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02279U -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002279U
CN220002279U CN202222769785.1U CN202222769785U CN220002279U CN 220002279 U CN220002279 U CN 220002279U CN 202222769785 U CN202222769785 U CN 202222769785U CN 220002279 U CN220002279 U CN 220002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glue
side wall
bonding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6978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俊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6978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002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002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0022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其中,按摩模组包括:支撑件,支撑件包括: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第一片体具有第一贴合侧壁、第二片体具有第二贴合侧壁,第一贴合侧壁的边部与第二贴合侧壁的边部的其中之一具有胶接槽,另一具有胶接凸起,胶接凸起位于胶接槽内,胶接槽的底部与胶接凸起的端部之间具有胶接间隔;胶接槽的侧壁面与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与该胶接间隔连通的第一溢胶槽;胶接部,胶接部位于胶接间隔内,以连接胶接凸起于胶接槽;按摩单元,按摩单元安装于支撑件。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避免胶液溢出。

Description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康按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通过理疗产品来缓解疲劳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现有的按摩装置,包括用于安装按摩单元的支持件,支持件由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胶粘连接而成。在连接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连接时,胶水容易从胶槽内溢出,从而在支撑件的周缘形成“斑痕”,不利于后续工艺的处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按摩模组,旨在避免胶水溢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按摩模组,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具有第一贴合侧壁、所述第二片体具有第二贴合侧壁,所述第一贴合侧壁的边部与所述第二贴合侧壁的边部的其中之一具有胶接槽,另一具有胶接凸起,所述胶接凸起位于所述胶接槽内,所述胶接槽的底部与所述胶接凸起的端部之间具有胶接间隔;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与该胶接间隔连通的第一溢胶槽;胶接部,所述胶接部位于胶接间隔内,以连接所述胶接凸起于所述胶接槽;
按摩单元,所述按摩单元安装于所述支撑件。
可选地,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储胶槽,所述第一储胶槽的槽壁与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溢胶槽;和/或,所述胶接槽的槽侧壁上形成有第二储胶槽,所述第二储胶槽的槽壁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溢胶槽;或者,
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储胶槽,所述胶接槽的槽侧壁上形成有第二储胶槽,所述第一储胶槽的槽壁和所述第二储胶槽的槽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溢胶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储胶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储胶槽沿所述胶接凸起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上邻近所述第一储胶槽的位置形成有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与所述多个第一储胶槽连通;和/或,
所述第二储胶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储胶槽沿所述胶接槽的槽侧壁的延伸方向排布;所述胶接槽的槽侧壁上邻近所述第二储胶槽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连通槽与所述多个第二储胶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上形成有第一胶接凸台,所述第一胶接凸台与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贴合,以在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溢胶槽,所述第二溢胶槽与所述胶接槽连通;和/或,
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形成有第二胶接凸台,所述第二胶接凸台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贴合,以在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溢胶槽,所述第二溢胶槽与所述胶接槽连通;或者,
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上形成有第一胶接凸台,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形成有第二胶接凸台,所述第一胶接凸台和所述第二胶接凸台抵接,以在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溢胶槽,所述第二溢胶槽与所述胶接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溢胶槽的槽底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溢胶槽。
可选地,所述胶接槽的槽底形成多个间断槽,所述多个间断槽沿所述胶接槽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间断槽之间具有胶接凸块;
所述间断槽与所述第一溢胶槽对应设置,以使所述间断槽与所述第一溢胶槽连通;或者
所述胶接凸块与所述第一溢胶槽对应设置,以使所述间断槽与所述第一溢胶槽隔离;或者,
所述第一溢胶槽对应所述胶接凸块和所述间断槽的连接处设置。
可选地,所述胶接槽的底部形成有第三连通槽,所述第三连通槽沿所述胶接槽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连通槽连通所述多个间断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贴合侧壁和所述第二贴合侧壁上的其中之一具有粘接槽,另一具有粘接凸起,所述粘接槽和所述粘接凸起粘接配合。
可选地,所述粘接槽和所述胶接槽形成于所述第一贴合侧壁,所述粘接槽邻近所述第一贴合侧壁边部的部分与所述胶接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片体为柔性片体和/或所述第二片体为柔性片体;和/或,
所述胶接凸起位于所述第二贴合侧壁的边缘,所述胶接凸起背对所述第二贴合侧壁中部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储胶槽。
可选地,所述胶接凸起沿所述第二贴合侧壁的边缘延伸呈环形,所述第一储胶槽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一储胶槽沿所述胶接凸起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可选地,所述胶接槽位于所述第一贴合侧壁的边缘,所述胶接槽沿所述第一贴合侧壁的边缘延伸呈环形;
所述胶接槽远离所述第一贴合侧壁中部的槽侧壁凸出于所述第一贴合侧壁设置,以与所述胶接凸起背对所述第二贴合侧壁中部的侧壁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按摩装置,所述按摩装置包括穿戴件和按摩模组,所述按摩模组与所述穿戴件连接,所述穿戴件用于供人体穿戴;
其中,按摩模组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具有第一贴合侧壁、所述第二片体具有第二贴合侧壁,所述第一贴合侧壁的边部与所述第二贴合侧壁的边部的其中之一具有胶接槽,另一具有胶接凸起,所述胶接凸起位于所述胶接槽内,所述胶接槽的底部与所述胶接凸起的端部之间具有胶接间隔;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与该胶接间隔连通的第一溢胶槽;胶接部,所述胶接部位于胶接间隔内,以连接所述胶接凸起于所述胶接槽;
按摩单元,所述按摩单元安装于所述支撑件。
本申请中的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片体的边部和第二片体的边部的粘接过程中,可以在胶接槽内设置液态的胶液,当胶接凸起进入到胶接槽内挤压胶液时,胶液在挤压作用下沿胶槽的长度方向流动,当胶液较多时,胶液将流向胶接凸起的侧壁与胶接槽的槽壁之间,此时,多余的胶液将流入至与胶接槽连通的第一溢胶槽内,避免胶液溢出胶接槽,从而避免了在支撑件的周缘形成“斑痕”的现象,从而避免了对支撑件的周沿进行清理的工序,大幅的减少了按摩模组生产的工作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使得胶液留在胶接凸起和铰接槽之间,有利于提高胶接凸起和胶接槽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提高支撑件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按摩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腰带的第一封装片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腰带的第二封装片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支撑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按摩模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按摩模组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按摩模组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第一片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10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0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第二片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14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保护壳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金属上壳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7中塑料中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7中塑料下壳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的“和/或”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技术方案、B技术方案,以及A和B同时满足的技术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主要提出一种按摩模组,主要应用于按摩装置中。其中,按摩装置主要指穿戴按摩装置,可以为按摩腰带、颈部按摩仪、头部按摩仪、眼部按摩仪等等。按摩装置包括按摩模组和穿戴件,按摩模组与穿戴件可以一体不可拆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穿戴件可以为硬质穿戴件,也可以为柔性穿戴件,当然,也可以为柔性和硬质结合的穿戴件。穿戴件的形式可以为支架、柔性带等,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按摩模组也可以包括按摩单元和支撑件200,支撑件200可以为柔性件,也可以为硬质件,本申请中将主要以柔性支撑件200为例进行说明。按摩模组主要通过电刺激、光理疗、膜片加热、振动以及揉捏和按压对人体部位皮肤、肌肉等进行理疗作用。为了便于实施例中进行说明,按摩模组包括按摩单元(主要通过电、热、揉捏或者按压等刺激人体皮肤和肌肉),光疗模组包括光疗单元(主要通过光等刺激人体皮肤和肌肉)。本申请后面的实施例中,按摩装置以腰部按摩仪(按摩腰带)为例进行说明。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按摩,统指非药物的物理刺激,包括但不限于电刺激、光理疗、膜片加热以及振动和挤压中一种或者多种。
下面首先整体介绍腰部按摩仪的结构和功能,再分别单独的介绍腰部按摩仪的各个部件,主要涉及各按摩部件的形状、结构、物理特性(柔性、弹性、硬质等等),以及各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和配合关系等。按摩腰带包括穿戴件(柔性腰带)和按摩模组。其中,柔性腰带可以为具有穿戴空间,仅仅起到穿戴作用的腰带,也可以为内置有线路的柔性腰带,线路可以为电源线路,也可以为信号线路,线路连接按摩模组和电源,或者连接按摩模组与控制单元等。柔性腰带与按摩模组可以为可拆卸连接,按摩模组与柔性腰带的可拆卸连接方式有很多,如通过装配磁性件吸附、通过装配魔术贴粘接,或者在柔性腰带上设置容置部(供按摩模组收容)、悬挂部(供按摩模组悬挂安装)等,当然,也可以为上述方式中的多种组合使用。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腰带与按摩模组也可以为一体不可拆连接,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为柔性腰带的部分(柔性腰带包括多个部分的情况,如柔性腰带包括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与按摩模组的部分(按摩模组包括多个部分的情况,如按摩模组包括柔性底座和柔性支撑片等)一体成型设置(如第一带体和柔性底座一体成型)。
按摩模组包括支撑件200和设置于支撑件200上的功能件,功能件如按摩单元、电源组件、电控组件等。其中,按摩单元可以为光按摩单元(光理疗单元),电刺激按摩单元232,加热按摩单元、振动、揉捏或者按压按摩单元等,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实际的按摩单元可以结合上述多个按摩单元的功能。支撑件200具有多个装配空间,不同的按摩单元可以分别安装于不同的装配空间等,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在按摩模组工作时,电源组件为电控组件和按摩单元提供电能,按摩单元在电控组件的控制下向外输出电刺激、热能、光能以及机械振动和机械挤压等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人体皮肤、肌肉等在接收到电刺激、热能、光能以及机械振动和机械挤压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时,有利于加速血液循环,及时的将酸痛等位置的相关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输送排出体外,同时使得肌肉在电刺激作用下得到舒展和运动,从而实现按摩装置对人体的按摩。
其中,支撑件200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其可以为硬质支撑件200,也可以为柔性支撑件200,在一些实施例中甚至可以为软硬结合的支撑件200,具体的物理特性可以根据实际的工况需求、产品定位等进行设定。支撑件200的整体外形可以有很多,如用于挂脖弧形,用于与头部适配的“头盔型”,用于与眼部适配的眼罩形,当然还可以为能柔性缠绕的带状,片状等。
为了便于理解,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近肤侧”指的是按摩装置穿戴于人体后,零部件、组件或者元器件等面向人体的一侧,“背肤侧”指的是按摩装置穿戴于人体后,零部件、组件或者元器件等背对人体的一侧。
以下将主要描述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的具体结构,在申请的实施例中,按摩装置以按摩腰带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1至图6,按摩模组包括柔性支撑件200和功能模组。其中,支撑件200包括柔性的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贴合连接,第一片体230和/或第二片体250局部隆起以形成装配腔。功能模组安装于装配腔内,功能模组包括保护壳300和功能元件,保护壳300包括金属上壳310、塑料中框320和塑料下壳330,塑料中框320安装于第一片体230,塑料下壳330安装于第二片体250,塑料中框320与塑料下壳330连接,金属上壳310安装于塑料中框320,金属上壳310与塑料下壳330相对设置,金属上壳310、塑料中框320以及塑料下壳330围合形成功能腔,功能元件安装于功能腔。
本实施例中,支撑件200将以呈柔性扁平状的支撑结构为例进行说明。柔性支撑件20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由多个支撑片拼合形成时,支撑片可以包括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柔性支撑件200的整体外形可以有很多,如呈圆形、椭圆形、类长方形等均可,可以根据产品主要针对的理疗部位适配性调整,在此不作特殊限定。第一片体230和/或第二片体250的局部隆起形成隆起部,柔性支撑件200对应隆起部的位置形成有装配腔,该装配腔被配置为安装功能模组。装配腔的数量可以有多个,多个装配腔可以沿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排布,也可以沿宽度方向排布,当然,在一些工况下,可以沿柔性支撑件200的周沿分布。本申请中,以沿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排布为例。
柔性支撑件200包括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第一片体230的背肤侧面与第二片体250的近肤侧面贴合;第一片体230的边部连接于第二片体250的近肤侧面,或者,第二片体250的边部连接于第一片体230的背肤侧面,以形成边结合部。第一片体230的背肤侧面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片体250的近肤侧面具有与第一连接部相对应设置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内结合部,内结合部位于边结合部的内侧。第一片体230与第二片体250围合形成有装配腔,装配腔被配置为安装功能组件。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呈柔性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其材质可以为绝缘的橡胶、硅胶等柔性胶状体。第一片体230具有相对设置的近肤侧面和背肤侧面,同样的,第二片体250具有相对设置的近肤侧面和背肤侧面。第一片体230在工作过程中贴近人体皮肤,第二片体250位于第一片体230的背肤侧。在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的贴合过程中,可以为第一片体230的边缘或者靠近边缘的部分对应第二片体250贴合,也可以为第二片体250的边缘或者靠近边缘的部分对应第一片体230贴合,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为第一片体230的边缘对应第二片体250的边缘贴合。
为了确保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的连接可靠性,在柔性支撑件200的边缘和中部均设置有连接结构。关于边结合部,由第一片体230的边部连接于第二片体250的近肤侧面,或者,第二片体250的边部连接于第一片体230的背肤侧面形成。边结合部可以成环形设置,环绕整个柔性支撑件200的边部设置,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由多个连接段组合或者拼接形成环状的边结合部。在第一片体230的背肤侧面的中部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二片体250的近肤侧面的中部具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二者均可以为平面;也可以其中一者为点胶槽,另一者为点胶凸起,点胶凸起与点胶槽配合;还可以为其它配合的结构,如卡扣等等。连接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的方式(以形成边结合部和内结合部)可以有很多,如通过胶粘、热熔等。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特定的工况需求下,可以采用通过紧固件,线体绞合,磁吸等方式进行连接。内结合部的数量为多个,可以沿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也可以沿柔性支撑件20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本实施例中,单个的内结合部以沿柔性支撑件200的宽度方向延伸为例,多个内结合部沿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值得说明的是,装配腔沿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时,内结合部可以位于相邻的两个装配腔之间。
参照图6至图12,功能模组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可以为电池盒,也可以为电控盒等。保护壳300用于提供功能腔,以容置功能元件,功能元件如电池235、电路板、指示灯以及理疗灯等。本实施例中,塑料中框320与第一片体230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有很多,如通过胶粘连接,卡扣连接等等,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塑料中框320和第一片体230通过一体注塑连接(二次注塑成型,套啤成型)。关于塑料中框320安装至第一片体230的位置,可以有很多,如,第一片体230上形成有第一隆起部231,塑料中框320对应第一隆起部231安装,或者安装于第一隆起部231内。其中,第一隆起部231向远离第二片体250的方向凸出延伸。同样的,塑料下壳330与第二片体250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有很多,如通过胶粘连接,卡扣连接等等,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塑料下壳330和第二片体250通过一体注塑连接(二次注塑成型,套啤成型)。关于塑料下壳330安装至第二片体250的位置,可以有很多,如,第二片体250上形成有第二隆起部251,塑料下壳330对应第二隆起部251安装,或者安装于第二隆起部251内。其中,第二隆起部251向远离第一片体230的方向凸出延伸。
本实施例中,保护壳300由金属上壳310、塑料中框320和塑料下壳330组合形成,从保护壳300的重量而言,塑料比金属轻,使得具有塑料中框320和塑料下壳330的保护壳300的重量,相比纯金属的保护壳300的重量轻,避免重量过重而影响用户的使用;同时,由于金属的强度高于塑料,使得较薄的金属厚度就可以实现较厚厚度的塑料才能达到的强度,于是,通过金属上壳310的设置,保护壳300的厚度得到有效的控制;也即,通过将保护壳300设置为由金属上壳310、塑料中框320和塑料下壳330组合形成,充分的综合考虑了保护壳300的重量和厚度,兼顾了功能模组的重量和厚度;使得功能模组既不会因为太重而影响使用,也不会因为太厚而影响使用,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按摩模组的按摩体验,所述按摩模组还包括电刺激按摩片232,所述电刺激按摩片232安装于所述第一隆起部231上,或者,所述电刺激按摩片232安装于所述功能模组上。电刺激按摩片232的材质可以有很多,如金属电极片,导电硅胶电极片等,其对人体进行按摩时,与人体皮肤接触。电刺激按摩片232的一侧可以与第一隆起部231连接,也可以与对应第一隆起部231设置的工作模组连接。本实施例中,以将电刺激按摩片232设置于第一隆起部231为例进行说明。电刺激按摩片232与第一隆起部231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很多,如通过胶粘、插接、卡扣连接或者螺钉连接等等,本实施例中,以电刺激按摩片232的部分(电刺激按摩片232包括片体和设置在片体周沿的安装裙边,安装裙边用于与第一隆起部231配合)插设于第一隆起部231的插槽中为例。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电刺激按摩片232设置在第一隆起部231或者功能模组上,使得电刺激按摩片232凸出第一片体230的尺寸得到减小(功能模组的厚度降低,与之对应的第一隆起部231所凸出的高度降低),避免电刺激按摩片232凸出于柔性支撑片的近肤侧面过高,从而使得电刺激按摩片232更加稳定,在收到外部挤压(外部误触碰、与人体皮肤的摩擦等)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模组还包括光疗模组,所述光疗模组和所述功能模组间隔排布于所述柔性支撑件200上;对应所述功能模组的所述第一片体230上设置有电刺激按摩片232,所述光疗模组的近肤侧设置有面板238,所述电刺激按摩片232凸出于所述面板238的外观面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光疗模组用于对人体皮肤进行光刺激按摩,此时面板238不需要接触人体皮肤,理疗光线也可以照射至人体皮肤。同时,电刺激按摩片232工作时,需要接触人体皮肤,为了使得电刺激按摩片232可以更好的贴肤,电刺激按摩片232需要有一定的浮动空间,也即当电刺激按摩片232贴肤后,第一片体230发生一定量的弹性变形,使得电刺激按摩片232与人体皮肤的贴合度更高。因此,通过将电刺激按摩片232凸出于面板238的外观面设置,可以使得电刺激按摩片232更好的与人体皮肤贴合,有利于提高按摩体验。
参照图17至图2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减小功能模组的整体厚度,对塑料中框320与金属上壳310和塑料下壳330的配合进行了相关的设计,下面具体进行说明。
金属上壳310与所述塑料中框320的连接方式有很多,如通过螺钉连接,胶粘连接等等,本实施例中,以通过卡扣连接为例。相较于通过螺钉连接等,卡扣连接无需设置螺钉柱和使用额外的紧固件等,有利于减小金属上壳310和塑料中框320连接处所占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保护壳300的厚度。其中,金属上壳310的厚度可以为0.2mm~0.4mm,可以为0.25 mm、0.3 mm、0.35 mm等等。金属上壳310的厚度不宜太薄,也不宜太厚,太薄将导致强度不够,不能起到保护功能元件的目的,太厚将导致保护壳300的重量和厚度都会得到增加,不利于用户的使用。
金属上壳310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很多,如金属上壳31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为多部分拼接后形成的结构。本实施例中,金属上壳310包括上基板311和设置在上基板311边缘的配合裙边312,配合裙边312安装于塑料中框320的内侧,配合裙边312和塑料中框320的其中之一具有卡扣,另一具有扣口31a,卡扣和扣口31a扣合。具体地,上基板311和配合裙边312可以分体设置,也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以配合裙边312为上基板311的部分弯折形成为例。上基板311的整体外形以呈椭圆形或者腰形为例,配合裙边312呈筒状,配合裙边312的一端与上基板311的边缘连接,另一端的边缘形成有卡扣或者具有扣口31a。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塑料中框320和金属上壳310的连接稳定性,卡扣的数量为多个,沿金属上壳310的周向间隔排布,扣口31a的数量为多个,沿塑料中框320的周向间隔排布。如此,大幅的增加了塑料中框320和金属上壳310的连接强度和连接均匀性。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上基板311的强度,在上基板311上弯折形成有折弯部,弯折部呈环形设置。通过弯折部的设置,可以增加上基板311的抗变形能力,有利于提高上基板311的整体强度。上基板311的中部开设有避让开口313,该避让开口313对应电刺激按摩片232设置。按摩模组包括发热膜233,在发热膜233的安装过程中,发热膜233需要从金属上壳310面向塑料下壳330的一侧穿过避让孔至金属上壳310的近肤侧,并且最终贴附在电刺激按摩片232的背肤侧。发热膜233通过导线与电源或者电路板电连接,发热膜233与电刺激按摩片232电连接。功能元件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可以为电池235、电路板等,本实施例中,功能元件以电池235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功能元件的安装稳定性,也提高功能组件的结构紧凑性,按摩模组还包括泡棉层236,泡棉层236设置并连接于上基板311与功能元件之间。泡棉层236的一个侧面与金属上壳310的内表面贴合,与之相对的侧面与功能元件贴合,使得功能元件相对于金属上壳310固定。泡棉层236可以为绝缘泡棉层236,避免金属上壳310与功能元件之间导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塑料下壳330与塑料中框320可拆卸的扣合连接。关于塑料下壳330与所述塑料中框320之间的连接方式,相较于通过螺钉连接等,扣合连接无需设置螺钉柱和使用额外的紧固件等,有利于减小塑料下壳330和塑料中框320连接处所占用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减小保护壳300的厚度。扣合的方式有很多,下面举例进行说明,所述塑料下壳330面向所述塑料中框320的一侧设置有倒扣33a,所述塑料中框320上对应所述倒扣33a设置有扣耳322,所述倒扣33a与所述扣耳322扣合。其中,倒扣33a包括连接臂和扣合部,连接臂的一端与下基板33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扣合部连接;扣耳322包括扣合凸部,扣合凸部上开设有扣孔,扣合部与扣孔可拆卸扣合连接。在塑料下壳330和塑料中框320的装配过程中,只需要扣合部扣合与扣孔内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倒扣33a与扣耳322的连接稳定性,塑料中框320的内侧壁在靠近金属上壳310的一端至靠近塑料下壳330的一端的方向上,自塑料中框320的内侧向远离塑料中框320中的方向渐扩延伸,使得塑料中框320靠近金属上壳310的一端的径向尺寸(长度尺寸和宽度尺寸)小于,塑料中框320靠近塑料下壳330的一端的径向尺寸(长度尺寸和宽度尺寸)。如此,使得扣耳322自塑料中框320的内侧壁向塑料下壳330的方向延伸时,在扣耳322的自由端和塑料中框320靠近塑料下壳330一端的内侧壁之间具有安装间隔323。具体地,扣耳322设置于塑料中框320的内侧,并且向塑料下壳330的方向凸出延伸,在扣耳322和塑料中框32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安装间隔323,倒扣33a通过安装间隔323与扣耳322扣合。倒扣33a的扣合部插入到安装空间,并扣合到扣孔内,如此使得扣合后的倒扣33a受到塑料中框320内侧壁的限位,有利于提高倒扣33a与扣耳322配合的稳定性。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塑料中框320和塑料下壳330的连接稳定性,倒扣33a的数量为多个,沿塑料下壳330的周向间隔排布,扣耳322的数量为多个,沿塑料中框320的周向间隔排布。如此,大幅的增加了塑料中框320和塑料下壳330的连接强度和连接均匀性。
参照图17至图21,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的减低保护壳300(功能模组)的厚度,所述塑料下壳330包括下基板331,所述下基板331面向所述塑料中框320的一侧开设有脱模槽33b;所述倒扣33a安装于所述脱模槽33b的底部。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倒扣33a位于下基板331的边缘,倒扣33a的扣合部的凸出部分朝向塑料下壳330的内侧。脱模槽33b的整体外形可以有很多,如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等,以脱模槽33b为长方形槽为为例。倒扣33a包括连接臂和扣合部,连接臂的一端与脱模槽33b的槽底连接,另一端与扣合部连接。为了确保保护壳300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安装功能元件,并且塑料下壳330和塑料中框320可以稳定的配合,使得连接臂(倒扣33a)需要有足够的长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将倒扣33a的底部(连接部远离扣合部的一端)设置于脱模槽33b的槽底,使得倒扣33a保持其自身高度的前提下,减小了倒扣33a凸出于塑料下壳330内侧面的高度,在保护壳300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小保护壳300的整体厚度,也即可以减少功能模组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倒扣33a与塑料下壳330一体成型注塑,为了确保倒扣33a可以稳定脱模的同时有效的降低保护壳300的厚度。所述脱模槽33b自所述下基板331的边缘向所述下基板331的中部延伸,如此,使得脱模槽33b位于塑料下壳330的内部,不易受到外部影响。所述脱模槽33b的槽宽大于所述倒扣33a的宽度尺寸;所述脱模槽33b的槽长大于所述倒扣33a的高度尺寸。如此,使得倒扣33a可以顺利的脱模,有利于提高塑料下壳330的成型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塑料下壳330与塑料中框320的连接稳定性,所述塑料下壳330还包括倾斜侧板332,所述倾斜侧板332与所述下基板331的边缘连接,所述倾斜侧板332一侧与所述塑料中框320的外周缘抵接。倾斜侧板332自下基板331的边缘在下基板331至塑料中框320的方向上、向远离下基板331中部的方向倾斜延伸。倾斜侧板332的整体外形呈环形设置,面向塑料中框320的一端具有抵接面,该抵接面与塑料中框320的端部抵接,以从整体上限位塑料中框320和塑料下壳330的相对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塑料中框320和塑料下壳330的配合进度已经安装后的安装稳定性,所述倾斜侧板332面向所述塑料中框320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凸筋33c,所述限位凸筋33c沿所述倾斜侧板332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塑料中框320的内侧壁上对应所述限位凸筋33c形成有限位槽325,所述限位槽325被配置为供所述限位凸筋33c插接。限位凸筋33c设置在倾斜侧面与塑料中框320配合的端部,在装配过程中,将限位凸筋33c插入到限位槽325内,就可以确定塑料中框320与塑料下壳330的转配精度。在装配好之后,限位槽325限制限位凸筋33c在槽宽的方向移动,使得塑料中框320和塑料下壳330的相对位置稳定,有利于提高二者的装配稳定性。限位凸筋33c可以呈环形设置,也可以包括多段限位段,多段限位段沿倾斜侧板332的周向间隔排布呈环形。同样的,限位槽325可以为一个整体的环形槽,也可以包括多个槽段,多个槽段沿塑料中框320的周向间隔排布呈环形。如此,通过限位凸筋33c和限位槽325的布置,有利于提高塑料中框320和塑料下壳330之间的配合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确保倒扣33a的形变能力,所述限位凸筋33c对应所述倒扣33a的位置形成避让缺口。避让缺口的宽度大于倒扣33a倒扣33a的宽度,使得倒扣33a在收到挤压,需要发生形变时,倒扣33a的连接臂可以向避让缺口的方向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倒扣33a在扣合过程中可以发生适应性的形变,有利于倒扣33a的装配。同时,在装配完成后,在收到外部作用力时,倒扣33a可以发生变形来使用作用力,避免倒扣33a的损坏,如此,有利于提高倒扣33a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脱模槽33b处的强度,所述下基板331上还设置有补强筋33d,所述补强筋33d自邻近所述倒扣33a的所述脱模槽33b的槽壁、沿所述下基板331的边缘向远离所述倒扣33a的方向延伸。补强筋33d沿倾斜侧板33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下基板331与倾斜侧板332的连接处。补强筋33d的数量为两段,也即对应每一个脱模槽33b设置有两段间隔排布的补强筋33d。通过补强筋33d的设置,使得脱模槽33b临近倾斜侧壁的一侧强度得到补充,使得倒扣33a处的强度得到增加,有利于提高倒扣33a的安装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脱模,所述脱膜槽的槽宽为2-4mm,以3mm为例。 脱膜槽的槽深为0.2~0.5mm,可以为0.25mm,0.3mm,0.4mm。脱膜槽的槽长为2~5mm,可以为2.5mm,3mm,3.5mm,4mm。所述倒扣33a的高度为2~4mm,可以为2.5mm,2.75mm,3mm,3.5mm。所述倒扣33a的宽度为1~2mm,可以为1.5mm,1.7mm,1.8mm。
参照图10至图16,在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的连接过程中,通常使用胶粘,由于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的较薄,在胶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胶水过多溢出,在支撑件200的周缘形成“斑痕”的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新的按摩模组。具体地,一种按摩模组,包括:支撑件200,所述支撑件200包括: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所述第一片体230具有第一贴合侧壁239、所述第二片体250具有第二贴合侧壁252,所述第一贴合侧壁239的边部与所述第二贴合侧壁252的边部的其中之一具有胶接槽23c,另一具有胶接凸起25a,所述胶接凸起25a位于所述胶接槽23c内,所述胶接槽23c的底部与所述胶接凸起25a的端部之间具有胶接间隔23e;所述胶接槽23c的侧壁面与所述胶接凸起25a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与该胶接间隔23e连通的第一溢胶槽25c;胶接部23p,所述胶接部23p位于胶接间隔23e内,以连接所述胶接凸起25a于所述胶接槽23c;按摩单元,所述按摩单元安装于所述支撑件20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可以为硬质片体,以第一片体230为柔性片体和/或第二片体250为柔性片体为例。第一片体230的第一贴合侧壁239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以第一片体230面向第二片体250的侧壁为例;同样的,第二片体250的第二贴合侧壁252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以第二片体250面向第一片体230的侧壁为例,第一贴合侧壁239与第二贴合侧壁252贴合。第一贴合侧壁239的边部与第二贴合侧壁252的边部的其中之一具有胶接槽23c,另一具有胶接凸起25a,指的是,第一贴合侧壁239上具有胶接槽23c,第二贴合侧壁252上具有与胶接槽23c对应的胶接凸起25a;或者,第一贴合侧壁239上具有胶接凸起25a,第二贴合侧壁252上具有与胶接凸起25a对应的胶接槽23c。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为,第一贴合侧壁239上具有胶接槽23c和胶接凸起25a,第二贴合侧壁252上具有与第一贴合侧壁239上的胶接槽23c对应的胶接凸起25a,也具有与第一贴合侧壁239上的胶接凸起25a对应的胶接槽23c。
在胶接凸起25a安装至铰接槽内时,胶接凸起25a的自由端与胶接槽23c的槽底之间具有胶接间隙,该胶接间隙内可以容置胶接部23p,以实现胶接凸起25a的端部与胶接槽23c的槽底之间的粘接配合。在胶接槽23c的侧壁与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之间形成的第一溢胶槽25c,可以位于胶接凸起25a的内侧壁和胶接槽23c的内侧槽壁之间,也可以位于胶接凸起25a的外侧壁和胶接槽23c的外侧槽壁之间。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片体230的边部和第二片体250的边部的粘接过程中,可以在胶接槽23c内设置液态的胶液,当胶接凸起25a进入到胶接槽23c内挤压胶液时,胶液在挤压作用下沿胶槽的长度方向流动,当胶液较多时,胶液将流向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与胶接槽23c的槽壁之间,此时,多余的胶液将流入至与胶接槽23c连通的第一溢胶槽25c内,避免胶液溢出胶接槽23c,从而避免了在支撑件200的周缘形成“斑痕”的现象,从而避免了对支撑件200的周沿进行清理的工序,大幅的减少了按摩模组生产的工作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使得胶液留在胶接凸起25a和铰接槽之间,有利于提高胶接凸起25a和胶接槽23c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提高支撑件200的连接稳定性。
关于第一溢胶槽25c的形成方式有很多,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第一种情况,所述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储胶槽25d,所述第一储胶槽25d的槽壁与所述胶接槽23c的侧壁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溢胶槽25c。
在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储胶槽25d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侧壁局部壁凹陷形成,也可以在侧壁上设置凸片,在凸片之间形成。此时,第一储胶槽25d位于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上,第一储胶槽25d的槽沿可以与胶接槽23c的侧壁贴合,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第一溢胶槽25c由第一储胶槽25d的槽壁和第一储胶槽25d的槽口对应的胶接槽23c的槽壁围合形成。其中,所述胶接凸起25a沿所述第二贴合侧壁252的边缘延伸呈环形,所述第一储胶槽25d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一储胶槽25d沿所述胶接凸起25a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如此,可以大幅的增加第一溢胶槽25c的数量,可以大幅的提高支撑件200的容胶量,有利于提高支撑件200的防溢胶能力,也大幅的增加了胶接凸起25a与胶接槽23c的连接位置,有利于提高胶接凸起25a与胶接槽23c的连接可靠性,有利于提高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的连接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防溢胶能力,胶接槽23c位于第一贴合侧壁239的边缘,胶接槽23c沿第一贴合侧壁239的边缘延伸呈环形。胶接槽23c远离第一贴合侧壁239中部的槽侧壁凸出于第一贴合侧壁239设置,以与胶接凸起25a背对第二贴合侧壁252中部的侧壁连接,从而增加了胶水需要溢出的行程,增加了胶水外溢的阻力,有效的阻止了胶水的外溢。
第二种情况,所述胶接槽23c的槽侧壁上形成有第二储胶槽,所述第二储胶槽的槽壁与所述胶接凸起25a的侧壁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溢胶槽25c。
在胶接槽23c的侧壁上形成第二储胶槽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槽壁局部壁凹陷形成,也可以在槽壁上设置凸片,在凸片之间形成。此时,第二储胶槽位于胶接槽23c的槽壁上,第二储胶槽的槽沿可以与胶接凸起25a的侧壁贴合,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第一溢胶槽25c由第二储胶槽的槽壁和第二储胶槽的槽口对应的胶接凸起25a的侧壁围合形成。
第三种情况,所述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储胶槽25d,所述胶接槽23c的槽侧壁上形成有第二储胶槽,所述第一储胶槽25d的槽壁和所述第二储胶槽的槽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溢胶槽25c。
在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储胶槽25d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侧壁局部壁凹陷形成,也可以在侧壁上设置凸片,在凸片之间形成。在胶接槽23c的侧壁上形成第二储胶槽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槽壁局部壁凹陷形成,也可以在槽壁上设置凸片,在凸片之间形成。此时,第一储胶槽25d位于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上,第二储胶槽位于胶接槽23c的侧壁上,第一储胶槽25d位的槽沿与第二储胶槽位的槽沿可以贴合,也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
值得说明的是,上面的三种情况可以任意组合的出现在同一支撑件200上的不同位置,也即第一种情况可以和第二种情况和/或第三种情况同时出现,第二种情况也可以和第三种情况同时出现。
参照图7至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一溢胶槽25c内的胶液更加均匀,所述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上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储胶槽25d,所述多个第一储胶槽25d沿所述胶接凸起25a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上邻近所述第一储胶槽25d的位置形成有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与所述多个第一储胶槽25d连通。和/或,所述胶接槽23c的槽侧壁上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二储胶槽,所述多个第二储胶槽沿所述胶接槽23c的槽侧壁的延伸方向排布;所述胶接槽23c的槽侧壁上邻近所述第二储胶槽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连通槽与所述多个第二储胶槽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储胶槽25d以凹槽为例,也即第一储胶槽25d以胶接凸起25a的侧壁局部向内凹陷或者切除为例。多个第一储胶槽25d可以设置在胶接凸起25a的一个侧壁上,也可以设置在相对的两个侧壁上,或者沿胶接凸起25a的周向排布。第一连通槽沿胶接凸起25a的外侧壁延伸,使得第一储胶槽25d通过第一连通槽连通,当任意第一储胶槽25d内的胶液满了之后,可以通过第一连通槽流动至其它的第一储胶槽25d,而不会因为挤压力过大而从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之间流出。如此,不仅仅有利于第一储胶槽25d之间的胶水流通,还使得第一溢胶槽25c的防溢效果更好。同样的,第二储胶槽以凹槽为例,也即第二储胶槽以胶接槽23c的槽侧壁局部向内凹陷或者切除为例。多个第二储胶槽可以设置在胶接槽23c的一个槽侧壁上,也可以设置在相对的两个槽侧壁上,或者沿胶接槽23c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周向排布。第二连通槽沿胶接槽23c的槽壁延伸,使得第二储胶槽通过第二连通槽连通,当任意第二储胶槽内的胶液满了之后,可以通过第二连通槽流动至其它的第二储胶槽,而不会因为挤压力过大而从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之间流出。如此,不仅仅有利于第二储胶槽之间的胶水流通,还使得第一溢胶槽25c的防溢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支撑件200在胶接过程中的容胶量,所述胶接凸起25a的侧壁面上形成有第一胶接凸台25b,所述第一胶接凸台25b与所述胶接槽23c的侧壁面贴合,以在所述胶接槽23c的侧壁面与所述胶接凸起25a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溢胶槽25e;和/或,所述胶接槽23c的侧壁面形成有第二胶接凸台,所述第二胶接凸台与所述胶接凸起25a的侧壁面贴合,以在所述胶接槽23c的侧壁面与所述胶接凸起25a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溢胶胶槽;或者,所述胶接凸起25a的侧壁面上形成有第一胶接凸台25b,所述胶接槽23c的侧壁面形成有第二胶接凸台,所述第一胶接凸台25b和所述第二胶接凸台25b抵接,以在所述胶接槽23c的侧壁面与所述胶接凸起25a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溢胶胶槽;所述第一溢胶槽25c形成于所述第二溢胶槽25e的槽底。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形成第二溢胶槽25e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下面举例说明。
第一种情况,通过在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上设置第一胶接凸台25b,使得第一胶接凸台25b与胶接槽23c的槽壁贴合,在胶接凸起25a的侧壁和胶接槽23c的槽壁之间形成容置间隙,该容置间隙为第二溢胶槽25e。第二溢胶槽25e与第一溢胶槽25c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储胶槽25d形成于第二溢胶槽25e的底部,使得第一溢胶槽25c和第二溢胶槽25e连通。
第二种情况,通过在胶接槽23c的槽侧壁上设置第二胶接凸台,使得第二胶接凸台与胶接凸起25a侧壁贴合,在胶接槽23c的槽壁和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之间形成容置间隙,该容置间隙为第二溢胶槽25e。第二溢胶槽25e与第一溢胶槽25c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储胶槽25d形成于第二溢胶槽25e的底部,使得第一溢胶槽25c和第二溢胶槽25e连通。
第三种情况,通过在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上设置第一胶接凸台25b,通过在胶接槽23c的槽侧壁上设置第二胶接凸台,使得第一胶接凸台25b与第二胶接凸台抵接,在胶接槽23c的槽壁和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之间形成容置间隙,该容置间隙为第二溢胶槽25e。
值得说明的是,上面的三种情况可以任意组合的出现在同一支撑件200上的不同位置,也即第一种情况可以和第二种情况和/或第三种情况同时出现,第二种情况也可以和第三种情况同时出现。通过第二溢胶槽25e的设置,并且将多个第一溢胶槽25c与第二溢胶槽25e连通,使得第一溢胶槽25c内的胶水可以通过第二溢胶槽25e流动。当任意第一溢胶槽25c内的胶水过多时,可以流向第二溢胶槽25e,甚至流动至其他的第一溢胶槽25c,从而使得胶水可以更加均匀,同时,也不会因为单个第一溢胶槽25c内的胶水过多而外溢至支撑件200的外部,于此,有利于进一步的避免胶水外溢而形成“痕斑”的现象出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胶接凸起25a与胶接槽23c的连接稳定性,所述胶接槽23c的槽底形成多个间断槽23f,所述多个间断槽23f沿所述胶接槽23c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本实施例中,间断槽23f由胶接槽23c的底部局部凹陷或者局部切除形成,间断槽23f内可以容置胶水。间断槽23f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如呈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设置,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在胶接凸起25a进入到胶接槽23c内并挤压胶水时,多余的胶水一部分会向第一溢胶槽25c和第二溢胶槽25e内流动,还有一部分会流入至间断槽23f内,连接间断槽23f的槽壁与胶接凸起25a的底部。通过间断槽23f的设置,使得支撑件200的容胶能力更强,同时,有利于提高胶接凸起25a与胶接槽23c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提高支撑件20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支撑件200的适应性,相邻的两个所述间断槽23f之间具有胶接凸块23g;所述间断槽23f与所述第一溢胶槽25c对应设置,以使所述间断槽23f与所述第一溢胶槽25c连通。或者,所述胶接凸块23g与所述第一溢胶槽25c对应设置,以使所述间断槽23f与所述第一溢胶槽25c隔离。或者,所述第一溢胶槽25c对应所述胶接凸块23g和所述间断槽23f的连接处设置。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设置间断槽23f和第一溢胶槽25c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种情况下,间断槽23f与第一溢胶槽25c正对设置,使得间断槽23f与第一溢胶槽25c内的胶水可以互通,如此,当第一溢胶槽25c内的胶水过多时,胶水可以流动至间断槽23f而避免外溢。第二种情况下,胶接凸块23g与第一溢胶槽25c对应设置,以使间断槽23f与第一溢胶槽25c隔离。该种工况下,胶接凸块23g上的胶水会快速的向第一溢胶槽25c的方向流动,并流动至第一溢胶槽25c内,使得胶接凸起25a的侧壁与胶接槽23c的槽壁之间具有可靠的连接位置,以及具有足够的胶接面积,从而有利于确保胶接凸起25a和胶接槽23c的连接稳定性。第三种情况下,第一溢胶槽25c对应胶接凸块23g和间断槽23f的连接处设置,使得第一溢胶槽25c的部分与间断槽23f连通,部分与胶接凸块23g对应,使得胶水既可以快速的进入到胶接凸起25a和胶接槽23c的槽壁之间,多余的胶水又可以流至间断槽23f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胶水的均匀性,所述胶接槽23c的底部形成有第三连通槽,所述第三连通槽沿所述胶接槽23c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连通槽连通所述多个间断槽23f。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三连通槽连可以设置的位置有很多,如位于胶接槽23c的底部与槽侧壁的连接处,也可以位于胶接槽23c底部的中央,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以第三连通槽靠近间断槽23f宽度方向的中部为例。通过第三连通槽的设置,使得胶接槽23c底部的间断槽23f得以连通,当任意间断槽23f内的胶水过多时,可以通过第三连通槽流动至其它的间断槽23f内,避免局部的胶水过多而溢流出支撑件200。值得说明的是,第三连通槽可以与第一连通槽、第二连通槽以及第二溢胶槽25e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进行配合,使得多个间断槽23f、多个第一溢胶槽25c得以全部连通,甚至可以实现多余胶水在间断槽23f、第一溢胶槽25c、第三连通槽等中的循环流动,极大的增加了胶水流动的自由度,可以使得多余的胶水可以充分在各个槽之间流动,尽量的使得胶水更加均匀,避免局部胶水过多而外溢出支撑件200。
以上主要介绍了第一片体230的边部与第二片体250的边部之间的配合,下面简单的介绍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中部的连接。所述第一贴合侧壁239和所述第二贴合侧壁252上的其中之一具有粘接槽23h,另一具有粘接凸起,所述粘接凸起和所述粘接凸起粘接配合。粘接槽23h自第一贴合侧壁239的中部延伸至第一贴合侧壁239的边部,或者自第一贴合侧壁239一侧的边缘,经过第一贴合侧壁239的中部后延伸至第一贴合侧壁239的另一边部。粘接槽23h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如呈环形、呈直线型等等,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设置和调整。同样的,粘接凸起自第二贴合侧壁252的中部延伸至第二贴合侧壁252的边部,或者自第二贴合侧壁252一侧的边缘,经过第二贴合侧壁252的中部后延伸至第二贴合侧壁252的另一边部。如此,使得第一贴合侧壁239的中部和第二贴合侧壁252的中部得以紧固连接。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粘接槽23h可以形成与第二贴合侧壁252,粘接凸起可以形成与第一贴合侧壁239,粘接槽23h和粘接凸起的布局形式与上面的实施例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防止胶水外溢,所述粘接槽23h和所述胶接槽23c形成于所述第一贴合侧壁239,所述粘接槽23h邻近所述第一贴合侧壁239边部的部分与所述胶接槽23c连通。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粘接槽23h与胶接槽23c连通,使得粘接槽23h和胶接槽23c内的胶水可以相互流动,当粘接槽23h和胶接槽23c中一者的内局部的胶水过多时,可以流动至另一者中,从而避免由于局部胶水过多而外溢出支撑件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支撑件200的稳定性,避免第一片体230的边部和第二片体250的边部之间出现开胶现象,可以在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的边部设置防折弯结构。具体地,本申请进一步提供一种按摩模组,该按摩模组包括:柔性支撑件200,所述柔性支撑件200包括胶接部(以胶水为例)、柔性的第一片体230和柔性的第二片体250,所述胶接部(以胶水为例)连接所述第一片体230的边部与所述第二片体250的边部;所述第一片体230和/或所述第二片体250局部隆起,以使所述柔性支撑件200形成多个功能段,以及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功能段的连接段,其中,所述功能段具有由所述第一片体230和/或所述第二片体250局部隆起形成的隆起部;所述多个功能段和所述连接段沿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连接段在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均形成有防折弯结构;功能模组,所述功能模组对应所述隆起部安装于所述功能段。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隆起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可以为第一片体230局部隆起的第一隆起部231,也可以为第二片体250隆起的第二隆起部251,具体的可以参照上面的实施例。隆起部的数量有多个,沿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功能模组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为电源盒、电控盒等等。柔性支撑件200对应隆起部的位置形成有装配腔,功能模组设置于对应的装配腔内,使得具有隆起部(功能模组)的位置,按摩模组的硬度较高不容易发生变形,也即柔性支撑件200的功能段不容易发生变形。于是,在按摩模组使用的过程中,变形的位置通常为相邻的两个隆起部之间的部分,也即柔性支撑件200的连接段容易发生形变。连接段在柔性支撑件2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均形成有防折弯结构,使得连接段处的弯折难度增加,在受到外力时,连接段的形变量减少,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连接段处由于形变量过大而出现开胶的现象。防折弯结构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在连接段设置加强筋、加强片,也可以在连接段设置其它可以增加连接段的柔性支撑件200的抗变形能力的结构,在此不做特殊的限定。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片体230的边部和第二片体250的边部之间设置胶接部,使得第一片体230的边部和第二片体250的边部得以胶粘连接,同时在柔性支撑件200的连接段设置防折弯结构,以增加连接段的抗变形能力,如此,当柔性支撑件200在弯折时,在连接段的位置发生弯折,连接段的两端因为防折弯结构的设置可避免发生弯折或发生小幅度弯折,从而可降低柔性支撑件200在连接段两端边缘处发生开胶的风险,有利于提高柔性支撑件200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兼顾防止边部开胶和保持柔性支撑件200的形变能力,以及保持柔性支撑件200的形变顺畅性。所述防弯折结构包括配合连接的连接凸部25f和连接凹槽23k;所述连接凸部25f设置于所述第一片体230面向所述第二片体250的第一贴合侧壁239,所述连接凹槽23k形成于所述第二片体250面向所述第一片体230的第二贴合侧壁252,第二贴合侧壁252和所述第一贴合侧壁239贴近;和/或,所述连接凹槽23k形成于所述第一片体230面向所述第二片体250的第一贴合侧壁239,所述连接凸部25f形成于所述第二片体250面向所述第一片体230的第二贴合侧壁252,第二贴合侧壁252和所述第一贴合侧壁239贴近。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连接凸部25f与连接凹槽23k对应设置,并且连接凸部25f安装于连接凹槽23k内。其中,连接凸部25f和连接凹陷可以设置的位置有很多,下面具体进行说明。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凸部25f可以设置在第一片体230的第一贴合侧壁239上,此时与之对应的连接凹槽23k形成与第二片体250的第二贴合侧壁252上,第一贴合侧壁239与第二贴合侧壁252贴合。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凸部25f可以设置在第二片体250的第二贴合侧壁252上,此时与之对应的连接凹槽23k形成与第一片体230的第一贴合侧壁239上,第一贴合侧壁239与第二贴合侧壁252贴合。当然,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贴合侧壁239上既可以具有连接凸部25f也可以具有连接凹槽23k,此时与之对应的第二贴合侧壁252上则同时具有与连接凸部25f(第一贴合侧壁239)对应的连接凹槽23k,与连接凹槽23k(第一贴合侧壁239)对应的连接凸部25f。连接凸部25f和连接凹槽23k的配合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中,以连接凸部25f与连接凹槽23k通过胶粘连接为例。通过设置连接凸部25f和连接凹槽23k并且使得二者配合连接,使得配合连接的位置的强度得到增加,当形变发生在该处时,连接凸部25f和连接凹槽23k可以增加抗变形的能力,从而达到减少形变的目的。其中,所述连接凸部25f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如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矩形,以及腰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连接凸部25f的高度为0.8~1.5,可以为0.9mm,1.0 mm,1.1 mm,1.3mm。所述连接凸部25f的径向尺寸为2~4,可以为3mm。
连接凸部25f设置在第一贴合侧壁239上时,连接凸部25f邻近第一贴合侧壁239的边部设置;连接凸部25f设置在第二贴合侧壁252上时,连接凸部25f邻近第二贴合侧壁252的边部设置。同理,连接凹槽23k设置在第二贴合侧壁252上时,连接凹槽23k邻近第二贴合侧壁252的边部设置;连接凹槽23k设置在第一贴合侧壁239上时,连接凹槽23k邻近第一贴合侧壁239的边部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贴合侧壁239或者第二贴合侧壁252的边缘设置有胶接凸起25a,所述连接凸部25f与所述胶接凸起25a之间的距离为1~2.5 mm,可以为1.2mm、1.5 mm、1.7 mm、1.9 mm、2.2mm。
关于连接凸部25f和连接凹槽23k的数量和防弯折的工作原理,所述防弯折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连接凸部25f和两个所述连接凹槽23k,两个所述连接凸部25f间隔排布于所述连接段在柔性支撑件20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两个所述连接凹槽23k间隔排布于所述连接段在柔性支撑件20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所述连接凸部25f与所述连接凹槽23k配合胶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连接凸部25f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两个连接凸部25f与两个连接凹槽23k插接并且通过粘胶粘接,形成两个连接位置。如此,使得两个连接位置之间的连接段,为在柔性支撑件200需要发生变形时(为了更好的贴肤或者具体工况需要)最容易发生形变的部分。通过两个连接位置的设置,使得二者之间的连接段的抗变形能力得到大幅的增加(该连接段两端的抗变形能力大幅增加,同时,在该连接段内,大幅的缩短了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受力点之间的距离,在连接段受力时,力将快速的传递至连接凸起和连接凹槽23k的配合位置,连接处的抗变形能力强,将阻碍变形的继续,如此使得连接段的抗变形能力得到增加),同时也不会使得变形所需要的力发生太大的突变。设置有两个连接凸部25f和连接凹槽23k,并将两个连接凸部25f设置在连接段的两端后的柔性支撑件200,容易变形的位置非常准确(两个连接处之间的连接段),同时,大幅的增加了该连接段的抗变形的能力,使得柔性支撑件200可以发生形变的同时,减少了形变的幅度,如此,有利于柔性支撑件200适用于腰部等需要柔性支撑件200形变量较少的按摩装置,如按摩腰带等。既能满足一定幅度形变的需要,又可以防止柔性支撑件200大幅度变形而开胶。两个连接凸部25f之间的距离为9~13mm,可以为10mm,11mm。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发挥连接凸部25f与连接凹槽23k连接所带来的抗变形效果,所述功能段和所述连接段的连接处形成有连接交线,所述连接凸部25f邻近所述连接交线设置。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功能段和连接段均沿柔性支撑件200的宽度方向延伸,在功能段和连接段的交界处具有连接交线,该连接交线沿柔性支撑件200的宽度方向延伸。连接凸部25f临近连接交线设置,可以使得整个的连接段都受到连接凸部25f和连接凹槽23k的配合所带来的影响,有利于调节整个连接段的抗变形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调节连接段的抗变形能力,所述隆起部的整体外形呈腰形设置,所述隆起部沿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宽度方向延伸;相邻两所述隆起部的边缘,以及所述柔性支撑件200的边缘围合形成类三角区域,所述连接凸部25f和/或所述连接凹槽23k位于所述三角区域内。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片体230上的第一隆起部231呈腰形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一隆起部231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类三角的区域。和/或,第二片体250上的第二隆起部251呈腰形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二隆起部251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类三角的区域。类三角区域指的是,整体外形类似三角形,但是其边和角根据实际的情况呈弧形边和弧形角等,其边的数量也可以超过三条,较短的边不影响该区域的整体外形。通过将连接凸部25f和连接凹槽23k的配合设置在该区域内,可以使得整个区域的抗变形能力得到增加,有利于整体的改善该区域的抗变形能力,使得该区域整体的抗变形能力更加均匀,用户在使用时,不会感觉到形变时发生顿挫,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调整连接段的抗开胶能力,所述第一贴合侧壁239和/或所述第二贴合侧壁252上开设有走线槽23j,所述走线槽23j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装配腔,以供所述功能模组的导线通过。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走线槽23j沿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开始,贯穿相邻两个功能段之间的连接段。通过走线槽23j的设置,使得不同装配腔内的工作模组可以实现导线和信号线的连接,并且不增加柔性支撑件200的整体厚度。同时,连接段的长度方向与柔性支撑件200的宽度方向一致,走线槽23j的长度方向与柔性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一致,如此,使得连接段的长度方向走线槽23j的长度方向交错,在连接段发生形变时,需要克服走线槽23j所带来的阻力,也即,走线槽23j的设置,增加了连接段的抗变形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导线的安装稳定性,所述第一贴合侧壁239和/或所述第二贴合侧壁252上邻近所述走线槽23j的位置形成有限位凸部23i,所述限位凸部23i延伸至所述走线槽23j内用以限位走线槽23j内的导线;所述第二贴合侧壁252和/或所述第一贴合侧壁239上对应所述限位凸部23i形成有避让凹槽25g,所述限位凸部23i与所述避让凹槽25g配合。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走线槽23j可以形成于第一贴合侧壁239上,此时限位凸部23i邻近走线槽23j设置于第一贴合侧壁239上,避让凹槽25g则形成与第二贴合侧壁252上。走线槽23j也可以形成于第二贴合侧壁252上,此时限位凸部23i邻近走线槽23j设置于第二贴合侧壁252上,避让凹槽25g则形成于第一贴合侧壁239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的连接稳定性,同时,提高功能段和连接段的保持能力。所述第一贴合侧壁239上对应所述隆起部的边缘形成有粘接槽23h,所述第二贴合侧壁252上对应所述粘接槽23h形成有粘接凸起,所述粘接凸起与所述粘接槽23h通过粘胶连接;和/或,所述第一贴合侧壁239上对应所述隆起部的边缘形成有粘接凸起,所述第二贴合侧壁252上对应所述粘接槽23h形成有粘接槽23h,所述粘接凸起与所述粘接槽23h通过粘胶连接。本实施例中,
粘接槽23h自第一贴合侧壁239的中部延伸至第一贴合侧壁239的边部,或者自第一贴合侧壁239一侧的边缘,经过第一贴合侧壁239的中部后延伸至第一贴合侧壁239的另一边部。粘接槽23h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如呈环形、呈直线型等等,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设置和调整,以沿第一隆起部231的周向延伸为例。同样的,粘接凸起自第二贴合侧壁252的中部延伸至第二贴合侧壁252的边部,或者自第二贴合侧壁252一侧的边缘,经过第二贴合侧壁252的中部后延伸至第二贴合侧壁252的另一边部,以沿第二隆起部251的周向延伸呈环形为例。如此,使得第一贴合侧壁239的中部和第二贴合侧壁252的中部得以紧固连接。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粘接槽23h可以形成与第二贴合侧壁252,粘接凸起可以形成与第一贴合侧壁239,粘接槽23h和粘接凸起的布局形式与上面的实施例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按摩效果和按摩体验 ,所述隆起部上设置有电刺激按摩片232,所述隆起部的外表面具有环形凹槽23d,所述环形凹槽23d沿所述电刺激按摩片232的周向延伸。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隆起部以形成于第一片体230近肤侧的第一隆起部231为例,电刺激按摩片232设置在第一隆起部231上。在用户使用按摩腰带时,为了提高按摩效果和按摩体感,将在电刺激按摩片232上涂抹按摩液(如黄道益、精油等等),由于电刺激按摩片232的表面光滑(为了提高贴肤的体验),在非水平状态下,多余的按摩液无法在电刺激按摩片232上长时间停留,多余的按摩液将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到环形凹槽23d内。在用户使用按摩装置的过程中,按摩液可以从环形凹槽23d中流出,粘附在人体皮肤上。特别是在电刺激按摩片232受到人体皮肤的挤压,隆起部发生形变时,环形凹槽23d中的按摩液在挤压力的作用下与人体皮肤粘附。如此,通过环形凹槽23d的设置,有利于存储适量的按摩液,在用户使用按摩装置时提高用户的按摩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用户的按摩体验,所述环形凹槽23d包括多个径向尺寸不同的环形子槽,所述多个环形子槽按照其径向尺寸由小到大的顺序、自所述隆起部的中部向边缘依次环套排布;和/或,所述环形凹槽23d的槽深为0.15-0.3mm;和/或,所述环形凹槽23d的槽宽为0.4-0.6mm。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环形凹槽23d包括多个环形子槽,环形子槽从大到小依次套设,中部为电刺激按摩片232。如此,使得电刺激按摩片232的周围围绕有多层的环形子槽,当有多余的按摩液时,按摩液由内到外依次进入到各环形子槽。通过将环形凹槽23d设置为包括多个环形子槽,一方面增加了存储按摩液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环形子槽的槽深可以较小,有利于按摩液在使用时充分流出,避免残留。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隆起部的高度自其边缘向中部逐渐增加,以使所述多个环形子槽在高度方向呈阶梯分布。也即,隆起部的高度自靠近电刺激按摩片232的位置向四周逐渐减小,使得环形子槽的高度不一致。在按摩仪进入到环形子槽时,从上往下依次填充,在使用按摩装置时,随着按摩的进行,隆起部发生形变,使得环形子槽内的按摩液依次流出,并且粘附于人体皮肤。如此,使得环形子槽内的按摩液有序的被使用。
参照图10至图16,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隆起部恢复初始状态的能力,所述隆起部包括环形支撑部23a和安装部23b,所述环形支撑部23a自所述第一片体230的近肤侧面向远离所述第二片体250的方向凸出延伸,所述安装部23b自所述环形支撑部23a的自由端向所述支撑部所围成区域的中部延伸,以在所述安装部23b和所述环形支撑部23a的连接处形成弯折部;所述按摩模组还包括支撑筋23n,所述支撑筋23n设置于所述弯折部面向所述第二片体250的一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隆起部包括第一隆起部231和第二隆起部251,第一隆起部231形成于第一片体230上,第二隆起部251形成于第二片体250上,自第一片体230的近肤侧面向远离第二片体250的方向凸出延伸。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隆起部251上也可以形成有支撑筋23n,具体地结构与第一隆起部231上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以支撑筋23n设置在第一隆起部231上为例。支撑筋23n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如呈条状、块状、片状等等均可,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以支撑筋23n呈片状为例。支撑筋23n的整体外形可以有很多,如呈方形、圆形、椭圆形等等,本实施例中,以支撑筋23n的整体外形呈类三角形为例。由于设置在弯折处,三角形的支撑筋23n可以非常好的与该处的形状进行配合。具体地,类三角形的一条角边与环形支撑部23a的内侧壁贴合,一条角边与安装部23b的内侧壁贴合,另一条角边连接另外的两条角边远离弯折处的一端。如此,类三角形的支撑筋23n可以提供更大的抗变形阻尼。支撑筋23n自环形支撑部23a向隆起部的中部延伸至安装部23b,使得支撑筋23n同时与环形支撑部23a和安装部23b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弯折部面向第二片体250的一侧设置支撑筋23n,使得支撑筋23n可以同时与环形支撑部23a和安装部23b连接,在隆起部受到外部挤压力发生形变时,支撑筋23n发生弹性形变,并存储有弹性势能,当隆起部上的外力撤出时,支撑筋23n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恢复到自然状态,此过程中,支撑筋23n驱动环形支撑部23a和安装部23b恢复到初始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隆起部的恢复能力,所述支撑筋23n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筋23n沿所述支撑部的周向间隔排布。本实施中,通过设置多个支撑筋23n,使得环形支撑部23a和安装部23b之间的抗变形能力和恢复能力更强,有利于提高隆起部的回复能力。其中,所述支撑筋23n的厚度为0.6~2mm,可以为0.8 mm、0.9 mm、1.0 mm、1.2 mm、1.5mm等。支撑筋23n的厚度不宜太大,当厚度大于2mm时所产生的阻尼太大,将使得第一隆起部231的形变难度过大,不利于用户的按摩。支撑筋23n的厚度不宜太小,当厚度小于0.6mm时将使得其抗变形能力和恢复力较弱,无法非常好的及时回复原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23b的近肤侧具有安装插槽,所述按摩模组包括电刺激按摩片232,所述电刺激按摩片232的边缘插设于所述安装插槽。如此,电刺激按摩片232可以便捷的安装于隆起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安装部23b的强度,所述安装部23b的背肤侧向所述第二片体250的方向凸出延伸形成补强凸台23l,以在所述补强凸台23l和所述环形支撑部23a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环形的连接槽23m,所述支撑筋23n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连接槽23m内。本实施例中,补强凸台23l的形状可以有很多,以呈环形设置为例。补强凸台23l的整体外形与安装部23b的整体外形相当,以对整个安装部23b全面补强。通过补强凸台23l的设置,增加了安装部23b在第一片体230背肤侧的厚度,有利于增加安装部23b的强度。同时,缩小了环形支撑部23a的内侧壁与安装部23b的内侧壁之间的夹角,减少了弯折部内侧的变形量和增加了弯折部的抗变形能力,有利于第一隆起部231更好的恢复到初始状态。
参照图1至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按摩模组与穿戴腰带100的连接便捷性。本申请进一步提出一种按摩腰带,包括:
穿戴腰带100,所述穿戴腰带100具有收容腔,以及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安装口11a,所述穿戴腰带100具有近肤侧,在所述穿戴腰带100的近肤侧形成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限位口11b;在所述穿戴腰带100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安装口11a的尺寸大于所述限位口11b的尺寸;
按摩模组,所述按摩模组包括支撑件200,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件200上的按摩单元,所述支撑件200呈扁平状设置;所述按摩模组被配置为通过所述安装口11a进入所述收容腔,以使所述按摩模组具有安装状态,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按摩单元通过所述限位口11b外露于所述穿戴腰带100的近肤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穿戴腰带100为柔性腰带,可以由棉毛织物制成,也可以由人造革、皮革等柔性材质制成。安装口11a用于供支撑件200进入和移出收容腔,安装口11a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如呈圆形、方形、椭圆形等等,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以可以供支撑件200进入和移出为基础。安装口11a的位置可以有很多,可以位于穿戴腰带100长度方向的中部,也可以靠近穿戴腰带100的其中一端。安装口11a可以位于支撑件200的近肤侧,也可以位于支撑件200的背肤侧。穿戴腰带100上还开设有限位口11b,限位口11b供支撑件200上的按摩单元外露,其中,按摩单元可以为电刺激按摩单元232,也可以为光刺激按摩单元237。限位口11b邻近安装口11a设置,当限位口11b有多个时,分别位于安装口11a长度方向的两端,使得安装口11a位于限位口11b之间。穿戴腰带100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由多个封装片拼接连接而成。具体地,穿戴腰带100包括第一封装片110和第二封装片120;所述第一封装片110包括第一封装段111,所述第二封装片120包括第二封装段121,所述第一封装段111的边部和所述第二封装段121的边部连接,以围合形成所述收容腔。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穿戴腰带100穿戴,穿戴腰带100还可以包括第一佩戴段112,或者第二佩戴段122,或者同时具有第一佩戴段112和第二佩戴段122,可以通过第一佩戴段112和/或第二佩戴段122穿戴于人体。具体地,所述第一封装片110还包括第一佩戴段112,所述第一佩戴段112与所述第一封装段111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佩戴段112用于佩戴于人体。所述第二封装片120还包括第二佩戴段122,所述第二佩戴段122与所述第二封装段121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佩戴段122用于佩戴于人体。所述第一封装片110还包括第一佩戴段112,所述第一佩戴段112与所述第一封装段111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封装片120还包括第二佩戴段122,所述第二佩戴段122与所述第二封装段12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佩戴段112与所述第二佩戴段122连接形成穿戴段,所述穿戴段用于佩戴于人体。其中,第一佩戴段1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当第一佩戴段112的数量为两个时,分别位于第一封装段111的两端,两个第一佩戴段112可以相互配合。同样的,第二佩戴段1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当第二佩戴段122的数量为两个时,分别位于第二封装段121的两端,两个第二佩戴段122可以相互配合。限位口11b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以与按摩单元的形状适配为准,在此不作特殊的限定,本实施例中,限位口11b以沿穿戴腰带100的宽度方向延伸为例。
支撑件200可以为硬质支撑件200,也可以为柔性支撑件200,本实施例中,为了支撑件200便于经过安装口11a进入和移出收容腔,以柔性支撑件200为例。通过将支撑件200设置扁平状,使得支撑件200可以通过较浅的开口通过,可以减小收容腔的两个侧壁之间所需的距离,如此,当支撑件200安装至收容腔后,有利于对支撑件200进行限位。当支撑件200安装至收容腔后,按摩单元通过限位口11b漏出,支撑件200被收容腔的近肤侧壁和背肤侧壁夹持,以使得支撑件200和按摩单元被限位于收容腔内。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穿戴腰带100设置为具有收容腔,以及与收容腔连通的安装口11a和限位口11b,支撑件200可以通过安装口11a进入到穿戴腰带100的收容腔,柔性支撑件200上的按摩单元可以通过安装口11a或者限位口11b外露,如此,在将按摩模组安装至穿戴腰带100的过程中,只需要将支撑件200通过安装口11a安装到收容腔,并且通过安装口11a、限位口11b外露按摩单元(定位),即可完成按摩模组的安装,使得按摩模组的安装和定位非常的便捷;同时,通过将支撑件200设置扁平状,使得支撑件200在进入到收容腔时,较浅的开口即可通过,可以减小收容腔的两个侧壁之间所需的距离,使得穿戴腰带100的结构可以更加紧凑,如此,当支撑件200安装至收容腔后,有利于对支撑件200进行更好的限位。
安装口11a可以开设在穿戴腰带100的近肤侧,也可以开设在穿戴腰带100的背肤侧,所述安装口11a位于所述穿戴腰带100的近肤侧,所述安装口11a和所述限位口11b沿所述穿戴腰带1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或者,所述安装口11a位于所述穿戴腰带100的背肤侧。当安装口11a位于穿戴腰带100的近肤侧时,与限位口11b位于同一侧,此时,安装口11a不仅仅可以用于供支撑件200进入收容腔,还可以作为显露按摩单元或者面板238(面板238位于支撑件200的近肤侧)的开口。当安装口11a位于穿戴腰带100的背肤侧时,安装口11a可以用于供支撑件200进入收容腔,还可以作为显露面板238(面板238位于支撑件200的背肤侧)的开口。
支撑件200上按摩单元的数量和面板238设置情况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进行设置,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当按摩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三个时,所述按摩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三个,所述三个按摩单元沿所述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三个按摩单元中的两个通过所述安装口11a外露。此时,在穿戴腰带100上,至少开设有一个安装口11a和一个限位口11b,安装口11a和限位口11b沿穿戴腰带1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由于安装口11a的尺寸大于限位口11b的尺寸,在安装口11a内设置两个按摩单元,可以为两个电刺激按摩单元232,也可以为一个光刺激按摩单元237,一个电刺激按摩单元232。两个按摩单元间隔的排布在安装口11a内,并且,按摩单元的一侧与安装口11a的边缘抵接。
当按摩单元的数量为至少四个时,所述安装口11a位于所述腰带近肤侧的中部;所述按摩单元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四个按摩单元沿所述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四个按摩单元中的两个通过所述安装口11a外露,另外两个通过所述安装口11a两端的限位口11b外露。此时,在穿戴腰带100上,至少开设有一个安装口11a和两个限位口11b,安装口11a和限位口11b沿穿戴腰带1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安装口11a位于两个限位口11b之间。由于安装口11a的尺寸大于限位口11b的尺寸,在安装口11a内设置两个按摩单元,可以为两个电刺激按摩单元232,也可以为一个光刺激按摩单元237,一个电刺激按摩单元232。两个按摩单元间隔的排布在安装口11a内,并且,按摩单元的一侧与安装口11a的边缘抵接。另外两个按摩单元分别通过两个限位口11b外露。
当按摩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五个时,所述安装口11a位于所述腰带近肤侧的中部;所述按摩单元的数量为五个,所述五个按摩单元沿所述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五个按摩单元中的三个通过所述安装口11a外露,另外两个通过所述安装口11a两端的限位口11b外露。此时,在穿戴腰带100上,至少开设有一个安装口11a和两个限位口11b,安装口11a和限位口11b沿穿戴腰带1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安装口11a位于两个限位口11b之间。由于安装口11a的尺寸大于限位口11b的尺寸,在安装口11a内设置三个按摩单元,可以为三个电刺激按摩单元232,也可以为一个光刺激按摩单元237和两个电刺激按摩单元232,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为两个或者多个光刺激按摩单元237,在此不再赘述。安装口11a中的光刺激按摩单元237位于两个电刺激按摩单元232之间,并且,两个电刺激按摩单元232的一侧与安装口11a的边缘抵接。另外两个按摩单元分别通过两个限位口11b外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200上还设置有面板238,面板238可以与光刺激按摩单元237共同安装,在一些实施例中,面板238也可以与光刺激按摩单元237分开安装,二者相互独立。具体地,所述按摩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按摩腰带还包括面板238,所述面板238安装于所述支撑件200上;所述两个按摩单元和所述面板238沿所述支撑件2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两个按摩单元中的一个和所述面板238通过所述安装口11a外露,所述两个按摩单元中的另一个通过所述限位口11b外露;或者,所述两个按摩单元通过所述安装口11a外露,所述面板238通过所述限位口11b外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限位口11b更好的对按摩单元进行限位,所述支撑件200局部隆起形成隆起部,所述按摩单元安装于所述隆起部的顶部;所述隆起部插设于所述限位口11b或者所述安装口11a内,以使所述按摩单元凸出于所述穿戴腰带100的近肤侧。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支撑件200包括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隆起部以形成于第一片体230近肤侧的第一隆起部231为例。第一隆起部231凸出于第一片体230的近肤侧面,将安装于其上的按摩单元伸出。当将按摩单元安装至安装口11a或者限位口11b时,第一隆起部231穿过限位口11b或者安装口11a,以使得按摩单元凸出于穿戴腰带100的进肤侧面。在按摩过程中,有利于按摩单元更好的贴肤。具体地,所述支撑件200包括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所述第一片体230和第二片体250贴合,所述隆起部形成于所述第一片体230背对所述第二片体250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件200在收容腔内的定位准确性和连接稳定性。所述收容腔面向所述限位口11b的腔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或第一定位结构;所述支撑件200的背肤侧对应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220。和/或,所述支撑件200的背肤侧对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设置有第二定位结构210;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220连接;和/或,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210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收容腔面向限位口11b的腔壁上设置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一定位结构,并且在支撑件200面背对限位口11b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220和第二定位结构210,第二连接结构220与第一连接结构连接,第二定位结构210与第一定位结构定位配合。如此,使得支撑件200既可以得到准确的定位,又可以得到可靠的连接安装。其中,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220的连接强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210的连接强度。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220的连接方式有很多,如胶粘、卡扣等等,本实施例中以魔术贴粘接为了。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210的配合方式有多种,有定位柱与定位孔、定位槽与定位凸台等等,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210的连接为磁吸附连接为例。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按摩装置,该按摩装置包括穿戴件和按摩模组,该按摩模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按摩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按摩模组与所述穿戴件连接,所述穿戴件用于供人体穿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按摩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具有第一贴合侧壁、所述第二片体具有第二贴合侧壁,所述第一贴合侧壁的边部与所述第二贴合侧壁的边部的其中之一具有胶接槽,另一具有胶接凸起,所述胶接凸起位于所述胶接槽内,所述胶接槽的底部与所述胶接凸起的端部之间具有胶接间隔;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与该胶接间隔连通的第一溢胶槽;胶接部,所述胶接部位于胶接间隔内,以连接所述胶接凸起于所述胶接槽;
按摩单元,所述按摩单元安装于所述支撑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储胶槽,所述第一储胶槽的槽壁与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溢胶槽;和/或,所述胶接槽的槽侧壁上形成有第二储胶槽,所述第二储胶槽的槽壁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溢胶槽;或者,
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储胶槽,所述胶接槽的槽侧壁上形成有第二储胶槽,所述第一储胶槽的槽壁和所述第二储胶槽的槽壁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溢胶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胶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储胶槽沿所述胶接凸起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上邻近所述第一储胶槽的位置形成有第一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与所述多个第一储胶槽连通;和/或,
所述第二储胶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储胶槽沿所述胶接槽的槽侧壁的延伸方向排布;所述胶接槽的槽侧壁上邻近所述第二储胶槽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二连通槽与所述多个第二储胶槽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上形成有第一胶接凸台,所述第一胶接凸台与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贴合,以在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溢胶槽,所述第二溢胶槽与所述胶接槽连通;和/或,
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形成有第二胶接凸台,所述第二胶接凸台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贴合,以在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溢胶槽,所述第二溢胶槽与所述胶接槽连通;或者,
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上形成有第一胶接凸台,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形成有第二胶接凸台,所述第一胶接凸台和所述第二胶接凸台抵接,以在所述胶接槽的侧壁面与所述胶接凸起的侧壁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溢胶槽,所述第二溢胶槽与所述胶接槽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摩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溢胶槽的槽底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溢胶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接槽的槽底形成多个间断槽,所述多个间断槽沿所述胶接槽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摩模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间断槽之间具有胶接凸块;
所述间断槽与所述第一溢胶槽对应设置,以使所述间断槽与所述第一溢胶槽连通;或者
所述胶接凸块与所述第一溢胶槽对应设置,以使所述间断槽与所述第一溢胶槽隔离;或者,
所述第一溢胶槽对应所述胶接凸块和所述间断槽的连接处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摩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接槽的底部形成有第三连通槽,所述第三连通槽沿所述胶接槽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连通槽连通所述多个间断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侧壁和所述第二贴合侧壁上的其中之一具有粘接槽,另一具有粘接凸起,所述粘接槽和所述粘接凸起粘接配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摩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槽和所述胶接槽形成于所述第一贴合侧壁,所述粘接槽邻近所述第一贴合侧壁边部的部分与所述胶接槽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片体为柔性片体和/或所述第二片体为柔性片体;和/或,
所述胶接凸起位于所述第二贴合侧壁的边缘,所述胶接凸起背对所述第二贴合侧壁中部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储胶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按摩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接凸起沿所述第二贴合侧壁的边缘延伸呈环形,所述第一储胶槽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一储胶槽沿所述胶接凸起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按摩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接槽位于所述第一贴合侧壁的边缘,所述胶接槽沿所述第一贴合侧壁的边缘延伸呈环形;
所述胶接槽远离所述第一贴合侧壁中部的槽侧壁凸出于所述第一贴合侧壁设置,以与所述胶接凸起背对所述第二贴合侧壁中部的侧壁连接。
14.一种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装置包括穿戴件和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按摩模组,所述按摩模组与所述穿戴件连接,所述穿戴件用于供人体穿戴。
CN202222769785.1U 2022-10-20 2022-10-20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Active CN220002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69785.1U CN220002279U (zh) 2022-10-20 2022-10-20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69785.1U CN220002279U (zh) 2022-10-20 2022-10-20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002279U true CN220002279U (zh) 2023-11-14

Family

ID=88680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69785.1U Active CN220002279U (zh) 2022-10-20 2022-10-20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0022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14769A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电极片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颈部按摩仪
CN220002279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CN220655921U (zh) 按摩腰带
CN219595158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CN220546401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CN210644849U (zh) 一种防水效果好的美容仪
CN217793770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9595159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腰带
CN220656208U (zh) 理疗装置
CN220899093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腰带
CN220656207U (zh) 理疗模组和按摩腰带
CN220656200U (zh) 电刺激模块和按摩腰带
CN219595630U (zh) 可穿戴按摩仪
CN219557993U (zh) 按摩腰带
CN219271530U (zh) 按摩组件及按摩腰带
CN220801434U (zh) 按摩装置及具有其的按摩仪
CN214415431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8739882U (zh) 理疗模组和理疗装置
CN218420343U (zh) 按摩仪
CN111328230A (zh) 无线传屏装置
CN220632532U (zh) 可穿戴按摩装置
CN221084426U (zh) 可穿戴按摩仪
CN218739875U (zh) 电极片组件、理疗模组和按摩腰带
CN214415427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2730724U (zh) 一种颈部按摩仪电极片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颈部按摩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