于连通左集流管(1)的连通孔(7),所述的左回流腔的侧面设有用于连接扁管(3)的扁管槽(8);
所述的右回流腔的上端或下端开设有用于连通右集流管(2)的连通孔(7),所述的右回流腔的侧面设有用于连接扁管(3)的扁管槽(8)。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扁管(3)两端分别连接在左回流板(9)和右回流板(95)上,并与左回流腔和右回流腔一一对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回流腔包括均匀交错排布的第一左回流腔(91)和第二左回流腔(92),所述的第一左回流腔(91)与第一左集流管(1)连通,所述的第二左回流腔(92)与第二左集流管(15)连通;
所述的右回流腔包括与左回流腔对应设置的第一右回流腔(96)和第二右回流腔(97),所述的第一右回流腔(96)与第一右集流管(21)连通,所述的第二右回流腔(97)与第二右集流管(24)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扁管(31)两端分别连通第一左回流腔(91)和第一右回流腔(96),所述的第二扁管(34)两端分别连通第二左回流腔(92)和第二右回流腔(97)。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回流板(9)和右回流板(95)为平板状或宽度方向成弧形的弧形板状。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左集流管(1)和第一右集流管(21)上分别通过转换座(6)可拆卸连接有第一进出口管(41),所述的第二左集流管(15)和第二右集流管(24)上分别通过转换座(6)可拆卸连接有第二进出口管(42),所述的转换座(6)固定设于左集流管(1)和右集流管(2)的管体侧部或端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扁管(3)之间设有翅片,所述的翅片与扁管(3)侧壁相贴接触。
CN202322292508.0U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 Active CN2206702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92508.0U CN220670291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92508.0U CN220670291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70291U true CN220670291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41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92508.0U Active CN220670291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702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47497B (zh) 一种车用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20670291U (zh) 一种具有回流板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
CN103471432B (zh) 一种具有控温功能双螺旋板式固定管板换热器
WO2024002201A1 (zh) 直冷板、换热器、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CN216205546U (zh) 一种加氢机用混合式预冷器
CN110648984A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数据中心水冷系统
CN207664195U (zh) 换热片及电池包
CN220670290U (zh) 一种具有分流管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
CN220829124U (zh) 一种具有弯折过度结构的多系统换热器
CN214746163U (zh) 具有流程切换功能的冷水热泵机组
CN203083141U (zh) 壳程串联式气水交换器组
CN114688900A (zh) 一种多模块组合式板翅式换热器
CN209744763U (zh) 一种热泵机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09415511U (zh) 枕形板翅式涡轮发动机换热器
CN117329906A (zh) 一种多系统换热器
CN219650343U (zh) 一种废旧橡胶再生拓扑变构器用高效降温机构
CN217783689U (zh) 环氧铝箔板式风力发电用机舱散热空冷器
CN202221257U (zh) 多系统整体冷却模块
CN203534287U (zh) 具有控温功能双螺旋板式固定管板换热器
CN220287724U (zh) 高换热性能全工况高效盘管
CN219716900U (zh) 一种电堆高效换热模块
CN209964487U (zh) 一种水风紧凑式一体散热器
CN218031652U (zh) 阀组件、连接管路和热管理系统
CN220871543U (zh) 一种具有多向换热机构的板式换热器
CN218599830U (zh) 一种一体式地暖分水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