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69617U - 电控模块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控模块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69617U
CN220669617U CN202322385294.1U CN202322385294U CN220669617U CN 220669617 U CN220669617 U CN 220669617U CN 202322385294 U CN202322385294 U CN 202322385294U CN 220669617 U CN220669617 U CN 2206696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control
heat
control module
heat dissipation
g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8529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彦东
李东坡
孙盼盼
陈柯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8529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696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696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696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控模块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电控模块组件,包括电控模块以及散热部件,电控模块包括电控盒体以及设于电控盒体内的电控组件,电控组件包括电控板以及设于电控板的多个元器件,散热部件用于对电控模块散热。其中,电控盒体内设有隔绝结构,隔绝结构包覆多个元器件的外表面,以使元器件与空气隔绝。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通过设置散热部件,能够对电控模块进行散热,并且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使得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的外表面,可以使得元器件与空气隔绝,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控模块的元器件上产生凝露,可以提高电控模块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还能起到增强电控模块抗振性,防止元器件脱离、缓冲及保护元器、防爆以及防尘的作用。

Description

电控模块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控模块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电控模块工作时会产生较多的热量,为了保证电控模块稳定工作,通常对电控模块进行散热冷却。例如,有的采用散热部件与电控模块的元器件导热连接,元器件将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散热部件,并通过散热部件将热量散发出去,从而实现对电控模块的散热。
然而,散热部件在对电控模块散热冷却的过程中,可能会使得电控模块的元器件上产生凝露,影响电控模块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因此,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控模块组件,通过设置散热部件,能够对电控模块进行散热,并且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使得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的外表面,可以使得元器件与空气隔绝,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控模块的元器件上产生凝露,从而提高电控模块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在电控模块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时,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的外表面,能够消除因易燃易爆气体与元器件接触而导致的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起到增强电控模块抗振性,防止元器件脱离、缓冲及保护元器件以及防尘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上述电控模块组件的灌胶方法。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电控模块组件的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室外机的暖通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包括:电控模块,包括电控盒体以及设于所述电控盒体内的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板以及设于所述电控板的多个元器件;散热部件,用于对所述电控模块散热;其中,所述电控盒体内设有隔绝结构,所述隔绝结构包覆多个所述元器件的外表面,以使所述元器件与空气隔绝。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通过设置散热部件,能够对电控模块进行散热,并且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使得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的外表面,可以使得元器件与空气隔绝,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控模块的元器件上产生凝露,从而提高电控模块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在电控模块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时,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的外表面,能够消除因易燃易爆气体与元器件接触而导致的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起到增强电控模块抗振性,防止元器件脱离、缓冲及保护元器件以及防尘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部件的部分位于所述电控盒体内且与所述电控组件导热连接,所述电控盒体、所述电控组件以及所述散热部件所限定的空间内填充有隔绝结构,将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散热部件连接为一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盒体的内壁或所述电控板设有用于对所述散热部件限位的第一限位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具有沿所述电控板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与所述电控盒体之间限定出填充空间,至少部分所述元器件设于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且位于所述填充空间内,所述填充空间内填充有所述隔绝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部件的部分位于所述填充空间内且与所述元器件导热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的外边沿与所述电控盒体的内壁之间填充有所述隔绝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的第二侧的表面为板背面,所述隔绝结构与所述板背面齐平或所述隔绝结构凸出于所述板背面并覆盖所述板背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盒体的朝向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的至少部分内壁形成为仿形结构,所述仿形结构与相应所述电控组件的第一侧的形状相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所述填充空间的灌胶侧位于所述电控板的第二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盒体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电控组件设于所述第一盒体内,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一盒体且与所述第一盒体之间限定出所述填充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的外边沿与所述第一盒体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至少部分构成灌胶口,所述灌胶口与所述填充空间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板上形成有与所述填充空间连通的第一灌胶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灌胶孔的等效直径大于10mm;和/或,所述第一灌胶孔位于所述电控板的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盒体内设有与所述第二盒体连接的第二固定柱,所述电控板的第二侧的表面为板背面,所述第二固定柱位于所述电控板的外周侧且凸出于所述板背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所述填充空间的灌胶侧位于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所述电控盒体的位于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的部分形成有第二灌胶孔,在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朝向上时,所述第二灌胶孔位于所述电控盒体的最高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所述散热部件从所述电控盒体的灌胶侧引出;和/或,所述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与所述电控组件连接的线束从所述电控盒体的灌胶侧引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部件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包括位于所述电控盒体内的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件内形成有供散热介质流动的散热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部件包括介质进管和介质出管,所述散热通道连通所述介质进管和所述介质出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件为并联设置的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介质进管和所述介质出管位于所述电控板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散热件沿所述电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散热件沿所述电控板的宽度方向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盒体的内壁设有第三限位结构,所述介质进管以及所述介质出管与所述第三限位结构配合,以对所述介质进管以及所述介质出管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介质进管的部分以及所述介质出管的部分位于所述电控板的外边沿与所述电控盒体的内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散热件为相变散热元件且包括吸热段和散热段,所述散热件内的散热介质适于在所述吸热段与所述散热段之间循环流动,所述吸热段包括所述散热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的灌胶方法,所述电控模块组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所述灌胶方法包括:将所述电控组件以及所述散热部件装配于所述电控盒体,并形成预装配体;调整所述预装配体,以使所述电控盒体的灌胶侧朝向上;由所述电控盒体的灌胶侧向所述电控盒体内灌胶形成所述隔绝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灌胶方法,能够在电控盒体内形成隔绝结构,可以使得元器件与空气隔绝,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控模块的元器件上产生凝露,从而提高电控模块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在电控模块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时,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的外表面,能够消除因易燃易爆气体与元器件接触而导致的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起到增强电控模块抗振性,防止元器件脱离、缓冲及保护元器件以及防尘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将所述电控组件以及所述散热部件装配于所述电控盒体,并形成预装配体,包括:将所述散热部件的部分装配于所述电控组件,将装配有所述散热部件的所述电控组件装配于所述电控盒体的第一盒体内,且使得电控板的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一盒体,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设有所述元器件;调整所述预装配体,以使所述电控盒体的灌胶侧朝向上,包括:调整所述预装配体,以使所述电控板的第二侧朝向上;由所述电控盒体的灌胶侧向所述电控盒体内灌胶形成所述隔绝结构,包括:由所述电控板的第二侧朝向所述第一盒体内灌胶以形成所述隔绝结构,将所述电控盒体的第二盒体装配至所述第一盒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包括:室外机壳;室外换热器以及室外风机,设于所述室外机壳内;压缩机组件,设于所述室外机壳内;电控模块组件,设于所述室外机壳内且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通过设置上述的电控模块组件,能够提升电控模块的散热效果,通过设置隔绝结构,可以使得元器件与空气隔绝,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控模块的元器件上产生凝露,从而提高电控模块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在电控模块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时,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的外表面,能够消除因易燃易爆气体与元器件接触而导致的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起到增强电控模块抗振性,防止元器件脱离、缓冲及保护元器件以及防尘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机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用于对所述电控模块散热的冷却部,所述冷却部与所述散热部件导热连接或所述冷却部的至少部分构成所述散热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水路换热组件,所述水路换热组件包括水路换热器,所述水路换热器具有相互换热的水流通道和冷媒通道,所述冷却部连接在所述水路换热器的所述冷媒通道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暖通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暖通设备,通过设置上述室外机,室外机的电控模块组件设置有散热部件,能够提升电控模块的散热效果,电控模块组件还设置有隔绝结构,可以使得元器件与空气隔绝,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控模块的元器件上产生凝露,从而提高电控模块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在电控模块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时,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的外表面,能够消除因易燃易爆气体与元器件接触而导致的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起到增强电控模块抗振性,防止元器件脱离、缓冲及保护元器件以及防尘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室外机的简示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电控模块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电控模块组件的散热部件与电控组件的位置示意图;
图6是图3中的电控模块组件的电控盒体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的电控模块组件的散热部件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电控模块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的电控模块组件的散热部件与电控组件的位置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的电控模块组件的电控盒体的示意图;
图12是图8中的电控模块组件的散热部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室外机;
10、电控模块组件;11、室外机壳;12、室外风机;13、压缩机组件;14、水路换热器;141、第一冷媒进出口;142、第二冷媒进出口;15、冷却部;
20、电控模块;21、电控组件;22、电控板;221、第一侧;222、第二侧;23、元器件;231、器件端面;232、器件侧面;24、电控盒体;241、第一盒体;242、第二盒体;25、第一限位结构;26、第二限位结构;27、第三限位结构;28、第一固定柱;29、第二固定柱;
30、散热部件;31、散热件;31a、第一散热件;31b、第二散热件;31c、第三散热件;31d、第四散热件;32、散热主体;33、弯折部;34、弯折段;341、第一弯折段;35、非弯折部;36、散热通道;37、介质进管;38、介质出管;
40、平直段;41、连接段;42、吸热段;43、散热段;44、灌胶口;45、第一灌胶孔;46、元器件组;46a、第一元器件组;46b、第二元器件组;
50、水路进口;51、水路出口;52、节流部件;53、导热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10。
参照图1-图12,参照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10,包括电控模块20以及散热部件30。电控模块20包括电控盒体24以及设于电控盒体24内的电控组件21,电控组件21包括电控板22以及设于电控板22的多个元器件23;散热部件30用于对电控模块20散热。
其中,电控盒体24内设有隔绝结构,隔绝结构包覆多个元器件23的外表面,以使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
例如,参照图5及图10,电控模块20包括电控盒体24以及设于电控盒体24内的电控组件21,电控组件21包括电控板22以及设于电控板22的多个元器件23,电控盒体24内设有隔绝结构,隔绝结构包覆多个元器件23的外表面,以使多个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
电控模块20在工作过程中,电控组件21内的元器件23会产生热量导致电控模块20温度逐渐升高,通过设置散热部件30,散热部件30可以与电控模块20进行热量交换,起到对电控模块20的冷却效果,从而将电控模块20的温度控制在正常温度以内,以保证电控模块20运行的稳定性。
并且,通过设置隔绝结构,隔绝结构包覆电控组件21的多个元器件23的外表面,可以使得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因此在散热部件30对电控模块20进行散热冷却过程中,元器件23不会与外界空气接触导致凝露现象的发生,可以避免在元器件23上产生凝露,可以提高电控模块20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能够提高整机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元器件23的外表面包括元器件23的主体的外表面和/或引脚的外表面。即元器件23的外表面可以包括元器件23的主体的外表面,也可以包括元器件23的引脚的外表面,也可以既包括元器件23的主体的外表面也包括元器件23的引脚的外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10,通过设置散热部件30,能够对电控模块20进行散热,并且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使得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23的外表面,可以使得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控模块20的元器件23上产生凝露,从而提高电控模块20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在电控模块20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时,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23的外表面,能够消除因易燃易爆气体与元器件23接触而导致的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起到增强电控模块20抗振性,防止元器件23脱离、缓冲及保护元器件23以及防尘的作用。
例如,为消除因易燃易爆气体与电控模块20中的元器件23接触而导致的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一般需要对电控盒体24进行密封处理,通过设置密封结构或密封件以保证电控盒体24的密封性,而通过在电控盒体24中设置隔绝结构且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23的外表面的方式,能够消除因易燃易爆气体与元器件23接触而导致的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的同时,可以降低对电控盒体24密封性的要求、减少密封件等零件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加工的难度,降低成本。
例如,电控模块20可以为室外机100的电控模块20,若室外机100的冷媒循环系统采用可燃冷媒,冷媒循环系统因故障导致冷媒发生泄漏时,电控模块20所处的环境将存在易燃易爆气体,电控模块20中的元器件23存在因与易燃易爆气体接触导致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通过在电控盒体24中设置隔绝结构且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23的外表面,能够使得元器件23的外表面与空气隔绝,从而消除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起到增强电控模块20抗振性,防止元器件23脱离、缓冲及保护元器件23以及防尘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
参照图3-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灌胶结构采用的灌封胶在未凝固前具有流动性,因此可以与元器件23的外表面进行接触充分,使得灌胶后形成的隔绝结构更好地包覆在元器件23的外部,能够保证对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效果,使得元器件23与空气更好地隔绝,避免元器件23因冷却产生凝露现象。另外,灌胶结构能够提升电控模块组件10的整体结构强度,增强抗振性,能够起到缓冲及保护元器件23的作用。
参照图3-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散热部件30的部分位于电控盒体24内且与电控组件21导热连接,电控盒体24、电控组件21以及散热部件30所限定的空间内填充有隔绝结构,将电控组件21与散热部件30连接为一体。另外,电控盒体24、电控组件21以及散热部件30所限定的空间之外也可以设置有隔绝结构,以保证隔绝结构对元器件23外表面的包覆效果。散热部件30的部分与电控组件21导热连接,电控组件21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传递至散热部件30,从而能够实现散热部件30对电控组件21的散热功能,降低电控组件21的温度,保证电控模块20运行的稳定性。隔绝结构将电控组件21与散热部件30连接为一体,此设置能够实现隔绝结构对电控组件21与散热部件30的固定作用,提高电控模块组件10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与电控组件21连接为一体的散热部件30,散热效果更好。
参照图4-图6及图9至图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控盒体24的内壁或电控板22设有用于对散热部件30限位的第一限位结构25。此设置能够实现电控盒体24对散热部件30的限位作用,保证散热部件30位置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散热部件30对电控组件21散热效果。
例如,参照图6,电控盒体24的内壁在三个不同位置出形成有三个限位凸起,三个限位凸起均为第一限位结构25,散热部件30可以设置有与内壁的三个限位凸起分别配合的限位缺口,通过内壁的限位凸起与限位缺口的配合实现第一限位结构25对散热部件30的限位作用。另外,通过此设置,能够方便散热部件30与电控盒体24的装配。
参照图4-图7及图10-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控板22具有沿电控板22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221和第二侧222,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与电控盒体24之间限定出填充空间,至少部分元器件23设于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且位于填充空间内,填充空间内填充有隔绝结构。至少部分元器件23设于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且位于填充空间内,即可以是部分元器件23设于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且位于填充空间内,也可以是所有元器件23均设于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且位于填充空间内。
通过在填充空间内设置隔绝结构,能够保证隔绝结构对元器件23的隔绝效果,从而避免元器件23与外部空气接触产生凝露,另外,元器件23均位于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能够方便对填充空间进行灌胶操作,同时能够减少隔绝结构的用料。
参照图3-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散热部件30的部分位于填充空间内且与元器件23导热连接。散热部件30与元器件23可以有多种导热连接的方式,例如,位于填充空间内部的散热部件30可以与元器件23直接导热连接,散热部件30与元器件23外表面之间也可以设置有导热层,通过导热层导热连接。散热部件30与元器件23通过导热连接,能够保证位于填充空间内的散热部件30对同样位于填充空间内的元器件23的散热效果,同时,填充空间内的隔绝结构可以使得位于填充空间内的散热部件30与元器件23与外部空气隔绝,从而避免散热过程中产生凝露现象。
参照图3-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控板22的外边沿与电控盒体24的内壁之间填充有隔绝结构。通过填充隔绝结构,能够避免外部空气从电控板22外边沿与电控盒体24的内壁之间进入电控组件21,能够保证隔绝结构对元器件23的隔绝效果,从而可以更好地避免散热过程中元器件23上产生凝露。
参照图3-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的表面为板背面,隔绝结构与板背面齐平或隔绝结构凸出于板背面并覆盖板背面。隔绝结构与板背面齐平,能够保证隔绝结构对设于电控板22上的元器件23的隔绝效果,从而避免元器件23在散热过程中与外部空气接触产生凝露;隔绝结构凸出于板背面并覆盖板背面,此设置能够保证隔绝结构对元器件23的隔绝效果,同时,可以使得电控板22的板背面通过隔绝结构与空气隔绝,从而避免电路板背面产生凝露。例如,通过此设置,电路板背面的引脚也可以包覆于隔绝结构中,从而避免引脚在散热过程中与外部空气接触产生凝露。同时,若背板面也设有元器件,则使隔绝结构凸出于板背面并覆盖板背面,可以保证隔绝结构对对设于电控板22上的元器件23的隔绝效果,提升整体结构强度,对元器件23起到较好的缓冲和保护作用。
参照图6及图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控盒体24的朝向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的至少部分内壁形成为仿形结构,仿形结构与相应电控组件21的第一侧221的形状相仿。通过设置仿形结构,能够较大程度的减小填充空间的空间占有率,提高电控模块组件1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同时,此设置能够减少隔绝结构的用料,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电控盒体24的朝向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的至少部分内壁形成为仿形结构,即可以是电控盒体24的朝向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的部分内壁形成为仿形结构,也可以是电控盒体24的朝向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的内壁均形成为仿形结构。以减少隔绝结构的用料,降低生产成本。
参照图3-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填充空间的灌胶侧位于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通过将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设置为灌胶侧,在对填充空间进行灌胶的过程中,调整电控盒体24的方向,以使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朝向上,灌封胶从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向填充空间灌胶,灌封胶在重力作用下由上至下,从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流至填充空间的最低处,直至填满整个填充空间,从而能够包覆位于填充空间内部的多个元器件23的外表面,使得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避免元器件23因冷却产生凝露。
参照图3-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控盒体24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第一盒体241和第二盒体242,电控组件21设于第一盒体241内,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朝向第一盒体241且与第一盒体241之间限定出填充空间。通过此设置,在通过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向填充空间注胶的操作完成后,通过第二盒体242与第一盒体241连接形成电控盒体24,结构合理,操作简单。
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盒体241与第二盒体242连接完成后,调整第二盒体242的方向,使得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朝向上,通过第二盒体242向填充空间灌胶,灌封胶在重力作用下由上至下,从第二盒体242一侧流至填充空间的最低处,直至填满整个填充空间,操作简单,密封效果好,例如,可以在第二盒体242设置与填充空间连通的灌胶孔,以方便灌胶操作。
参照图6以及图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盒体241内壁形成有用于对电控板22限位的第二限位结构26以及用于固定电控板22的第一固定柱28,电控板22在与第一盒体241的装配过程中,通过第二限位结构26,能够方便电控板22与第一盒体241的定位,定位完成后可以通过第一固定柱28对电控板22与第一盒体241进行连接固定,装配过程简单,同时,能够保证电控板22位置的稳定性,从而方便灌胶操作。
例如,参照图6以及图11,第一盒体241的内壁边沿形成有两个限位凸起,两个限位凸起均为第二限位结构26,电控板22的边沿的相应位置处可以分别设置与两个限位凸起适配的限位缺口,通过限位凸起与限位缺口的配合实现第二限位结构26对电控板22的限位作用。另外,通过此设置,能够方便电控板22与电控盒体24的装配。
例如,参照图6以及图11,电控盒体24边沿形成有五个第一固定柱28,电控板22与电控盒体24定位完成后,通过五个第一固定柱28完成与电控盒体24的连接固定,第一固定柱28可以使得电控板22与电控盒体24在五个不同位置处进行连接,从而能够保证电控板22与电控盒体24的连接效果,同时也可以使得连接过程较为简单,可选地,可以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固定柱28的配合完成电控盒体24与电控板22连接固定。
参照图3-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控板22的外边沿与第一盒体24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至少部分构成灌胶口44,灌胶口44与填充空间连通。电控板22的外边沿与第一盒体24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至少部分构成灌胶口44,即可以是间隙的部分构成灌胶口44,也可以是整个间隙均为灌胶口44。通过设置灌胶口44,可以在电控板22的外边沿与第一盒体24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处通过灌胶口44进行灌胶操作,此设置使得灌胶口44的结构简单,同时灌胶口44能够便于灌胶操作。
电控板22与散热部件30装配完成后,倒扣至第一盒体241内并完成与第一盒体241的装配,而后调整第一盒体241的方向,以使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朝向上,并通过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的灌胶口44向填充空间灌胶,灌封胶在重力作用下由上至下,从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流至填充空间的最低处,直至填满整个填充空间,从而能够包覆位于填充空间内部的多个元器件23的外表面,使得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通过灌胶口44向填充空间灌胶,操作简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灌胶效率。另外,可以通过灌胶口44观测灌胶情况,避免灌封胶过量导致溢出的情况发生。
参照图4及图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控板22上形成有与填充空间连通的第一灌胶孔45。通过设置第一灌胶孔45,在进行灌胶操作时,可以在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通过第一灌胶孔45向填充空间灌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第一灌胶孔45还可以起到观测作用,在进行灌胶操作时,可以通过第一灌胶孔45观测填充空间内的灌胶情况。
电控板22与散热部件30装配完成后,倒扣至第一盒体241内并完成与第一盒体241的装配,调整第一盒体241的方向,以使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朝向上,并通过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的第一灌胶孔45向填充空间灌胶,灌封胶在重力作用下由上至下,从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流至填充空间的最低处,直至填满整个填充空间,从而能够包覆位于填充空间内部的多个元器件23的外表面,使得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通过第一灌胶孔45向填充空间灌胶,操作简单的同时,可以通过第一灌胶孔45观测灌胶情况,避免灌封胶过量导致溢出的情况发生。
例如,参照图4以及图9,在从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向填充空间灌胶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通过电控板22与第一盒体241的内壁四周的间隙形成的灌胶口44向填充空间灌胶;可以选择通过电控板22上的第一灌胶孔45向填充空间灌胶;也可以选择通过灌胶口44与第一灌胶孔45同时向填充空间灌胶。
参照图4及图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灌胶孔45的等效直径大于10mm。通过此设置,能够保证通过第一灌胶孔45进行灌胶操作,灌封胶通过第一灌胶孔45流入填充空间时,灌封胶能够流动顺畅,为灌胶操作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同时,第一灌胶孔45的等效直径大于10mm,使得第一灌胶孔45能够起到观测作用,在进行灌胶操作时,可以通过第一灌胶孔45观测填充空间内的灌胶情况。另外,此设置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灌胶效率。
参照图4及图9,第一灌胶孔45位于电控板22的中部。通过此设置,灌封胶可以从电控板22的中部进入填充空间内部,能够使得灌封胶的流路较为合理,从而使得灌入至填充空间内的灌封胶可以较为均匀地填充在填充空间内,更好地使得位于填充空间的元器件23被灌胶之后形成的隔绝结构包覆。
参照图4-图6及图9-图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盒体241内设有与第二盒体242连接的第二固定柱29,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的表面为板背面,第二固定柱29位于电控板22的外周侧且凸出于板背面。通过此设置,第一盒体241与第二盒体242可以通过第二固定柱29连接固定形成电控盒体24,连接过程简单,连接效果好。
电控板22与散热部件30装配完成后,倒扣至第一盒体241内并完成与第一盒体241的装配,而后调整第一盒体241的方向,以使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朝向上,并通过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向填充空间灌胶,通过将第二固定柱29设置于电控板22的外周侧且凸出于板背面,能够避免灌胶过程中灌封胶封堵住第二固定柱29的情况发生,从而保证第二固定柱29的连接效果。
例如,参照图6以及图11,第一盒体241内壁设置四个位置不同的第二固定柱29,四个固定柱能够使得第一盒体241与第二盒体242在四个不同位置处进行连接固定,从而保证连接效果。可选地,可以通过紧固件与第二固定柱29的配合完成第一盒体241与第二盒体242的连接固定。
参照图3及图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填充空间的灌胶侧位于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电控盒体24的位于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的部分形成有第二灌胶孔,在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朝向上时,第二灌胶孔位于电控盒体24的最高位置。通过此设置,电控板22与散热部件30装配完成后,倒扣至第一盒体241内并完成与第一盒体241的装配,而后调整电控盒体24位置,使得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朝向上,并通过位于电控盒体24的第二灌胶孔向填充空间灌胶,灌封胶能够从电控盒体24的最高处流至填充空间,直至填满整个填充空间,采样此种方式灌胶时,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为灌胶侧。此设置能够保证灌封胶的流路较为合理,同时,能够保证灌封胶能够填充整个填充空间,从而保证填充空间内的所有元器件23均被灌胶后形成的隔绝结构包覆,从而保证隔绝结构的隔绝效果。
参照图3-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散热部件30从电控盒体24的灌胶侧引出。若散热部件30从非电控盒体24的灌胶侧的其他位置引出,散热部件30从盒体引出的位置处需要设置相应的穿孔,在灌胶过程中,穿孔会导致漏胶情况的发生。例如,若从电控盒体24的侧壁引出散热部件30,需要在侧壁的相应位置处设置穿孔,灌胶过程中,穿孔位置处容易产生漏胶的现象。散热部件30从电控盒体24引出,能够使得散热部件30引出部分高于电控盒体24的灌胶测,且无论是否设置用于引出散热部件30的穿孔,都可以避免或减少灌胶过程中漏胶的情况发生,结构合理,能够方便在灌胶侧进行灌胶操作。
参照图3-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与电控组件21连接的线束从电控盒体24的灌胶侧引出。若线束从非电控盒体24的灌胶侧的其他位置引出,线束从盒体引出的位置处需要设置相应的穿孔,在灌胶过程中,穿孔会导致漏胶情况的发生。例如,若从电控盒体24的侧壁引出线束,需要在侧壁的相应位置处设置穿孔,灌胶过程中,穿孔位置处容易产生漏胶的现象。线束从电控盒体24引出,能够使得线束引出部分高于电控盒体24的灌胶测,且无论是否设置用于引出散热部件30的穿孔,都可以避免或减少灌胶过程中漏胶,结构合理,能够方便在灌胶侧进行灌胶操作。
参照图3-图7,散热部件30包括至少一个散热件31,散热件31包括散热主体32,至少一个散热件31的散热主体32位于元器件23的外周侧,由于元器件23的外周侧面积相对较大,可以增大元器件23与散热部件30之间的热传递面积,提升对元器件23的散热效果,从而提升整个电控模块2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散热主体32位于元器件23的外周侧的散热件31为第一散热件31a,至少部分第一散热件31a的散热主体32呈非直线延伸,如可以是部分第一散热件31a的散热主体32呈非直线延伸,也可以每个第一散热件31a的散热主体32均呈非直线延伸。通过设置沿元器件23周向延伸的第一散热件31a,可以增加第一散热件31a的散热主体32与元器件23的热传递的面积,一定程度上提高第一散热件31a的散热效率,从而能够保证第一散热件31a对元器件23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第一散热件31a的散热主体32包括一个弯折部33或沿第一散热件31a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弯折部33,弯折部33包括沿第一散热件31a的延伸方向依次连接的多个弯折段34,相邻两个弯折段34之间具有夹角。第一散热件31a通过设置弯折部33,能够增加散热主体32与元器件23热传递的面积,从而能够保证散热主体32对元器件23的散热效果。弯折段34沿第一散热件31a的延伸方向以此连接形成弯折部33,结构较为简单,一定程度上能够方便弯折部33的加工制作。
例如,相邻两个弯折段34之间的夹角范围为90~170°。相邻两个弯折段34之间的夹角范围为90~170°,例如两个弯折段34之间的夹角可以为为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等,通过将两个弯折段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0~170°,能够使得两个折弯段之间有较大的夹角,使得弯折部33的弯折程度较小,方便加工制造;另外,在散热件31内形成有供散热介质流动的散热通道36时,在散热介质流经两个弯折段34之间的部分时,若两个弯折段34之间的夹角过小,会对散热介质的流动造成较大的阻力,通过将两个弯折段34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0°~170°,可以降低散热介质流经两个弯折段34之间的部分时的阻力,能够保证弯折段34的导流效果,从而保证散热件31中的散热介质能够流动顺畅,保证散热件31对元器件23的散热效果,避免散热介质流动不畅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第一散热件31a还包括沿直线延伸的非弯折部35,弯折部33的与非弯折部35连接的弯折段34为第一弯折段341,非弯折部35与第一弯折段341之间的夹角范围为90~170°,例如非弯折部35与第一弯折段34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为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等。通过设置非弯折部35,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第一散热件31a的加工难度及生产成本,另外,在散热件31内形成有供散热介质流动的散热通道36时,在散热介质流经非弯折部35与第一弯折段341之间的部分时,若非弯折部35与第一弯折段341之间的夹角过小,会对散热介质的流动造成较大的阻力。通过将非弯折部35与第一弯折段341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0°~170°,可以降低散热介质流经非弯折部35与第一弯折段341之间的部分时的阻力,能够保证第一散热件31a的导流效果,从而保证散热件31中的散热介质能够流动顺畅,保证散热件31对元器件23的散热效果,避免散热介质流动不畅的情况发生,同时,通过设置非弯折部35,能够进一步有利于散热介质在散热通道36中的流动。另外,非折弯部35还可以用于对发热量较小的元器件进行散热,或对排布紧密的元器件区域进行散热.
需要解释的是,若第一弯折段341位平直结构,非弯折部35与第一弯折段341之间的夹角指的是非弯折段34与第一弯折段341所在直线之间的夹角;若第一弯折段341的至少部分包括圆弧结构,非弯折部35与第一弯折段341之间的夹角指的是非弯折段34所在直线与第一弯折段341的圆弧结构的任意一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
可选地,散热主体32位于元器件23的外周侧的散热件31为第一散热件31a,元器件23的周侧表面为器件侧面232,第一散热件31a的散热主体32与器件侧面232导热连接。器件的器件侧面232的面积相对较大,因此可以增大散热主体32与元器件23的导热面积,从而提升第一散热件31a对元器件23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散热部件30还包括第二散热件31b,元器件23的高度方向上的端面为器件端面231,第二散热件31b的散热主体32与器件端面231导热连接。与第二散热件31b的散热主体32导热连接的元器件23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能够在器件端面231与第一散热件31a的散热主体32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将元器件23的温度控制在正常工作温度以内,以保证元器件23工作的稳定性。
其中,一个第二散热件31b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元器件23的器件端面231导热连接,一个第二散热件31b可以对其中一个元器件23散热,一个第二散热件31b可以对多个元器件23散热。
可选地,第二散热件31b可以是平直结构,使得第二散热件31b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成型,并且在第二散热件31b内流动散热介质时,有利于散热介质的顺畅流动,保证散热效果。
可选地,第二散热件31b可以是弯折设置,例如第二散热件31b与多个元器件23导热连接或导热接触时,第二散热件31b可以在元器件23的高度方向上进行折弯,以使得第二散热件31b可以与多个高度不同的元器件的器件端面231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导热连接,该设置可以减少第二散热件31b的数量,实现单个第二散热件31b同时对多个元器件23进行散热。
参照图2以及图8-图12,散热部件30包括至少一个散热件31,散热件31包括散热主体32,散热主体32与电控组件21导热连接,至少一个散热件31的散热主体32弯折设置,以与至少两种不同高度的元器件23导热连接。元器件23的高度方向上的端面为器件端面231,散热主体32与器件端面231导热连接。散热主体32通过弯折设置,能够使得同一个散热主体32可以与不同高度的元器件23导热连接,这样弯折设置的散热主体32可以适应不同高度的元器件23,使得散热主体32可以与不同高度的元器件23较好地贴合,从而可以提高不同高度元器件23的散热效果,从而能够提升整个电控模块2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散热部件30包括第三散热件31c和第四散热件31d,第三散热件31c的散热主体32包括至少一个平直段40以及连接在相邻平直段40之间的连接段41,平直段40与连接段41之间具有夹角,平直段40与器件端面231导热连接,同一散热主体32的多个平直段40对应的元器件23的高度不同。第四散热件31d为平直结构,可以与器件端面231导热连接。散热主体32的平直段40与器件端面231导热连接,可以使得散热主体32的平直段40与元器件23的器件端面231相适配,使得散热主体32的平直段40与元器件23的器件端面231较好地贴合,使得散热主体32与元器件23的器件端面231之间的导热面积较大,可以提升元器件23的散热效率。
可选地,散热主体32的连接段41用于连接相邻两个平直段40,相邻两个平直段40可以与不同高度的元器件23导热连接,从而使得散热主体32的弯折结构较为简单,易于加工成型。同一散热主体32的不同的平直段40对应的元器件23的高度不同,因此连接于两个相邻的平直段40之间的连接段41与两个相邻的平直段40之间均具有夹角。通过此设置,使得散热主体32能够与不同高度的元器件23导热连接,同时该散热主体32的结构简单,方便生产加工。
例如,平直段40与连接段41之间的夹角为90°~170°,如平直段321与连接段322之间的夹角可以为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等。通过将平直段321与连接段322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0°~170°,平直段40与连接段41之间有较大的夹角,使得散热主体32的弯折程度较小,方便加工制造;另外,在散热件31内形成有供散热介质流动的散热通道36时,在散热介质流经平直段40与连接段41之间的部分时,若平直段40与连接段41之间的夹角过小,会对散热介质的流动造成较大的阻力,通过将平直段40与连接段41之间的夹角设置为90°~170°,可以降低散热介质流经平直段40与连接段41之间的部分时阻力,能够保证连接段41的导流效果,从而保证散热件31中的散热介质能够流动顺畅,保证散热件31对元器件23的散热效果,避免因散热主体32的弯折程度较大导致的散热介质流动不畅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电控组件21包括与各个散热件31对应的元器件组46,元器件组46包括第一元器件组46a和第二元器件组46b,第一元器件组46a中至少部分相邻的元器件23之间存在较大的高度差,弯折设置的第三散热件31c与第一元器件组46a导热连接;第二元器件组46b中的元器件23高度相同或者高度差较小,平直结构的第四散热件31d与第二元器件组46b导热连接。通过设置元器件组46,可以使得电控模块组件10内部的空间布局区域化、合理化。另外,通过设置元器件组46,能够对不同高度的元器件23进行合理化的分类,以方便散热件31的布置。
可选地,散热部件30用于对电控模块20散热且包括至少一个散热件31,散热件31包括散热主体32,散热主体32与电控组件21导热连接,散热主体32与元器件23之间设有导热层,以保证散热主体32与元器件23之间的连接及导热效果。导热层可以为导热胶、导热硅脂、导热垫或导热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导热层可以为导热胶、导热硅脂、导热垫或导热金属;导热层也可以包括导热胶、导热硅脂、导热垫和导热金属中的至少两种,在导热层包括导热胶、导热硅脂、导热垫和导热金属中的至少两种时,两种导热结构可以是沿导热层的厚度方向叠置,两种导热结构也可以相互混合形成导热层。
参照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散热部件30包括散热件31,散热件31包括位于电控盒体24内的散热主体32,散热件31内形成有供散热介质流动的散热通道36。通过设置散热件31,散热件31内形成有散热通道36,散热通道36对位于散热通道36内部的散热介质具有导流作用,位于电控盒体24内的散热件31的散热主体32通过散热介质在其内部的流动,能够与电控盒内的元器件23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散热部件30的散热功能。
参照图3-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散热部件30包括介质进管37和介质出管38,散热通道36连通介质进管37和介质出管38。散热介质从介进管进入散热通道36,在散热通道36中吸收元器件23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后,从介质出管38流出。通过此设置,结构简单的同时散热效率较高。
参照图5及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散热件31为并联设置的多个。散热件31通过并联设置,能够共用同一个介质进管37和同一个介质出管38,因此能够减少电控模块组件10中介质进管37及介质出管38的设置,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结构简单,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另外,并联设置的多个散热件31能够对元器件23的散热更加均匀,从而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例如,参照图5以及图10,散热部件30包括两个散热件31,两个散热件31并联设置,共用一个介质进管37和一个介质出管38,能够减少介质进管37及介质出管38的数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结构简单,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散热介质从介质进管37分别进入两个散热件31的散热通道36,在流动过程两个散热件31热分别吸收元器件23的热量后,于介质出管38汇集后从介质出管38流出,从而使得元器件23的散热更加均匀,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部件30的散热效果。
参照图5及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介质进管37和介质出管38位于电控板2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散热件31沿电控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散热件31沿电控板22的宽度方向排布。
通过此设置,使得介质进管37、介质出管38及散热通道36的结构简单,同时能够充分利用电池模块组件的内部空间,布局较为合理。另外,散热件31沿电控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接触电控板22上更多的元器件23,从而提升散热部件30的散热效果;并且,可以减少散热件31的数量,可以缩短介质进管37以及介质出管38的长度。
例如,参照图5以及图10,散热件31沿电控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散热件31沿电控板22的宽度方向排布。
参照图4及图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控盒体24的内壁设有第三限位结构27,介质进管37以及介质出管38与第三限位结构27配合,以对介质进管37以及介质出管38限位。电控盒体24的内壁设有第三限位结构27,能够实现电控盒体24对介质进管37及介质出管38的限位作用,能够保证介质进管37以及介质出管38的位置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散热件31对元器件23的散热效果的稳定性。
例如,参照图6,第一盒体241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内壁边沿分别形成有两个限位凸起,四个限位凸起均为第三限位结构27,介质进管37和介质出管38的相应位置处可以分别设置与两个限位凸起适配的限位缺口,通过限位凸起与限位缺口的配合实现第三限位结构27对介质进管37以及介质出管38的限位作用。另外,通过此设置,能够方便介质进管37及介质出管38与电控盒体24的装配。
再例如,参照图11,第一盒体241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两个可拆卸的卡孔,两个卡孔均为第三限位结构27,介质进管37和介质出管38可以分别与卡孔配合,配合完成后卡接在电控盒体24的相应位置处,从而实现第三限位结构27对介质出管38以及介质进管37的限位作用。另外,通过此设置,能够方便介质进管37及介质出管38与电控盒体24的装配。
参照图4及图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介质进管37的部分以及介质出管38的部分位于电控板22的外边沿与电控盒体24的内壁之间。通过此设置,能够使得散热部件30在电控盒体24内部的布置更加合理,能够充分利用电控盒体24的内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另外,在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时,此设置能够避免灌胶操作过程中灌封胶进入介质进管37以及介质出管38,从而能够方便对电控盒体24内部进行灌胶操作,同时能够保证散热部件30的散热效果。
参照图1-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散热件31为相变散热元件且包括吸热段42和散热段43,散热件31内的散热介质适于在吸热段42与散热段43之间循环流动,吸热段42包括散热主体32。散热件31的吸热段42用于吸收元器件23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以实现对元器件23散热功能,散热件31的散热段43用于散热介质的散热,可以使得散热介质散热完成后再次流动至散热段43吸收热量,从而实现散热介质在吸热段42与散热段43之间的循环流动。
散热件31在工作过程中,位于吸热段42的散热介质处于液态的状态,液态的散热介质吸收元器件23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后,将从液态转换为气态并通过散热通道36流至散热段43,气态的散热介质在散热段43冷凝,由高温气态转再次化为低温液态,最后再通过散热通道36流至吸热段42,再次吸收元器件23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下一次散热循环。散热介质在吸热段42与散热段43之间循环流动,通过散热介质在散热通道36内的相变完成吸热和散热的功能,从而实现散热件31对元器件23的循环散热的功能。
参照图1-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10的灌胶方法,电控模块组件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10,灌胶方法包括:
将电控组件21以及散热部件30装配于电控盒体24,并形成预装配体;
调整预装配体,以使电控盒体24的灌胶侧朝向上;电控板22具有沿电控板22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221和第二侧222,电控盒体24的灌胶测可以是第一侧221也可以是第二侧222。
例如,当采用电控板22的外边沿与第一盒体24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的灌胶口44进行灌胶时,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为灌胶侧,调整预装配体,以使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朝向上;当采用电控板22上的第一灌胶孔45进行灌胶时,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为灌胶侧,调整预装配体,以使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朝向上;当采用位于电控盒体24的第二灌胶孔进行灌胶时,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为灌胶侧,调整预装配体,以使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朝向上。
由电控盒体24的灌胶侧向电控盒体24内灌胶形成隔绝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灌胶方法,能够在电控盒体24内形成隔绝结构,可以使得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控模块20的元器件23上产生凝露,从而提高电控模块20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在电控模块20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时,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的外表面,能够消除因易燃易爆气体与元器件23接触而导致的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起到增强电控模块20抗振性,防止元器件23脱离、缓冲及保护元器件23以及防尘的作用。
参照图1-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将电控组件21以及散热部件30装配于电控盒体24,并形成预装配体,包括:将散热部件30的部分装配于电控组件21,将装配有散热部件30的电控组件21装配于电控盒体24的第一盒体241内,且使得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朝向第一盒体241,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设有元器件23;
调整预装配体,以使电控盒体24的灌胶侧朝向上,包括:调整预装配体,以使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朝向上;
由电控盒体24的灌胶侧向电控盒体24内灌胶形成隔绝结构,包括:由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朝向第一盒体241内灌胶以形成隔绝结构,将电控盒体24的第二盒体242装配至第一盒体241。灌胶过程中,灌封胶从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向填充空间灌胶,灌封胶在重力作用下由上至下,从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流至填充空间的最低处,直至填满整个填充空间,从而能够包覆位于填充空间内部的多个元器件23的外表面,使得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避免元器件23因冷却产生凝露。灌胶完成后,将电控盒体24的第二盒体242装配至第一盒体241,操作简单。
参照图1-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100,包括室外机壳11、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机12、压缩机组件13以及电控模块组件10。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机12、压缩机组件13以及电控模块组件10均设于室外机壳11内,且电控模块组件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10。室外机100在工作过程中,电控模块20温度升高,通过在电控模块组件10中设置散热部件30,电控模块20在工作工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部件30进行散热,从而将电控组件21的温度控制在正常工作温度以内,以保证电控模块20运行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机100,通过设置上述的电控模块组件10,能够提升电控模块20的散热效果,通过设置隔绝结构,可以使得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控模块20的元器件23上产生凝露,从而提高电控模块20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在电控模块20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时,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23的外表面,能够消除因易燃易爆气体与元器件23接触而导致的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起到增强电控模块20抗振性,防止元器件23脱离、缓冲及保护元器件23以及防尘的作用。
参照图1-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室外机100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用于对电控模块20散热的冷却部15,冷却部15与散热部件30导热连接或冷却部15的至少部分构成散热部件30。
室外机100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用于对电控模块20散热的冷却部15,通过此设置,可以利用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带走电控模块20产生的热量。
其中,冷却部15与散热部件30导热连接,电控模块20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部件30传递至冷却部15,再通过流经冷却部15的冷媒将热量带走,从而可以实现冷媒对电控模块20的间接散热冷却。
例如,参照图1-图2,散热部件30包括两个散热件31,两个散热件31为相变散热元件且包括吸热段42和散热段43,散热件31内的散热介质适于在吸热段42与散热段43之间循环流动,吸热段42包括散热主体32。散热段43与冷却部15之间通过导热基板53导热连接,冷却部15可以与散热段43的散热介质进行热量交换,实现对散热段43的散热功能。
冷却部15的至少部分构成散热部件30,即可以使冷却部15的部分构成散热部件30,也可以是冷却部15均属于散热部件30。电控模块20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给冷却部15,通过流经冷却部15的冷媒将热量带走,从而可以实现冷媒对电控模块20的间接散热冷却。此种设置结构简单,可以省去连接在冷却部15与电控模块20之间的导热件,并且可以使得冷却部15更好地吸收电控模块20产生的热量。
例如,参照图3以及图8,冷却部15的至少部分构成散热部件30,电控模块20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传递给冷却部15,通过流经冷却部15的冷媒将热量带走,从而可以实现冷媒对电控模块20的间接散热冷却。
参照图1-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水路换热组件,水路换热组件包括水路换热器14,水路换热器14具有相互换热的水流通道和冷媒通道,水冷却部15连接在冷媒通道与室外换热器的进口之间。水路换热器14中的水流通道和冷媒通道通过相互换热,能够实现水路换热器14的换热功能。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进入水路换热器14的冷媒通道后,水流通道中的水与冷媒通道中的冷媒进行相互换热,水流通道中的水经过换热流出水路换热器14后,可以改变水的温度,将温度调节至预设温度的水可以引入至室内以提供生活用水或者引入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中,以调节室内空气温度。
可选地,水路换热器14可以为板式换热器。
水路换热器14具有与冷媒通道均连通的第一冷媒进出口141以及第二冷媒进出口142,冷媒从第一冷媒进出口141和第二冷媒进出口142中的一个流入冷媒通道且从第一冷媒进出口141和第二冷媒进出口142中的另一个流出冷媒通道。室外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进出口以及第二换热进出口,冷媒从第一换热进出口以及第二换热进出口中的一个流入室外换热器且从第一换热进出口以及第二换热进出口中的另一个流出室外换热器。其中,冷却部15连接在第二冷媒进出口142与第一换热进出口之间。
例如,在室外换热器起到蒸发器的作用,水路换热器14起到冷凝器的作用的情况下,从压缩机组件13排出的冷媒经第一冷媒进出口141流入水路换热器14的冷媒通道中,并从第二冷媒进出口142流出,从水路换热器14流出的冷媒,可以流经冷却部15,并带走电控模块20产生的热量,从冷却部15流出的冷媒从第一换热进出口流入室外换热器中,并从第二换热进出口流出室外换热器,再次回到压缩机继续压缩循环。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进入水路换热器14的冷媒通道后,水流通道中的水与冷媒通道中的冷媒进行相互换热,换热完成后冷媒流经冷却部15,此时,流入冷却部15的冷媒经水路换热器14换热后温度较低,流经冷却部15的冷媒可以实现对电控模块20的散热功能。并且,相对于冷媒循环系统中回气管部分的冷媒温度,利用流经水路换热器14后且流入室外换热器之前的冷媒在实现满足对电控模块20散热的同时,该部分冷媒的温度相对回气管部分的冷媒温度高一些,可以降低利用冷媒对电控模块20散热导致的凝露风险。此外,利用流经水路换热器14后的冷媒对电控模块20进行散热,可以优先保证水路换热器14的换热性能,确保室内换热需求得到满足。
在室外换热器起到冷凝器作用,水路换热器14起到蒸发器的作用的情况下,从压缩机组件13排出的冷媒经第二换热进出口流入室外换热器中,并从第一换热进出口流出,从室外换热器流出的冷媒,可以流经冷却部15,并带走电控模块20产生的热量,从冷却部15流出的冷媒从第二冷媒进出口142流入水路换热器14中,并从第一冷媒进出口141流出水路换热器14,再次回到压缩机继续压缩循环。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冷媒进入室外换热器进行换热,换热完成后冷媒流经冷却部15,此时,流入冷却部15的冷媒经室外换热器换热后温度较低,流经冷却部15的冷媒可以实现对电控模块20的散热功能。并且,相对于冷媒循环系统中回气管部分的冷媒温度,利用流经室外换热器后且流入水路换热器14之前的冷媒在实现满足对电控模块20散热的同时,该部分冷媒的温度相对回气管部分的冷媒温度高一些,可以降低利用冷媒对电控模块20散热导致的凝露风险。
可选地,水路换热器14还包括水路进口50以及水路出口51,通过水路进口50进入水流通道中的水,与冷媒通道中的冷媒进行相互换热,水流通道中的水经过换热流出水路换热器14后,可以改变水的温度,并从水路出口51流出,将温度调节至预设温度的水可以引入至室内以提供生活用水或者引入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中,以调节室内空气温度。
可选地,冷媒循环系统可以设置有节流部件52,以控制冷媒循环系统中冷媒的流量等参数。
参照图1-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暖通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100。其中,暖通设备可以为空调系统、热泵系统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暖通设备,通过设置上述室外机100,室外机100的电控模块组件10设置有散热部件30,能够提升电控模块20的散热效果,电控模块组件10还设置有隔绝结构,可以使得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控模块20的元器件23上产生凝露,从而提高电控模块20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在电控模块20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时,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23的外表面,能够消除因易燃易爆气体与元器件23接触而导致的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起到增强电控模块20抗振性,防止元器件23脱离、缓冲及保护元器件23以及防尘的作用。
下面参照图3-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10。
参照图3-图12,在该实施例中,电控模块组件10包括电控模块20以及散热部件30,电控模块20包括电控盒体24以及设于电控盒体24内的电控组件21,电控组件21包括电控板22以及设于电控板22的多个元器件23,散热部件30用于对电控模块20散热。其中,电控盒体24内设有隔绝结构,隔绝结构包覆多个元器件23的外表面,以使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
散热部件30的部分位于电控盒体24内且与电控组件21导热连接,隔绝结构填充在电控盒体24、电控组件21以及散热部件30所限定的空间内,将电控组件21与散热部件30连接为一体。散热部件30包括多个散热件31,散热件31包括散热主体32,散热主体32与电控组件21导热连接。其中,元器件23的高度方向上的端面为器件端面231,元器件23的周侧表面为器件侧面232,散热主体32可以与器件端面231导热连接,也可以与器件侧面232导热连接。
例如,参照图3-图7,在该实施例中,散热部件30包括第一散热件31a以及第二散热件31b,第一散热件31a设置有一个弯折部33,弯折部33由三个弯折段34以此连接形成,第一散热件31a的散热主体32与器件侧面232导热连接;第二散热件31b为平直结构,与器件端面231导热连接。
例如,参照图8-图12,在该实施例中,散热部件30包括第三散热件31c和第四散热件31d,电控组件21包括与第三散热部件30以及第四散热部件30分别导热连接的第一元器件组46a和第二元器件组46b,第一元器件组46a包括三种不同高度的多个元器件23,第三散热件31c散热件31的散热主体32弯折设置,以与三种不同高度的元器件23的器件端面231导热连接;第二元器件组46b包括一个元器件23,第四散热件31d为平直结构,与第二元器件组46b中的元器件23的器件端面231导热连接。
电控盒体24的内壁或电控板22设有用于对散热部件30限位的第一限位结构25。电控板22具有沿电控板22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221和第二侧222,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与电控盒体24之间限定出填充空间,元器件23设于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且位于填充空间内,填充空间内填充有隔绝结构。
散热部件30的部分位于填充空间内且与元器件23导热连接。电控板22的外边沿与电控盒体24的内壁之间填充有隔绝结构。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的表面为板背面,隔绝结构与板背面齐平或隔绝结构凸出于板背面并覆盖板背面。电控盒体24的朝向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的至少部分内壁形成为仿形结构,仿形结构与相应电控组件21的第一侧221的形状相仿。
电控盒体24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第一盒体241和第二盒体242,电控组件21设于第一盒体241内,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朝向第一盒体241且与第一盒体241之间限定出填充空间。第一盒体241内壁形成有用于对电控板22限位的第二限位结构26以及用于固定电控板22的第一固定柱28,电控板22在与第一盒体241的装配过程中,通过第二限位结构26,能够方便电控板22与第一盒体241的定位,定位完成后可以通过第一固定柱28对电控板22与第一盒体241进行连接固定。
电控板22的外边沿与第一盒体24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间隙的至少部分可以构成灌胶口44,灌胶口44与填充空间连通;电控板22上还形成有与填充空间连通的第一灌胶孔45,第一灌胶孔45的等效直径大于10mm,且位于电控板22的中部。
第一盒体241内设有与第二盒体242连接的第二固定柱29,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的表面为板背面,第二固定柱29位于电控板22的外周侧且凸出于板背面。
散热部件30从电控盒体24的灌胶侧引出,与电控组件21连接的线束从电控盒体24的灌胶侧引出。散热部件30包括散热件31,散热件31包括位于电控盒体24内的散热主体32,散热件31内形成有供散热介质流动的散热通道36。
散热部件30包括介质进管37和介质出管38,散热通道36连通介质进管37和介质出管38。散热件31为并联设置的两个,介质进管37和介质出管38位于电控板22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散热件31沿电控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散热件31沿电控板22的宽度方向排布。
电控盒体24的内壁还设有第三限位结构27,介质进管37以及介质出管38与第三限位结构27配合,以对介质进管37以及介质出管38限位。介质进管37的部分以及介质出管38的部分位于电控板22的外边沿与电控盒体24的内壁之间。
散热部件30能够对电控模块20进行散热,并且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使得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23的外表面,可以使得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控模块20的元器件23上产生凝露,可以提高电控模块20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下面参照图3-图12,描述该实施例的电控模块组件10的灌胶方法:包括:
将电控组件21以及散热部件30装配于电控盒体24,并形成预装配体。在形成预装配体的过程中,先根据电控板22上的元器件23与散热件31的对应关系,完成电控板22与散热部件30的装配,使得散热部件30固定于电控板22上,例如,电控板22与散热部件30可以通过粘接定位;固定完成后将电控板22倒扣至第一盒体241内,使得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朝向第一盒体241,并通过第一限位结构25、第二限位结构26以及第三限位结构27完成散热部件30、电控板22与第一盒体241的定位;最后通过第一固定柱28将电控板22与第一盒体241连接固定,形成预装体。例如,可以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固定柱28的配合完成电控板22与第一盒体241的连接固定。此时,电控板22的第一侧221与电控盒体24之间限定出填充空间,且元器件23及散热部件30均位于填充空间内。
调整预装配体,以使电控盒体24的灌胶侧朝向上。在从电控板22的灌胶侧向填充空间灌胶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通过电控板22与第一盒体241内壁四周的间隙形成的灌胶口44向填充空间灌胶;可以选择通过电控板22上的第一灌胶孔45向填充空间灌胶;也可以选择通过灌胶口44与第一灌胶孔45同时向填充空间灌胶。
由电控盒体24的灌胶侧向电控盒体24内灌胶形成隔绝结构。灌胶过程中,灌封胶从电控板22的灌胶侧向填充空间灌胶,灌封胶在重力作用下由上至下,从电控板22的第二侧222流至填充空间的最低处,直至填满整个填充空间,从而能够包覆位于填充空间内部的多个元器件23的外表面,使得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
灌胶操作完成后,待灌封胶凝固完毕,通过第二固定柱29连接第一盒体241与第二盒体242,形成最终装配体。例如,可以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固定柱28的配合完成第一盒体241与第二盒体242的连接固定。
该实施例的灌胶方法简单,同时,灌胶结构的隔绝效果较好,可以使得元器件23与空气隔绝,从而可以避免在电控模块20的元器件23上产生凝露,从而提高电控模块20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在电控模块20所处的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气体时,通过设置隔绝结构且隔绝结构包覆元器件23的外表面,能够消除因易燃易爆气体与元器件23接触而导致的打火爆炸的安全隐患,同时还能起到增强电控模块20抗振性,防止元器件23脱离、缓冲及保护元器件23以及防尘的作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8)

1.一种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控模块,包括电控盒体以及设于所述电控盒体内的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控板以及设于所述电控板的多个元器件;
散热部件,用于对所述电控模块散热;
其中,所述电控盒体内设有隔绝结构,所述隔绝结构包覆多个所述元器件的外表面,以使所述元器件与空气隔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件的部分位于所述电控盒体内且与所述电控组件导热连接,所述电控盒体、所述电控组件以及所述散热部件所限定的空间内填充有隔绝结构,将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散热部件连接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体的内壁或所述电控板设有用于对所述散热部件限位的第一限位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具有沿所述电控板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与所述电控盒体之间限定出填充空间,至少部分所述元器件设于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且位于所述填充空间内,所述填充空间内填充有所述隔绝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件的部分位于所述填充空间内且与所述元器件导热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的外边沿与所述电控盒体的内壁之间填充有所述隔绝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的第二侧的表面为板背面,所述隔绝结构与所述板背面齐平或所述隔绝结构凸出于所述板背面并覆盖所述板背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体的朝向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的至少部分内壁形成为仿形结构,所述仿形结构与相应所述电控组件的第一侧的形状相仿。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所述填充空间的灌胶侧位于所述电控板的第二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体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所述电控组件设于所述第一盒体内,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一盒体且与所述第一盒体之间限定出所述填充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的外边沿与所述第一盒体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的至少部分构成灌胶口,所述灌胶口与所述填充空间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上形成有与所述填充空间连通的第一灌胶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灌胶孔的等效直径大于10mm;和/或,所述第一灌胶孔位于所述电控板的中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盒体内设有与所述第二盒体连接的第二固定柱,所述电控板的第二侧的表面为板背面,所述第二固定柱位于所述电控板的外周侧且凸出于所述板背面。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所述填充空间的灌胶侧位于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所述电控盒体的位于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的部分形成有第二灌胶孔,在所述电控板的第一侧朝向上时,所述第二灌胶孔位于所述电控盒体的最高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所述散热部件从所述电控盒体的灌胶侧引出;和/或,所述隔绝结构为灌胶结构,与所述电控组件连接的线束从所述电控盒体的灌胶侧引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件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包括位于所述电控盒体内的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件内形成有供散热介质流动的散热通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件包括介质进管和介质出管,所述散热通道连通所述介质进管和所述介质出管。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为并联设置的多个。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进管和所述介质出管位于所述电控板的长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散热件沿所述电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散热件沿所述电控板的宽度方向排布。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体的内壁设有第三限位结构,所述介质进管以及所述介质出管与所述第三限位结构配合,以对所述介质进管以及所述介质出管限位。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进管的部分以及所述介质出管的部分位于所述电控板的外边沿与所述电控盒体的内壁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为相变散热元件且包括吸热段和散热段,所述散热件内的散热介质适于在所述吸热段与所述散热段之间循环流动,所述吸热段包括所述散热主体。
25.一种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壳;
室外换热器以及室外风机,设于所述室外机壳内;
压缩机组件,设于所述室外机壳内;
电控模块组件,设于所述室外机壳内且为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模块组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用于对所述电控模块散热的冷却部,所述冷却部与所述散热部件导热连接或所述冷却部的至少部分构成所述散热部件。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路换热组件,所述水路换热组件包括水路换热器,所述水路换热器具有相互换热的水流通道和冷媒通道,所述冷却部连接在所述水路换热器的所述冷媒通道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
28.一种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5-27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
CN202322385294.1U 2023-09-01 2023-09-01 电控模块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Active CN2206696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85294.1U CN220669617U (zh) 2023-09-01 2023-09-01 电控模块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85294.1U CN220669617U (zh) 2023-09-01 2023-09-01 电控模块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69617U true CN220669617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41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85294.1U Active CN220669617U (zh) 2023-09-01 2023-09-01 电控模块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696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666271U (zh) 换热器、电控盒及空调系统
WO2020211416A1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070063U (zh) 一种散热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8800703B (zh) 半导体制冷设备
CN204478325U (zh) 电控板散热器、电控模块及空调器室外机
CN100456205C (zh) 散热装置
CN215269190U (zh) 电控盒及空调系统
CN220669617U (zh) 电控模块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CN210014472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5412220U (zh) 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06865761U (zh) 可扩展式ptc加热器
WO2022127746A1 (zh) 机柜组件及换热器
CN211953039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210875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669618U (zh) 电控模块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CN114126332A (zh) 空调系统
CN220669615U (zh) 电控模块组件、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CN201365388Y (zh) 带有基板热源的电子模块冷却器
CN219660256U (zh) 散热结构及电器盒
US20050039880A1 (en) Computer cooling apparatus
CN214627463U (zh) 一种线路板总成散热装置
CN220524321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CN220156945U (zh) 散热组件、电控盒及空调器
CN214038705U (zh) 一种空调外机散热装置
CN220524328U (zh) 电控部件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