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01434U - 按摩装置及具有其的按摩仪 - Google Patents

按摩装置及具有其的按摩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01434U
CN220801434U CN202321712181.1U CN202321712181U CN220801434U CN 220801434 U CN220801434 U CN 220801434U CN 202321712181 U CN202321712181 U CN 202321712181U CN 220801434 U CN220801434 U CN 220801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main body
head
massaging
massage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1218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KG Health Technologie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01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01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按摩装置及具有其的按摩仪,其中,按摩装置包括主体和按摩头,主体包括软胶基板和柔性片体,柔性片体连接于软胶基板厚度方向的一侧,按摩头包括按摩头本体和振动元件,按摩头本体设于软胶基板并伸出软胶基板厚度方向的另一侧,振动元件设于按摩头本体内用于带动按摩头本体相对于软胶基板振动,软胶基板被构造为:在主体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软胶基板支撑按摩头以阻止按摩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垂,在主体处于弯曲状态下适配佩戴者的身体以使按摩头贴合佩戴者的身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装置,不仅使得按摩头能够贴合佩戴者的身体,还可保证按摩头能够准确止抵在待按摩处,提升按摩效果,进而提升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按摩装置及具有其的按摩仪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202320273725.2,申请日为2023年01月31日、申请号为202320170294.7,申请日为2023年01月31日以及申请号为202320218361.8,申请日为2023年01月31日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并要求该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中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引入本申请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按摩装置及具有其的按摩仪。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工作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一些慢性病(如: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的发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为了达到消除疲劳、治疗或预防病痛的目的,市面上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按摩仪。
但是,现有市面上的按摩仪,尤其是佩戴式按摩仪,无法有效支撑按摩头,导致按摩头在佩戴过程中易下垂,无法准确止抵至待按摩处,且现有按摩仪不易弯曲,贴合性能较差,降低按摩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按摩装置,所述按摩装置贴合性能好且按摩头可准确止抵至待按摩处,按摩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按摩装置的按摩仪。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软胶基板和柔性片体,所述柔性片体连接于所述软胶基板厚度方向的一侧;按摩头,所述按摩头包括按摩头本体和振动元件,所述按摩头本体设于所述软胶基板并伸出所述软胶基板厚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振动元件设于所述按摩头本体内,用于带动所述按摩头本体相对于所述软胶基板振动;其中,所述软胶基板被构造为:在所述主体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所述软胶基板支撑所述按摩头以阻止所述按摩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垂,在所述主体处于弯曲状态下适配佩戴者的身体以使所述按摩头贴合所述佩戴者的身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装置,通过将主体设置成包括软胶基板和柔性片体,并将软胶基板设置成在主体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可支撑按摩头,从而避免在按摩装置佩戴过程中按摩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垂,也就是保证按摩头的位置稳定性,确保按摩装置佩戴完成后按摩头能够准确止抵在佩戴者身体的待按摩处;同时,软胶基板和柔性片体配合还可使得主体能够弯曲,进而使得主体和按摩头在使用过程中均可贴合佩戴者的身体,这样在保证按摩装置能够稳定佩戴在佩戴者身体上的同时,还可使得按摩头能够准确贴合在佩戴者身体的待按摩处,提升按摩效果,保证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装置还包括:硬质的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主体并用于安装电池和/或控制电路板,在所述主体处于所述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所述软胶基板与所述电控盒共同支撑所述主体以阻止所述主体在所述按摩头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与所述按摩头的至少部分在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上交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主体的中部,多个所述按摩头在所述主体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电控盒相对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的宽度大于所述主体的宽度的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软胶基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盒包括第一硬质壳体和第二硬质壳体,所述第一硬质壳体与所述软胶基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硬质壳体与所述柔性片体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装置还包括:硬质件,所述硬质件设于所述主体长度方向的端部,在所述主体处于所述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所述软胶基板、所述硬质件与所述电控盒共同支撑所述主体以阻止所述主体在所述按摩头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片体为硅胶片体或者布料片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软胶基板具有连接面,所述连接面的至少一部分围绕所述按摩头设置,所述柔性片体具有配合面,所述配合面与所述连接面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连接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按摩头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装置还包括:硬质的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主体并用于安装电池和/或控制电路板,所述连接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电控盒与所述按摩头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头可浮动地安装于所述软胶基板,所述柔性片体朝向所述软胶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凹槽,且所述凹槽设于与所述按摩头相对的位置,所述凹槽用于给所述按摩头提供浮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在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按摩头之间的最小距离为15mm-3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按摩头成多组布置,多组所述按摩头在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排布,每组所述按摩头包括两个在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排布的所述按摩头,每组中的两个所述按摩头呈夹角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头的背向所述主体的一侧表面形成凸曲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头凸出于所述主体的高度为5mm-2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按摩头包括沿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按摩头和第二按摩头,所述第一按摩头相对于所述第二按摩头更靠近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一按摩头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按摩头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头与所述第二按摩头之间的高度差为1mm-6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头还包括:电极件,所述电极件安装于所述按摩头本体的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按摩装置还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脉冲输出模块和主控器,所述主控器用于在按摩时先控制所述振动元件振动、再控制所述脉冲输出模块向所述电极件输出电刺激按摩电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动元件包括电机和偏心件,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按摩头本体内部,所述电机的转轴连接所述偏心件并用于带动所述偏心件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按摩头振动,所述电机的转速为2000转/分钟-7500转/分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包括带体以及前述的按摩装置,所述带体连接所述按摩装置,所述带体用于绑设于所述佩戴者的身体上以使所述按摩装置的按摩头贴合所述佩戴者的身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通过采用前述的按摩装置,以保证按摩仪的贴合效果,同时确保按摩仪上的按摩头能够准确止抵在佩戴者身体上的待按摩处,从而提升按摩效果,保证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按摩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按摩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按摩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按摩装置的爆炸图。
图5为图4中区域Ⅰ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按摩装置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按摩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按摩装置的俯视图。
图9为图8沿A-A线的剖视图。
图10为图8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按摩装置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控盒的爆炸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控盒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二硬质壳体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第一硬质壳体与控制电路板之间的爆炸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按摩装置的主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极件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柔性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柔性电路板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按摩头本体与振动元件之间的爆炸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按摩头本体与振动元件之间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按摩仪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按摩仪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00、按摩仪;100、按摩装置;10、主体;11、软胶基板;110、本体;112、褶皱部;111、第一避让孔;113、第二避让孔;114、连接面;12、柔性片体;120、凹槽;121、配合面;123、第二安装孔;124、第一安装孔;103、套接部;101、浮动空间;20、按摩头;202、连接部;23、按摩头本体;201、安装腔;2011、第一空间;2012、第二空间;231、隔板;2311、轴口;232、凸台部;233、环缘部;234、环槽;235、避空凹槽;236、线槽;237、收容槽;238、通孔;22、振动元件;221、电机;2211、电机轴;222、偏心件;24、安装板;220、振动连接部;21、电极件;211、接触片体;212、连接片体;2121、连接段;2123、扣接段;2124、缺口;2122、支撑段;214、温度传感器;240、第一按摩头;250、第二按摩头;251、第一卡钩;252、第一卡位;261、第二卡钩;262、第二卡位;30、控制电路板;40、电控盒;41、第一硬质壳体;411、第一支撑板;42、第二硬质壳体;402、连接座;421、挡块;422、电池安装槽;420、第二支撑板;423、第二板体;62、卡块;50、电池;70、柔性电路板;71、第一电连接部;72、第二电连接部;73、第一部分;731、主干部;732、分支部;74、第二部分;75、第三部分;80、硬质件;60、带体;601、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装置100。
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装置100包括:主体10和按摩头20。
其中,如图4、图6和图7所示,主体10包括软胶基板11和柔性片体12,柔性片体12连接于软胶基板11厚度方向的一侧。这里所说的厚度方向可以理解为是图12中所示出的前后方向,也就是说,当按摩装置100佩戴后,在按摩装置100的前后方向上,柔性片体12连接于软胶基板11的一侧,以便于形成主体10,保证主体10的结构性能。
在具体的示例中,柔性片体12连接于软胶基板11的后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将主体10设置成包括软胶基板11和柔性片体12,软胶基板11在确保主体10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同时,还可保证软胶基板11自身可变形,柔性片体12主要起到保护、遮挡的作用,并避免柔性片体12自身阻碍软胶基板11变形,因此,本申请的软胶基板11和柔性片体12配合在保证主体10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同时,还可确保主体10在外力作用下可变形,从而确保在使用按摩装置100时,主体10能够根据佩戴者的身形、体态等进行弯曲变形,以此保证主体10与佩戴者身体的贴合度。
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按摩头20包括按摩头本体23和振动元件22,按摩头本体23设于软胶基板11并伸出软胶基板11厚度方向的另一侧。这里是指,按摩头本体23设于软胶基板11并从远离柔性片体12的方向伸出软胶基板11,以实现将按摩头本体23的至少一部分伸出至主体10的前侧,这样当佩戴者佩戴按摩装置100时,可确保按摩头本体23能够接触佩戴者的身体,以便于利用按摩头本体23实现按摩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将按摩头本体23设于软胶基板11,因软胶基板11自身具有一定结构强度,可实现利用软胶基板11支撑按摩头本体23,提高按摩头本体23的位置稳定性,从而保证按摩头本体23的工作性能。
结合图1、图8和图10所示,振动元件22设于按摩头本体23内,振动元件22用于带动按摩头本体23相对于软胶基板11振动。这样当按摩头本体23与佩戴者的身体接触时,可实现带动按摩头本体23相对于佩戴者身体振动,达到利用按摩头本体23对佩戴者的身体进行振动按摩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将振动元件22设于按摩头本体23内,一方面可确保振动元件22能够有效带动按摩头本体23相对于软胶基板11振动,另一方面还可利用按摩头本体23固定、保护、遮挡振动元件22,以提高振动元件22的位置稳定性,并延长振动元件22的使用寿命以及提升振动元件22的使用安全性。
软胶基板11被构造为:在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软胶基板11支撑按摩头20以阻止按摩头2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垂,在主体10处于弯曲状态下适配佩戴者的身体以使按摩头20贴合佩戴者的身体。
也就是说,在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软胶基板11可支撑按摩头20以阻止按摩头20发生位移,从而确保在佩戴按摩装置100的过程中,按摩头20的位置稳定,这样在按摩装置100佩戴完成后,可使得按摩头20能够准确止抵在身体上的待按摩处,保证按摩效果,并避免按摩头20在佩戴按摩装置100的过程中发生晃动,降低按摩装置100的佩戴难度,提升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其中,上述所说的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可以理解为是主体10平展且主体10的宽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主体10的长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也就是图8所示出的状态,当然,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也可以是主体10平展且主体10的宽度方向沿左右方向延伸,主体10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延伸(该状态图中未示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佩戴按摩装置100的过程中,佩戴者一般将按摩装置100调整为图8所示出的状态进行佩戴,但因按摩头20自身具有一定重量,导致按摩头20在佩戴过程中易因重力作用下垂,从而降低按摩装置100的佩戴难度,并导致按摩头20在佩戴完成后无法有效止抵在佩戴者身体的待按摩处。因此,本申请将软胶基板11构造成在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可支撑按摩头20,以利用软胶基板11阻止按摩头2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垂。
同时,将软胶基板11设置成被构造为:在主体10处于弯曲状态下适配佩戴者的身体以使按摩头20贴合佩戴者的身体。也就是说,在主体10处于弯曲状态下以适配于佩戴者的身体时,软胶基板11可使按摩头20贴合佩戴者的身体,从而确保按摩头20产生的振动能够有效传递至佩戴者的身体,达到对佩戴者的身体进行振动按摩的目的,并保证按摩效果。
在具体的示例中,当主体10为适配佩戴者的身体而弯曲时,软胶基板11可带动按摩头20朝佩戴者的身体移动,以使按摩头20能够贴合佩戴者的身体。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装置100,将主体10设置成包括软胶基板11和柔性片体12,软胶基板11和柔性片体12配合在保证主体10自身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同时,还可使得主体10在外力作用下可变形,这样在佩戴者佩戴按摩装置100时,即可保证主体10能够根据佩戴者的身形、体态等进行弯曲变形,以提高主体10与佩戴者身体的贴合度,也就是提高按摩头20与佩戴者身体的贴合度,保证按摩效果,且可变形的主体10还可使得按摩装置100能够适配不用身材的佩戴者,扩大按摩装置100的使用范围,此外,还可利用柔性片体12保证按摩装置100的美观度。
同时,将软胶基板11设置成在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可支撑按摩头20,从而避免在按摩装置100佩戴过程中按摩头20因自身重力作用下垂,也就是保证按摩头20在主体10上的位置稳定性,确保按摩装置100在佩戴完成后按摩头20能够准确止抵在佩戴者身体的待按摩处,进一步保证按摩效果,降低按摩装置100的佩戴难度。
此外,还将软胶基板11设置成在主体10处于弯曲状态适配佩戴者的身体时,使按摩头20贴合佩戴者的身体,使得按摩头20产生的振动能够有效传递至佩戴者,提升按摩效果,保证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综上,本申请的主体10设有软胶基板11,并将软胶基板11设置成可阻止按摩头2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垂,这样在确保主体10能够根据佩戴者形态变形以使按摩头20能够始终贴合佩戴者身体的同时,还可保证按摩头20的位置稳定性,使得按摩头20在佩戴完成后能够准确止抵在待按摩处,以提升按摩效果,并降低按摩装置100的佩戴难度。
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按摩头20对位简单、准确,且按摩装置100可实现与不同形态的佩戴者贴合配合,保证按摩效果,并使得按摩装置100的适用范围广。
可选地,软胶基板11可采用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热塑性弹性体)、TPU(Thermoplastic Urethane,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硅胶或其他软胶制成,以使得软胶基板11不仅具有一定结构强度,且还可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也就确保软胶基板11能够带动按摩头20贴合佩戴者身体,同时还可使得在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软胶基板11能够有效支撑按摩头20以阻止按摩头2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垂,从而降低按摩头20的对位难度,并保证对位精度,提高按摩质量。
也就是说,通过将软胶基板11采用上述材料制成,在保证软胶基板11能够支撑按摩头20的同时,还可使得软胶基板11自身能够产生变形以带动按摩头20移动。
此外,上述材料还可使得软胶基板11在失去外力后可恢复原有形状,也就是在不使用按摩装置100时,软胶基板11可恢复至原有形状,以便于后续使用以及主体10的变形,同时,还有利于按摩装置100的存放。
在具体的示例中,软胶基板11的原有形状为平铺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片体12为硅胶片体或者布料片体。也就是说,柔性片体12可采用硅胶、布料等材料制成,以确保柔性片体12能够跟随软胶基板11同步变形,保证按摩头20与佩戴者身体的贴合度,同时还可使得柔性片体12在失去外力后可恢复原有形状,以便于按摩装置100的后续使用以及变形。
此外,当柔性片体12为硅胶片体时,可使得柔性片体12自身具有一定结构强度,便于利用柔性片体12和软胶基板11配合支撑按摩头20,进一步提高按摩头20的位置稳定性。
综上,本申请的主体10能够稳定支撑按摩头20,降低按摩头20的对位难度,并提高对位精度,同时,主体10可跟随佩戴者的形态弯曲变形,以贴合佩戴者的身体,保证按摩质量,且主体10还可在不使用时恢复原有形状,以便于后续使用过程中的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7所示,软胶基板11上设有贯穿其的第一避让孔111,按摩头本体23设于第一避让孔111并通过第一避让孔111伸出,以实现将按摩头本体23伸出软胶基板11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从而便于实现按摩头本体23与佩戴者身体的接触配合,达到按摩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摩头本体23内设有安装腔201(安装腔201的具体结构可参见图22),振动元件22安装在安装腔201内并可带动按摩头本体23一起振动,同时还可利用按摩头本体23支撑振动元件22,提高振动元件22的位置稳定性,从而保证振动元件22的工作性能。
在具体的示例中,按摩头20包括连接部202(连接部202的具体结构可参见图12),连接部202连接主体10,按摩头本体23固定连接至连接部20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按摩装置100还包括:硬质的电控盒40,电控盒40设于主体10并用于安装电池50和/或控制电路板30,在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软胶基板11与电控盒40共同支撑主体10以阻止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从而保证主体10的结构稳定性,使得主体10在佩戴过程中平整,以降低按摩装置100的佩戴难度,同时还可避免按摩头20发生位移,以进一步提高按摩头20的位置稳定性,降低按摩头20的对位难度,确保按摩头20能够准确止抵在待按摩处,保证按摩质量。
在具体的示例中,将电控盒40设于主体10,主要利用电控盒40增加主体10的结构强度,从而避免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达到利用软胶基板11与电控盒40共同支撑主体10以阻止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卷曲主要是指主体10在宽度方向上的弯曲,该卷曲发生时会导致按摩头20发生位移,同时增加按摩装置100的佩戴难度,因此,本申请将软胶基板11与电控盒40限定为可共同支撑主体10以阻止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上文中所提及的弯曲主要是指主体10在长度方向上的弯曲,该弯曲可使得主体10能够跟随佩戴者的身形变形,以保证按摩头20与佩戴者身体贴合度,进而保证按摩头20的按摩效果,因此,本申请将主体10设置为可处于弯曲状态。
此外,本申请将电池50和/或控制电路板30安装至电控盒40,因电控盒40形成为硬质电控盒40,可利用电控盒40支撑、保护电池50和/或控制电路板30,提高电池50和控制电路板30的位置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并延长电池50和控制电路板30的使用寿命,且还可使得按摩装置100结构紧凑、小巧,便于使用、携带。
同时,因电池50和/或控制电路板30自身具有一定结构强度,将电池50和/或控制电路板30安装至电控盒40,还可利用电池50和/或控制电路板30、电控盒40配合共同支撑主体10,以进一步避免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硬质壳体41和第二硬质壳体42围合形成一容纳空间,电池50和控制电路板30均安装至容纳空间,且电池50和控制电路板30沿电控盒40的厚度方向叠置,以实现合理利用电控盒40内的空间。
可选地,电控盒40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以对电池50和控制电路板30进行较好的保护,同时还可确保电控盒40能够支撑主体10以阻止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硬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如:亚克力)、无机玻璃、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金属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8所示,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的至少部分在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交叉。其中,这里所说的宽度方向也可以理解为是图8中所示出的上下方向,交叉是指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的至少部分在主体10的上下方向上部分重叠但在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以避免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在主体10的上下方向上存在间隔,这样当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可避免主体10宽度方向上的结构在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之间发生弯折,进而使主体10很难在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之间因按摩头20的重力作用发生卷曲,从而保证主体10的结构稳定性,降低主体10的佩戴难度,同时还可保证提高按摩头20的位置稳定性,进一步降低按摩头20的对位难度。同时,还可使得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在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这样在确保按摩头20能够有效跟随主体10的弯曲变形时,还可避免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共振,保证按摩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的至少部分在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交叉,也可以理解为,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在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且在第一平面内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第一平面为垂直于主体10长度方向的平面,也就是垂直于图1中的左右方向、平行于图1中的上下方向的平面。
综上,本申请设置硬质的电控盒40,并创造性设置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位置,以有效阻止在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主体10的卷曲。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按摩头20的数量为多个,电控盒40设于主体10的中部,多个按摩头20在主体10长度方向上位于电控盒40相对两侧。一方面使得多个按摩头20能够均匀分布在主体10上,每个按摩头20用于带动自身区域以及周围的软胶基板11振动,使得每个按摩头20带动的振动区域小,从而提升按摩头20的振动效果,提升佩戴者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设置在主体10中部的电控盒40可实现更好地支撑主体10,使得主体1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受力均匀,从而有效避免主体10在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发生宽度方向上的卷曲。
也就是说,本申请创造性设置多个按摩头20和电控盒40的位置,在确保每个按摩头20的振动效果的同时,还可有效避免主体10发生卷曲。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多个按摩头20可以是电控盒40的相对两侧均设有一个按摩头20,也可以是电控盒40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多个按摩头20,以实现在主体10上设置多个按摩头20。
其中,当电控盒40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多个按摩头20时,多个按摩头20可沿主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也可沿主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还可沿主体10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间隔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当多个按摩头20沿主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时,电控盒40在阻止主体10发生卷曲的同时,还可避免在宽度方向上的相邻两个按摩头20相互碰撞,以延长按摩头2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8所示,电控盒40的宽度大于主体10的宽度的1/2。其中,这里所说的宽度均为沿主体10的上下方向所延伸的长度,也就是说,电控盒40在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主体1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长度的1/2,从而增加电控盒40在上下方向上的覆盖面积,从而提高电控盒40对主体10的支撑力,这样即可利用电控盒40稳定支撑主体10,进一步确保在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软胶基板11与电控盒40配合能够共同支撑主体10以阻止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从而保证主体10在上下方向上的平整度,降低按摩装置100的佩戴难度,并避免按摩头20在佩戴时产生位移,以此降低按摩头20的对位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8所示,电控盒40至少部分设于软胶基板11上。以增加电控盒40与软胶基板11的接触面积,也就是增加电控盒40与软胶基板11的连接强度,使得电控盒40与软胶基板11相对位置稳定性,进而使得利用电控盒40能够更好的支撑主体10,避免主体10在佩戴过程中卷曲。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4所示,软胶基板11上设有贯穿其的第二避让孔113,第二避让孔113的开口面积小于电控盒40与软胶基板11的接触面积,电控盒40通过第二避让孔113设于主体10,实现将电控盒40的至少部分设于软胶基板11上,便于利用电控盒40支撑主体10,提升支撑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和图13所示,电控盒40包括第一硬质壳体41和第二硬质壳体42,第一硬质壳体41与软胶基板11固定连接,第二硬质壳体42与柔性片体12固定连接。以实现电控盒40与主体10的固定连接,从而便于利用电控盒40支撑主体10,避免主体10在佩戴过程中卷曲。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一硬质壳体41与软胶基板11固定连接以用于支撑软胶基板11,第二硬质壳体42与柔性片体12固定连接以用于支撑柔性片体12,也就是说,第一硬质壳体41和第二硬质壳体42可分别对软胶基板11和柔性片体12形成支撑,实现更好地支撑主体10,使得主体10结构稳定,避免主体10在宽度方向上发生卷曲,也就是避免主体10在佩戴过程中卷曲,降低佩戴难度。
可选地,第一硬质壳体41通过第二避让孔113与软胶基板11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4所示,柔性片体12上设有贯穿其的第一安装孔124,第二硬质壳体42通过第一安装孔124与柔性片体12固定连接,利用第二硬质壳体42支撑柔性片体12。
可选地,第一安装孔124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二硬质壳体42与柔性片体12的接触面积,以实现将第二硬质壳体42的至少部分设于柔性片体12上,提高第二硬质壳体42的支撑性能,进而避免主体10在佩戴过程中卷曲。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固定连接可以是粘接,也可以是采用模压方式连接。
可选地,第一硬质壳体41和第二硬质壳体42固定连接,以保证电控盒40的结构稳定性,确保利用电控盒40能够保护、支撑设置在其内的电池50和/或控制电路板30,同时还可确保电控盒40能够有效支撑主体10以阻止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其中,这里的固定连接可以是粘接、焊接、卡接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摩装置100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电源线的插头连接的接口,接口与控制电路板30电连接,通过接口与外部电源连接,能够为按摩装置100供电。
可选地,如图4所示,电控盒40的一侧凸设有连接座402,接口设于连接座402中,主体10的一侧对应连接座402设有套接部103,套接部103套设在连接座402的前端。通过设置连接座402和套接部103,能够对接口进行保护,并且接口的位置位于主体10的一侧容易插接且节省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连接座402位于电控盒40的第二硬质壳体42上,套接部103位于主体10的柔性片体12中。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连接座402位于电控盒40的第一硬质壳体41上,套接部103位于主体10的软胶基板11上,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50安装在由第一硬质壳体41和第二硬质壳体42围合形成的容纳空间内,电池50与控制电路板30电连接,通过接口能够为电池50充电。
可选地,结合图9、图14和图15所示,电池50夹设在控制电路板30和第二硬质壳体42之间,第二硬质壳体42的内侧设置有多个挡块421,由多个挡块421围成一个电池安装槽422,电池50安装在电池安装槽422中,防止电池50在容纳空间发生晃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30通过卡合结构安装在第一硬质壳体41上。卡合结构包括多个卡口和分别与多个卡口配合的多个卡块62(卡块62的结构可参见图16)。
可选地,结合图15和图16所示,第一硬质壳体41的第一壁部朝向第二硬质壳体42的一面设有第一支撑板411,第一支撑板411围绕控制电路板30设置。第二硬质壳体42的第二板体423朝向第一硬质壳体41的一面对应第一支撑板411相应地设有第二支撑板420,第二支撑板420与第一支撑板411对接以对第一硬质壳体41和第二硬质壳体42进行支撑,以避免第一硬质壳体41和第二硬质壳体42受压而损坏电控盒40内的控制电路板30和电池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按摩装置100还包括:硬质件80,硬质件80设于主体10长度方向的端部,在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软胶基板11、硬质件80与电控盒40共同支撑主体10以阻止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也就是说,本申请不仅利用软胶基板11和电控盒40配合支撑主体10,还利用硬质件80对主体10进行支撑,以进一步避免在佩戴过程中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提高主体10的结构稳定性,并避免按摩头20发生位置变化,降低按摩头20的对位难度,使得按摩头20能够准确止抵在待按摩处,保证按摩效果。
在具体的示例中,将硬质件80设于主体10长度方向的端部,主要利用硬质件80增加主体10端部的结构强度,从而避免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达到利用软胶基板11、硬质件80与电控盒40共同支撑主体10以阻止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的目的。
综上,本申请同时利用软胶基板11、硬质件80与电控盒40配合支撑主体10。其中,软胶基板11用于对主体10的整个结构进行支撑,硬质件80主要对主体10的端部进行支撑,电控盒40用于对主体10在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进行支撑,进而避免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宽度方向上的卷曲,以此保证按摩头20的位置稳定性,达到对按摩头20进行支撑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将硬质件80设在主体10长度方向的端部,在确保利用硬质件80对主体10进行支撑的同时,还可避免硬质件80影响软胶基板11弯曲变形,进而使得按摩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贴合佩戴者的身体。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硬质件80包括多个,多个硬质件80间隔设在主体10长度方向的两端,多个硬质件80配合以实现支撑主体10在长度方向上的端部,避免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
可选地,如图4所示,柔性片体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第二安装孔123,硬质件80通过第二安装孔123设于柔性片体12,以实现将硬质件80设于主体10,便于利用硬质件80支撑主体10。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安装孔123沿柔性片体12的宽度方向延伸,这样将硬质件80设于柔性片体12时,可使得硬质件80能够沿主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从而确保利用硬质件80能够有效阻止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宽度方向上的卷曲。
可选地,硬质件80为按摩装置100的卡扣结构,卡扣结构用于实现主体10与带体60的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将按摩装置100固定至佩戴者的身体,利用按摩装置100对佩戴者的身体进行按摩。
也就是说,本申请直接用按摩装置100自身的结构来支撑主体10,这样在避免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的同时,还可实现简化按摩装置100的结构,降低按摩装置100的制造成本及制造难度,且还可使得按摩装置100小巧、轻便,便于携带。
可选地,硬质件80采用硬质材料制成,这样在便于实现硬质件80与带体60可拆卸连接的同时,还可确保软胶基板11、硬质件80与电控盒40配合能够有效支撑主体10以阻止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硬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如:亚克力)、无机玻璃、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金属等。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硬质件80与主体10的固定连接,可同时在软胶基板11和柔性片体12上开设安装孔(该示例图中未示出),以安装固定硬质件80;也可只在软胶基板11上开设安装孔,在柔性片体12上设置配合槽(本申请的图2、图3、图6、图7、图11和图24示出了该示例);同时还可只在柔性片体12上开设安装孔(本申请的图1、图4、图8和图17示出了该示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图8和图10所示,软胶基板11具有连接面114,连接面114的至少一部分围绕按摩头20设置,柔性片体12具有配合面121,配合面121与连接面114固定。其中,将配合面121与连接面114固定连接,以实现软胶基板11与柔性片体12的固定连接,软胶基板11与柔性片体12相互支撑,可保证主体10的结构稳定性。
同时,将连接面114的至少一部分围绕按摩头20设置,以实现将软胶基板1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成围绕按摩头20设置,此时可利用软胶基板11支撑按摩头20,提高按摩头20的位置稳定性,避免按摩头20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移,进而避免按摩头20相对于软胶基板11发生位置偏移,尤其是在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可有效利用软胶基板11支撑按摩头20以阻止按摩头20发生位移,也就是阻止按摩头2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垂,这样在避免按摩头20带动主体10发生卷曲的同时,还可保证按摩头20的位置稳定性,以确保在按摩装置100佩戴完成后,按摩头20能够准确止抵在佩戴者身体的待按摩处,保证按摩效果,同时还可降低按摩装置100的佩戴难度。
也就是说,本申请一方面通过提高主体10的结构稳定性(通过软胶基板11、硬质件80和电控盒40)来避免按摩头20在佩戴过程中下垂,另一方面还利用结构稳定的主体10支撑按摩头20来避免按摩头20在佩戴过程中下垂,从而保证按摩头20的位置稳定性,降低按摩头20的对位难度,并提高对位精度,保证按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10所示,连接面114的至少一部分围绕第一避让孔111设置,这样当将按摩头20设于第一避让孔111时,可实现将连接面114的至少一部分围绕按摩头20设置,以利用软胶基板11支撑按摩头2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说的连接面114主要是指软胶基板11正对柔性片体12的一侧面,配合面121是指柔性片体12正对软胶基板11的一侧面,配合面121与连接面114固定,以实现软胶基板11与柔性片体12的固定连接。其中,这里的配合面121与连接面114固定可通过粘接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2所示,主体10包括本体110和褶皱部112,本体110上设有第一避让孔111,第一避让孔111的周向设于褶皱部112,连接面114的一部分形成在褶皱部112的内表面,从而实现将连接面114的至少一部分围绕按摩头20设置,达到利用软胶基板11对按摩头20进行支撑的目的。
可选地,连接面114与按摩头20固定连接,以增加软胶基板11的支撑强度,确保利用软胶基板11能够稳定支撑按摩头20,进而提高按摩头20的位置稳定性,避免按摩头20在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下垂。
在具体的示例中,连接面114与按摩头20粘接以形成固定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2所示,褶皱部112的一端连接本体110,褶皱部112上的连接面114与按摩头本体23固定连接,进而实现软胶基板11与按摩头20的固定连接,确保在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软胶基板11能够有效支撑按摩头20以阻止按摩头2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垂。
需要说明的是,因软胶基板11具有一定结构强度且在外力作用在可发生变形,因此,本申请在利用软胶基板11支撑按摩头20的同时,还不会阻止按摩头20振动,使得按摩头20在振动元件22的作用能够有效产生振动以达到对佩戴者进行振动按摩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10和褶皱部112为一体结构,可采用软胶例如硅胶通过注射(模压)的方式制成。
可选地,如图12所示,褶皱部112的横断面呈波浪形,通过设置褶皱部112,能够很好的对按摩头本体23和振动元件22的振动进行缓冲,减少振动传递到主体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和图8所示,按摩头20的数量为多个,连接面11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邻两个按摩头20之间。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软胶基板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邻两个按摩头20之间,以使得相邻两个按摩头20间隔设置,且因软胶基板11为弹性件在接收到振动时可吸收部分振动,因此可避免相邻两个按摩头20在振动过程中发生共振,保证按摩头20的按摩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当多个按摩头20沿主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时,将连接面11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相邻两个按摩头20之间,还可避免当主体10处于弯曲状态时,长度方向上的相邻两个按摩头20相互碰撞,以延长按摩头20的使用寿命,并进一步保证按摩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软胶基板11上设有多个第一避让孔111,多个第一避让孔111间隔设置以使软胶基板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避让孔111之间,这样在按摩头20装配完成后,即可实现在相邻两个按摩头20之间设置连接面114。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和图8所示,按摩装置100还包括:硬质的电控盒40,电控盒40设于主体10并用于安装电池50和/或控制电路板30,连接面11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之间。也就是说,软胶基板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之间,以使得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间隔设置,且因软胶基板11为弹性件在接收到振动时可吸收部分振动,因此可避免按摩头20在振动过程中带动电控盒40振动,以提高电控盒40的位置稳定性,进而使得电控盒40能够稳定支撑、保护设置在其内的电池50和/或控制电路板30。
此外,将连接面11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之间还可避免当主体10处于弯曲状态时,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相互碰撞,以延长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的使用寿命,并确保按摩头20能够有效进行振动,以保证按摩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软胶基板11上的第一避让孔111与第二避让孔113间隔设置,以使软胶基板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避让孔111与第二避让孔113之间,这样在按摩头20和电控盒40装配完成后,即可实现在电控盒40与按摩头20之间设置连接面114。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摩头20可浮动地安装于软胶基板11,结合图4和图12所示,柔性片体12朝向软胶基板11的一侧设置有凹槽120,且凹槽120设于与按摩头20相对的位置,凹槽120用于给按摩头20提供浮动空间101。以使得按摩头20能够有效进行浮动,从而达到利用按摩头20进行振动按摩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4所示,凹槽120朝远离软胶基板11的方向凹陷,以使得正对按摩头20的柔性片体12与按摩头20间隔设置,避免柔性片体12阻碍按摩头20浮动,提高按摩头20的按摩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当按摩头20包括多个时,一个凹槽120可正对多个按摩头20,这样在实现给按摩头20提供浮动空间101的同时,还可减少凹槽120的设置数量,降低柔性片体12的制造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摩头20的数量为多个,在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相邻两个按摩头20之间的最小距离为15mm-35mm。其中,这里所说的最小距离可以理解为是图8中所示出的D。
需要说明的是,当在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相邻两个按摩头20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15mm时,相邻两个按摩头20容易产生共振,且在按摩装置100使用过程中,相邻两个按摩头20易接触不利于按摩头20贴合佩戴者的身体;当在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相邻两个按摩头20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35mm时,一方面导致在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主体10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易发生卷曲,另一方面还无法在软胶基板11上设置较多数量的按摩头20,降低按摩装置100的按摩效果。
因此,本申请将在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相邻两个按摩头20之间的最小距离设置为15mm-35mm,在避免相邻两个按摩头20产生共振的同时,还可使得主体10能够根据佩戴者的身形弯曲,有利于将按摩头20贴合佩戴者,同时还可利用相邻两个按摩头20支撑主体10,避免主体10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在按摩头20重力作用下易发生卷曲,且还可实现在软胶基板11上设置较多数量的按摩头20,进而保证按摩装置100的按摩效果,提升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在具体的示例中,当按摩头20的数量为多个时,在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相邻两个按摩头20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为15mm、20mm、25mm、30mm或3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8所示,按摩头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按摩头20成多组布置,多组按摩头20在主体10的长度方向排布,每组按摩头20包括两个在主体10的宽度方向排布的按摩头20,每组中的两个按摩头20呈夹角排布。这里是指,在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排布的两个按摩头20形成为一组,通过设置多组按摩头20,多组按摩头20配合可使得每个按摩头20所对应的振动区域均较小,提高振动效果,同时还可实现对佩戴者身体的多个位置进行同时按摩。
同时,将多组按摩头20设置成在主体10的长度方向排布,可实现合理化利用主体10上的空间,确保在主体10上能够设置较多组按摩头20,进而减小每个按摩头20所对应的振动区域,提高按摩头20的振动效果。
此外,将每组中的两个按摩头20设置成呈夹角排布,可使得按摩头20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主体10的长度方向倾斜延伸,确保每组按摩头20均可包括两个在主体10的宽度方向排布的按摩头20,使得按摩头20的数量增加,这样可确保每个按摩头20带动的振动区域间隔更小,振动效果好。
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8和图11所示,每组中的两个按摩头20呈八字形排布,以实现将每组中的两个按摩头20设置成呈夹角排布。
可选地,连接面11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邻两组按摩头20之间。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软胶基板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邻两组按摩头20之间,以使得相邻两组按摩头20间隔设置,避免相邻两组按摩头20在振动过程中发生共振,保证按摩头20的按摩效果。
可选地,在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相邻两组按摩头20之间的最小距离为4mm-22mm。其中,当相邻两组按摩头20之间的最小距离小于4mm时,一方面,相邻两组按摩头20容易产生共振,另一方面不利于主体10在长度方向上的弯曲,也就是降低按摩头20与佩戴者身体的贴合度;当相邻两组按摩头20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22mm时,无法在软胶基板11上设置较多数量的按摩头20,降低按摩装置100的按摩效果。
因此,本申请将在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相邻两组按摩头20之间的最小距离设置为4mm-22mm,在避免相邻两组按摩头20产生共振的同时,还可确保在佩戴按摩装置100的过程中,主体10能够有效进行弯曲以适配佩戴者的身体,同时还可实现在软胶基板11上设置较多数量的按摩头20,使得按摩头20能够更密集地对应佩戴者的身体,进而保证按摩装置100的按摩效果,提升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在具体的示例中,当按摩头20的数量为多个时,在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相邻两组按摩头20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为4mm、10mm、14mm、20mm或22mm。
综上,当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和长度方向上均设有按摩头20时,宽度方向上的相邻两个按摩头20和长度方向上的相邻两个按摩头20之间均具有一定合适地距离,如此排布,在避免按摩头20产生共振的同时,还可使按摩头20的数量增加,以使每个按摩头20带动的振动区域均较小,且较为均匀,振动效果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和图19所示,按摩头20的背向主体10的一侧表面形成凸曲面。也就是说,按摩头20与佩戴者身体接触的一侧面形成为凸曲面,凸曲面可理解为,按摩头20与佩戴者身体接触的一侧面朝向佩戴者的身体凸起且表面形成为曲面,以保证按摩头20与佩戴者身体的接触效果,避免按摩头20对身体造成不适,也就是优化按摩头20与佩戴者身体的触感,且在按摩头20振动过程中,还可使得按摩头20能够有效止抵于佩戴者的身体且具有一定的止抵量,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可选地,按摩头20的横截面的长度为30mm-50mm、宽度为10mm-30mm。其中,按摩头20的横截面可以理解为是按摩头20平行于图1中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平面,当按摩头20的横截面的长度和宽度较小时,会降低按摩头20与佩戴者身体的接触面积,影响按摩效果;当按摩头20的横截面的长度和宽度较大时,一方面无法在主体10上设置较多数量的按摩头20,另一方面还会存在按摩头20阻碍主体10弯曲的问题,导致按摩头20无法贴合佩戴者的身体。
因此,本申请将按摩头20的横截面的长度设置为30mm-50mm、宽度设置为10mm-30mm。在保证按摩头20与佩戴者的身体具有合适接触面积的同时,还可确保主体10上能够设置较多数量的按摩头20,同时保证主体10能够根据佩戴者的身形进行弯曲,以使得按摩头20能够贴合佩戴者的身体,保证按摩效果。
在具体的示例中,按摩头20的横截面的长度可为30mm、40mm或50mm;按摩头20的横截面的宽度可为10mm、20mm或3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按摩头20凸出于主体10的高度为5mm-20mm。需要说明的是,当按摩头20凸出于主体10的高度小于5mm时,无法保证按摩头20能够止抵于佩戴者的身体,也就是在按摩头20振动时,导致振动无法有效作用在佩戴者的身体;当按摩头20凸出于主体10的高度大于20mm时,会导致按摩头20与佩戴者身体的止抵量较大,容易对佩戴者造成不适,降低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因此,本申请将按摩头20凸出于主体10的高度设置为5mm-20mm,以确保按摩头20与佩戴者身体具有合适的止抵量,保证振动传递效果,进而提升按摩效果。
在具体的示例中,按摩头20凸出于主体10的高度为5mm、10mm、15mm或2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8和图17所示,按摩头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按摩头20包括沿主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按摩头240和第二按摩头250,第一按摩头240相对于第二按摩头250更靠近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第一按摩头240的高度高于第二按摩头250的高度。也就是说,当在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多个按摩头20时,将靠近主体10长度方向中部的按摩头20定义为第一按摩头240,将远离主体10长度方向中部的按摩头20定义为第二按摩头250,并将第一按摩头240的高度设置成高于第二按摩头250的高度,以使得第一按摩头240和第二按摩头250均可与佩戴者的身体具有合适的止抵量,从而保证第一按摩头240、第二按摩头250与佩戴者身体的贴合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因第一按摩头240更靠近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中部,这样在按摩装置100佩戴完成后,第一按摩头240主要对应佩戴者身体的腰窝,通过将第一按摩头240的高度设置成高于第二按摩头250的高度,可使得第一按摩头240能够很好地贴合佩戴者的身体,从而保证按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按摩头240与第二按摩头250之间的高度差为1mm-6mm。其中,这里所说的高度差可以理解为是图17中所示出的H。通过上述设置,可使得多个按摩头20均能更好地贴合佩戴者的身体,从而保证按摩效果。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按摩头240与第二按摩头250之间的高度差为1mm、2mm、3mm、4mm、5mm或6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和图10所示,按摩头20还包括:电极件21,电极件21安装于按摩头本体23的外侧。电极件21用于产生电流以刺激佩戴者的身体,从而达到对佩戴者身体进行电刺激按摩的目的,保证按摩的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将电极件21安装于按摩头本体23的外侧,第一方面利用按摩头本体23支撑电极件21,提高电极件21的位置稳定性,保证电极件21的工作性能;第二方面,因按摩头本体23伸出软胶基板11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因此可使电极件21凸出于主体10的外表面,这样在使用时可使电极件21能够更好地与佩戴者的身体接触,保证按摩效果;第三方面,可实现在振动按摩的同时对同一位置进行电刺激按摩,满足佩戴者对同一位置的多种按摩需求,提升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电极件21包括接触片体211和连接片体212,接触片体211用于与皮肤接触,连接片体212位于接触片体211朝向按摩头本体23的一侧,且连接片体212靠近接触片体211的周缘设置,电极件21的连接片体212与按摩头本体23连接,可以是通过点胶的方式粘接连接,或者采用扣接的方式连接。
可选地,结合图12和图18所示,电极件21的连接片体212通过第二卡扣结构与按摩头本体23连接,第二卡扣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卡钩261和分别与多个第二卡钩261配合的多个第二卡位262,多个第二卡钩261设于按摩头本体23上,多个第二卡位262设于连接片体212上,通过第二卡钩261勾扣在对应的第二卡位262上将电极件21与按摩头本体23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多个第二卡钩261设于连接片体212上,而多个第二卡位262则设于按摩头本体23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按摩头本体23朝向电极件21的一侧向外凸出形成凸台部232,按摩头本体23的另一侧向内凹陷形成安装腔201(安装腔201的具体结构可参见图22),安装腔201相背的一侧设有开口以供将振动元件22放置于安装腔20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2、图18和图21所示,按摩头本体23于凸台部232的外围形成有环缘部233,并在凸台部232和环缘部233之间形成有环槽234,电极件21的连接片体212设于环槽234中,多个第二卡钩261位于环缘部233的内侧。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多个第二卡位262位于环缘部233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2、图18和图21所示,连接片体212包括连接段2121、扣接段2123、及连接在连接段2121和扣接段2123之间的支撑段2122,连接段2121连接在接触片体211与支撑段2122之间,支撑段2122抵靠在环缘部233上,扣接段2123位于连接段2121的内侧,多个第二卡位262位于扣接段2123上。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多个第二卡钩261位于扣接段2123上。通过设置支撑段2122并与支撑段2122抵靠在环缘部233上,这样,电极件21在振动元件22的带动下产生振动时,电极件21施加在按摩头本体23的力主要由环缘部233来承受,可以减轻振动时第二卡钩261与第二卡位262之间的冲击力,避免第二卡钩261和第二卡位262在振动时相脱离,使得电极件21与按摩头本体23之间安装得更加稳固。
可选地,如图18所示,扣接段2123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缺口2124,通过设置多个缺口2124,使扣接段2123更容易受力变形,这样方便第二卡位262与第二卡钩261之间的卡扣安装和拆卸。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极件21与按摩头本体23还可以是通过粘接方式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按摩装置100还包括控制电路板30,控制电路板30包括脉冲输出模块和主控器,主控器用于在按摩时先控制振动元件22振动、再控制脉冲输出模块向电极件21输出电刺激按摩电流。也就是说,控制电路板30不仅可控制振动元件22振动以带动按摩头20振动,还可控制电极件21输出电刺激按摩电流,以实现利用按摩装置100对佩戴者身体的同一位置进行振动按摩和电刺激按摩,提升按摩的舒适性。
同时,先控制振动元件22振动,再控制电极件21输出电刺激按摩电流,因振动按摩主要用于放松肌肉,电刺激按摩主要用于刺激肌肉,通过上述设置可使得按摩效果由浅入深,舒适性更好,提升佩戴者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按摩装置100还包括柔性电路板70,控制电路板30通过柔性电路板70与振动元件22、电极件21电连接,用于实现控制电极件21产生电刺激按摩电流以及控制振动元件22产生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柔性电路板70上设有第一电连接部71和第二电连接部72,第一电连接部71用于与振动元件22连接以通过控制电路板30控制振动元件22的振动,第二电连接部72用于与电极件21连接以通过控制电路板30控制电极件21产生电刺激按摩电流。
在具体的示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柔性电路板70包括第一部分73、第二部分74和第三部分75,第二部分74连接在第一部分73和第三部分75之间,第一部分73的一端与控制电路板30连接,第二部分74相对于第一部分73弯折并位于振动元件22的一端,第三部分75相对于第二部分74弯折并位于电极件21的接触片体211与振动元件22之间。
可选地,第二部分74位于凸台部232的一侧,第三部分75位于电极件21的接触片体211与凸台部232之间。
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一电连接部71位于第二部分74上,第二电连接部72位于第三部分75上。第一电连接部71位于第二部分74朝向振动元件22的一面,第二电连接部72位于第三部分75朝向接触片体211的一面。
可选地,第三部分75对应电极件21的接触片体211设有发热部,发热部包括发热导体,发热导体呈弯折铺设在第三部分75中。
可选地,如图12所示,第三部分75背向电极件21的接触片体211的一面设有温度传感器214。按摩头本体23上对应温度传感器214设有避空凹槽235,以供容纳温度传感器214。
可选地,如图12和图21所示,按摩头本体23的凸台部232的一侧设有供第二部分74穿过的线槽236。柔性电路板70的第一电连接部71位于第二部分74上,按摩头本体23设有连通安装腔201和线槽236的通孔238,以供振动元件22的振动连接部220穿过与第一电连接部71电连接。
可选地,如图21所示,按摩头本体23的凸台部232朝向电极件21的接触片体211的一面设有收容槽237,第三部分75设于收容槽237中,以通过收容槽237进行安装定位。
可选地,如图19和图20所示,柔性电路板70的第二部分74和第三部分75的数量相同且均为多个,每个第三部分75通过对应的第二部分74与第一部分73连接,每个第三部分75和对应的第二部分74配置一个按摩头20。
可选地,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一部分73整体呈鱼骨状,包括一个主干部731及多个分支部732,每个第三部分75通过对应的第二部分74与第一部分73的一个分支部732连接。
在具体的示例中,柔性电路板70的数量为两个,主体10上设置有电控盒40,控制电路板30设于电控盒40内,两个柔性电路板70分别设置在控制电路板30的相对两侧。按摩头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按摩头20分两组排列在电控盒40的相对两侧,每一组按摩头20包括至少两排和两列,同一排的两个按摩头相互平行,同一列的两个按摩头呈夹角排布。同一列的两个按摩头20呈“八”字形排布,且“八”字形的较大开口朝向电控盒40。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5所示,振动元件22包括电机221和偏心件222,电机221固定于按摩头本体23内部,电机221的转轴连接偏心件222并用于带动偏心件222转动,从而带动按摩头20振动。也就是说,本申请主要利用电机221和偏心件222配合来带动按摩头20振动,从而实现利用按摩头20进行振动按摩。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221为旋转电机,偏心件222为偏心块,偏心块固定连接旋转电机的旋转轴,主控器用于控制旋转电机转动以带动偏心块转动,偏心块在转动时间歇带动按摩头20动作,从而达到带动按摩头20振动的目的。
可选地,电机221的转速为2000转/分钟-7500转/分钟。以保证电机221的转速在合适范围内,进而保证按摩头20的振动频率在合适范围内,保证振动按摩的舒适性。
可选地,如图5和图10所示,振动元件22还包括安装板24,按摩头本体23设有与安装腔201连通的开口,以供将振动元件22放置于安装腔201内,安装板24盖设于按摩头本体23的开口以防止振动元件22从开口移出。
可选地,电机221固定连接在安装板24上,以实现将电机221及偏心件222均固定安装至按摩头本体23,从而便于利用振动元件22带动按摩头本体23相对于软胶基板11振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221通过卡接、螺栓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至安装板24,便于利用安装板24支撑电机221,提高电机221的位置稳定性,还可降低电机221与安装板24的装配难度。
可选地,结合图21和图22所示,安装板24通过第一卡扣结构与按摩头本体23连接,第一卡扣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卡钩251和分别与多个第一卡钩251配合的多个第一卡位252,多个第一卡钩251设于安装板24,多个第一卡位252设于按摩头本体23上,通过第一卡钩251勾扣在对应的第一卡位252上将安装板24与按摩头本体23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多个第一卡钩251设于按摩头本体23上,而多个第一卡位252设于安装板24上。
可选地,如图22所示,按摩头本体23于安装腔201内设有隔板231,隔板231将安装腔201分成第一空间2011和第二空间2012,电机221设于第一空间2011,偏心件222设于第二空间2012,隔板231上设有供电机221的电机轴2211穿过的轴口2311。
下面参照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1000。
如图23和图2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按摩仪1000包括:带体60和按摩装置100。
其中,按摩装置100为前述的按摩装置100,按摩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23所示,带体60连接按摩装置100,带体60用于绑设于佩戴者的身体上以使按摩装置100的按摩头20贴合佩戴者的身体。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仪1000,通过采用前述的按摩装置100,可提升按摩仪1000的贴合性,并保证在使用按摩仪1000时,按摩仪1000上的按摩头20能够准确止抵在佩戴者身体的待按摩处,提升按摩效果。
可选地,带体60可拆卸连接在按摩装置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在确保利用带体60能够将按摩装置100佩戴在佩戴者身体上的同时,还可避免带体60阻碍按摩装置100弯曲,也就是保证按摩装置100的主体10能够有效根据佩戴者的身形、体态等进行弯曲变形,保证按摩装置100与佩戴者身体的贴合度,进而提升按摩装置100的按摩效果。
在具体的示例中,带体60的两端分别与硬质件80可拆卸连接,以实现带体60与按摩装置100的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如图23和图24所示,带体60的端部设有卡接头601,卡接头601与硬质件80可拆卸连接,以实现带体60与按摩装置100的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按摩装置100及具有其的按摩仪1000的其他构成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3)

1.一种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括软胶基板和柔性片体,所述柔性片体连接于所述软胶基板厚度方向的一侧;
按摩头,所述按摩头包括按摩头本体和振动元件,所述按摩头本体设于所述软胶基板并伸出所述软胶基板厚度方向的另一侧,所述振动元件设于所述按摩头本体内,用于带动所述按摩头本体相对于所述软胶基板振动;
其中,所述软胶基板被构造为:在所述主体处于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所述软胶基板支撑所述按摩头以阻止所述按摩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垂,在所述主体处于弯曲状态下适配佩戴者的身体以使所述按摩头贴合所述佩戴者的身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装置还包括:硬质的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主体并用于安装电池和/或控制电路板,在所述主体处于所述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所述软胶基板与所述电控盒共同支撑所述主体以阻止所述主体在所述按摩头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与所述按摩头的至少部分在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上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主体的中部,多个所述按摩头在所述主体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电控盒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的宽度大于所述主体的宽度的1/2。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软胶基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包括第一硬质壳体和第二硬质壳体,所述第一硬质壳体与所述软胶基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硬质壳体与所述柔性片体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硬质件,所述硬质件设于所述主体长度方向的端部,在所述主体处于所述平展状态且竖向设置时所述软胶基板、所述硬质件与所述电控盒共同支撑所述主体以阻止所述主体在所述按摩头重力作用下发生卷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片体为硅胶片体或者布料片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胶基板具有连接面,所述连接面的至少一部分围绕所述按摩头设置,所述柔性片体具有配合面,所述配合面与所述连接面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所述连接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相邻两个所述按摩头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装置还包括:硬质的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主体并用于安装电池和/或控制电路板,所述连接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电控盒与所述按摩头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可浮动地安装于所述软胶基板,所述柔性片体朝向所述软胶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凹槽,且所述凹槽设于与所述按摩头相对的位置,所述凹槽用于给所述按摩头提供浮动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在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按摩头之间的最小距离为15mm-35mm。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按摩头成多组布置,多组所述按摩头在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排布,每组所述按摩头包括两个在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排布的所述按摩头,每组中的两个所述按摩头呈夹角排布。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的背向所述主体的一侧表面形成凸曲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凸出于所述主体的高度为5mm-2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按摩头包括沿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按摩头和第二按摩头,所述第一按摩头相对于所述第二按摩头更靠近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一按摩头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按摩头的高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摩头与所述第二按摩头之间的高度差为1mm-6mm。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头还包括:
电极件,所述电极件安装于所述按摩头本体的外侧。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装置还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脉冲输出模块和主控器,所述主控器用于在按摩时先控制所述振动元件振动、再控制所述脉冲输出模块向所述电极件输出电刺激按摩电流。
22.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按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元件包括电机和偏心件,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按摩头本体内部,所述电机的转轴连接所述偏心件并用于带动所述偏心件转动,从而带动所述按摩头振动,所述电机的转速为2000转/分钟-7500转/分钟。
23.一种按摩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带体以及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按摩装置,所述带体连接所述按摩装置,所述带体用于绑设于所述佩戴者的身体上以使所述按摩装置的按摩头贴合所述佩戴者的身体。
CN202321712181.1U 2023-01-31 2023-06-30 按摩装置及具有其的按摩仪 Active CN22080143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702947 2023-01-31
CN2023202183618 2023-01-31
CN202320170294 2023-01-31
CN202320218361 2023-01-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01434U true CN220801434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785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12181.1U Active CN220801434U (zh) 2023-01-31 2023-06-30 按摩装置及具有其的按摩仪
CN202321716776.4U Active CN220801435U (zh) 2023-01-31 2023-06-30 按摩装置及具有其的按摩仪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16776.4U Active CN220801435U (zh) 2023-01-31 2023-06-30 按摩装置及具有其的按摩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2080143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01435U (zh) 2024-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73065B (zh) 用于电刺激的系统
CN220801434U (zh) 按摩装置及具有其的按摩仪
CN214181066U (zh) 改进型腰腹按摩器
CN112675019A (zh) 颈部按摩仪
CN219332463U (zh) 按摩装置
CN219595159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腰带
CN220899093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腰带
CN220656208U (zh) 理疗装置
CN213465554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6908570U (zh) 按摩仪
CN219595158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CN220655921U (zh) 按摩腰带
CN218420343U (zh) 按摩仪
CN220002279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CN219557993U (zh) 按摩腰带
CN220656200U (zh) 电刺激模块和按摩腰带
CN219110141U (zh) 颈部按摩装置
CN220546401U (zh) 按摩模组和按摩装置
CN216908571U (zh) 颈部按摩仪
CN218739882U (zh) 理疗模组和理疗装置
CN216091003U (zh) 按摩仪
CN217745001U (zh) 按摩组件以及颈部按摩仪
CN215459243U (zh) 护眼仪
CN220025543U (zh) 外壳、按摩组件及按摩器
CN215840357U (zh) 颈部按摩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