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48416U - 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48416U
CN220648416U CN202322175936.5U CN202322175936U CN220648416U CN 220648416 U CN220648416 U CN 220648416U CN 202322175936 U CN202322175936 U CN 202322175936U CN 220648416 U CN220648416 U CN 2206484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fan
air inlet
ai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7593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毛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7593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484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484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484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管机,包括:机壳,机壳适于固定在屋顶,机壳具有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风机组件;换热器,换热器与风机组件间隔设置,通过风机组件从换热进风口吸入的风经过换热器的换热后,从换热出风口流出;机壳具有第一新风进风口,第一新风进风口设置于机壳的侧边;新风模块,新风模块具有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进风口,新风出风口和第一新风进风口连通,第二新风进风口和室外连通。其中,新风模块设置于屋顶,并且新风模块位于机壳外,与机壳分体设置;风管机还包括:进风管,进风管的一端和第二新风进风口连通并且另一端和室外连通;出风管,出风管的一端和第一新风进风口连通并且另一端和新风出风口连通。

Description

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风管式空调机俗称风管机,空调连接风管向室内送风。
相关技术中,因为风管式空调送风需要通过风管,而现在市面上的新风风管机通常安装在客厅,因此需要通过一根较长的新风管路从阳台通往室外,并且,新风模块放置于整机内部。
但是,较长的管路会造成较大的新风阻力,使新风量减小,新风模块放置在整机内部,后期滤网进行检修时较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风管机,便于后续的维修以及过滤件的更换,还可以实现新风混风功能,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适于固定在屋顶,所述机壳具有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所述换热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换热进风口的前侧;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换热器与所述风机组件间隔设置,通过所述风机组件从所述换热进风口吸入的风经过所述换热器的换热后,从所述换热出风口流出;所述机壳具有第一新风进风口,所述第一新风进风口设置于所述机壳的侧边;所述风管机还包括: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进风口,所述新风出风口和所述第一新风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和室外连通;
其中,所述新风模块设置于屋顶,并且所述新风模块位于所述机壳外,以与所述机壳分体设置;所述风管机还包括: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连通并且另一端和室外连通;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新风进风口连通并且另一端和所述新风出风口连通。
由此,通过将新风模块设置在机壳的外侧,便于后续的维修以及过滤件的更换,还可以实现新风混风功能,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进风口;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和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相对设置;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且和所述第一风扇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新风出风口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过滤件隔开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并且所述过滤件和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之间形成第一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两侧,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开槽,所述过滤件的两端分别配合在所述开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且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一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过孔,所述第一风扇的出风口和所述过孔相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过滤件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并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新风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三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开闭组件,所述开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处,所述开闭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处,并且所述第一固定件上开设有和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相对应的第一开孔;开闭件,所述开闭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孔处,所述开闭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开闭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开闭件封闭所述第一开孔,以避免室外风倒灌进入所述新风模块;所述开闭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开闭件打开所述第一开孔,以使室外风进入所述新风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扇为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包括:第一风机;第一扇叶,所述第一扇叶和所述第一风机传动连接;蜗壳,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一扇叶均设置于所述蜗壳内,所述蜗壳的出风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轴流风扇包括:第二风机;第二扇叶,所述第二扇叶和所述第二风机传动连接;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和所述新风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风机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底座,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盖板,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底座上并且和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两个第二隔板,两个所述第二隔板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二新风进风口,另一个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新风出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的一端为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所述进风通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风扇相对设置,所述进风通道在朝向所述第一风扇的一侧呈渐扩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进风管和出风管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进风管和出风管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俯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0、风管机;
10、机壳;11、换热进风口;12、换热出风口;13、风机组件;14、换热器;15、第一新风进风口;
20、新风模块;21、新风出风口;22、第二新风进风口;23、底座;24、盖板;25、第二隔板;26、进风通道;27、第一风扇;271、第一风机;272、第一扇叶;273、蜗壳;28、第二风扇;281、第二风机;282、第二扇叶;283、第二固定件;29、过滤件;30、第一腔室;31、连接件;32、第三腔室;33、第一隔板;34、过孔;35、第二腔室;36、第一固定件;37、第一开孔;38、开闭件;
40、进风管;
50、出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100。
参照图1-5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100,包括:机壳10、风机组件13、换热器14和新风模块20。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室外机通过管路连接以传输冷媒。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空调器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室外风机和膨胀阀。依序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膨胀阀和室内换热器形成冷媒回路,冷媒在所述冷媒回路中循环流动,通过室外换热器与室内换热器分别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实现空调器的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机100为空调器室内机。
压缩机被配置为压缩冷媒以使得低压冷媒受压缩形成高压冷媒。
室外换热器被配置为将室外空气与在室外换热器中传输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例如,室外换热器在空调器的制冷模式下作为冷凝器进行工作,使得由压缩机压缩的冷媒通过室外换热器将热量散发至室外空气而冷凝。室外换热器在空调器的制热模式下作为蒸发器进行工作,使得减压后的冷媒通过室外换热器吸收室外空气的热量而蒸发。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翅片,以扩大室外空气与室外换热器中传输的冷媒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室外空气与冷媒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室外风机被配置为将室外空气经空调器室外机的进风口吸入至空调器室外机内,并将与室外换热器14换热后的室外空气经由空调器室外机的出风口送出。室外风机为室外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
膨胀阀连接于室外换热器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由膨胀阀的开度大小调节流经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的冷媒压力,以调节流通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流量。流通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冷媒的流量和压力将影响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膨胀阀可以是电子阀。膨胀阀的开度是可调节的,以控制流经膨胀阀的冷媒的流量和压力。
四通阀连接于所述冷媒回路内,四通阀被配置为切换冷媒在冷媒回路中的流向以使空调器执行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
室内换热器被配置为将室内空气与在室内换热器中传输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例如,室内换热器在空调器的制冷模式下作为蒸发器进行工作,使得经由室外换热器散热后的冷媒通过室内换热器吸收室内空气的热量而蒸发。室内换热器在空调器的制热模式下作为冷凝器进行工作,使得经由室外换热器吸热后的冷媒通过室内换热器将热量散发至室内空气而冷凝。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还包括换热翅片,以扩大室内空气与室内换热器中传输的冷媒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室内空气与冷媒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室内风机被配置为将室内空气经空调器室内机的进风口吸入至空调器室内机内,并将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的室内空气经由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送出。室内风机为室内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
空调器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被配置为控制压缩机的工作频率、膨胀阀的开度、室外风机的转速和室内风机的转速。控制装置与压缩机、膨胀阀、室外风机和室内风机通过数据线相连以传输通信信息。
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并且可以被配置为当处理器执行存储在耦合到控制装置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程序时,执行控制装置中描述的相应操作。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磁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智能卡或闪存设备(例如,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键盘驱动器)。
其中,机壳10适于固定在屋顶,机壳10具有换热进风口11和换热出风口12,换热出风口12设置于换热进风口11的前侧,风机组件13和换热器14均设置于机壳10内,换热器14与风机组件13间隔设置,通过风机组件13从换热进风口11吸入的风经过换热器14的换热后,从换热出风口12流出。
具体地,为了避免机壳10影响室内采光和节省室内空间,机壳10一般固定在屋顶,机壳10内设置有换热进风口11、换热出风口12、风机组件13和换热器14,换热出风口12设置于换热进风口11的前侧,换热器14与风机组件13间隔设置,风管机100运行时,风机组件13将冷空气或者热空气从换热进风口11吸入,被吸入的冷空气或者热空气经过换热器14换热后,转变为热空气或者冷空气,换热后的空气在风机组件13的作用可以从换热出风口12流出,从而达到改变室温的目的。
以及,机壳10具有第一新风进风口15,第一新风进风口15设置于机壳10的侧边。具体地,由于室内环境长期处于较封闭状态,为了避免室内空气逐渐污浊,需要引入室外新风,机壳10侧边上设置有第一新风进风口15,可以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的空气循环,可以有效减少因为室内空气污浊引发的空调病,有益用户的身体健康。
并且,风管机100还包括:新风模块20,新风模块20具有新风出风口21和第二新风进风口22,新风出风口21和第一新风进风口15连通,第二新风进风口22和室外连通。具体地,风管机100还设置有新风模块20,新风模块20的一端具有第二新风进风口22,另一端具有新风出风口21,第二新风进风口22连通室外空气,第二新风进风口22又与新风出风口21连通,这样,风管机100运行时,室外空气从第二新风进风口22进入新风模块20,经过新风模块20处理后通过新风出风口21流出。
其中,新风模块20设置于屋顶,并且新风模块20位于机壳10外,以与机壳10分体设置。这样,新风模块20和机壳10一同设置在屋顶,并且新风模块20与机壳10分体设置,用户在需要更换过滤件29时,可以单独对新风模块20进行操作,而不需要将整机拆装才能更换过滤件29,更加的方便快捷。
风管机100还包括:进风管40,进风管40的一端和第二新风进风口22连通并且另一端和室外连通;具体地,进风管40一端和第二新风进风口22连通,另一端和室外连通,可以用于输送室外新风给新风模块20。
以及,风管机100还包括:出风管50,出风管50的一端和第一新风进风口15连通并且另一端和新风出风口21连通。出风管50一端与第一新风进风口15连通,另一端和新风出风口21连通,可以将新风模块20处理后的空气输送到机壳10内部,从而将室外的空气引入室内的空气循环,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
并且,由于室外空气与室内的空气具有一定的温度差,室外空气直接吹入室内可能会造成用户的体感不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室外出风管50连接的第一新风进风口15更靠近换热进风口11一侧,室外新风输入机壳10后,可以与换热进风口11吸入的而空气进行混合,平衡吹出的空气温度,实现新风混风功能,有效降低室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的体感不适,用户体验感更佳。
由此,通过将新风模块20设置在机壳10的外侧,便于后续的维修以及过滤件29的更换,还可以实现新风混风功能,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参照图6-7所示,新风模块20包括:壳体、第一风扇27和第二风扇28,壳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新风出风口21和第二新风进风口22;,第一风扇27设置于壳体内并且和第二新风进风口22相对设置;第二风扇28设置于壳体内并且和第一风扇27间隔设置,第二风扇28设置于新风出风口21处。具体地,新风模块20的壳体两侧上分别设置有新风出风口21和第二新风进风口22,壳体下设置有第一风扇27和第二风扇28。
其中,第一风扇27的位于靠近第二新风进风口22处,可以将室外新风吸入新风模块20中,第二风扇28与第一风扇27间隔一定距离,位于新风出风口21处,经由第一风扇27吸入的新风到达第二风扇28,第二风扇28可以对其进行增压处理,使室外新风以高压高风量状态通过出风管50进入机壳10中,这样,通过第一风扇27和第二风扇28对室外新风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提升新风风量,降低较长距离的风管对带来的阻力损失,促进室内外空气流通和交换的频率,有益用户的身体健康。
参照图6-8所示,新风模块20还包括:过滤件29,过滤件29固定在壳体上,过滤件29隔开第一风扇27和第二新风进风口22,并且过滤件29和第二新风进风口22之间形成第一腔室30。具体地,新风模块20还设置有过滤件29,过滤件29固定在在壳体上并且位于第一风扇27和第二新风进风口22之间,过滤件29和第二新风进风口22之间形成第一腔室30,第一风扇27将室外新风吸入时,室外新风先到达第一腔室30,此时第一腔室30内的新风未经过净化,直接吹入室内可能造成各类疾病,过滤件29为网状结构,可以对新风中的颗粒物及悬浮物进行过滤,从而提高风管机100吹出气流的洁净度,有益用户的身体健康。其中,过滤件29可以为滤网,并且滤网可以拆卸下来进行清洗。
参照图9-10所示,新风模块20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31,至少两个连接件31分别固定在壳体的两侧,连接件31上设置有开槽,过滤件29的两端分别配合在开槽内。具体地,新风模块20还设置有两个连接件31,连接件31中间设置有开槽,过滤件29的两端分别卡在两个连接件31的开槽内,两个连接件31固定在壳体两侧,通过与过滤件29的配合可以加强过滤件29的稳固程度。
参照图6-7所示,新风模块20还包括:第一隔板33,第一隔板33固定在壳体上,并且第一风扇27和第一隔板33固定连接,第一隔板33上设置有过孔34,第一风扇27的出风口和过孔34相对设置;其中,第一隔板33和过滤件29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35,并且第一隔板33和新风出风口21之间形成第三腔室32。具体地,壳体上固定有第一隔板33,第一隔板33和过滤件29之间形成第二腔室35,第一隔板33和新风出风口21之间形成第三腔室32,并且第二腔室35中,第一风扇27和第一隔板33固定连接,第一风扇27的出风口和第一隔板33上的过孔34位置相对对设置,这样,经过过滤件29净化后的新风进入到第二腔室35,经过第一风扇27后的新风可以从过孔34上输出到第三腔室32。
参照图9-10所示,新风模块20还包括:开闭组件,开闭组件设置于第二新风进风口22处,开闭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36,第一固定件36固定于第二新风进风口22处,并且第一固定件36上开设有和第二新风进风口22相对应的第一开孔37;开闭件38,开闭件38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开孔37处,开闭件38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开闭件38位于第一位置时,开闭件38封闭第一开孔37,以避免室外风倒灌进入新风模块20;开闭件38位于第二位置时,开闭件38打开第一开孔37,以使室外风进入新风模块20。
即,开闭组件位于第二新风进风口22处,用于控制进风管40通道的开闭,其中,开闭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36和开闭件38,第一固定件36固定于第二新风进风口22处,开闭件38安装在固定件上,从而将开闭组件固定在新风模块20上,以及,第一固定件36上的第一开孔37与第二新风进风口22的位置大小相对应,开闭件38的大小同样与第二新风进风口22的位置大小相对应,这样,可以严密的控制进风管40通道的开闭。
具体地,开闭件38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开孔37处,开闭件38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新风模块20停止运行时,开闭件38位于第一位置,也就是开闭件38与第一固定件36平行位置,开闭件38将第一开孔37封闭,此时室外新风无法进入新风模块20,以有效避免室外新风倒灌进入新风模块20产生噪音,为室内空间提供良好的静音效果,新风模块20运行时,开闭件38位于第二外置,开闭件38打开第一开孔37,室外新风能够进入新风模块20,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
其中,开闭件38可以通过电机控制。
参照图10所示,第一风扇27为离心风扇,离心风扇包括:第一风机271、第一扇叶272和蜗壳273,第一扇叶272和第一风机271传动连接,第一风机271和第一扇叶272均设置于蜗壳273内,蜗壳273的出风口和新风出风口21相对设置。具体地,第一风扇27为离心风扇,离心风扇可以产生较高的风压,能够克服较长的风管阻力,有效提高到达机壳10内部的新风风量,并且离心风扇产生的气流可以相对均匀的分布到出口区域,使整个空间获得较好的空气循环。
其中,离心风扇包括:第一风机271、第一扇叶272和蜗壳273,第一扇叶272和第一风机271传动连接,第一风机271和第一扇叶272设置于蜗壳273内,蜗壳273的出风口和新风出风口21位置相对,这样,第一风机271驱动第一扇叶272运转,离心风扇高速运转产生负压,可以将室外的新风吸入,再从蜗壳273出风口吹到第三腔室32。
参照图7和图10所示,第二风扇28为轴流风扇,轴流风扇包括:第二风机281、第二扇叶282和第二固定件283,第二扇叶282和第二风机281传动连接,第二固定件283固定在壳体上,第二固定件283上设置有第二开孔,第二开孔和新风出风口21相对设置,第二风机281固定在第二固定件283上。具体地,第二风扇28为轴流风扇,轴流风扇产生的风阻较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并且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是直接沿着风扇的轴线方向流动的,能够使室外新风以较高的风压和风量到达机壳10内部,与室内风进行混风。
其中,轴流风扇包括:第二风机281、第二扇叶282和第二固定件283,第二扇叶282和第二风机281传动连接,第二固定件283固定在壳体上,第二固定件283上的第二开孔和新风出风口21位置相对,这样,第二风机281驱动第二扇叶282运转,可以将第二腔室35吹送过来的新风进行增压,使室外新风以较高的风压和风量从第二开口吹出,到达机壳10内部,与室内风进行混风。
参照图2和图4所示,壳体包括:底座23、盖板24和两个第二隔板25,第一风扇27设置于底座23上,盖板24盖设在底座23上并且和底座23固定连接,两个第二隔板25间隔设置在底座23上,其中一个第二隔板25上设置有第二新风进风口22,另一个第二隔板25上设置有新风出风口21。具体地,壳体包括底座23、盖板24和两个第二隔板25,盖板24盖设在底座23上并且和底座23固定连接,两个第二隔板25间隔设置在底座23上,底座23、盖板24和两个第二隔板25共同组成壳体的六个面,使新风模块20形成封闭环境,保护内部结构的免遭破坏,并且,底座23上设置有第一风扇27,两个隔板上风别设置有第二新风进风口22和新风出风口21。
参照图4、图6和图8所示,第二隔板25上设置有进风通道26,进风通道26的一端为第二新风进风口22,进风通道26的另一端和第一风扇27相对设置,进风通道26在朝向第一风扇27的一侧呈渐扩结构。具体地,第二隔板25上设置有进风通道26,进风通道26连接第二新风进风口22,室外新风依次通过进风管40、第二新风进风口22和进风通道26,最终到达第一风扇27处,并且进风通道26在朝向第一风扇27的一侧呈渐扩结构,便于与进风管40的大小相适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风管机,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适于固定在屋顶,所述机壳具有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所述换热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换热进风口的前侧;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机壳内;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换热器与所述风机组件间隔设置,通过所述风机组件从所述换热进风口吸入的风经过所述换热器的换热后,从所述换热出风口流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具有第一新风进风口,所述第一新风进风口设置于所述机壳的侧边;
所述风管机还包括: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进风口,所述新风出风口和所述第一新风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和室外连通;
其中,
所述新风模块设置于屋顶,且所述新风模块位于所述机壳外,以与所述机壳分体设置;
所述风管机还包括:
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连通且另一端和室外连通;
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新风进风口连通且另一端和所述新风出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新风出风口和第二新风进风口;
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和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相对设置;
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和所述第一风扇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新风出风口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
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过滤件隔开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且所述过滤件和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之间形成第一腔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
至少两个连接件,至少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两侧,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开槽,所述过滤件的两端分别配合在所述开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
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一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过孔,所述第一风扇的出风口和所述过孔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过滤件之间形成有第二腔室,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新风出风口之间形成第三腔室。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
开闭组件,所述开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处,所述开闭组件包括:
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处,且所述第一固定件上开设有和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相对应的第一开孔;
开闭件,所述开闭件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孔处,所述开闭件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所述开闭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开闭件封闭所述第一开孔,以避免室外风倒灌进入所述新风模块;
所述开闭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开闭件打开所述第一开孔,以使室外风进入所述新风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为离心风扇,所述离心风扇包括:
第一风机;
第一扇叶,所述第一扇叶和所述第一风机传动连接;
蜗壳,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一扇叶均设置于所述蜗壳内,所述蜗壳的出风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相对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扇为轴流风扇,所述轴流风扇包括:
第二风机;
第二扇叶,所述第二扇叶和所述第二风机传动连接;
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和所述新风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风机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底座,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盖板,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底座上且和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两个第二隔板,两个所述第二隔板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二新风进风口,另一个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新风出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的一端为所述第二新风进风口,所述进风通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风扇相对设置,所述进风通道在朝向所述第一风扇的一侧呈渐扩结构。
CN202322175936.5U 2023-08-14 2023-08-14 风管机 Active CN2206484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5936.5U CN220648416U (zh) 2023-08-14 2023-08-14 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5936.5U CN220648416U (zh) 2023-08-14 2023-08-14 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48416U true CN220648416U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69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75936.5U Active CN220648416U (zh) 2023-08-14 2023-08-14 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484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97829B (zh)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
US11067298B2 (en) Air conditioner
CN211822739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744601U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3065680A1 (zh) 空调室内机
CN111623421A (zh) 一体式空调
CN113944956A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648416U (zh) 风管机
CN201110602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17357260U (zh) 空调室外机、空调器
CN21580884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012842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38182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3310112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56992Y (zh) 一种下出风窗式空调机
CN218495131U (zh) 一种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110887130A (zh) 一种新风除湿系统和空调器
CN219036840U (zh) 空调器
CN21301993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1279569U (zh) 柜式空调器
CN21765397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1146650U (zh) 挂式空调
CN22006196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6203803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21055108U (zh) 柜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