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55941U - 按摩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按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55941U
CN220655941U CN202222125079.3U CN202222125079U CN220655941U CN 220655941 U CN220655941 U CN 220655941U CN 202222125079 U CN202222125079 U CN 202222125079U CN 220655941 U CN220655941 U CN 2206559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support
flexible support
massage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2507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琪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2507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559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559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559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按摩装置,包括:穿戴支架,所述穿戴支架包括柔性支架;所述穿戴支架被配置为佩戴于人体上,所述柔性支架具有佩戴时面向人体的近肤侧;按摩模组,所述按摩模组包括柔性支撑件以及安装于所述柔性支撑件上的按摩单元;所述柔性支撑件的两端与所述柔性支架一体成型设置,以使所述柔性支撑件悬挂于所述柔性支架,并在所述柔性支撑件和所述柔性支架之间形成有浮动空间。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使用按摩装置的使用体感。

Description

按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通过理疗产品来缓解疲劳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现有的颈部按摩仪作用于人体颈部的有效面积普遍偏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一些厂家增加了按摩模组的长度,以便可以在按摩模组上设置更多的按摩单元,从而达到增加按摩面积的目的。然而,现有的按摩模组的安装结构不合理,使得长度增加后的按摩模组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得不到有效支撑,致使用户按摩时体感不佳,不利于用户对按摩仪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按摩装置,旨在提高用户的使用体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按摩装置,包括:
穿戴支架,所述穿戴支架包括柔性支架;所述穿戴支架被配置为佩戴于人体上,所述柔性支架具有佩戴时面向人体的近肤侧;
按摩模组,所述按摩模组包括柔性支撑件以及安装于所述柔性支撑件上的按摩单元;
所述柔性支撑件的两端与所述柔性支架连接,以使所述柔性支撑件悬挂于所述柔性支架,并在所述柔性支撑件和所述柔性支架之间形成有浮动空间。
可选地,所述柔性支撑件和所述柔性支架整体呈弯曲状,;或者,
所述柔性支撑件呈弯曲状,所述柔性支架的中部向所述柔性支撑件的方向拱出,;和/或,
所述柔性支撑件的两端与所述柔性支架一体成型设置;和/或,
所述穿戴支架还包括硬质支架,所述柔性支架安装于所述硬质支架的近肤侧。
可选地,所述柔性支撑件包括柔性底座和与柔性底座连接的柔性支撑片,所述柔性底座的两端与所述柔性支架一体成型设置;和/或,
所述柔性支架的整体外形呈弯曲状。
可选地,所述柔性底座的端部形成有向柔性支架弯折延伸的弯折部,弯折部远离柔性底座的一端与柔性支架的端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弯折部面向所述浮动空间的一侧具有内壁面,所述内壁面的一端与所述柔性底座面向所述柔性支架的壁面弧形过渡连接;和/或,
所述弯折部的内壁面远离所述柔性底座的一端,与所述柔性支架面向所述柔性底座的壁面弧形过渡连接。
可选地,所述柔性底座的端部与所述柔性支架的端部,向远离所述浮动空间的方向共同延伸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近肤侧面与所述柔性支撑件的近肤侧面弧形过渡连接;所述连接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硬质支架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柔性支撑件与所述柔性支架连接的位置形成有过孔,所述穿戴支架具有第一安装空间,所述柔性支撑件具有第二安装空间,所述过孔连通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以供电源导线和/或信号线穿过。
可选地,所述柔性支撑件面向所述柔性支架的一侧形成有安装部,所述穿戴支架的近肤侧设置有安装凹槽或者第一凸台,所述柔性支撑件通过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安装凹槽或者第一凸台;和/或,
所述按摩单元包括多个按摩电极片,每个所述按摩电极片沿所述柔性支撑件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按摩电极片沿所述柔性支撑件的长度方向排布。
可选地,所述安装部呈中空设置,并且连通所述穿戴支架的内部和所述柔性支撑件的内部,以供电源线和/或信号线穿过。
可选地,所述按摩装置为颈部按摩仪,所述穿戴支架包括中间支架、第一夹臂以及第二夹臂,第一夹臂连接于中间支架的第一端,第二夹臂连接于中间支架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中间支架、第一夹臂以及第二夹臂围设成用于容纳人体颈部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夹臂、第二夹臂以及柔性支撑件共同作用以用于对人体颈部进行夹持;其中,所述中间支架包括硬质支架和柔性支架。
可选地,所述柔性支架的两端均具有连接部,两连接部远离所述柔性支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柔性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柔性支架的两端连接,使得柔性支撑件悬挂于柔性支架,以在柔性支撑件和柔性支架之间形成有浮动空间,在按摩装置工作过程中,按摩模组被挤压,使得柔性支撑件发生弹性变形,在其发生弹性变形时,挤压力通过柔性支撑件传递至其两端,再传递至柔性支架上,如此,柔性支架为柔性支撑件提供反作用力,使得柔性支撑件上按摩单元更好的贴合在人体皮肤上,有利于提高按摩装置的按摩体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按摩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按摩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按摩装置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按摩装置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按摩装置的柔性底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按摩装置另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按摩装置又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按摩装置再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按摩装置的灯座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按摩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按摩装置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按摩装置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穿戴支架 110 第一夹臂
120 第二夹臂 130 中间支架
131 硬质支架 132 柔性支架
200 柔性支撑件 210 柔性底座
220 柔性支撑片 300 安装部
310 第一凸台 320 第二凸台
330 浮动结构 190 浮动空间
500 支撑柱 133 加强片
135 第一装配孔 510 连接段
520 形变段 530 装配段
531 第一限位凸起 532 第二限位凸起
550 抓持段 350 第一褶皱
360 第二褶皱 230 弯折部
250 连接部 610 按摩电极片
620 灯罩 611 凸出延伸部
710 电路板 720 灯座
721 定位孔 722 避让孔
723 装配槽 711 灯珠
712 装配凸台 150 容纳空间
136 环形凸起 231 内壁面
232 过孔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的“和/或”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技术方案、B技术方案,以及A和B同时满足的技术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按摩装置。其中,所述按摩装置主要指穿戴按摩装置,可以为按摩腰带、颈部按摩仪、头部按摩仪、眼部按摩仪等等。按摩装置包括按摩模组和穿戴件,按摩模组与穿戴件可以一体不可拆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穿戴件可以为硬质穿戴件,也可以为柔性穿戴件,当然,也可以为柔性和硬质结合的穿戴件。穿戴件的形式可以为支架、柔性带等,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按摩模组也可以包括按摩单元和支撑件,支撑件可以为柔性件,也可以为硬质件,本申请中将主要以柔性支撑件200为例进行说明。按摩模组主要通过电刺激、光理疗、膜片加热、振动以及揉捏和按压对人体部位皮肤、肌肉等进行理疗作用。为了便于实施例中进行说明,按摩模组包括按摩单元(主要通过电、热、揉捏或者按压等刺激人体皮肤和肌肉),光疗模组包括光疗单元(主要通过光等刺激人体皮肤和肌肉)。本申请后面的实施例中,按摩装置以颈部按摩仪为例进行说明。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按摩,统指非药物的物理刺激,包括但不限于电刺激、光理疗、膜片加热以及振动和挤压中一种或者多种。
下面首先整体介绍颈部按摩仪的结构和功能,再分别单独的介绍颈部按摩仪的各个部件,主要涉及各按摩部件的形状、结构、物理特性(柔性、弹性、硬质等等),以及各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配合关系等。颈部按摩仪包括穿戴支架100和按摩模组。其中,穿戴支架100可以为具有穿戴空间,仅仅起到穿戴作用的支架,也可以为内置有线路的穿戴支架100,线路可以为电源线路,也可以为信号线路,线路连接按摩模组和电源,或者连接按摩模组与控制单元等。穿戴支架100与按摩模组可以为可拆卸连接,按摩模组与穿戴支架100的可拆卸连接方式有很多,如通过装配磁性件吸附、通过装配魔术贴粘接,或者在穿戴支架100上设置容置部(供按摩模组收容)、悬挂部(供按摩模组悬挂安装)等,当然,也可以为上述方式中的多种组合使用。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穿戴支架100与按摩模组也可以为一体不可拆连接,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为穿戴支架100的部分(穿戴支架100包括多个部分的情况,如穿戴支架100包括硬质支架131和柔性支架132)与按摩模组的部分(按摩模组包括多个部分的情况,如按摩模组包括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撑片220等)一体成型设置(如柔性支架132和柔性底座210一体成型)。
按摩模组包括支撑件和设置于支撑件上的功能件,功能件如按摩单元、电源组件、电控组件等。其中,按摩单元可以为光按摩单元(光理疗单元),电刺激按摩单元,加热按摩单元、振动、揉捏或者按压按摩单元等,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实际的按摩单元可以结合上述多个按摩单元的功能。支撑件具有多个装配空间,不同的按摩单元可以分别安装于不同的装配空间等,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在按摩模组工作时,电源组件为电控组件和按摩单元提供电能,按摩单元在电控组件的控制下向外输出电刺激、热能、光能以及机械振动和机械挤压等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人体皮肤、肌肉等在接收到电刺激、热能、光能以及机械振动和机械挤压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时,有利于加速血液循环,及时的将酸痛等位置的相关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输送排出体外,同时使得肌肉在电刺激作用下得到舒展和运动,从而实现按摩装置对人体的按摩。
为了便于理解,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近肤侧”指的是按摩装置穿戴于人体后,零部件、组件或者元器件等面向人体的一侧,“背肤侧”指的是按摩装置穿戴于人体后,零部件、组件或者元器件等背对人体的一侧。
以下将主要描述按摩装置的具体结构,在申请的实施例中,按摩装置以颈部按摩仪为例进行说明书。
参照图1至图6,按摩装置包括穿戴支架100和安装于穿戴支架100上的按摩模组,穿戴支架100被配置为佩戴于人体上,穿戴支架100具有佩戴时面向人体的近肤侧。按摩模组安装于穿戴支架100的近肤侧。
穿戴支架100包括硬质支架131和柔性支架132,柔性支架132安装于硬质支架131的近肤侧。硬质支架131和柔性支架132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穿戴支架100包括中间支架130、第一夹臂110以及第二夹臂120,第一夹臂110连接于中间支架130的第一端,第二夹臂120连接于中间支架130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中间支架130、第一夹臂110以及第二夹臂120围设成用于容纳人体颈部的容纳空间150。中间支架130朝向容纳空间150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凹槽或者第一凸台310。按摩模组朝向穿戴支架100的一侧(背肤侧)设置有安装部300,按摩模组通过安装部300连接于安装凹槽或者第一凸台310。其中,第一夹臂110、第二夹臂120以及按摩模组共同作用以用于对人体颈部进行夹持。需要说明的是,该夹持可以是压贴在人体颈部上,对颈部提供夹紧力,此时穿戴支架100能够发生弹性变形,夹持在颈部时具有形变回复力;第一夹臂110以及第二夹臂120也可以为贴靠在人体颈部,对人体颈部无夹紧力,此时穿戴支架100能够发生变形,且变形后能够保持形态,无弹性回复力。
其中,中间支架130包括硬质支架131和柔性支架132,硬质支架131和柔性支架132的整体外形可以有很多,如呈杆状,块状,支架状等等,本实施例中,以硬质支架131的整体外形呈弯曲状,同时柔性支架132的整体外形也呈相适应的弯曲状为例。硬质支架131由硬质材料制成,如硬质塑料,金属材质等等均可。柔性支架132由软柔或者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如橡胶、硅胶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呈薄片形态时可以非常的柔软。中间支架130通过硬质支架131在背向人体颈部一侧提供支撑,限制中间支架130产生的形变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提升中间支架130结构强度的同时,保证了中间支架130作为安装载体的稳定性(按摩模组安装在中间支架130)。柔性支架132在朝向人体颈部一侧具有更大的弹性变形空间,使按摩模组可整体浮动。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柔性支架132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所述柔性支架132的两端均具有连接部250,两连接部250远离所述柔性支架13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连接,其中,连接部250自柔性支架132与柔性底座210连接的端部共同向外延伸形成。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按摩模组相对穿戴支架100浮动的意思是指按摩模组可靠近或者远离穿戴支架100(当穿戴支架100围合形成环绕颈部的空间时,浮动可以指按摩模组沿穿戴支架100的径向移动),也可以为按摩模组在其所在的面内转动,以实现相较于穿戴支架100的摆动(当穿戴支架100围合形成环绕颈部的空间时,以穿戴支架100的径向为轴进行摆动)。本申请中,实现浮动的方式有多种,以按摩模组通过安装部300、支撑柱500,或者柔性支撑件200的端部与柔性支架132(穿戴支架100的一部分)一体成型等方式为例,将按摩组件悬挂于穿戴支架100上,以使得按摩模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灵活的与人体皮肤贴合。穿戴支架100以环绕在颈部的局部的方式佩戴在颈部上,其整体外形呈弧形。
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是指用户佩戴该颈部按摩仪时,位于用户颈部左侧、右侧的部分,中间支架130则是对应用户的颈部后侧的部分。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可应用于商旅用户、商务办公用户或者是家居用户。
本实施例中的中间支架130具有一定弹性,该中间支架130呈C字形,使用颈部按摩仪时,用户双手分别握住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并朝向颈部按摩仪的外侧掰动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借助中间支架130的弹性作用,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相互远离,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之间的开口处的距离变大,便于用户将该颈部按摩仪佩戴在人体颈部或者从人体颈部取下。佩戴好之后,第一夹臂110朝向容纳空间150的侧面、第二夹臂120朝向容纳空间150的侧面以及按摩模组的用于与人体颈部贴合的侧面(柔性支撑件200的近肤侧)共同作用以用于对人体颈部进行夹持。位于中间支架130内侧的按摩模组能够与人体颈部很好地贴合,便于对人体颈部进行按摩舒缓,而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可分别贴合在用户颈部的左侧和右侧,便于用户对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进行握持操作。
同时,由此能够实现按摩模组可浮动地连接在中间支架130上的同时,缩小了按摩模组与人体颈部接触的一面相对中间支架130凸起的高度,当将颈部按摩仪佩戴于人体颈部时,第一夹臂110、第二夹臂120以及设于中间支架130上的按摩模组共同对人体颈部形成夹持,通过减小了按摩模组的按摩面与中间支架130的距离,可以使得穿戴支架100的弧形直径更小,体积更小,从而使得整个颈部按摩仪的体积更小巧,便于用户携带和使用。
按摩模组包括柔性支撑件200和安装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上的按摩单元。
关于支撑件,其可以为硬质支撑件,也可以为柔性支撑件200,在一些实施例中甚至可以为软硬结合的支撑件,具体的物理特性可以根据实际的工况需求、产品定位等进行设定。本实施例中,支撑件以柔性支撑件200为例,支撑件的整体外形可以有很多,如用于挂脖弧形,用于与头部适配的“头盔型”,用于与眼部适配的眼罩形,当然还可以为能柔性缠绕的带状,片状等。本申请中,支撑件的整体外形将以呈柔性弧形状的支撑片为例进行说明。
柔性支撑件20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由多个支撑片拼合形成,以由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撑片220连接后形成为例。当柔性支撑件200包括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撑片220时,按摩单元以安装于柔性支撑片220上为例。柔性支撑件200的整体外形可以有很多,如呈圆形、椭圆形、类长方形等均可,可以根据产品主要针对的理疗部位适配性调整,在此不作特殊限定。柔性支撑件200上形成的装配空间或者固定限位槽的数量可以有多个,多个装配空间可以沿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排布,也可以沿宽度方向排布,当然,在一些工况下,可以沿柔性支撑件200的周沿分布。本申请中,以沿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排布为例。如柔性支撑件200的中部为第一装配空间,其相对两侧的分布为第二装配空间和第三装配空间。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具有五个装配空间时,沿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有第四装配空间、第二装配空间、第一装配空间、第三装配空间,以及第五装配空间。所述按摩单元包括多个按摩电极片610,所述按摩电极片610外露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近肤侧;所述按摩电极片610沿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按摩电极片610沿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排布。如此,充分的利用了柔性支撑件200的空间,同时,使得按摩电极片610的按摩区域可以均匀的分布在柔性支撑件200上。所述按摩电极片610的数量为至少六片,六片所述按摩电极片610关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中部位置对称。以按摩模组包括六个电极片为例,六个电极片关于柔性支撑件200的中部位置对称。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支撑件200上可以设置有灯具,灯具可以为指示灯具,也可以为理疗灯具。灯具沿柔性支撑件200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与柔性支撑件200长度方向的中部,其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三个按摩电极片610。柔性支撑件200的厚度为3~5mm,对应装配空间的位置,其厚度为5~11mm。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颈部按摩仪的按摩面积,所述柔性支撑件200整体呈弧形片状设置,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两个末端与所述柔性支撑件环绕的圆心连线呈160°~190°的夹角。也即,在本实施例中,柔性支撑件200的弧形跨度接近半圆,可以环绕用户的半个颈部,也即可以可以半个颈部进行按摩。如此,大幅的增加了按摩的区域范围,有利于进一步的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充分利用柔性支撑件200的空间,所述柔性支撑件200展开后的整体外形呈腰形设置,位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端部的按摩电极片610具有凸出延伸部611,所述凸出延伸部611的形状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端部的形状适配。本实施例中,柔性支撑件200的端部呈部分圆形,以呈半圆设置为例,凸出延伸部611自按摩电极片610的中部向柔性支撑件200的端部延伸,凸出延伸部611的整体外形可以为圆的一部分。如此,充分的利用柔性支撑件200端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增加按摩电极片610的有效按摩面积,提高按摩效果。
关于按摩模组与穿戴支架100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很多,如二者可以通过安装部300进行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简化二者的配合,穿戴支架100的部分和按摩模组的部分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下面根据多种情况举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穿戴支架100与按摩模组完全分体设置。在柔性支撑件200的背肤则形成有安装部300,安装部300的整体外形呈筒状设置。安装部300可以直接与穿戴支架100的近肤侧(面向柔性支撑件200的一侧)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穿戴支架100的近肤侧形成有安装凹槽或者第一凸台310,安装部300连接于安装凹槽或者第一凸台310。具体地,以安装部300直接与穿戴支架100的近肤侧连接为例。本实施例中,穿戴支架100的近肤侧设置有第一凸台310,实际连接时,该安装部300连接于连接台,安装部300与连接台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很多,如通过胶粘、卡扣、螺钉紧固等等。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台为圆台,该圆台的锥面设置有第一褶皱350,且该圆台的横截面积较大的一端远离容纳空间150设置,圆台的横截面积较小的一端朝向容纳空间150设置。如此能够在提升连接台的伸缩特性的同时,伸缩方向更稳定,同时通过圆台的横截面积较小的一端朝向容纳空间150设置并与安装部300连接,按摩模组的摆动发生在连接台的小径端,能够为按摩模组提供更大的摆动空间,使得按摩模组具有更大的摆动角度。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连接台设置为棱锥台,只要是能够使得连接台的朝向容纳空间150的一端的横截面小于远离容纳空间150的一端的横截面的其他变形方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中的安装部300为设于柔性底座210朝向穿戴支架100一侧的第二凸台320。柔性底座210具有一定的弹性,且于柔性底座210的长度方向上,该柔性底座210自安装部300处的厚度至柔性底座210的边缘的厚度逐渐减小,使得按摩模组在远离安装部300处具有更好的变形能力,当颈部活动时,按摩模组能够与人体颈部更接近无感跟随贴合。在第二凸台320与柔性底座210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二褶皱360,该第二褶皱为按摩模组提供浮动余量和浮动回弹力,使得按摩模组在摆动时与中间支架130的连接处产生的拉扯力保持在较低的范围,保证按摩模组摆动和浮动过程中按摩模组与中间支架130之间连接结构的牢固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通过提供第一褶皱350和第二褶皱360,能够为按摩模组提供更为均匀的环向形变力和轴向伸缩力。褶皱的轴线均沿安装部300的轴向设置。由此,第一褶皱350和第二褶皱360能够为按摩模组提供方向更为精准的回弹力。
参照图7至图10,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穿戴支架100的部分和柔性支撑件200一体成型设置,当柔性支撑件200包括分体连接的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撑片220时,穿戴支架100的柔性支架132与柔性底座210一体成型设置。也即,柔性支架132、安装部300,以及柔性底座210一体成型设置,此时,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将上面实施例中的第一凸台310、第二凸台320,均划分属于安装部300。
具体地,所述安装部300的一端与所述柔性支架132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安装部300的另一端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安装部300具有可弹性形变的浮动结构330,以在所述柔性支撑件200和所述柔性支架132之间形成有浮动空间190。本实施例中,浮动结构330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层状结构,如设置间隔排布的形变间隙等等,本实施例中以层叠的褶皱结构为例。浮动结构330可以沿其轴向伸缩,使得柔性支撑件200与穿戴支架100的近肤侧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一定范围发生变化。安装部300的一端连接于柔性支架132的中部,另一端连接于柔性支撑件200的中部,浮动空间190包括安装部300在柔性支撑件200长度方向两侧的部分和宽度方向两侧的部分。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穿戴支架100设置为包括硬质支架131和柔性支架132,并且将柔性支架132安装在硬质支架131面向按摩模组的一侧,同时,将柔性支架132、安装部300和柔性支撑件200一体成型设置,如此,减少了柔性支架132和柔性支撑件200进行装配的步骤,大幅的简化了装配工艺,增加了装配的效率;同时,一体成型设置的结构可以确保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在柔性支撑件200在使用过程中(与人体产生摩擦和碰撞,在连接处的变形较大),出现脱胶散开的现象出现,有利于提高按摩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同时,通过在安装部300上形成浮动结构330,并且将柔性支架132、安装部300和柔性支撑件200设置为具有弹性,使得按摩模组的位置和形状可以具有多重的形变空间,在用户使用按摩装置的过程中,在一定的范围内柔性支撑件200可以随用户的移动(被佩戴部位形变、摆动和移动时)适应性的形变和浮动,可以确保柔性支撑件200上的按摩单元很好的与人体皮肤贴合,从而确保用户使用按摩装置的体感和使用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柔性支架132和安装部300的连接稳定性,同时确保安装部300的变形能力,所述安装部300还包括第一凸台310,所述第一凸台310自所述柔性支架132的近肤侧向所述浮动结构330的方向凸出延伸,所述浮动结构330远离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凸台310的自由端连接,也即第一凸台310位于所述柔性支架132和所述浮动结构330之间;所述第一凸台310的径向尺寸在自所述柔性支架132向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凸台310的径向尺寸设置为逐渐变化,并且将第一凸台310的大径端与柔性支架132一体成型,使得第一凸台310与柔性支架132的连接面积较大,连接稳定性更高,同时,将第一凸台310的小径端与浮动结构330一体成型,使得安装部300形变较大的位置将更加靠近第一凸台310的小径端,第一凸台310的小径端相较于其大径端向柔性支撑件200凸出更多,可以具有更多的形变空间,如此,有利于增加柔性支撑件200浮动变形的空间,提高柔性支撑件200适配形变的能力,有利于柔性支撑件200的近肤侧更好的贴肤,确保用户对按摩装置的使用体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第一凸台310的浮动能力,在所述第一凸台310与柔性支架132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褶皱350。在第一凸台310受到外力时,第一褶皱350可以在轴向和径向上发生一定的形变,从而使得第一凸台310具有更大的浮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柔性支撑件200和安装部300的连接稳定性,同时确保安装部300的变形能力,所述安装部300还包括第二凸台320,所述第二凸台320自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背肤侧向所述浮动结构330的方向凸出延伸,所述浮动结构330远离所述柔性支架13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凸台320的自由端连接,也即第二凸台320位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和所述浮动结构330之间;所述第二凸台320的径向尺寸在自所述柔性支撑件200向所述柔性支架132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凸台320的径向尺寸设置为逐渐变化,并且将第二凸台320的大径端与柔性支撑件200一体成型,使得第二凸台320与柔性支撑件200的连接面积较大,连接稳定性更高,同时,将第二凸台320的小径端与浮动结构330一体成型,使得安装部300形变较大的位置将更加靠近第二凸台320的小径端,第二凸台320的小径端相较于其大径端向柔性支撑件200凸出更多,可以具有更多的形变空间,如此,有利于增加柔性支撑件200浮动变形的空间,提高柔性支撑件200适配形变的能力,有利于柔性支撑件200的近肤侧更好的贴肤,确保用户对按摩装置的使用体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第一凸台310的浮动能力,在所述第二凸台320与柔性支撑件200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二褶皱360。在第二凸台320受到外力时,第二褶皱360可以在轴向和径向上发生一定的形变,从而使得第二凸台320具有更大的浮动空间。
值得说明的是,当柔性支撑件200由分体的部分连接形成时,所述柔性支撑件200包括柔性底座210和安装于所述柔性底座210上的柔性支撑片220,所述柔性底座210、所述安装部300与所述柔性支架132一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二凸台320形成于所述柔性底座210面向所述柔性支架132的一侧。
关于浮动结构330,为了更好的提供浮动的效果(可以浮动的空间和浮动的稳定性),所述浮动结构330包括多个依次层叠的褶皱结构,所述浮动结构330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或者逐渐增大。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褶皱结构的径向尺寸向一个方向逐渐减少或者逐渐增大,使得浮动结构330在每个褶皱可以发生轴向和径向变形的基础上,褶皱结构尺寸的逐渐变化,也使得浮动结构330在其轴向上具有更大的形变空间。如此,有利于增加浮动结构330的变形空间,提高浮动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300还包括与所述柔性支架132连接的第一凸台310,以及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连接的第二凸台320;所述浮动结构330的径向尺寸在第二凸台320向第一凸台310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所述浮动结构330包括包括大径端和小径端,所述浮动结构330的大径端指的是所述浮动结构330的径向尺寸较大的一端,所述浮动结构330的小径端指的是所述浮动结构330的径向尺寸较小的一端,所述浮动结构330的大径端与所述第二凸台320连接,所述浮动结构330的小径端与第一凸台310连接。也即,浮动结构330径向尺寸较大一端与第二凸台320连接,浮动结构330径向尺寸较小一端与第一凸台310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浮动结构330的大径端与第二凸台320连接,浮动结构330的小径端与第一凸台310连接,使得浮动结构330靠近第一凸台310(穿戴支架100)的位置变形更加灵活,更靠近第二凸台320(柔性支撑件200)的位置变形更加稳定,如此,使得如用户皮肤直接接触的柔性支撑件200的形变稳定可靠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利于按摩单元可以与皮肤非常好的贴合的同时,具有随皮肤移动和形变的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浮动结构330所提供的浮动效果,所述浮动结构330小径端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凸台310的径向尺寸,以在所述浮动结构330和所述第一凸台310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变形褶皱。本实施例中,浮动结构330与第一凸台310的连接处,浮动结构330的尺寸小于第一凸台310的尺寸,连接处的尺寸差形成第一变形褶皱。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第一变形褶皱的轴向和径向可以发生一定的形变。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浮动结构330小径端的径向尺寸设置为小于第一凸台310的径向尺寸,并且在浮动结构330和第一凸台310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变形褶皱,使得浮动结构330相较于第一凸台310具有更大的变形空间,有利于浮动结构330的形变灵活性和形变能力,最终有利于提高柔性支撑件200(按摩模组)的浮动灵活性。
所述浮动结构330大径端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凸台320的径向尺寸,以在所述浮动结构330和所述第二凸台320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二变形褶皱。本实施例中,浮动结构330与第二凸台320的连接处,浮动结构330的尺寸小于第二凸台320的尺寸,连接处的尺寸差形成第二变形褶皱。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第二变形褶皱的轴向和径向可以发生一定的形变。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浮动结构330的大径端的径向尺寸设置为小于第二凸台320的径向尺寸,以在浮动结构330和所述第二凸台320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二变形褶皱,使得浮动结构330相较于第二凸台320具有更大的变形空间,有利于浮动结构330的形变灵活性和形变能力,最终有利于提高柔性支撑件200(按摩模组)的浮动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所述安装部300呈中空设置,并且连通所述穿戴支架100的内部和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内部,以供电源线和/或信号线穿过。本实施例中,安装部300内部具有过线通道,过线通道连通穿戴支架100的内部和柔性支撑件200的内部。其中,穿戴支架100的内部由硬质支架131和柔性支架132连接后围合形成,柔性支撑件200的内部由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撑片220连接后围合形成。电源线和信号线,可以自穿戴支架100经过安装部300的过线通道进入到柔性支撑件200的内部,与按摩单元电连接,为按摩单元提供电能和控制信号。
参照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用户在使用按摩装置时的体感,按摩装置包括穿戴支架100和按摩模组,所述穿戴支架100被配置为佩戴于人体上,所述穿戴支架100具有佩戴时面向人体的近肤侧;所述按摩模组包括柔性支撑件200以及安装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上的按摩单元;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背肤侧与所述穿戴支架100的近肤侧通过安装部300连接;所述按摩装置还包括支撑柱500,所述支撑柱500的一端与所述穿戴支架100的近肤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自由端的背肤侧连接,以使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背肤侧和穿戴支架100的近肤侧之间形成有浮动空间19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支撑柱50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有很多,如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其它边数的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均可,在此不作特殊限定,本申请中以其横截面呈圆形设置为例。支撑柱500具有弹性,所述支撑柱500为弹性支撑柱500,其材质可以为橡胶、硅胶等弹性胶体制成,也即,可以为橡胶支撑柱500、硅胶支撑柱500等等。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支撑柱500还可以为薄的金属弹片柱,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也可以为整体外形呈柱状设置的弹性件,如弹簧,利用弹簧的性质进行弹性形变。支撑柱500与穿戴支架100面向柔性支撑件200的一侧(近肤侧)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很多,如可以为可拆卸连接(通过卡扣连接、螺钉连接、螺纹连接、卡合连接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一体成型设置等。同样的,支撑柱500与柔性支撑件200面向穿戴支架100的一侧(背肤侧)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很多,如可以为可拆卸连接(通过卡扣连接、螺钉连接、螺纹连接、卡合连接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一体成型设置等。
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柱500的两端的径向尺寸较大,中间的径向尺寸较小,整体呈沙漏形,这样,在佩戴时,柔性支撑件200靠向柔性支架132移动而使支撑柱500容易弹性变形。
柔性支撑件200通过安装部300连接于穿戴支架100上,柔性支撑件200被连接的位置可以为中部,也可以为除开中部以外的两侧位置,例如但不限于是柔性支撑件200上偏离中部但又未到柔性支撑件200端部的位置。具体地,所述安装部300形成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中部;所述支撑柱50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两所述支撑柱500分别位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除开中部以外的两侧位置。如此可以增加柔性支撑件200和穿戴支架100之间的连接点,在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上,中部两侧和中部位置,均可以得到有效的支撑,如此,增加了柔性支撑件200被支撑的位置,大幅的提高了柔性支撑件200在被挤压时可以提供的反作用力。支撑柱500的一端连接柔性支撑件200的背肤侧,另一端与穿戴支架100的近肤侧连接。支撑柱500与穿戴支架100连接的位置可以有很多,可以就近连接(靠近支撑柱500与柔性支撑件200的位置),也可以向安装部300的方向倾斜延伸,与靠近穿戴支架100与安装部300连接的位置连接(如穿戴支架100的中部)。支撑柱500与安装部300沿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使得安装部300和支持柱可以支撑柔性支撑件200的两个不同的位置。值得说明的是,参照图18,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强按摩的体感,安装部300和支撑柱500分别设置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中部的两侧。也即,柔性支撑件200的一侧通过支撑柱500与柔性支架132连接,柔性支撑件200的另一侧则通过安装部300与柔性支架132连接。如此,仅通过一根支撑柱500和一个安装部300就可以将柔性支撑件200悬挂于柔性支架132上。并且,在按摩过程中,可以通过支撑柱500和安装部300为柔性支撑件200提供反作用力,有利于增强按摩模组对人体的按摩体感。照图19,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柱500也可以为另一安装部300,也即,此时按摩装置具有两个安装部300,两个安装部300沿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排列。为了进一步提高安装部300的支撑作用,将两个安装部300分别安装在柔性支撑件长度200方向中部的两侧,如此,两个安装部300不仅仅可以提高支撑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还都可以供电源线和信号线通过,可以提高线路通过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柱500的一端与穿戴支架100的近肤侧连接,另一端与柔性支撑件200自由端的背肤侧连接,在按摩装置的工作过程中,柔性支撑件200的近肤侧受到挤压,柔性支撑件200在自身发生弹性形变的同时,也向穿戴支架100移动挤压浮动空间190,在此过程中,支撑柱500支撑柔性支撑件200,在将挤压力传递至穿戴支架100的同时,支撑柱500自身也将发生弹性形变,如此,可以为柔性支撑件200提供较大的反作用力,大幅的提高了柔性支撑件200的近肤侧贴合人体皮肤的力度,有利于确保按摩单元与人体皮肤的贴合度,提高了人体贴合部分发生形变(由于用户动作)时按摩单元的适应性调整能力,大幅的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感。
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支撑柱500的径向尺寸设置为小于安装部300的径向尺寸。如此,可以避免支撑柱500所提供的支撑力过强,避免出现设置支撑柱500的位置与其它位置的支撑力差别过大,避免给用户带来受力不均匀的感觉。从而,通过将支撑柱500的径向尺寸设置为小于安装部300的径向尺寸,可以使得柔性支撑件200的受力均匀,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支撑件200包括柔性底座210和与柔性底座210连接的柔性支撑片220,所述支撑柱500位于所述柔性底座210背对所述柔性支撑片220侧面上。本实施例中,柔性支撑件200包括柔性底座210和与柔性底座210连接的柔性支撑片220,此时,支撑柱500与柔性底座210连接。按摩单元安装于柔性支撑片220上,或者安装于柔性支撑片220与柔性底座210所围合形成的空间内。通过将柔性支撑件200分体设置为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撑片220,使得柔性底座210可以和支撑柱500一体成型设置,如此,可以简化支撑柱500与柔性底座210的连接工艺,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也大幅的提高了支撑柱500与柔性底座210的连接强度,避免了支撑柱500与柔性底座210连接不可靠,出现脱离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支撑柱500与柔性底座210的连接强度,所述支撑柱500包括连接段510和变形段520;所述连接段510的径向尺寸自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加,所述连接段510的小径端与所述变形段520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段510的大径端与所述柔性底座210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连接段510可以呈锥台状设置,可以为圆锥台,也可以为棱台等,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连接段510的外表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弧形面。通过将连接段510的大径端与柔性底座210连接,使得支撑柱500与连接段510的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大幅的增加,在支撑柱500受力发生形变的过程中,支撑柱500与柔性底座210的连接处可以承受更大的应变载荷。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连接段510与柔性底座210连接的位置可以形成有褶皱结构,以提高连接段510的变形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支撑柱500的安装便捷性和安装后的稳定性,所述支撑柱500还包括装配段530,所述装配段530与所述变形段520远离所述连接段510的一端连接;所述穿戴支架100的近肤侧具有第一装配孔135,所述装配段530与所述第一装配孔135配合以与所述穿戴支架100固定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装配段530用于与第一装配孔135配合,以实现支撑柱500与穿戴支架100的固定连接。连接段510与第一装配孔135的配合方式可以有很多,如通过紧固件连接,通过胶粘黏接,通过卡扣配合等等,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能通过装配段530与第一装配孔135的配合实现支撑柱500与穿戴支架100的连接即可。
下面举一个装配段530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装配段53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凸起531和第二限位凸起532,所述第一限位凸起531位于第二限位凸背对所述变形段520的位置。所述第一限位凸起531具有形变状态和自然状态,在所述形变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凸起531的径向尺寸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装配孔135的径向尺寸,在所述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凸起531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装配孔135的径向尺寸;以使所述第一限位凸起531在形变状态下可穿过所述第一装配孔135。所述第二限位凸起532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装配孔135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二限位凸起532和穿过所述第一装配孔135的第一限位凸起531夹持所述穿戴支架100的侧壁。
本实施例中,装配段530具有沿支撑柱500的径向凸出延伸的第一限位凸起531和第二限位凸起532,第一限位凸起531和第二限位凸起532的径向尺寸均大于二者之间装配段530的径向尺寸。第一限位凸起531具有弹性,可以发生弹性变形。在将支撑柱500安装至穿戴支架100上的过程中,第一限位凸起531发生弹性变形(或者第一装配孔135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其径向尺寸小于第一装配孔135的径向尺寸,变形后第一限位凸起531穿过第一装配孔135,穿过第一装配孔135后,第一限位凸起531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回复到初始状态,此时的第一限位凸起531的尺寸大于第一装配孔135的径向尺寸,如此,第一限位凸起531限位支撑柱500轴向的一个自由度。第二限位凸起532的径向尺寸大于或者等于第一装配孔135的进行尺寸,第二限位凸起532限位支撑柱500轴向的另一个自由度,如此,第一限位凸起531和第二限位凸起532夹持穿戴支架100的侧壁,使得支撑柱500与穿戴支架100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装配段530与穿戴支架100的连接稳定性,所述穿戴支架100包括硬质支架131和柔性支架132,所述柔性支架132安装于所述硬质支架131的近肤侧;所述第一装配孔135开设于所述柔性支架132上。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穿戴支架100设置为包括硬质支架131和柔性支架132,并且将第一装配孔135开设在柔性支架132上,使得第一装配孔135在受到外力时,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也即,在装配第一限位凸起531的过程中,第一限位凸起531发生弹性变的同时,第一装配孔135也可以发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一限位凸起531较为容易穿过的同时,增加了自然状态下第一装配孔135和第一限位凸起531之间的径向尺寸之差,使得在自然状态下,或者受力较小的情况下,第一限位凸起531的限位作用更加的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第一限位凸起531穿过第一装配孔135,所述支撑柱500还包括抓持段550,所述抓持段550的一端与所述装配段530连接,另一端向远离所述装配段530的方向延伸,所述抓持段550的径向尺寸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装配孔135的径向尺寸。本实施例中,抓持段550用于供装配时握持,在支撑柱500装配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先将抓持段550穿过第一装配孔135,在抓住抓持段550用力向远离柔性支撑件200的方向拉扯,使得第一限位凸起531穿过第一装配孔135。在支撑柱500和柔性支架132装配好之后,可以将抓持段550去除,以缩小支撑柱500所占用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通过抓持段550的设置,大幅的提高了装配段530与柔性支架132连接的便捷性,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第一限位凸起531穿过第一装配孔135,所述第一限位凸起531背对所述第二限位凸起532的一侧具有引导面,所述引导面的径向尺寸在第一限位凸起531向第二限位凸起532的方向上逐渐增加。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凸起531上的引导面倾斜设置,在装配前,引导面面向第一装配孔135,在装配之后,引导面背对第一装配孔135。引导面为弧形斜面,在穿过第一装配孔135时,引导面的小径端抵顶和穿过第一装配孔135,第一限位凸起531的大径端跟随穿过第一装配孔135。第一限位凸起531背对引导面的侧面为平面,用于与柔性支架132抵接,止挡第一限位凸起531回穿第一装配孔135。如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引导面的设置,有利于第一限位凸起531更加便捷的穿过第一装配孔135,从而有利于提高支撑柱500的装配效率,有利于提高按摩装置的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装配段530与穿戴支架100的连接稳定性,所述按摩装置还包括加强片133,所述加强片133具有第二装配孔,所述加强片133对应所述第一装配孔135设置,以使所述第二装配孔和所述第一装配孔135连通;所述第一限位凸起531穿过所述第一装配孔135和第二装配孔,以使所述第一限位凸起531和第二限位凸起532夹持所述柔性支架132的侧壁和加强片13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加强片133可以为柔质加强片133,也可以为硬质加强片133,本实施例中以硬质加强片133为例。当加强片133为柔质加强片133时,加强片133可以与支架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等方式与柔性支架132进行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加强片133的加强作用,加强片133的硬度大于柔性支架132的硬度,此时,柔质加强片133除了可以通过增加厚度来增加其抗变形的能力之外,还通过增加其硬度来增加其抗变形的能力。加强片133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如呈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等等均可,在此不作特殊限定。通过设置加强片133,并且在加强片133上开设第二装配孔,使得支撑柱500装配过程中,第一限位凸起531可以穿过第一装配孔135和第二装配孔,穿过后的第一限位凸起531和第二限位凸起532夹持柔性支架132的侧壁和加强片133,使得第一限位凸起531和第二限位凸起532所夹持的厚度增加,有利于提高夹持的稳定性。当加强片133为硬质加强片133时,大幅的降低了第一限位凸起531回穿第二装配孔的难度,有利于提高支撑柱500安装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装配段530与穿戴支架100的连接稳定性,所述柔性支架132的背肤侧对应所述第一装配孔135的位置形成有装配槽137,所述加强片133安装于所述装配槽137内。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装配槽137的形成方式有多种,如可以在柔性支架132背对柔性底座210的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也可以在柔性支架132背肤侧形成环形凸起136形成。本实施例中,以在柔性支架132背肤侧形成环形凸起136为例,环形凸起136对应第一装配孔135的位置凸出形成。加强片133安装于装配槽137内,使得加强片133的位置得到限定,有利于提高支撑柱500穿过的便捷性和穿过后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加强片133的安装稳定性,可以将加强片133镶嵌(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材料一次工艺形成)于柔性支架13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按摩装置使用的便捷性,所述支撑柱500沿第一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为自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自由端向所述安装部300与穿戴支架100的连接位置的方向。本实施例中,支撑柱500与柔性支架132连接的一端向柔性支架132的中部倾斜设置,使得支撑柱500的连接段510与柔性支架132的中部的距离,大于支撑柱500的装配段530与柔性支架132的中部的距离。在使用颈部按摩仪时,双手分别拉开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在此过程中,需要克服中间支架130的弹性形变力。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拉得越开,需要克服的弹性形变力越大,所涉及的中间支架130的部分越多。当安装有支撑柱500之后,拉开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时,还需要克服柔性支撑件200通过支撑柱500拉扯中间支架130的作用力。在拉开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的过程中,越靠近穿戴支架100的中部,所需要拉开的中间支架130的角度越小,中间支架130所需要移动的距离越小,此时柔性支撑件200所需要移动量越小,所需要的变形量越小,操作者所需要克服的柔性支撑件200的变形力越小。也即,通过将支撑柱500倾斜设置,可以减小在掰开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所需的力,从而有利于用户的使用,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为了进一步提高柔性支撑件200的浮动效果,所述穿戴支架100包括硬质支架131和柔性支架132,所述柔性支架132安装于所述硬质支架131的近肤侧;所述支撑柱500远离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一端与所述柔性支架132固定连接。通过将穿戴支架100设置为包括硬质支架131和柔性支架132,并且将支撑柱500安装于柔性支架132上,使得支撑柱500的装配段530可以随柔性支架132的形变而移动,有利于提高支撑柱500的浮动灵活性和浮动空间范围。
参照图11至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用户在使用按摩装置时的体感,所采用的方式与上面的实施例有所不同,具体地方式可以为将柔性支撑件200的两端与柔性支架132一体成型,使得柔性支撑件200在其两端的支撑下悬挂于柔性支架132上。下面具体举例进行说明。
按摩装置包括:穿戴支架100,所述穿戴支架100包括硬质支架131和柔性支架132,所述柔性支架132安装于所述硬质支架131的近肤侧;所述穿戴支架100被配置为佩戴于人体上,所述穿戴支架100具有佩戴时面向人体的近肤侧;按摩模组,所述按摩模组包括柔性支撑件200以及安装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上的按摩单元;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两端与所述柔性支架132连接(连接方式有多种,可以为分体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以使所述柔性支撑件200悬挂于所述柔性支架132,并在所述柔性支撑件200和所述柔性支架132之间形成有浮动空间19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柔性支撑件200呈长条片状设置,其两端分别与柔性支架132的两端一体成型。具体地,所述柔性支架132的整体外形呈弯曲状。柔性支撑架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为弹性支撑架,其可以由橡胶、硅胶等材质制成。本实施例中,柔性支撑件20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当分体设置时,柔性支撑件200包括柔性底座210和安装于柔性底座210上的柔性支撑片220。柔性底座210与柔性支架132一体成型设置。其中,柔性支撑片220与柔性底座210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很多,如通过胶粘连接,或者通过其它部件连接等等。
值得说明的是,在柔性支架132与柔性支撑件200(柔性底座210,当柔性支撑分体时)两端的连接处,柔性支架132的宽度与柔性支撑件200的宽度相当。自柔性支架132的端部向其中部延伸的方向上,柔性支架132的宽度逐渐增加。自柔性支撑件200(柔性底座210,当柔性支撑分体时)的端部向其中部延伸的方向上,柔性支撑件200的宽度逐渐增加。柔性支撑件200的最大宽度大于柔性支架132的最大宽度。
本实施例中,通过柔性支撑件200的两端分别与柔性支架132的两端一体成型设置,使得柔性支撑件200悬挂于柔性支架132,以在柔性支撑件200和柔性支架132之间形成有浮动空间190,在按摩装置工作过程中,按摩模组被挤压,使得柔性支撑件200发生弹性变形,在其发生弹性变形时,挤压力通过柔性支撑件200传递至其两端,再传递至柔性支架132上,如此,柔性支架132为柔性支撑件200提供反作用力,使得柔性支撑件200上按摩单元更好的贴合在人体皮肤上,有利于提高按摩装置的按摩体感。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柔性支撑件200包括柔性底座210,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架132呈弯曲状,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架132并行设置,并且二者在宽度方向呈夹角设置。在用户穿戴好按摩装置后,自上而下的浮动空间190的尺寸沿柔性底座210的宽度方向逐渐增加。通过将浮动空间190设置为上侧的间隙较小,下侧的间隙较大,该间隙尺寸与人体颈部的尺寸相对应,靠近头部的颈部尺寸较小,靠近肩部的颈部尺寸较大。如此,当人体将颈部按摩仪佩戴与颈部时,在颈部的挤压下,柔性支撑件200所受到的穿戴支架100的反作用力更加均匀,在确保贴合非常好的情况下,颈部受力均匀,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支撑件200呈弯曲状,所述柔性支架132的中部向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方向拱出。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柔性支撑件200覆盖颈部的长度较大时,颈部两端(靠近头的端部和靠近肩膀的端部)的尺寸较大,为了满足颈部整体的受力均匀,将浮动空间对应柔性支撑件200宽度方向两侧的尺寸设置为大于中间的尺寸。如此,当柔性支撑件200受到挤压力时,柔性支架132可以为柔性支撑件200提供均匀的反作用力,从而使得颈部在按摩过程中受力均匀,更加舒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浮动空间190的距离,所述柔性底座210的端部形成有向柔性支架132弯折延伸的弯折部230,弯折部230远离柔性底座210的一端与柔性支架132的端部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弯折部230的整体外形呈U型设置,弯折部230的一端与柔性底座210连接,另一端与柔性支架132连接。两个弯折部230分别连接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架132的两端,使得柔性底座210、柔性支架132以及两个弯折部230围合形成一个闭环的浮动空间190。通过弯折部230的设置,使得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架132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如此,可以确保浮动空间190足够大。同时,将弯折部230设置为U型,可以使得柔性支架132和柔性底座210的连接处具有更大的弹性形变能力和弹性恢复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架132的连接稳定性,所述弯折部230面向浮动空间190的一侧具有内壁面231,内壁面231的一端与所述柔性底座210面向所述柔性支架132的壁面弧形过渡连接;和/或,所述弯折部230的内壁面远离所述柔性底座210的一端,与所述柔性支架132面向所述柔性底座210的壁面弧形过渡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弯折部230内壁面与柔性底座210的内壁面弧形过渡,使得弯折部230与柔性底座210的连接处受力均匀,有利于提高连接处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弯折部230与柔性底座210连接的稳定性。同样的,通过将弯折部230内壁面与柔性支架132的内壁面弧形过渡,使得弯折部230与柔性支架132的连接处受力均匀,有利于提高连接处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弯折部230与柔性支架132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架132的连接强度,所述柔性底座210的端部与所述柔性支架132的端部,向远离所述浮动空间190的方向共同延伸形成有连接部250,所述连接部250的近肤侧面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近肤侧面弧形过渡连接;所述连接部250被配置为与外部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柔性底座210的两端分别与柔性支架132的两端连接,并且分别共同向外延伸形成两个连接部250。两连接部250分别与硬质支架131配合固定连接,然后共同的与第一夹臂110连接和第二夹臂120连接。通过连接部250的设置,使得柔性支架132和柔性底座210可以通过连接部250非常紧固的与第一夹臂110和第二夹臂120连接,从而大幅的提高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架132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柔性支撑件200的空间利用率,所述柔性支撑件200与所述柔性支架132连接的位置形成有过孔232,所述穿戴支架100具有第一安装空间,所述柔性支撑件200具有第二安装空间,所述过孔连232通所述穿戴支架100的第一安装空间与所述柔性支撑件的第二安装空间,以供电源导线和/或信号线穿过。本实施例中,过孔连通穿戴支架100的内部与柔性支撑件200的内部,其中,穿戴支架100的内部由硬质支架131和柔性支架132连接后围合形成,柔性支撑件200的内部由柔性底座210和柔性支撑片220连接围合形成。电源可以安装在穿戴支架100内,过孔可以通过电源线和信号线,为按摩电极片610提供电能和控制信号。如此,柔性底座210的两端和柔性支架132连接的两端均可以开设过孔,使得电源线和信号线可以从柔性支架132的两端进入到柔性底座210内,可以简化柔性支撑件200内部的线路。如此,在按摩过程中,可以减少柔性支撑件200内部的故障出现率。
参照图13至图17,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灯具组件安装的稳定性和便捷性,按摩装置还包括灯具组件,所述灯具组件包括:灯罩620,所述灯罩620镶嵌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上,并且所述灯罩620的出光侧外露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进风侧;灯体,所述灯体位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面向所述穿戴支架100的一侧,所述灯体包括灯座720和灯珠711,所述灯座720和所述灯罩620可拆卸连接以围合形成混光腔,所述灯珠711位于所述混光腔内。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灯罩620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其整体外形以呈一侧开口的长方体为例,灯罩620内呈中空设置。灯罩620的材质可以有很多,如可以使用透光材料制成,如透光塑料,透光玻璃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灯罩620的部分内侧壁上涂覆遮光材料,预留需要出光的侧壁不涂覆,使得光线可以从出光侧出光。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不在内侧壁上涂覆遮光材料,从而使得光线可以从多个侧壁穿出。灯罩620镶嵌于柔性支撑件200上,其安装方式可以为灯罩620与柔性支撑件200一体加工形成,以实现灯罩620与柔性支撑件200的固定连接。灯座720的整体外形呈一侧开口的壳状设置,其可以有不透光的材质制成,如不透光的塑料,或者金属外壳等。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在透光材质上涂覆不透光材质。灯座720的开口侧与灯罩620的开口侧相对设置,使得灯罩620和灯座720围合形成混光腔。灯珠711发出的光线在混光腔内进行混光后,从出光侧射出,如此,有利于提高射出光线的均匀度和饱和度。灯罩620和灯座720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有很多,二者可以直接连接,如通过卡扣、螺钉、磁性件等连接;二者也可以通过另外的零部件实现,如压紧件等,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
值得说明的是,灯珠711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灯珠711可以为显示灯珠711,也可以为理疗灯珠711,具体地,所述灯珠711包括用于发出可见光的显示灯珠711;和/或,所述灯珠711包括用于发出理疗光的理疗灯珠711。也即,本实施例中的灯珠711可以为用于显示的显示灯珠711,也可以为用于理疗的可以发出理疗光(可见或者不可见)的理疗灯珠711。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灯具组件设置包括灯罩620、灯座720和灯珠711,将灯罩620和灯座720配合围合形成混光腔,并且将灯珠711设置在混光腔内,使得灯珠711所发出的光线通过混合后从灯罩620的出光侧射出,有利于提高出光效果;同时,通过将灯罩620镶嵌于柔性支撑件200内,使得灯罩620与柔性支撑件200固定连接,再将灯座720与灯罩620连接,使得灯罩620和灯座720可以稳定的安装柔性支撑件200上,如此,实现了将灯具安装于柔性支撑件20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灯座720与灯罩620连接的便捷性,所述灯座720的端部具有定位孔721,所述灯罩620对应所述定位孔721的位置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和所述定位孔721插接。通过定位柱和定位孔721的设置,有利于提高灯罩620和灯座720连接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混光效果,所述灯座720的内侧壁涂覆有反光层。通过反光层的设置,使得照射在灯座720内侧壁上的关系反射回灯座720内,如此使得光线的混合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出光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出光的均匀效果,所述灯体还包括均光板,所述均光板设置于所述灯罩620与所述灯座720的连接处,将所述混光腔分隔形成入光腔和出光腔,以使入光腔内的光线需要经过所述均光板再进入所述出光腔。本实施例中,均光板的边缘被灯罩620开口侧的边缘和灯座720开口侧的边缘夹持,如此,使得灯座720内的光线需要经过均光板之后才能进入到灯罩620内,如此,使得进入到灯罩620内的光线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出光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灯光效果,所述灯罩620的近肤侧具有出光CD纹,通过CD纹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出光效果。
关于灯座720和灯罩620的连接,其方式可以有很多,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灯体还包括电路板710,所述灯珠711安装于所述电路板710上,所述电路板710与所述灯罩620配合以固定所述灯座720。所述电路板710位于所述灯座720背对所述灯罩620的一侧,并且压设于所述灯座720上;所述电路板710与所述灯罩620可拆卸连接,以将所述灯座720夹设于电路板710和所述灯罩620之间。所述灯座720上对应所述灯座720的位置开设有避让孔722,所述灯座720穿过所述避让孔722进入到所述混光腔。
其中,电路板710与灯罩620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很多,如通过螺钉紧固连接,通过卡扣连接等等。本实施例中,所述灯罩620包括罩本体和自所述罩本体向所述穿戴支架100延伸的安装柱;所述电路板710与所述安装柱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安装柱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螺纹孔,电路板710的部分压设于安装柱上。紧固件可以为螺钉或者螺栓等,螺钉将电路板710固定安装于安装柱上。电路板710的一个板面与灯座720的背面贴合,将灯座720压设在灯罩620上。也即,电路板710和灯罩620夹持灯座72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电路板710与灯座720的配合可靠性,所述灯座720面向所述电路板710的一侧具有装配槽723,所述电路板710面向所述灯座720的一侧形成有装配凸台712,所述装配凸台712卡设于所述装配槽723内。装配凸台712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以与装配槽723的整体形状类似为例。通过将装配凸台712卡设于装配槽723内,使得电路板710和灯座720的相对位置准确,有利于提高电路板710和灯座720配合的稳定性。值得说明的是,装配凸台712的形成方式有多种,如当电路板710为硬质电路板710时,装配凸台712可以由硬质电路板710的部分向一侧凸出延伸形成。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当电路板710为柔性电路板时710,电路板710上对应装配槽723集成有硬质的补强片,该硬质的补强片凸出于柔性电路板710的表面而形成装配凸台712,补强片可以是塑料的,也可以是金属的,集成方式可以是粘接等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灯座720安装的稳定性,所述柔性支撑片220的背肤侧对应所述灯罩620形成有安装槽,所述灯座720的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通过安装槽的设置,并且将灯座720的部分插设于安装槽内,使得灯座720的安装更加稳定可靠。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按摩装置的适应性,增加加热的功能,所述按摩单元还包括发热膜,发热贴附于所述按摩电极片610的内表面,所述发热膜与灯体的电路板710电连接。所述安装部300位于所述柔性底座210的中部,所述灯罩620两侧的按摩电极片610的数量相当。灯罩620位于柔性支撑件200的中部,灯罩620两侧的按摩电极片610的数量相等,如,两侧可以均设置有三片按摩电极片61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穿戴支架,所述穿戴支架包括柔性支架;所述穿戴支架被配置为佩戴于人体上,所述柔性支架具有佩戴时面向人体的近肤侧;
按摩模组,所述按摩模组包括柔性支撑件以及安装于所述柔性支撑件上的按摩单元;
所述柔性支撑件的两端与所述柔性支架连接,以使所述柔性支撑件悬挂于所述柔性支架,并在所述柔性支撑件和所述柔性支架之间形成有浮动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撑件和所述柔性支架整体呈弯曲状,或者,所述柔性支撑件呈弯曲状,所述柔性支架的中部向所述柔性支撑件的方向拱出;和/或,
所述柔性支撑件的两端与所述柔性支架一体成型设置;和/或,
所述穿戴支架还包括硬质支架,所述硬质支架具有佩戴时面向人体的近肤侧,所述柔性支架安装于所述硬质支架的近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撑件包括柔性底座和与柔性底座连接的柔性支撑片,所述柔性底座的两端与所述柔性支架一体成型设置;和/或,
所述柔性支架的整体外形呈弯曲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底座的端部形成有向柔性支架弯折延伸的弯折部,弯折部远离柔性底座的一端与柔性支架的端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面向所述浮动空间的一侧具有内壁面,所述内壁面的一端与所述柔性底座面向所述柔性支架的壁面弧形过渡连接;和/或,
所述弯折部的内壁面远离所述柔性底座的一端,与所述柔性支架面向所述柔性底座的壁面弧形过渡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底座的端部与所述柔性支架的端部,向远离所述浮动空间的方向共同延伸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近肤侧面与所述柔性支撑件的近肤侧面弧形过渡连接;所述连接部被配置为与所述硬质支架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撑件与所述柔性支架连接的位置形成有过孔,所述穿戴支架具有第一安装空间,所述柔性支撑件具有第二安装空间,所述过孔连通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以供电源导线和/或信号线穿过。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支撑件面向所述柔性支架的一侧形成有安装部,所述穿戴支架的近肤侧设置有安装凹槽或者第一凸台,所述柔性支撑件通过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安装凹槽或者第一凸台;和/或,
所述按摩单元包括多个按摩电极片,每个所述按摩电极片沿所述柔性支撑件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按摩电极片沿所述柔性支撑件的长度方向排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呈中空设置,并且连通所述穿戴支架的内部和所述柔性支撑件的内部,以供电源线和/或信号线穿过。
10.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装置为颈部按摩仪,所述穿戴支架包括中间支架、第一夹臂以及第二夹臂,第一夹臂连接于中间支架的第一端,第二夹臂连接于中间支架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中间支架、第一夹臂以及第二夹臂围设成用于容纳人体颈部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夹臂、第二夹臂以及柔性支撑件共同作用以用于对人体颈部进行夹持;其中,所述中间支架包括硬质支架和柔性支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支架的两端均具有连接部,两连接部远离所述柔性支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连接。
CN202222125079.3U 2022-08-12 2022-08-12 按摩装置 Active CN2206559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25079.3U CN220655941U (zh) 2022-08-12 2022-08-12 按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25079.3U CN220655941U (zh) 2022-08-12 2022-08-12 按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55941U true CN220655941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41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25079.3U Active CN220655941U (zh) 2022-08-12 2022-08-12 按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559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655941U (zh) 按摩装置
CN220110037U (zh) 按摩装置
CN220110038U (zh) 按摩装置
CN111714769A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电极片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颈部按摩仪
WO2021103228A1 (zh) 智能睡眠眼镜以及排线结构
CN220899093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腰带
CN208876812U (zh) 一种调整牙齿间隙的活动矫正件
CN219595159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腰带
CN218165484U (zh) 眼部按摩装置
CN220656208U (zh) 理疗装置
CN220656207U (zh) 理疗模组和按摩腰带
CN219557993U (zh) 按摩腰带
CN113851754B (zh) 电池收纳装置及头戴显示设备
CN220656200U (zh) 电刺激模块和按摩腰带
CN219595158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CN221014202U (zh) 一种理疗灯头及其仪器
CN218391427U (zh) 眼罩
CN215459243U (zh) 护眼仪
CN220327794U (zh) 美容面罩
CN220002279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CN220655921U (zh) 按摩腰带
CN220271673U (zh) 一种可调支架、面罩、头枕及头戴设备
CN220512260U (zh) 一种护腰组件
CN219595174U (zh) 可穿戴按摩装置
CN220546401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