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69594U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69594U
CN220669594U CN202322198430.6U CN202322198430U CN220669594U CN 220669594 U CN220669594 U CN 220669594U CN 202322198430 U CN202322198430 U CN 202322198430U CN 220669594 U CN220669594 U CN 2206695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duct
front side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984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宝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9843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695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695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695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其包括室内进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换热风道包括进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第三出风风道与第三出风口连通;贯流风机;第二出风风道与第三出风风道交汇后再与进风风道连通;第三风道前侧壁具有第三风道前侧壁分流段,第二风道前侧壁具有第二风道前侧壁分流段;分流部位于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之间,分流部相对的两侧形成第三风道前侧壁分流段和第二风道前侧壁分流段;采用贯流风机,避免采用多个风机驱动,节约成本;设置分流部,能够对气流进行分流,避免在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的交汇处产生较大的阻力。

Description

立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中一种是传统的单贯流室内机,单贯流室内机包括机壳,单贯流室内机具有一个贯流风机,贯流风机设于机壳内,机壳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一般具有一个,进风口一般设置在机壳的后侧,出风口呈竖长条状,传统的单贯流风机具有一个出风口,且该出风口朝前设置,贯流风机驱动空气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与机壳内的换热器换热,换热后的空气从出风口处流出机壳,但是,出风口从上至下吹出的风一样,风感强烈,用户风感体验较差。
为了提高用户的风感体验,弥补传统单贯流室内机仅能前侧出风的不足,在机壳上开设前侧出风口的同时,还在机壳上开设了设于机壳侧部的侧出风口,并且为了使得侧出风口正常出风还设置了相应的侧出风风道,并且为了保证侧出风口的正常出风,还为侧出风风道配备有了相应的侧出风的风机。
但是,这种多风道多出风口的室内机需要设置的风机个数较多,且设置在侧出风风道内的风机一般为离心风机,严重的增加了立式空调室内机的成本,并且,在出风口较多时,为了使得多出风口的实现,设置的出风风道相对复杂,增加了设计与制造成本,出风风道的出风流畅性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得出风阻力较大,难以保证各侧出风口的出风量,使得用户体验较差。
因此,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包括室内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
所述机壳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所述室内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后侧,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
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靠近所述机壳底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所述机壳内形成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包括进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
所述进风风道与室内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将所述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口连通;
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靠近所述机壳底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出风风道与第三出风口连通;
贯流风机,设于所述进风风道内;
所述机壳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前侧的第二风道前侧壁、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前侧的第三风道前侧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后侧的第三风道后侧壁;
所述机壳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包括前蜗舌和与所述第三风道后侧壁连接的后蜗舌;
所述第二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交汇后再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连接;
第三风道前侧壁分流段,形成于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远离所述第三出风口的一端;
第二风道前侧壁分流段,形成于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远离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端;
所述机壳包括分流部,所述分流部位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之间,所述分流部相对的两侧形成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分流段和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分流段。
设置立式空调室内机具有贯流风机、设置在前侧的第一出风口以及设置第一出风口两侧的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能够使得立式空调室内机能够兼容前侧出风以及第一出风口的两侧出风,实现多个出风口出风,满足多出风口出风的需要;采用贯流风机,避免立式空调室内机采用多个风机驱动,节约成本;将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设置在第一出风口的下方,避免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直吹人,从第一出风口出来的风送风距离远,利于室内空气的循环;设置分流部,能够对气流进行分流,使得空气分别流向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处,避免在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的交汇处产生较大的阻力。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分流部为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分流板横截面,所述分流板横截面具有沿第二出风风道出风方向延伸的分流中轴线,所述分流中轴线的切线与沿前后方向延伸轴线呈锐角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分流中轴线的切线与沿前后方向延伸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为达到25度且不超过75°中的任一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包括室内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
所述机壳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所述室内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后侧,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
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靠近所述机壳底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所述机壳内形成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包括进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
所述进风风道与室内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将所述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口连通;
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靠近所述机壳底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出风风道与第三出风口连通;
贯流风机,设于所述进风风道内;
所述机壳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前侧的第二风道前侧壁、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前侧的第三风道前侧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后侧的第三风道后侧壁;
所述机壳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包括前蜗舌和与所述第三风道后侧壁连接的后蜗舌;
所述第二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交汇后再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连接;
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横截面轮廓线,所述第一横截面轮廓线靠近所述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五端点,第五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所述第五端点处于所述第一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五切线;
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三横截面轮廓线,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靠近所述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六端点,第三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所述第六端点处于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六切线;
所述第五切线和所述第六切线平行,或者所述第五切线和所述第六切线呈锐角设置且所述第五切线和所述第六切线的相交点位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使得第三横截面轮廓线与第一横截面轮廓线的连接处能够对进风风道流入的气流进行分割,使得气流流入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所述第五切线和所述第六切线呈锐角设置时,所述第五切线和所述第六切线的夹角超过0°且不超过65°。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相交,或,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不相交,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通过连接壁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不相交时,所述第五端点和第六端点之间的距离尺寸达到1.5mm且不超过15mm。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连接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所述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为圆弧或直线或圆锥线,当所述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为圆弧时,所述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的半径尺寸达到1mm且不超过15mm。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其包括室内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
所述机壳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所述室内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后侧,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
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靠近所述机壳底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所述机壳内形成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包括进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
所述进风风道与室内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将所述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口连通;
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靠近所述机壳底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出风风道与第三出风口连通;
贯流风机,设于所述进风风道内;
所述机壳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前侧的第二风道前侧壁、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前侧的第三风道前侧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后侧的第三风道后侧壁;
所述机壳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包括前蜗舌和与所述第三风道后侧壁连接的后蜗舌;
所述第二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交汇后再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连接;
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三横截面轮廓线,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靠近所述进风风道的端点为第一分隔点;
所述机壳具有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后侧的第三风道后侧壁,所述第三风道后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四横截面轮廓线;
所述第一分隔点与所述第四横截面轮廓线的最小距离为第三距离;
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与所述第四横截面轮廓线的最小距离为第六距离;
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远离所述进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横截面轮廓线远离所述进风风道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七距离;
所述第六距离小于所述第三距离且所述第六距离小于所述第七距离。
设置第六距离小于第三距离,能够改善风道抗风阻性能,将第三出风风道的风道宽度减小,增加出风速度,降低低风速区域,已经加速的气流不会发生回流,设置第六距离小于第七距离,使得第三出风风道的宽度加大,提升风量。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远离所述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三端点,第三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所述第三端点处与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三切线;
所述第三风道后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四横截面轮廓线,所述第四横截面轮廓线远离所述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四端点,第四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所述第四端点处与所述第四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四切线;
所述第三切线与所述第四切线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三切线与所述第四切线的交点位于所述第三出风口靠近第二出风口的一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正视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俯视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俯视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蜗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中N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7中O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2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2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2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2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第一出风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出风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出风框的俯视剖视图;
图2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图。
以上各图中:立式空调室内机100;机壳10;室内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第三出风口15;换热风道14;进风风道141;上进风风道14101;下进风风道14102;前进风风道段1411;第一出风风道142;第二出风风道143;第三出风风道144;室内换热器21;贯流风机22;贯流风扇221;上贯流风扇段2211;下贯流风扇段2212;后壳3;面板座4;第二风道后侧壁41;第二横截面轮廓线411;第三风道后侧壁42;第四横截面轮廓线421;第一连接轮廓线4211;面板座对接部43;面板座第一风道侧壁431;面板座第一轮廓线4311;面板座第二风道侧壁432;面板座第二轮廓线4321;蜗壳5;蜗壳对接部51;蜗壳第一风道侧壁511;蜗壳第一轮廓线5111;前蜗舌52;上前蜗舌侧壁521;上前蜗舌轮廓线5211;上拐角轮廓线52111;第二上前蜗舌轮廓线52112;下前蜗舌侧壁522;下前蜗舌轮廓线5221;第一下前蜗舌轮廓线52211;第二下前蜗舌轮廓线52212;下拐角轮廓线52213;后蜗舌53;后蜗壳风道壁531;下后蜗壳轮廓线5311;蜗壳分隔板54;出风框6;第二风道前侧壁61;第一横截面轮廓线611;第二风道前侧壁分流段612;第三风道前侧壁62;第三横截面轮廓线621;第三风道前侧壁分流段622;分流部63;连接壁64;前面板7;第一出风格栅81;外连接圈811;内连接板812;圆筋813;连接筋814;第一导风叶片82;第二出风格栅83;第二导风叶片84;第一端点A;第一切线A1;第二端点B;第二切线B1;第三端点C;第三切线C1;第四端点D;第四切线D1;第一分隔点E;最远点F;第一点G;第一直线H1;分流中轴线H3;第五端点I;第五切线I1;第六端点J;第六切线J1;第一宽度K1;第二宽度K2;第一距离L1;第二距离L2;第三距离L3;第四距离L4;第五距离L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100,下面参考图1-图27对空调器进行描述。
立式空调室内机为空调器的一部分,空调器还包括空调室外机。
参考图1-图2,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10,其中,机壳10具有相对设置的顶端和底端,机壳10的顶端和底端为机壳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也即机壳10的顶端和底端为机壳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
机壳10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其中,机壳1的前侧和后侧为机壳厚度方向上设置的两侧。
机壳10还具有相对设置的左侧和右侧,其中,机壳1的左侧和右侧为机壳宽度方向上设置的两侧。
参考图1-图4,机壳10包括室内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和第三出风口15。
其中,室内进风口11设于机壳10的后侧,第一出风口12设置在机壳10的前侧。
第二出风口13和第三出风口15位于第一出风口靠近机壳底端的一侧,并且,第二出风口13和第三出风口15设于第一出风口的两侧,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相对设置。
第一出风口可为圆形或者方形,第一出风口朝前设置。
室内进风口可沿机壳的长度方向设置,室内进风口朝后设置。
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可沿机壳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可呈长条状。
参考图1-图4,机壳1内形成有换热风道14,其中,换热风道14与室内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13和第三出风口15连通。
也即,换热风道将第一出风口与室内进风口连通,并且,换热风道将第二出风口和室内进风口连通,换热风道将第三出风口和室内进风口连通。
参考图1-图4,换热风道14包括进风风道141、第一出风风道142、第二出风风道143和第三出风风道144。
其中,进风风道与室内进风口对应,第一出风风道与第一出风口对应,第二出风风道与第二出风口对应,第三出风风道与第三出风口对应。
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位于第一出风风道靠近机壳底端的一侧。
其中,进风风道141与室内进风口11连通,第一出风风道将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口连通,第二出风风道将进风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第三出风风道将进风风道与第三出风口连通。
参考图1-图4,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室内换热器21,其中,室内换热器21设于进风风道141内,室内换热器用于与进入机壳10内的空气换热。
立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贯流风机22,贯流风机22具有一个,贯流风机包括贯流风扇221和贯流电机,其中,贯流电机设于贯流风扇的顶端,贯流电机驱动贯流风扇转动。
贯流风机22设于进风风道141内,贯流风机22位于室内换热器远离室内进风口的一侧。
参考图5-图6,贯流风扇包括上贯流风扇段2211和设于上贯流风扇段下方的下贯流风扇段2212,上贯流风扇段与第一出风风道对应;下贯流风扇段与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对应。
贯流风机驱动室内空气经室内进风口进入进风风道内与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分别进入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并通过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排出换热风道。
具体的,第二出风口与第三出风口左右设置,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两者中,其中一者设于另一者的左侧。具体的,第二出风口设于第三出风口的左侧,第三出风口设于第二出风口的右侧,或者,第二出风口设于第三出风口的右侧,第三出风口设于第二出风口的左侧。
在本申请中,设置立式空调室内机具有贯流风机、设置在前侧的第一出风口以及设置第一出风口两侧的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能够使得立式空调室内机能够兼容前侧出风以及第一出风口的两侧出风,实现多个出风口出风,满足多出风口出风的需要;采用贯流风机,避免立式空调室内机采用多个风机驱动,节约成本;将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设置在第一出风口的下方,避免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直吹人,从第一出风口出来的风送风距离远,利于室内空气的循环。
空调室外机包括室外机壳,室外机壳包括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室外机壳内形成有室外风道,室外风道与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连通,也即室外风道将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连通。
空调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并设于室外风道内,室外换热器用于与进入室外风道内的空气进行换热。
空调室外机还包括室外风机,室外风机用于为室外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室外风机驱动室外空气经室外进风口进入室外风道内,进入室外风道内的室外空气流动至室外换热器处于室外换热器换热,换热后的室外空气经室外出风口流出室外风道。
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和节流装置,其中,节流装置用于节流。
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节流装置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节流装置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两者中,其中一者为冷凝器且另一者为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图6,第二出风风道143远离进风风道的端部形成第二出风口,第三出风风道144远离进风风道的端部形成第三出风口。
其中,第二出风风道143远离第二出风口的端部与第三出风风道远离第三出风口的端部交汇,第二出风风道与第三出风风道交汇后与进风风道连通,或者第二出风风道与第三出风风道相互独立,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各自独立的与进风风道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8,机壳10具有位于第二出风风道143前侧的第二风道前侧壁61,第二风道前侧壁61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横截面轮廓线611,第一横截面轮廓线远离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一端点A,第一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第一端点处与第一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一切线A1。
第一切线A1与第一直线H1平行或第一切线与第一直线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一直线水平设置且与机壳前后方向垂直;第一夹角用a表示,第一夹角朝向机壳的前侧,第一夹角的角度尺寸为大于0°且不超过45°中的任一值,具体的,0°<a≤45°。
设置第一夹角朝向机壳的前侧,保证第一横截面轮廓线朝前延伸;设置第一切线与第一直线平行确保第一横截面轮廓线不朝后延伸。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8,机壳10具有位于第二出风风道后侧的第二风道后侧壁41,第二风道后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二横截面轮廓线411,第二横截面轮廓线远离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二端点B,第二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第二端点处与第二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二切线B1。
第二切线沿与第一直线H1平行或第二切线与第一直线呈第二夹角设置,第二夹角用b表示,第二夹角朝向机壳的后侧,第二夹角的角度尺寸为大于0°且不超过45°中的任一值;具体的,0°<b≤45°。
设置第二夹角朝向机壳的后侧,保证第二横截面轮廓线朝后延伸;设置第二切线与第一直线平行确保第二横截面轮廓线不朝前延伸。
设置第一切线与第一直线平行或第一夹角朝向机壳前侧,以及设置第二切线与第一直线平行或第二夹角朝向机壳后侧,使得第二横截面轮廓线与第一横截面轮廓线配合以保证第二出风口朝向机壳的左侧或右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8,机壳10具有位于第三出风风道前侧的第三风道前侧壁62,第三风道前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三横截面轮廓线621,第三横截面轮廓线远离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三端点C,第三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第三端点处与第三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三切线C1。
第三切线C1与第一直线H1平行或第三切线与第一直线呈第三夹角设置,第三夹角用c表示,第三夹角朝向机壳的前侧,第三夹角的角度尺寸为大于0°且不超过45°中的任一值,具体的,0°<c≤45°。
设置第三夹角朝向机壳的前侧,保证第三横截面轮廓线朝前延伸;设置第三切线与第一直线平行确保第三横截面轮廓线不朝后延伸。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7-图8,机壳10具有位于第三出风风道后侧的第三风道后侧壁42,第三风道后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四横截面轮廓线421,第四横截面轮廓线远离所述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四端点D,第四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第四端点处与第四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四切线D1。
第四切线与第一直线H1平行或第四切线与第一直线呈第四夹角设置,第四夹角用d表示,第四夹角朝向机壳的后侧,第四夹角的角度尺寸为大于0°且不超过45°中的任一值,具体的,0°<d≤45°。
设置第四夹角朝向机壳的后侧,保证第四横截面轮廓线朝后延伸,设置第四切线与第一直线平行确保第四横截面轮廓线不朝前延伸。
设置第三切线与第一直线平行或第三夹角朝向机壳前侧,以及设置第四切线与第一直线平行或第四夹角朝向机壳后侧,使得第四横截面轮廓线与第三横截面轮廓线配合以保证第三出风口朝向机壳的左侧或右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图6,机壳10包括后壳3,其中,后壳3设于机壳的后侧,后壳包括室内进风口11。
机壳还包括进风格栅,进风格栅设于室内进风口处。
机壳10还包括面板座4,其中,面板座4连接在后壳的一侧,具体的,面板座4连接在后壳3的前侧。
机壳还包括蜗壳5,其中,蜗壳5位于面板座4与后壳3之间。
进风风道141包括位于进风风道远离室内进风口一侧的前进风风道段1411,蜗壳5形成位于其内的前进风风道段,前进风风道段与室内进风口连通。
前进风风道段与第一出风风道连通,具体的,前进风风道段与第一出风风道对接。
前进风风道段与第二出风风道连通,前进风风道段与第三出风风道连通,其中,前进风风道段与第二出风风道对接,前进风风道段与第三出风风道对接,可以是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分别与前进风风道段对接,或者,第二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一端与第三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一端交汇,交汇后的第二出风风道与进风风道对接。
机壳还包括出风框6,其中,出风框6连接在面板座远离后壳的一侧。
机壳还包括前面板7,前面板7位于出风框远离后壳的一侧,前面板7包括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可以为圆形或方形。
面板座与出风框形成第一出风风道,面板座与出风框形成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其中,第二风道前侧壁设于出风框上,第三风道前侧壁设于出风框上,第二风道后侧壁设于面板座上或面板座和出风框上,第三风道后侧壁设于面板座上或面板座和出风框上。
第二出风风道远离前进风风道段的端部形成第二出风口;第三出风风道远离前进风风道段的端部形成第三出风口。
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位于第一出风口靠近面板座底端的一侧;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设于第一出风口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第二出风风道将前进风风道段和第二出风口连通,第三出风风道将前进风风道段和第三出风口连通;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位于第一出风风道靠近面板座底端的一侧。第一出风风道连通前进风风道段和第一出风口;室内换热器设于后壳与面板座之间。
贯流风机设于前进风风道段内且位于室内换热器远离室内进风口的一侧;贯流风机驱动室内空气经室内进风口进入前进风风道内,前进风风道内的空气分别进入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并通过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排出换热风道。
参考图9,面板座4具有与蜗壳对接的面板座对接部43,蜗壳具有与面板座对接的蜗壳对接部51。
参考图9,面板座对接部43包括位于第一出风风道一侧的面板座第一风道侧壁431,蜗壳对接部51包括位于前进风风道段一侧且与面板座第一风道侧壁对接的蜗壳第一风道侧壁511,蜗壳第一风道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蜗壳第一轮廓线5111,面板座第一风道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面板座第一轮廓线4311,蜗壳第一轮廓线和面板座第一轮廓线为圆弧线,蜗壳第一轮廓线与面板座第一轮廓线的半径相同。
第一出风口平行于水平面的横截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沿第一直线H1方向的最大宽度为第一宽度K1,蜗壳对接部内进风风道平行于水平面的横截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沿第一直线方向的最大宽度为第二宽度K2,其中,第一宽度大于第二宽度,且第一出风口套设在蜗壳对接部内进风风道的外围。
由于第一宽度大于第二宽度且第一出风口套设在蜗壳对接部内进风风道的外围,因此会设置第一出风风道相对较宽,在面板座对接部和蜗壳对接部的连接处设置圆弧导向,方便空气的流动,能够降低空气的流动阻力,降低贯流风机的负荷。
参考图9,蜗壳具有前蜗舌52和后蜗舌53,蜗壳第一风道侧壁511设于前蜗舌上。第一出风口设于前蜗舌前侧。
由于前蜗舌和后蜗舌的设置,使得蜗壳远离室内进风口端部的出风朝向前蜗舌所在的方向,在设置第一出风口时,相应的会在前蜗舌的前部设置出风风道,因此,蜗壳第一轮廓线和面板座第一轮廓线对于空气的影响相对较大,设置蜗壳第一轮廓线和面板座第一轮廓线为圆弧线,使得蜗壳第一轮廓线和面板座第一轮廓线较为圆滑,方便空气的流动,能够降低空气的流动阻力,降低贯流风机的负荷。
参考图9,其中,蜗壳第一轮廓线与面板座第一轮廓线的半径尺寸为60mm-150mm中的任一值,面板座第一轮廓线的半径尺寸为r1,蜗壳第一轮廓线的半径尺寸为r2。将蜗壳第一轮廓线与面板座第一轮廓线的半径尺寸设置在一定范围内,使得蜗壳第一轮廓线和面板座第一轮廓线适应机壳的整体尺寸,方便第一风道的构建。
进风风道的第二宽度和第一出风口的第一宽度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在第一直线上,第一宽度的第一端位于第二宽度的第一端远离第二宽度的一侧,第一宽度的第二端位于第二宽度的第二端远离第二宽度的一侧。
第一宽度的第一端与第二宽度的第一端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大于第一宽度第二端与第二宽度第二端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其中,第二宽度的第一端位于前蜗舌上,第二宽度的第二端位于后蜗舌上。
其中,蜗壳第一轮廓线为前蜗舌的轮廓线,由于第一宽度大于第二宽度,并且第一宽度向第二宽度第一端偏移,因此,需要设置第一出风风道向第一宽度第一端延伸,因此设置蜗壳第一轮廓线与面板座第一轮廓线为圆弧形,并且蜗壳第一轮廓线与面板座第一轮廓线设置为相对较大的大圆弧,方便空气的流动。
其中,蜗壳第一轮廓线与面板座第一轮廓线的半径尺寸为70mm-80mm时,蜗壳第一轮廓线与面板座第一轮廓线对空气的导流效果较佳。
参考9-图12,面板座还包括位于第一出风风道一侧的面板座第二风道侧壁432,面板座第二风道侧壁连接在面板座第一风道侧壁431远离蜗壳第一风道侧壁的一侧,面板座第二风道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面板座第二轮廓线4321,面板座第二轮廓线4321可为直线,面板座第二轮廓线4321可沿第一直线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3-图15,前蜗舌52包括上前蜗舌侧壁521,上前蜗舌侧壁设于前蜗舌靠近进风风道的一侧,其中,上前蜗舌侧壁与面板座第一风道侧壁431连接。
前蜗舌还包括下前蜗舌侧壁522,下前蜗舌侧壁位于前蜗舌靠近进风风道的一侧,下前蜗舌侧壁位于上前蜗舌侧壁的下方,也即下前蜗舌侧壁位于上前蜗舌侧壁靠近机壳底部的一侧。
上前蜗壳侧壁与下前蜗舌侧壁之间可设有蜗壳分隔板54,其中,蜗壳分隔板的一端与前蜗舌连接,其中,蜗壳分隔板的端部连接在上蜗壳侧壁和下蜗壳侧壁之间,蜗壳分隔板的另一端与后蜗舌连接。
参考图13-图15,上前蜗舌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上前蜗舌轮廓线5211,上前蜗舌侧壁包括蜗壳第一风道侧壁,上前蜗舌轮廓线5211包括蜗壳第一轮廓线,其中,蜗壳第一轮廓线位于上前蜗舌轮廓线5211靠近面板座第一轮廓线4311的一端。
上前蜗舌轮廓线还包括与蜗壳第一轮廓线连接的上拐角轮廓线52111以及连接在上拐角轮廓线远离蜗壳第一轮廓线一端的第二上前蜗舌轮廓线52112,上拐角轮廓线52111朝向进风风道凸起。上拐角轮廓线52111可为圆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6,机壳包括室内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
机壳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室内进风口设于机壳的后侧,第一出风口设于机壳的前侧。
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位于第一出风口靠近机壳底端的一侧;第三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位于第一出风口的两侧。
换热风道包括进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
进风风道与室内进风口连通,第一出风风道将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口连通。
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位于第一出风风道靠近机壳底端的一侧;第二出风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第三出风风道与第三出风口连通。
第三风道后侧壁与后蜗壳连接。
第二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与第三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交汇后再与进风风道连通;第二风道前侧壁和第三风道前侧壁连接。
参考图16,第三风道前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三横截面轮廓线,第三横截面轮廓线沿第一直线向远离第三出风口的一侧凸起,第一直线水平设置且与机壳前后方向垂直。
在本申请中,设置第三风道后侧壁与后蜗壳连接,第三横截面轮廓线沿第一直线向远离第三出风口的一侧凸起,第一直线水平设置且与机壳前后方向垂直,保证空气气流在从蜗壳吹出后,流进入到第三出风风道内,并且吹至点风道前侧壁处,经过第三风道前侧壁向远离第三风道后侧壁的一侧凸起,将气流从吹向远离第三风道后侧壁的方向缓慢过度引导到至吹向第三出风口,如图16,经过第三横截面轮廓线的导流作用,使得空气从第三出风口吹出。由于贯流风扇驱动的出风风速高,如果没有第三横截面轮廓线没有导流作用,使得第三出风风道的阻力较大,直接将气流挡住贯流风扇出口,造成风量较低,且使得第二出风口的出风和第三出风口的出风不均匀;第三横截面轮廓线沿第一直线向远离第三出风口的一侧凸起,使得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出风量相差不会过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6,第三横截面轮廓线靠近进风风道的端点为第一分隔点E,第三横截面轮廓线远离进风风道的端点为第三端点C,第三横截面轮廓线上设有最远点F,最远点F位于第一分隔点和第三端点之间,最远点F为第三横截面轮廓线上与第三端点在第一直线延伸方向上距离最大的点,最远点位于第一分隔点远离第三出风口的一侧以使第三横截面轮廓线沿第一直线向远离第三出风口的一侧凸起。
参考图16,第一分隔点与最远点在机壳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第一分隔点与最远点在第一直线延伸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第一距离不小于第二距离。
设置第一距离不小于第二距离,保证第三横截面轮廓线沿第一直线向远离第三出风口的一侧凸起,且在第三横截面轮廓线靠近第三出风风道的一侧形成凹陷,且避免第三横截面轮廓线沿第一直线的凹陷过深且凹陷的宽度过小,利于空气流经第三横截面轮廓线的凹陷处,避免在此凹陷处形成涡流,保证气流流入凹陷内并从凹陷内流出。
具体的,第一距离不超过100mm,第二距离不超过50mm。
设置第一距离不超过100mm以及第二距离不超过50mm,便于第三横截面轮廓线的整体设置适合机壳的整体尺寸,避免第三出风风道过大和过小。
参考图16,第四横截面轮廓线上设有第一点G,第一点为第四横截面轮廓线与第一分隔点距离最小的点,第一点与第一分隔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L3,最远点与第一点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L4,第三距离小于第四距离。设置第三距离小于第四距离保证第三横截面轮廓线凹陷的形成。
参考图16,第四横截面轮廓线具有位于其远离第三出风口一端的第一连接轮廓线4211,第一点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轮廓线上。
参考图16,下前蜗舌侧壁522与第二风道后侧壁41连接,下前蜗舌侧壁522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下前蜗舌轮廓线5221,第二横截面轮廓线远离第二出风口的一端与下前蜗舌轮廓线连接。
参考图16-图17,下前蜗舌轮廓线包括第一下前蜗舌轮廓线52211、第二下前蜗舌轮廓线52212以及连接在第一下前蜗舌轮廓线和第二下前蜗舌轮廓线之间的下拐角轮廓线52213;其中,第一下前蜗舌轮廓线52211位于下前蜗舌轮廓线靠近第二出风风道的一端,第二下前蜗舌轮廓线52212位于下前蜗舌轮廓线远离第二出风风道的一端,下拐角轮廓线52213朝向进风风道凸起,下拐角轮廓线与第一连接轮廓线间的最小距离为第五距离L5,第五距离与贯流风扇半径的比值为k,k为0.5-1.5中的任一数值。
第五距离与贯流风扇半径的比值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第五距离与贯流风扇半径的比值过小则使得出风空间小,对风量影响。第五距离与贯流风扇半径的比值过大则出风空间过大,出风速度小,由于贯流风扇内为负压,吹出的气流可能被贯流风扇的负压吸引回到风扇内,产生回流,因此设置第五距离与贯流风扇半径的比值为0.5-1.5中的任一数值,能够使得第五距离处出风效果好。
第一连接轮廓线4211为圆弧,能够起到导流的作用,减少空气的阻力,第一连接轮廓线向第三出风风道凸起,第一连接轮廓线的半径不超过100mm,能够避免此处空气回流,且不会使得半径过大时空气在第一连接轮廓线处形成空气不流区。下拐角轮廓线为圆弧,能够起到导流的作用,减少空气的阻力。
第三距离小于第五距离,使得第三出风风道在第一分隔点处的最小宽度小于前蜗舌与第三风道后侧壁的最小宽度,避免第三出风风道回风,利于空气的流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横截面轮廓线向靠近第三出风风道一侧凸起。
在本申请中,设置第三风道后侧壁与后蜗壳连接,第四横截面轮廓线向靠近第三出风风道一侧凸起,保证空气气流在从蜗壳吹出后,绕过第四横截面轮廓线上的凸起向第三出风口吹去,且凸起能够对绕过凸起的气流形成阻挡,避免空气回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1和图16,进风风道包括上进风风道14101和下进风风道14102,其中,上进风风道与第一出风风道适配,下进风风道与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适配。
上进风风道和下进风风道之间可设置进风风道隔板(未图示),贯流风机可贯穿进风风道隔板。其中,上进风风道与下进风风道之间可不设置进风风道隔板。
当具有进风风道隔板时,上段贯流风扇可位于进风风道隔板的上方,下段贯流风扇可位于进风风道隔板的下方。
当然,空调室内机可不具有进风风道隔板,空调室内机包括设于前蜗壳和后蜗壳之间的蜗壳分隔板54,利用蜗壳分隔板将空气在蜗壳分隔板靠近室内进风口的端部分成两路,其中一路流入第一出风风道内且一路流入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的交汇风道内,流入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的交汇风道内的空气也分为两路,一路流向第二出风口,另外一路流向第三出风口。
室内进风口包括上室内进风口和下室内进风口,其中,上室内进风口与第一出风风道适配,下室内进风口与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适配,其中,当机壳包括进风风道隔板时,上室内进风口位于进风风道隔板的上方,下室内进风口位于进风风道隔板的下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8和图19,第三风道前侧壁62具有位于其远离第三出风口一端的第三风道前侧壁分流段622,第二风道前侧壁具有位于其远离第二出风口一端的第二风道前侧壁分流段612;
参考图18和图19,机壳包括分流部63,分流部位于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之间,分流部相对的两侧形成第三风道前侧壁分流段和第二风道前侧壁分流段。
在本申请中,设置分流部,能够对气流进行分流,使得空气分别流向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处,避免在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的交汇处产生较大的阻力。
参考图18和图19,分流部为分流板,分流板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分流板横截面,分流板横截面具有沿第二出风风道出风方向延伸的分流中轴线H3,分流中轴线的切线H2与沿前后方向延伸轴线呈锐角设置,使得分流部不会对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产生阻挡,利于空气的流动。
分流中轴线的切线与沿前后方向延伸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为达到25度且不超过75°中的任一值,使得分流部不会对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产生阻挡,利于空气的流动。
分流板的厚度小于3mm,分流板薄,不挡风,对风量影响小,分割气流时气流进入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后,方向仍然一致,直至被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导向至其他方向。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0,第一横截面轮廓线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五端点I,第五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第五端点处与第一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五切线I1。
第三横截面轮廓线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六端点J,第三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第六端点处与第三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六切线J1;
第五切线和第六切线平行,或者第五切线和第六切线呈锐角设置且第五切线和第六切线的相交点位于换热风道内,使得第三横截面轮廓线与第一横截面轮廓线的连接处能够对进风风道流入的气流进行分割,使得气流流入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内。
当第五切线和第六切线呈锐角设置时,第五切线和第六切线的夹角超过0°且不超过65°,使得夹角不会过大,利于气流的分割,第五切线和第六切线的夹角用β表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道前侧壁和第三风道前侧壁相交,或,第二风道前侧壁和第三风道前侧壁不相交,第二风道前侧壁和第三风道前侧壁通过连接壁64连接。
参考图21,当第二风道前侧壁和第三风道前侧壁不相交时,连接壁64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641,连接臂壁截面轮廓线的两端分别为第五端点和第六端点,第五端点和第六端点之间的距离尺寸达到1.5mm且不超过15mm,第五端点和第六端点之间的距离尺寸用L8表示,尺寸不会过小,利于分流结构的形成且确保分流结构的强度,尺寸不会过大影响分流效果。
具体的,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靠近第一横截面轮廓线的一端为第五端点,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靠近第三横截面轮廓线的一端为第六端点。
参考图22,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为圆弧或直线或圆锥线,当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为圆弧时,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的半径尺寸达到1mm且不超过15mm,尺寸不会过小,利于分流结构的形成且确保分流结构的强度,尺寸不会过大影响分流效果。
当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为直线时,第六端点为第一分隔点,第五端点为第二分隔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3,第三横截面轮廓线与第四横截面轮廓线的最小距离为第六距离L6;第三横截面轮廓线远离进风风道的一端与第四横截面轮廓线远离进风风道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七距离L7;第六距离小于第三距离且第六距离小于第七距离。
设置第六距离小于第三距离,能够改善风道抗风阻性能,将第三出风风道的风道宽度减小,增加出风速度,降低低风速区域,已经加速的气流不会发生回流,设置第六距离小于第七距离,使得第三出风风道的宽度加大,提升风量。
第三切线与第四切线呈夹角设置,第三切线与第四切线的夹角用γ表示,第三切线与第四切线的交点位于第三出风口靠近第二出风口的一侧,使得第三出风口为扩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3,后蜗壳包括后蜗壳风道壁531,其中,后蜗壳风道壁与右风道后壁连接,后蜗壳风道壁包括下后蜗壳轮廓线5311,其中,下后蜗壳轮廓线与第一连接轮廓线4211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4,机壳上连接有位于第一出风口处的第一出风格栅81,其中,第一出风格栅包括外连接圈811和内连接板812,其中,第一出风格栅还包括若干个套设在内连接板外侧且位于外连接圈内侧的圆筋813,若干个圆筋为同心圆筋,第一格栅还包括连接在内连接板和外连接圈之间的连接筋,其中,连接筋814与同心圆筋连接,连接筋可为弧形,若干个连接筋均匀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7,机壳上连接有若干个第一导风叶片82,出风框上设有导风圈,导风圈内形成导风圈风道,其中,第一出风风道包括导风圈风道,第一导风叶片的两端与导风圈转动连接。
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电机,其中,第一电机与其中一个第一导风叶片的端部连接,第一电机驱动其中一个第一导风叶片摆动。
机壳还包括至少一个将第一导风叶片连接的第一连杆,其中一个第一导风叶片转动通过第一连杆带动其他第一导风叶片摆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5和图26,第二出风口处设有第二出风格栅83,其中,第二出风格栅包括沿机壳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格栅条,第一格栅条的长度方向与机壳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一格栅条具有延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设于第一格栅条相对的两侧,第一导风面和前后方向呈锐角设置,第二导风面与前后方向呈锐角设置,使得第一格栅条向前导风。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在其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格栅条的宽度方向与前后方向呈锐角设置,使得第一格栅条向前导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第二出风格栅靠近进风风道的一侧设有第二导风叶片84,第二导风叶片84具有若干个,若干个第二导风叶片沿机壳的长度方向设置。
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二连杆和第二电机,第二连杆与第二导风叶片连接,第二电机转动驱动第二连杆上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导风叶片摆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包括室内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
所述机壳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所述室内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后侧,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
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靠近所述机壳底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所述机壳内形成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包括进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
所述进风风道与室内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将所述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口连通;
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靠近所述机壳底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出风风道与第三出风口连通;
贯流风机,设于所述进风风道内;
所述机壳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前侧的第二风道前侧壁、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前侧的第三风道前侧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后侧的第三风道后侧壁;
所述机壳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包括前蜗舌和与所述第三风道后侧壁连接的后蜗舌;
所述第二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交汇后再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连接;
第三风道前侧壁分流段,形成于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远离所述第三出风口的一端;
第二风道前侧壁分流段,形成于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远离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端;
所述机壳包括分流部,所述分流部位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之间,所述分流部相对的两侧形成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分流段和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分流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为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分流板横截面,所述分流板横截面具有沿第二出风风道出风方向延伸的分流中轴线,所述分流中轴线的切线与沿前后方向延伸轴线呈锐角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中轴线的切线与沿前后方向延伸轴线之间的夹角为α,α为达到25度且不超过75°中的任一值。
4.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包括室内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
所述机壳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所述室内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后侧,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
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靠近所述机壳底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所述机壳内形成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包括进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
所述进风风道与室内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将所述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口连通;
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靠近所述机壳底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出风风道与第三出风口连通;
贯流风机,设于所述进风风道内;
所述机壳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前侧的第二风道前侧壁、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前侧的第三风道前侧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后侧的第三风道后侧壁;
所述机壳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包括前蜗舌和与所述第三风道后侧壁连接的后蜗舌;
所述第二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交汇后再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连接;
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横截面轮廓线,所述第一横截面轮廓线靠近所述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五端点,第五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所述第五端点处于所述第一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五切线;
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三横截面轮廓线,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靠近所述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六端点,第三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所述第六端点处于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六切线;
所述第五切线和所述第六切线平行,或者所述第五切线和所述第六切线呈锐角设置且所述第五切线和所述第六切线的相交点位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五切线和所述第六切线呈锐角设置时,所述第五切线和所述第六切线的夹角超过0°且不超过6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相交,或,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不相交,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通过连接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不相交时,所述第五端点和第六端点之间的距离尺寸达到1.5mm且不超过15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所述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为圆弧或直线或圆锥线,当所述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为圆弧时,所述连接壁横截面轮廓线的半径尺寸达到1mm且不超过15mm。
9.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包括室内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
所述机壳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所述室内进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后侧,所述第一出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前侧;
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靠近所述机壳底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所述机壳内形成有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包括进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
所述进风风道与室内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将所述进风风道和第一出风口连通;
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和第三出风风道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靠近所述机壳底端的一侧;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与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三出风风道与第三出风口连通;
贯流风机,设于所述进风风道内;
所述机壳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出风风道前侧的第二风道前侧壁、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前侧的第三风道前侧壁以及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后侧的第三风道后侧壁;
所述机壳包括蜗壳,所述蜗壳包括前蜗舌和与所述第三风道后侧壁连接的后蜗舌;
所述第二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靠近进风风道的端部交汇后再与所述进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前侧壁和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连接;
所述第三风道前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三横截面轮廓线,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靠近所述进风风道的端点为第一分隔点;
所述机壳具有位于所述第三出风风道后侧的第三风道后侧壁,所述第三风道后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四横截面轮廓线;
所述第一分隔点与所述第四横截面轮廓线的最小距离为第三距离;
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与所述第四横截面轮廓线的最小距离为第六距离;
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远离所述进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横截面轮廓线远离所述进风风道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七距离;
所述第六距离小于所述第三距离且所述第六距离小于所述第七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远离所述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三端点,第三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所述第三端点处与所述第三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三切线;
所述第三风道后侧壁具有与水平面平行的第四横截面轮廓线,所述第四横截面轮廓线远离所述进风风道的端部为第四端点,第四横截面轮廓线具有在所述第四端点处与所述第四横截面轮廓线相切的第四切线;
所述第三切线与所述第四切线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三切线与所述第四切线的交点位于所述第三出风口靠近第二出风口的一侧。
CN202322198430.6U 2023-08-16 2023-08-16 立式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206695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98430.6U CN220669594U (zh) 2023-08-16 2023-08-16 立式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98430.6U CN220669594U (zh) 2023-08-16 2023-08-16 立式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69594U true CN220669594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43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98430.6U Active CN220669594U (zh) 2023-08-16 2023-08-16 立式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695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46563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36267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2066959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075024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093124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2283800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8195116B (zh) 风道组件及冰箱
CN114440316B (zh) 风道组件和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设备
CN21500191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06243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74463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3747031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65778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JP3898411B2 (ja) 貫流送風機の設計方法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211177346U (zh) 导风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924535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674463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576541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454087U (zh) 空调器
CN21572364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765415U (zh) 空调室内机
JPWO2019123743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511291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281728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5765405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