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53962U - 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及微耕机 - Google Patents

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及微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53962U
CN220653962U CN202322249078.4U CN202322249078U CN220653962U CN 220653962 U CN220653962 U CN 220653962U CN 202322249078 U CN202322249078 U CN 202322249078U CN 220653962 U CN220653962 U CN 2206539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versing
shaft
transmission
speed change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4907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Househol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Househol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Househol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Househol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4907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539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539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539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及微耕机,包括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入端与动力连接,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出端与后行走驱动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纵向的传动换向机构,所述传动换向机构的上端与所述变速机构传动连接,所述传动换向机构的下端与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且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可绕纵轴转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及微耕机,能够提高安全性能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及微耕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尤其涉及微耕机以及其后行走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115280912A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后阻力驱动系统的农业作业用机械,并具体公开了“主机体,所述主机体包括第一机壳,安装在第一机壳内的主变速系统和与主变速系统传动连接的作业刀具,主机体上部安装有扶手,以及后阻力驱动系统,所述后阻力驱动系统包括设置在第二机壳内的副变速系统以及与副变速系统传动连接的后行走组件,所述后行走组件与所述第一机壳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固定连接,所述后行走组件5输出的速度小于所述作业刀具输出的速度。从而使得后行走系统在耕作时产生阻力,后行走系统相当于阻力干的作用,在微耕机行走受阻时产生爬行力,使微耕机始终按固定的速度工作,从而保证工作的连续、省力。
……本发明在主机体后部可拆卸连接有后阻力驱动系统,后阻力驱动系统包括设置在第二机壳内的副变速系统以及与副变速系统传动连接的后行走组件,所述后行走组件与所述第一机壳铰接连接,具体可以是在行走箱一侧固定有铰接头,在第二机壳一侧对应设置有铰接头,采用插销连接……本发明行走箱和第二机壳采用铰接的方式,能实现行走箱相对第二机壳左右摆动,方便行走操作人员操作扶手进行转弯和避免出现耕作时漏耕现象。
……阻力传动系统组件包括第一连轴和可拆卸连接在第一连轴两端的万向节连接器,所述万向节联轴器分别与副变速系统的动力输出组件传动连接和阻力输入轴传动连接。本实施例采用万向节连接器和第一联轴器连接并传动,可实现轻松拆卸安装后阻力驱动系统并能克服装配误差”。
上述专利中的技术方案,采用万向节实现后阻力驱动系统的动力传递,将动力几乎完全传递到后行走阻力驱动系统中。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后齿轮被打坏的故障,尤其是耕作过程中遇到石头或者较硬土质时候,后齿轮的故障率显著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故障率低的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及微耕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包括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入端与动力连接,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出端与后行走驱动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纵向的传动换向机构,所述传动换向机构的上端与所述变速机构传动连接,所述传动换向机构的下端与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且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可绕纵轴转动。采用上述传动方式设置的后行走驱动系统,传动更可靠,安全性能更高。
为进一步提高动力传动安全性,所述传动换向机构包括纵向设置的换向轴组件,所述换向轴组件上端设置有第一从动锥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与所述变速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出轴的输出端的第一主动锥齿轮啮合传动,所述换向轴组件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主动锥齿轮,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与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入轴的输入端的第二从动锥齿轮啮合传动,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和第二从动锥齿轮的啮合可绕所述换向轴组件的纵轴线转动。
为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所述换向轴组件包括同纵轴线设置的上半换向轴和下半换向轴, 所述上半换向轴的上部设置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所述下半换向轴的下部设置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所述上半换向轴的下端面和所述下半换向轴的上端面之间牙嵌式结构配合传动。
为进一步实现模块化安装拆卸,所述变速机构外设有变速箱体,所述传动换向机构外设有换向箱体,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入轴外设有轴外套,还包括支撑架组件,所述换向箱体可沿纵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变速箱体与支撑架组件之间,所述轴外套与所述换向箱体的后部可拆卸连接。
为进一步实现安装、拆卸及维修的便利性,所述上半换向轴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内,所述轴承座安装在所述变速箱体内,且所述轴承座下部外圆周设置有法兰台,所述法兰台与所述变速箱体底部可拆卸连接;所述下半换向轴位于所述换向箱体内。
为进一步提高结构可靠性,所述支撑架组件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有安装台面,所述安装台面的左右两端设置有安装立柱,所述变速箱体与法兰台通过螺钉与所述安装立柱连接,所述换向箱体支承在所述法兰台与所述安装台面之间。
为进一步提高结构可靠性,所述安装台面中间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上套设有安装套,所述换向箱体的下端套设在所述安装套外且通过安装套下部的周向凸起限位,所述换向箱体上部外壁设置有周向圆台,所述换向箱体的周向圆台的上端面与所述轴承座的下端面相抵。
为进一步实现可靠性,所述安装套外壁与所述换向箱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换向箱体的周向圆台顶壁与所述轴承座底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为进一步实现结构可靠性,所述支撑架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三角形加强板,两个三角形加强板与变速机构前端下部的传动箱体螺接。
一种微耕机,包括上述的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取消万向轴传动转向,采用了一个纵向设置的纵向传动换向的机构,既保证了动力从变速机构顺利传递到后行走驱动机构,还将行进过程中的转弯通过锥齿轮副进行。保证了动力传递过程中的可靠性,以及转弯的可靠性。避免了齿轮的损坏和人员的受伤,提高了安全性能及可靠性能,降低了故障率。
本实用新型中将纵向传动换向机构的换向轴进行了上下半轴的设计,且采用牙嵌式结构将上下半轴进行传动配合。这样设计的好处有:第一,通过上下半轴的设置能够更便于实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左右摆动,且更利于模块化的设计、进一步的利于安装、拆卸、维修、清理等;第二,通过牙嵌式结构连接上下半轴能够保证上下半轴安装时补充结构间隙,且能够解决上下半轴在转动时不同心的问题,避免发生轴的扭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微耕机左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微耕机的后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视图;
图5为图1的C-C剖视图;
图6为图1的D-D剖视图;
图7为图3中E处的放大视图;
图8为纵向传动换向结构图;
图9为转向辅助机构结构图;
图10为变速机构的轴测图一;
图11为变速机构的轴测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代替,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微耕机的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包括变速机构100,本实施例中的变速机构包括前端的主变速机构110和后端的副变速机构120,所述主变速机构包括主轴111,所述主轴一端连接动力机构,所述主轴将动力经过变速后传递到耕作输出轴112,所述耕作输出轴连接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纵向设置(上下方向)的耕作传动轴113,所述耕作传动轴下端连接耕刀机构。所述主变速机构的主轴的后端传动连接所述副变速机构120,所述副变速机构经过变速之后将动力传递到其行走动力输出轴121,所述行走动力输出轴通过第一锥齿轮副与纵向设置的传动换向机构200传动连接,而所述传动换向机构又将动力通过第二锥齿轮副将动力传递到后行走驱动机构300。在此过程中,动力从前后横向设置的行走动力输出轴传递到上下纵向设置的传动换向机构,完成了第一次传动路线的换向,并进一步通过纵向设置的传动换向机构将动力传递到横向(基本为前后方向)设置的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入轴301,完成了第二次的传动换向,且所述第二锥齿轮副不但能够实现传动路线的换向,还能够让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能通过所述第二锥齿轮副是实现转向(即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能够绕传动换向机构的纵轴线转动或摆动)。
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一纵向设置的传动换向机构,将动力经历过两次换向之后再传递到行走阻力机构,能够保证动力传递的过程的可靠性,同时能够保证行走阻力机构在转向时的可靠性,提高了安全性能。
更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传动换向机构200包括纵向设置的换向轴组件,所述换向轴组件上端设置有第一从动锥齿轮201,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与所述变速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出轴121的输出端的第一主动锥齿轮122啮合传动,所述换向轴组件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主动锥齿轮202,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与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入轴301的输入端的第二从动锥齿轮302啮合传动。其中,所述第一锥齿轮副是为了实现动力传动方向的变换,而第二锥齿轮副除了承担了动力传动方向换向的功能,还承担了实现后行走驱动机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左右转向或摆动功能。其中,所述换向轴组件可以仅为一根换向轴,或者又多个轴件组成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向轴组件包括同纵轴线设置的上半换向轴203和下半换向轴204, 所述上半换向轴的上部安装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所述下半换向轴的下部安装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所述上半换向轴的下端面和所述下半换向轴的上端面之间通过牙嵌式结构205配合传动连接。这样设置的好处有:第一,通过上下半轴的设置能够更便于实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左右摆动,且更利于模块化的设计、进一步的利于安装、拆卸、维修、清理等;第二,通过牙嵌式结构连接上下半轴能够保证上下半轴安装时补充结构间隙,且能够解决上下半轴在转动时不同心的问题,避免发生轴的扭断。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主变速机构外具有主变速箱体113,所述副变速机构外具有副变速箱体130,在所述主变速箱体和副变速箱体之间设置有中隔板,三者通过螺钉锁接。所述耕作传动轴外设置有传动箱体114,所述主变速箱下端通过螺钉锁接所述传动箱体。所述上半换向轴通过轴承固定在轴承座206内,所述轴承座安装在所述副变速箱体内,且所述轴承座下部外圆周设置有法兰台210,所述法兰台与所述副变速箱体底部通过螺钉锁接;所述下半换向轴外具有换向箱体207,所述下半换向轴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换向箱体内,所述换向箱体上下均为开口状,所述换向箱体的一侧(后侧)还设置有连接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开口。
还包括支撑架组件,所示支撑架组件包括支撑架401,所述支撑架前端固定在所述传动箱体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左右两侧设置有三角形加强板402,两个三角形加强板将传动箱体的突出部夹在中间并通过螺钉锁定在所述传动箱体上。所述支撑架后端设置有安装台面403,所述安装台面左右两侧设置有安装立柱,所述副变速箱体以及法兰台通过螺钉与所述安装立柱锁接。并且,所述安装台面中间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安装台404,所述安装台上套设有安装套405,所述换向箱体的下端开口套设在所述安装套外且所述安装套下部设置有对所述换向箱体的限位周向台阶,所述安装套底部具有突出的部分与所述安装台面相抵。所述安装套外壁与所述换向箱体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406。所述换向箱体上部外壁设置有周向圆台208,所述换向箱体上部部分伸入到所述轴承座内,所述换向箱体的周向圆台的上端面与所述轴承座的下端面相抵且设置有密封圈209。这样一来,换向箱体支承在所述轴承座与支撑架的安装台面之间且不通过任何连接件连接,使得所述换向箱体可绕换向轴组件的纵轴线转动。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换向箱体的朝向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一侧开口内可直接通过轴承安装所述第二动力输出锥齿轮,并保证所述第二动力输出锥齿轮与所述第二动力输入锥齿轮的啮合状态,且所述第二动力输出锥齿轮的内孔中设置有内花键。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入轴外具有轴外套303,所述轴外套通过螺钉与所述换向箱体锁接,且所述行走动力输入轴朝向所述换向箱体的一端具有外花键,所述外花键与所述内花键配合实现动力的传递。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动力输出锥齿轮的齿面朝上,所述第二动力输入锥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动力输出锥齿轮之上并与其啮合,这样一来可以优化结构,节省空间。
上述的设置处理能够实现动力传递的可靠性与转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还能够实现模块化的安装与拆卸。将成品变速机构作为模块一、上半换向轴及其轴承座作为模块二、将下半换向轴及其换向箱体作为模块三、将支撑组件作为模块四、将行走动力输入轴及其轴外套作为模块五。安装时将模块二通过螺钉安装在模块一上,然后模块四的前端安装在换向箱体上,同时将模块三支撑在所述模块二及模块四之间,之后将模块五与模块三的后部螺接。这样一来、无论是任何一个模块出现问题,仅需通过几颗螺钉即可实现安装、拆卸、更换零件、维修等。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微耕机,包括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后行走驱动系统。
实施例2:如图1-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微耕机的基于纵向传动换向后行走驱动系统,包括变速机构100,本实施例中的变速机构包括前端的主变速机构110和后端的副变速机构120,所述主变速机构包括主轴111,所述主轴一端连接动力机构,所述主轴将动力经过变速后传递到耕作输出轴112,所述耕作输出轴连接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纵向设置(上下方向)的耕作传动轴113,所述耕作传动轴下端连接耕刀机构。所述主变速机构的主轴的后端传动连接所述副变速机构120,所述副变速机构经过变速之后将动力传递到其行走动力输出轴121,所述行走动力输出轴通过第一锥齿轮副与纵向设置的传动换向机构200传动连接,而所述传动换向机构又将动力通过第二锥齿轮副将动力传递到后行走驱动机构300。在此过程中,动力从前后横向设置的行走动力输出轴传递到上下纵向设置的传动换向机构,完成了第一次传动路线的换向,并进一步通过纵向设置的传动换向机构将动力传递到横向(前后方向)设置的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入轴301,完成了第二次传动路线的换向,且所述第二锥齿轮副不但能够实现传动路线的换向,还能够让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能通过所述第二锥齿轮副实现转向摆动(即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能够绕传动换向机构的纵轴线转动)。
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纵向设置的传动换向机构,将动力经历过两次换向之后再传递到行走阻力机构,能够保证动力传递的过程的可靠性,同时能够保证行走阻力机构在转向时的可靠性,提高了安全性能。
更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传动换向机构200包括纵向设置的换向轴组件,所述换向轴组件上端设置有第一从动锥齿轮201,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与所述变速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出轴121的输出端的第一主动锥齿轮122啮合传动,所述换向轴组件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主动锥齿轮202,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与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入轴301的输入端的第二从动锥齿轮302啮合传动。其中,所述第一锥齿轮副是为了实现动力传动方向的变换,而第二锥齿轮副除了承担了动力传动方向换向的功能,还承担了实现后行走驱动机构在使用过程中的转向摆动功能。其中,所述换向轴组件可以仅为一根换向轴,或者又多个轴件组成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向轴组件包括同纵轴线设置的上半换向轴203和下半换向轴204, 所述上半换向轴的上部安装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所述下半换向轴的下部安装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所述上半换向轴的下端面和所述下半换向轴的上端面通过牙嵌式结构205配合传动连接。这样设置的好处有:第一,通过上下半轴的设置能够更便于实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左右摆动,且更利于模块化的设计、进一步的利于安装、拆卸、维修、清理等;第二,通过牙嵌式结构连接上下半轴能够保证上下半轴安装时补充结构间隙,且能够解决上下半轴在转动时不同心的问题,避免发生轴的扭断。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副变速机构内还包括过载保护机构。由于微耕机的耕作过程需要很慢的进行速度,如果速度过快不但会导致耕作不合格。并且由于耕作的土地的土质过硬或者耕作时遇到石头,还极易导致副变速机构或行走部件的齿轮的损坏,更严重的,过快的速度将可能导致人员受伤。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过载保护机构的目的在于当副变速机构传递的动力过快时,能够将副变速机构与传动换向机构动力脱离,避免将过快转速的动力传递到后行走驱动机构,也避免齿轮的损坏与人员的受伤。
具体而言, 所述副变速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出轴121上空套设置有输出齿轮123,所述输出齿轮的朝向第一主动锥齿轮的一侧通过轴肩限位,所述输出齿轮的另一侧设置有传动套设在所述行走动力输出轴上的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可为弹簧、碟簧组件或者摩擦盘组件124。所述摩擦盘组件位于所述输出齿轮的端面与轴承端面之间,且所述输出齿轮端面与所述摩擦盘组件端面之间传动设置有一过载保护盘125,所述过载保护盘的的盘面沿圆周向设置有多个过孔126,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过载保护盘接触的端面设置有与每个过孔对应的盲孔127,所述过孔内设置有过载球128,所述过载球的外径小于所述过孔的内径大于所述盲孔的内径。当未过载时,所述弹性组件压缩所述过载保护盘使其与输出齿轮的端面相贴,所述过载球部分位于所述输出齿轮的盲孔内,将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过载保护盘连为一体进而实现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行走动力输出轴的传动连接,动力传递到所述输出齿轮进一步传递所述行走动力输出轴,并进而传递到纵向的传动换向机构。当动力转速过快时,过载球在过快的转速下会脱离所述盲孔并压缩所述摩擦盘组件,此时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过载保护盘分离,所述输出齿轮仅仅为空套在所述行走动力输出轴上,行走动力输出轴没有动力不转动,所述纵向传动换向机构也无动力不转动。此时,后行走驱动机构为没有动力的状态,只有将变速机构转速降低,才能使得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行走。这样一来,避免了过快的转速传递到后行走动力机构所导致的齿轮损坏及人员受伤,提高了安全性能以及可靠性能。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输出齿轮朝向所述过载保护盘的一端设置有内径大于所述过载保护盘以及摩擦盘组件的圆形凹槽129,所述过载保护盘位于所述圆形凹槽内。所述摩擦片组件也可替换为弹簧片等具有弹性的组件。
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主变速机构外具有主变速箱体113,所述副变速机构外具有副变速箱体130,所述主变速箱体和所述副变速箱体之间设置有中隔板,三者通过螺钉锁接。所述耕作传动轴外设置有传动箱体114,所述主变速箱下端通过螺钉锁接所述传动箱体。所述上半换向轴通过轴承固定在轴承座206内,所述轴承座安装在所述副变速箱体内,且所述轴承座下部外圆周设置有法兰台210,所述法兰台与所述副变速箱体底部通过螺钉锁接;所述下半换向轴外具有换向箱体207,所述下半换向轴通过轴承支承在所述换向箱体内,所述换向箱体上下均为开口状,所述换向箱体的一侧(后侧)还设置有连接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开口。还包括实现安装的支撑组件400,所述换向箱体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副变速箱体与所述支撑组件之间,且所述换向箱体连接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进而实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转向或摆动。所述支撑架组件与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之间设置有转向辅助机构410。通过所述转向辅助机构,能够避免在后行走驱动机构在转向的过程中转弯过大。
具体而言:所述支撑架组件包括支撑架401,所述支撑架前端固定在所述传动箱体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左右两侧设置有三角形加强板402,两个三角形加强板将传动箱体的突出部夹在中间并通过螺钉锁定在所述传动箱体上。所述支撑架后端设置有安装台面403,所述安装台面的左右两端设置有安装立柱411,所述副变速箱体与法兰台通过螺钉与所述安装立柱连接。并且,所述安装台面中间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安装台404,所述安装台上套设有安装套405,所述换向箱体的下端开口套设在所述安装套外且所述安装套下部设置有对所述换向箱体的限位周向台阶,所述安装套底部具有突出的部分与所述安装台相抵。所述安装套外壁与所述换向箱体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406;所述换向箱体上部外壁设置有周向圆台208,所述换向箱体上部部分伸入到所述轴承座内,所述换向箱体的周向圆台的上端面与所述轴承座的下端面相抵且设置有密封圈209。这样一来,换向箱体支承在所述副变速箱体与支撑架之间且不通过任何连接件连接,使得所述换向箱体可绕所述换向轴纵轴线转动。另外,本实施例中的换向箱体的朝向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一侧开口内可直接通过轴承安装所述第二动力输出锥齿轮,并保证所述第二动力输出锥齿轮与所述第二动力输入锥齿轮啮合状态,并且,所述第二动力输出锥齿轮的内孔中设置有内花键,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入轴外具有轴外套303,所述轴外套通过螺钉与所述换向箱体锁接,且所述行走动力输入轴朝向所述换向箱体的一端具有外花键,所述外花键与所述内花键配合实现动力的传递。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动力输出锥齿轮的齿面朝上,所述第二动力输入锥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动力输出锥齿轮之上并与其啮合,这样一来可以优化纵向结构,节省空间。
关于所述转向辅助机构:在左侧及右侧的所述安装立柱上套设有复位用的双扭簧412,所述双扭簧的一端(本实施例中为下端)背对所述行走阻力机构且绕过所述换向箱体相连414,所述双扭簧的开放的两端(本实施例中为上端且位于所述轴外套之上)朝向所述行走阻力机构的远方且相向倾斜伸出,所述轴外套与所述换向箱体连接的一端的左右两侧分别焊接或者螺接有支架304,所述支架上部设置有向上伸出的限位钉305,所述双扭簧的相向伸出的一端位于左右两个限位钉之间并通过所述限位钉进行限位。在本实施例中,保证两个限位钉的间距与对应位置的双扭簧两端伸出的间距相同,即保证双扭簧伸出端与限位钉相贴或者有一个相互作用的力。
另外,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实施方式,所述安装立柱上设置有L形限位板306,所述L形限位板的一边套设在所述安装立柱上且位于所述双扭簧之上,所述L形限位板的另一边位于所述双扭簧外侧且位于双扭簧下的部分与所述安装立柱外壁连接,这样一来,可将双扭簧限定在一个区域之间。并且,所述L形限位板朝向所述双扭簧伸出段的一侧壁设置有弧形凹槽307,所述双扭簧伸出段卡在所述弧形凹槽内。
此外,为了给农业作业人员在操作本实施例的微耕机时提供更多的选择,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了主变速机构五挡变速和副变速机构五挡变速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变速机构的五挡变速包括三个前进挡、一个空挡和一个倒挡;所述副变速机构的五挡变速机构包括四个前进挡和一个空挡。当所述主变速机构为空挡或者倒挡时,所述副变速机构调节为空挡。所述主变速机构的三个前进挡实现了耕刀的三个耕作转速的调节,视耕作土地的土质不同调节耕刀的转速。所述副变速的四个前进挡实现了后行走驱动机构的四个行进速度的调节,视耕作土地的土质不同可调节耕作速度。
具体而言:所述主变速机构包括横向设置的主轴、中间轴、耕作输出轴以及倒挡轴,所述主轴上有轴向固定且传动设置的第一前进主动齿轮、第三前进主动齿轮、动力输出主动齿轮和倒挡主动齿轮,所述中间轴上有轴向固定且传动设置第二前进主动齿轮和过桥齿轮,所述倒挡轴上有轴向固定且传动设置的倒挡过桥齿轮和倒挡中间齿轮,所述耕作输出轴上有轴向固定且空转设置的过桥双联齿轮、轴向滑动且传动设置的的输出双联齿轮以及轴向固定且传动设置的耕作输出齿轮。所述主轴上的动力输出齿轮与所述输出轴上空转设置的过桥双联齿轮的其中一个齿轮啮合传动,所述过桥双联齿轮的另一个齿轮再与所述中间轴上的过桥齿轮啮合传动。如此一来,将动力由所述主轴经由输出轴上的过桥双联齿轮传递到所述中间轴。而所述主轴上的倒挡主动齿轮与所述倒挡轴上的倒挡过桥齿轮啮合传动,将动力由所述主轴直接传递到所述倒挡轴。
当需要切换挡位时,通过换挡机构驱动所述耕作输出轴上的输出双联齿轮在所述耕作输出轴上滑动与不同轴上的不同齿轮啮合即能够实现挡位的切换。第一前进挡:驱动所述输出双联齿滑动使得其小齿轮与所述主轴上的第一前进主动齿轮啮合,动力由主轴直接传递到耕作输出轴,即实现第一前进挡。第二前进挡:驱动所述输出双联齿滑动使得其大齿轮与所述中间轴上的第二前进主动齿轮啮合,动力由主轴经由过桥双联齿传递到中间轴,再由中间轴传递到耕作输出轴,即实现第二前进挡。第三前进挡:驱动所述输出双联齿滑动使得其大齿轮与所述主轴上的第三前进主动齿轮啮合,动力由主轴直接传递到耕作输出轴,即实现第三前进挡。空挡:驱动所述输出双联齿滑动使其大齿轮和小齿轮均不与任何齿轮啮合,即为空挡。倒挡:驱动所述输出双联齿的大齿轮与所述倒挡轴上的倒挡中间齿轮啮合,动力由主轴传递到倒挡轴再传递到耕作输出轴,即实现倒挡。
所述副变速机构位于所述主变速机构的后端,所述主变速机构的倒挡轴的后端设置有副变速动力输出齿轮。所述副变速机构包括副变速主轴、副变速中间轴以及行走动力输出轴。所述副变速主轴上有轴向固定且传动设置的副变速动力输入齿轮、第一主动齿轮以及第二主动齿轮,所述副变速中间轴上有轴向滑动且传动设置的从动双联齿和主动双联齿,所述行走动力输出轴上有轴向固定且传动设置的行走输出齿轮、第一从动齿轮以及第二从动齿轮。所述副变速主轴上的副变速动力输入齿轮与所述主变速机构的倒挡轴上的副变速动力输出齿轮啮合传动,如此可将动力由所述主变速机构传递到所述副变速机构。所述副变速中间轴上的从动双联齿的其中一个齿轮滑动与所述副变速主轴上的第一主动齿轮啮合传动,所述从动双联齿的另一个齿轮滑动与所述副变速主轴上的第二主动齿轮啮合传动,如此可将动力由所述副变速主轴传递到所述副变速中间轴。而所述中间轴上的主动双联齿的其中一个齿轮滑动与所述行走动力输出轴上的第一从动齿轮啮合传动,所述主动双联齿的另一个齿轮滑动与所述副变速输出轴上的第二从动齿轮啮合传动,如此可将动力由所述副变速中间轴传递到所述行走动力输出轴。通过上述的副变速机构的设置,副变速主轴与所述副变速中间轴之间实现两个挡位的转换,副变速中间轴与行走动力输出轴之间实现两个挡位的转换,这样一来,即能实现最终输出时的四个前进挡位的转换,而当副变速中间中上的从动双联齿和/或主动双联齿不与任何齿轮啮合时,即实现空挡。
本实施例的上述的设置处理能够实现动力传递的可靠性与转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还能够实现模块化的安装与拆卸。将成品变速机构作为模块一、上半换向轴及其轴承座作为模块二、将下半换向轴及其换向箱体作为模块三、将支撑组件作为模块四、将行走动力输入轴及其轴外套作为模块五。安装时将模块二通过螺钉安装在模块一上,然后模块四的前端安装在换向箱体上,同时将模块三支撑在所述模块二及模块四之间,之后将模块五与模块三的后部螺接。这样一来、无论是任何一个模块出现问题,仅需通过几颗螺钉即可实现安装、拆卸、更换零件、维修等。
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微耕机,所述微耕机包括上述所述的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的前端连接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的下端连接前轴,所述前轴两端连接耕刀。所述变速机构的前端还安装有动力机构,即发动机。所述变速机构的后端下部连接上述的纵向传动换向机构,所述传动换向机构下端后部连接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后端设置有后轴,所述后轴两端连接有行走轮或者行走阻力轮308。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后端还设置有向下伸出的支撑行走轮309。所述变速机构的上端设置有操纵组件,所述操纵组件的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向上向后伸出的操作把手500,两个操作把手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主变速机构和副变速机构的操纵杆501。

Claims (10)

1.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包括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入端与动力连接,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出端与后行走驱动机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有纵向的传动换向机构,所述传动换向机构的上端与所述变速机构传动连接,所述传动换向机构的下端与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且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可绕纵轴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换向机构包括纵向设置的换向轴组件,所述换向轴组件上端设置有第一从动锥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与所述变速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出轴的输出端的第一主动锥齿轮啮合传动,所述换向轴组件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主动锥齿轮,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与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入轴的输入端的第二从动锥齿轮啮合传动,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和第二从动锥齿轮的啮合可绕所述换向轴组件的纵轴线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轴组件包括同纵轴线设置的上半换向轴和下半换向轴, 所述上半换向轴的上部设置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所述下半换向轴的下部设置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所述上半换向轴的下端面和所述下半换向轴的上端面之间牙嵌式结构配合传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构外设有变速箱体,所述传动换向机构外设有换向箱体,所述后行走驱动机构的行走动力输入轴外设有轴外套,还包括支撑架组件,所述换向箱体可沿纵轴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变速箱体与支撑架组件之间,所述轴外套与所述换向箱体的后部可拆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换向轴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内,所述轴承座安装在所述变速箱体内,且所述轴承座下部外圆周设置有法兰台,所述法兰台与所述变速箱体底部可拆卸连接;所述下半换向轴位于所述换向箱体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组件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有安装台面,所述安装台面的左右两端设置有安装立柱,所述变速箱体与法兰台通过螺钉与所述安装立柱连接,所述换向箱体支承在所述法兰台与所述安装台面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台面中间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安装台,所述安装台上套设有安装套,所述换向箱体的下端套设在所述安装套外且通过安装套下部的周向凸起限位,所述换向箱体上部外壁设置有周向圆台,所述换向箱体的周向圆台的上端面与所述轴承座的下端面相抵。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套外壁与所述换向箱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换向箱体的周向圆台顶壁与所述轴承座底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9.如权利要求4、5、6、7或8所述的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三角形加强板,两个三角形加强板与变速机构前端下部的传动箱体螺接。
10.一种微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3、4、5、6、7、8或9所述的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
CN202322249078.4U 2023-08-21 2023-08-21 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及微耕机 Active CN2206539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49078.4U CN220653962U (zh) 2023-08-21 2023-08-21 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及微耕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49078.4U CN220653962U (zh) 2023-08-21 2023-08-21 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及微耕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53962U true CN220653962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44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49078.4U Active CN220653962U (zh) 2023-08-21 2023-08-21 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及微耕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539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52357A (en) Swivel hitch for connecting an implement to a tractor
CN101720595B (zh) 多功能割晒机
GB2197828A (en) Tractor transmission
US5186271A (en) Swivel hitch with improved mounting of lower gearbox
CN220653962U (zh) 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及微耕机
CN220416128U (zh) 用于调节田园管理机高度的动力输出机构
CN219961299U (zh) 紧凑型田园管理机
CN220622639U (zh) 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过载保护机构及微耕机
CN220653930U (zh) 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转向辅助机构及微耕机
US1245168A (en) Power-transmitting mechanism for tractors.
KR100722485B1 (ko) 소형경운기의 동력전달구조
CN116897630A (zh) 基于纵向传动换向的后行走驱动系统及微耕机
CN217011644U (zh) 带旋耕快慢挡的直联多用农机及变速箱
JP2013247929A (ja) 歩行型管理機
CN220511609U (zh) 便于转向的田园管理机
CN219961296U (zh) 田园管理机
CN220402326U (zh) 田园管理机
CN219961297U (zh) 可单独控制工作刀具的田园管理机
CN220511610U (zh) 用于田园管理机的行走轮驱动总成
CN219961298U (zh) 用于田园管理机的工作刀具驱动的动力输入轴总成
CN220422374U (zh) 具有高度差的田园管理机
JP4567384B2 (ja) 歩行型草刈機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動力伝達ユニット
CN220402325U (zh) 田园管理机
CN220511611U (zh) 扶手架高度可调的田园管理机
CN215301634U (zh) 一种传动机构以及割草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