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52156U - 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 Google Patents

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52156U
CN220652156U CN202322002546.8U CN202322002546U CN220652156U CN 220652156 U CN220652156 U CN 220652156U CN 202322002546 U CN202322002546 U CN 202322002546U CN 220652156 U CN220652156 U CN 2206521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cover
flange
terminal post
hol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0254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欢
姬嘉帅
兑瀚
刘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EV Ener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0254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521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521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521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该顶盖组件包括顶盖片、极柱本体、绝缘件和连接件,其中,顶盖片包括极柱孔、第一凸缘和加强筋,第一凸缘围绕在极柱孔的周缘且朝向靠近极柱孔轴线的方向延伸,加强筋凸设在极柱孔的周缘,极柱本体包括覆盖在极柱孔或至少部分位于极柱孔内的端子柱,至少部分绝缘件与端子柱的外周连接,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绝缘件连接,第一凸缘将第二连接部压紧在顶盖片上,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顶盖片的极柱孔周缘区域结构强度的效果。

Description

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单体电池的顶盖片和极柱通常是通过焊接固定的,这种固定方式工艺繁琐,不利于提高单体电池的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将极柱固定在顶盖片上之后,顶盖片上会存在焊接点,增大了顶盖片的重量,进而提高了单体电池的整体重量,不利于提高单体电池的能量密度。
另外,顶盖片作为固定和支撑极柱的元件,需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尤其是在固定极柱的安装孔的周缘区域,若该区域的结构强度不足,则将极柱固定在顶盖片上之后,容易出现靠近极柱的顶盖片(即极柱的安装孔的周缘区域)变形塌陷的问题。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盖组件,该顶盖组件具有提高生产效率、提高顶盖片的结构一致性、降低生产成本和降低顶盖组件整体重量的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顶盖组件,包括:
顶盖片,顶盖片包括极柱孔、第一凸缘以及加强筋,第一凸缘围绕在极柱孔的周缘且朝向靠近极柱孔的轴线的方向延伸,加强筋凸设在极柱孔的周缘;
极柱本体,极柱本体包括端子柱,端子柱覆盖极柱孔或端子柱的至少部分位于极柱孔内;
绝缘件,至少部分绝缘件与端子柱的外周连接;
连接件,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绝缘件连接,第一凸缘将第二连接部压紧在顶盖片上。
可选地,加强筋的数量为多个。
可选地,多个加强筋沿极柱孔的周向均匀分布,且加强筋沿极柱孔的径向方向延伸;
或,加强筋设置为与极柱孔同轴的圆环形结构,且沿极柱孔的径向方向,多个加强筋的直径依次增大。
可选地,顶盖组件还包括密封圈,密封圈套装在端子柱的外周上,极柱本体还包括第二凸缘,第二凸缘凸出于端子柱的外周面,密封圈位于第二凸缘与顶盖片之间,与端子柱外周连接的绝缘件位于第二凸缘背离顶盖片的一侧,以使第二凸缘将密封圈压紧在顶盖片上。
可选地,在垂直于顶盖片表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加强筋与密封圈的投影重叠。
可选地,在垂直于顶盖片表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加强筋与第二连接部的投影重叠。
可选地,加强筋和第一凸缘分别位于顶盖片相对的两个表面上。
可选地,顶盖组件还包括绝缘板,绝缘板覆盖在顶盖片背离第一凸缘的一侧表面上,绝缘板朝向顶盖片的一侧设有避让槽,加强筋容置在避让槽内。
可选地,靠近于极柱孔的加强筋朝向极柱孔的一侧表面与极柱孔的内壁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体电池,该单体电池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单体电池能量密度的效果,并且,该单体电池还具有较高的外观良品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单体电池,包括电池壳和上述的顶盖组件,顶盖组件盖设在电池壳的开口处。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盖组件,顶盖片上还设有凸设在极柱孔周缘的加强筋,加强筋的设置提高了极柱孔周缘区域的结构强度,将端子柱固定在顶盖片上之后,极柱孔周缘区域出现变形塌陷的几率较低,提高了顶盖片整体结构的一致性和外观良品率;另一方面,顶盖片上设有第一凸缘,第一凸缘将第二连接部压紧在顶盖片上,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绝缘件连接,且绝缘件与端子柱的外周连接,由此实现了将端子柱固定在顶盖片上的效果,可见,该顶盖组件通过第一凸缘、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以及绝缘件的配合,实现了将端子柱固定在顶盖片上的效果,省去了端子柱与顶盖片之间的焊接结构,简化了端子柱与顶盖片的组装工艺,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再一方面,该顶盖组件省去了端子柱与顶盖片之间的焊接结构,使得顶盖片上省去了焊接点,进而减轻了顶盖组件的整体重量,具有提高单体电池能量密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体电池,采用上述的顶盖组件,其顶盖片上极柱孔周缘区域的结构强度较高,因此该区域出现变形塌陷问题的几率较低,进而提高了单体电池的外观良品率;另外,其端子柱与顶盖片之间的连接结构和连接工艺均较为简单,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单体电池能量密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提供的顶盖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提供的顶盖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一提供的顶盖组件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提供的顶盖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实施例一提供的顶盖组件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提供的极柱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提供的热熔柱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三提供的极柱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顶盖片;110、极柱孔;120、第一凸缘;130、加强筋;140、凸出部;150、热熔孔;160、防爆阀孔;200、极柱本体;200a、正极极柱本体;200b、负极极柱本体;210、端子柱;211、凹陷部;220、第二凸缘;230、第二弧面;300、绝缘件;300a、正极绝缘件;300b、负极绝缘件;400、连接件;400a、正极连接件;400b、负极连接件;410、第一连接部;420、第二连接部;421、第一止转孔;430、第三连接部;431、第二止转孔;500、密封圈;500a、正极密封圈;500b、负极密封圈;510、第一圈体;520、第二圈体;530、第一弧面;600、绝缘板;610、避让槽;620、热熔柱;710、防爆阀;720、防爆阀贴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顶盖组件,该顶盖组件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顶盖片的极柱孔周缘区域结构强度的效果。
具体地,如图1至图6所示,该顶盖组件包括顶盖片100、极柱本体200、绝缘件300以及连接件400,其中,顶盖片100包括极柱孔110、第一凸缘120以及加强筋130,第一凸缘120围绕在极柱孔110的周缘且朝向靠近极柱孔110的轴线的方向延伸,加强筋130凸设在极柱孔110的周缘,极柱本体200包括端子柱210,端子柱210覆盖极柱孔110或端子柱210的至少部分位于极柱孔110内,至少部分绝缘件300与端子柱210的外周连接,连接件400包括第一连接部410和第二连接部420,第一连接部410与第二连接部420连接,第一连接部410与绝缘件300连接,第一凸缘120将第二连接部42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
需要指出的是,端子柱210覆盖极柱孔110或至少部分位于极柱孔110内,即,端子柱210可以覆盖极柱孔110,端子柱210也可以贯穿极柱孔110,端子柱210还可以部分位于极柱孔110内,但未穿透极柱孔110。
基于以上设计,顶盖片100上还设有凸设在极柱孔110周缘的加强筋130,加强筋130的设置提高了极柱孔110周缘区域的结构强度,将端子柱210固定在顶盖片100上之后,极柱孔110周缘区域出现变形塌陷的几率较低,提高了顶盖片100整体结构的一致性和外观良品率。
另一方面,顶盖片100上设有第一凸缘120,第一凸缘120将第二连接部42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第二连接部420与第一连接部410连接,第一连接部410与绝缘件300连接,且绝缘件300与端子柱210的外周连接,由此实现了将端子柱210固定在顶盖片100上的效果,可见,该顶盖组件通过第一凸缘120、第二连接部420、第一连接部410以及绝缘件300的配合,实现了将端子柱210固定在顶盖片100上的效果,省去了端子柱210与顶盖片100之间的焊接结构,简化了端子柱210与顶盖片100的组装工艺,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再一方面,该顶盖组件省去了端子柱210与顶盖片100之间的焊接结构,使得顶盖片100上省去了焊接点,进而减轻了顶盖组件的整体重量,具有提高单体电池能量密度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6所示,在垂直于顶盖片100表面的方向上(即图4中的D1方向或者D2方向),至少部分加强筋130与第二连接部420的投影重叠,第一凸缘120将第二连接部42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时,顶盖片100与第二连接部420接触的区域承受较大的作用力,因此,该结构设置有利于提供顶盖片100与第二连接部420接触区域的结构强度,防止该区域的顶盖片100被压塌的问题。
可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连接件400还包括第三连接部430,第三连接部430设置在第一连接部410与第二连接部420之间,且第一连接部410通过第三连接部430与第二连接部420连接,当第一凸缘120将第二连接部42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时,第三连接部430将第二连接部420受到的作用力传递给第一连接部410。
进一步地,绝缘件300沿周向开设有相连通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图中均未示出),第一容纳槽与第一连接部410的形状相适应,第一连接部410伸入第一容纳槽中与绝缘件300接合,第二容纳槽与第三连接部430的形状相适应,第三连接部430伸入第二容纳槽中与绝缘件300接合,由此形成第一连接部410和第三连接部430嵌入于绝缘件300。
更进一步地,绝缘件300与端子柱210的外周相接合,以实现绝缘件300与端子柱210的固定连接,使得极柱本体200、绝缘件300以及连接件400形成一体式的极柱模块,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将该极柱模块安装在不同尺寸的顶盖片100上,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减少了极柱本体200的开模数量,进而降低了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另外,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注塑包胶的方式制成极柱模块,先将极柱本体200和连接件400放入注塑模具中,然后向注塑模具中倒入注塑胶,待注塑胶固化后即形成了绝缘件300,然后将极柱模块脱模即可,这种注塑包胶的生产工艺是本领域较为常见的生产手段,因此可以简单快速地制成极柱模块,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注塑胶固化后形成为绝缘件300,因此绝缘件300为弹性件,上述将第一连接部410和第三连接部430嵌入于绝缘件300的结构设计有利于提高绝缘件300的结构强度,同时,第二连接部420伸出于绝缘件300,且第二连接部420被第一凸缘12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能够防止将绝缘件30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而产生的绝缘件300被压裂的问题,并且还提高了绝缘件300的抗震性能,对绝缘件300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延长绝缘件3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连接件400为金属件,示例性地,连接件400可以由铝合金材料、不锈钢材料或者镀锌钢等材料制成,金属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因此,连接件400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承受第一凸缘120向其施加的压紧作用力。优选地,连接件400优选屈服强度大于100MPa的金属材料制成,以满足其结构强度需求。
进一步地,连接件400可以采用板材冲压等本技术领域较为常见的生产工艺制成。
可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顶盖组件还包括密封圈500,密封圈500套装在端子柱210的外周上,极柱本体200还包括第二凸缘220,第二凸缘220凸出于端子柱210的外周面,密封圈500位于第二凸缘220与顶盖片100之间,与端子柱210外周连接的绝缘件300位于第二凸缘220背离顶盖片100的一侧,以使第二凸缘220将密封圈50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由此实现极柱本体200与顶盖片100之间的密封。
具体而言,当第一凸缘120将第二连接部42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时,第二连接部420受到朝向顶盖片100方向(即图4中的D1方向)的作用力,并且第二连接部420将该作用力传递给第一连接部410,第一连接部410将该作用力传递给与其相连接的绝缘件300上,使得位于第二凸缘220背离顶盖片100一侧的绝缘件300对端子柱210施加朝向顶盖片100方向的作用力(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将朝向顶盖片100方向的作用力统称为压紧力),进而使得第二凸缘220将密封圈50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由此通过机械压紧的方式实现了极柱本体200与顶盖片100之间的密封,相较于焊接密封而言,该结构设置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还可以降低密封失效的几率,具有较高的密封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7所示,与端子柱210外周连接的绝缘件300和密封圈500分别位于第二凸缘220相对的两侧,与绝缘件300位于同侧的端子柱210用于与连接排焊接,与密封圈500位于同侧的端子柱210用于与电芯的极耳或者连接片焊接。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6所示,第二凸缘220背离顶盖片100一侧的全部表面均由部分绝缘件300覆盖,使得第二凸缘220背离顶盖片100一侧的表面都能够受到绝缘件300向其施加的压紧力,以提高第二凸缘220对密封圈500压紧的均匀性和可靠性,进而提高极柱本体200与顶盖片100之间密封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410位于第二凸缘220背离顶盖片100的一侧,在垂直于顶盖片100表面的方向上(即图4中的D1方向或者D2方向),至少部分第一连接部410与至少部分第二凸缘220的投影重叠,且部分绝缘件300位于第一连接部410与第二凸缘220之间,第一连接部410将压紧力传递给绝缘件300的同时,第一连接部410向位于其与第二凸缘220之间的绝缘件300施加压紧力,进而提高了第二凸缘220向密封圈500施加的压紧力,具有提高极柱本体200与顶盖片100之间密封性的效果。
另一方面,第二凸缘220将密封圈50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的同时,密封圈500向第二凸缘220施加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为图4中的D2方向),此时,与第二凸缘220投影重叠的第一连接部410可以承受部分反作用力,以避免将反作用力全部施加给绝缘件300而引起的绝缘件300变形开裂的问题。
优选地,上述重叠的投影的长度大于或等于0.3mm,示例性地,上述重叠的投影长度可以是0.3mm、0.5mm、2.0mm或者3.0mm等,使得第一连接部410能够向第二凸缘220施加足够的压紧力,并且还能尽可能多地承受反作用力。进一步地,上述重叠的投影最大长度为5mm,以尽可能地减小第一连接部410和/或第二凸缘220的体积,进而达到减小顶盖组件整体重量的效果。
优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410与顶盖片100平行,以提高第一连接部410向位于第二凸缘220与第一连接部410之间的绝缘件300施加的压紧力,进而提高对密封圈500的压紧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凸缘120、第二凸缘220、第一连接部410、第二连接部420、第三连接部430以及绝缘件300均为连续的环状结构,由此使得第一凸缘120的单侧剖视图大致呈C字型结构,以实现第一凸缘120能够充分地将第二连接部42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以及第二凸缘220能够充分地将第一圈体51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以确保极柱本体200与顶盖片100密封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密封圈500包括第一圈体510和第二圈体520,第一圈体510与第二圈体520连接,第一圈体510被压紧在第二凸缘220和顶盖片100之间,第二圈体520套装在端子柱210的外周上,且第二圈体520位于端子柱210与极柱孔110的孔壁之间,使得端子柱210的外周与极柱孔110的孔壁之间通过第二圈体520隔开,由此实现了端子柱210的外周与极柱孔110的孔壁之间的绝缘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6所示,第二圈体520朝向端子柱210一侧的表面与第一圈体510朝向第二凸缘220一侧的表面之间通过第一弧面530过渡,朝向第二圈体520的端子柱210的外周面与第二凸缘220朝向第一圈体510一侧的表面之间通过第二弧面230过渡,第一弧面530的曲率与第二弧面230的曲率相同,当第二凸缘220将第一圈体51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时,该结构设置可以降低第一弧面530出现过度压缩的问题,进而能够避免第一弧面530、与第一弧面530相邻的第一圈体510和第二圈体520被压裂的问题,有利于延长密封圈500的使用寿命,具有提高密封圈500的密封可靠性的效果。
可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在垂直于顶盖片100表面的方向上(即图4中的D1方向或者D2方向),至少部分加强筋130与第一圈体510的投影重叠,将第一圈体51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时,顶盖片100与第一圈体510接触的区域承受的压紧力较大,因此,该结构设置有利于提高顶盖片100与第一圈体510接触区域的结构强度,防止该区域的顶盖片100被压塌的问题。
可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加强筋130和第一凸缘120分别位于顶盖片100相对的两个表面上,以防止加强筋130与第一凸缘120相互干扰的问题,并且,本实施例中,第一凸缘120与第一圈体510位于顶盖片100的同一侧,该结构设置使得加强筋130与第一圈体510分别位于顶盖片100相对的两侧,该结构设置使得加强筋130不会影响第二凸缘220将第一圈体510压紧在顶盖片100上的效果,对极柱本体200与顶盖片100之间的密封性起到了保障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6所示,顶盖组件还包括绝缘板600,绝缘板600覆盖在顶盖片100背离第一凸缘120的一侧表面上,绝缘板600朝向顶盖片100的一侧设有避让槽610,加强筋130容置在避让槽610内,避免将加强筋130夹设在绝缘板600与顶盖片100之间,进而影响绝缘板600对顶盖片100的绝缘效果。
可选地,如图1至图9所示,顶盖片100还包括热熔孔150,绝缘板600上设有热熔柱620,热熔柱620热熔在热熔孔150内,以实现绝缘板600与顶盖片100的固定连接。
优选地,如图9所示,热熔孔150为沉头孔,即,热熔孔150的纵截面大致呈T字型结构,热熔柱620与热熔孔150的形状相适配,该结构设计能够防止热熔柱620从热熔孔150内脱离出来,具有提高绝缘板600与顶盖片100连接可靠性的效果。
可选地,如图1至图9所示,热熔孔150和热熔柱620的数量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示例性地,热熔孔150的数量可以是六个、七个或者八个等,多个热熔孔150沿顶盖片100的周向均匀分布,根据顶盖片100的大小来设计热熔孔150的具体数量即可,其中,热熔孔150的数量以八个为宜。
可选地,如图1至图9所示,加强筋130的数量为多个,示例性地,加强筋130的数量可以是六个、七个或者八个等,以进一步提高顶盖片100,尤其是极柱孔110周缘区域的结构强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极柱孔110周缘区域需要提高的结构强度大小来设计加强筋130的具体数量,其中,加强筋130的数量为四个以上为佳。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9所示,多个加强筋130沿极柱孔110的周向均匀分布,且加强筋130沿极柱孔110的径向方向延伸,以提高极柱孔110周缘区域结构强度的均匀性。
优选地,如图1至图9所示,加强筋130朝向极柱孔110的一侧表面与极柱孔110的内壁平齐,该结构设置既能够尽可能地提高靠近极柱孔110区域的顶盖片100的结构强度,又能够避免加强筋130探入到极柱孔110内,而出现刮伤端子柱210的问题。
可选地,如图1至图9所示,端子柱210的外周设有凹陷部211,与端子柱210外周连接的绝缘件300朝向凹陷部211延伸并填充凹陷部211,由此实现了端子柱210与绝缘件300之间的止转效果,顶盖组件还包括止转单元,止转单元包括凸出部140和第一止转孔421,凸出部140卡在第一止转孔421内,凸出部140和第一止转孔421中的一者设置在顶盖片100或第一凸缘120上,另一者设置在第二连接部420上,实现了顶盖片100与连接件400之间的止转效果,由于连接件400通过绝缘件300与端子柱210连接,因此止转结构的设置实现了端子柱210与顶盖片100之间的止转效果,进而降低了端子柱210相对于顶盖片100和绝缘件300发生转动的几率,提高了端子柱210与顶盖片100连接的可靠性,进而降低了端子柱210与连接排和极耳连接失效的几率。
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凸出部140设置在顶盖片100上,第一止转孔421开设在第二连接部420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案中,也可以将凸出部140设置在第二连接部420上,将第一止转孔421开设在顶盖片100上,根据生产需求而定即可。
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凸出部140设置在顶盖片100朝向第二连接部420的一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案中,也可以将凸出部140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将凸出部140设置在第一凸缘120朝向第二连接部420的一侧,或者将凸出部140设置在顶盖片100与第一凸缘120的连接处,根据生产需求而定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9所示,凸出部140和第一止转孔421的数量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示例性地,凸出部140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四个等,以提高顶盖片100与连接件400之间的止转效果,进而提高了顶盖片100与端子柱210之间的止转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端子柱210需要抵抗的扭力大小来设计凸出部140的具体数量,此处不做赘述。
更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9所示,多个凸出部140沿极柱孔110的周向均匀分布,以提高顶盖片100与连接件400之间抗扭效果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了顶盖片100与端子柱210之间抗扭效果的均匀性。
可选地,如图1至图9所示,凹陷部211沿平行于端子柱210轴线的方向延伸,在平行于端子柱210轴线的方向上,扩大填充在凹陷部211内的绝缘件300的体积,以提高端子柱210与绝缘件300之间的止转效果。
可选地,如图1至图9所示,凹陷部211的数量为多个,示例性地,凹陷部211的数量可以是四个、五个或者六个等,多个凹陷部211间隔设置,以提高端子柱210与绝缘件300之间的止转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端子柱210需要抵抗的扭力大小来设计凹陷部211的具体数量,此处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9所示,多个凹陷部211沿端子柱210的周向间隔且均匀地分布,以提高端子柱210与绝缘件300之间止转效果的均匀性。
可选地,如图1至图9所示,凹陷部211为平面结构,此时平面状的凹陷部211与端子柱210外周连接的棱边即为抗扭作用区。
可选地,如图1至图9所示,连接件400还包括第二止转孔431,第二止转孔431开设在第一连接部410和/或第三连接部430上,与第一连接部410连接的绝缘件300朝向第二止转孔431延伸并填充第二止转孔431,由此实现连接件400与绝缘件300之间的止转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第二止转孔431开设在第三连接部430上,使得第一连接部410能够向位于第二凸缘220与第一连接部410之间的绝缘件300施加足够多的压紧力,以提高第二凸缘220对密封圈500的压紧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方案中,也可以将第二止转孔431开设在第一连接部410上,还可以在第一连接部410和第三连接部430上均开设第二止转孔431,根据生产和使用需求而定即可。
可选地,如图1至图9所示,第二止转孔431的数量为多个,示例性地,第二止转孔431的数量可以是四个、五个或者六个等,以提高连接件400与绝缘件300之间的止转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绝缘件300需要抵抗的扭力大小来设计第二止转孔431的具体数量,此处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9所示,多个第二止转孔431沿连接件400的周向均匀分布,以提高连接件400与绝缘件300之间止转效果的均匀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组件主要应用于方型单体电池,如图1至图9所示,极柱本体200包括正极极柱本体200a和负极极柱本体200b,绝缘件300包括正极绝缘件300a和负极绝缘件300b,连接件400包括正极连接件400a和负极连接件400b,密封圈500包括正极密封圈500a和负极密封圈500b,其中,正极极柱本体200a、正极绝缘件300a、正极连接件400a以及正极密封圈500a相对应,负极极柱本体200b、负极绝缘件300b、负极连接件400b以及负极密封圈500b相对应。
正极极柱本体200a和负极极柱本体200b的结构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其二者的材质不同,具体而言,正极极柱本体200a采用铝质材料制成,负极极柱本体200b采用铜铝复合材料制成,在生产负极极柱本体200b时,采用铜铝复合板模具加工工艺制成(从图4中可以看出负极极柱本体200b由两种材料制成),这种生产方式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上述采用铜铝复合板模具加工工艺是本技术领域较为常见的技术手段,此处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9所示,顶盖组件还包括防爆阀710和防爆阀贴膜720,顶盖片100还包括防爆阀孔160,防爆阀孔160位于正极极柱本体200a与负极极柱本体200b之间,防爆阀710安装在防爆阀孔160处,防爆阀贴膜720粘贴在防爆阀710背离于绝缘板600的一侧,起到对防爆阀710的保护作用。
可选地,如图1至图9所示,顶盖片100还包括注液孔,注液孔靠近防爆阀孔160设置。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单体电池,该单体电池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单体电池能量密度的效果,并且,该单体电池还具有较高的外观良品率。
具体地,该单体电池包括电池壳和上述的顶盖组件,顶盖组件盖设在电池壳的开口处,该单体电池采用上述的顶盖组件,其顶盖片100上极柱孔110周缘区域的结构强度较高,因此该区域出现变形塌陷问题的几率较低,进而提高了单体电池的外观良品率;另外,其端子柱210与顶盖片100之间的连接结构和连接工艺均较为简单,具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单体电池能量密度的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顶盖组件,该顶盖组件与实施例一提供的顶盖组件的不同之处在于:
加强筋130设置为与极柱孔110同轴的圆环形结构,且沿极柱孔110的径向方向,多个加强筋130的直径依次增大,以提高极柱孔110周缘区域结构强度的均匀性。
进一步地,靠近于极柱孔110的加强筋130朝向极柱孔110的一侧表面与极柱孔110的内壁平齐,该结构设置既能够尽可能地提高靠近极柱孔110区域的顶盖片100的结构强度,又能够避免加强筋130探入到极柱孔110内,而出现刮伤端子柱210的问题。
本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组件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均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顶盖组件,该顶盖组件与实施例一提供的顶盖组件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10所示,凹陷部211为凹槽,此时凹槽状凹陷部211的内壁和其内壁与端子柱210外周连接处的棱边即为抗扭作用区。
本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组件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均相同,不再赘述。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盖片(100),所述顶盖片(100)包括极柱孔(110)、第一凸缘(120)以及加强筋(130),所述第一凸缘(120)围绕在所述极柱孔(110)的周缘且朝向靠近所述极柱孔(110)的轴线的方向延伸,所述加强筋(130)凸设在所述极柱孔(110)的周缘;
极柱本体(200),所述极柱本体(200)包括端子柱(210),所述端子柱(210)覆盖所述极柱孔(110)或所述端子柱(21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极柱孔(110)内;
绝缘件(300),至少部分所述绝缘件(300)与所述端子柱(210)的外周连接;
连接件(400),所述连接件(400)包括第一连接部(410)和第二连接部(420),所述第一连接部(410)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410)与所述绝缘件(300)连接,所述第一凸缘(120)将所述第二连接部(420)压紧在所述顶盖片(10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30)的数量为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强筋(130)沿所述极柱孔(110)的周向均匀分布,且所述加强筋(130)沿所述极柱孔(110)的径向方向延伸;
或,所述加强筋(130)设置为与所述极柱孔(110)同轴的圆环形结构,且沿所述极柱孔(110)的径向方向,多个所述加强筋(130)的直径依次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密封圈(500),所述密封圈(500)套装在所述端子柱(210)的外周上,所述极柱本体(200)还包括第二凸缘(220),所述第二凸缘(220)凸出于所述端子柱(210)的外周面,所述密封圈(500)位于所述第二凸缘(220)与所述顶盖片(100)之间,与所述端子柱(210)外周连接的所述绝缘件(300)位于所述第二凸缘(220)背离所述顶盖片(100)的一侧,以使所述第二凸缘(220)将所述密封圈(500)压紧在所述顶盖片(100)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顶盖片(100)表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加强筋(130)与所述密封圈(500)的投影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顶盖片(100)表面的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加强筋(130)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0)的投影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30)和所述第一凸缘(120)分别位于所述顶盖片(100)相对的两个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绝缘板(600),所述绝缘板(600)覆盖在所述顶盖片(100)背离所述第一凸缘(120)的一侧表面上,所述绝缘板(600)朝向所述顶盖片(100)的一侧设有避让槽(610),所述加强筋(130)容置在所述避让槽(610)内。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顶盖组件,其特征在于,靠近于所述极柱孔(110)的所述加强筋(130)朝向所述极柱孔(110)的一侧表面与所述极柱孔(110)的内壁平齐。
10.单体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壳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盖设在所述电池壳的开口处。
CN202322002546.8U 2023-07-27 2023-07-27 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Active CN2206521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2546.8U CN220652156U (zh) 2023-07-27 2023-07-27 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2546.8U CN220652156U (zh) 2023-07-27 2023-07-27 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52156U true CN220652156U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87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02546.8U Active CN220652156U (zh) 2023-07-27 2023-07-27 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521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070164U (zh) 用于圆柱电池的盖帽组件以及圆柱电池
CN111554834B (zh) 一种电池制作方法及电池
CN114361667A (zh) 一种顶盖组件、顶盖组件的组装方法及电池
CN220652156U (zh) 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CN214203821U (zh)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
CN220652155U (zh) 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CN220652157U (zh) 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CN111540847A (zh) 一种电池制作方法及电池
CN111755713A (zh) 一种凸脊型的燃料电池双极板密封结构
CN220106833U (zh) 盖板组件及单体电池
CN220984660U (zh) 电池盖板结构及单体电池
CN220106689U (zh) 盖板组件及单体电池
CN220106687U (zh) 盖板组件及单体电池
CN220821854U (zh) 防开裂式盖板及单体电池
CN220984661U (zh) 抗裂型电池顶盖及电池
CN219321482U (zh) 盖板组件及单体电池
CN220821855U (zh) 电池顶盖及电池
CN220821723U (zh) 密封式顶盖结构及电池
CN220106688U (zh) 盖板组件及单体电池
CN217589167U (zh) 顶盖组件及动力电池
CN220400737U (zh) 一种盖板组件及动力电池
CN220382285U (zh) 极柱、顶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321480U (zh) 顶盖组件及单体电池
CN211907490U (zh) 顶盖组件及电池
US20240162536A1 (en) Battery top cover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